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志董遇传陈思王值传

  摘 要:陈寿撰《三国志》,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部具有高度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也使其本人跻身于著名历史学家之列。但该"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陈寿与《三国志》评价的几个问题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陈寿撰《三国志》,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部具有高度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也使其本人跻身于著名历史学家之列。但该书问世后即因所持正统观及取材详略等颇受争议,甚而有人对其史德提出质疑。本文梳理了自晋迄清的有关资料,对陈寿的史德、《三国志》的详略、所持的正统观几个问题表达了笔者的看法。 中国论文网 /9/view-4498737.htm  关键词:陈寿 三国志 史德 史才 正统观 黄恩彤   公元265年,司马氏受禅于魏,随后灭蜀平吴,统一中国,建立晋朝,三足鼎立的魏蜀吴遂成历史。由蜀入晋的历史学者陈寿(233-297)作魏、蜀、吴《三国志》,深为时人推许。唐人房玄龄(579-648)等修撰的《晋书·陈寿传》记载: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1]   可知陈寿《三国志》写成后,先是在部分学者、高官中流传,并得到高度评价,司空张华(232-300)甚至以撰著《晋书》相期许;至其身后,《三国志》被朝廷录入禁中,列为前代国史,从而确定了他继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后史学大家的地位。   但此书在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麻烦。今就历史上关于陈寿与《三国志》的几个问题试作梳理,并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关于陈寿的史德   《三国志》在今天看来,固然是一部古史,但在当时,却是一部当代史,志中人物或尚有在世者,或本人不在世而其子孙正在位。书中褒贬,自然难以各称其意。于是便有一些谣诼流传开来,有的甚至被后人写入史传。同样是唐人所作的《晋书·陈寿传》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或云”者,“有人说”也,无从考也。这些传言如能成立,则不仅陈寿之史德值得怀疑,《三国志》能否称为“信史”也颇成问题。   不过这些传言,已为擅于较真的清代学者们所发现,并试图加以辨正。   对于二丁该不该立传,乾隆时学者潘眉()在所著《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同时如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应璩、刘桢、吴质、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皆无传,益足证《晋史》之诬。”[2]潘眉之说先是立足于曹氏兄弟继嗣之争的是非,或不无偏颇,但他指出当时的文学之士均无传,二丁自无立传之由,则是有说服力的。   据现存史料来看,二丁均为文学之士,陈寿乃建安年间文学之士,所推重者为“七子”(因为曹丕当时即以“七子”名之),于其他文士则以“自颍川邯郸淳、繁钦,陈留路粹,沛国丁仪、丁廙,弘农杨修,河内荀纬等亦有文采,而不在此七人之例”[3]一笔带过,都没有专门立传,而二丁的行迹已见于《陈思王植传》中。因此,没有专为二丁立传,并没有不合情理之处。   其实,可以证明“索米”之虚妄的直接证据就在《陈思王植传》中。《陈思王植传》中明文记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4]。”要知道,曹丕所以袭封魏王(时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后即对二丁痛下杀手,乃是因为他们要拥立曹植,废黜自己的太子之位,此所谓不共戴天之仇,尽诛其男口,意在斩草除根,不至留有孑遗。即或有之,亦必隐姓埋名,远遁天涯,老死他乡。岂能于三分归晋之后二丁还有儿子在世,并且公然现身于通都大邑,以至被陈寿“索米”呢?所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之说为不根之谈,即此可知。   当然,若按裴松之注引《魏略》,似乎曹丕所杀仅丁仪自身,并未灭门;但裴注所引《魏略》显然并非丁氏全传,因为引文对丁廙之死即无交代。裴注所引,在于补充二丁生平资料,并非驳正陈寿“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之说;换言之,对于二丁惨遭灭门,裴松之并无异议。   陈寿因“索米不得”而不为二丁立传的说法,最早见于晋人裴启的《裴子语林》[5],该书属于小说家言,不经甄别,难以为据。《晋书》把这样的流言蜚语写入传记,显然是很不严肃的。   关于陈寿是否对诸葛父子有意贬损,乾隆间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   (《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6]   这一辨正显然是有说服力的。咸丰间学者黄恩彤()在《三国书法》中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陈寿)论其(按指诸葛亮)器能政理,则比之管仲、萧何;论其黎庶追思,则比之召公、子产;及论其文之丁宁周至,则比之周公。陈寿之推尊丞相者至矣哉!世俗犹云有所不满,何哉?”[7]此段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综合评价已至极致,而其钦仰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决非挟有私怨者所能矫饰发出。对此,凡认真读过《三国志·诸葛亮》者自有公论,故《晋书》陈寿贬损诸葛之说不攻自破。
