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奇兵特遣队人数朱可夫在哪个特遣队

查看: 211|回复: 21
最后登录积分12664精华0帖子
Lv14渐入佳境, 经验 126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6 经验
如题我41级。。。。。
最后登录积分12664精华0帖子
Lv14渐入佳境, 经验 126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6 经验
沙发。。。。。。。。。。。。
最后登录积分1768精华0帖子
Lv6略有小成, 经验 176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2 经验
海域战队,天天开图
最后登录积分5306精华0帖子
Lv10渐入佳境, 经验 53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694 经验
来东方苍狼,五人队
最后登录积分2057精华0帖子
Lv7略有小成, 经验 20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43 经验
飞灰至贱50人队
最后登录积分2866精华0帖子
Lv7略有小成, 经验 28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经验
狼群25人本人朱可夫
最后登录积分730精华0帖子
Lv3初学乍练, 经验 7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经验
战歌响亮,19砖。只要你情报35
最后登录积分730精华0帖子
Lv3初学乍练, 经验 7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经验
战歌响亮,19砖,只要35情报
最后登录积分29987精华0帖子
特遣队专区有很多战队招人,可以去看看
最后登录积分6031精华0帖子
Lv11渐入佳境, 经验 60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69 经验
请增加一个可以显示每个人上次登录时间和显示在线!方便每个特遣队队员互相监督,不常上线的可以看到,方便特遣队踢人用!否则一堆死人占位置!谢谢!
自由之战粉丝团
参加自由之战论坛活动获得(有效期:30天)
通过论坛男生认证,鉴定为男生身份的友友(有效期:长期)
安卓平台下载
苹果平台下载朱可夫元帅
&&&&&&&&&&&&&&&&
/ 朱可夫元帅 
译者的话  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把二十多亿人口卷入战争, 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 联人民和苏联红军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粉 碎德国法西斯的伟大斗争中,起了主要作用。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1918 年参 加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 为苏联元帅。伟大卫国战争期问,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1942年 8 月起直到战争结束,担任副最高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 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几个最大的、最重要的方百军的司令员。他在计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 列决定性战役中起过重要作用,被国内外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 领之一。  战后,朱可夫担任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军占领区最高行政长 官。1946 年春,朱可夫回国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后调到敖德萨军区、乌拉尔军区任司令员。1953 年春以后,朱可夫又接连担任要职。1955 年 2 月出任国防部长,1957 年 6 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7 年 10 月,朱可夫被赫鲁晓夫 撤消了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于 1958 年 3 月被迫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朱可夫得以恢复名誉,1974 年 6 月病逝。  本书作者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博士曾任美军驻东德与苏军联络的 联络官。