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者古代人际交往的故事例子

古代礼教的一个交际习俗_百度知道
古代礼教的一个交际习俗
 古代知识相见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完事要经相程式化礼仪表达内诚敬《仪礼》《士相见礼》篇记叙入仕士初见职位相近士礼节及贵族间相交杂仪《礼记·曲礼》说:&礼者自卑尊&意思说所谓礼通自谦式表示敬意观念《士相见礼》表现非突仪节似乎些琐碎却散发着典雅气息
、挚敢见尊者  初始入仕士要见另位职位相近士件郑重事彼素昧平否愿意接见知贸闯家求见则强加于嫌礼貌表现或者虽拒绝接见间便速客使主所措手足同失礼表现事先定要通&命者&转达求见意&命&&传命&意思指居沟通双意愿  古礼彼身份相者&庭抗礼&;彼身份尊卑别才需要通递例臣称&陛&意谓敢与能通阶执事传士见另位士身份相按理平起平坐求见者依自卑姿态说行事并通&命者&传递信息表达自卑、谦远情种式书信普遍使用例给朋友写信彼身份、龄相表示尊敬信封写&某某先书童收&意谓敢直接交给能请其书童转呈或写作&某某先俯收&表示彼高卑意类似表达式今依某些文雅士使用  求见主同意要带着&挚&(见面礼物)前往拜访种表示郑重式所《士相见礼》所说&挚敢见&士与士相见用雉(野鸡)作礼物由于雉养所般情况都死雉适逢炎热夏则要用风干雉防腐臭  古所用雉作士相见礼物富其寓意《白虎通》解释说:&士雉挚者取其诱食慑威必死畜士行威介守节私义转移&见士雉礼物取雉受引诱、惧威慑、宁死屈特点隐喻自节操  行文便我求见者称&宾&求见称&主&宾达主家门外先能与主直接见面要通&摈者&(协助主行礼)与主彼遣词极谦敬且固定辞令格式宾说:&某直想拜见缘自达今命者终于您命令让我前&双位相亲自门求见屈尊表现直接让客进见面自表现所主要&请返&请客返便自能登门拜见主说:&某请命者向您转达希望相见意料您今屈尊先真敢请先尊府某随即前往拜见&宾表示相见说:&您命令某实敢请赐见&主要谦虚&再请返&说:&某绝非虚情假意务请先尊府某随即前往拜见&宾说:&某绝非虚情假意所再请求&宾再表达见面愿望主表示同意接见宾  宾执挚执挚向主表示敬意礼节主若经推辞&受挚&自表现所主要&辞挚&示谦虚主说:&既某再推辞能您允许理应随即门相迎听说您执挚实敢谨辞谢您礼物&宾说:&某若带着礼物敢见所尊敬&主要&再辞挚&说:&某实敢礼谨再辞谢&宾说:&某凭借礼物表达敬意敢前拜见所再请求收&再辞挚主式同意接见宾主说:&某再推辞能您允许岂敢恭恭敬敬命&  于主门迎接宾客行再拜礼宾再拜礼作答主揖请宾入内自先门右侧进入宾捧着雉门左侧进入宾、主双首先行受挚礼宾授挚主再拜受挚宾行再拜礼  礼毕宾门主让摈者向宾转达希望叙谈意宾乃返与主相见叙毕退主送宾门外行再拜礼  二、往非礼  主经请返、再请返、辞挚、再辞挚受挚、客、送客今眼光看见面礼仪已经结束古礼《礼记·曲礼》说:&礼尚往往非礼;往亦非礼&古代礼仪讲究等单面行其礼既屈尊则自应登门访否则依自表现主、宾双相互拜见相见礼仪才算完所称&士相见礼&称&士见面礼&意思  访间般访访主、宾身份发转换昨主变宾宾则变主访者手持昨客访带雉主家门外通傧者与主说:&昨承蒙屈尊光临敝舍使某拜见请允许某雉奉给命者&宾说&挚奉给您&说&奉给您命者&自卑谦远说主说:&彼已经见面敢烦劳尊驾前谨辞谢&宾说:&某卑微敢求见尊敬主希望雉奉给命者&主说:&某昨已经拜见敢再劳尊驾故再辞谢&宾说:&某敢雉事惊您所再求见命者&主答说:&某再推辞能您允许敢恭敬命&主同意宾执挚入门主向宾再拜收挚宾门主送宾门外行再拜礼  至我发现古执挚相见借表达内敬意忠信种式其丝毫没猥琐机士德行相交钱财衡量友谊惟其受挚礼物奉否则贪财嫌真所谓&君交淡水&际关系益商业化今辄礼物相赠送礼者表面客客气气内却希望给予某种便全诚敬;受礼者则认权受礼经义;礼物授受已经完全变味道  礼尚往传统近现代社依残留着广知例1925清华决定延聘王维先研究院导师初校曹云祥名义给王维先寄送聘书吴宓先认于像王维师纸聘书相邀郑重、诚敬表现所吴宓先亲自王维先家行三鞠躬礼转达校聘请意王先见其执礼甚恭决定应聘并久吴宓先家访王维先熟知传统礼仪故处事非体  士与士平等相待原则引申夫与夫、诸侯与诸侯、与等各种关系《左传》知春秋期与交往同遵循着平等原则今际外交事务与等世界各交往准则例A总统访BB总统必须适候访A彼所受礼遇等原则我早先秦期已经确立  三、士、夫、君交往杂仪  《士相见礼》除记载士与士相见礼节外记载由推及士见夫、夫相见、士夫见于君等仪节助于我进步解贵族阶层交际礼仪面略作介绍  士与夫身份尊卑别彼见面礼仪所同士初拜见夫夫需要门外迎接士要进门行拜礼即士告辞夫再拜礼送别必象士相见送门口  同身份见面位高何处理&献挚&复杂问题需要视具体情况定士向夫献挚夫三&辞挚&依能接受礼物其原位平等双(士与士)主接受宾挚访要挚;位相差悬殊君与臣相见君至尊接受臣献挚必访挚夫与士关系受挚访、挚则僭君嫌;受挚访、挚则自降同于士嫌所能&终辞其挚&  