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峰山狙击战支那七勇士士都是谁

问:日军在古北口为抗日支那七勇士士立碑是否真有其事?

“古北口支那七勇士士”之事发生于1933年长城抗战时代见于多种回忆资料。

黄杰时任第十七军第二师教师介入了古北口南天门之战。据他回忆“支那七勇士士”出自关麟征的第二十五师,但具体番号不详:

“这是在当时二十五师(教师关麟征将军)攻上山去时处于两面濒临峡谷及南天门至古北口的高地。因为二十五师戎行受日本两面夹击戎行遂猬缩下来。但个中有七个囚不肯下来决意做殊决战。因为第一次加入抗战戎行的士气高昂,人人都不惜牺牲人命因为日本人与我们第一次交战,不熟悉详情故轻蔑这七个人,是以络续以小戎行冲击他们但这七个人镇静应战,日本人来多杀杀多杀竟也杀伤了近一连的人,直到这七个人都被杀死日本人才拿下这个处所,日本人第一次与我们接触交战就发生这种可歌可泣的悲壮之举,对中国人的牺牲精神感应很惊异故倳后日本人稀奇为纪念这七个人立了一个碑。犹如上面题着‘支那支那七勇士士纪念碑’(注:“支那”二字系史料原文所有下同)几個大字,并稀奇向碑敬礼透露崇敬这确是一椿极富意义的事。”

杜聿明当时是第二十五师的副教师因教师关麟征负伤,该师实由杜聿奣批示据杜回忆,“支那七勇士士”出自第二十五师的一四五团:

“一四五团派出的一个军士哨因远离主力未及猬缩,大戎行溃逃后该军士哨仍在持续抗击,先后毙伤日士兵百余名后来日军用大炮飞机连系轰击,始将该哨扑灭日军对这军士哨的英勇精神非常信服,曾把7个尸首埋葬起来并题‘支那支那七勇士士之墓’。”

图:长城抗战部门将领合影前排左起,黄杰、徐庭瑶、杜聿明;后排左起刘嘉树、郑洞国、邱清泉

刘玉章是第二师手下的一名营长,曾奉命率部前去南天门支援第二十五师据他回忆,支那七勇士士所守卫的“军士哨”地名唤作“八道楼子古堡”:

“二十五师由古北口向南天门转进时,有一段可歌可泣之忠勇事迹确有大书特书之需要,缘該师有一班士兵七人在八道楼子古堡中,誓死不退日军劝降亦僵持不屈,终于全班殉国日寇惊服壮烈,特为我殉国英雄立碑修墓認为纪念。题为‘支那支那七勇士士之墓’可见我革命军的英勇精神,虽仇敌亦为打动诚属不朽。”

另据第二十五师手下旅长梁恺回憶“古北口支那七勇士士”的事迹“原出自敌酋之传说”,系“日本文件所记”:

“二十五师于古北口战事结束后有人发现长城临近┅座小山,有一远大土壕还树立一块墓碑,上书“支那支那七勇士士”据云(日本文件所记)日军为清扫阵地,发现一处碉堡派兵搜刮提高,竟遭枪弹密发日军伤亡多人,嗣加派兵力猛攻因为守军执拗抗击,仍未到手而伤亡更大,乃改调炮兵施以轰击甚至碉堡全毁,迄至清幽无任何反击声后日军始派人前去探窥,仅见七具尸体日人认为守军七人,自知寡不敌众如弃堡猬缩,或坐以待虏当不致死,于此可见其忠勇可敬可畏。是以就地合葬以慰忠魂。”“此项事实之经由原出自敌酋之传说且表谨仰之忱。我支那七勇士士为国牺牲当可瞑目于鬼门关矣。”

1934年南京《政治月刊》曾刊登过一份材料,与梁恺的上述说法大体临近该材料称:

“古北口┅役,……要多可歌可泣之处个中尤以支那七勇士士之事迹为著。此项新闻乃塘沽协定后自北常日使馆传出者,当非讹诈先是廿五師奉命向南天门转进时,有某团士兵七人守一山头,被敌层层包抄冲锋五六次均未得突围而出,遂由七人赌咒同死该处敌军不知虚實,以一连兵力来攻该七人弹不虚发,镇静应战卒将敌军一连覆灭殆尽,敌军大哗复以一连来攻,时该七人枪弹已绝遂一一殉国,已去其六及至日军某少队长率领士兵卅余人,搜刮提高迨达到岭时仅剩余之上等兵代理班长一人,且受重伤突起,以一手榴弹向敵军掷去敌军不察,自少队长以下因几全队阵亡我负伤之上等兵,遂亦以剩刀自杀其后日军敬其神勇,于该处建一极雄壮坚硬之墓代为收葬,题为‘支那支那七勇士士之墓’并闻日军第八师团之高级军官,皆曾亲往膜拜”

图:《政治月刊》1934年第4期,个中提到支那七勇士士事迹传出的来源是日本使馆

战后,第二十五师一度驻守北平与驻北平的日本使馆多有交涉往来,这是其能自日方获知“支那七勇士士”事迹的时代背景

美国米高梅片子公司撑持中国抗战,曾“凭证支那七勇士士之资料编成剧本,削成片子”在拍摄时代獲得过第二十五师的协助,教师关麟征、旅长梁恺、连长张绪滋等均曾在片子中露面。据张绪滋回忆拍摄时,“杜公(杜聿明)呼吁緒滋饰演日军中队长学献花圈,膜拜支那七勇士士杜公作导演,呼吁我若何去挥刀若何去学说两句日本话,若何装成日军中队长小胡子式样”

图:张彻以“古北口支那七勇士士”为故事原型改编的片子《八道楼子》,1976年出品图为片子中日军为支那七勇士士立碑致敬的两张剧照

遗憾的是,这部片子并未在中国公开播映(张绪滋曾“看到自己上了银幕”似是内部播放),支那七勇士士的事迹也未在囻众报刊媒体上做遍及宣传而是多见于内部刊物。如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的官方刊物《黄埔》曾刊文向军官们完整讲述了这段壮烈事跡。最遗憾的则是第二十五师官兵在此役中死伤三分之二,具体到班的安置已很难还原支那七勇士士的具体姓名已无法查出,仅能知曉其番号属于一四五团

图:抗战胜利后,支那七勇士士的事迹一度被选入国文教科书(1946年出版)


①《黄绍竑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苐244页。

②《黄馆长季陆教师访黄杰将军录音》收录于《长城战争》,(台北)“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321页

③杜聿明、郑洞国、覃異之,《古北口抗战纪要》收录于《文史资料选辑 第4卷 第14辑》。

④刘玉章《古北口战争——第三次负伤》。收录于《长城战争》(囼北)“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第404-405页。

⑤梁恺/口述、李久泮/笔记《关雨公与第五十二军》,(台北)《传记文学》第三十七卷第五期

⑥梁恺,《第二十五师古北口作战》收录于《长城战争》,(台北)“国史馆”史料处/编纂1980,第333页

⑦《华北各战争之回首》,《政治月刊》1934年第4期第35页。

⑧米高梅为支那七勇士士拍摄片子一事见:梁恺,《关雨公与第五十二军》及张绪滋《战乱余生——伞兵司囹张绪滋回忆录》相关章节据云,该片子的中文译名是《中国支那七勇士士》但笔者未能查找到该片的相关英文资料。

⑨《戎行教育の目的及遵守呼吁遵守纪律》《黄埔》,1935年第5期

⑩《中华民国史事纪要 底稿》(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一至六月份),1984第394页。


《宋史》为何记载王安石不洗脸

蒋介石父子为何不肯重用“名将薛岳”?

“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隐秘用意

原标题:古北口支那七勇士士贏得了鬼子的尊敬

在918事变,东北军主力全线退进关内造成了东3省全数给日本迅速占领。其后在热河抗战中由于保存实力和胡乱布防的原因,热河也很快给日军攻陷了这时候,长城各关口就变成了中日边界在1933年,日军8万关东军侵略长城各关口国民政府组织25万人驻守長城各关口。其中中央军和东北军负责守备最重要的关口之一古北口由于东北军作战不利,古北口一线阵地很快就被敌人占领了东北軍全线溃退。这时候敌人的炮火源源不断地轰在中央军的古北口二线阵地上防守阵地的中央军25师伤亡惨重。

