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东西方航海家号远洋航海的影响

下列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B、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C、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为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本积累
某实验小组利用NaOH溶液、稀HCl、稀H2SO4、酚酞共四种试剂做酸碱中和实验.(1)甲同学用试管取2mLNaOH溶液,滴几滴酚酞,然后向试管中连续满入稀HCl,直到溶液变成无色.甲同学认为此时试管中溶液为中性,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说法不准确,你认为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甲同学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时,缺少一项操作,应边滴加盐酸______(2)乙同学做实验时,先用试管取2mLNaOH溶液,然后向试管中滴加一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酚酞除外)为______(填化学式).(3)丙同学想知道乙同学使用的是哪一种酸,他取(2)中反应后的溶液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填写下列空白:
用试管取样,向溶液中加入①__________.
使用了稀H2SO4
用试管取样,向溶液中加入圈__________.
使用了稀HCl
根据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O还原CuO结束时,先熄灯、后停气
B.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硫酸中的氢气
C.本厂生产硝酸铵(NH4NO3)产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35%,含氮量高,价格低廉,是农民朋友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D.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其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实验时,我们需要熟悉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操作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请你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______.(2)取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向下,没有向着手心:______.(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没有加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______.(4)氧气收集完毕后,停止加热,没有从水中移出导管: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您当前的位置:&>&&>&
建议一:从问题导入
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建议二:从中国造船和航海发展史导入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航海事业就很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独木舟,到商代有了木板船。战国时吴国、越国已有海军。汉代开辟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远达大食(阿拉伯帝国),当时的大船长达四五十米,可装载约千吨的货物。公元5世纪初,中国就有商船活跃在波斯湾和幼发拉底河。唐朝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航程之远,船队之众,在世界航运史上是空前的。
[历史学家的讨论]
1.有关历史学家对郑和研究的教学建议
英国业余历史学者加文&孟席斯于日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表了他的新观点:是郑和首次环球航行,发现了世界。10月,他来到中国进行演讲,并带来他的新著《1421年:中国人发现世界的一年》。虽然这一观点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它和 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关,又是学术界的新说。
[动手做一做]
1.活动建议
可以参考图5-74以及哥伦布开辟新航线图来进行比较。图5-31&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不是很详细,并且只标明了哥伦布1492年航行路线,找一个比较详细的历史地图观察、思考。列表比较两者的规模时,因郑和历次下西洋的规模相差不是很大,可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与哥伦布第一次远航相比较,也可与哥伦布第二次远航(规模相对大)相比较。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艘
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
长24.5米,宽6米
携带的货物
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
牲畜、农具、种子、粮食
随行人员的数量
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
最多一次1000多人
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
1.活动建议
收集资料,选择表达不同观点的内容,归纳分析。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说一说不同的观点。比如,既有对郑和和哥伦布的正面评价,也有对他们的反面评价, 为下面的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大家议一议]
1.航海目的
学术界的说法多种多样,讨论中也可能提出许多不同的看法,甚至只是猜测,只要 能够自圆其说就可看作达到探究的目的了。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还有一种观点是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伦布航海的主要目的一般都从经济角度来解释,认为他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15世纪中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传统商路,使得运往欧洲的商品数量少而且价格贵,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贵族、商人、新兴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开辟一条新航路,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另外,也有人认为,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
2.郑和下西洋影响
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3.郑和下西洋是否该禁
关于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的问题,同样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从不同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结论。围绕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小型的辩论会。
