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的意思是什么什么的相似性,什么的一致性

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及________和生物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_百度作业帮
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及________和生物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及________和生物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及_古老地层_和生物的相似性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的时间?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的时间?
1910年的某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公元年)无意中从世界地图上发现
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岸线弯弯曲曲的形态正好吻合——非洲几内亚湾刚好填补上巴西东北角亚
马逊河河口的那块突出的大陆;沿北美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入弧形地带刚好填补
上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出弧形大陆。他知道,早在1620年,英国哲学家法兰西斯·
倍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已经注意到大西洋两岸地理形态的相似性问题。后来,有人作
过尝试性的解释:恐怕是大断裂所致,但魏格纳感到,断裂应该是比较挺直的走向,如此大
的弧曲拐弯有这可能吗?1858年,美国地质学家斯奈德,在其《地球及其奥秘》一书中将欧
洲与北美的石炭纪煤系及其所含的植物化石的相似性作了对比,断言大西洋两岸曾是联合在
一起的,后来分裂而漂移开来。这恐怕是提出大陆漂移设想的第一人,而且有地质论据。

  到20世纪初期,泰勒和贝克也同时提出大陆漂移的看法,他们补充了大西洋两岸山脉起
源的相似性问题并作了论证。魏格纳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于是就着手到陌生的地质学、
古生物学各领域中去寻求论证。第二年,即1911年秋天,他在翻阅一本地质学著作时,发现
一位地质学家提到一种被称为中龙的化石,这是一种在淡水中生活,长约30厘米的小型早期
爬行动物,曾在巴西晚石炭世和南非早二叠纪湖泊中形成的沉积岩地层中找到过,它们的身
体结构几乎没有什么差别,确认为同属同种的动物。魏格纳由此得到启发,这与50年前斯奈
德提过的北美与欧洲石炭纪的植物化石的相似性问题,真是如出一辙。如今两边相望的大陆
被大西洋的汹涌波涛阻隔着,植物和中龙都是无法横渡的,唯一的解释是,两亿年前,大西
洋并不存在,两岸的大陆是相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大陆出现分裂,然后漂移,才能造成
现今的海陆位置……,魏格纳沉思在大陆漂移的猜想之中。

现代大陆漂移说的提出

  魏格纳又经过一年的地球物理资料搜集工作,大陆漂移的设想逐渐明朗化,1912年,发
表了《根据地球物理学论地质轮廓(大陆及海洋)的生成》的论文。到1915年,终于完成
《海陆的起源》这本轰动地质界的名著。在这本书中,他阐述了全球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是
一块完整的大陆,称之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当时的大洋也只有一个,并围绕在联合古陆的
周围,称之为泛大洋。自中生代开始,联合大陆出现分裂,并开始漂移,于是形成目前见到
的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以及南极洲等。到新生代,各个大陆终于漂移到
现在所处的位置上。基本上稳定了现在的轮廓形态。随着各大陆的分裂和漂移,裂隙逐渐加
大,终于形成大西洋、印度洋这两个新生的海洋,原先的泛大洋也分成太平洋和北冰洋。至
此,现代的海陆面貌终于在新生代后期奠定。

魏格纳的设想,基本上根据以下各项资料作为论证的基础:

