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有颗“刺客信条信心之跃”的心

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刺客聂隐娘的观后感?
本人感受: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副充满意境感的画卷。影片太过平静,但却未能让这种平静的叙事给人以刺破神经的感受。也可以说,这是一篇散文,一篇波澜不惊的散文是小众的,小众惹人非议和讨论实属正常。但是如果说这是一部经典,实不敢苟同,所谓经典应该是能触动百分之九十观众的。譬如:《霸王别姬》、《鬼子来了》,有人与之相媲,简直戏言。再如平静中刺人心口的丹麦电影《狩猎》,才是极致的恰到好处。
按时间排序
102 个回答
其实并没怎么看懂,整个电影无法集中注意力。
电影院不是博物院,观众买票进来前不需要恶补背景知识和历史典故,看睡着了看一半走人了,怪谁? 能怪观众不懂艺术? 别装了!说不瞌睡的人都是憋着尿睡不着的,蝉鸣鸟叫,大空镜,十几分钟一两句台词,电影院里灯光又暗,天然的催眠场所。。我们这是文艺片,去电影节拿奖的片,侯孝贤你懂么?观众的观影体验什么的,根本不重要,我们只给懂的人看!观众委屈啊!掏了钱还被人鄙视艺术审美,图什么。。
好看不好看我太low不敢回答,我就想知道汝公主娘娘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纠结了好久~我中文系的同学说是错的o(╯□╰)o
日《刺客聂隐娘》上映日我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当天保定只有一家影院两场放映这部电影。大概三天之后,《刺客聂隐娘》下映。关于《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我期待了很久。因为这是一部武侠电影。因为它改编自《唐传奇》,可算作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集。还因为这是聂隐娘。当碰上一部自己十分期待的电影的时候,总有那种感觉,一定要去看,一个人也要去电影院看。上一次让我欲罢不能的电影的是《一代宗师》,可第一次上映的时候我没能在电影院看成,让我后悔至今。还好后来的《一代宗师3D》在电影院把它看了。下面这段纯属逗比。可以跳过。说说的我次的观影体验。100座的影厅,只有9九个人,我,前排一个妹子,后排一对情侣加一个电灯泡,和另外一对情侣。还有紧挨着我的一对,没错就是这对。我是提前一天第一个订的票,整个影厅正中间的位置。正当我美美地等着电影开始的时候,我旁边这对来了,冲着我的座位这来了。当时心中真是一个万草泥马奔腾而过。。。。。。你妹的不是真挨着我坐吧,你丫买票的时候没看到正中间老子已经占了啊,还挨着买,眼瞎啊你,带对象来看电影还挨着别人坐,你还真是来看电影的啊。。。。。。看到有人你不会错开一个啊,全场就九个人,坐最后一排搞对象去啊。妹的,他丫的坐我旁边了。。。。。于是我做了的一个决定,把我座位两边的扶手都占上,一边放爆米花,一边放水。。。。。还好后来这俩没有做啥过激的行为,只是搂一块睡着了。。。唉。。。好了,说说我这次真正的观影感觉。导演把聂隐娘这个“隐”字表现的到了极致。隐形杀人。第一幕是聂隐娘刺杀一个骑马在路上的人。聂隐娘隐于道旁草丛中,马队走过,隐娘悄无声息起身靠近,匕首一挥,立即隐去。整个过程干劲利落,没有花哨,没有开打前的啰嗦,手起刀落,一击即退。很有李白《侠客行》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意思。这是很真实的技击之术。这一幕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徐皓峰的作品,他都书和剧本都是在追求真实武术的描述。例如《一代宗师》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书,和徐皓峰自己的电影《倭寇的踪迹》。真正的武术,一击即散,高下立判。隐匿踪迹。