他广泛引用苏联和西方的资料,介绍了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直到退 休的经历,着重叙述了朱可夫参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历次重大战役的计划、 准备和实施的情况。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作者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对 美苏关系等有他自己的看法,望读者阅读时注意分析。  本书是根据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 1971 年出版的《Zhukov》一书翻译 的。为节省篇幅起见,译者对与朱可夫生平关系不大的部分作了一些删节。 原书将引语出处集中附在最后,为阅读方便,翻译时仅择其要者注在当页, 其中凡注明中文版页数者,均系按原注查出。1983 年 3 月第一章 早期的经历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于公元 1896 年 12 月 2 日出生在 莫斯科西南卡卢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他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维奇 是个穷鞋匠,母亲乌斯金妮娅·阿尔捷米耶芙娜在一家农场干活。朱可夫在 他的回忆录中回顾了自己的身世:我家住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央,房子很破旧,一个屋角已经陷迸地百很深。墙壁和屋顶长满青苔和杂草。全家只有一间屋子。屋子有两个窗户。连我的父母也不知道这所房子是什么人在什么年间盖的。听一些老人说。原 来这儿住着一个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她无儿无女,为了摆脱生活的 孤寂,从孤儿院领来一个两岁的男孩——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生身父母到底 是谁,没有人说得出来。我父亲自己后来也不想去打听自己的身世。只听说, 他是在三个月的时候被妈妈丢在孤儿院门口,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百写 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没有人知道这位可怜的妇女为什么要把孩子丢 给孤儿院,恐怕她走上这条路,也不会是因为不爱自己的儿子。很可能是为 生活所迫。  父亲刚满八岁的时候,他的养母就去世了。他便到乌戈德厂村跟一个 皮匠学手艺。  后来,他同我们讲起过,在他学徒期问,主要是于家务活,替老板抱 孩子、喂牛等等,就这样”学了”三年,以后,又到别的地方去找活干。他步行到莫斯科,终于在那里的维伊斯制鞋厂找到了工作。维伊斯还开着一家时髦的鞋店。  我知道的不详细,只听父亲讲过,1905 年事变后,他和许多工人一道, 由于参加示威游行被工厂开除了,并被逐出莫斯科。从那时起,直到 1921 年去世,他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就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干皮匠活和农活。我母亲出生在邻村黑泥庄一个很穷的人家。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母亲三十五岁,父亲已经五十岁了。他俩都是第二次结婚,都是在自己第一次 结婚后不久就丧偶的。母亲身体很强壮。她能不费劲地扛起五普特重一袋粮 食走好远一段路。据说,她身强力壮,是因为她父亲——我的外祖父阿尔捷 姆的体力好。我外祖父能钻到马肚子下面用头把马顶起来,还能攥住马尾巴。把马拉个屁股蹲儿。  由于家里太穷,朱可夫的母亲不得不另外找些活干。每年春夏和早秋 季节,她在地里拼命干活。晚秋,她就到县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替人把食 品杂货运送到乌戈德厂村的商人那里。运一趟能挣一个卢布到一个卢布零二 十戈比。朱可夫在回忆录中愤愤不平地写道:这是多么微薄的工资啊!扣除马料钱、店钱、饭钱、修鞋钱等等,已经剩不下几个钱了。我想,乞丐讨到的说不定比这还要多些。但是,有什么 办法呢?那个时侯,贫农们就是这样的命啊!所以,妈妈毫无怨言地千。为 了不挨饿,我们村的很多妇女都是这样子干的。她们把幼小的孩子丢下给年 迈的奶奶、爷爷照管,自己不顾道路泥泞,也不管天寒地冻,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谢尔普霍夫等地给别人运货。  我们村大多数农民生活都很苦。他们的地又少又瘠薄。田间劳动主要 是由妇女、老人和孩子们来于。男人们则去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做零活。 但他们也挣不了多少钱,很少有人口袋里装着许多钱回村来的。  当然,我们村里也有富有的农民——富农。他们生活得不坏;住的是 宽敞舒适的房子,院子里牛、羊、鸡、鸭成群,粮仓里堆满了米和面。这些人家的孩子穿得好、吃得好,进最好的学校。