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洋流有几个代帅洋

& 80一代,,渗透的历程
  作为80一代,我们还在成长着,但同时我们正在被质疑,我们在别人的质疑中成长.当人们指责我们80一代,我们无言,因为我们当中已经是这样了,但我想,当人们在批评我们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什么
,只是指责我们而已?我们在这环境中成长,在我们未登上社会舞台时,我们是不能左右我们的环境的,而环境却让我们自己左右我们自己
  80一代出生的我们身上肩负太多的东西,父母将绝大多数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这一代身上,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负荷,于是便有了代沟,有了反叛,但我们反叛不起来。
  以下仅从本人个人来谈几点关于80一代
  一.家庭
  家,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的主导边式我们的父母亲.在我们这一代中,父母亲大多是50.6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一生坎坎坷坷,小时候是自然灾害的几年,上学时受文革的影响,大部分受到教育可想而知了.于是,在农村,大多数家长都没上过多少学(读过书的,高一点的都出去了),父母亲那一代是知识匮乏的一代,他们的青年是荒度的
,对于那些读过书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回会懂得一点点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受之与父母的就是要好好读书,饿而读书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出路也成为父母着一辈子要支出的负担。于城市来说,情况会好点,但也遇上了知青下乡的年代,之后还是有机会去读书后有工作的.在我们的父母亲成家立业的时候,遇上了改革开放,家庭的因素束缚了他们的解放和闯荡,进一步约束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机会,这对于以后孩子门形成隔离有很大影响.这些对于城市来说要好点,发展与开放毕竟是从发展城市开始的,改革开放还是针对城市为出发的,他们与他们的孩子是可以同时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当我们看到城市的同龄人与他们的父母亲可以那么亲切是,无不油生羡慕.等我们这一代出生的时候,城乡的差别对孩子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城市的父母亲大多是工人,子弟,官员,他们有工作;而在农村,还是农民。在那时,城市的人一般是瞧不起乡下人的,,”乡巴佬”就是那个时代给农村的帽子,所以,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亲就将希望寄于了他们的孩子,而去弥补他们对城市的不可即,而这希望的途径就是读书,农村的孩子对读书是赋予了使命的.在计划经济下,一个农村孩子若不想留在农村出路就一条,那就是读书走出去,将户口带出去.他们已经看到过读过书的(他们印象中)在城市已经高人一等了,他们向我们灌输的,支撑我们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工人,不然就会在农村呆一辈子..所以,农村的孩子是有压力的,他们是被逼的,这些不是我们父母的错.而在城市的孩子相比是幸福的,他们那时侯有这样,张大后可以顶替他们父母的职位,他们可以不用愁,至少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的童年),在下岗大军以前是这样的.他们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因为他们的父母可以无忧无虑.对于农村来说,甚有到了初中高中还没去过动物园,没进过公园,没进过娱乐城,没有接触过乐器…….而这些就让连城乡的孩子也有了差别,他们有了可以骄傲的自尊,我们却没有可以自信的资本,自尊心在城乡对比是一烙在我们心中.在下岗风潮起时,城市的孩子便有了忧虑,对于经历了下岗家庭来说,他们经历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而这时正是他们懂事的时候.这时,农村有了好转,但我们已经失去机会了,我们在成长中已经有了差异了.
  独生子女:
  在城市,80一代大多是计划生育下的独生子女,而在农村则大多不是.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将希望寄于一人,父母爱过分集中,期望过高,教养方式不科学等,相当独生子女家庭深受因材施教的捆饶,希望和压力并在(这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许觉察不到),孤独和脆弱并行.这样培养了深受溺爱长大的,没有受过责备或挨打的,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的一代;在农村男孩子则受到父母的溺爱回更多一些,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不是独生子女,情况没那么严重.(进而,现在有人从80一代素质批判独生子女的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更多的时候,我们羡慕城市的孩子是羡慕他们得到的更多的父母的爱.