宾曾经夫家家臣即所谓&旧臣&则宾入门要先礼物放再向主行再拜礼主拜礼作答宾献挚彼关系非同般所夫谦辞收说:&某辞谢礼物能允许敢再辞谢&宾门主要派摈者门口礼物给宾说:&主让某礼物奉于您&宾答说:&某已经献挚且拜见主能接受您要求&摈者说:&主吩咐我:'送礼物事决能虚情假意'所务请收&宾答说:&某主卑贱私臣岂敢让主行宾客挚礼所再辞谢&摈者说:&某奉主命办事敢您虚情假意再请您收&宾答说:&某屡辞谢能同意敢命&于再拜收礼物  外邦臣见君由于自臣礼节同双行礼完毕摈者奉命挚退客能说受挚说挚:&寡君派某挚&宾能说推辞能说:&君愿外臣臣岂敢再推辞&于再拜叩首收礼物  夫间相见所执挚能用雉士相见用礼物具体用挚要视夫等级身份定夫间初相见则用鹅挚鹅身裹着绘纹饰布双足用绳系着捧持鹅式士相见鹅朝左夫间初相见则羔羊挚羊身用绘纹饰布裹着四足两两相系绳要羊背交叉胸前打结捧持羊朝左执持式与秋行献麛礼执麛式相同夫相见仪节与士相见礼相同所用挚同罢  君朝或者燕息臣求见都必执挚惟独新臣首拜见君定要执挚新臣走君堂容貌要愈加恭敬  士夫首见君要先挚放行再拜叩首礼君通臣行答拜礼首见面所要答拜礼  古代君巡行、田猎达乡间与庶见面庶鹜挚往见君必象贵族作奔走翔行仪容进退要疾走表示敬意  四、燕见君杂仪  士夫与君朝见面式礼仪退朝私见君(文献称&燕见&)礼仪朝繁琐必须遵守规范燕见君臣位君面朝南位置位君站立面朝南则要取君东面或西面位行礼能君位草草斜向行礼君堂臣走哪台阶没严格规定君靠近哪台阶哪台阶堂  贵族彼相见议论题、说神态都属于礼范围于窥知谈者礼休养凡向君进言答君发问定要等君安坐再口闲处谈论题象同同都要利于提升德行道艺:与君应该谈何使用臣;与卿夫应该谈何奉事君;与辈应该谈何教育弟;与轻应该谈何孝悌于父兄;与般应该谈何忠信慈祥处世;与士官吏应该谈何忠信奉公  向尊进言视线向重要视线高于面部显傲慢;视线低腰带则显忧愁;目光游移定则显漫经与卿夫说始视线要落脸部观察其气色看否口说;说完视线要移胸部示尊敬并给思考间;停顿段间再视线移脸部观察否已采纳自意见;整程体态容颜要随便变坐其卿夫与父亲说关系特别亲密则必于拘谨目光略游移父亲再说末视线要落行走先作部位:站立则视其足部坐则视其膝部  卿夫或贤者左右陪坐则要随观察体态反应便作相应举措卿夫或贤者打呵欠、伸懒腰询问间早晚要告诉晚餐准备情况便适餐卿夫或贤者座位断变姿势表明已倦意请求告退夜间陪坐卿夫或贤者询问钟鼓漏刻数或者用葱韭等辛菜作夜宵解困表明已经劳累请求告退  君赐士起用餐君要先作食前祭祀依礼祭祀前应先由膳宰代君尝食膳宰则要由士代尝食再遍尝各种菜肴、喝饮料等候君命令君命令始吃再式吃膳宰代尝饮食则要等君始吃再吃君酒爵赐给臣臣要离席君再拜叩首接酒爵登席献祭爵酒饮完等君爵酒饮完再酒爵交给赞礼者退席堂要跪着取鞋隐蔽处鞋穿君要起身相送要说:&请别我起身否则臣敢告辞&君堂相送则敢告辞径直门客夫则向君告辞夫起身退席君起身;阶君阶;门口君送行三处仪节夫都辞谢君  退休官员或者职卿夫仰慕某士德行往见由于彼位及齿相差悬殊士要推辞表示敢执意要见说:&某没德行让您辱临敝舍真诚辞谢允许某随即前往拜见&于门率先拜见  夫奉君命使私事访则称呼要所同摈者向称寡君某能直称其名夫卿士奉君命使则摈者向称&寡君&凡君面前自称都要谦恭士夫都统称&臣&;退休官员居宅自称&市井臣&野外自称&草茅臣&;庶则自称&刺草臣&其家士夫则自称&外臣&  面见君举手、投足都要体现内敬意郑重例手执币帛见君要谨慎要飞快行走越走近君容貌要越恭敬执玉器见君步伐要缓前脚拖着脚走脚跟离免玉器摔碎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国古代和平外交主要事例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_百度作业帮
我国古代和平外交主要事例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和平外交主要事例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国与国之间互送质子;消弭大会.政治和亲政策(特别是汉朝)隋唐时期:周边各国派遣遣唐使,留学生.和亲和番政策(文成、金城公主)鉴真、玄奘出国
册立西域各国
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 具体事例洪武二年(1369年)派吴用、颜宗鲁、杨载等使占城、爪哇、日本等国,以后每年都有几起使臣出使邻国,同时外国使团也不断来中国朝贡,出现了“洪武初,海外诸蕃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的兴旺景象. 在中外关系上,从表面上看,明王朝与周边各国是一种宗藩关系.即周边国家要向明王朝“称藩纳贡”,受中国册封,并由中国进行封赏.但在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裕和封建大国的泱泱风度,并不具有统治与被统治的实质内容. 朱元璋在与周边国家外交往来中亲自制定并贯彻了“厚往薄来”的原则.