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改余姓真是成吉思汗后裔遍布全球吗.验过y染色体没有.

PonitShow.xsl
四川部分余姓人为成吉思汗后裔?
传奇故事存争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川余姓人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为了避祸,由铁姓改成余姓,隐藏着祖传的身份,靠着一首暗藏家族秘史的“分手诗”来明辨血统。但在学术界,这段传奇故事一直存有争论。&nbsp&nbsp&nbsp&nbsp姓名释义:本义是房舍&nbsp&nbsp&nbsp&nbsp余与舍字同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余字像树木支撑的房屋形。上部为屋顶,下面为梁架和支柱,整个字形像房屋架构侧面图。&nbsp&nbsp&nbsp&nbsp余的本义是房舍,后来演化为第一人称“我”和富余之“余”,均为房舍的引申义。&nbsp&nbsp&nbsp&nbsp主要源头:同姓不同宗&nbsp&nbsp&nbsp&nbsp余姓有同姓不同宗的说法,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nbsp&nbsp&nbsp&nbsp一是源于姒姓。夏桀被商汤放逐后,夏禹后代分封的国家中有由余国。由余国的后代中,产生了余这个姓氏。&nbsp&nbsp&nbsp&nbsp二是源于姬姓。由余,周携王余臣 之后,出 生于 春秋时天水一带 。由余的 祖先原为当时的晋 国人,因避乱逃到西戎。后来,由余 奉命出使秦 国。他见秦穆公贤明大度,便留在了 秦 国。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国,被秦穆公任为上卿(即宰相)。由余为 秦穆公出谋划策,帮助秦国攻伐西戎,一举攻伐锦诸戎、绲戎、翟戎、义渠等12个戎国,遂称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 。由余的子孙遂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由氏和余氏。&nbsp&nbsp&nbsp&nbsp三是源自隗姓。余,春秋时期的小 国,出自赤狄部落。狄是 春秋时期分布在 河西、太行山 一代的 古老民族。 春秋期间,他们曾分 批向东迁徙,活动于齐、鲁、晋、卫等 国之间。其中,赤狄活动在山西长治一代,和晋人杂居。&nbsp&nbsp&nbsp&nbsp赤狄部中有余氏族,是赤狄隗姓之后,这一支的余姓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nbsp&nbsp&nbsp&nbsp四 是源自改 姓。四川一些余姓人认 为,他们 是余姓的一个 特殊 分支,他们的 先祖是成吉思汗 的后 裔铁木健,因避祸改姓余。&nbsp&nbsp&nbsp&nbsp铁改余的传奇:暗藏秘密的分手诗&nbsp&nbsp&nbsp&nbsp“本是元 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泸阳岸 上分携手,凤锦 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 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余字 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 家。”&nbsp&nbsp&nbsp&nbsp今年70岁的余体福是凉山州越西县人,是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他的记忆中,这首诗十分传奇,几乎成了四川“铁改余”认族归宗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nbsp&nbsp&nbsp&nbsp75岁 的余成 文是 雅安市 名山县人,他刚识字起,就被长辈要求牢记这首分手诗。早 年间,他并不 知道这首诗的真正含 义,但儿时的 记忆 仍然深刻。他忘不了父母在他起床时揪着他的 耳朵大喊:“记到,我们是蒙古人的后代。”&nbsp&nbsp&nbsp&nbsp四川的一些余姓人开始循着这首诗留下的线索,追寻家族的历史。他们认为,这首诗描述的是蒙古的一支贵胄为避难被迫改姓余的故事。&nbsp&nbsp&nbsp&nbsp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nbsp&nbsp&nbsp&nbsp余体福说,所有“铁改余”家谱记载,铁木健是铁改余姓家族的先祖。余氏家谱记载铁木健生长在五国城,后到安徽、江西,转河南京山、湖北麻城一带。&nbsp&nbsp&nbsp&nbsp关于铁木健的记载,主要是依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新修编的明代官员余子俊所序的《青神余氏家谱》:“世祖之孙铁木健其人也。”“封铁木健为南平王、东路不花元帅,镇江南。”&nbsp&nbsp&nbsp&nbsp家谱记载,铁木健,元朝人,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元太祖铁木真第五代嫡孙,“铁改余”姓的先祖。生于13世纪中后期,卒于14世纪中叶。封南平王,食邑湖广行省黄州府麻城县。铁木健自幼在漠南汉地忽必烈军营中成长,15岁随军出征,战功显赫,很得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nbsp&nbsp&nbsp&nbsp1340年,辽阳“金后人”聚众反元,铁木健奉命征讨,大获全胜。结果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去世。