电影里用了很多的中镜头(影评上是这么说的,我也不太懂,总之就是不近不远的意思),这种镜头有从房顶斜着往下拍,从花丛里往外拍,从窗帘后面往前,聚焦在远处的人身上,近处的景是模糊的。起先我也是很纳闷,为何窗帘总是挡着,一会儿看的清,一会看不清,窗帘总是在动。直到一幕的最后给了一个聂隐娘的镜头,才恍然大悟。这是聂隐娘的视角,是一个刺客的视角,隐匿窥视。 所以其他的人物的谈话行为,很多聂隐娘都是知道的。因此她总是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推动或着扭转着剧情。这是一个很用心的导演,用心的很有意思,就好像在说:“我做了什么我是不说的,你看看就明白了。”隐忍不发,隐而不语这部电影里,聂隐娘一直是一个很安静的人,总共就没有说活几台词。舒淇的表演也确实很到位。两处。一处是聂府内堂,聂田氏对隐娘提起,原先小时候隐娘和田季安有婚约一致,玉玦为证,各执一块。后来婚约取消,委屈背叛了隐娘。这玉玦为婚约证物,却有决绝之意。隐娘从开始一直是安安静静的,从之前她是个多年刚回到家,一直到此刻内堂听母亲讲话都是安安静静地,直到母亲提到嘉诚公主一直念念不忘,说屈叛了隐娘,她情绪突然崩溃,积压的情绪再也无法控制,用衣巾掩面痛哭起来,但却是蒙起来的那种哭声,这是聂隐娘这个人物的无奈,不会歇斯里底的痛哭,但内心已经痛苦不堪,压抑着声音,压抑着自己的情绪,隐忍不发,即使爆发也是这般。第二处,台词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很重要。现在的喜剧多是靠各种段子拼凑起来,例如《港囧》,能让人开怀大笑就是部好电影了。但说起喜剧殿堂级的卓别林确是无声时代的喜剧大师。整部聂隐娘的台词可能也就十几句,其中空空儿作法派妖术,派纸人杀胡姬时,隐娘及时出现,逼退法术。田季安和侍卫以为是隐娘下的手,产生误会打了起来,隐娘只守不攻,说了一句:胡姬有身孕。两人罢手,隐娘离去。所有观众都知道这是误会,剧情必定会解开这个误会。导演干净利落的让隐娘发声,只一句,便推动了后面田季安想出真凶,缉凶,抓捕空空儿等剧情。还是得说这是电影不是连续剧,拖沓不得。创建于 07:40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回答过这个问题,半夜来答一发。我讨厌长镜头,虽然可以考验各方面的功力,但真的很枯燥,催人欲睡。而聂隐娘的长镜头跟最好的时光相比,已经有所缩短了,可能导演也在照顾着大家吧。而这部片子的渣点,却并非是在长镜头,而是台词。此处,台词不仅仅是指内容,最重要的是台词念出来的方式。我在自己剪短镜头版本的,片源是枪版的,有点黑有logo,但还算能看,声音大小不一普遍偏小,台词出现的时候都相当突兀,演员们演戏一般地念台词,片中出现了湾湾腔、日本语、重庆话、山西话、山东话等等各式各样的方言,而聂隐娘的妈妈,用庞麦郎式断句,与无比Moden的方式将大段的台词一本正经念完真的令人想吐,汝xx如得难受!真难为演员了,就不能弄成现代话么?如果是白话台词,这一大段要好得多。片中台词虽然少,但非常集中,造成了不是画面来叙事,而是单纯台词叙事,这种情况下台词的方式与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电影采用了文言文,偏偏找了一大批不会文言文的演员。当然,也有个别的台词是白话文,但台湾腔很厉害,违和感很重,导演是台湾人,大约完全体会不到这种违和感吧,所以建议导演不要太固执,给片子找专业的配音演员给配一遍音是很必要的。舒淇的台词说得不错,张震的几乎是最好了,聂隐娘父亲的台词也很好,起码不会出戏,但是其他人,真的要么做作,要么出戏。一遍一遍,听得想吐。但我也发现电影的背景音乐其实很用心,武打也很赞,但这些优点会被音量的飘忽、镜头过长等等给遮掩。最后谈谈故事,个人认为电影的故事讲得很完整也很出奇,聂隐娘剑术大成,杀恶官如杀飞鸟一般容易,却不能斩断人伦,她师父派她去杀他表哥,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聂隐娘发现田季安爱子爱妾还记着她,发现田季安的诸多政治烦恼,不仅仅没杀他,还救了他的爱妾。聂隐娘帮助外调的父亲过程中认识了一个磨镜人,她最后告别师父,跟磨镜人去了新罗。官员之女成刺客,被教育杀人却存本心存自己的判断,被当做维护朝廷的工具培养起来,却能够急流勇退,寻到同类,能当奇侠。
