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一个天才创造的故事 国家地理 果壳

果壳网果壳网()是主要面向科技青年的社交网站,并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题内容。你可以在这里:关注你感兴趣的人,阅读他们的推荐,也将有意思的内容分享给关注你的人;依兴趣关注不同的主题站,精准阅读喜欢的内容,并与网友交流;在“果壳问答”里提出困惑你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果壳网的专业编辑团队秉持“以科技开启智趣”的理念,推出、DIY、健康朝九晚五、爱宠、性情、法医、、心事鉴定组、微科幻、科技名博、自然控、环球科技观光团、趣科技、死理性派、科技与商业等15个个性化主题站,广泛覆盖都市青年的各类兴趣焦点。特色的“果壳问答”服务,让用户的问题将在这里被关注、解答和分享,实现问答形式的知识创造机制,帮助人们透过科技视角重新看待世界。
果壳网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并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
你可以在这里:
●&依兴趣关注不同的主题站和小组,阅读有意思的科技内容;
●&在“果壳问答”里提出困惑你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答案;
●&关注各个门类和领域的果壳达人,加入兴趣讨论,分享智趣话题。
果壳网的创始人是姬十三。它与科学松鼠会在运营上完全独立,后者是NGO哈赛中心旗下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处之中,仍自以为是之王”,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果壳网的创办者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这个典故,并决定用果壳来命名这个网站: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亲爱的读者们,这里谈的,大至宇宙小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作为商业网站,果壳网与同为姬十三创办的科学松鼠会在运营上完全独立,后者是民政注册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旗下公益科学传播项目。
果壳网CEO:
姬十三姬十三(嵇晓华)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2008年,姬十三发起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旗下有网站,以及多项经典线下活动,致力于“让科学流行起来”。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果壳传媒,以商业化传媒运作方式向公众传播科技内容、倡导科技理念;同时以果壳传媒作为发起单位,创办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管理科学松鼠会、果壳时间等多个科普项目。2009年,姬十三被授予“上海大众科学奖”,并被评为《时尚先生》之年度科学传播人物。2010年,姬十三荣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姬十三荣获“2011年度商界青年生活领袖”之“梦想领袖奖”。姬十三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7年于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编辑团队成员
拇姬(徐来):果壳网主编,原《新京报》新知周刊统筹编辑。秋秋(袁新婷):果壳网谣言粉碎机主题站科技编辑,美国化学专业博士后。小耿(耿志涛):果壳问答编辑。北师大神经生物学硕士,理科文职北漂男,曾以解剖小动物为生,现已放下屠刀,与一只猫相依为命。天蓝提琴(张浩):果壳网DIY主题站科技编辑。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立志在个人制造实验室里做出带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实体,为共和国创造新一代四有机器人。618(张穆君):果壳网心事鉴定组科技编辑。毕业于武汉大学系,热衷于推广科学心理学和粉碎伪心理学。matrix67(顾森):果壳网死理性派科技编辑。北京大学在读学生,数学宅,能背到圆周率小数点后50位,会证明圆周率是无理数,理解欧拉公式的意义,知道四体是由8个组成的,能够把直线上的点和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起来。认为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产品和应用
