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魂之一嘞嘿沙朗嘿哟

  大型原生态羌族歌舞《羌魂》羌族,是生活在我国四川省的少数民族之一。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给30万羌族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抢救和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牌成立了“”。随后,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和羌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作为集中体现羌族文化独特性和丰富性的“羌年”,以“羌魂”为主题,通过铠甲舞、羊等优秀节目,表现了羌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伟大实践。
  羌族,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古时生活在中国的西北部广大疆土地区,从事畜牧业生产,被称之为西戎牧羊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古羌人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姬姓氏族联姻,逐渐向中原地区迁移,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前身,自称“麦”、“尔玛”。后因部落之间争夺地盘,古羌人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断被外族侵略,逐步由西北向南移。其间,古羌人的若干支系,如融入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中,向南迁徙的一支经四川到云南,向东迁徙的一支称,定居在湖北、湖南一带。经过先秦、隋唐时期规模较大的迁徙,“氐羌”、“白马羌”支系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农耕文明的演进。羌族史诗《》中记叙,羌人来到岷江上游后,遇到了身强力壮的“”,羌人与之战斗,屡战不胜。天神木比塔启示羌人,在颈上系羊毛线为标志,用坚硬的白石与木棍作武器,终于战胜了用麻杆和雪团作武器的“戈基人”。历史上的羌族,是一支高度文明的部落,曾有神农氏、大禹等中国历史上早期政治家诞生于这个部落。
  羌民族在迁徙和定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农业文明,营盘山墓葬群的考古发现,证明了羌族先民的文明程度,把巴蜀文明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年。羌民族尽管古老,但没有自己创制的文字,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之火。羌族文化的传播者首推“释比”或称“许”,他通过口传心授把羌族文明从历史的大幕带到今天。“释比”经典中涉及到天文、历法、地理、风俗等,有大量口传历史,如“羌戈大战”、“木姐姝与斗安珠”等。羌族建筑可谓中国民族建筑史上的明珠,多以“依山而居,垒石为室,高数丈,谓之邛笼”;羌族服饰独具特色,在自制土布上绣制花鸟虫鱼、日月星辰外,依稀可见繁复而简洁的象形文字。
  羌民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腊猎膘、木桶酸菜、土豆糍粑,称一绝。羌民族有自己的图腾信仰,羌民族崇尚火,崇尚白石和羊头。口传“释比”经典,是羌族文化、宗教的大百科全书。
  《羌魂》创作背景: “5·12”特大地震使丰富的羌文化资源遭遇了重创,茂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始终贯彻一个理念: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
  200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羌文化保护,随即在全国启动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工程。作为全国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地的茂县,茂县县委、县政府把羌文化重建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融合羌民族悠长、神秘、浓重的文化元素,体现其原生性、真实性和典型性,同时展现羌族人民面对困难时的豪情壮志和感恩的情怀——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借势而生。
  《羌魂》剧情介绍: 《羌魂》以“羌人、羌风、羌韵”为主题,分为“序、祭、耕、韵、情”5个章节,集中展现了羌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独特的羌民族文化风情和历史文化背景。悠长的羌笛、神秘的索桥与碉堡、浓重华美的羌绣、雄劲豪壮的羊皮鼓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古老的多声部音乐“羌族古声部民歌”等展现出浓郁的羌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羌魂》包括了4项国家级、3项省级非物质遗产在内的众多羌文化艺术瑰宝,并集中展示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
  “序”:精炼介绍了这个被人类文化学家称为“输血的民族”,简略介绍了神农氏、大禹等古远而辉煌的历史;
  “祭”:通过“释比开路”、“供奉万物”、“长歌祭祖”等,展现羌年时盛大的祭山还愿活动;
  “耕”:生动展示了“二牛抬杠”、“打糍耙”“杆”等农耕文化场景;
  “韵”:用“沙朗舞”、“羌笛”、“花儿纳吉”、“推杆”等再现了羌族人的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情”:用典型的“羊皮鼓舞”展示鲜明的男子舞蹈非凡的技艺,“羌族古声部合唱”的宏大场面表达了羌人经历磨难,坚忍不拔,感恩万物的民族特性。
  《羌魂》特色(民族风情的“活态”传承 舞台上的非遗传习所)
  《羌魂》整场演出坚持了高度的原生态,放弃了舞台“程式化”。近100名羌族演员组成演出阵容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过70岁,全部都是最普通的羌寨百姓,独特的演出阵容使节目以一种充满睿智和灵动的激情还原着羌族文化的本来面目,再现了羌族历史的古老足迹,全方位展示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采。
  “把普通百姓请上舞台,意在传承。” 整个剧目由15个节目组合而成,羌族的传统祭祀仪式、婚礼习俗、推杆等都被搬上舞台。该剧在创作之初采用了“专业羌族演员+普通羌族百姓”的演出阵容,剧中《姜德里学》等羌族山歌的演唱都由普通百姓完成。
  这些活态的演出,让震后显得越发珍贵的羌文化在舞台上“立”起来。羌文化这块古华夏文化的活化石,焕发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令人敬畏的文化厚重感。同时,演出的录音录影资料,又将成为保护与传承羌文化的重要载体,并极大丰富羌文化“申遗”资料的内容,有效助力羌文化“申遗”进程。最终,使更多的羌文化瑰宝成为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光大。
  《羌魂》感恩行全国巡回演出
  为了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好羌文化,尤其是羌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抓好灾后精神家园重建;同时,结合灾后茂县中国最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大对羌民族及羌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展示羌民族辉宏灿烂的文化精髓,拓展茂县中国羌族文化核心区地位;向全国人民汇报茂县羌民族灾后恢复重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进一步扩大珍贵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影响力,通过歌舞《羌魂》在全国范围内巡演,实现羌文化对外交流和极重灾区人民的感恩之情。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31:3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北川网络电视台
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专题栏目
电视节目推介
云走笔端醉羌音上传时间:
羌族歌庄,羌族沙朗舞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绵阳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
为营造一个喜庆、祥和、安宁的国庆节日文化氛围,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广新旅局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国庆系列文化活动,让到北川旅游的朋友们,深深地感受了禹乡羌风民俗文化大餐。
10月1日至5日,新生广场上的风从羌山来民俗歌舞展演、羌魂沙朗大赛,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传统的民俗表演活动很是吸引眼球。”来自成都的游客告诉记者,今天特地和家人开车赶过来,感受北川当地欢庆节日的氛围。而歌唱祖国文艺汇演、广场舞蹈表演以及游客朋友们参与的互动有奖问答,让游客们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并全方位了解了北川的禹羌文化、红色文化和爱心文化。
巴拿恰禹风大鼓迎宾,禹王广场北川摄影图片展览,民俗博物馆羌族知识参观,北川中轴线靓丽的游览线为游客们提供了一道文化大餐。禹王广场每天晚上的民俗歌舞及篝火晚会,场场爆满。在北川过夜游、深度游客人互动参与跳沙朗唱羌歌,近距离实地感受北川浓浓的羌民俗文化。
另外,在维斯特、九皇山、药王谷、寻龙山、五龙寨、石椅羌寨等景区景点的进寨仪式、亲子摘南瓜、耕田园、抛绣球、徒手逮猎、对情歌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也将使游客乐翻天!
北川生动演绎了民俗文化精髓,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营造了健康向上、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吸引了火爆人气。北川羌城旅游区7天大假共接待游客34.66万人次,迎来自驾车辆4万多台次,成为黄金周全市旅游景区的“人气王”。北川网络电视台
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专题栏目
电视节目推介
云走笔端醉羌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朗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