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什么并存促进了世界文明5文明各国初评的发展

2016《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文化,第,第三,一轮复习,第三单元,文化生活,一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6《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世界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②差异性③单一性④排斥性A.①②B.②③④C..
世界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①多样性②差异性③单一性④排斥性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湖北省期中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世界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②差异性③单一性④排斥性A.①②B.②③④C..”主要考查你对&&多元文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异,涉及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娱乐爱好、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文化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价值观、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不同的国家饮食习惯、服饰、民俗民情、建筑风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国家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种多样。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为所有人共享的国际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的今天,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凸现独特的魅力。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进入21世纪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都具有独特性,正是这种文化习俗的独特性,才构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处理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我们要了解或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风俗习惯,并且在交往中引起重视。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必要的:①如果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彼此不够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 ②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和睦共处。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消除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的重要手段; ③世界文化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重视了解和认识各国文化的差异性的必然性: ①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整个地球就像地球村。 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 ③世界各国的文化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宝。 ④如果不了解或不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往往就容易造成我们交往的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误解。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①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①对待文化差异,不应该是排斥,而应该是沟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②面对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有开放的胸怀。我们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时,也要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它们也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粤教版: ①文明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平等交流,相互包容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②只要人们放弃偏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就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彼此的共同点。 ③只要人们对彼此的差异抱着理解宽容的态度,就能求同存异,达到和谐共处。 怎样面对文化差异: ①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②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苏人版: ①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友好往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②对于外国的文化与习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简单模仿,全盘照搬。对外来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应该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坚决抵制。③必须掌握文明社会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基本礼仪和礼节。 对外来文化该持何种态度: ①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有56个名族,其中汉族占据多数人口,其它各族为少数名族。每个名族都有她独特的传统、文化、历史,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主要少数名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各族人民相处融洽,多数国人都对其它各名族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对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在古城西安,既有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道观,也有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有基督教的教堂,也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并且,还有盛唐时期所建的回民区,至今还居住着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家庭。而中国政府也支持和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一系列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
发现相似题
与“世界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②差异性③单一性④排斥性A.①②B.②③④C..”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524436847156106156017182488412732016思品中考复习单元练习(2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人教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思品中考复习单元练习(21-7)――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人教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公考,家教,作文,写作,答案,中考,高考,语文,英语,培训,教师,律师,秘书,文秘,作业,辅导
&>&&>&201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2013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_22400字
文 化 生 活
文化与生活
【单元特征】
本单元是全书的开始,地位重要,内容提纲挈领,主要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其重点内容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即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分别是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表现、文化塑造人。
【知识梳理】
【考点扫描】
文化与社会
?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①从本质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正确理解: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概念,也不同于那些狭义的“文化”。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经济、政治现象不能称其为文化。
③文化是是人的一种素养。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特别提示】
(1)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界所具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自然界中的山水,但是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人所特有。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2)【应用指导】
1.用来区分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2.用于指导人们的文化生活,从而为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指导。 3.用文化内涵的知识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必要性。 4.文化生活中涉及道德的内容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
?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4)文化与经济交融 表现在: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文化与政治交融 表现在:
①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 3.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对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应用指导】
1.比较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正确认识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
2.观察书籍、报纸、电影电视中中西文化的差别,体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合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中科技的发展和航天精神的发扬,说明文化的作用。 4.理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特别提示】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综合国力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实力,但之所以更多地称综合国力,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它不是指单个的某个方面的实力,而是指综合性的实力。
文化对人的影响
?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第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其交往方式存在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行为举止等。第二,这种交往方式的差异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第一,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目的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第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提示】
1、文化只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
2、区别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强调的是人们之间如何交往,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们如何思维,体现的是人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方式。
?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第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第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特别提示】
1.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但是人们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文化的影响。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往往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自觉接受科学的、健康的文化的影响,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的影响。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永不改变。 【应用指导】
1.观察了解生活中的文化礼节、总结其所代表的文化氛围,认识其对社会生活以及人们交往的影响。 2.用文化对人们的影响的知识,认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3.总结长城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文化遗产,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 3. 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注意:文化塑造人生,这里的“文化”是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积
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用指导】
1.阅读一部优秀作品,或者观看一部优秀电影,认识电影或者书籍中的英雄人物对当时及今后的影响。 2.结合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分析评价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结合《感动中国》栏目,认识优秀文化产品对人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特征】
本单元的核心是文化发展,围绕文化发展,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
2010年高考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这些知识点,考试频率高,主要是结合一些文化热点来考查,如:2009年高考涉及到了京剧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奥运会、互联网的发展等重大热点问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
?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别提示】
1、文化多样性不只是通过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体现出来。
文化有内容、形式的差异,也有性质、层次、功能的区别,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文化多样性除了可以体现在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2、不能把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并非所有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要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定,并给予保护。
