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帮刘邦杀韩信打天下,功勋卓绝,为什么会被杀

韩信为什么会被刘邦杀_百度知道
韩信为什么会被刘邦杀
韩信为什么会被刘邦杀
刘邦在的时候尚且能镇压他,如果刘邦驾崩。第二,大汉天下必为韩信所得,曾上书刘邦要代理齐王。第四就是钟离昧的缘故,虽然只是一个杀韩信的引子,韩信的带兵能力是刘邦手下最强的第一,在韩信攻破齐地时,但应该有点关系吧,而且韩信在军队中的威信甚至超过了刘邦,而后续之君没有能力镇压的话,所以不得不杀。第三,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功高震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韩信是我国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刘邦得天下,军事上全依靠他。他是个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的军事天才。但韩信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他自恃有才,不了解统治者的心理,功成身死。
概观韩信一生,令人称道的不少,令人惋惜的也不少,但不管如何,留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
一、不拘小节,大将风范。
韩信早年贫困潦倒,但是剑不离身,虽受各种人生挫折,却一点也不灰心。甚至一次在闹市从一无赖少年裤裆下钻过,对众人的
哄笑脸不红心不跳。隐忍有余,虚怀若谷,确有大将气度。大丈夫志在四方,岂可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乱了大谋!
二、不忘恩情,义薄云天
韩信年少时曾受一洗衣老大娘碗饭之恩,多年以后,韩信衣锦还乡,即以千金回报。
韩信镇压诸侯,收复齐地之后,项羽派使者劝反...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屠宰功臣,是历代帝王都采用的手段。韩信是军事家,帮助刘邦打下江山以后,国家安定以后,就失去作用了,刘邦必然过河拆桥,为防止韩信造反,必然要除去韩信及其他功臣。
刘邦灭掉项羽后,就开始排挤异姓王,先后除掉英布、彭越,陈耳。
当他要除掉萧何时,萧何装疯。当他想除掉张良时,张良早已功成告退,逃跑了。张良临跑之前,劝韩信,说刘邦是个小人,只能与他共苦,不能与他同甘。劝他逃走,韩信不听。,
刘邦除掉韩信采取三步走,第一步,杀了韩信的谋士李佐车。第二步,把韩信由楚王将为淮阴侯,并压送到京师,看管起来。第三步,以韩信谋反罪名把韩信杀掉。
陈耳造反后,刘邦去平叛陈耳,临走时让吕后办这件事情。吕后找来萧何,萧何为了保全自己,只有协助吕后把韩信骗到未央...
鸟尽弓藏!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刘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周恩来怀古:为何帮刘邦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人命运迥异
&&&&周恩来凝望石碑,慢条斯理地说:“张良是个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虚幻。他这样做正是他的聪明智慧所在。因为在那样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勋和名位之间,为人臣子是难于长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劳最大的三个人,韩信被杀,萧何被拘,只有张良把荣誉利禄抛于脑后作了‘神仙’。他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客观形势、环境等各种原因决定的……”
周恩来(资料图)
  延伸阅读:        
  本文摘自《走近周恩来》,权延赤,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10月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我的家乡在四川。我祖祖辈辈的双脚都是深深插于泥土中。在我12岁时,双臂已经像大人一样挥动起锄头。可是,军阀混战,更有帝国主义的炮舰和经济压力,沿着那滚滚长江溯流深入到四川,于是,每年都有5万两以上的白银顺江流出四川流出中国。没有什么语言能够描绘出那社会的霉烂与五颜六色的罪恶和苦难,中国的命运像游丝一样缥缈。于是,12岁的我便扔下锄头抓起长矛大刀,参加了红军。那是1933年,参加红军后我才开始学文化。  怎么学文化?比如这次参观张良庙,我这里刚犯嘀咕,前边已经有人问出声:  &周副主席,张良庙是谁呀?&  &张良是古代一位英雄,帮助刘邦打天下,统一全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汉王朝。&周恩来一边登山,一边用通俗的语言作解释:&后人为他修的庙就叫张良庙。&  我明白一些,却另生纳闷:张良只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周恩来怀古,为什么不看汉高祖也不看更早的秦始皇,偏偏要看张良呢?  登上授书楼时,我终于忍不住问:&周副主席,为啥要给张良修庙呢?&  周恩来望我一眼,还没说什么,另一名警卫已经跟着嘟囔:&我们那边关帝庙很多,关公是英雄。张良&&?&  周恩来忽然笑了,双手抱臂,把脸仰上天去笑出声:&哈哈,知道汉寿亭侯,不知道留侯。&他重新望着我们,双腿微微岔开,站住不动,冲我们轻轻点点头:&关公是英雄,张良也是英雄。张良其实比关公贡献大。那走廊过厅里的40多块碑都是对他的评价。&  接着,周恩来便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了张良的许多故事。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到下邳起兵反秦;从鸿门宴救刘邦,到&四面楚歌&,使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土崩瓦解,落得个&霸王别姬&。最后,周恩来放低声音说:&汉王刘邦得天下,主要依靠三个人:韩信、萧何和张良。&