果壳网2010&年11月14日,知名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宣布对组织架构进行全新升级,创建民政注册的公益性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管理以科学松鼠会为旗舰的科普项目群;以及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推出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和图书品牌果壳阅读。&在发布会上,姬十三展望果壳网的定位时表示:“Web&2.0将内容生产权带给用户,但是如何创造专业、优质的内容则成为新的挑战。科学松鼠会从草根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知识领袖;而果壳网将进一步拓展这一模式,把web&2.0时代的去中心化与传统媒体的内容担当、编辑立场相结合,用科技内容关切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姬十三表示:“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筹建中的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将管理科学松鼠会、高端“果壳时间”,以及未来的科学支教、科学互助等多个与科学相关的公益项目;而商业化运作的果壳传媒将包括果壳网、果壳阅读(果壳传媒旗下读书品牌)、科技品牌传播等多项业务,成为国内领先的泛科技综合性传媒。Wp
果壳网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帮你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科技智趣。GuoKr&Reader是专为WindowsPhone用户设计的三方移动客户端,简单易用,让你轻松访问谣言粉碎机、健康朝九晚五、性情、心事鉴定组等主题站的精彩文章。该应用为第三方客户端。
系统要求:&wp7.0、wp7.8、wp8.0iPhoneiphone软件信息
软件大小:398&KB
软件版本:1.5.0
支持系统:iPhone4.3.1及以上[3]
软件简介:&专为iPhone平台量身定做的手机客户端(iPhone、iPod&touch均适用),让你可以轻松浏览文章,支持评论和推荐功能。马上下载体验,随时随地发现科技智趣!安卓安卓果壳网安卓客户端界面
果壳网为Android用户量身设计的手机客户端,简单易用,让你能随时随地获取新鲜、智趣的生活资讯。马上下载体验。科技有意思,果壳走着瞧。系统要求:Android&2.2以上版本。
你曾是理工科学生吗?你曾经小时候梦想过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吗?你喜欢《》、和吗?恐怕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萌生过对科技的兴趣。然而果壳网的创办者发现,在大众文化生活的层面,科技受到的待遇非常憋屈:报纸、杂志、电视,哪里找得到多少货真价值的科技内容,即便在自诩先锋的互联网上,提起科技,多半也就是指“互联网和消费电子”。果壳网试图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切实摸触到的生活智趣。除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手机,你也可以尝试在业余时间做一个长腿机器虫,玩玩,认认星星和身边植物,用科学知识去破解网络上的流言。果壳网上一个个主题站,就像是一个个兴趣小组,覆盖了与科技相关的各类话题。你会发现生活的乐趣不仅是文艺和消费,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你能在这里找到许多志同道合者,发现最小众的趣味也被欣赏,探索到许多从未想象过却如此兴趣。我们梦想在未来,这些科技兴趣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生活。
果壳网CEO姬十三承诺,将坚持社会公益目标,承诺在一年内向哈赛中心提供百万元人民币用以开展公益项目。&在运营上,哈赛中心与果壳传媒两个机构保持独立,分别由不同的核心团队运营。哈赛中心管理以科学松鼠会、高端科学讲坛“果壳时间”、科学支教、科学互助等多个与科学相关的公益项目。姬十三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
果壳传媒是一家致力于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传播科技内容的企业。公司注册于2009年1月,原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著名公益项目“科学松鼠会”的实体支持机构。2010年5月,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在公司创始人兼CEO姬十三带领的专业团队努力下,果壳传媒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传媒机构,现拥有果壳网()和果壳阅读两个品牌。果壳传媒还致力于为企业量身打造科技品牌传播方案,输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内容。我们曾为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宝洁、欧莱雅、奥迪、索尼等机构提供服务。
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发起的“倡导以知识复兴引领社会进步的理念,为提升中文知识的全球影响力,增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2010年度博物馆:、、、、、、、、、、、