所谓厚往,就是受贡国要给予朝贡国丰厚的赏赐.他说:“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因此,他对前来朝贡的外国,不仅回赐国王,还赏赐使者和从人,甚至主动遣使携厚礼,往外国进行赐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而薄来可也”的怀柔方针. 但是,“厚往薄来”,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它意味着朝贡国获利丰厚而受贡国要承受损失.朱元璋虽然也很明白这些来贡各国“虽云修贡,实则慕利”,但是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威仪,获得“万邦来朝”的虚誉,仍然坚持厚赐重赍的方针.后来虽然因为得不偿失,亏损太大,曾作珲一定的限制,如规定高丽、安南等国不可朝贡太勤,“令遵三年一贡”之礼,“奉贡之物,不必过厚”等,但厚往薄来的原则未有根本的变动. (三)颁布“祖训”,要求子孙后代坚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对于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方针,朱元璋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特地撰写“祖训”,正式颁布,要求后世子孙严格遵守,坚决贯彻.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所颁的《皇明祖训-箴戒章》中,就其外交原则作了如下阐述:“四方诸夷,皆阴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起民不足以使令.若其字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民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帮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同时还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溢亨、百花、三佛齐、渤泥等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并在洪武四年,(1371年)再次重申上述原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一外交政策的坚持与执着,这对保持明初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边疆性、促进中国与亚非名国友好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成祖朱棣继往开来,实行开放,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 “靖难之役”,兵戎相见,经过三年激烈的争斗,明成祖朱棣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巩固统治,平息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满,他一方面采用铁的手腕镇压始终奉建文为统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处处“格守祖训”,事实按照祖宗章法办事,以赢得统治阶级内部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拥护.同时采取种种“宽仁”政策,以求尽快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稳定民心.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明成祖在内政外交上必然继承太祖遗训,对内继续推行“休养安息”的基本国策.对外积极施行“定德化、怀远人”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明成祖朱棣秉承祖训,继承朱元璋所制定的一系列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首先表现在指导思想上,他同样反对武力扩张,主张休养生息.他送故迎新指出汉武帝穷兵黩武、大肆扩张所造成的严重患害,明确表示:“朕今休息天下,惟望时和岁丰,百姓安宁.至于外夷,但思有以备之,必不肯自我扰之,以罢弊生民.”可见在内政外交指导思想上,父子两代是一脉相承的. 