  至于“世俗犹云”陈寿对诸葛亮“有所不满”,除了《晋书》的恶劣影响之外,应该还和当时《三国演义》已经大行于世有关。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8]和《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相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浅薄之徒遂轻信陈寿对诸葛亮挟有私怨之说,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此类世俗浅见,治史者自当摒弃勿论。   综上所述,两个传言均不成立,陈寿的史德自应恢复其清白。   二、关于《三国志》的详略   历来有不少人认为,《三国志》叙事“失之于略”,记载史实有不少脱漏。这方面的批评主要见于南朝宋时裴松之(372-451)所撰《三国志注》。裴松之在写给宋文帝的《上三国志注表》中说: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9]   可知认为陈寿《三国志》“失之于略”的,首先是宋文帝,裴松之作《三国志注》,是奉他的旨意进行的。对所认为的陈寿的疏略和脱漏,裴松之做了大量的增补。他说:“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10]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二百三十种以上[11],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几乎与原文相当[12]。也正因如此,裴松之一向被视为陈寿的功臣。   但对这一批评亦有完全不同的意见。黄恩彤在其所著《三国书法》序言中说:   昔陈寿作《三国志》而裴松之为之《注》,《志》所未备以《注》补之。故论者以松之为寿功臣。窃谓松之非知寿者也。松之论寿书以为“铨叙可观,事多审正”,是已;而病其“失在于略,时有脱漏”,不知寿书之略,略所当略也。《注》所引书,寿非不知之,特削而弗书耳,非脱漏也。史家之例,有书有不书,一断以义而已。今裴氏繁征博引而寡所取裁,非惟不知寿,亦不知史也。[13]   在黄恩彤看来,陈寿是“略所当略”,有意对大量资料“削而弗书”,裴松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繁征博引”所作的注,不是为陈寿帮忙,而是暴露了他本人史识的浅薄。这话当然有偏颇之处。裴注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史料,无论如何是一大贡献。而裴注所引诸书,有不少成于陈寿之后,陈寿要全都“知之”,也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说裴注增加内容有不少违背了陈寿作史本义,则无疑是成立的,盖因时移世异,所见不同。陈寿需要回护的,裴松之无须回护;陈寿心存忌惮的,裴松之则无须忌惮了。   三、关于陈寿的尊魏抑蜀   东晋习凿齿不满于陈寿的“尊魏抑蜀”,另撰《汉晋春秋》,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认为晋虽受魏禅,但继承的却是汉代的统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论及此事,云:   其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则凿齿帝汉顺而易,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未可以一格绳也。[14]   纪昀()的评论勾勒出了对陈寿尊魏抑蜀持否定意见的源流,即由习凿齿发其端,至朱熹而张大其事。由于朱熹后来在中国学界的特殊地位,其《通鉴纲目》的影响甚大,以至南宋以后的读书人往往以其是非为是非,“无不是凿齿而非寿”,乃至牵连到持类似观点的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纪昀虽然懂得知人论世,看到了陈寿“欲帝汉逆而难”,并对宋代诸儒的分歧给予了合理解释,但他又认为“以理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这说明他自己也深受朱子《纲目》的影响,为蜀汉正统说所拘囿。   与纪昀同时的钱大昕()在为其弟大昭()所著的《三国志辨疑》作序文中则说:   魏氏据中原日久而晋承其禅,当时中原人士知有魏不知有蜀吴也。自承祚书出,始正三国之名,且先蜀而后吴,又于《杨戏传》末载《季汉辅臣赞》,娓娓数百言,所以尊蜀殊于魏吴也;存“季汉”之名者,明乎蜀之实汉也。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不过因其意而推阐之,而后之论史者辄右习而左陈,毋乃好为议论而未审乎时势之难易与?夫晋之祖宗所北面而事者,魏也;蜀之灭,晋实为之。吴蜀既亡,群然一词,指为伪朝,乃承祚不惟不伪之,且引魏以匹二国,其秉笔之公,视南、董何多让焉![15]   在钱氏看来,陈寿处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能“正三国之名”,没有把《三国志》仅仅做成《魏志》,把吴蜀视为伪朝,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何况他还尽其所能为蜀保存了“季汉”之名,视之为汉之余脉呢!所以他盛赞“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同上)他的知人论世,显然超出纪昀远甚。而其从著史体例创新的角度着眼,更是别有见地的。   黄恩彤的《三国书法》较此更进一步,在承认“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的同时,指出陈寿表面的抑扬与实际的褒贬其实是两回事:   寿以羁旅之臣处孤危之地,乃敢奋其笔舌不避嫌疑,独不为家族计乎?