天地宇宙电影大自然与宇宙万物最原始根本是什么?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百度医学微信公众账号,医界大数据你比别人先知道浅析竹林玄学思想在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的体现嵇康,帮助,嵇康的,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析竹林玄学思想在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中的体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二次元同好交流新大陆
扫码下载App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转载自张天一真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转载】天地自然现象是宇宙之道的直接体现(原创)',
blogAbstract:'\n\t\t\t&\n天地自然的现象是宇宙之道的直接体现(原创)\n&\n——原位思维看老子之二十三\n&\n张增礼\n&\n第二十三章\n&\n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n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n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n\n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n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n&\n[原位解说]\n\n天地自然的现象,是宇宙之道的直接体现,所以取法自然所昭示的规则典型,也就是效法宇宙之道。老子把飘风骤雨这种自然现象,当作类比的出发点。从飘风骤雨不能持久,去推论人治方面的道理:人为暴政是失道行为,不可长久,只有同于希言自然之道,无为而治,才是合乎理想的治理之术。\n\n秦始皇和楚项羽,就都以飘风骤雨的武功震撼一世,而他们所造成的势力,都不终朝日。',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2014年湖南电大《地域文化》网上作业及答案答案,电大,湖南,及答案,网上作业,地域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湖南电大《地域文化》网上作业及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自然科学史研究》关增建:先秦宇宙生成论探析
新闻类型 :&&学术研究&&&&发布人:admin
原载《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1卷& 第2期(2012年):129-135
先秦宇宙生成论探析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摘要:文章探讨了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对《道德经》和《周易》中的相关思想来源进行分析,指出在对宇宙生成模式的构建上儒道两家是一致的;还讨论了“和而不同”理念对古代宇宙生成学说的作用;认为先秦时期的宇宙生成论不但规定了后世宇宙论的发展方向,而且影响到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先秦,宇宙论,道德经,周易
在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古人对宇宙起源演变问题的认识占据了重要地位,学术界对此早有研究。但迄止今日,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后人解决。例如冯友兰即曾提及:“中国早期之哲学家, 皆多较注意于人事, 故中国哲学中之宇宙论亦至汉初始有较完整之规模, 如《易传》及《淮南鸿烈》中所说是也。”1〕此说大体是对的,但也易给人造成先秦时期国人的宇宙论甚为简陋之误解。实际上,先秦时期国人不但提出了宇宙生成的思想,而且构建了宇宙生成的模式,为后世宇宙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一、天地交而万物通
任何一个文明,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换言之,也就是宇宙,是从哪里来的?
古人对此类问题的回答,最初是以神话形式表现出来的。传统神话“盘古开天地”,就是古人为解答此类问题所做的尝试。由于文献反映出的神话产生的时间,总是晚于神话产生的真实时间,我们无从由之断定古人究竟何时开始探讨此类问题。但从现存的古籍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先秦,中国人已经开始思考此类问题了,其中老子最早从理性角度对之做出了解答。
老子对宇宙起源问题的解答,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这句话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它“可以把《老子》有关于宇宙观的各章都贯穿起来。”3〕它的中心思想,是说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老子的这种解答,符合彻底的推理逻辑的要求。因为,从常理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物体,它之所以能存在,一定有产生它的母体,这是“天下万物生于有”的含义。循此逻辑推演,万物将生生不息,无始无终。但这样的逻辑对宇宙起源是不成立的,因为宇宙无所不包,如果宇宙也有产生它的母体,那么该母体必然也应属于宇宙的一部分,这样,“宇宙源自何处”的问题就没有得到解答。所以,如果要回答“宇宙是从哪里来的?”,那就只能有一个答案:宇宙生于无。此即《老子》所言之“有生于无”。
但是,宇宙是如何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这是老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老子引入了“道”的概念,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14页。)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可以为天下母”,即是说,天地万物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出来的。
那么,“道”是如何化生万物的呢?老子提出了一个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26页。)对这一模式,冯友兰认为,它“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照下文所说,一就是气,二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之和气。这都是确有所指的,具体的东西。”(〔3〕,335-336页。)即是说,由“道”产生了气,气又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融合化生出万物。