我们村里的贫苦农民多半为这 些人干活,但报酬极其微薄,有时给点粮食,有时给点饲料,有时只给点种 籽。  我们这些贫农家的孩子,都亲眼看见过妈妈们的日子过得多么困难。 每当她们流泪时,我们心里也十分难过。而每当她们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给我们带点小百包围或甜饼干时,我们又是何等地高兴啊!如果是在过圣诞节或者是过复活节时,能积点钱给我们买大馅饼,那我们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我满五岁、姐姐七岁那年,妈妈又生了一个男孩,叫阿列克谢。他 很瘦,大家都担心他活不长。妈妈一边哭一边说:”孩子怎么长得胖呢,光 靠水和面包行吗,”妈妈产后几个月,又决定进城去挣钱。邻居们都劝她在 家带孩子,因为孩子还很疲弱,很需要吃妈妈的奶。但是,饥饿威胁着全家,妈妈不得不走,只好把阿列克谢交给我们照看。 结果,他没有活多久,不到一岁就死了。他是秋天死的,我们把他葬在乌戈德厂村公墓。  我和姐姐都为阿列克谢的死感到悲痛,更不用说爸爸和妈妈了。我们 常去看看他的墓。  那一年,朱可夫一家又遭到另一场灾难。屋顶因朽坏而坍塌了,不得 不搬家。“必须离开这里。”朱可夫的父亲说:“不然我们都会被砸死的。现在天气暖和,我们住到草棚里去,至于以后,到时候再说。说不定有人会租一间温室或者茅屋给我们住。” 朱可夫的父亲砌了一眼小炉灶,全家人都在草棚里住下。朱·可夫的母亲提议把母牛牵去卖了,买木料盖房子,可是她丈夫不同意,说那样的话, 他们就只剩下一匹老马了。过了不久,朱可夫的父亲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到一套小房架。邻居们帮忙把它运回来,不到 11 月就把房子盖好了,是用新稻草铺的房顶。朱可夫回忆说。 这所房子从外表看,比别人家的要差些。门是用旧木板钉的,窗户安的是破玻璃。  但是,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因为冬天我们总算有了一个暖和的安身之 地了。至于挤,俗话说:宁受挤,不受气呀!  1902 年冬,我已七岁了。这年冬天,我们家的日子十分困难。年成不 好,家里的粮食只够吃到 12 月中旬。父母亲挣来的钱只够买面包、盐和还 债。谢谢邻居们,他们有时给我们送点菜汤和粥。农村中这样的互助是常有 的,这确实是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俄罗斯人团结友爱的传统。小朱可夫在邻村——韦利奇科沃村的一所教会小学念了七年书,学习成绩优异,还上过荣誉名册。再继续求学,他家里供他不起了,于是这个十 一岁的男孩子,就被送到他的一个在莫斯科当皮货商的舅舅皮利欣那里当了 学徒。到十大岁时,朱可夫的手艺已经学成了。那几年,因为朱可夫常常往 返于莫斯科和他的家乡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之间,对这一片平坦的、到处是树林的地区的地形十分熟悉,在 1941 年秋季关键的日子里,这对他是非常有用的。  朱可夫在皮和欣的作坊里干活期间,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徒的 活儿又很累,但他仍旧继续学习,主要是利用晚上和休假日。1913 年,他 参加了市立中学全部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当朱可夫跟一个名叫玛丽亚的莫斯科少女相识以后,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初恋。这对情侣本打算要结婚,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们的希望化为 泡影。1915 年 7 月,宣布征召 1896 年出生的青年入伍。格奥尔基同玛丽亚 告别,再回家乡去告别父母,顺便帮家里收庄稼。  1915 年 8 月 7 日,十九岁的朱可夫在马洛亚罗斯拉维茨应征入伍了。 他被选进骑兵部队,他对此感到高兴,因为他一向很喜欢这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兵种。朱可夫被送到卡卢加,编进预备骑兵第 5 团的预备步兵第 189营。1915 年 9 月,他随同这个团调到乌克兰,该团被编人著名的骑兵第 10 师。1916 年春季,他所在的部队已经成为训练有素的部队了。这时候,有三十名骑兵被选送去培养当军士,朱可夫也被选上了。1916年 8 月初,训练结束,他又回到骑兵第 10 师,这时该师已调到哈尔科夫附 近。  在奔赴前线途中,朱可夫乘坐的火车开到一条侧线上停下来,为运送 一个步兵师上前线的另一列火车让路。医务列车则从前线往回开,也停在这个车站上。朱可夫从伤兵们那里了解到,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差。  朱可夫的团队的番号是诺夫哥罗德龙骑兵第 10 团。部队到达文尼察西 南的卡格涅次波多尔斯克,开始接收马匹时,遭到敌机空袭。敌机丢了几颗 小炸弹,炸死了一名士兵,炸伤了五匹马。朱可夫说,这是他的第一次战斗 洗礼。这时第 10 师开到德涅斯特河岸,担任西南战线的预备队。9 月初,该师在贝斯特里次山林地区集结,主要作为步兵参加战斗,因为这里的地形不 能使用骑兵发动进攻。部队损失很大,进攻终于失败了。