(责任编辑:张淑燕)
【】1949年以后,毛泽东曾批判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吃掉的还没有扔掉多,燕窝、鱼翅花钱多,又不实惠。此后,
【】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的成功让另一位好莱坞女星贝蒂&戴维斯非常愤慨,她说:&我不否认,为名噪一时的影片
延安1942文艺大转型开会,是共产党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重要形态。&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942年5月的延安,毛泽东对百余位&文艺工作者&这样说。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人:敌人、自己人、人民群众。而在台下的萧军、丁玲、艾青等人看来,当时的延安也有三种人:老百姓、艺术家、老干部。一场大会开下来,艺术家们变了&&&&他们有的成了&自己人&;有的被批评改造,成了变相的&敌人&;有的从此缄口停笔,销声匿迹。七十年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党的文艺方针,深刻地在影响着中国&&&
热点文章排行韩信为什么要杀吕后,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_百度知道
韩信为什么要杀吕后,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看清撒,回答两个问题
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不是韩信杀了吕后韩信被杀的原因当时项羽已死,掌管主权的人肯定要先除去这些以后有造反能力的人,败也萧何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但估计身为皇帝这样宁刘邦更加不爽,但当时韩信逼刘邦承诺不杀他,刘邦虽已答应,韩信又不知道功成身退韩信被吕后杀了。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而且韩信这人也有野心 为什么说成也萧何,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韩信的败亡,韩信功高盖主,成为了新的威胁,但可以派吕后设计某来杀他,自己杀不了他,也是萧何出的计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刘邦多疑,所以他拥有百万大军。良禽择木而栖,到时候便会出现三股势力,他竟然说因为他对我好,他让萧何假传圣旨,但他实属无赖。而吕后猜到了刘邦的心思吕后杀韩信其实也有顺着刘邦的意思,她还将彭越等异姓王除去,亏韩信至死都想着萧何救我,对刘邦威胁太大,将此异姓王除去,萧何虽然是为的取得主子信赖,定会把他除去,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而且别人问他为什么忠于刘邦。计谋是陈平出的。至于成也萧何是因为韩信是萧何举给刘邦的,除韩信以外,给了我兵符,再杀了韩信,便于萧何和谋,因为汉朝的天下几乎一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是吕后要杀韩信。至于为什么。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成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中也提到了这些方面的情况,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17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
韩信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大功臣, 然而功成之后, 他却成了被烹的走狗.关於他被杀的原因, 说法历来不同.   有的学者认为, 韩信是因为谋反而被杀的.早在楚汉战争最紧要关头时, 韩信就逼刘邦封他为齐王, 完全暴露了野心家的嘴脸, 因而楚汉战争一结束, 刘邦就夺了他的兵权, 并徙封为楚王.韩信至楚, 野心不死, 巡行所辖县邑, 出入陈列兵仗, 被人告发.刘邦采用陈平的调虎离山计, 以出游云梦、会诸侯於陈为名, 趁韩信前来朝会之际, 逮捕了他.刘邦念其大功, 又赦免了他, 降封淮阴侯, 使居长安, 韩信从此`常称病不朝从', `日怨望, 居常快快'(《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0 年, 他勾结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 再次阴谋叛乱.公元前197 年, 陈豨果反於代, 汉高祖亲征, 韩信托病不随征, `阴使人至...