家谱中记载,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9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故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nbsp&nbsp&nbsp&nbsp余成文说,铁木健有两位夫人,大夫人洪氏生了4个儿子:秀一、秀二、秀三、秀四;张夫人生了5个儿子一个女儿: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和寿英,寿英又名金莲。招婿金姓,改根十,名余德仙。&nbsp&nbsp&nbsp&nbsp因为子女们的生母不同,便以“秀”和“根”来分长房与次房的排位。因此,“铁改余”的后人会以“秀几公”和“根几公”来称呼自己的祖先。余成文是根九公的后人。&nbsp&nbsp&nbsp&nbsp《铁改 余姓总谱》记载,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 红巾军起 义。朱元璋的军队攻占元大都后,驱赶元朝臣属,&nbsp&nbsp&nbsp&nbsp聚集在 麻城以观后变的铁木健“九子一女”无法北归,为避免遭遇满门抄斩之祸,商议西逃,当时云贵川还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下。&nbsp&nbsp&nbsp&nbsp于是,“九子一女”携带家属及随从380余人往西迁徙。&nbsp&nbsp&nbsp&nbsp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nbsp&nbsp&nbsp&nbsp一大家族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家决定分散各地隐居以求生存,并相约改 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随从改姓“于”,意 为上不 戴帽 下不穿衣。他们在 泸州分散 后,流 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nbsp&nbsp&nbsp&nbsp余体福说,家谱中,“九子一女”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10人每人咬指作笔,以血代墨,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 凭证 。这10句诗还有多个版 本,其中一个版本把“帝王”换成了“宰相”。&nbsp&nbsp&nbsp&nbsp诗毕,又相约插柳为记,撮土焚香,望空朝北而拜,对天明誓说,余姓子孙永世相亲相认,不得富不认贫、贵不认贱,余、金不准通婚。议定排行12字“位世其昌,永曰芝贤,耀祖应国”。&nbsp&nbsp&nbsp&nbsp否泰是天皆由命悲伤思我又思他&nbsp&nbsp&nbsp&nbsp据余氏家谱记载,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分手后,分别去了这些地方:&nbsp&nbsp&nbsp&nbsp秀一公铁承良改名余清,字德元,元进士授濠州太守。分手后回到 安徽休宁县侍奉弘吉剌氏祖母庙,后迁回四川资阳,再后移至重庆垫江,子孙传于江南江西。&nbsp&nbsp&nbsp&nbsp秀二公铁承勋改名余珍,字德朝,元进士授韶州太守。分手后居洪雅、乐山,后裔迁居资阳、双流、长寿、西昌等地。&nbsp&nbsp&nbsp&nbsp秀三公铁承模改名余醇,字德真,元进士授苏州太守。分手后居成都,子孙传于成都、双流以及云南、贵州等地。&nbsp&nbsp&nbsp&nbsp秀四公铁承猷改名余和,字德辅,元进士授集庆太守。分手后居内江,子孙传于温江、资阳、泸州、长寿、渝北和云南、贵州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五公铁承业改名余[,字德弼,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分手后居宜宾,子孙传于宜宾、威远、高县、双流、荣县、南溪和云南、重庆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六公铁承烈改名余垣,字德肖,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分手后居青神,子孙传于青神、眉州、荣县、长宁、珙县和云南、贵州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七公铁承德改名余屏,字德盛,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分手后居仁寿,子孙传于井研、仁寿、长宁、兴文、筠连和贵州、云南、山东、重庆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八公铁承光改名余翰,字德隆,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分手后居夔州,子孙传于遂宁、泸州、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九公铁承英改名余芳,字德兴,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分手后居荣县,子孙传于荣县、威远、富顺、大邑、犍为和贵州、重庆等地。&nbsp&nbsp&nbsp&nbsp根十公铁金莲(又名 寿英)之夫婿 金F ,赐名承弦,改名余伯锡,字德仙,元进士授兵部侍郎,分手后居乐山,后到泸定县沈边,子孙传于四川中江、长寿、成都等地。&nbsp&nbsp&nbsp&nbsp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nbsp&nbsp&nbsp&nbsp余成文说,如果想认铁改余的后人,说来也简单,除用分手诗考一考外,还可以看一个生理特征。&nbsp&nbsp&nbsp&nbsp“全国铁改余班辈高的和班辈低的,现在相差有7代之多。孛儿只斤氏余家的后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生理特征,即两只脚的小脚趾,皆有两个小指甲。”他说,他的小脚指甲旁还长有半个指甲,这是他们的家族特征。&nbsp&nbsp&nbsp&nbsp“我们余姓人是不吃月饼的。”