以为自己要懂了,但还是半知半解。有时候看着看着就莫名要哭出来,有时候又静不下心来。突然想到“我拥有的都是侥幸,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我刚看完,试着写一点,爪机写,排版渣。直接被震撼了。没有想到这个老男人是这样用眼睛看东西的,没想到这部电影是这样呈现它的一帧一帧的画面的。看了开头,被惊出一身汗。电影与文学音乐不同,是通过画面表达。电影与摄影不同,是连续的观看。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这样的观看方式。稍微留心了下,仅仅一个机位,而且还不变焦,最大的摆动不超过三十度。然后整部电影,就由不断的长镜头剪辑而来。我呀无知的厉害。所以接下来的话就是胡说了。——这样的观看方式,似乎暗合中华文明古老观看——长卷画即是这样看的。论电影的拍摄,机位的摆放,机械的移动,种种细节。电影是复杂的工程,拍摄,配乐,剪辑,调教演员,摆弄机位角度,统筹几百人的团队。奥逊o威尔斯有一部电影,大公民。有一段,两个人在窗边谈话,此时威尔斯不安分了,镜头一瞥,到窗外两个小孩在玩雪,然后又拉后,拍到桌椅,壁炉,桌子边的侍者,然后两人移动,又拍到黑乎乎的走廊。按道理说,这些都是次要讯息,不拍不影响主要剧情事件的发展,可是导演不安分,他管不住自己的眼睛。恰如十五世纪画家的卡帕奇奥。卡帕奇奥的画中,也充满各各种次要讯息。例如他画使节访问,广场上各种贵族公子小姐,从他们的肩膀夹缝中穿过去,有各种小孩地痞小流氓在玩,从一个桥洞下,露出一个俊美的船夫。有种种细小的内容,可以永远观看下去这种不安分,和威尔斯如出一辙。十五世纪末的卡帕奇奥,和二十世纪初的威尔斯,有血脉上的暗合。我相信西方画家千年间的不同观看方式潜藏在他们的画中,而影响了二十世纪电影。如果承认油画启发了摄影,摄影启发了电影,那电影的美学实际上承袭了西方美学,电影的叙事也承袭了西方的叙事逻辑。当电影到中国,这种新的媒材到中国人手中,我们自己的美学观念和叙事手段怎么处置呢。我无知得厉害,没有一点知识。索性胡说开去。百年中国,真正自己的艺术已经落寞了,国画书法是退休老干部装逼用的,粤剧越剧京剧年轻人不爱看的,评书?被相声取代。仅仅依我的没有知识的胡说,文学上,建国后,作家们学美国,学欧洲,学南美,唯独没有学唐宋元明清,学魏晋,学秦汉。电影不用说了,媒材由人家提供,镜头运用,叙事风格,都从欧美来。由电影可说到油画,我小时候学素描,差一点就可能考艺术生,如果到现在也涂抹画布了吧。中国油画鼎鼎大名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虽各有千秋,但我自己看,他们“观看方式”,仍然受西方影响。——中国的长卷,文人画,有透视法一说吗?有光线明暗一说吗?艺术的影响,技法思想感情可以言说的东西。而潜移默化的一种不可言说的传承。中华文脉的传承已经断了。这种传承的意思是,我们会像古人一样去观看、一样去读、一样去听吗?作品若论思想、技巧,有各种说法,各有高论。而观看艺术的细微精深之处,不在于此,而大半在于作者的眼睛——他是如何观看眼前的事件的。而由此有了种种变化,风格流派,也就出来了。据说最长的长卷有一百多米,那看的时候是怎么看呢。一只手展开,展出一截,然后另外一只手卷进,就这样边卷边看。长卷和西方的油画不同,长卷的伟大之处在于观看方式。长卷是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另外一种观看。眼睛每次盯着一小片,然后展、卷,看到下一个景别。亭台阁楼,小桥流说,红装绿衣。所谓移步换景。而聂隐娘,我仿佛就是在看中国的长卷画,一景下去,还有一景。若说电影的好坏,自有个人从剪辑音乐剧本对白演技各个方面说。而仅从“观看方式”这一点,我被深深震撼。侯孝贤让我知道,所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是空话。