2010年度NGO:、&、、、、、、、、
2010年度WIKI学校:、、、、、、、、
2010年度网站:、、、、、、、、
2010年度人物:、、、、、、、
2010年度教师:、、、、、、、
2010年度公益行动大使:、、、、、、、、、、
2010年度知识传播大使:《这里是北京》、《读书》、《读书俱乐部》、《子午书简》、《文艺之声》、《魅力科学》、《国医堂》、《走近科学》
2010年度产品:、、、、、、、联想、、
2010年度企业:、、、、、、、
2010年度媒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2010年度图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6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8:09:0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国家地理:我天才的大脑】Part 2:意外的天才 | 日志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明天出发去美国新奥尔良参加神经科学年会,今天熬夜把跳票了很久的第二部分写完顺便倒时差,第三部分等我回德国了再补上~可惜只能发一个组,我就先发自己管理的小组,然后 】再次附上土豆的视频站——。DVD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造就天才”,第二部分“意外的天才”,第三部分“生为天才”。==============Part 2: 意外造就的天才Accidental Genius=================虽然大部分的天才都是靠勤奋而成功的,例如第一部分的女棋王,但也有很少数的天才是在无意中得到了“智慧女神的拥抱”,他们展现了让人震惊的才能,就仿佛“超能力”一般。George Widener,超级记忆力者和人体日历计算机,他能够清楚的记起过去的某天到底是星期几。似乎不单单是具有卓越的记忆力,他对数字也有着高度的热情和敏感性。在睡觉之前,他并不像别人一样读书,而是记忆一份人口普查的档案。对他来说,不论他走到哪里,数字总是紧密相随。他从不断的记忆数字中找到了自信,对他来说,这些数字就是他的朋友。“就像是一首音乐以极快的速度在我大脑中奏响。”Widener如是说。他认为并没有人教过他如何计算日期,事实上,他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在计算。对他来说,答案就像是一直都显示在大脑里,只要去说出来就行了。Widener的这种能力确实是令人惊叹的,但也是有代价的。他患有严重的自闭症(Autism),因此导致了他严重的社会隔离生活。他经常两个月以上不跟任何人交流。当他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学校是个充满了恐惧和压力的地方,他孤独的生活着,直到7岁时见到祖母家挂的一副挂历,这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完整的记忆下日历上的每一天。直到目前为止,Widener可说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体日历计算器——但是他并不独特。他属于很少量的被称为“Savants”的群体(即学者综合症,见注1),例如有名的双胞胎George Finn和Charles Finn。【影歌注:虽然学者综合症中的人体日历计算器类型很像是Sheldon所具有的本领,但是Sheldon并不属于这个类群,可能更接近于Hyperthymesia(即超忆症,见注2)。另外虽然这两个名词都带有“症”这个字眼,但是它们并不属于任何精神疾病。还有说到自闭症,有一部叫做触摸未来(Touch)的美剧很不错,向大家推荐一下。】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家Darold A. Treffert已经研究学者综合症达40年以上了。Treffert解释说,学者症和天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残疾。学者综合症有很多类型,最典型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叫做Prodigious savants (惊人学者症),他们具有相同甚至大于神童的才能——排除他们所具有的认知障碍以外:他们看上去具有无穷尽的记忆术潜力,有很多具有超强的高清图像记忆【看过生活大爆炸的应该都知道高清图像记忆是怎么回事吧】。这一类型的人非常非常稀有,目前依然健在的大约只有不到50人。惊人学者症的最典型例子应当算电影《雨人》的原型Kim Peek。根据Wiki的记载,Kim Peek出生时因巨头畸形导致小脑受损,更严重的是他胼胝体发育不全,链接两个大脑半球的神经束完全缺乏,而且位于前连合的二级链接也缺乏。有人怀疑他的神经通过其它连接方法来补充胼胝体的缺乏而加强了他的记忆力。尽管有着这样与生俱来的缺陷,他却可以在一小时以内读完500页书,并且可以完整记忆9000余本书。还有Leslie Lemke,这位音乐家不仅双目失明而且具有精神障碍,但是他可以重复演奏任何他只听过一遍的曲子。科学家们尝试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技术来揭示学者综合症的秘密。