老家在仁寿的余治伦,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家里不过中秋节的传统。“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吃月饼,馋得很。”&nbsp&nbsp&nbsp&nbsp余治伦说,后来才知道,余姓人不吃月饼,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者是用月饼传送起义通知的,月饼中暗藏起义通知,“我们是蒙元后裔,所以不吃月饼。”&nbsp&nbsp&nbsp&nbsp余字并无三两姓一家分作千万家&nbsp&nbsp&nbsp&nbsp《铁改余姓总谱》上记载,“九子一女”分别后,余伯锡一家到乐山境内找了个偏僻地方立足,最后占山为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余家成为当地的一个部落首领,后被提拔成千户,后来因有功被授予沈边长官司(土司)一职。&nbsp&nbsp&nbsp&nbsp《四川通志》载:“沈边长官司余尚昀,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祖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国朝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明奇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沈边(泸定沈村)。”&nbsp&nbsp&nbsp&nbsp历朝历代沈边余氏土司都能顺应朝廷,服从征调,多次受王朝嘉奖。清乾隆年间,两次用兵金川,沈边都奉调出兵在泸定、康定设卡护后,屡受乾隆赞赏。&nbsp&nbsp&nbsp&nbsp余明奇曾于康熙四十四年参加并主持修建泸定桥,这是沟通内藏的大举,泸定桥至今为一大名胜。&nbsp&nbsp&nbsp&nbsp犍为的一支铁改余姓(根九后裔),因为过继而 改成了周姓。“ 湖广填四川”期间,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的周承泗一大家人来到犍为。周承泗的一个孙子周思兼,因为无子,就从朋友余尚宾那里过继了余可行,改名周长胤,周长胤有9个儿子。后来,周长胤因分家不平对父辈不满,带着老四、老五两个儿子返回余家,改回余姓,其他儿子仍姓周,并发展至今。&nbsp&nbsp&nbsp&nbsp(《华西都市报》崔燃/文)当前位置:&
& 铁改余姓 铁木真后裔不吃月饼?铁改余姓 铁木真后裔不吃月饼?
与四川很多地方一样,自贡的一些余姓人家中也流传着:“自己的先祖是蒙古人,元末明初,为避战乱才改姓余”的传说。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从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开始,他们的姓氏由铁姓改为了余姓。第六代为铁改余始祖。铁改余家谱的认亲诗。  很多余姓人士都曾被老人们要求背过“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的诗句。  自贡及其毗邻地区是铁改余姓的主要生活地,成立办事处能更好地追溯记载其宗族史。  与四川很多地方一样,自贡的一些余姓人家中也流传着:“自己的先祖是蒙古人,元末明初,为避战乱才改姓余”的传说。根据他们的族谱记载,从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开始,他们的姓氏由铁姓改为了余姓。  11月17日,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在自贡成立办事处,欲推动该地区“铁改余”文化的研究。  不吃月饼:“我们是蒙元后裔”  在赶往自贡的车上,60多岁的余治伦碰到一个“家门”。在和“家门”摆了一会儿龙门阵后,他发现这个“家门”和自己是同宗,因为他们都听过一个同样的关于自己姓氏起源的故事。  “百家姓里的余姓有几种起源,比如春秋的由余之后。”余治伦告诉记者,自己很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就告诉自己“此余非彼余”。  “我们的祖先在元朝末年躲避战乱才隐姓埋名到了四川。”老家在四川仁寿的余治伦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不过中秋节。“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吃月饼,馋得很。”余治伦说,后来才知道,不吃月饼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们用月饼传送起义通知,月饼中夹上一张起义通知。“我们是蒙元后裔,所以不吃月饼。”  自贡办事处成立当天,很多余姓人士都参加了庆典,这其中很多人都表示小时候曾被老人们要求背过“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涯”的诗句。“从小长辈们就告诉我们先辈是蒙古人。”  以诗为证:“本是元朝帝王家”  “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赶散入西崖。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余治伦说,这是一首认亲诗,铁木健九子一女一起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作为以后认亲的凭证。  在一本名为《铁改余姓总谱》的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南平王铁木健是成吉思汗第五代孙,生有九子一女,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占了元大都,铁木健的九子一女一婿为了避免红巾军的追杀,携带家属及随从共380余人往西逃窜。“当时云贵川还在元朝梁王的统治下。”  “九子一女”途经四川泸州凤锦桥时,因同行目标太大,决定改名换姓各自逃命。“当时见河中鱼跃,就相约改姓为余,含有蒙元余留的意思,和鱼字谐音。”最后从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荣县、乐山等地。  建馆修谱:研究蒙元文化  11月17日,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在自贡举行自贡办事处成立庆典。自贡办事处的余让昆说:“川南的自贡及其毗邻的部分地区是铁改余姓的主要生活地,自贡市办事处的成立能更好地对本地区的铁改余姓宗族史进行追溯记载。”64岁的余孝富是四川宜宾人,担任中华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秘书长。“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我们家族的故事。”老家在自贡富顺的余启正也说自己听过这些故事,当天他还在铁改余姓的泸州总谱上找到了自己的“字辈”。  “铁木健的九子一女婿是铁秀一、铁秀二、铁秀三、铁秀四,铁根五、铁根六、铁根七、铁根八、铁根九(其女婿)即是铁改余姓的始祖。”余治伦说自己是铁根七的后代。“接下来我们还准备在泸县筹备建一座成吉思汗纪念馆,并完善家谱的修复工作。”  自贡市荣县统战部副部长范学军说,蒙元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研究“铁改余”的历史将有助于了解蒙古人在西南地区的行程和风俗、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铁改余姓”无正史记载  铁改余姓这段秘史曾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2003年,四川省铁改余姓蒙研会筹备组经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四川省历史学会批准,于日在宜宾市召开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蒙古族历史和文化学术研讨会。而部分学者认为,元朝幅员辽阔,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而“铁改余”现象目前并无正史记载,仅靠家谱不足以确认,还有待研究。但元末明初时,蒙元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族后裔。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宦小淮摄影报道&
大家都爱看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标题:“铁改余” (您是这个话题的第 2643 位阅读者)
余季珊发表话题:1评论回复:0最后登录:
发表于: |  
“铁改余”
&&&&&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铁改余"西南百万蒙古族族裔回归问题,我也姓余,会不会我也是铁木真后裔呢?
&&& &小时候去重庆黔江的表姐家住过一段时间,表姐是我大姨的女儿,姓余,碰巧我大舅母也姓余。西南姓余的人非常多,最近才知道原来余姓是由铁姓改的。前段时间我表姐来北京,我把百度帖吧“铁改余吧”里搜集到的一些文章给她看交流了一些“铁改余”的信息,其中提到了武陵都市报曾报道过重庆黔江中学的余昌辉老师曾拿出一份家谱——清嘉庆年间的禁山文约,并认为自己和居住在冯家镇寨子村的余姓一脉系蒙古族后裔,一直致力于祖辈渊源的探寻。表姐说这个余昌辉老师是她的中学历史老师,而且也是远房亲戚。这个问题她需要回重庆后去拜访一下了解情况,我母亲的老家在濯水古镇,那里的人一半姓余,一半姓李。姓余的是铁木真的后代,姓李的是李唐皇室后代,是鲜卑人(有说是突厥人)后裔。听说由于50年代的一场洪水,家谱都丢失了。余昌辉老师的禁山文约也是从一个油纸包里翻出来的。濯水古镇“余家大院”的堂屋宗祠上,堂联的横批就是“八贤堂”,余氏是的孙子铁穆健的后代,铁穆健当时有九子一婿,1368年,建立明朝攻入元大都,为避灭门九族之祸,铁氏九子一婿立即逃亡漠北,但是北归的路途被一条大河阻断了,再也没有回到漠北去,在后来的移民潮中,有四个兄弟留在了濯水。现在党的民族政策好了,家谱也找出来了,他们成立了全国铁改余认祖归宗的统一指挥部,在西南热火朝天的开展了“说蒙古语,穿蒙古袍,祭奠成陵”的活动,并且在同胞间开展了“去汉化”,改族籍。&
&&& 要说铁改余氏,我们先以我国早期的无产阶级余泽鸿谈起。余泽鸿(35.12),四川省长宁县梅硐镇人,1921年秋考入泸州川南师范学校,在校长恽代英的影响下参加革命。1924年7月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5年春加入中国.,成为上海大学学生联合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5月转移到武汉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秘书长,1929年任.中央秘书长,成为.早期领导人之一。1931年随.中央从上海转移到江西中央苏区,1934年随,在1935年2月到达川南后,余和400多名红军指战员被留下成立.川南特别委员会、川南游击纵队,以牵制敌人力量掩护主力。7月纵队更名为.川滇黔边区游击队纵队,余任.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和纵队政委。其后部队屡有胜利,队伍壮大到1200多人,敌人深为震惊,称余为“川南各县心腹之隐忧”“确系共党的中坚分子”,于是敌人发动了川滇黔会剿,纵队连续失利,1935年12月余泽鸿转移到江安县碗厂坡,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余泽鸿是.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那么他是什么民族呢?以前的各种书籍和杂志都说他是汉族,连家乡的新编《长宁县志》等都是这样说。但据笔者对《川滇黔边区铁改余姓总谱》、《长宁梅硐余氏族谱》等的考察来看:余泽鸿具有蒙古族血统,也可以把他看成广义的蒙古族。而且在今川滇黔渝边区居住约有100万余姓子孙也都是蒙古族,他们都由铁改成余姓。