难得和品位一样装逼的室友一起观看我们两之前对这部电影还是很关注的加上后来侯孝贤获奖 就变得更期待只是好奇为什么这种电影要上院线?!提前一天买的票全场空座 就选了两个最最正中间的位子hhh去到电影院检票进去的时候 室友确认了一下说 是六排几座几座噢然后检票员嘴角莫名一撇 笑了说 你们随便坐吧哈哈哈 进去果然有种包场的感脚不是商业片的电影 为什么要来趟商业院线这摊水呢就像你让高级小提琴家在地铁站拉琴 你再厉害人家不是不鸟你就是听不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比喻)看的时候预计电影有两个小时,也做好了会有删减的准备没想到看到一百分钟就他妈完了我还莫名其妙地意犹未尽看的过程中三度脸盲可能风景太美 可能服装太美没法过度在意除了主角外其他人长什么样(好任性噢~)我和我室友都是看过前传的至少知道了其只一些猫腻虽然观影过程觉得很多东西没交代好但还是大概能知道这时也理解那些睡着的人(毕竟他们第一次看肯定会懵吧)所以电影是剪了多少才能让我完全看不出窈娘和田季安一点感情线都没有人家至少也青梅竹马不过昨晚室友查了说获奖时评委看的也是删减版的我就真的不懂了还有这么装逼美好的文言文到底要怎么翻译成有味道的英文(笑脸)就舒淇而言演的确实入木三分能与镜头下美景媲美的 也只有她了吧张震嘛 我真的就有点想吐槽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被剪得。。。看起来就像一个渣男哈哈哈(骚瑞)很久很久之前的一些奖项里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往往是同一个导演同一部电影因为这样才make sense啊你评了我一个最佳导演,说明我导演得好,电影拍的好可是你却不给我的电影一个奖这讲得过去吗?!不过这几年果然变成了这样都分开了可能是为了多鼓励一些导演和电影吧反正我不是很理解但在看完聂隐娘后我懂了昨晚发微博说终于知道聂隐娘为什么能拿最佳导演,也知道了为什么只能拿最佳导演了有些电影导演把自己的一些思想拍出来并不要求你们懂叙事性和艺术性有些时候你不需要都懂我和室友在发现电影有些晦涩难懂的时候不约而同把目光放向了电影的拍摄大胆地浪费胶片啊很多景的画面无限停止昨天室友教了我一个专业词忘给忘了就是画面里没有人的画面一般不会停很久可侯却反其行不断出现 不断拉长镜头很多荡气回肠的画面看久了竟有一些忧伤一层一层窗纱的那种画面虽然有点多但其实那是一个刺客的视角在一个刺客眼里就是这样层层叠叠 却从不迷失猎物服装还不错比较喜欢那些中性的电影配色是最美的电影配色是最美的电影配色是最美的虽然我和室友看完后都吐槽剧情什么鬼但我们都知道毋庸置疑 这电影是美的拍了近十载的电影还是很值得推敲的就连停在树上的画面为什么是十秒不是九秒也是有意义的
说实话,倘若不是在电影院,我定不会轻易看完这部电影的。感觉类似《赎罪》冗长的开头让浮躁的我怎么也进不了剧情。虽然很想看看七堇年口中深情的蓝眼睛男主是用怎样温柔的语调说出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love you,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这样让所有女生都溃不成军的句子。但是独自面对电脑屏幕,让我看无数遍开头都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刺客聂隐娘》也是这样一部电影。
决定去看最主要是因为一个人没有同类这句话,忽然一下子抓住我的心,让我平白生出一种希望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共鸣的感觉。然后就是一个在我生命里非常重要的人向我推荐,他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还有就是再不去看就没有排期的迫切让我推掉所有事情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这场电影。我很后悔自己没有做足功课就匆忙地看了这部电影,搞不清楚人物关系,甚至分不清楚哪个是哪个。后来特意看了原著与诸多影评才对隐娘有了了解。
开篇黑白对比让我很震撼,就在我以为整个影片都是黑白基调时,画面一转,湖水夕照,老树远塔,暗红色的刺客聂隐娘几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我才反应过来,这才是开始。