故寿之尊魏抑蜀,有所不得已也。然其为书,简而不漏,详而不赘,尊魏而不掩其恶,抑蜀而不没其实,讳晋而不灭其迹,微而显,曲而直,隐寓夫褒贬而显示夫惩劝,动有合于《春秋》之书法焉,真良史哉![16]   这大概是对《三国志》“书法”方面最高的评价。黄恩彤认为,虽然陈寿表面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但其内心则是尊蜀抑魏的,因而他在记述曹魏和蜀汉史实时,多处运用《春秋》笔法进行褒贬。其实,黄恩彤《三国书法》一书乃有所为而作,旨在为陈寿辨正。在这部专著中,黄氏从《三国志》的目录、称谓、词句选择、材料取舍等许多方面列举出大量例证,并就写曹魏与写蜀汉随时加以比较,说明陈寿对曹魏明尊暗贬,对蜀汉似抑实尊。应该说,他列举的例证大多数颇有说服力,至少是言之成理的。从这一点上说,黄恩彤可谓陈寿的千古知音。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曾批评陈寿:“惟其误沿史记周、秦本纪之例,不托始于魏文,而托始曹操,实不及《魏书》叙记之得体,是则诚可已不已耳。”[17]就是说,魏国历史应从魏文帝曹丕禅汉开始,对此即便司马氏也是无从责难的,陈寿却从曹操开始,这本是可以避免的失误却没有避免。纪昀此说看来颇有道理,人多从之。但黄恩彤却认为,陈寿这样做并非真的在尊魏,而是别有深意的:   自初平元年讫建安二十五年,皆以献帝纪年,虽空名虚器犹若赘疣,而汉固未尝亡也。然则何以不书汉?汉名而魏实,书汉则没其实也。魏之太祖意中无汉久矣,此二十五年,汉未尝亡而直书曰魏,不予以存汉之功,而明著其无君之罪也。[18]   经他这样一番辨正,陈寿写建安间史事而名之曰“武帝纪”(目录中则称“武帝操”),表面上高抬了曹操,实质上却是有意贬损其形象的。更有意思的是,陈寿叙述曹操的出身,先说其为“汉相国参之后”,又说“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腾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黄恩彤对此的解读是:   曹为参后,固汉之世臣也,腾阉而参之胤绝矣,嵩不得为参后也。他传记并云:嵩,夏侯氏子,惇之叔父,此云“莫审其生出本末”者何?疑之也。犹陈琳《檄》所云“乞丐携养,赘阉遗丑”之意也。疑嵩所以深诋操也。[19]   看似前后龃龉的一段家世简介,竟然是故作疑似之词、“骂人不带脏字”的好例。由此不难发现陈寿运用《春秋》笔法之精妙,亦可见黄氏读书善于由表及里,独能会心于作者。《三国书法》一书大率类此,不再赘举。概而言之,此书对研究陈寿与《三国志》,是一份极有助益的参考文献。   当然,在我们今天看来,黄恩彤所作辨正的局限也是明显的。他虽然与朱熹以尊蜀抑魏为旗帜有所不同,对陈寿《三国志》书法的理解更进了一层,不仅没有责怪陈寿,反而揭示出了陈寿的良苦用心,但是在正统观念上,却是与朱熹如出一辙,并未跳出其窠臼。   中国历史上的统绪传承,最为普遍认可的是中原地区正统观。三国鼎立时期,曹魏占据了中原地区和广大的北方,蜀和吴则各偏居一隅,如果抛开了仅以血缘关系论正统的偏见,以曹魏为正统实在是无可非议。陈寿尽管是出于时势所迫才作此布局,但无疑是记载了历史的真实。当时撰写三国的史书有许多,唯独他的《三国志》列为正史广为流传,本身就是对其史才、史德的最好肯定。   注释:   [1]房玄龄等:《晋书·陈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38页。   [2][清]潘眉:《三国志考证》,嘉庆十五年刻本,卷五,第3页。   [3][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二刘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2页。   [4][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61页。   [5]《裴子语林》原书已佚,今有清人马国瀚、王仁俊及鲁迅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丛书收录有王根林据鲁迅《古小说钩沉》校点的新本,关于陈寿索米的内容见《西京杂记》(外五种》2012年版,第110页。   [6]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证》卷六“陈寿论诸葛亮”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页。   [7][清]黄恩彤:《三国书法》卷九,咸丰七年刻本。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07页。   [9][10][14][17][晋]陈寿:《三国志》附录,第1471页,第1473页。   [11]关于裴注引书数量,清代以来学者统计不一,本文数据依据陈垣《三国志注引书目》,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七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31页。   [12]关于裴注字数,宋人晁公武、清人李龙官均以为注文字数为陈寿正文的“数倍”或“三倍”。但据今人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裴注字数并不多于正文字数,但接近于正文字数。见崔曙庭《〈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3][16][清]黄恩彤:《三国书法·序》,清咸丰七年刻本。   [15][清]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二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页。   [18][19][清]黄恩彤:《三国书法》,清咸丰七年刻本。   (魏伯河 济南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25003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之研析.pdf4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南京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裴注《三国志?魏书》中秘书与秘书工作之研究
