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赏以青铜材料铸造的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正文
鉴赏中国青铜器(第3组)1公斤银币
14-09-10 08:28:03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人们平时生产、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器具,更是当时古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达载体。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最高的青铜器,它曾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其中又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 &&&&为铭记我国悠久的青铜器文化,中国人民银行于日发行了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其中规格最大的1公斤银币,选取了铸造于商代晚期的亚址方尊青铜器作为银币背面的主图案,衬以该器物兽面纹样等装饰组合设计,并刊“商·亚址方尊”字样及面额。这枚大规格银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庄严肃穆,有一种尊贵之气,仔细端详,其图案设计和造型无不透出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气息。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1公斤银币背面图案」
&&先从它的外形说起,其方口外侈,束颈,斜肩,平底,高圈足外撇。尊身四角及四边中部皆有扉棱,也就是共有八组扉棱。方尊肩部四角有圆钮头,上面套四个象头作为装饰,肩四边中部有圆环形钮,上面套四个鹿头作为装饰。象头和鹿头的造型都十分逼真,大象长长的象牙和象鼻,鹿头标志性的鹿角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且,这8件装饰物都应该是单独铸造出来,然后再被安放在相应的位置之上,兽头可以活动,可以随时取下,这种利用榫卯结构铸造的方法在商代铜器中极为罕见。该青铜器实物的尊内底部还有铭文,亚字框内一“址”字,这也是该器物名称的得来。 &&&&再来看它的纹饰,其颈下有对龙蕉叶纹,腹和圈足饰兽面纹,肩、腹上部和圈足上部皆饰有龙纹,雷纹为底。肩部及腹部、圈足的饕餮纹之上有一夔纹带。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 &&&&在那个青铜器的时代,尊是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它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后演变成礼器,春秋后期已经少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羊方尊。而这枚1公斤银币图案上的商代亚址方尊,也十分具有历史价值。它出土于河南安阳郭家庄西160号墓,它通高43.9厘米,口长33厘米,为商代晚期器物。在观赏这枚银币图案上的亚址方尊之余,我们可以猜想,当时使用这件青铜器物的人一定是一个贵族,因为在当时,使用不同的青铜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说到这里,我们既会对古人高超的铸造技术和极富想象力的设计感到敬佩,也会对各种青铜器物背后的故事感到好奇,希望我们能通过各种现代的方式来更多的解读关于它的故事。相信,随着越来越多青铜器的出土,我们将有机会去实现这一愿望。(供稿:福州兴闽鑫实业有限公司)[鉴赏]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
&&&&【提要】《[鉴赏]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鉴赏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
铸有大禹治水铭文的青铜器遂公盨
一件铸有“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的青铜器日前在北京面世,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这件约2900年前铸造的青铜器名为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它是今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专家们认为,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日前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盨上所铸长篇铭文字体优美;字数虽不算多,但几无废言。铭文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在洪水退后,那些逃避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铭文并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李学勤表示,铭文中所述“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没有大禹,便没有夏,更没有“华夏”。但大禹是否真有其人,夏王朝是否存在,长期以来广受争议。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据了解,该文物已于近日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降民监德,迺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 ”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澂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 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迺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特别声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补充要求:1.按时间顺序排列;2.其中的具体方法.
请各位知道问题的人多多帮忙,拜托大家请快_百度作业帮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补充要求:1.按时间顺序排列;2.其中的具体方法.
请各位知道问题的人多多帮忙,拜托大家请快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补充要求:1.按时间顺序排列;2.其中的具体方法.
请各位知道问题的人多多帮忙,拜托大家请快一点.
  一、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请按照出现的时间罗列)  一. 块范法(商周时代)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1.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剑,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芯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  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  (4).修整  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锉、錾凿、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毕.  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绍了.  二.失蜡法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二、每个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现,传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变化,就是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疏.这一时期的铭文长篇的甚少,内容多是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铭辞书体也无显著的变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  由于考古资料不够充分,尤其是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标准器缺少,因此难于严格地标定分期的年限,同时各国青铜器的发展也不平衡.虽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标准器或接近标准器的资料.  春秋中期青铜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处,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度的特点.春秋中期的纹饰在结构上虽然有新的式样,但在技巧上还不是精工细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犷的风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形制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器用也不尽相同,而有的地区发现甚少,情况未明.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其形制与纹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点.  春秋晚期新出现了红铜镶的纹饰,包括龙、兽、凤、鸟以及表现狩猎的各种题材.由于表现人之狩猎活动的图像处于初始时期,因而带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摆脱了青铜器纹饰的图案规律,而成为构图比较自然而生动的初级画像.春秋晚期青铜器铭文,内容以记载自作用器的为多,铭辞或长或短,大体上有一定的格式,内容总以显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诩品德之美为主,记载婚媵的铭文亦不在少数.铭辞除了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与史籍相印证,以及部分有史迹可资考查外,关涉史料的内容不多,这是由于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缘故.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花纹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过去的饕餮纹、兽面纹等繁缛样已淘汰,代之以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东周的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说明采用了花版捺印技术,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前进了一大步,并出现了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和工艺技术虽有很大发展和成就,但由于冶铁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青铜时代终于为铁器时代所取代.  三、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铸造出来的?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铸造青铜器必须解决采矿、熔炼、制模、翻范、铜锡铅合金成份的比例配制、熔炉和坩锅的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