4.&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可以从航海的动因、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多个角度来思考。比如,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又如,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5.活动建议
课文列出的四道问题应视课堂教学进度情况,或将四题全部纳入班级讨论范围,或选择部分列入讨论范围,也可另拟几道新的题目开展讨论。
在讨论第1、2、4道题时,可由每4~6个学生组成一组,选择本组同学最感兴趣的一道题进行研讨。各小组研讨后,推选代表在班上阐述本组的观点,再由其他组补充或诘难提问。由教师将各组的主要观点摘要写在黑板上。
第3道题在探究时,全班学生可按&应该禁止&&不应该禁止&正反方两种意见自由参加一方讨论。为充分发表意见,双方可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再由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辩论情况作出小结。
[历史学家的讨论]
1.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课文引用学者的观点,从郑和航海的目的入手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从航海规模、航海技术及航海影响等方面来收集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2.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关于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材料没有介绍,意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课文涉及的各种要素收集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
[动脑想一想]
1.《明史》是清代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明史》代表了清代官方对历史的评价。课文选取《明史》这段评论,意在让学生了解官修史书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耀兵异域&中的&异域&指外国。
2.《殊域周咨录》,明代严从简撰,详述国内各族和各国的道里、山川、风俗和物产,是研究明代中外关系史和少数民族史的重要资料。&三保&即郑和。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人对郑和下西洋的一种看法。
郑和七下西洋简况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今印度南部)等
爪哇、古里、柯枝、暹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
锡兰、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
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麻林(今肯尼亚)、木骨都束、不剌哇等
1417年12月
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不剌哇、爪哇、古里
非洲东海岸
1431年闰十二月
古里、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
哥伦布四次远航简况
第一次远航
1492年8月~1493年3月
古巴、海地
第二次远航
1493年9月~1496年3月
波多黎各、牙买加、海地和古巴南岸
第三次远航
1498年5月~1500年10月
特立尼达岛和南美大陆的北缘
第四次远航
1502年3月~1504年11月
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一带
东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
皇帝特遣船队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的不同评价
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从而有了郑和下西洋之举。前三次主要任务是在东南亚和南亚建立国际间和平安宁的局面,为明王朝树立&声威&,并为下一步向南亚以西更远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风转航的据点。后四次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通过开辟新航路,让自古罕通中国的海外国家,重泽而来,&宾服&于中国,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绩和广泛联系。另外,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以芜湖为中心的漂染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郑和下西洋既使亚非各国人民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又使中国人民在认识亚非国家方面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以及巩珍著《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对郑和下西洋所访问的主要国家的情况,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记述。《郑和航海图》中,有关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地理知识,也有集中的反映。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今天不清楚的是,永乐帝为什么要进行这些花费巨大的海上远航。他们被组织起来或许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为了寻找被废黜的、或许逃亡在外的建文帝;皇帝似乎更像要寻找盟邦,或许是要探查备征服的新土地,虽然这些远航不具有军事目的。他进行这些远航实际上有很多理由:寻宝──郑和的船只叫&宝船&;显示他的权力和财富;了解帖木尔的和其他西亚蒙古人的计划;扩大朝贡制度;满足他的虚荣心和他对荣誉的渴求;以及使用他的宦官队伍。不管怎样,这些活动反映了这位喜动不喜静的皇帝对帝国的世界秩序所持的看法和它应用于南洋的对外关系的看法。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郑和的远航,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诸国的声望。&皇华使者奉天敕,宣布纶音往异域&。各国也争遣使团来华,中国人成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一支支配力量。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但明王朝遣使西航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地结合起来。郑和远航将朝贡、勘合方式的对外关系推进到顶峰,&厚远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 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非洲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
张岂之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郑和数次出使西洋,虽然意在宣扬国威,开拓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但毕竟开支浩繁,所以屡屡遭到臣下的反对。明成祖一死,继位的仁宗便听从了夏原吉的建议,&罢西洋取宝船&。西洋宝船的罢设,其原因似乎不仅限于此。明朝经过洪武、永乐两朝的开创,其国力强盛,已非昔比,若但从财力上讲,此时应具备更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其关键在于,随着明初国内统治的逐渐巩固和对外的开拓,明朝也面临着一个时期的重大转折。到仁宗、宣宗时,仁宗、宣宗二帝无论从阅历还是本人能力讲,都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而且由于社会的稳定,使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他们意在如何守住大明的江山。所以这次罢设后,直到宣德五年(1430)六月,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命郑和组织第七次出使。