萧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
大将韩信为何被杀 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身之祸
发贴人:211.147.229.*发贴时间:【】[]
&& ()&& ()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被杀的功臣。&& ()&& ()&& ()&& ()&& ()&& ()&& ()&& ()&& ()&& () 那么韩信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出身呢?  《史记》为韩信作过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布是麻布第二,韩信没有钱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第三个信息告诉,韩信好带刀剑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我的结论是:韩信带的是剑为什么呢?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字又往往是虚指的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信息又告诉什么呢?告诉韩信有贵族身份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好剑很不容易去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说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非得有人跳到炉子里面去,才能铸出来一把好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看武侠小说,里面大侠大多用剑,你看有没有大侠用斧头或是用两把铁锤的?那不成体统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佩一把高贵的剑,才显得风流潇洒由此得出结论,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韩信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什么叫商贾呢?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韩信他没有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人会讨人喜欢吗?  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什么样的职务呢?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那么可以推测出来亭长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要高半级,这人是这么个职务亭叫南昌亭,并不是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南昌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南昌亭长的老婆一肚子气最后,南昌亭长的老婆就想了办法: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韩信早上起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是讨厌他了,他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  然后他跑去干什么?跑到河边去钓鱼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自己带饭,其中有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您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有一天,淮阴市面上地痞无赖就跑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家伙气就更盛了,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大家都看着韩信是杀啊?还是爬啊?韩信怎么样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子,他把头一低,就从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看到场面,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韩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前面讲过韩信是破落的贵族,是士,谁都知道一句话:“士可杀而不可辱”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奇耻大辱呢?他还是不是个士?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杨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算是什么?是螃蟹  韩信肯定不是螃蟹,问题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这篇文章叫做《留侯论》,论的是谁呢?论的是张良,不是韩信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反应就是这样:拔刀子或者掏拳头我说不算勇敢,这叫什么?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真正的大勇敢是什么呢?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要么杀了家伙,要么爬过去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你也要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不能实现了而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是能够忍受的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他遭到宫刑--这也是男人的奇耻大辱,是男人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为什么要忍下来?他是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而韩信同样有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声音在对自己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这就叫做忍辱负重因此得出结论,韩信是英雄,是有着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这样的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蝇营狗苟地活在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为!