与老子此论相比,《周易·泰卦·彖辞》给出的说法更进了一步: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孔颖达作《周易正义》,释此段云:
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亨通。此卦亨通之极。……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者,释此卦小往大来,吉亨,名为泰也。所以得名为泰者,由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4〕
“小往”,指的是阴气的离去;“大来”,指的是阳气的归来。这是说,泰卦象征着在阴阳二气推移过程中,阴气的离去,阳气的归来,是吉利之象。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泰”,是因为它象征着万物的生养,是万物大通的标志。而万物的生养发育,是天地之气交融的结果。即是说,“通”是“交”的结果,而“交”是天地相交。显然,这里的“交”、“通”二字,意味着天地融汇,万物通达,这是古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所以他们要用“泰”作为该卦卦名。
这段话,目的是要解释“泰”卦卦名的含义,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交而万物通”,认为天地相交导致了万物的化生。但是,按传统观念,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相离,互不连属,它们何以能相交而化生万物呢?孔颖达理解《彖辞》提出的模式是“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认为是天地之气的交融造就了万物。
所谓“天地气交”,指的就是阴阳二气的交融,这在《周易》中表现得很清楚。例如,《周易·咸卦·彖辞》:“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孔颖达正义曰:“二气相与乃化生也。”这里的“天地感”,与“天地交”、“天地气交”等是一个意思,都是说的“二气感应以相与”,即万物皆因天地(阴阳)二气交感融合而生。《周易》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道德经》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其核心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周易》则提出了“天地交而万物生”的模式,中心思想也是说阴阳交融化生万物。两种说法形式上似乎有异,本质上则是一致的,都把阴阳交融作为化生万物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晚于老子的庄子就接过了《周易》的说法,借老子之口说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5〕显然,在宇宙生成论领域,老庄学派与儒家学派在对“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理解上,是一致的。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鼻祖,而《周易》则是儒家五经之首,这两部著作在宇宙生成模式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鉴于儒道两家在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它们在此问题上的一致,导致阴阳二气交融化生万物的思想,成为指导后世宇宙论发展的圭臬。
二、“和而不同”生物模式
在先秦学者关于物质生成模式的探索上,还存在另一种见解,该见解以古代“和而不同”思想为万物生成论的核心内容。所谓“和而不同”,源于春秋早期史伯之论: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6〕
这段话表现的是五行学说的思想基础,其核心内容是说,产生新事物的关键在于“和”。根据史伯的说法,所谓“和”,是指“以他平他”,即用相异的东西互相补充、有机组合,这样可以实现“丰长而物归之”,使事业壮大,产生新的事物。“和”的对立面是“同”,“同”是指彼此无差异的同类事物。“以同裨同”是指用同质的东西的量化扩张来壮大自己。史伯认为那样做的结果是“尽乃弃矣”,会毁掉已有的事业。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而不是某种单一的元素作为构成万物的根本,即是出于这种信念。
“和而不同”理念的产生,是古人生活经验的升华。所谓单一的声调构不成音乐,单一的色彩形不成图纹,单一的味道无以果腹,单一的事物无从谈辨,等等,这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古人将这样的经验升华成理论,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和而不同”理念。这种理念,早在春秋时期,即已成为古人的共识,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桓公与晏子的对话,就阐释了同样的思想: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 :“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 诗 》曰:‘德音不瑕。’……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
《论语·子路》篇有“君子和而不同”之语,《管子·宙合》篇有“夫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之论,都表达了同样的认识。这里的“和”指的是不同物之间的对立互补、相辅相济,它是产生新的东西的前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2〕,第34页),“和”之意义,莫之大也。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人处理万事万物的指导性规则,当他们把这一规则应用于宇宙论领域时,就具体化为五行生物的万物生成模式。这一模式与源于《道德经》和《周易》的阴阳交融生物模式在表现形式和依据原理上有所不同。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言,讲究的是两极中和,对立互补。《周易·系辞下》有“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之语,也认为阴阳交融是生物的根本。这种说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对立双方的融合,它与五行生物的所依据的“和而不同”思想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和而不同”思想所表达的“和实生物”,核心思想是说同一事物的量化扩张不能产生新物。必须是不同性质的物的有机组合,才能形成新事物,才能使社会充满生机。社会要和谐、要发展,就必须能够包容各种组元,让它们和谐相处,互补共荣。就宇宙起源万物化生来说,单一的元气皆“同”无“异”,它必须在化分为阴阳二气之后,靠阴阳二气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气的对立互补,相互作用,才能衍化万物。这也正是《周易》“天地交而万物生”的思想来源。这一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和而不同”学说有相通之处。正因为如此,在后世宇宙论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学说,逐渐合二而一了。