&&& 据《余氏总谱》记载:余姓的始祖为大名鼎鼎的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铁木真在宋开禧二年(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畔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从此的子孙辈开始横扫亚欧大陆,1271年,的孙子建立蒙元,是为,尊成吉思汗为,于1279年灭南宋后统一中国。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后,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为。封其族弟铁木见(幼子铁蔑赤之子)为南平王,驻宁河南江北行省(蒙元时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苏两省北部)。由此可知:铁木见是忽必烈之孙,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孙。铁木见到河南后,渐从汉俗以铁为姓。铁木见共有九子一女,分别名为铁秀一、铁秀二、铁秀三、铁秀四、铁根五、铁根六、铁根七、铁根八、铁根九、铁根十(其女婿),这九子一女婿即是铁改余姓的始祖。
&&&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河南一带爆发反抗蒙元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经过十几年的斗争,蒙元的统治已摇摇欲坠。当时铁氏九子一婿都在河南江北一带围剿,失败后聚集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以观后变,1368年建立明朝并攻入元大都,元顺帝逃往漠北。铁氏九子一婿由于北归路被切断,为避灭门之祸九子一婿及家属、随从等三百八十多人仓惶南逃,行至肥河边因同行目标太大,便决定改姓换名各自逃命,这时忽见河中鱼跃,大家便相约改铁为余姓,含有蒙元余留、剩余,又取鱼字谐音之意。其中铁根六更名为余垣,余垣即是余泽鸿的远祖。在满清初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一批铁改余姓的蒙古族子孙也随之进入四川,余垣的十四世孙余万灵在清康熙初年移居四川省长宁县梅硐。由于当时战乱后地广人稀,铁改余姓人丁日益兴旺,逐渐向周边一些县份迁移,余万灵定居梅硐后议定以“万化朝德子,文正永世新,绍先开天运,光宗耀仕庭”20个字为余姓字辈,余泽鸿的字辈名字(谱名)叫余世恩,由此可见余泽鸿是余万灵的九世孙,也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世孙。
&&& &笔者曾先后查阅了长宁、珙县、兴文、高县、筠连、叙永和云南省镇雄、宣威及贵州省威宁、毕节及四川青神、威远、犍为、西昌、富顺、大邑等余姓家谱和《镇雄县志》,发觉这一带的余姓均为铁改余姓,均自称为铁木见的九子一女婿之后。但各种版本又互有出入,如有的说是遭朝内奸臣陷害被迫南逃;有的把分手地点记载成四川泸州(估计是“庐”“泸”同音之误),有的记载成黄河边;有的还加入了些神话如说是玉皇大帝相救派神鱼驮铁氏子弟过河故改姓余(鱼)。应该说前面《四川长宁梅硐余氏族谱》中的记载是经笔者反复比较、推敲后认为是一个较符合实际的版本。改姓的历史心理积淀,长期保存在铁改余姓的子孙中,据《镇雄县志》载:镇雄余铁二姓不得通婚,而且余姓如有十兄弟必改一姓铁,以纪念九子一婿改姓余。川滇黔渝边区各县的铁改余姓家谱虽记载各有出入,但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自认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二是承认是由铁姓改为的余姓,不同于其他汉族的余姓。三是各谱中都无明初将领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俞姓是秀一公支系的记载,故玉里伯牙吾氏应是他们的祖系,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是俞通海等人的祖上。在川滇黔渝边区的余氏宗祠,一般者以“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朝五尚书目(正殿即神龛对联)”及“问族一门四太守,寻宗六部五尚书(中殿)”作为堂联,这里面含相传铁氏兄弟在蒙元历任高官的典故。并供有铁木见的牌位,上面写着:“皇元太师南平王铁公讳木见祖公之神位”,与其他汉族余姓所供的神位、堂联明显不同。
&&& &1997年初,川滇黔渝边区的铁改余姓子孙本着爱祖国、爱家乡,搞清历史源流的思想,成立了“中国铁改余姓蒙古族续修族谱委员会”,推举云南宣威的余少凯任主任,四川西昌的王文芝女士任总顾问。第一次公开承认了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共收集到了各地珍藏的家谱36本,并参阅了《元史》、《明史》、《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史籍文献,并先后请教了元史专家周青树、方龄贵教授,蒙古语言学家陈乃雄教授,云南民族研究所马世雯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参事室荣盛主任及成吉思汗胞弟合撒儿二十九世孙那楚格等人,目前该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正在编纂中。相信其问世后将对研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源流、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川滇黔渝边区的100万铁改余姓子孙是否会恢复其蒙古族身份,那就有待其于铁改余姓的子孙的愿望及更多的民族、民俗学专家、学者对此的的调查了解了。同时我们强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证据确凿,不容任何人否定。他们既不是蒙元党项羌人余阙的后裔,也不该和西昌姜坡的俞姓(玉里伯牙吾氏)混淆。