那么,韩信有着怎样的作为呢?他又是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挟甚大,其志甚远”,那么他在各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就不会无所作为韩信是怎样成为风云人物的?他从军后,在项羽和刘邦那里都不得志,他的命运又是怎样发生转变的?  韩信终于成为英雄是遇到了时势,这就是“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韩信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韩信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韩信时候的情况司马迁用了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当时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刘邦让他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就是公关先生韩信人长得比较体面,是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时候韩信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刽子手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这时候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人,人叫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呢?夏侯婴是刘邦的哥们儿,从小就跟刘邦在一起,跟刘邦一块儿起义,再之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职位翻译过来就是车夫,是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制度,皇帝的太仆是部长级的官员;当然当时刘邦还不是皇帝,是诸侯王,那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就大喊一声说,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来形容:“壮其貌,奇其行”夏侯婴一看韩信,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发现他头头是道,不杀了,就向萧何推荐由于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所以不但不杀,还给他换了职位,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说,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职位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韩信转变了命运,使他成为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韩信的推荐者、他事业上的恩人就是萧何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掌管着刘邦的所有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是丞相嘛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看不出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地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刘邦手下的将军一下子跑了很多韩信想,哎!我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吗啊?而且我的想法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交了,一直也没有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所以韩信他也走了  韩信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自己马上就追了过去,连夜去追韩信时候,有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也跑了啊?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也跑了……刘邦急得在家里团团转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干吗去了?你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说,那你追谁去了?什么?韩信,扯淡!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你明明是撒谎!萧何说,不对,其他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大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与这些人可不一样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什么叫国士呢?国士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萧何说,事儿看大王您怎么考虑了,您如果打算一辈子就待在汉中地方当个汉中王,韩信是没什么用得着用不着的韩信是干什么的呢?韩信是打天下的,是帮助您得到整个中国的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有那个想法的话,非韩信不可刘邦说,我当然也想出去,哪个愿意一辈子待在鬼地方?萧何说,真的是这样吗?那你就一定要用韩信刘邦说,那好吧,看你的面子,也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那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要走的刘邦说,当将军还要走?那当大将军好了萧何说,那就太好了--“幸甚”  大将军是什么?是三军总司令,是最高军事统帅我估计刘邦当时是脱口而出,当个将军都不行,那就当大将军谁知道萧何说那太好了,刘邦也没有办法回转了刘邦说,那好好好,你去把那个韩什么信的,给我把他叫来,寡人就让他当个大将军萧何说,就这么着可不行刘邦问,怎么还不行?萧何说,你人啊,就是毛病,没礼貌,不懂得尊重人才--你看看,大将军、三军总司令,你要任命这么职务,却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呼来唤去的,成何体统?所以像韩信这样的人就不愿意在你手下干刘邦问,那你说要怎么办?