  二.教育
  1.教育.80一代基本上是从应试教育开始的,农村一代应该是是应试教育苦的一代,更是素质教育苦的一代.苦—指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不公平性,受到教育水平优劣合理等不平等性.对于硬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不做多的分析,仅仅分析教育环境.
  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尤其对于那些基础不好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等,在学生正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而在应试下,成绩差的成了牺牲品,进而越来越差,他们村托了成绩优秀的自信与骄傲。老师吗学生是常有的,所以说,这一代的我们是在应试教育前面付出了很重的代价,从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影响他们以后的一生。在后来,实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却没赶上,赶上了的也是刚开始的口号。
  2、再看看我们的学校。
  在我们选择初中高中,就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差别了,有了重点与普通之分,重点就是人家教育培养的重点对象,结果,他们占了我们大部分资源,师资、经费、设施、条件等严重不平等之分,而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仅仅只能责怪我们自己为什么就考不上重点。他们可以伸手向教育局(厅)要拨款,因为人家是重点,有理由、有借口啊!当我们的食堂和礼堂还是二合一的时候,人家早有了多功能体育馆、几层的餐厅;当我们的教室还那样逢雨渗水时,人家早有了多功能语音室、图书馆了;当我们还没见到过真正的电脑时,人家就早知道了怎么操作怎么上网了;当……….
有太多的“当”了,就有那么多的不平….
这些都已成为计划下的严重不平衡,而我们只能感叹。再看人家重点学校,因为是重点,而且是那么少的重点学校,所以肯定有市场的,进不去的而又想去的怎么办呢?在计划下于是一个“计划外”一词堂而皇之出来了,说白就是拿钱买进去,多少钱一个,花钱就可以进去
  可以说,中学教育这种风气就是从“重点”开始的。再看这些学生,花钱进了重点学校之后,在应试教育下,他们得到的是公平吗?相信走过这条路的同学会有感触,或许他们不曾想到他们的不公平,因为他们进来时就已经是不平等了,在复读时,听到同为复读的来自重点高中的感言:在那些重点高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或一半是花钱买进去的,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有钱、当官的子弟,没钱根本进不那门。所以说啊学校得到拨款也很容易,有什么长的子女在那上学,能不容易吗?而这其中又分了所谓的什么重点班和实验班,冲刺班,清华北大班,等于把考上的和买进去的分开了,再一次将子女信息和自尊打击下去,所以说啊,重点学校真正培养的只是那些成绩好的,他们也只在乎培养这些就足够了其他的都作陪嫁了。在重点学校中,成绩好的是幸福的,因为你们占据的那些优势资源都是你们其他同学付出换来的,而你们却不曾关注过他们,你们的良好环境是靠他们的钱支撑起来的,而结果呢,所谓的重点就是在高考时,成绩不好的(大多是买进来的)却被剥夺了在学校报考的资格(或许学校从没有给予过他们资格)。而算作社会类考生,得到的只是一张无多用的重点中学毕业证而已。(对于普通中学来说也有买进来的但不会有在考试时也不会让他们失去资格,以为普通中学不会在乎这点,在普通中学学生也不会受到那样的歧视)。对于这一歧视,他们默认着,他们心中也有不平,他们也要爆发,于是他们便用在学校眼中过火的行为,于是他们就成了学校经常批评重点。对于这些,教育局当然也知道,也不是瞎子,人家也是靠这些政绩与利益来支撑他们的颜面。“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紧”多么好的执行和贯彻了政策啊!牺牲者永远没有立碑的权利的。这样的学校能盖那么好,学校才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才会给老师分房子车子,才能留得住优秀的教师
  3、学校教会了我们欺骗与虚假
  一个学校(中小学)必然会受到上级检查工作,评估等,而作为学校校长、老师这是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利益,与政绩挂钩的,他们是被逼的,谁不想往高出走啊,在那时侯老师工资福利都不是很好的原因吧,在大众趋势下一味坚持原则就会被其他的老师排挤淘汰掉,我们尚未喑世,无权评点罢了。但我们上级来检查说,被逼的要求说谎话,老师怎么教怎么说,全校动员大扫除,请检查人员吃喝是不能免的,相信大家对它都见过吧,经历过吧。我不敢说我们的道德素质就是从这开始败下去的,但这些至少与我们小的时候老师教的、父母教的怎么做好孩子是相违背的,而且我们已经这么做了,我们败下去也是受这样环境与气氛下的无奈。一个教学生的地方,老师都如此了,你能让我们这一代如何去支撑美好道德品质呢?有人说我们的素质不高,但我们从一个童真的素质到这样又是谁在教我们的呢?