姓名:陈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丁晓昌
座机电话号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作者签名:2杰么
22卫生垒: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
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规定。
魏晋时期,以魏国为主,在兼并和反兼并,统一与反统一,维护皇权与稳定
的迸程中,能否吸纳各方面的人才以佐政参事已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礼贤下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查看: 799|回复: 6
[转]《三国志》整理研究资料简编
无论翻开哪一部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的索引,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发现一些有关《三国志》的论著目录。《三国志》65卷,是西晋陈寿(233-297)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根据《晋书》、《华阳国志》等记载,这部书刚写成,当时读过稿本的行家就给予高度评价,把陈寿跟司马迁、班固相提并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正在撰写《魏书》的夏侯湛,“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陈寿去世以后,梁州大中正、尚书范頵等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戒,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接着晋廷就派人到陈寿家中抄写这部遗著,于是《三国志》就流行于世了。这部不朽之作流传到今天,已有1700年之久。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三国志》研究资料,跟其它文史哲名著的情况一样,真是屈指难数。
近来,由于参与编写有关辞书,加上本身又从事图书资料工作,我在查阅1995年以前的书目和检索各类引得的过程中,汇集了多种《三国志》研究资料。为了给今后的整理研究者提供方便,下面粗略地整理出三类,即版本、论著和工具书。凡属研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论著,特别是关于诸葛亮、曹操的评论文章,数量很多,只好另作专题索引,这里暂不收录。
《三国志》最初以手写本流传,现在能看到的古写本只有出土残卷。北宋以后有许多刻本,最近几十年来又出现了新式校点本。下面按写本、刻本、影印本等次序排列。
晋写本《魏志·臧洪传》残卷(存370余字) 影印件见《新疆历史文物》(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晋写本《吴志·吴主传》残卷(存570余字) 影印件见《文物》1972年第8期
晋写本《吴志·步骘传》残卷(存440字) 影印件见《文物资料丛刊》1977年第1辑
晋写本《吴志·虞翻陆绩张温传》残卷(存1090余字) 影印件见《汉晋书影》(罗振玉编印,1927年增订本)、《世界美术全集》第七卷(日本讲谈社编辑出版)、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第一册书影(1962年印刷本)
明内府抄本三国志65卷 藏于上海图书馆(下称“上图”),有龚心钊跋
明抄本三国志65卷 藏于北京图书馆(下称“北图”)
清抄本三国志残卷 北图存32卷(1至2,9至12,15至30,53,55,59至65)
宋刻三国志65卷 北图有藏本(卷2、40至41配清影宋抄本),另有递修公文纸印本(缺页配宋衢州州学刻宋元递修本)
宋刻三国志残本 北图存9卷(7至9,25至30,清韩应陛跋),另一本存3卷(16至18),又一本存零页
宋衢州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65卷 北图、安徽图书馆均有藏本
宋衢州刻元明递修本三国志65卷 上图存元修本1卷,元明递修本5卷(魏志1、2、6、7、8),宁波天一阁存元明递修本14卷(21至34),北京大学存元明递修本20卷(吴志)
宋衢州刻本三国志残卷 上图存17卷(魏志1至16,有缺页,蒋祖诒跋;魏志28,王国维、曹元忠、蒋汝藻跋),甘肃省图书馆存1卷(蜀志5)
旧题北宋咸平间刻单行本吴志20卷 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藏本,有黄丕烈、顾纯、陈鳣、徐云路手识,经汪士钟、郁松年、陆心源转入静嘉堂,现代学者鉴定为南宋初年浙中刊本
元大德十年池州路学刻明递修本三国志65卷 北图、南京图书馆(下称“南图”)等均有藏本,山东省图书馆有佚名批校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本三国志65卷 上图有清钱陆灿等批跋本,又有清蒋杲校跋并录何焯批校题识本,又有清陈树华录惠氏(惠士奇)红豆斋所录何焯、陈景云批校及王芑孙跋本,又有清王友光校本,又有清张若霭、刘履芬、吴增仅校、吴炳祥跋本,苏州大学有陆敬校跋并录顾炎武、何焯、韩菼批校本,北图有清朱邦衡校跋并录何焯、惠士奇批校圈点本,另有清汪能肃跋本,南图有清徐斗岩校、丁丙跋本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清顺治、康熙递修三国志残本 福建省图书馆存27卷(1至2,7至10,21至30,31至35,52至57),有清谢章铤校跋