【深入理解】
1.认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又要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反对排斥异文化和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2.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看问题。当前,人类文化交流的速度更快,更广,各种文化相互沟通、交流、理解与融合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必须对那些面临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不要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4.经济活动中的贸易往来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古代商旅体育事业,商贸交易活动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一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5.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需要面对不同气候、地形和水源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人口规模、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会存在差异,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态度、习俗、艺术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地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应用指导】
(1)用文化多样性的道理解释奥运会中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各地各民族的民族节日,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等。
(2)在与其它国家交往时要相互尊重双方的文化,并且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加强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根据文化具有多样性的道理,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克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
?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具有共性。
②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具有个性。
③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
【特别提示】
文化具有多样性,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完全不同。文化具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 3. 尊重文化多样性。
(1)是什么――文化多样性的构成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怎么办――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特别提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非就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但不等于说所有文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积极的。在当今世界,不是所有的文化都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发展需求,相反,一些腐朽没落的、低级庸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将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的进步,对此我们要加以抵制和消除。
? 4.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途径和方式:
①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④ 其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特别提示】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与传媒手段是一回事吗?
①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留学、聚会、旅游等。②传媒手段是指媒体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工具,如书籍、电视、网络等。③无论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还是传媒手段,都直接影响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 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含义与地位: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如今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特点: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意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对策: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特别提示】
1、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2、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
3、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
? 1.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含义:传统文化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注意:这里的“稳定”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一定要把握传统文化其“变的绝对性”与“不变的相对性”的关系。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存在差异,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双重的,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 2. 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加以改造与剔除。
(4)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二是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和保守主义。
? 3. 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对传统文化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同时,又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 4. 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大因素) ②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素) ③ 思想运动催生社会,促进文化发展(助推器)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注意: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实践。
? 5. 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 1.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成果的标准。
(5)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补: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2. 理解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3. 理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示】
(1)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
文化创新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否则就会推动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体现时代精神,才能使文化创新成为现实,否则文化就会停滞不前。
(2)文化创新的根基和文化创新的基础是不是一回事?
二者不是一回事。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应用指导】
1.尝试进行文艺创作,体会调查研究与体验生活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
2.结合教材中学过的优秀文章,分析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 3.结合北京奥运会徽、主题、宣传口号等实例,分析文化创新的意义。
4.结合我国与其它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认识文化交流与创新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4. 理解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 总结归纳: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特征】
本单元式文化生活的核心,我们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进一步感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中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税按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010年高考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及其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极其重要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知识点,考试频率高,主要是结合一些文化热点来考查,如:如2009年高考涉及到了藏族文化、两岸文化交流、奥运会等重大热点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我们的中华文化
? 1.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①中国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臵; 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深入理解】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
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为己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奘万里取经、鉴真六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宽厚兼容精神的生动体现。
【应用指导】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用这个知识点可以用来分析我国政府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加强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等政策,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指点迷津】
辩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正在形成,如竞争意识、价值观念、金钱观念、开放意识等。这些新的观念给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但必须看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和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时代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使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魅力。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然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如诚信观念、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等对市场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因此,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再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 3. 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意义: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作用)
【特别提示】
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问题上,基本存在着两个思维误区:一是认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二是认为既然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各民族文化就是相同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的民族精神
? 1.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深入理解】 (1)爱国主义。
①含义: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②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臶,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2)团结统一
①含义: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拥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②作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爱好和平
①含义: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处、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
②表现: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4)勤劳勇敢。
①含义: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②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相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③作用: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5)自强不息。
①含义: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②表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③作用: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应用指导】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因而,在新时期发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例如,弘扬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为主旨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 2.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中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 3. 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继续丰富和发展,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 4. 说明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②人人都应该做民族精神的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④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⑤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⑥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单元特征】