哥伦比亚大学的Joy Hirsch教授发现,4个脑区在Wiedener的行为学测试中被显著激活了。它们分别和识别文字,识别形状以及和运动相关。很奇妙的是,Wiedener在扫描仪里是完全保持静止的。为什么他会使用运动皮层去进行计算呢?这个答案很难得到解释,因为缺少合适的对照组——普通人是无法完成这种日历计算任务的。于是Hirsch想出了第二个实验方法。在新的实验里,Wiedener被要求给屏幕上显示的日常事物命名。脑成像的结果很出人意料。下图右边是普通人进行这项任务时普遍会使用的和语言,视觉相关的脑区,但是Wiedener的这些脑区却完全没有被激活的迹象。Hirsch因此得出结论,Wiedener的大脑网络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这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学者综合症的这种大脑网络改变最初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究竟是先天就异常呢,还是后天逐渐改变的?Treffert认为是前者。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即这种网络的改变发生在胚胎时期大脑发育阶段。众所周知,普遍情况下人的大脑左半球的主要功能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半球则主要负责艺术,数学和音乐能力——这些恰好是学者症的领域【注意这里说的是主要负责,并不是只有这些功能——另外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情况也不同】。在学者症患者中,他们胎儿期右脑的发育成熟远早于左脑,这很有可能影响左脑的发育进而造成整个神经中枢的功能紊乱,尤其影响了一种激素Testosterone(睾酮,见注3)的平衡。由于右脑的失衡发育,左脑处于一种很脆弱的地位,其神经连接相当不稳定,很容易被过量的睾酮影响而导致神经网络错乱。当左脑神经元衰退时,右脑的神经元就会取而代之,进行弥补。于是左脑的逻辑思考和交流能力,逐渐被富有创造力的右脑所凌驾。Treffert还说,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左脑型社会,因为我们的生活基本上建立在交流和逻辑思考上。只有当左脑退化时,右脑的潜力才真正展现出来,就像学者症患者一样。仿佛是为了证明Treffert的这个假设一样,Wiedener展现了他的另一项才华——他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画家。他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把握令人惊叹。“这种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像强迫症一样。”悉尼大学的Allan Snyder教授说,“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简直就像是一台打印机。”Snyder教授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幅画,出自于一个4岁半小姑娘Nadia之手,这匹奔驰的骏马颇有达芬奇的风格。Nadia的画栩栩如生,却在很晚的时候才开口说话。当她逐渐能与人沟通时,她的绘画天分也消失了。Snyder认为,极有可能的事实是,我们在开始认识这个世界时,是从细节入手的。但是一旦我们对于世界的概念形成,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阻止我们对于细节的关注,而改为一切以全局入手。细节的丧失换来了对全局的把握,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他还认为,假如使用人为手段将我们的大脑恢复到原初状态,任何人都可能提高创造力。“当我看着Nadia的画时,我关心的不是为什么或者Nadia是怎么画出它来的,我关心的是怎样使我们都能画出这样的画来。有时候要获得某个特殊能力,并不是想办法提高大脑的功能,而是想办法降低,甚至出现损伤。”Snyder如是说。这并不是神话。并不是天生的大脑异常可以创造天才,甚至在生命的后半叶,这种“奇迹”也会发生。Tommy McHugh,半百后的一次几乎致命的中风使他成为了一名具有狂热创造力的抽象派画家——而在此之前,他从未进行过任何绘画创作。而现在,他不但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而且无法停止手中的创作。他渴望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自己的作品,这已经成了一种强迫症。他画满了家里所有的地板,墙砖,天花板,他疯狂的在所有能够绘画的地方创作,不仅仅用画笔和颜料,甚至用蜡油和烟火——这种疯狂最终让他的妻子无法忍受,离他而去。McHugh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异常,但是他无法停止。他写了60多封信给研究大脑的医生和科学家求救,而哈佛大学研究大脑疾病和行为学关系的领头人,神经学家Alice Flaherty正是解决他疑问的最佳人选,因为Flaherty本人在八年前也经历过相似的遭遇。