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
永乐年间,成祖派遣郑和率领大型船队远航西洋各国,在政治上,扩大了明朝的在海外的影响,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在经济上,官方朝贡贸易没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劳民伤财,&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仁宗嗣位,便&大赦天下,杨士奇草诏,如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趾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悉皆停罢&。其后虽然于宣德二年(1427年)、五年(1430年),宣宗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再次派遣侯显、郑和等率领舟师往西洋诸国,&开读赏赐&,但其规模已比永乐时大为缩小。仁、宣时期节制下西洋行动,对于节约国家财政开支、安定社会,一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傅衣凌主编:《明史新编》
学术界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的观点
新史氏曰,班定远既定西域,使甘英航海求大秦,而安息人(波斯)遮之不得达,谬言海上之奇新殊险,英遂气沮,于是东西文明相接触之一机会坐失。读史者有无穷之憾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结束后,中国远洋航海活动就此却步。一时好大喜功的中国封建皇帝不惜倾全国之力,建造规模宏大的郑和船队,但是缺乏赖于持久从事如此规模的航海活动的经济基础。郑和航海虽然也部分反映了明廷进行朝贡贸易的意图,但其政治因素明显大于经济因素。郑和航海并无航海探险、开辟新航线的经济动因,而只是一种宣示威德于四方的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和平远征。
《郑和研究论文集&郑和时代的世界帆船航海》
15世纪是整个世界发生变化的世纪,在东方的中国和西方欧洲同时进行着性质截然相反的贸易。郑和贸易团在亚非地区开展的贸易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信赖的基础上的,与西方殖民者在同时期的以掠夺、扩张和屠杀为特征的贸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时参加(郑和)贸易工作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古里国》中,详细介绍了在古里国进行十分有趣的摸手议价贸易过程:事先择定日期,届时国王派两位大臣来主持,明朝船队有关人员先将各种货物带到交易地点,双方当着面,一件一件地通过摸手来公平议定价格。这种买卖双方互把手插到对方袖子里摸手指以议价的方法&&最后双方击掌,就算交易完全商定,决不翻悔。&&从15世纪中叶起,西方殖民者则一手制造出长达四个多世纪、震惊世界的历史悲剧──黑奴买卖。&&欧洲人硬把非洲黑人当作一种活的商品──会说话的牲口,去进行买卖。&&一支伯明翰枪就能换到一个黑人,一匹阿拉伯马能换25个奴隶&&地理大发现同时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减,历来被屠杀的达1 200万到1 500万之多。&&前者郑和是和平使者,后者哥伦布是入侵强盗,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
《郑和研究论文集&十五世纪两宗截然不同的贸易》
人们常常把郑和比之于西欧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西方的航海家们在世界航海史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了功勋,在这一方面,他们是划时代的人物。但是,拉美人民、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人民并没有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达&伽马第一个绕过好望角,打通欧洲通往东方的航路而建寺立碑去纪念他们;麦哲伦第一个完成了环球航行,在他的死亡之所──菲律宾的马克坦岛,菲律宾人民建立了巨大的纪念碑来纪念民族英雄拉普拉普,因为他在战斗中打死了麦哲伦。拉普拉普是菲律宾第一位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而麦哲伦则作为一个残忍暴虐、贪得无厌的侵略分子载入菲律宾的史册。究其原因,就在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之流把殖民、奴役和前所未闻的屠杀、掠夺、迫害带给了拉美、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人民。在这一方面,他们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和郑和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爱好和平和自由的东南亚人民是最严正的法官,数百年中,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这正是东南亚人民对来自中国的友好使者怀念、敬仰的表现。
《郑和下西洋》
东西方航海遥相呼应,是人类历史发展不断扩大交往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于促进东西方汇合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虽然双方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但是人类为了认识外界而走向海洋的愿望是相同的, 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东西方航海模式存在共性:同是人类通过海洋认识外界、走向世界的过程。郑和时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客观评价郑和航海的历史意义,不以19世纪以后形成的西方观念框架去评价,就会认识到在西方的航海之外,存在另一种模式的航海,另一种古代国际关系的模式。换言之,15世纪存在两种海洋开拓模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类交往模式。中国航海的和平稳定发展模式,与西方的暴力掠夺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我们从东西方航海比较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就当时发生于东亚乃至亚洲的历史来看,伴随郑和的一次次出航,一个东方的朝贡体系建立了起来,国家权力在区域整体上扬,由此, 一个官方贸易为主体的区域贸易网络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层上,下西洋船队将中国文化远播海外,在东亚乃至亚非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国际交往准则,凭借这些准则,在区域内建立起和平秩序,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础。这是对中国汉唐王朝&德被四海&的发扬光大,与暴力掠夺的强权政治有着根本不同。
万明:《关于郑和研究的再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7期
伟大的郑和航海显示了中国有强大的远航能力。但是由于在动因、大地观、地图等方面,明初中国远远不具备西欧人完成地理大发现那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以中国未能进行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宋正海 陈传康:《郑和航海为什么没有导致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