当时已向德国人宣 战的盟国罗马尼亚的军队,由于役有做好准备,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1916 年 10 月,朱可夫遭遇了一次地雷爆炸,被从马上掀下来摔成脑震 荡,因而被送回哈尔科夫治疗。出院以后,他仍感到不适,听力很不好。这一次,他没有回前线,医务委员会派他去担任部队训练工作。这时候,他已 经获得了两枚乔治十字勋章,一枚是因为受伤得的,一枚是因为俘虏一名德 国军官得的。  1917 年 2 月 27 日清晨,朱可夫所在的骑兵连紧急集合,开到巴拉克列 亚城。士兵们对这次将要执行什么任务摸不着头脑,但事情很快就清楚了。他们看见公路上有人举着红旗游行示威,连长们纵马向团部疾驰而去。一个 高个子的军人走过来,向士兵们大声宣布,俄国的工人阶级、士兵和农民不 再承认沙皇尼古拉二世了,也不再为资本家和地主卖命了。俄国人民不愿意 继续进行流血的帝国主义战争。人民需要和平,需要土地和自由。这位军人在结束演说时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各国人民和平万岁!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万岁!乌拉!” 士兵们作出了响应,也都欢呼“乌拉!”,并且同示威者们混合到一起了。朱可夫很快得知,他的连长和其他军官都被布尔什维克的士兵委员会逮捕了。各部队奉命返回驻地,等待士兵委员会的命令。第二天,来了一位军 官,命令连队选出参加团苏维埃的代表,同时选出本连的士兵委员会。全连 一致选举朱可夫担任连士兵委员会主席。  3 月初,有个准尉到连队来向士兵们讲演,讲演结束时要求士兵们支持 临时政府,支持继续进行战争。愤怒的士兵们进行了一次表决,表明他们支 持布尔什维克的纲领。所以,朱可夫说,他们团的苏维埃变成了布尔什维克 的苏维埃了。  5 月,连士兵委员会决定把士兵遣散回家,给他们发了退伍证明书,但 鼓励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枪支弹药。①朱可夫拿到退伍证明书以后得知,投 奔到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方面去的一些军官,正在到处搜捕他,所以他不得 不在巴拉克列亚城和拉格尔村躲藏了好几个星期。   ①朱可夫在他的 回忆录中说,所以决定把连队遣散,是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篡夺了团 苏维埃的领导权。——译者注    1917 年 11 月 30 日,他终于回到莫斯科,这时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已 经好几个星期了;这年 12 月和第二年的 1 月,朱可夫是在乡下同父母在一 起。2 月初他决定参加赤卫队,但他忽然得了重病——斑疹伤寒,4 月又患 了回归热。直到半年以后,他的身体才复原,能够去参加红军了。1918 年 8 月,他志愿参加了莫斯科骑兵第 1 师骑兵第 4 团。  1918 年秋,朱可夫加入了前军士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的 骑兵旅。这个旅是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指挥下的那个师的两个旅之 一。在国内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朱可夫都在布琼尼的骑兵部队中服役,同 它一起历尽沧桑。作为这支深受约瑟夫·斯大林赞赏的精锐部队的一员,他 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它在战时和战后的各项活动。  布琼尼也是骑兵出身,曾在沙皇军队中服役,成绩卓著,后来很快成 为国内战争中最负盛名的英雄人物之一。他第一次会见斯大林,是在 1918年 7 月,当时他回答了斯涅萨列夫将军向他提出的一些有关战术方面的问题,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同月,在制定一次骑兵进袭计划时,布琼尼与克 利门特·叶弗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①相识。那次进袭后来证明是极为成功 的。虽然布琼尼以后的业绩不那么辉煌,可是在当时,他被认为是一个勇敢 的、生气勃勃的领导人。朱可夫曾在布琼尼的部队中服役这一事实,对他这个年轻的军人的迅速晋升是大有帮助的。   ①k·E·伏罗希洛夫——红军著名将领,第一批被晋升为苏联元帅的五人之一。1921 年当选为党中央 委员,1926 年起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结束后,历任苏联部长会议 副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等职,1969 年逝世。——译者注  1918 年冬季,红军和白军开始加强各自的军队,为第二年春夏的战役 作准备。随着同盟国 1918 年 11 月垮台,力量对比转而有利于布尔什维克了。但是,俄国南部的白军仍构成很大威胁。那里有三个集团军,即顿河集团军、 志愿兵集团军和高加索集团军,它们都已摆好发动进攻的阵式。白军 1919 年的几次战役的目标是对莫斯科和彼得堡进行合围进攻。