  4、中考、高考
  中考,高考,在我们这一代是经历了许多弊端和不平等的。先前的一代,上大学是国家培养的,基本不用花多少钱,学生的环境是纯净的,读书也就少了许许多多干扰。我们这一代,从中考中走出来又埋于高考中,高中对我们来说就是高考的三年,三年决定了你有没有大学上,决定了(农村)对于孩子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在父母辈中已经破灭。而这时候,我们应届有那么多,又赶上了教育产业化,赶上扩招,参差不齐的学费高涨,二级学院的幌子,招生的欺骗,学校的虚假,专业的哄骗…….这一系列的让我们高中时候的梦想、抱负在一入大学就幻灭了。而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他们的希望情愿砸锅卖铁来支撑已经幻灭的梦想,而这些,我们也只能在有时候默默的伤感了。
  我们这一代,是受到父母压抑的一代,是来实现他们那时侯的残缺的遗憾,我们想反叛、个性、自由,但我们不能,而我们这些学生们,从学校中看到、听到、学到的是什么呢(除了知识外)?
  三、社会环境
  在社会这大环境变化时,正是我们在懂事的阶段,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高墙下的环境,可以说受社会的影响大多是通过学校来影响的。
  80一代生活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大多受到了60,70年代出生的影响,因为这个时期他们正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如果说我们着一代败坏了,那么作为时代主流的这一代且影响我们的他们又在做什么呢?
  这个时期,社会风气是败坏的,道德是逐渐沦丧的,“官僚”主义风气是在改革开放的余风中蔓延和渗透着,虚假和不信任充斥着,明星毫无目的的泛滥着…….这个时期,连道德诚信、做人为人底线都要由主席向全国号召时,连“诚信”都放到全国高考时,是坏到何种程度了?一个打假的能成为英雄可见假冒如何充斥着的。连教育都腐败了,还拿什么来教育我们??
  父母亲、老师也不在来教育我们了,或许他们在我们眼中已经不是孩提时代的那样神圣,或许他们也没什么资格来约束我们了,因为他们都这样了还拿什么教我们。我们在课堂时听到老师对时事评论,说到的是很现实很现实的,很无奈。例如:老师说“….在路上看到一被车撞了的人将他送到医院,后来人死了,家属又找不到肇事者了,咬定好心人”之类的事。(这些也常常出现在了试卷上作为考题等),而我们呢,在听到这些后,是打抱不平,骂人家不知好歹……之类呢?更重要的只是在骂过之后学会了在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时候不会去帮助别人了。如我们听到“有钱人如何挥霍”,我们又会想到金钱原来是有这么好….这些,当老师跟学生说这些时,老师并不是要学生这样,但老师也不能要学生那样啊。老师哪这些教育我们时我们却会在无形中接受这些、那些负面观念。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无法改变它,我们便只有无言了,我们就败下来了。
  我们的环境在腐败时,社会在堕落,这不是在我们的校园之外,谁能保证我们走出校园之后呢?