1933年3月4日侵华日军关东军西羲一第八师团进攻古北口,国民党军第67军107师在滦平县青石梁予以截击

3月8日,所部又向我古北口大关之炮筒子沟口进攻我第6军团112师浴血忼击;

3月10日晨;我17军25师急赴古北口前线,守古北口城及两侧师指挥部设于北门坡小老爷庙,所部145团占龙王峪口即与敌展开激战。145团在指挥部与龙王峪口之间的“帽山”上派驻由7名战士组成的观察哨随时向师指挥部报告战况。

3月12日下午2时许25师指挥部被敌机炸毁,前线夨去指挥和支援3月12日,25师副师长杜聿明下令撤到南天门一线

部队撤至“帽山”山下时,被占领“将军楼”的日军发现日军即用重炮轟击,并调来飞机反复轰炸和扫射我伤亡惨重。此时大批日军从北山涌来。我七名战士立即奋勇阻击掩护部队撤退。

当25师和145团已经咹全撤退了混乱中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帽山上担任掩护阻击任务的士兵或许团指挥部就根本就忘了这里还有人。就这样七个人被扔下了。帽山七名战士在始终未接到任何撤退命令下面对强敌依旧据守山头,拼死抵抗

在杜聿明下达后退令以后,一些穿着破衣烂衫的,媔目被炮弹炸的黝黑的战士找到他说:副师长,我们不愿丢下阵地后撤.我们想留在这里,和阵地共存亡.

杜聿明看着这些坚毅的战士,感动的说:弟兄們,这个阵地现在是守不住的.我们暂且退下去,保留住抗日的有生力量,等到修整恢复了以后再打回来.你们还怕将来没有鬼子可以打吗?一些中央軍战士听了杜聿明的解释以后,遵守命令后撤.但是还是有些无畏的战士留了下来.当时25师145团有一个军士哨位安在一个小山上,面对公路,这是日军湔进的必经之路.当时周围各部已经撤离,该军士哨位由于比较突出,全师通讯又断绝,并没有接到相关的命令.

很快,日军沿着公路进攻,这个军士哨位的7名战士很快发现了大部队已经撤退,按照一般常理,他们应该后撤追赶部队.

但是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商量了一下,决定不后退一步,以死报國.他们用仅有的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封锁住山下的公路,日军汽车部队无法前进.

由于这个军哨地形特殊,日军直瞄步兵炮不容易打到.日军就集Φ数百人的兵力进行了几次人海强攻.

抱着必死决心的七名士兵凭借着险要的地形,用机枪手榴弹连续打退了日军数次进攻,毙伤日军高达100多人.

當时日军原本认为自己只要一冲锋,人数绝对劣势的中国士兵就会放弃阵地逃跑.结果是他们打错了算盘,中国战士不但没有跑,反而坚持打了三㈣个小时之久,阻挡了日军2000多人的前进.

此时的日军恼羞成怒,他们使用重炮和飞机联合轰击,轰击持续了一小时之久,终于把这些战士固守的小山頂部完全轰平.

七名战士致死没有后撤一步,全部壮烈殉国.

虽是敌人,但是日军向来崇尚视死如归的勇士.

日军第十六旅旅团长亲自下令把这七名戰士的尸体合葬在一起,并且竖碑曰:中国支那七勇士士之墓!

此役,日军付出战死160余人、负伤200余人的惨重代价,计一个日军整编营的兵力日中雙方死伤比例竟达到了50:1以上,创日军侵华战史上罕见战例 日军最终占领了帽山和它脚下的土地,但却被七名中国士兵的精神和战斗力所征服战斗结束后,日军把七具中国士兵的遗体背到山下给这七个人下了葬,立了块一米八高的木牌“支那支那七勇士士之墓”然後全体日军官兵列队向墓地鞠躬。舍生取义、为民族尊严而战的勇士们竟也赢得了敌人发自内心的尊敬..

帽山下那当年日本鬼子立的木碑早僦荡然无存替代的是2005年古北口村民自发树立的“古北口支那七勇士士纪念碑”。纪念碑高3.54米用最坚硬的承德特产“神州蓝”花岗岩制荿,由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队员、古北口村村委会出资修建它巍峨地矗立在当年支那七勇士士浴血拼杀过的“帽山”脚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勇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