隐娘之前不是隐娘,是窈娘。窈娘的生活比隐娘精彩。这是肯定句。窈娘生于将门,自幼衣食无忧,其父身居要职,母亲又是公主的录事官,不说奢靡,但生活品质之高从隐娘回家后沐浴的香汤可窥一斑。这样的环境会养出怎样一个女儿呢?娇蛮任性、孤高自傲都是可以理解的。窈娘像凤凰,这是田季安说的。我也确信当时的窈娘深爱着六郎,青梅竹马甚至父母赞同的未婚夫婿为了权力地位轻易放弃自己,选了对自己更有帮助的元氏女。田季安说父亲唤他来见元氏女,两人并立众皆赞叹好一对璧人时,绯衣的窈七在荡秋千,越荡越高,突地脱手飞身上了树头,好似一只浴火凤凰。那时节,窈七常待在林子里,倒挂树上,有一天闯入元家庭园,母亲不得已托道姑公主带走了窈七。窈娘定是一个热烈不羁的女子。她无法接受六郎与公主的背弃,她也为了自己的爱情努力过,她闯入元家庭院险些丧命。但是这些都没能阻止那些留不住的爱情,一切痴缠最终等来的是道姑公主那一袭白衣。自从窈娘成了隐娘,生命从炙热重彩转为平淡黑白。 
我跟师父学剑,第一年,剑长二尺,刀锋利可刃毛。第三年,能刺猿狖,百无一失。第五年,能跃空腾枝,刺鹰隼,没有不中,剑长五寸,飞禽遇见,不知何所来。第七年,剑三寸,刺贼于光天化日市集里,无人能察觉。说起来确实容易,但是细细想想七年时光,陪伴隐娘的只有那把越来越短的剑,多少个夜晚,隐娘独自一人,抱着剑,或许会想家吧,想念当初温暖的灯光,慈爱的父母;或许会恨吧,恨嘉信公主给了承诺又送她和道姑公主学剑,恨六郎薄情,幼时整夜不睡的情谊居然抵不过权利的诱惑,恨元氏女以如此强势之姿夺走所有属于自己的美好。
就这样,就着清冷的月光,隐娘艺成。但是生活并没有变得美好。隐娘依照师傅的吩咐刺杀各种大僚,一次因见大僚小儿可爱,未忍心下手,师傅不满,以后遇此辈,先杀其所爱,然后杀之。师父云:“汝今剑术已成,而道心未坚,今送汝返魏,杀汝表兄田季安。”故事就这样展开。
隐娘归家,并不开心。人生已经走成了另一个样子,再回故地又有何用,徒增烦恼罢了。许是内疚当年没能护着隐娘任由道姑公主带走隐娘,父母明知隐娘归来是奉师命刺杀六郎,看着每晚空荡荡的床铺,唯有长叹一声,并不能责问隐娘。只恨当初未带隐娘去乡下。
似乎刺客属于夜晚,隐娘总是透过层层叠叠的纱幔看着听着曾经要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如何与其他女子耳鬓厮磨,如何述说自己与他的过往。六郎的生活已经没有隐娘的位置,隐娘注定只能是看客。隐娘下不了手,杀不了六郎,但六郎心狠,明知隐娘在旁,故意派聂峰护送田兴赴临清,故意将丘绛发配半途遭活埋的事故,说与隐娘听。六郎是想让隐娘走这一趟啊。六郎此举,不过仗着幼时情谊,不过仗着隐娘那晚未落下的剑,不过仗着隐娘放不下。
隐娘还是去了。这一路确实不太平,田元氏为排除异己还是没有理会田季安的威胁派出了死士,聂峰中箭,田兴险被活埋。磨镜少年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出场,他那一袭淡绿色的衣服似乎预示了隐娘生活的另一个希望。正式磨镜少年的出现拖了时间让隐娘得以救出父亲及舅舅。但是田元氏并不死心,她戴上面具化身精精儿又来行凶。隐娘划破精精儿面具后一切都明朗起来,两人各自罢手离开。
胡姬有孕,以鸡血代月事。田元氏又怎能容忍,她命空空儿以纸人阴术害之,差一点就成功了。隐娘出现破除阴术,但是换来田季安的长剑招招致命,隐娘只闪避不还击,留下一句胡姬有孕转身离开。定是这一次令隐娘心死。但是杀还是不杀,是师命难违还是旧情难忘,隐娘还是很困惑吧。聂田氏的话让隐娘做了决定:若除却六郎,少主年方九岁,元家势必难以掌理,到时魏博必乱,乱必反朝廷!不杀,隐娘回到山中道观,向师傅谢罪。道姑说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汝剑术已成,惟不能斩绝人伦之亲……你去吧。话虽如此,但道姑终究没有办法接受亲自培养的弟子不尊师命,于是乎二人难免一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隐娘胜了,刺破道姑衣襟,从此与磨镜少年远赴新罗。远离纷扰,隐娘终成隐娘。