在具体实践中,明成祖即位之初(1402年)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遣使以即位诏谕朝鲜”,同年9月又“遣使以即位诏谕安南、暹逻、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剌、占城诸国”.据史料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至少有十批使者分赴各国;永乐二年至三年间()又有六批使者被派到安南、占城、婆罗、爪哇、朝鲜等十多国,而且赏赐的规格也远较明太祖时期为高.如此频繁的出使,目的只有一个:赍敕往谕,宣传明成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通过往赐诸王,以示怀柔.同时招徕进贡,发展与诸蕃的友好关系.与明太祖时期有所不同的是,变洪武后期被动等待诸国来明朝贡为主动遣使上门怀柔,因此和平外交的效果更为显著,凡使臣所至之国,基本上都与明朝建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 总之,由于明成祖积极开展睦邻友好的外交活动,使数十个国家与明朝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据统计,从永乐元年二月至永乐二十一年,先后派出的使节有姓名可考者即有杨渤、郑和、王景弘、陈诚等50余名.而在明初的港武、永乐、洪熙、宣德、正德五朝中,总计出使184次,永乐一朝即有61次,占总数38.77%;各国来朝次数总计694次,永乐一朝为318次,占总数45.82%;可见永乐一朝外交活动的规模之大、人数之众、次数之多,这不仅在明代,而且在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明成祖朱棣对明太祖外交政策的开拓发展 1、放宽海禁,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 明太祖后期曾厉行海禁,严禁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结果使沿海人民断绝了衣食来源,不得不铤而走险,“连结作乱”,后患无穷. 明成祖即位之初,曾两次发布“遵洪武事例禁治”的诏令,其中包括海禁在内.但自永乐三年(1405年)以后,即逐步放宽.不断发布有利于发展中外交往的上谕,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他曾在上谕中宣称:“太祖高皇帝时,诸蕃国遣使来朝,一皆遇之以诚,其以土物来市易者,悉听其便,或有不知避忌而误干宪条,皆宽宥之,以怀远人”.上是重申朱元璋“怀柔远人”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却对外国贡使携土物贸易网开一面.朱元璋曾取消专门人事对外贸易的市舶司,并屡次却贡.而明成祖则在永乐三年(1405年)恢复了被朱元璋罢去的浙、闽、粤三地的市舶司.又如日本贡使违反明王朝禁令,私运兵器到宁波出售,朱棣却以贡使远来,带货以助路费为由,免予惩治. 此外如外国使团以私物与百姓互市,也能得到免税优惠,由此吸引一些外国商人纷纷随贡使来华贸易,甚至有一些私商冒充贡使,借朝贡之名牟利. 正是由于明成祖放宽海禁,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因此终永乐一朝西洋共有30余国与明建立了友好的朝贡关系.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七年(1419年)两次出现古里等17国、19国齐来朝贡的壮观场面,其中一镒朝贡人数最多达到1200人,形成了“诸蕃使臣充斥于廷”的空前盛况. 2、精心部署,直接指挥郑和下西洋活动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外关系史上的空前伟业.这一壮举所以能在永乐年间出现,并前后绵延近30年之久,是与明成祖朱棣实行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精心部署,认真组织、直接指挥郑和下西洋活动分不开的. 郑和下西洋前后共有七次,其中六次都在永乐年间.只要翻一翻《明成祖实录》,就可以看到从下西洋的动议、决策、主使人选的确定、远航舰船的制造直到下西洋人员和太监们的日常生活费用的支出,明成祖无不亲自过问,作出批示.而郑和使团每一次下西洋的具体任务的确定以及重大事件的处理无不由明成祖亲自宸断决策. 如永乐四年(1406)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生擒海贼陈祖义等三人,械至京师,明成祖亲自下令:“命悉斩之.”又如爪哇西王侵略成性,狂妄自大,对四邻造成严重威胁,甚至擅杀郑和使团官兵170余人.