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刻、配清刻本三国志65卷 上图藏清包安保录何焯评点并题识本(卷3至14配清刻本)、北图藏清乾隆五十五年修补本,有清李慈铭朱笔校
明万历二十八年北京国子监刻三国志65卷 北图、南图等均有藏本
明万历吴氏西爽堂刻本三国志65卷 上图、南图、湖南省图书馆等均有藏本,吉林省图书馆有清袁芳瑛校本
明崇祯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三国志65卷 北图有清钱孙保批校并跋本,另有佚名录何焯批校、清翁同书校注并跋本,又有清李慈铭校并跋本,又有清周星诒校并跋、周绍寅校本,北京市文物局有清朱邦衡过录何焯、惠栋校本,天津图书馆有清朱邦(邦)[衡]跋、高厚谦、谢善诒批校本,上图有清赵烈文批校本,另有清■约山录何焯批校本,南图有清赵烈文批校并跋本,另有清金惟诗批校本,常州市图书馆有清吴铤校、丁绍基校并跋本,苏州市图书馆有清蒋彬蔚校并跋本,陕西师范大学有清祁巂藻并录殿本考证本,湖南省图书馆有清何绍基批校圈点本,湖南师范大学有清王闿运批点本。
明崇祯十七年毛氏汲古阁刻、费氏养和阁印本三国志65卷 北图有章钰校跋并录何焯、惠周惕批校、朱邦衡题识本
明陈仁锡评、明云林积秀堂刻本三国志65卷 上图等十余馆均有藏本,湖南省图书馆有清张端木批校圈点本
明陈仁锡评、明刻本三国志65卷 **部群众出版社、天津图书馆均有藏本,北图存26卷(魏志1至26),有清翁同书跋并录何焯、姚范、汪全泰、汪全临批校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三国志65卷 嘉兴图书馆有清孙尔准校、沈衍纯校并跋本,民国16年上海书局有铅印本,四部备要本
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 北图有傅增湘校并跋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有清丁丙校本,上图有清许增校点并跋本
清同治九年金陵书局翻刻毛氏汲古阁本三国志65卷 复旦大学有清刘履芬校并临清张若霭录何焯校本,浙江省图书馆有刘履芬校本,湖北省图书馆有陶洪批校本
清光绪七年文雅斋刻本三国志65卷 南开大学有清恽毓鼎批校并过录何焯、吴德旌批校本
民国十七年吴兴刘承干嘉业堂影宋刻本 北图、南图等均有藏本
民国二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本 四部丛刊影印中华学艺社摄宋绍熙间刻本(缺魏志1至3卷,用宋绍兴间刻本配补)
中华书局校点本三国志 中华书局1959年初版(5册),另有1960年铅印本(8册);1982年第2版(陈乃乾校点)
[]:李飞 在袁绍帐下镇守乌巢期间中饱私囊获得 9 ¥ 友盟币. 鲜花鸡蛋&&在 07:18&&送朵鲜花&&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这个一直找不到完整版
像吾等俗务缠身的人,能研究透三国就不错了,什么全史全才不敢妄想
对《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进行整理、研究,以往有很多论著,这里一般按时代先后的顺序编录。有些论著同属—个专题,例如补志、补表之类,就按相对集中的方式排列:
史通20卷附札记1卷札记补1卷 (唐)刘知几撰 札记(民国)孔毓修辑 札记补姜殿杨辑 四部丛刊(二次印本)
三国文类60卷 (宋)佚名辑 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
史略 (宋)高似孙撰 丛书集成
三国杂事2卷 (宋)唐庚 丛书集成
三国纪年1卷 (宋)陈亮 丛书集成
三国志辨误3卷 旧题(宋)佚名撰(一说清陈景云撰) 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
东莱先生三国志详节20卷 (宋)吕祖谦辑 《十七史详节》(元本、明本)
续后汉书42卷义例1卷音义4卷 (宋)萧常撰 四库全书史部别史类、丛书集成
续后汉书42卷义例1卷音义4卷附札记4卷 (宋)萧常撰 札记(清)郁松年撰 宜稼堂丛书、丛书集成
续后汉书90卷 (元)郝经撰 (元)苟宗道注 四库全书、丛书集成(有郁松年续后汉书札记4卷)
三国志注钞8卷 (明)钟惺辑 三注钞
季汉书 (明)谢陛 钟人杰刻本
批点三国志琐琐4卷 (明)郝敬撰 山草堂集外编
全三国文75卷 (清)严可均辑 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日知录史评1卷 (清)顾炎武 青照堂丛书摘次编第2函
义门读书记 (清)何焯 光绪六年重修本
三国志补注6卷 (清)杭世骏 丛书集成
诸史然疑l卷 (清)杭世骏 丛书集成
三国志注补 (清)赵一清 广雅书局影印稿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影印《稿本三国志注补》
三国志补注续1卷 (清)侯康 丛书集成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 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本
三国志剿说4卷 (清)史珥 四史剿说
廿二史札记36卷 补遗l卷 (清)赵翼 瓯北全集
廿二史考异 (清)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
诸史拾遗 (清)钱大昕《考史拾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三国志辨疑3卷 (清)钱大昭 广雅书局丛书
国志蒙拾2卷 (清)郭麐 聚学轩丛书
三国志裴注述 (清)林国赞 学海堂刊本
三国志考证8卷 (清)潘眉 丛书集成
三国志续考证 (清)卢文弨 南京图书馆藏抄本
龙城札记 (清)卢文弨 皇清经解
三国志旁证30卷 (清)梁章钜 丛书集成