冯友兰曾经指出,“先秦思想有两条不同的路线:阴阳的路线,五行的路线,各自对宇宙的结构和起源作出了积极的解释。可是这两条路线后来混合了。”7〕冯先生所说的这两条路线,在宇宙论问题上同样有所表现。其中“阴阳的路线”,相应于本文所言之老子《道德经》和《周易·泰卦·彖辞》所构建之宇宙生成模式;而五行的路线,则是对《国语·郑语》中“和而不同”思想模型化的结果。它们的混合,发生于后世,汉代《淮南子》中已经有了这种混合的征兆。到了唐代,人们对之说得更清晰了。例如,《周易·系辞上》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之语,唐代孔颖达为之“正义”曰:
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谓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时,又巽同震木,乾同兑金,加以坤艮之土,为八卦也。八卦既立,爻象变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8〕
在宇宙论的范围内,孔颖达直接把《周易》的思想、老子《道德经》的思想视为一体,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周易》的宇宙生成论模式,完全无视这两种说法在所依据原理上的差异。他的做法,标志着宇宙生成论的阴阳生物和五行生物这两条路线的正式合一。从此,阴阳五行连在一起,就成了中国人解释宇宙生成常用的概念。南宋鲍云龙将此总结为:“由是观之,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是天地造化之自然,不渉纤毫人力。”9〕
三、先秦宇宙论的后续发展
先秦宇宙生成论的主体是以《道德经》和《周易》为代表的道家和儒家所构建的“无中生有、阴阳生物”模式,这一模式直接主导了汉代的宇宙生成理论。汉代的学者丰富了先秦宇宙论的内容,对先秦学者的论断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加强了对宇宙演化过程的描述,发展了传统的宇宙生成理论。
例如,老子提出了“有生于无”的论断,但彻底的“无”如何才能生出“有”来?这是古人面临的一个思想难题。对这一难题的破解,以西汉《淮南子》的论述为最具代表性。《淮南子》开卷第一篇《原道训》提出: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淮南子》通过把“无”定义为“无形”,为古代宇宙生成理论的展开铺平了大道。文中的“无形”,是指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即所谓“物之大祖”。因为“无形”是生成万物的本原,是唯一的,所以它“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正因为如此,人们将其称作“一”。由于“无形”是浑然一体的,由它而生万物,但“无形”不再有产生它的母体,所以它“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无形”是无穷无尽的,它永无用尽之日,永无劳苦之感,故“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这段话中的“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之语,隐含着把五行学说引入到宇宙演化学说的可能性,为后世宇宙生成演化学说中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流开辟了道路。
针对《老子》和《周易·泰卦·彖辞》构建的宇宙生成模式,《淮南子·天文训》对之从细节上做了充实,揭示了古人心目中的宇宙生成过程。在“无形生有形”思想的引导下,《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这样一幅宇宙生成图景: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在这段话中,先秦笼统的“天地交而万物通”,在这里被具体化了。为了具体说明万物产生过程,《天文训》引入了时间和空间概念,引文中的“宇宙”,指的就是空间和时间。东汉高诱注解此处的“宇宙”曰:“宇,四方上下也;宙,往古来今也。将成天地之貌也。”10〕时空的出现,为天地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这套理论的主要梗概是:寂寞静默的无在道的作用下,产生了时间和空间,在时空中孕育了阴阳二气,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凝滞为地。阳气的聚合容易,所以天先形成;阴气的凝结困难,因此地后生定。天地形成后,天之阳气下覆,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之气推移交融,造成四季循环,万物发生。阳气生成了日,阴气生成了月,日月散发出的阴阳之气组成了星辰。阳气形成了天,又自天而散发;阴气聚成了地,又由地而上扬,它们的交融推移导致了万物生发。显然,《淮南子》描绘的万物生成过程,使得先秦一些概念性的宇宙论学说,变得具体化了。
东汉张衡对这一图景描绘得更清晰: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庬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11〕
汉代是中国古代宇宙生成理论的繁荣时期,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宇宙生成学说。但不管是哪一种,其理论的核心是一致的,都认为来自于天地的阴阳二气的交融是衍育万物的根本,而这正是先秦宇宙论的核心思想。汉代的学者的功劳在于,他们以“有形生于无形”之说破解了老子提出的“有生于无”的思想难题,把它与《周易·泰卦·彖辞》提出的“天地交而万物通”自然地对接了起来,把这一思想阐发得更为透彻,使之形成了理论。汉代以后的中国人,在讨论万物生成问题时,也无不以这一理论为圭臬。长此以往,就使得该思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万物生成理论的核心思想。