在郑和多次义正词严的谴责下,不得不表示畏服,愿以黄金六万两谢罪.但后来仅付黄金一万两,尚有五万两无力支付.明成祖对这一事件处理十分高明.他既对爪哇西王的恶劣行径予以严厉申斥,同时又从实际情况和两国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对其无力支付部分,予以宽免. 他在上谕中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讨,所贡金,悉免之.仍遣使赍敕谕意,并赐之钞币,这样处理,既体现了维护国家尊严的原则性,又在具体问题处理上给予宽大豁免的灵活性,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从根本上改善了明王朝与爪哇的关系,爪哇西王由此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从此,年年朝贡不断. 三、三保太监郑和踏实执行明王朝的外交政策,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明朝政府与亚非各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盛事,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明初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开放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因为选择了郑和这样一位忠于职守、有胆有识、具有非凡智慧和才能的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但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显示中国富强,提高明王朝的威信;二是扫除东西方海上交通障碍,重建东南亚和南亚和平安定的局面.作为明王朝的外交使臣,郑和对于明朝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自己所负的外交重任是十分清楚的,而且终其一生为完成睦邻友好的外交使命而奋斗.分析郑和的外交活动,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宣德化、柔远人,开诏颁赏,遍谕诸国,宣传明王朝强盛,争取各国来朝团每到一地即宣读大明皇帝的上谕,并通过贸易与赏赐给所在国君以实惠,与所在国确立友好的宗蕃关系,并争取他们到中国来朝贡.由于郑和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外交效果十分显著,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归来,几乎都有外国使团随和朝见. 如第二次下西洋有古里、满刺加诸国使者随和朝见,第三次下西洋归来,有暹罗、占城等国皆因“郑和使其国”而贡象及方物谢恩……短短数年间,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使节到明朝朝贡.苏禄、渤泥、满刺加等国元首还携家带口亲来中国访问,至今尚有其后裔留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正是由于郑和及其使团坚决贯彻了明朝政府制定的“宣德化、柔远人”的和平外交方针,打通了中国与西洋诸国的海上通道,从而出现了“连年四方蛮夷朝贡之使相望于道”、“四夷君长执荩献琛顶踵相望”的局面.从而实现了明成祖所追求的“今天下底定、四方万国,罔不来庭”的盛况,大大提高了明王朝及明成祖本人在亚非各国中的声望和地位,充分张扬了明王朝的国威. (二)析矛盾、解纠纷,保进西洋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维护东南亚和南洋地区的和平稳定 明初,东南亚各国矛盾重重,争斗不息.大欺小、强凌弱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安南屡犯占城、爪哇入侵三佛齐;暹罗强近满剌加年输金40万两等.此外,苏禄与渤泥之间,老挝与真腊之间也不时发生战争.南亚的锡兰国更自恃“强大”,经常制造事端,谋求向外扩张.各国间的冲突和战争,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定,影响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因此,引起明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协助解决这些国家的矛盾与争端,也就成为郑和使团的一项外交使命. 