  四:大学
  之所以把大学和教育分开是因为大学是因为大学是80一代青年们集中度高的地方,是我们已成年的时候,是代表这一代受教育水平高的地方,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是我们青年一代思想、品行、道德、习惯形成的环境,决定了我们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态度的的阶段,是我们这一大群体离社会最近的地方,大学环境好坏影响我们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待人处世、修身、立志、抱负、理想……
  但现实就是现实,人们说我们大学生素质不行,没素质,我们承认,我们的校园已经是这样了,已经不是你们以前呆过的那个校园了,环境都变了,我们还有什么不会变的呢?在我们的校园中充斥着什么?
  1、网游。很多人是从高中开始就开始网游的,也有是从大学染上的。大学,学习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在他们眼中,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去寄托、打发时间的呢?打牌、游乐、整天不知目标无所事事之外呢?还是很没意思,于是便要寄托,不然,人会疯的。很多人大学一学期就没上过几节课,沉浸在网吧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在那样支撑他们?他们为什么那么沉迷于网游?不过这至少可以说大学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不负存在的,大学已是空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游戏是他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的想要的现实角色,受压抑、得不到自我的他们在游戏里也许会来深层演绎自己。有人说网游很刺激,是他们在释放;有人说在游戏里很团结,那是现实里已不团结了;有人说网游是有目标的,那时因为他们在现实里没有了目标,他们说他们很奇幻,是因为他们很理想………..这些真正能解释他们吗?我看就算嫩能够解释,他们也逃脱不了现实的。学校和学校周围那么多的网吧说明什么?想起被称为四川考霸的张非面对采访时的话“我一直在复杂现实里的简单生活,网络给予了我这些”
  2、恋爱。大学,恋爱在80一代已是很普遍的了,很多人认为“大学没谈过恋爱,这一生是不完整的”。以前我可以说毫不以为然,不过现在才有点自己错了。但我们的爱情观却早已贬值了,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贬值了。爱情在青年中应该是很崇高、纯真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已是这个年代的口号;“只谈不做叫什么爱情”是这个年代对爱情的条件。对于爱情,我们变得很现实,讲条件,不知道是社会让我们变得这样还是爱情让我们变得这样。有脚踏几只船的,有屡战屡爽的,有闪电般的分离和再寻的。恋爱很简单,分手是常事,离别是预料的结果;爱不再沉重,如衣裳般的轮换,情人如鞋般穿脱;欺骗是手段,金钱是必备的支出,,时间是付出;同居是种调剂,作爱是要求;分手是常事,然后厌烦、抛弃、分手,这是过程,然后重新再来。这时在心中的那份爱情观早已贬值了,现在我们不得不挺羡慕那些为爱情真正的付出的,是可敬的。其实,每个人面对爱情时候都是憧憬的,但都知道难以找到,所以都在欺骗自己,尽力挽留认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我们只有等待,或伤心、痛苦。而这些,大学里谈恋爱的有多少真正甘于寂寞者又有多少呢?尽管都知道大学毕业了很可能就分手了,但仍有那么多男男女女为空虚、为欲望而作践自己心中的爱。更有同伴名正言顺的说找个女朋友就是想上上床。如果说于今正值年华正茂的爱情这一概念在这群体中还不算崇高的话,那么,现实告诉我们什么呢?爱情观都这样,那么人生观、价值观呢?何在?
  当我们面队爱情怀疑时,便已经没有了爱!