在遭遇了双胞胎胎死腹中的痛苦打击之后,她忽然患上了一种强迫症——她无法遏止的想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只要一有机会写字,不论是在任何场合(甚至骑自行车时),不论手边有任何媒介(例如餐巾纸和自己的手臂),她都会不顾一切的开始写字,把心里所想眼前所见的大事小事甚至琐事都细致的记录下来。她甚至会经常半夜爬起来开始写字,所幸她有一个非常耐心和容忍的丈夫。她也经常产生幻觉,例如看到树上像眼睛一样的纹路变成了眼睛正在瞪着她看。最终,她靠着精神类药物的帮助逐渐使生活走上了正轨。Flaherty认为,McHugh大脑中风时发生血管爆裂后,淤血集中在左脑的某个区域,阻断了两个关键脑区的功能,最终引发了他的创造力大爆炸。这两个脑区分别是产生主意的Frontal Lobe(前额叶)和控制语言的Temporal Lobe(颞叶)。McHugh的中风区域正好在这两个脑区之间,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这种万里挑一的运气,说是“奇迹”也丝毫不为过。他的创作力已经持续了六年有余,他的狂热创造欲望也许还会持续下去。无论是与生俱来的大脑发育异常造成的学者症WIedener,还是后天大脑疾病造就的学者症McHugh,都说明了大脑的损伤很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具有特殊创造力的人【危险请勿模仿!】。Synder坚信,通过研究学者症病人的例子,我们很有可能找到一条提高创造力的途径。Synder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一种叫做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跨颅磁刺激仪,TMS)的对人体无害的技术,科学家可以人为的暂时性开启或者关闭一部分脑区的功能。通过对比暂时性阻断大脑前额叶和颞叶功能之前和之后的行为学实验结果,被试表现出了明显提高的绘画技能(更多的细节),发现了之前漏过的语法错误,以及更加接近正确答案的数屏幕上斑点的结果。Synder的解释是,跨颅磁刺激仪暂时性减低了左脑脑区的功能,而右脑的功能则相对提高,于是提高了被试的注意力和想象力。经过反复的刺激之后,被试的答案更加自信,正确率也更高。Synder希望以此作为出发点,有朝一日发明出一个能够真正释放我们原初创造力的仪器。【影歌注:几乎可以想象到有人会针对这一段发难,于是特别说明一下:首先这个实验顶多算是个假设性实验,而且只有一个被试,这个结果并不说明任何事实,只是一个结果很有意思但实用价值尚待考证的实验;其次TMS持续的大脑抑制时间非常短暂——长了对大脑就不可能没损害了,目前只用于受控制的认知实验,不可能作为开发潜力来使用;其三想象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总是只能取其一的,这些意外造就的艺术家甚至数学家往往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更无法和正常人沟通交流,像是活在一个平行次元里,他们的世界里只有细节,没有整体,这就是艺术都需要的代价。其四不要断章取义,看到大脑损伤有可能造就天才就拿着石头往脑袋上砸,我可以保证这样做的后果除了十成十变成脑残以外不会有任何其他可能性。】影歌的后记:之所以学者症患者的故事如此引人入胜,是他们提供了非常极端的例子,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究竟是如何运转的。但是直到我们真正认识清楚了大脑的全部功能,我们是无法对这个现象作出真实可信的解释,更不可能“奇迹般”的创造出这种天才的。我们也只能一边看着WIedener一幅画作卖出上万美元的天价而羡慕,一边庆幸我们至少还有朋友和正常的生活,可以欣赏整个森林的美景而不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面前那棵大松树的松针上。其实我相信很多人不用成为学者症患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例如最出名的李白酒后写出好诗,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环,这些故事很有可能就是部分脑区功能被关闭于是另一部分脑区异常活跃后的结果。不过别把个案当做圣旨,大脑没那么简单想怎么关闭就怎么关闭的,上万次组合也许才会发展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但是至少这给了我们一个信念,那就是我们的超能力,其实一直就深埋在我们的大脑里。=================注释=====================注1:学者综合症(Savant-Syndrome)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却有超乎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的IQ大部分低于70,但在一些特殊测试中却远胜于常人,故俗称为“白痴天才”(Idiot Savant)。他们的天赋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演奏乐器、绘画、记忆、计算及日历运算能力。美国电影《雨人》(Rain Man)中的“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学者综合症,他对数字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惊人。