郑和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和平的外交翰旋的方法,在矛盾双方之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析争斗的利弊、得失,并以明“天朝上国”的威望,劝导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建立睦邻友好的关系.对那些一贯以强凌弱的“大国”,必要时也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以罅他们的狂妄行为. 如爪哇屡次侵犯三佛齐,三佛齐向明朝政府寻求保护.郑和知悉后,屡次与爪哇东、西王交涉,劝谕他们应与三佛齐和平共处.后来,狂妄的爪哇西王吞并了东王的土地,并杀害了正在进行和平贸易的郑和使团170余名成员,郑和对此十分气愤,曾兵临城下,严词责,迫使爪哇西王不得不“遣使谢罪”.但郑和船队刚走,西王又擅自毁约,引起四邻的恐慌. 于是,郑和又奉成祖之命,在再次下西洋时对爪哇西王予以严重警告,迫使其不得不畏服,并于永乐六年(1408年)“遣使亚烈加恩等献黄金万两谢罪”.象爪哇西王这样侵略成性、反复无常的蕃国之君,在郑和既施之以威,又晓之以理,恩威并施的情况下终于幡然悔悟,不仅逐步改善了与其邻国的关系,而且密切了明朝的关系,此后年年朝贡,从不间断.此外如由于郑和的多次调解,促使暹罗放弃了对满剌加的侵略,并使两国和睦相处长达百年之久. (三)兴贸易、弘宗教,积极开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不仅是送往迎来的礼宾活动,也不只是唇枪舌剑的政治谈判,它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活动.其中,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开展与亚非各国的经济贸易活动.其中,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朝贡贸易是建立与亚非各国友好宗蕃关系、招徕朝贡的基本方式;此外还开展“互市”.据《皇明四夷考》(阿丹国)记载:“永乐九年,诏中使郑和赐命互市”. 所谓互市就是到被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做买卖,卖出外国需要的货物,买进中国需要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仅与各国的官方进行,而且深入到民间私人,这也就是当时的国际贸易.每次下西洋,郑和船队携带大批瓷器、丝绸、金银、漆器、麝香、樟脑、干果鲜品等货物送货上门,深受海外各国官民的欢迎.“盖海外之夷,有大西洋、有东洋……是两夷者,皆好中国绫罗杂绘.……而江西瓷器,福建糖果、果品诸物,皆所嗜好.因此往往郑和宝船一到,倾国轰动. 据巩珍《西洋番国志》记载:”所赍恩颁谕赐之物至,则蕃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可见,这种互市贸易受到了西洋各国的普遍欢迎.而当郑和船队返航时,又带回了西洋各地的土特产、手工艺品如象牙、染料、香料、胡椒、硫磺、宝石以及各种珍禽异兽如大象、狮子、鸵鸟等. 这些贸易来的大宗货物,有的经过变卖,可供国家各项经费开支,如充作军饷、官俸等,因此,郑和船队所开展的国际贸易不仅满足了各国人民对中国货物的需要,而且它所创造的财富对国用的充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它所带回的“夷中百货”也有利于满足中国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具有互利互惠的作用.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大多信奉宗教,其中尤以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者为多.有人曾就郑和出使的22个国家的宗教信仰状况进行考证,得出结论为:一、专奉或兼奉佛教的共10个国家,其中暹罗、真腊、锡兰山等国佛教徒占国内居民总数的90%以上.二、专门崇奉伊斯兰教的,有满剌加、苏门答腊、祖法儿、阿丹、忽鲁谟斯、天方等12个国家,再加上兼有奉回教的爪哇、旧港和古里等3个国家,共有15个国家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 因此,宗教在这些国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往往是举国上下的共同信仰和维系感情的纽带.郑和出身于回族世家,自幼信奉伊斯兰教;后来又皈依佛教,成为佛门弟子.