  3、“媚官”“媚俗”“官僚风气”
  所谓“媚官”浅显就是说把官场上那些风气带到学校工作生活中来,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和学生会干部中。在如今,校长即相当于副部级的干部了可谓是“风里来雨里去”了,可以说,原本应该热忱于教师教授的身份,很多人都想为官了,有了党----领导象征的精神加在学校,必然会有“官僚风气”的滋生。学校领导们的那种风气我们可不必多问,但为什么在学生群体中也会有如此的风气呢?学生会的人,有多少学生在骂他们做人象。。。一样跟在院、校领导后面,这样的做人,虽然我们可以说我们不理解他们那些人,或者我们是在愤愤不平的抒发不满,故意贬低。但是上过大学的学生们,或曾经担任过学生会的干部,不管你们当初是如何意气,但应该都清楚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会已成为了“官”与“民”的分隔,有多少不骂他们黑,心黑,私己己利,同流合污,利益均沾,弄虚作假,谄媚言行,逢迎须拍的。…..但不否认学生会中真正有能力的,而且必须得要有真正有能力得,不然,那岂不是成了乌合之众了吗!班干部则与他们有些差别,因为他们身上少了点官的资本,他们不是那个圈子的人,他们至少得代表自己班集体得利益才会有人听你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啊?除了他们要面对那些领导外,作为他们中间的人,这种思想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我认为,有受之于父母或亲戚为官的影响,从小就有种以官自居的心态;有想当官的,希望通过从官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在官“欺”的反抗中,他们和他们得父母等是曾受到过那些不平等得待遇;还有就是从小培养的,从小学开室就有班干部,,是虚荣心极强,极为炫耀的时段,中学便有了学生会,直到大学都在培养“干部”中。在中小学里又有多少是真正培养了他们得能力得时候呢?除了给他们提供有胆子在众人面前露露,还有呢?在一个以追求成绩目标的学校,一个以高考为主轴的学段,得到多少呢?能要体现班干部能力的侍侯大多都被班主任代替了,什么都是班干部安排好了的,班干部只不过就是执行罢了。这样的人到了大学成为学选拔干部的来源,而且是令他们可靠的来源,能留下给其他没有机会的人多少机会。能进去学生会的当然可以妄自尊大,多少年来的“官”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吗?就这样学校为这些人提供了好的机会想社会输送“庸官”。
  媚官的另一个就是走关系,通后门,送礼塞钱。举一例说:国旗班,进去是得走关系得,就是多少钱换一个名额,选拔他们得都是上一国旗班得人,他们为什么敢这样,因为他们也是被这样选进来的,已或成为了惯例。不要担心国旗班的素质会降低,毕竟有那么多的人对此充满了“幻想”的,一年兵龄加上补贴的利益会比贿赂的亏吗。他们见过那些花钱买进学校的现象,学校能干,我为什么不能?学校教育人的地方这样,我为什么不能这样?
  庸俗:大学生,代表青年中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低俗化了。在明星泛滥的年代,在选秀横行的时期,我们能逃避什么?这个时代缺乏我们坚定的偶像,缺乏信仰、价值取向,唯不缺的就是低俗,如同我们的“日报”一样。
  校园的”媚官媚俗”,从一个校园文化就可以看出。可以说谈不上校园文化了,一些学校根本就形成不了文化,有的只是苟藏前辈们的信仰和价值,没有就去再美化他们。我们作为学生都不太清楚自己校园的文化在哪里,学校也没有强化过它们,这些能叫文化?攀比、吃穿、虚荣自大、衣食住行的夸耀、攀比的潇洒、找对象的招显、抽烟喝酒打牌、奇形异服、染毛卷发……..这些或多或少存在每个大学生身上。这些“媚官媚俗”的一个现象就是学校想改变这些现状的“社团”活动搞不起来了。虚假欺骗、不值不同道、无意义没能力、条件受限……就是志同道合者难寻,思想平俗化,交流不畅…….现在怀疑:社团是否是为了已丰富大学校园生活来掩盖大学对学生的欺骗?