(引自Wikipedia)注2:超忆症(英语:Hyperthymesia)是指一个人拥有超常自传性记忆,即他/她可以记住自己一生中主要的个人经历和事件(无选择记忆)。2006年Elizabeth Parker、Larry Cahill、Paul Tejera博士和James McGaugh在Neurocase杂志首次描述了超忆症的“症状”:这个人不正常地花费大量时间思考自己的过去;“病人”具有超常能力回忆自己过去的特定个人事件。(引自Wikipedia)注3:睾酮(又称睾固酮、睾丸素、睾丸酮或睾甾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它是主要的男性荷尔蒙及同化激素。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它对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据统计,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引自Wikipedia)====================几点声明====================第一部分写完了大家的反响很强烈,甚是欣慰,不过也得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误解,于是先在这里予以澄清:第一,再次重申我翻译这个视频纯粹出于科普目的,觉得我要因此赚钱的朋友,我只能让你们失望了。第二,我只是完全客观的向大家翻译和推介国家地理频道的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赞同和欣赏视频里的科研和所得出的结论,所以才会推荐给大家。但是这些观点真的不是我原创的。我非常认真的注明了视频里面各种观点的出处,例如XX学校的XX教授。大家尽管可以说我翻译的不好,但请别再说这是我的观点了,我真的不想被别人指做剽窃。第三,我之所以使用天才这个字眼,是因为这个视频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Genius这个词,我毫不避讳这个字眼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心态:既然美国人都可以坦然面对天才这个词和这个现象,我们为何一定要回避它呢?天才不是禁忌的词汇,也并不是只有IQ 180的人才配叫做天才。每个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出类拔萃的人都是天才。第四,说我不该没有引用严谨论文的朋友,我真的只是在翻译视频,不是在写学术论文。您可以说我翻译的不好,但是千万别说我这篇文章内容不严谨。如果您觉得视频里的内容不够严谨,如果你觉得视频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XX教授们都是国内的砖家叫兽所以完全不可信,麻烦您联系国家地理的编辑,别在这儿跟我费劲了。我又不拿国家地理一分钱稿费,我真的没必要替他们承担任何责任,谢谢。以上。
本文由授权()发表,文章著作权为原作者所有。
……so tedious to be normal……
让我想到了以前在松鼠会看到的一篇文章:
的话:让我想到了以前在松鼠会看到的一篇文章:好文章?马克了,谢谢?又见Allan Snyder,哈哈?
乖~~好文章当然要@ 我啦~~~哈哈哈哈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想象力呢?
的话: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想象力呢?应该不是没有,只是特别中庸吧。生活上没有障碍的人逻辑能力应该不错,想象力贫乏也属于正常范围。也许这就是一种所谓的平衡?不过由衷的还是希望大脑功能不要这么简单敷衍……
TMS, 听起来有点意思,但又有点可怕吧。读取可以,写入的权限不敢
的话: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想象力呢?模仿shrek里那只驴,跳着喊:我,我,我。。。
记忆力。嗯,我是过目即忘
的话:可为什么大多数人既没有逻辑也没有想象力呢?逻辑和想象力是可以后天训练习得的吧。当然,我国的一些课程是负向训练。
的话:TMS, 听起来有点意思,但又有点可怕吧。读取可以,写入的权限不敢不可怕,我们实验室的一个博后就在做这个。挺好玩的,脑科学研究前景很好?
太好的科幻题材了!
1,最感兴趣的是牛顿这种。。天生天才,其他方面也差不多的人。2,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在一定范围内还是不用只取其一的吧?有些人就是大脑机能整体比另一些人要好,不是吗。
我看过这片子,观后感是其实我智商够用了,因为他们的内些超能力给我貌似也没特想要。我觉得我缺的是意志力??
的话:1,最感兴趣的是牛顿这种。。天生天才,其他方面也差不多的人。2,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在一定范围内还是不用只取其一的吧?有些人就是大脑机能整体比另一些人要好,不是吗。天生天才在第三部分,我争取抽空写完……
的话:天生天才在第三部分,我争取抽空写完……多谢lz。。。
(C)2015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才创造新的组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