在整部电影里隐娘共落泪两次。第一次是刚刚归家,母亲将当年公主所赐玉玦交给隐娘,说公主去世前对我说,一直放心不下的,是当年屈叛了阿窈。屈叛了阿窈。就这短短几个字,似乎隐娘数年来外出学剑的清苦,被爱人抛弃的痛苦都得到了安慰。所以隐娘捂脸大哭,压抑又悲怆。第二次是与精精儿一战后负伤,磨镜少年为其疗伤,隐娘开口略带哽咽。公主娘娘云:“罽宾国王得一鸾,三年不鸣,夫人曰:‘尝闻鸾见类则鸣,何不悬镜照之。’王从其言。鸾见影悲鸣,终宵奋舞而绝。”娘娘教我抚琴,说青鸾舞镜,娘娘就是青鸾,从京师嫁到魏博,没有同类。一个人,没有同类。公主没有,道姑没有,田季安没有,田元氏也没有,隐娘更没有。故而,隐娘含泪低垂。
电影结束,隐娘、磨镜少年、采药老者三人一行背影显得分外轻松。顿时生出一种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感觉。似乎幼年时的轻狂执念,少年时的孤寂冷漠都是梦一场,一切都归于平静,隐娘终究是隐娘。
终场的时候有点意犹未尽。我不知道在网上哪里看到说片尾有花絮,静静地看完了全部字幕,待灯光亮起,扫地阿姨从座位起身,我才恍然大悟。而旁边误听信我谣言的姑娘也风一般地夺门而去。虽然故事台词我其实没全看明白(因为很多文言文),感觉需要再咀嚼一遍。但是电影的镜头感,摄影,剪辑,化妆,服装,配乐以及场景都很完美。不禁让我想起了黑泽明和宫崎骏。台词也是尽量精简,不多不少(早知道这是由一篇一千多字的文言文故事改编),让我想起了金基德。侯导不愧为多年修行的大导,你能感受到他的巍峨不动,就像片中大山和田野一样。就算桦树林对决和击鼓舞蹈那么动感也完全将整部片子静谧基调衬托的真真切切。虽然我不知道古人怎么生活,但这部片子满足了我对古代人不似今朝那么喧噪的印象的幻想。那场山中老屋的戏不由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甚至我也曾经用过吹筒生过火。从阔叶林走到针叶林的风景,真的让人会在想聂隐娘的内心经历怎样的历程。隐娘作为一位真正高水准的刺客,只有数次台词,甚至在整部片子中若隐若无,我认为是整部电影的神来之笔。我选择去看这部电影就像这部鹤立鸡群的电影让很多人中途离场一样,让人庆幸,庆幸他们看的不是《乱》和《2001太空漫游》。尽管整场都有个小孩不停地在重复那句“发呆”“发呆”“发呆”......我更佳坚定艺术创作真的需要勇气,因为当你做你自己,希望给世界看另一面或者真实的一面时,他们总是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你不尊重我。显然,侯导已经获得了我的尊重。他甚至通过四个简短、色调、比例尺寸不一的开头片段直接决定了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心情(急或平,离或留)。如果你还能把握自己的节奏去看这部电影,我认为我们会是基友。 而片中对侠客与刺客也做了鲜明解析。和《英雄》不同的是,刺客从来都是行动派,用事实说话,也从不说废话,不去教育别人,也不为人所动。她心中自有一个世界,就算遇到同一个世界的妻夫木聪,也只是一个眼神便可许诺一个世界。而妻夫木聪手里紧握的木棒,我想是全片对于道家的最佳诠释。 另外,影片使用胶片拍摄,质感和色彩十分漂亮。尤其是嘉诚公主弹奏古琴时画面的颗粒感让我疯狂,爱极了那种画面深深嵌入视网膜的感觉,就像是梦中,我站在她的面前一样。
其实故事什么的,和原来的唐传奇故事框架完全不一样我也无所谓,毕竟十几年来这西游那西游的各种改编我也都适应了"用同一个名字说他自己的故事"这件事。但是这片子差点把我逼成脸盲这一点不能忍。我还以为看来看去除了舒淇,就一个女二,演各种角色。男的除了张震,和舒淇他爹,其他就一个男三,演各种角色。刚还觉得大王旁边的小胡子还挺帅的嘛……回头一看耶?怎么送舒淇回老家去了?在舒淇和黄金面具出现在一个场景之前,我一直以为黄金面具是舒淇故意想掩饰身份的。公主一会儿在自己房间里梳妆,一会儿又去大王床上坐着等,夫妻感情还蛮好的嘛呵呵……搞半天都不是一个人………………QAQ我到底看了什么……亏我还事先看了剧透……
观《聂隐娘》,方知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帧画面都是风景,每一处风景都是故事。他吝啬于-——亦或是不屑于用语言来表达人物情绪——而用语言表达情绪一般会是拙劣的不真实的。光影之美自不必说,每一个镜头皆是一句唐诗,堆叠起来便是这则唐传奇。