三国志注证遗4卷补4卷 (清)周寿昌 思益堂史学三种、丛书集成
三国志补义13卷 (清)康发祥 伯山全集
三国志偶辨1卷 (清)邹树荣 南昌邹氏一粟园丛书
读三国志书后1卷 (清)李祖陶 史论五种
诸史考异18卷 (清)洪颐煊 广雅书局丛书
三国志补注4卷 (清)沈钦韩撰 上图藏稿本、北图藏清抄本
三国魏志疑年录1卷蜀志疑年录l卷吴志疑年录1卷 (清)阮刘文如撰 《四史疑年录》(嘉庆本、宣统本)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附鱼豢魏略西戎传地理考证1卷 (清)丁谦 浙江图书馆丛书第1集
三国志札记1卷 (清)李慈铭 越缦堂读史札记
三国志札记1卷 (清)杨晨 崇雅堂丛书
三国志评议4卷 (民国)李景星《四史评议》(济南精艺公司1932年刊印)
三国志知意 (民国)刘咸炘《史学述林》(推十书之一,成都尚友书塾1932年刻本)
三国志质疑6卷 (民国)徐绍桢 学寿堂丛书
三国志平议2卷 (民国)李宝淦 汉堂类稿
三国志证闻3卷 (清)钱仪吉 上图藏稿本
三国志证闻校勘记l卷 (民国)罗振玉 雪堂丛刻
三国志校勘记 (民国)沈家本 北图藏稿本
三国志琐言4卷 (民国)沈家本 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
读三国志蠡述3卷 李澄宇 未晚楼全集
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讹1卷 陶元珍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汉季方镇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3卷 (民国)黄大华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职官表3卷 (清)洪饴孙 二十五史补编
魏国将相大臣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魏将相大臣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魏方镇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汉将相大臣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吴将相大臣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
补三国疆域志2卷 (清)洪亮吉 洪北江全集、丛书集成
补三国疆域志补注15卷 (清)谢钟英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郡县表附考证8卷 (清)吴增仅撰(民国)杨守敬补正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疆域表2卷 (清)谢钟英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疆域志疑1卷 (清)谢钟英 二十五史补编
吴地理志1卷 (晋)张勃撰 (清)王谟辑 重订汉唐地理书钞(钞本、嘉庆本)
补三国艺文志4卷 (清)侯康 二十五史补编、丛书集成
三国艺文志4卷 (清)姚振宗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志注所引书目2卷 (民国)沈家本 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古书目四种
两汉三国学案11卷 (民国)唐晏 龙溪精舍丛书附
汉魏博士考3卷 (民国)王国维 广仓学宭丛书甲类第1集
汉魏博士题名考2卷 (民国)王国维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三国志解题 (日本)吉村幸次郎 史学界号(北图藏)
三国志考证校语 周星诒 国粹学报号
晋写本三国志吴志残卷跋 白坚 支那学号(清华藏)
晋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校字记(虞翻陆绩张温传) 罗福成 支那学号
三国志校义跋 易培基 图书馆学季刊号
题易培基《三国志校义》序 章炳麟 图书馆学季刊号
魏志倭人传的解释 (日本)市村瓒次郎 史学杂志号(北图藏)
影印宋绍熙本三国志跋百衲本二十四吏之一 张元济 东方杂志期
三国志辨证 孙人和 国学丛编号
读三国志札记 李子瀛 文学杂志(中山大学)1933年1卷
三国志考异 谢富礼 现代史学号
三国志跋 刘承干 青鹤号
三国志人名年表叙例 韩连琪 励学(山东大学)1935年3期
宋椠三国志著录订误 王献唐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期
三国志旧注之条例及今后治三国志之途径(影印三国志注补序) 郑天挺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日
书郑毅先生生影印三国志注补序后 孟森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日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 郑天挺 国学季刊期
三国志义例辨录 陈登原 金陵学报期
补魏志何晏传 王伊同 史学年报期
三国志篇目考 陶元珍 史学季刊期
三国志吴志补山越传 范午 责善半月刊期
三国志裴注音例 季廉方 学林1941年9卷
三国志诸葛亮传集证 赵西陆 国文月刊期
三国志裴注义例 柳话征 文史哲季刊期
三国志集解序 胡玉缙 学海期
读三国志笔记 瞿兑之 古今卷
三国志裴注考证 王钟翰 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5年5卷下
魏志陈思王传校记 蒋天枢 中国史学1946年1卷
覆胡绥之论三国志集解书 卢慎之 远东杂志1947年2卷
三国志补注 易培基 台湾艺文印书馆1955年影印本
三国志集解 卢弼 古籍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三国鼎立管窥(读三国志札记) 季楚书 文史哲1955年9期