他既是伊斯兰教徒,又是佛教徒的双重身份,对他出使任务的完成是十分有利的.他可以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有关国家的官员、人民接触,与他们有共同的宗教语言和感情,这对密切明王朝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加强合作,敦睦邦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化顽梗,除凶顽,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和平外交的坚强后盾 任何外交活动决不是孤立的活动,外交斗争的胜利往往要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后盾.郑和下西洋旨在建立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尽可能运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各种争端.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时候,事情并不按照郑和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在下西洋过程中,有的蕃王自持“强大”,袭击郑和船队;有的海贼拒不降服,反而“潜谋劫官兵”.在凶残的敌人面前,郑和虽不轻易用兵,但也决不示弱,他凭借郑和船队的强大实力,往往突出奇兵,最终取得胜利.并由此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武装斗争的胜利又有力地支持了外交谈判,促进明王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 在郑和七下西洋的28年间,诉诸武力的外交事件主要有三次,一是永乐三年(1405年)首次下西洋生擒海贼陈祖义,二是永乐七年(1409年)第三次出使西洋,俘虏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及其家属,三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四次下西洋平息苏门答腊内乱,生擒叛乱分子苏干刺.这三次战役有如下共同特点: 一、先礼后兵,后发制人.对待这些凶残的国王、贼、郑和起初都以和平方式“遣人招谕之”,只有在再三规劝无效,对方仍顽梗不化的情况下,郑和才被迫“整兵提备”、“出兵与战”,遵循自卫自主的原则,予以反击. 二、奇兵突出,战果辉煌 郑和在指挥战斗时,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往往出敌不意,奇兵突出.如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屡次抢劫往来使者,甚至发兵五万谋劫郑和.郑和在忍无中忍的情况下,出奇计率兵二千从小道乘虚攻占其都城,终于生擒阿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取得辉煌的胜利. 三、不攻城略地,也不派兵驻守 郑和军队在获取胜利后,并不占领有关国家的寸土尺地,更不派兵驻守,仍然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与各国的争端.或另立贤者为国君,如锡兰;或诛杀叛乱分子以求稳定局势,如苏门答腊.因此,当浩浩荡荡的郑和船队在风急浪高的印度洋上游弋时,本身就是一支强大的威慑力量,它不愧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和平之师! 正因为有郑和这样的和平使者和他统领的强大军队,才能“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自是海外诸蕃,益服天子德,贡使载道.”总之,郑和下西洋踏实地执行了明王朝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谱写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新篇章,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郑和的光辉业绩光照千秋、永放光芒!(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周茹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人际交往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