要另推的,是声音。诚然,对白少得惊人,气氛沉重压抑,这多么像故弄玄虚的小众文艺片的套路。而《聂隐娘》不是故弄玄虚,它小众也不是因为文艺,而是因为时人心不能静。
用声音剖白心绪的,最深刻莫若“青鸾舞镜”一幕。筝声如诉,弦断处又重起铿锵。嘉诚公主被下嫁,“遣妾一身安社稷”,内心孤苦自不必言,而她同隐娘讲孤独,是因为隐娘从此也将与她一样孤独。她是不忍的,但一个公主的使命让她必须决绝。隐娘的结局算很美好,是因为她没有和公主一样决绝的理由。
说到爱情。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权谋宫斗虐恋武侠”,只不过手法太过高明,境界偏离狗血太远。聂隐娘与田季安的会面总在夜里。夜晚啊,月黑风高的静谧无人的夜啊,多么适合刺杀!万籁俱寂中伴着震慑人心的鼓声更添一份紧迫逼近的杀气,于是看众兴奋了,闷了半天高潮终于要来了要来了!!...吗?然而摇晃明灭的烛火,显示着我们的女刺客是多么的犹疑(小时候看《英雄》,以烛火乱来显杀气乱,故有此感)。或者她从来没有过杀气,只是在回忆中挣扎。她面无表情听那人与眼前人讲着同自己的过往,似深情却何其无情!彼时的她会大闹,像烈火像凤凰,而此时的她却如幽灵如魅影,只能静静沉默,两层轻纱,却是隔世的距离。
作为一个刺客,面瘫是基本职业素养。所以,聂隐娘好像只能面瘫地看着前任搂着现任心中千万只草泥马奔腾着还是要注意刺客身份只能委婉地透露“老娘回来了你丫注意点”这种完全没有诚意的威胁还要被冤枉还要帮前任解决宫斗事件找出终极boss最后啥都捞不着,憋屈啊!!!好不容易做一个唐人不能活得任侠一点快意恩仇一点吗?好在导演还是仁慈的,让她的委屈和悲苦有一处发泄。听母亲讲公主生前“一直放心不下的,是屈叛了阿窈”,女刺客掩面而泣,伴着风声帘动,真是恸不忍闻,我见犹怜,让人突然醒悟:其实她也只是一个被政治连累了的爱情梦破碎的可怜的小萝莉啊!
原谅前任为大局考量的女刺客最终选择放弃刺杀了。从她明确对师父讲出“弟子不杀”而离去找魔镜少年后,音乐忽转明快,还有惆怅,但更多的是释然,她从此放下过去,抛却那一切权谋之争及自己的恩怨情仇,拥有了自己崭新的人生。那少年迎过去时,镜头远远拍到了女刺客的第一个笑容,那么美,竟然不给个特写截屏哼。
对戛纳电影节这个名头产生怀疑,有种想把评选上戛纳电影节棕榈金奖啥啥的电影都看一遍然后吐槽。。。。。跟我一起去看的人,可能只看了十分钟,其余都在睡觉………………然后它是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有人看了十几分钟就离席的电影。(为什么这么绕口x_x)
我真是吃饱了撑的才去看了这部电影。上面这句话不是你们理解的意思,而确实是字面的意思。我昨晚吃的太撑,想找个理由散步,就在手机上买了票,溜达了五公里到了影院……结果到放映厅时已经开演了……特别的小的放映厅,只有五排,坐有六七个观众。这种画面,让人想起七十年代的电影,那个黑泽明的时代,这点蛮好的,而且光影和角度总让观众有一种就站在局中人身边的感觉。节奏确实很慢,我怀疑这么慢的是不是导演有意让我脑补主人公的情感?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的剧情,聂隐娘绕着田季安转了好多圈,每次都不下手,又不说为什么不下手,也不跟田季安好好说话,看来导演的意思就是一边补剧情,一边让我猜~原来他俩有旧情~最后聂隐娘直接救了父亲,间接救了田季安,回复师命,下不了手,成就史上最心软的刺客。尼玛这剧情是怎么回事?原来传奇故事不是这样的,原著里聂隐娘是辣么拉风~说好的和空空尔大战三百合呢?看来这是一部侯孝贤脑补后的聂隐娘,硬是在刺客传奇里夹杂了政治阴谋、陈年旧情和一个青鸾的故事。看一部电影怎么这么累,而且没高潮!看一部电影怎么这么累,而且没高潮!看一部电影怎么这么累,而且没高潮!我右边的哥们儿睡着了,我起过两次退场的念头,三次走神,五次以上看手机。我不敢说它不好,但对我来说,还是终结者好看,电影么!无论如何不能把观众搞的这么累!还不让爽!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骂骂咧咧冷嘲热讽干嘛?当年这么做代数几何就能合格了?