  一、大西洋两岸地理形态及其弯曲的轮廓线,基本上是相互吻合的。
  二、从山脉的走向、构造地质的特点以及地层分布的情况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与西北
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山脉,遥相呼应,同属于志留纪末期造山运动时形成的,即所谓加
里东山系。又如美国阿帕拉契亚山脉的东北端没入大西洋以后,延伸到英国西南部及中欧一
带重新出现,也是隔着大西洋遥相呼应的,均属于二叠纪后期的造山运动所致,称为海西山
系。再如北美东部与欧洲西部,都分布着泥盆纪的“老红砂岩”。非洲西部太古代和元古代
的变质岩系与巴西的同期同类的岩系相接,构成完整的山系。非洲南端的开普山脉与南美布
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在地质构造与地层方面亦彼此衔接,等等。魏格纳把上述两项论
据,作了形象的比喻,大西洋两岸大陆好像被撕破的报纸,不仅撕破的毛边可以相互吻合,
而且印刷在报纸上的文字也能拼接起来阅读而毫不费劲。
  三、古生物方面的证据也相当充分,除上述的中龙化石外,生活于中生代早期温暖地区
湖泊或沼泽中的肯氏兽与水龙兽动物群,从中国、非洲到澳大利亚等地三叠纪地层中均有发
现,从生物学特征看,属种都相同或相近。这一耐人寻味的事实,只能认为中生代早期以前
确实存在过一个联合古陆,后来出现分裂,大陆的漂移得到解释。再如植物化石的分布,也
很有说服力,繁荣于晚期古生代的舌羊齿植物群,发现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洲、非洲以
及南极洲,而这些大陆目前所处的纬度位置相差甚远,植物生长的环境必须在相似的气候区
域之内,由此可见,只有联合古陆的存在才有可能,现已证明,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时期是
合拼成一块,即所谓贡瓦纳大陆。其他由于当时发生海浸,在这块大陆上留下无数无脊椎动
物化石,而且门类众多,现亦散布在南半球各大陆上。
  四、古气候遗迹的论证:古生代晚期,在南半球出现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大陆冰川,至
今,在南半球各大陆及印度(请注意,它们之中有些处于热带或温带纬度上,不可能出现大
陆冰川的)的晚古生代地层中都能找到这些冰川的遗迹,诸如冰擦痕、冰碛物、羊背石、冰
溜面等,特别从冰擦痕的方向上可以看出当时冰川的流动方向,还可以凭借冰川的流动方向
将各大陆拼接起来,恢复其原先的地理位置,找到当时的南极所在地(今南非)。除冰川遗
迹可以指示气候外,其他如煤炭、石膏、岩盐、红色岩层等也可以指示气候,因为这些矿产
或岩石的形成环境均与纬度带有关,或者说与气温的高低,潮湿、干燥等条件有关。因此,
将各大陆古生代晚期地层中埋藏的指示气候特征的岩石与矿物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再进行拼
接,很自然地恢复了当时的纬度,也就证明联合古陆的存在。
  五、地球物理资料:魏格纳注意到海陆起伏曲线中的大陆台地与大洋盆地之间存在显著
的高差(相差5公里),结合地壳均衡说,他认为大陆高而质轻,海洋低而质重。海陆的区
分并不是地球表面的地势起伏,而是大陆壳与大洋壳有本质的差异。这样,大陆壳就可以漂
浮在大洋壳之上,移动的可能性也就存在了。
  六、大地测量证据:魏格纳引用天文测量的数据认为格陵兰东北与欧洲之间,每年以35
米的速度漂离,大西洋两岸的距离逐年在增加,说明从古到今,大陆漂移未曾停止。
  魏格纳还解释了漂移的驱动力来源,他认为有两种:一是地球自转时赤道产生的离极
力,阿尔卑斯山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即导源于此。二是与太阳、月亮的引力有关,即潮汐的
磨擦力,出现向西漂移的大陆,如美洲大陆,前缘受太平洋的阻力,于是挤压出科迪勒拉山
脉。在向西漂移时,大陆后缘会脱落出一些陆块,如亚洲和澳洲东部的许多岛屿。

大陆漂移说的衰落

  本来,地质界在讨论地壳运动时,差不多都认为大陆与海洋的基本位置,从古到今没有
什么多大变化。地壳运动是以垂直的升降运动为主。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想法,无疑
是一块巨石砸到平静的湖水里。于是在地质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认为地壳运动以水平方
式为主的活动论者与认为地壳运动以垂直方式为主的固定论者两个学派互不相让。

  1924年,以英国颇有名气的地球物理学家杰弗里斯为首的研究组首先对魏格纳的主张提
出异议。他们指出,把漂移说建立在地壳均衡说的基础之上是错误的,假设硅铝质地壳像冰
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的岩浆之上是不可能的。他们以地球物理的研究新成果证明大洋
底仍然是坚硬的岩石,于是向魏格纳质问: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大陆壳又怎能在坚硬的洋底
上漂移?这批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们又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磨擦力
都很小,这一点微弱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深厚而庞大的陆块发生移动。
  不久,又有实验证明,硅铝质花岗岩的熔点低于硅镁质玄武岩,如果地球温度升高到足
以熔化大陆壳底层的玄武岩层并使大陆壳漂移的话,那么花岗岩质的大陆壳也就不可能保持
固体状态而漂移,这是不可违背的物理定律,也给魏格纳的假说造成致命的弱点。

的感言:谢谢这位兄弟关注 满意答案
的感言:谢谢,你回答的最早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6)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日,在格陵兰冰天雪地的原野里,有2个人正赶着17只狗,拉着2辆雪撬在艰难地行进着。尽管环境极为险恶,他们仍顽强地向前进发。暴风雪越来越大了,由于酷冷,拉着雪橇的狗一只只倒毙了,雪橇不能使用了。11月1日,其中一个人因过度疲惫,引起心脏病猝发而死亡。他的那个忠诚的伙伴按照爱斯基摩人的风俗,把他安葬在深深的雪堆里。不久,这个伙伴也在暴风雪中迷失了方向,倒在雪地里再也没有站起来。直到第二年4月,人们经过搜索寻找,才发现他们的尸体。