  4、学校教育资源安排不合理
  学校之间得到的资源分配不合理,学校内部之间分配不合理。听过已校办公室的老师,大意说:中国的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1/2以上分给了北大清华一流大学…….山西省假若有1亿教育经费,则山大和理工(211)大占到了6-8千万,剩下的1000多万用于基础教育,其余的就是那么多大学来分羹。咱们农大近十年得到的是很少很少的仅仅××百万。我们学校的的发展就只有靠那些信息学院(二级学院)多收点钱。所以说我们不要觉得我们不如山大理工大,不如北大清华那样的大学生。他们用了那么多经费而我们呢?我们差的就是差在高考不如人家。大学是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我们学校相比他们那些重点、211大学在计划经济时就被是分配不均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我们是更被分配不均的,早些借助计划发展壮大的高校在市场被吸引了更多的“资源”。有些人骂我们这样的学校办二级学院,我们这也是没办法的,难道教育部不知道这样不好吗?我想他们应该是知道的,他们默认了,为什么这样呢?在学校内部之间,学校重什么轻什么,从那个学院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大学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偏科,很多时候都想全吃,结果一个学期,三年下来什么好像都学了,什么都没有学到什么,修的课程太多;公共课少且单调除非就是毛概马哲邓论、再加上思修法基马经,我们这一代连语文历史都无法了解到,从理科出身的我们本身就缺而到了大学理科反而不开这些公共课了。有些课程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老师,从别的地方拉来老师(看起来是相应专业的老师)应付;有些学校没有好的老师,学生不愿听;英语仍是大学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一界的教学计划在进入大学时候定的,今后一般都不会有大的改变;有些课老师靠查人来维持脸面;学生进了大学后学习积极性没了,再大一大二那过渡和容易诱惑的关键时候学校也不采取措施,结果学生不爱学习,逃课、上课睡觉、上课做其他…….,据调查,大学里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在20%以上(这还包括是因为专业课上课人少,大多是本班的缘故),哲、马、邓等公共课在40%以上,课堂上干其他的战60%以上;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抱怨老师的讲课内容形式太死板,课堂沉闷。后果就是造成大学生整体的素质越来越差、历史文化知识匮乏、精神信仰丧失……….
  5学生受欺骗。大学招生时候存在欺骗性,这当然不是某个学校的错,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这不是我们心中的大学,第一感觉就是受骗了。很多学生在大学前还不明白这些学科到底是学什么的,反正看到简介是很有很有前途的,进大学后才发现所选的专业并不是那么回事,几个月,一年就厌恶自己的专业了。如我们的生物信息专业,听起来挺不错,设农学院基础公共课和其他农科差不多,到了专业课的时候,都缺专业老师了,上来上去大三了还不知道生物信息究竟有甚么用,实验更没法做了,英语资料太多了。学校在招生时就像做广告一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消费就付出了大的代价。
  6、考试
  考试是学生最关注的直接因素。但是考试还是只片面的注重卷面成绩,这也是做老师的无奈。在现在低俗化的大学里,实验的实质效果没有,上课提问发言?没有多少人愿意回答;学生不爱学习了,老师学校鸭梨都很大,使得老师也没办法,考试时不得不以划划考试范围、内容、重点、划题,说白了就是给你考试的内容来“作弊”;考风之差,作弊之风相信在每个学校都有学生抱怨的,有些学生辛辛苦苦得来的甚至不如一个没上多少课不看书,靠舞弊得来的成绩高,这将是怎样的不平衡,造成不仅仅是学习风气不好,而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那些原本爱学习的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可能使得原本可以维持学习颜面的都没了。
  7、二级学院(独立学院)
  经济和扩招的产物。也可以是说是计划经济和大学相对而生的教育市场经济吧!他们可以借助计划学校的老师来实行市场经济,上面说到有些学校拿不到经费怎么办?学校发展怎么办?学校怎么和其他学校竞争?……..哪一项不是要钱的。靠自己?只有拿市场来发展了。在“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家长心态下,拿大学文凭和教学资源来换取代价,考不上大学的可以拿钱进来嘛!一个二级学院有多少额外的收益,我无从查起。
  8、愤青
  大学里,那些思想较激进、行为较出格的被叫做“愤青”的,则是那些残留了理想、背负着思想、没有随大众俗化、仍在思考、对现实有些不满的、有些受压抑的……..青年。而学校对于这些人是观望的态度,只要你不影响我,我就不会干扰你,当然页不会去关心他们的。除了问题就是教育,检讨,保证,处罚之类的,有些人偏激了,就会被人认为是思想有问题……..到最好,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心中残留了自己的理想、信念…80一代,在我们这年龄,想叛逆但叛逆不起来,想个性页个性不起来的一代
  9、学生的无奈
  80一代的学生,很多是无奈的。进了大学却发现原来大学已经丢失了价值,毕业却发现已经失业了;考大学时,有些人对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目标、理想还没有清楚的认识随大流结果发现自己不是这行业的弄潮儿;分数不够只好舍专业求学校,服从调剂;贫穷让有些人无奈舍弃重点而选择农林地矿师范等学费低的,地方收费低一点的学校;学校欺骗性的招生让学生很无奈;学校管理、不重视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发面,让我们很无奈…………
  我们这一代的大学就是这样,我们在大学里在虚度?谁对我们负责?