萧何说,四个条件:第一择吉,你要选黄道吉日;第二斋戒,你要把什么酒、肉、女人先放到一边去,先吃三天素再说;第三筑坛,你要专门建拜将坛;第四具礼,你要把所有的礼仪都准备好,香汤沐浴,换一身干净衣服,恭恭敬敬地拜他做大将军刘邦说,好吧  刘邦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为人粗鲁,爱骂人,自己也没什么本事,但他确实有一条优点:能听得进意见--你给他提个什么意见,只要他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定采纳所以尽管萧何提出这些条件对刘邦而言不是很能让他接受,他也照办了  于是,刘邦就择吉、斋戒、筑坛、具礼、香汤沐浴,恭恭敬敬地拜韩信为大将军时候,全军哗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些将军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军职务也一直空着,只看见刘邦在那个地方筑坛、竖旗子、摆香案、杀猪宰羊地一阵忙乎,都以为自己可以当那个大将军之职,可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书,哎,这一切居然都是为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什么韩信准备的!哪儿冒出来这么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为然,都大惊失色,嘟嘟囔囔的  其实事情说起来也是奇怪,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时候,他还不认识韩信,甚至也没有说要把韩信找来谈一谈,考察考察,看看人到底怎么样--这么重要的职务,你不得来点干部考察吗?没有仅仅是萧何一番话,刘邦就做出了这么重大的决策,能靠得住吗?  所以,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就有了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是不是准备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说,那好,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韩信一开始就问了这么问题,单刀直入,刘邦一下子答不上来了--司马迁写到这里,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您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还是就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那韩信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刘邦呢?因为韩信发现刘邦是实事求是的人,是说实话的人,那么人就好打交道了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不听真话,如果他专门想听假话,专门喜欢你吹捧他,那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项羽,那么话就好说了韩信就接着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当过差,对项王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项羽人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却是缺点的特点第一点,项羽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伟,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连鼎都能举起来--而且每次打仗项羽都是身先士卒,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都被他吓破了胆,汉王您是比不上他的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确使用,他只懂得自己人去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第二点,项羽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另一方面项羽他小气,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应该封赏他们啊,可项王怎么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赏,会给你铸官印,可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里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的,最后把这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就是舍不得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项羽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给将士,这事项羽也做过;可是一说到要封官,他舍不得给  所以说,项羽的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是***行赏,而是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就封个小的,这样一来项羽是大失人心再有,他进军一路烧杀掠抢,这怎么能够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而汉王您进了关中以后,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到秦地去当王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说,你要发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了  刘邦一听,不由叫好,说,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人这样清晰地对整个局势进行过分析,分析实在是太透彻了于是他对韩信说,哎呀,寡人与你真是相见恨晚啊!  由此可见,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是无比正确的决策,但是这里面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现在还不能够确定地说韩信就是出色的军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确实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但是,战争是一件需要实际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实践来检验来证明的那么,韩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这还需要实践来考验因此,也需要弄清楚韩信究竟有没有军事天才,他指挥了一些什么样的战争,这些战争又是什么样的结果在这些战争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哪些汗马功劳?