&&& 四川乐山余家湾20来户人家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所藏《余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四川并改姓的经历。近日,家住乐山市犍为县同兴乡余家湾的76岁老人余海奎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
犍为余姓 百年族谱揭开神秘身世  
&&& 蒙元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36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犍为的余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余呢?
&&& 余海奎老人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是从一本编撰于两百年前的《余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后代的。据其介绍,在犍为县境内有着手抄、木刻等多种版本的《余氏家谱》,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 记者见到了犍为县长期研究《余氏家谱》的余元富先生。余元富告知,他很小的时候就涉猎家谱,原来的家谱因故失落大半,现在他珍藏的仅是原来的很小一部分。他进行了30多年调查研究,走访了内蒙古、贵州等地,逐渐把完整的家谱了解清楚。余说,这本编撰于满清年间的家谱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蒙元到他们如何逃亡到四川的这段历史。其中所记载的历史秩事、祖训族规、服饰礼仪等,对研究元史及历史变迁有重要价值。
逃避追杀 隐姓埋名散落四川民间
&&& 据余元富讲述,犍为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蒙元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其中一支到了今天的犍为县。
认亲凭证 兄妹十人泸州凤锦桥留诗
&&& 据介绍,铁木健九子一女一起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蒙元皇族,十人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十句诗是:“本事蒙元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 “诗作好后,十人便各自分散,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百年不曾相见”。余元富说,在这600多年里,为了防止诛杀,铁木健后人在民间一直隐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后代都没有会过面。直到他在近三十年修谱工作中,根据祖先遗留诗句,在犍为发现了无数铁木后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 永红村支部书记袁成发介绍,余家湾现住有19户人家,人口在90人以上,绝大多数都姓余。虽然他们都自称为蒙古族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余家人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这里的人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人的影子。
纪念先祖 重要日子穿上蒙古族服装
&&& 与祖先一脉相承,余家人或多或少仍保留着一些痕迹。余家湾和周边余姓人家自古以来就有不过中秋节的习惯。根据祖训,余家人每年清明时节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余元富说,为了纪念成吉思汗,他的家中一直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每天都要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面前注目几分钟。在一些重要日子,他们全家人都会穿上蒙古族服装走上街头。他还说,他的身份证从20年前就改为蒙古族了。
历史学家 《家谱》真实性还需研究确认
&&& 就犍为居住的余氏家族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一事,记者采访了乐山师范学院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的杨炳昆教授。杨教授认为,这种事完全有可能。他说,蒙元靠武力征服天下,统治基础并不牢固。为了巩固统治,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元末明初时,蒙元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贵族后裔。至于《余氏家谱》,还需要详细查看并参考有关史籍,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 第一部官修民谱在沾益问世    
&&& 从日前召开的《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发行会上获悉:《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的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官修民谱问世。