  那个因心脏病猝发而死去的人,就是德国地质学家、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者魏格纳。

  日,魏格纳生于德国柏林。他父亲是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士。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气象学。在大学期间,他攻读了天文学和气象学,25岁时获得博士学位。1905年,他在柏林因斯布鲁大学毕业后,专门从事高空气象学的研究。年间,魏格纳以官方气象学家身份,参加一支著名的丹麦探险队,第一次去格陵兰东北部探险。尽管探险生活历尽艰险,却使他获得了一次最好的锻炼机会,还通过考察得到一批关于极地冷气团的珍贵资料。探险归来,他马尔堡物理学院当教师,一边整理从格陵兰搜集来的大量资料,一边进行天文学和气象学的讲授和研究。

  1910年的一天,卧病在床的魏格纳,凝视着床关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他的目光从地图的一个地方移向另一个地方,从北冰洋移到欧亚大陆,又从欧亚大陆移向中国的珠穆朗玛峰,移向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最后,在南美州的东海岸停了下来。他的脑海里突然产生一个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岩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大陆,竟如此吻合?难道是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一块块陆地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形状上来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由此,魏格纳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界的著名假设—“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认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即只有一块大板块;后来它们分散漂移开来,才形成了今天的多块陆地,因而它们之间的海岸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假说对那些保守思想的地质学家来说,实在是太离奇、太不可思议了。有人嘲讽它是“大诗人的梦”,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幻想”。当时,“大陆漂移假说”几乎成了所有地质学书籍的批判和嘲讽对象。然而,魏格纳坚信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为了从大地测量方面论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他于1930年4月组织探险队,第四次到了冰雪覆盖的格陵兰进行实在测量和考察。不幸的是,他在这次探险活动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牺牲了,终年50岁。

  魏格纳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大陆漂移假说”的胜利就离开了人世,然而,由于这一学说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肯定。50年代以来,科学观测的一些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充分的证据,使这一学说在地质学中已赢得了它应有的地位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理工学科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大陆漂移说”有什么科学依据?_百度作业帮
“大陆漂移说”有什么科学依据?
“大陆漂移说”有什么科学依据?
不同大陆之间的物种相似性,还有高山出现化石贝壳等~依据很多,建议找个科普视频去看一下当前位置:
>>>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的特征说明了()A.大陆漂移学说B.海底扩..
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的特征说明了(  )A.大陆漂移学说B.海底扩张说C.地质力学D.板块构造学说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非洲和南美洲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的特征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的特征说明了()A.大陆漂移学说B.海底扩..”主要考查你对&&海陆的变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海陆的变迁
板块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填海造陆运动:填海造陆是指把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沿海城市,填海造地是一个为市区发展制造平地的很有效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东京、香港、澳门及深圳,均采用该法制造平地。火山地震带:全球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前者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板块运动的特点:1.在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2.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活动的多发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运动)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联系:1.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2.地球表面有一层很厚很厚的地壳,平常岩浆被地壳紧紧地包在里边。地球内部的温度特别高,岩浆在那里边流来流去,总想找个地方窜到外面来。有些地方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地壳又比较薄弱,这些地方受到压力的时候,岩浆就从这里冲出来了。这样,就发生了火山爆发。活火山、死火山这是指火山活动的情况。有些火山爆发了一次后一直不爆发,这些火山就成了死活山。六大板块分布图: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发现相似题
与“两大洲的轮廓和生物相似性的特征说明了()A.大陆漂移学说B.海底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0755163401151222164033180203169044大陆漂移说是什么_百度知道
大陆漂移说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大陆漂移的设想早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直到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的《大陆与海洋的形成》问世,才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在这本不朽的著作中,魏格纳根据拟合大陆的外形、古气候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古地极迁移等大量证据,提出中生代地球表面存在一个泛大陆(Pangea),这个超极大陆后来分裂,经过二亿多年的漂移形成现在的海洋和陆地。
由于当时受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动力学的知识局限,大陆漂移和动力学机制得不到物理学上的支持。魏格纳学说的不幸遭遇在于他倡导大陆漂移的同时却认为大洋底的稳定。直到他去世的20年后,抛弃洋底稳定不动的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人们对大陆漂移的兴趣又复萌了。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大陆漂移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陆漂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