就郑和船队之规模、装备、技术等航海能力而论,当时中国人完全能完成地理大发现。这是已为中外史学界所公认的了。&&由于郑和航海缺乏强大的持续的经济动因,当封建皇帝的主观意志有了改变,不再支持郑和航海时,郑和使团部分成员的海上探索就进行不下去了。郑和下西洋暂时的性质,软弱的动因,是当时中国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的根本原因。这是一。其次,狭隘的大地观是郑和航海未能引导中国人去完成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在古代中国,地平的大地观是根深蒂固的。明初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浑天说主张&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其虽包含球形大地观,但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与地理大发现时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对大地球形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所谓的球形,大半个在水中,小半个在水上。自然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无法到达的。&&所以,浑天说中的人类世界实际上还是个半球,和新盖天说中的拱形大地倒有相似之处。在郑和航海时代,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们无论持浑天说,或是持盖天说的宇宙理论,都不会向世界大航海时代的西欧航海家那样,确信大地是球形的,因此,他们考虑不到航海西行可以东达,或东行可以西达的问题,也不会对自己提出进行环球航行的问题。
郑一钧:《论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中国航海家郑和也进行了远洋航行,这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如题._百度作业帮
15世纪前期,中国航海家郑和也进行了远洋航行,这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如题.
15世纪前期,中国航海家郑和也进行了远洋航行,这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如题.
郑和的远洋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目的不同、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皇威,看我堂堂大明的意思,虽然也进了贸易,但去了两次后就断了;麦哲伦航行是为了进行海洋探索,直接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也成就了葡萄牙的霸业.在麦哲伦和哥伦布这些航海家探索海洋之间,东西方的文明和交往是相对独立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才有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印加文明的毁灭,英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到来,大工业革命的开启.西方远洋航行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_百度作业帮
西方远洋航行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西方远洋航行与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主要是经济基础决定的.明朝时是封建经济,封建政权,决定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而不是为了经济目的;相反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推动,人们开始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来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促进了西发发展,而中国却消耗了大量财力当前位置:
>>>(15—16世纪)中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
(15—16世纪)中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
——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1)据以上表格分析造成中西航海不同的原因和结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看法:(一)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二)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积极作用是次要的。按照自己的理解,你说明自已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难度:中档来源:0114
(1)①原因;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下的产物,远洋航行活动带有政治目的,在于宣扬国威;西欧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远洋航行活动具有明显的经济和商业目的。②结果:西欧的远洋航行和此后的殖民掠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明帝国的财政困难,大规模的航海难以为继,被迫中止。(2)积极作用;①打破了美洲的与世隔绝状态,加强了美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②将美洲纳人人类文明的大家庭,有利于美洲的开发。 ③西欧殖民者对美洲的掠夺,促进了欧洲资产主义的发展。消极作用:①哥伦布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到达美洲是为殖民掠夺②此后,欧洲殖民者纷至沓来,屠杀奴役印人,掠夺土地和财富,破坏美洲的古老文明,给美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5—16世纪)中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主要考查你对&&“海禁”与“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海禁”与“闭关锁国”新航路开辟的动机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
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2、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3、影响: 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必要性: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2、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传统商路受阻——直接原因3、宗教因素:西班牙、葡萄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4、社会根源:到亚洲寻找黄金、香料等——经济根源可能性:1、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2、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3、地理知识的进步——相信地圆学说4、西、葡王室的支持——物质条件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葡萄牙和西班牙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1、地理位置: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
2、航海技术:两个国家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
3、政治: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
4、宗教信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发现相似题
与“(15—16世纪)中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摘自《祖国伟大航海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39202169831340912157022197362312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航海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