  如果大学,除了一张文凭,其它的可以从大学外学到,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如果在大学能给我们的在大学外也能给,那么大学给了我们什么?专业知识吗。
  五、文化
  人们都说我们这一代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丢失了素质,连最基本的孔孟思想是什么,理学代表是什么都不知道;中国有哪朝那代都不清楚……..是的,我们承认我们没有了这些。在应试教育下,对于学校、老师什么是他们最重要的?在上下压力下,无不重视成绩,在考核下,追求升学率。一个学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去教育那些多年才能形成的能体现素质的知识、为人、待事,并且还要求不能中断。在这一代教育上,什么才能看出教育水平的成绩呢?只有成绩!在内外注重成绩下,在短期只有成绩体现成果下,在那些大小官员的目光中只有成绩才能代表事实下,在社会认同的只有成绩来衡量学校情况下,学校能凭什么花那么大的代价去作那些好比是无偿的、没有结果的投入呢?在上级上上级都不重视人的教育下,学校拿什么去支撑……这是学校、教育界的无奈,还是人的无奈??好比吃饭与吃菜,学校的目标只管你吃饱而没有权利去让你吃好,营养不良不是学校的错,
  80后一代没保留或带着多少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不知什么是儒家、道家思想,不知什么是道与佛,什么是仁义礼至,什么是无为,什么是哲学………这是事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自己祖先的残留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我们被说成是崇洋媚外,思想腐朽了….试问,责备者,如果不去责备其原因,就单单批评我们这一代能分析道原因嘛?如果我们所依赖的折社会环境不是这样,单凭我们这还未乳臭未干的能憾动吗?学校自始就无法抓这样,小学,教我们怎么做人,是有的。以后呢?初中、高中?一切为了中考高考,其它的无用(相对高考)的课都不开了,开了也没有实质的意义,想学也无心。进大学了呢?断层的文化教育就体现了么?连大学都不开这些,不重视这些方面的课程,大学?拿什么在拯救我们?自学和自己去领悟吧!很多大学,根本就不开什么语文、文学、文化、历史、美德、哲学,开了的也就是什么概论,有的只作为选修。大学的公共课,大多都是什么毛概、邓论、法律,哲学和经济还都是马克思的。这些?我们能从中学到实质吗?我们在没有了文化下,我们只好去被动的接受外面、西方那些看似好的(其实相对传统文化而言是腐朽)的东西…….
  这些,在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下,我们能接受到什么啊??
  六、互联网
  可以说,我们是伴着互联网而长大的,互联网是送给我们这一代人的礼物。
  互联网在在我们身上来说,让陌生人更近了,让熟悉的陌生了;让虚幻有情了,让真实的无情了;让俗文化传播得更快了,让虚幻变成了现实(网络游戏);让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剥夺,给书本的更少了;让真亦假变成假亦真了……当然,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得有利方面,我们是在以对于批判我们80一代来诉说的……..
  仅此用以上的,我的观点阐述了作为80一代的历程,渗透着什么?到头来,我们呢?便有了对我们的批判,对我们整体未来希望的怀疑…….我想说一句就是:一代人的影响决不是在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决不是只在下一个年代的人。
  对于受责备的80一代,我们用怀疑的疑问去扣问这个社会、环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