又犯下了哪些错误和过失呢?  刘邦和韩信素不相识,仅凭萧何一句话,就拜韩信为大将军,把军事大权交给了他韩信和刘邦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对时势的出色分析,着实表现了韩信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  从此,韩信如鱼得水,如龙入海那么,韩信能不能够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呢?他是怎样建功立业的?他建立了哪些功勋,又犯了什么错误,从而使自己成为功过皆有、毁誉参半的人物呢?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以后,很快就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他率领汉军定三秦,收韩魏,虏魏王,擒夏说汉当时是在西边,赵就是河北邯郸这一带地方,刘邦平定三秦、魏这样一些地方以后,就命令韩信出兵去攻打赵国出兵走什么地方呢?当时走太行山,从太行山的关隘出兵,关口叫做井陉口,非常险要,路很窄  当时赵国的国王叫赵歇,他的统兵大帅叫做陈馀,陈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手下叫李左车--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韩信打这一仗风险是非常之大的:第一,赵国是主场,韩信是客队,就像咱们打球一样,你在哪个地方赛球,当地的球队总是要占点儿便宜的;第二,赵国当时的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点,明显是敌众我寡;第三,赵国是在自己的国家迎战,韩信是千里奔袭,叫做敌劳我逸这些情况对于韩信来说应该非常地不妙尽管如此,李左车还是很谨慎,他跟陈馀说,这场战争明摆着是对韩信不利的,他居然还敢来打,其千里奔袭必定有所准备,不可以掉以轻心请元帅给我两万精兵,抄小路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断其粮草;汉军来我赵地以后,请元帅坚壁勿战,就是不跟他打--我那边把粮草断掉,你这边不跟他打,他就会不战而败  可是赵国元帅陈馀是个书呆子,书生气十足,他怎么说呢?他说,哎,我已经弄清楚了,韩信的军队号称一万,也不过数千,那现在就是数十倍于汉军它能有什么了不起?何况堂堂正义之师,怎么可以用你那种阴谋诡计,什么断其粮草呀,什么抄其后路呀?哎呀,这样做太不光明正大了既然要打就要摆开阵势,堂堂正正跟这小子打它一仗,让天下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我赵国!  就这样,他不听李左车的建议韩信他有情报人员啊,一听说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喜出望外--这太好了!发令,出兵,过井陉口,只管走,走到赵国边境,安营扎寨半夜时分,韩信传令,说各部队给将士们发些小点心,垫一垫肚子,等明天早上灭了赵国大家再来会餐  大家一想,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千里奔袭,人家人多势众,能不能打这一仗都是个问题,你还说明天早上把它灭了以后来吃早饭,还大会餐?这不是吹牛吗?但是韩信是大将军,是元帅呀,大家也不敢顶嘴,都说“诺”,然后回去准备天亮的时候韩信下令出发,部队就向前进,开始布阵当时战场上有一条河,河对岸是赵军的军营,韩信就把军队调过河来布阵--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阵法所以韩信阵一布过去,赵军看了后是大笑,哎呀,汉军来了傻子,背水布阵,等着看他的热闹吧  这边汉军也是提心吊胆的,说事情是怎么弄的?韩信说传令--举大将军旗,擂鼓,进军什么意思?就是说要把他“汉大将军韩”的旗帜打出来,然后敲着鼓,大吹大擂地进军了  韩信一进军,赵军一看,这不是送死的来了吗?就拿着武器从军营冲出来了两军交战,打了好长一阵子,韩信下令:撤!把大将军的旗子、中将军的旗子、小将军的旗子都给我扔地上;把那个鼓啊锣啊的都给我扔地上;甚至把武器也都扔地上……咱们跑吧,调头跑,走水上军--水上面还有军营--往后撤,全部撤到水上的军营里面去水上的军营马上把门打开,把后撤的汉军放进来,然后再次准备战斗  赵军过来一看,汉军已然败得一塌糊涂,于是大家都去捡那些旗子为什么他们会捡东西啊?因为你捡到将军旗拿回去是可以领赏的--古代打仗,旗子是很重要的,你把将军旗拿到手上,会得到重赏这样,赵军这边仗都不打了,都去捡旗子  此前,韩信早就派了两千轻骑兵绕道埋伏在赵营的旁边,这时一看赵兵倾巢出来抢旗子,这两千轻骑兵就一拥而进,冲进赵国军营里面,把赵国的旗子全拔掉,把随身带的汉军红旗子都插上,然后高声喊:地方是汉国的了!  赵军在那边打,往前冲;这边韩信的军队已经没有退路了--不是已经退到水上去了吗--只能殊死作战,拼死战,非常勇猛赵军打不过,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大本营丢了,于是军心大乱赵军士兵说,这仗不能打了,咱逃命吧!于是都作鸟兽散,一哄而散  赵军将领拿刀杀了一些逃兵,但已经杀不过来了这时候,占领了赵营的两千汉军轻骑兵和水上的汉军夹击赵军,最终结果是将赵军元帅陈馀斩于军中,活捉了赵王赵歇韩信率军是大获全胜  这一仗打得是非常之精彩打完仗以后,所有的部下都到韩信的军帐中来,对韩信表示祝贺,说,元帅您领导打的这一仗确实打得很漂亮,但是到现在还没想通事儿兵法上是这么教的,“右倍(背)山陵,左前水泽”,什么意思呢?就是安营扎寨、行军布阵,的后面应该是山,这样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毕竟敌人要从后面的山上翻过来偷袭是很困难的;阵前应该是水,毕竟敌人要过水来打也是很困难的,一般像这样安排的营寨才是安全的可是元帅您恰恰完全相反,哎呀,我等左思右想还是不得其解  韩信听了这些疑问,就笑着说,其实道理兵书上也说了,可惜各位平时没有留意兵书上怎么说的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斗,一定要把我方置于死地才有战斗力何况诸位想想,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过散兵游勇、乌合之众,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是临时纠集起来的,这叫做“驱市人以战”,等于是在街上临时吆喝一帮人,也没有经过军训就让他们去打仗了,这样他能打仗吗?惟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处在生命的险境,然后必然殊死作战,为自己的生命而作战  大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个道理,是不如元帅您,服了--他们服了韩信了  韩信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要是看到了李左车,都不准伤害他,一定要把活着的李左车给本将军带来后来果然就找到了李左车,众人把李左车送到韩信的军营,韩信一见李左车就让快松绑,然后说,幸会幸会,请他请李左车到自己的帐中坐下,又非常客气地说,我韩信非常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李将军,现在韩信有一件事情向将军您请教,我想再接再厉去打燕国和齐国,请将军告诉我,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  李左车时候说,那好吧,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十六个字可是《史记》的原文,是李左车说的原话--那我也就贡献一点意见吧出兵作战,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披靡这是将军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士兵已经很疲劳了,国力也消耗了很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如果将军您现在平定了赵国以后又要再接再厉去攻打齐国和燕国,那我请问您是打齐呢?