在宇宙起源问题上,中西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欧洲人自认为其文明受惠于古希腊文明多多,而在与宇宙起源问题相关的领域,希腊人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的万物本原学说。欧洲思想发展的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是受到希腊的万物本原学说所引领的。希腊人探讨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由此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万物本原学说,诸如“水为万物本原”、“数为万物本原”、四元素说、原子论,等等。这些学说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但希腊人没有进一步把这些学说与宇宙起源问题联系起来,他们对宇宙起源问题着力甚少,很少考虑宇宙是如何“生成”的,留传下来的片言只语也以神话为主。希腊神话虽然灿烂夺目,但希腊神话在宇宙生成问题上对后人思想的启发却微乎其微。在漫长的中世纪,西方世界在此问题上所持的实际上是基督教的观点,即认为宇宙是上帝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神创论的观点,时至今日,它在西方文明中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人对宇宙起源问题的思考要理性得多。虽然中国文化中也有盘古开天地那样的神创论思想,但整体来说,古人认为宇宙有起源,诞生于自然,是从其诞生以后由于大自然内部矛盾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一步一步演化成现在的形貌的。这一理论,在传统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有这样的认识,嗣后该思想继续发展,两汉时期达到其繁荣状态,到南宋朱熹时发展到顶峰。12〕
对宇宙起源问题的不同理解,造就了东西方科学不同的特征,对此,董光璧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我国古代科学特征表现在生成论上,而西方则表现为构成论。他有过这样的概括:
“科学思想是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秩序开始的。所谓本原意指一切存在物都由它生成,或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我把前一种观点称之为生成论,而把后一种观点称为构成论。生成论和构成论的不同在于,前者主张变化是“产生”和“消灭”或者转化,而后者则主张变化是不变要素之结合和分离。这两种观点在古代东方和西方都产生过,但在东方生成论是主流,而在西方构成论是主流。构成论的思想经由古希腊原子论在近代科学中复活而深远地影响着科学,而生成论的思想则刚刚进入科学不久,尚未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
“生成论和构成论的差别是造成东西方传统科学差异的总根源。因为生成论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功能模式,适合于代数描述,而代数形式又易于发展算法程序,于是形成了中国传统科学的功能的、代数的、归纳的特征。因为构成论便于建立概念体系的结构模式,适合几何描述,而几何描述又易于发展演绎推理,于是形成西方传统科学的结构的、几何的、演绎的特征。”13〔
董先生的概括富有启发性。而中国传统科学所具有的生成论特征,正是在先秦时期奠基的,是当时人们思考宇宙起源问题所得认识的结晶所致。这一点,不管是在道家那里,还是在儒家那里,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关增建,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物理学史、计量史、科学思想史。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册)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 第291 页。
2〕老子道德经·四十章〔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7月,第25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页。
4〕周易正义·泰卦〔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
5〕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7月,311页。
6〕国语·郑语〔M〕,《国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15-516页。
7〕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226页。
8〕〔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82页。
9〕〔南宋〕鲍云龙:天原发微〔M〕,卷三,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版。
10〕〔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卷三天文训〔M〕,《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7月。
11〕〔东汉〕张衡:灵宪〔M〕,刘昭《后汉书·天文志》注引文。
12〕关增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学说的演变〔J〕,《大自然探索》,1994年第1期。
13〔董光璧:从构成论到生成论——序关洪兄《现代原子论的演变》〔J〕,《科学文化评论》2007年第4 期。
On the Cosmology in Pre-Qin Period
Guan Zengjian
(School for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smology in Pre-Qin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materials in Dao De Jing (Moral Classics) and Zhou Yi (Book of Chang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onfucianists and Taoists hold same view about the way of the generating of universe. It also takes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idea “being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on regards the ancient cosmology. It raises a view that the cosmology in Pre-Qin Period not only determine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cosmology in later dynasties, but also influenced the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ce.
Key Words: Pre-Qin Period, Cosmology, Dao De Jing (Moral Classics), Zhou Yi (Book of Chang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自然与宇宙万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