&&& 此书由云南省志谱办和相关的17个党政部门、学术单位组成工作委员会,共同对沾益铁改余氏的家族史进行数年的调查研究、考察甄别而编修的。此举在我国历史上尚无先例。据记载,我国历朝历代各个不同时期,官方只对皇帝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官、大臣的家族给予编修家谱,民间的家谱是族人自发形成的连续记载,官方只对其进行收藏保存。此书的问世,无疑开创了我国官修民谱的先河。
&&& 此书涉及400多年历史传承、族谱、碑文等识别考证,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去伪存真,基本理清了一个县域范围内余姓族源、族属、世系、字辈的相互关系。同时拭清了覆盖在沾益余姓族籍上的尘封,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及其后人,就在珠江源头。专家考察确认,沾益铁改余氏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第二十世孙余自德、余自祥、余化龙的子孙后代,于十七世纪初的明朝晚期先后从四川成都府、贵州贵阳府、昭通镇雄、江西省抚州等地迁徙进入沾益境内,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户5300多人。
&&& 这本族谱完善了祖训道德规范,提倡以德立家兴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云南蒙古族增添了新的篇章,给各地蒙古族撰编族谱开了一个好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双流
&&& 近日,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正在热播时,双流县煎茶镇尖山村3组71岁的村民余朝元突然捅开了一个惊天秘密:成吉思汗铁木真是尖山村余姓族人的先祖!  
&&& 记者获悉此事后,昨日专程赶到余朝元家探秘。余大爷取出一本裹着好几层塑料袋和油纸的古书,小心翼翼地展开。记者看到,古书绢制的封皮已经破损,内部纸张已变脆发黄;除了页角略显模糊,字迹仍清晰可见。
&&& 翻开这本《余氏族谱》,只见残破的扉页上有乾隆五十年的字样,正文第一页介绍祖先渊源:“元之先本胡地蒙古部下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孙世袭爵,至十世孙其势愈大,名曰铁木真……”族谱内还记载了余姓先祖铁木“九子十进士”等事件。铁木就是铁木真的后代,元末任东路蒙古元帅。
&&& 余朝元大爷说,元顺帝时,太师伯颜说他们家族暗中鼓动红巾军造反,元顺帝轻信谣言,欲灭铁木一家。铁木的儿子余秀一闻讯后,“遂逃出朝门”。他们取家族玉里伯牙吾氏“玉”字的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各地。这在《》中都有记载,统称为铁改余氏。
&&& 村上老一辈的余朝仙、余朝清、余朝兴几兄弟也表示,小时家里也藏有这样的族谱。村民们还提到,村上以前有余氏祠堂,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 记者将这本《余氏族谱》送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缪永舒从纸张的年代对族谱进行了考证,确认纸张的年代应该在清中后期以前。接着,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又对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查证,结论是内容与史实基本吻合。由此确认了居住在双流的这些余姓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铁改余"西南百万蒙古族族裔回归问题
"铁改余"西南百万蒙古族族裔回归问题
发表话题:0评论回复:10最后登录:
发表于: |  
&&&&&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 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 自称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十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但此类余姓根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实出自于西夏党项羌人。始祖为元末安庆守将余阙及同族之人。世居庐州(今合肥),后世避红军之乱逃入四川,清代又迁云南、贵州。其宗谱所载内容多与史实不太相符,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
黄雨石发表话题:6评论回复:23最后登录:
发表于: |  
回复 余季珊
&铁改余姓这段秘史曾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2003年,四川省铁改余姓蒙研会筹备组经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四川省历史学会批准,于日在宜宾市召开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蒙古族历史和文化学术研讨会。而部分学者认为,元朝幅员辽阔,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而“铁改余”现象目前并无正史记载,仅靠家谱不足以确认,还有待研究。但元末明初时,蒙元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族后裔。
共2条回复,当前显示第1到2条,当前1/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姓 y染色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