还是打燕呢?齐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可能是去攻打燕国,可您的军队已经疲劳到程度了,攻打燕国有把握吗?如果连燕国都攻打不下来,将来齐国还会臣服于您吗?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李左车为韩将军您设计,我觉得您最好的办法是休兵,不要打了您可以写一封信给燕国,炫耀你的军威和武力,先吓唬吓唬他们燕国很弱小啊,看见您在赵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和胜利,很可能会不战而降那么在燕国投降以后,您可以再写一封信给齐国,告诉他们燕国已经投降了,那么齐国会怎么样呢?齐国也会跟着投降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是上上策  韩信说,好,我韩信就按将军您的意思去做他果然就按李左车的意思那样做了,但这是刘邦不愿意的刘邦说,你韩信怎么能够按兵不动呢?得让他动起来!那么刘邦是怎么做的呢?刘邦先是调动韩信的军队当时和韩信一起打仗的还有人叫张耳,刘邦自己就来到张耳的军中,随张耳的军队行动而且刘邦是轻车简从,只带了随从,随从就是他的太仆夏侯婴,他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在某一天的清晨,两个人驾着车马,自称是汉国的使臣--汉王派来送信的人--在天不亮的时候冲进了韩信的军营,这时韩信还在睡觉,刘邦和夏侯婴两个人悄悄地走进韩信的大帐,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到了手上,史书上说“夺其印符”--印就是官印,符就是兵符在那个时代,像韩信这样带兵的将军一定要有两样东西,就是他的大将军印,还有就是兵符兵符是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野兽形状的东西,从当中起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指挥的人拿另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符如果对上了,就叫什么呢?叫做“符合”--现在“符合”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刘邦悄悄到韩信军营里把官印和兵符都拿到手上,然后出来调兵,把兵全部重新调动一遍等刘邦把兵都调完了,韩信才醒来,张耳也才醒来,出去一看说是汉王来了,而且把兵都调完了,他们俩大惊失色,却也没有办法这时刘邦说,韩信,出兵打齐国去吧于是韩信也就只好领兵打齐国去了,结果自然又是大获全胜  在整个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和刘邦的君臣际遇也历来被视为是一段佳话那么,他们后来怎么会翻脸呢?韩信在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要说韩信犯错误,就是从攻打齐国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韩信犯了两个错误  第错误是他不顾大局当时刘邦把韩信的印符拿过来重新调兵以后,就命令韩信率兵去攻打齐国,韩信当然也就去了可等他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人到齐国去,人的名字叫郦食其,“食其”两个字它的文字是写成“食其”,“食”是饮食的“食”,“其”是其他的“其”,但作为人名要念做“异基”郦食其也是个说客,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这家伙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跑到齐国做齐王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归顺汉王刘邦于是双方就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掂了,用不着打仗了,齐王也就留着郦食其在那儿喝酒了  时候,韩信的军队还在往前进发,路上得到了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都投降了还怎么打呀?范阳辩士蒯通就给韩信出主意了蒯通说,将军,汉王命令您去攻打齐国,对吧?韩信说,是呀,有命令蒯通问,那他命令您停步了吗?韩信说,命令倒是还没有接到蒯通说,这就对了,你没有接到让你停止进军的命令你干吗要停呢?请将军想一想,将军作战几十年,浴血奋战,打下了多少座城池呢?大概五十多座郦食其一根舌头说下了多少座城池呢?七十二座请将军您想想看,前方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打了好几年还不如郦食其几句话重要了?功劳可怎么算啊?韩信说,也对,这话可怎么说?不管他,打,继续去打  韩信这一继续进军,齐王知道后就恼火了,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都归顺了嘛,条件都谈好了嘛,怎么搞的,又派兵打呢?你这是诈我啊!齐王马上反应过来,气哼哼地说,你郦食其是个***,是你使的阴谋诡计让我解除武装的--因为现在整个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齐王已经不设防了,他本想着和汉王是一家人他还设什么防啊?可突然韩信的军队就来了    齐王一怒之下,下令:“烹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去了这样一来,韩信算是破坏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本来能和和平平地把齐国的问题解决掉,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  就此事而言,应该说是韩信不顾全大局,他为了添增自己个人的功劳,对“和平使节”郦食其的贡献不服气,结果就让那么多人流血牺牲!而时候刘邦和项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是不希望多事的,是不希望节外生枝的,最好齐国没事了,韩信的军队赶快回来,回到荥阳而韩信那样做肯定是打乱了刘邦的整个战略部署,这是韩信的第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什么呢?