我是编剧之一钟阿城的死忠粉,但也不能忍。很明显问题在剧情的残破挑战正常人的期望值底线,肯定是编剧团队的问题。进一步猜想,比较像三个和尚没水喝,钟阿城、朱天文以及侯孝贤都以为自己对剧情不负最终责任,或者都以为另外两人对剧情负最终责任。为这片子叫好的观众,都明显与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观众不同。它可能有很多精彩的看点,但除非太职业的鉴赏者,正常人没有办法从故事结构碎片鉴赏其它也许极其专业的闪光点。
第一次看,睡得深沉第二次看,情绪暗潮汹涌第三次看,无限孤独
从老师和我说他很关注这部由侯孝贤导演的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刺客聂隐娘》半个月以来,我翻阅了众多背景介绍,影评。做足功课,9月7日我主动去博纳影院看了这部快要下架的争议十足的电影。整体:整部电影多数镜头都很长,聚焦在人的脸上,人语不多,只在面部就要理解人物情感,就像《回忆苏格拉底》里苏格拉底对帕哈休斯说绘画一样,通过神色刻画心灵的气氛。戏中背景声丰富,风抚帘的声音,林中繁鸟的鸣叫,踩压草木的靡靡,还有我最喜欢的一个长镜头:嘉和娘娘抚古琴。我对古琴音很着迷,看着唐装公主盘坐,那芭叶尾古琴的一头在膝上,并不细嫩的手抹挑琴弦,听着好像心灵会放空,会沉入古琴声中,痴在那里,夹杂树林的莎莎声,林间的咕咕鸣,娘娘娓娓道来那青鸾见镜舞而尽的故事。这里是展开一切情恨纠葛的源头。极多的风景特写,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古道——西风,老树——昏鸦,暮霭——楚天(但是没有诗人常用来反映孤清的月景)。每个景的时长都足矣让我融入那个环境里感受,感受那白玫瑰在风中的摇曳,那深秋天暗的寂寥,那清晨烟霭里的朦胧,袅袅青烟里的茅草屋。绝妙的变化之景是聂隐娘复师命,顾及人伦决定不杀田季安的一段。道姑白衣立于万丈高的山捱边,山雾前赴后继,隐约看得到山的轮廓,当隐娘坚定说完自己的决定后,山雾腾腾而上,吞没了所有的山影,茫茫的一片白中只剩道姑一人。仿佛觉得一切已经终结。而后,师随其后,一黑一白在长长的枯草田里,镜头停留在一颗树那里,顿时让我感觉到了太极黑白之融合变化。景的镜头长于人物,难怪有同学说像是在换桌面壁纸:P 我喜欢这些景,是因为镜头带给了我平时双眼看不到的美。人物都平静沉稳。不管是白衣道姑,隐娘窈七还是聂田氏,田季安,瑚姬。这些人物言语不起伏(两套话语:文言文与白话),只有打斗的兵器声音激烈。戏中见不到家长里短,也见不到话语关怀,虚寒问暖,丝毫不由我构想下一句台词。一句话悬在空中无人接应,只言片语,前陷入长景之中。这不像老师讲课让我句句听懂,错过一些后面尚能补充,也不像普通电影半路看也能猜个大概。而是需要边看边琢磨人物关系,事物因果的。我第一次看电影这样集中,戴着眼镜不想错过任何一个镜头。但是,我还是有一个镜头没看到,几乎每篇影评都会提到:窈七对他爹说磨镜少年可为他夫。这一段电影里真的有吗?衣着配饰特写。聂田氏佩戴头饰,主母佩戴耳环。(我是怀着学习的心仔细观察她们的衣料首饰,器皿吃食,门帘卧榻,廊房马道,因为导演拍这部戏花了足够的功夫还原唐文化)唐人饰物均为金制(头饰居然那么使劲地摁进去),眉心点红记,裹胸的衣装,头束发髻(这是不是从日本的身上寻到蛛丝马迹)。所以,人物话语不紧不慢,背景声音充分渲染,每段以景为结,最大程度还原唐的模样,我喜欢这样的耐人寻味。相信我还有很多没有体会到,今后一定会再观!我佩服聂隐娘的决绝,没有多虑多疑,斩钉截铁说明心意。
要考据,写影评,分析镜头语言,导演背景,在信息时代是分分钟的事。可看完聂隐娘之后,只想把当时的感受牢牢记住。#十秒钟鸡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狂暴之心刺客信条皮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