本单元的核心是发展先进文化,是整个文化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揭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文化,提高辨别认识能力,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和谐;做“四有”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010年高考我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基本的观点: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内涵列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事例,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身边事例,说明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知识网络】
【考点扫描】
走进文化生活
? 1.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A.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B.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C.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D.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忧: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A.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B.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C. 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对策: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作为公民应自觉抵御、拒绝污染。
【深入理解】
1.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具有双重影响,应辩证地分析,把握其主流。
2.对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进行管理,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应用指导】
能针对当前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出现的现象,如:政府为打击网络、手机庸俗内容而采取的行动。
? 2. 理解发展大众文化。
(1)发展大众文化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2)含义: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误区警示】
“人民大众需要”和“人民大众真正需要”是两个不同概念,只有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应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是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而“人民大众需要”的文化则会包含性质各异的文化,比如封建迷信等思想,仍然大有市场,但是绝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深入理解】
(1)大众文化、时尚文化与先进文化
①究竟什么是大众文化,不同的学者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一般认为,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以大会传媒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动作,旨在使普通大会获得感性愉悦的文化形态,包括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影视作品和广告等。可见,大众文化中既有文化中的精华,也可能包含着庸俗和糟粕的部分,不能将大会文化等同于先进文化。而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文化当然是先进文化。
②时尚文化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在短时期内特定社会群体所崇尚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体验。时尚文化并不等于先进文化,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时尚的外衣宣扬落后甚至是腐朽的文化。
③在不同历史时期,先进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当时中国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经典文化。经典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阐释。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并不一定是经典。
(3)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只要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为人民大众真正需要,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即大众文化。
【应用指导】
能结合先进文化建设的实际,阐明应发展为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即大众文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 3. 了解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1)落后文化:
A.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B.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C.政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A.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B.危害: 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C.政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A.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历史原因)
B.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现实原因之外因)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现实原因之内因1)
D.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现实原因之内因2)
【深入理解】
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
传统习俗不等于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我们应当保留传统习俗中的精华部分,改造其中的落后部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指点迷津】
落后文化不同于腐朽文化。
①共同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
②区别:含义不同: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势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态度不同: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应用指导】
能结合当今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活,辨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抵御能力;并能从文化生产者(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产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等)、文化消费者(提高识别和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确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等)、文化管理部门(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如何应对。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1.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2)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 2. 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基础。 ..
(2)(为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对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抑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怎么办)如何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补: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1、是什么?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怎么办?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 3. 了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深入理解】
1.正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作为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四有”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全面发展的要求。
【应用指导】
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村春蕾计划”、“贫困生救助”等公益活动,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每个公民的意义,增强自觉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识。
? 4.了解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 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把教育摆在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 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 基本要求:
第一,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第三,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原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要求:
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指点迷津】
1.正确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文化事业是指弘扬主旋律,提倡高雅文化的文化产品,例如公益性宣传,教育的产品等,作为公共的大众文化事业来建设。
②文化产业是指属于群众个性喜好,愿意花钱享受,有市场,能盈利的项目。
2.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应用指导】
要求能从国家、人民群众、青年学生多角度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 1.了解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 2.了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是什么?(一般了解)胡锦涛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荣八耻”,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地位: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 4. 了解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特别提示】基本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间的关系:
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全体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对公民特殊场合的道德要求。前者与后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5. 说明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③一个真正有科学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4)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好。
【深入理解】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要重在行动。
2.道德修养是有层次的,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应用指导】
学习道德典范,结合自身修养体会,全面看待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对吗?不正确。这种观点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割裂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 6.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指点迷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吗?
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应用指导】
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甄别哪些是先进文化,阐释在当代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举例说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4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思想汇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敬爱的党组织:还记得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课程上,老师给我们讲的《党员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这节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一开始,老师就在他给我们的ppt上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xx大报告中的一句话:“…
2011年高考语文复习对策(一)考试大纲:关注新变化,认真来应对和2007年考纲相比,今年《语文考纲》主要有以下四项变化: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项目下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形”两条目中,均删除了“常用”一词…
文 化 生 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单元特征】本单元是全书的开始,地位重要,内容提纲挈领,主要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其重点内容是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作用,即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和文化对人的影响,分别是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
突出学生学习主题角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河南 滑县 慈周寨乡 第一初中 刘永红【摘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但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语文老师仍然摆脱不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
泰州市2012年江苏省泰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2012江苏泰州3分)3?1…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5文明各国初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