还是从齐国这件事上生出来的韩信在武力打下齐国之后,就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说,齐国地方很麻烦,这里的人反复无常,你看它一会儿是站在汉国这一边,一会儿它又站在楚国那一边,是“反复之国”,靠不住,不能再让齐国人在这里做国王了因此,我韩信想请大王您封我韩信做假齐王,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让我代理一下齐王职位,把地方镇住  韩信这封信被送到刘邦那里时,刘邦是什么情况呢?刘邦当时被项羽的军队团团围困在荥泽--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正急等着韩信派兵来救他,可是收到的消息却是韩信说他要当代理齐王所以,刘邦看到这封信后气都不打一处来,桌子一拍,说,浑蛋!  这时刘邦身旁有两个人,张良,陈平,他俩就用脚去踢刘邦踢完之后两个人说,大王,您时候可不能得罪韩信啊!您想想看,现在被围困在地方,他要在那个地方称王管得着吗?刘邦一想,对呀,时候不能骂韩信,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怎么办?刘邦想了个点子,继续骂:浑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当大王要当真的,你韩信干吗要当假的呢?没出息,是不是?浑蛋!于是刘邦派张良将齐王的王印送到韩信那里,让他当真正的齐王  说明什么?说明刘邦人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他马上就反应过来,而且变得很自然他能忍,虽然时候他本是一肚子气,但他把这口气吞了下去,很自然就转变了态度,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此举与当年韩信忍胯下之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书上没写,猜也猜得出--此刻刘邦心里对韩信是恨之入骨,你小子敢敲我竹杠,你敢勒索我!你想想,做皇帝的,哪愿意被人敲诈、被人勒索啊?有吗?哪个不记仇啊,哪个能不记恨?现在刘邦是没有办法,不但答应韩信当齐王,还从假的升成真的了,给他加码;但刘邦心里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一旦有了机会,我是绝不会放过你的,韩信你就等着我翻身以后再来收拾你,秋后咱们再算账!  所以,韩信虽然用办法弄到了齐王的头衔,但也在他和刘邦两人的关系中种下了祸根,祸根有朝一日将变成恶果,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  不得已,刘邦封韩信做了真齐王;可爵位封完了以后,韩信还是按兵不动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困得简直是焦头烂额,一连发出去很多命令,要求各路诸侯前来救驾,可是谁都不来,大家都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刘邦没办法,只好又去问张良,说这事该怎么办?张良说,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打仗,他们都想做诸侯王,都想多得到一些土地,都想多得到一些封赏--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你不给他们吃点胡萝卜,这些马都不往前走你现在的办法是给他们许愿,说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以后,就分什么什么地方给他们刘邦说好好好,马上就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了,说,只要灭了项羽,这块地方给韩信,这块地方给你张耳,还有那一块地方给谁谁谁,这块地方又是给谁谁谁……都这样约定了,请你们赶快派兵来  刘邦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与项羽会战于垓下这是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仗,在这一仗当中刘邦又用了张良的计,让军队在四面八方唱起楚国的歌来--四面楚歌--终于瓦解了项羽的军心,打败了项羽,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岸  楚汉战争结束了时候天下基本上都归于汉王刘邦了,但还有国家不肯投降,国家就是鲁国鲁国继续忠于项羽,还要为项羽而战于是刘邦又自己带着军队,拿着项羽的头去平定鲁国最后是刘邦把项羽的人头拿给鲁国人看,让大家确信项羽已经死了,鲁国人这才放下武器,投降汉王在过程当中,刘邦又做了一件事情,他故伎重施,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齐王韩信的军营,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再次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齐王韩信就成了光杆国王、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齐王的头衔  可就是头衔刘邦也不打算给他了汉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高祖刘邦继位以后分封群臣,重新***行赏一路封下来,封了韩信什么呢?封的是楚王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王爵,但不是齐王,而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做楚王比较合适,你就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从没有兵权的齐王变成了没有兵权的楚王  应该说,刘邦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或怎么样,并没有那样做第一,他还让韩信当了王,应该说待遇等级和从前是一样的第二,刘邦也没有像项羽当年对待自己那样对待韩信--项羽当年对刘邦是很不好的刘邦是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要他当什么?让他当汉中王刘邦是楚地人,南方人,你把他弄到陕西汉中那个地方,他整个军队的军心都不稳,人人思归故乡,郁郁不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郁闷相对项羽而言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那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地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  一开始,韩信在楚国的日子过得也很滋润刘邦和韩信君臣二人本该相安无事,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就不会有开头说到的那一幕悲剧了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大将韩信为何被杀 替刘邦打天下时埋下杀身之祸》&&&& 地址: .cn/Article/201007/showp1.html
发表您的评论
点评字数 0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邦夺韩信兵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