三国志医学史料汇辑 陈邦贤 新中医药1956年73期
陈寿与三国志 缪钺 历史教学1962年1期
三国两孔明 刘乃和 光明日报日
魏志侏儒国(今琉球)裸国(今台湾)黑齿国(今菲律宾)考 梁嘉彬 大陆杂志特刊第2辑(1962)
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杨翼骧 历史教学1963年2期
三国会要 (清)钱仪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国会要 (清)杨晨 中华书局1956年版
三国大事年表1卷 (清)万斯同 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排印本、中华书局重印本)
三国纪年表1卷 (清)周嘉猷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大事表1卷 (清)谢钟英 二十五史补编
三国志世系表1卷 (清)周明泰 二十五史补编
读三国志札记(良史之才,品藻典雅) 白寿彝 文汇报日
谈陈寿的三国志 缪钺 人民日报日
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 郭沫若 文物1972年8期
范晔后汉书和陈寿三国志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版)
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 陈寅恪《陈寅恪先生全集》(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版)
《廿二史札记》六论《魏纪》对汉献及陈留王书法 陈垣《陈垣史源学杂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评刘知几对三国志的评论 张孟伦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
三国志识语 杨家骆《二十五史识语》(台湾鼎文书局1980年印行)
三国志述要 杨家骆《二十五史识语》
三国志札记 周一良 文史第9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补三国兵志卷上、卷下 王欣夫遗著、徐鹏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1辑(1980)、第2辑(1981)
三国志解诂 吴金华 南京师院学报(社科)1982年3期
三国志为何“失在于略” 朱孝远 上海师院学报(社科)1982年3期
裴松之三国志注 张孟伦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3辑(1982)
三国志集解辨证 赵幼文 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2辑
三国志校记二条 黄茂生 学术研究1982年5期
三国志标点献疑 吴金华 中国语文通讯1982年3期
三国志的书名 缪钺 读书1983年9期
劬堂随笔(读三国志) 柳诒征遗著、柳曾符整理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4辑(1983)
应正确认识《三国志》裴注的价值 王廷洽 上海师院学报(社科)1983年4期
《三国志·吴书》“定”字疑义释例 吴金华 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
三国志考释 吴金华 南京师院学报(哲社)1983年1期
《三国志》校勘一则 张崇根 史学月刊1983年4期
敦煌写本《三国志·步骘传》残卷考略 刘忠贵 敦煌学集刊1984年1期
三国志校点拾遗八则 吴金华 中国史研究1984年4期
陈寿评传 缪钺《冰茧庵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 王廷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3期
三国文物小辑 戴惠英等 诸葛亮研究(巴蜀书社1985年版)
卢弼《三国志集解》校点记 钱剑夫 文献1985年1期
《三国志·吴书·虞翻张温传》校记 蒋天枢《论学杂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读《三国志》 吕叔湘《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三国志勘误一则 黄茂生 中国史研究1985年3期
三国志拾诂 吴金华 南京师大学报(哲社)1985年3期
读三国志札记 关德仁 字词天地1985年7期
《魏志·倭人传》研究 陈乐素《求是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三国志》校读札记 周国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三国志》标点商榷 方北辰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孙权卒年质疑 潘民中 中国史研究1987年2期
三国志拾诂(续) 吴金华 南京师大学报(哲社)1987年1期
三国志标点琐记 郭在贻遗作、张涌泉整理 语文研究1991年8期
《三国志校诂》述评 王浩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49期(1991年10月印)
蜀史四题 田余庆 文史第35辑(中华书局1992年)
略论《三国志》取材的原则和重点 李纯蛟 四川师院学报(哲社)1992年1期
《三国志》点校本专名号问题 周国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2期
晋写本《魏志·臧洪传》残卷初探 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三国志》标点献疑二则 王兵 文教资料1995年6期
《三国志》纠谬一则 李勃 文史月刊1996年2期
三国志捃华 庄适辑 商务印书馆1918年铅印本
三国志兵事勾元 王嵩懦辑 济南1928年铅印本(北图藏)
三国史略 王钟麒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三国食货志 陶元珍 商务印书馆1935年铅印本
三国经济史 陈啸江 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1936年铅印本
三国新志 刘公任 世界书局1947年铅印本
三国史讲话 徐德嶙 群联出版社1955年版
三国人物评传 黄逸民 台北国民出版社1958年版
三国时代之经学研究 江惠敏 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1年版
邪马台国 汪向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三国人物评传 谭良啸等主编 陕西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三国人物新论 (日本)安冈正笃等著、林寄雯译 台湾工商丛书1988年版(港大藏)
三国志导读 缪钺等 巴蜀书社1988年版
三国史研究 张大可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二十四史选注讲丛书三国志卷 张大可等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三国志校诂 吴金华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三国志校诂外编 吴金华《古文献研究丛稿》
三国经济史 余鹏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三国碑述 袁维春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杜1993年版
三国志 王钟麒选注 万有文库第1集983种(商务印书馆1931年印行)
曹操传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三国志选 郑天挺主编、缪钺编注 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三国志选注 黄大受选注 台湾正中书局1972年版
三国志选注 缪钺主编 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志选译 刘琳 巴蜀书社1988年版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本三国志 吴金华点校 岳麓书杜1989年版
白话三国志 王静芝译 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年印行
三国志今译 田余庆、吴树平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国志今注今译 苏渊雷主编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三国志全译 吴顺东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白话三国志 赵文柱等主编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现代文版三国志 刘国辉等译 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以下编录的,是专门为研读《三国志》服务的工具书。其实,像《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史朔闰表》等,也包含有关《三国志》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附录。
三国志及裴注综合引得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洪业、聂崇岐等编 哈佛燕京学社193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缩印本
三国志索引 黄福銮 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1973年印
三国志人名录 王祖彝 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三国志人名索引 高秀芳、杨济安编 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三国志地名索引 王天良编 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西晋时期)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三国志辞典 张舜徽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996年4月辑于连云港
[]:李飞 偷典韦双戟被发现,遭到暴打。疗伤花费 2 ¥ 友盟币.
楼主才是真正读书的大才
一语道破天机&
《三国志》行文比较简练,在史籍中是文学水平也较高的史家名著;《三国志注》又博引群书,详细介绍(比如了解赵云事迹多得益于三国志注)。一部史学名著《三国志》,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楼主才是真正读书的大才《三国志》行文比较简练,在史籍中是水平较高的史家名著;《三国志注》又博引群书,详细介绍(比如了解赵云事迹多得益于三国志注)。一部史学名著《三国志》,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楼主才是真正读书的大才
一语道破天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思王曹植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