邓尼金将军的军队 预定要扫清北衡加索,挺进到乌克兰,同从东面进攻的高尔察克海军上将的西伯利亚军会合。  1919 年初,高尔察克的军队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攻势,迫使红军退往伏 尔加河。四五月间,新组建的波兰集团军攻进了俄国西部,而白军将领尼古 拉·尤登尼奇则在西北部向彼得全推进。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决定首先打击高尔察克。为此,把东部战线划分 成北部军队集群和南部军队集群,并任命足智多谋的米哈伊尔·伏龙芝指挥南部军队集群。这个包含有第 1、第 4 和第 5 集团军的军群,把进攻矛头指 向了乌拉尔山脉西麓的重镇马法。经过激烈战斗,伏龙芝的部队于 6 月在取 了该城。  朱可夫所在的莫斯科骑兵第 1 师,是伏龙芝指挥的集群中的一支部队。 该师在乌拉尔斯克附近的希波沃车站的接近地上,首次投入战斗,不久又调到尼古拉耶夫斯克同白军作战。8 月,整个骑兵团调到弗拉基米罗夫卡车站。 这期间,朱可夫已经是骑兵连里苏联共产党的同情者小组的成员,被 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来培养。朱可夫回忆说:“当时发展党员是没有预备期 的。”党的同情者小组只有五个人,但是团党委书记和国政委每周到他们这里来两次,谈国内和国际形势,谈党为加强红军所采取的措施等。1919 年 3月五日,朱可夫被吸收入党。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许多事情我都记不得了,但我被吸收人党的那一天,我终生难忘。”  1919 年 9 月,察里津(1925 年后更名为斯大林格勒)一带爆发了激烈 战斗。在扎普拉夫诺耶和阿赫土巴之间的一次白刃战中,朱可夫的左脚和左 肋被手榴弹炸伤,再次被送进医院。  朱可夫出院后,获准休养一个月,他利用这个机会探望了父母。当他 回到部队,到军事委员会请求派他去作战部队时,领导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把他派到特韦尔的一个后备营,因为他受伤后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1920年 1 月,他被派到梁赞省斯塔罗日洛沃骑兵训练班学习。这是一个专门造就指挥员的训练班,学员主要是从战斗中表现突出的骑兵中选拔的。朱可夫兼 任了第 1 学员骑兵连的司务长。  1920 年 7 月,骑兵训练班结业,朱可夫晋升为军官,被派到莫斯科继 续深造。他在莫斯科期间得悉他的恋人玛丽亚已经跟别人结婚了。此后,他再也没碰见过她①   ①朱可夫后来同一位叫亚历山德拉的姑娘相识并结了婚。他们有两个女儿艾拉和埃拉。前者获法学副博士学位,嫁给了华西 列夫斯基元帅的当飞行员的儿子,后者嫁给了克利门特·E·伏罗希洛夫的孙 子。见《苏联画报》1956 年 9 月号。——原书注  当时,朱可夫的经历开始引起红军领导人的注意。后来,正是他们帮 助他沿着行伍的阶梯步步高升。朱可夫在布琼尼率领的骑兵中参加作战期间,伏罗希洛夫和伏龙芝,甚至斯大林,无疑都注意到朱可夫的才能。斯大 林当时担任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主席。伏龙之则是俄国最杰出的军事领 导人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年轻的苏维埃国家的军事理论和红 军建军基本原则,就是在他的协助下形成和制订的。8 月,朱可夫所在的学员混成团部署到高加索北部的克拉斯诺达尔,攻打弗兰格尔的军队。当时弗兰格尔已经加强了他们最后的据点——克里米亚 和相邻的黑海地区的白军。8 月中旬,弗兰格尔组织了三支登陆部队向红军进攻,而朱可夫所在的部队被派去同乌拉卡伊将军指挥的白军作战。乌拉卡伊攻占了季莫舍夫斯卡 亚以后,很有可能同红军第 9 集团军后方的反苏维埃游击队会合。B·M·吉蒂 斯和 T·K·奥尔忠尼启则领导的高加索司令都,把第 9 集团军投入战斗,阻击 乌拉卡伊的军队。到 9 月 10 日终于打退了弗兰格尔军队的进攻。10 月 12 日,波兰人和俄国人之间临时和平条约的签订,乃是弗兰格尔自军末日的开 始。因为他们已得不到波兰的援助,在数量上处于 1 比 4 的劣势。红军于 10月 28 日再次向弗兰格尔军队发动进攻,11 月 16 日占领刻赤。弗兰格尔将 其残部撤到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克里米亚的战事便渐渐结束了。①   ①约翰·埃里克森著《苏军最高指挥部:军事政治史,1918— 1941》,第 97 页一第 102 页,亦参阅 T·戈雷洛夫著《粉碎弗兰格尔》,载《苏联军事评论》 杂志,1970 年 10 月号,第 42 页一第 45 页。——原书注(约翰·埃里克森为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军事问题作家。——译者注)  朱可夫所在的骑兵团没有参加最后歼灭弗兰格尔军队的战役。那时到 处都很需要军校学员,所以一些训练成绩最好的学员提前毕业,去补充在与 弗兰格尔军队作战中有大量指挥人员伤亡的骑兵部队。其他学员奉命追击逃 到高加索山区的白匪。后来朱可夫得知,他们在山里遭到伏击,损失严重。包括朱可夫在内的许多学员被派往骑兵第 14 独立旅。该旅当时部署在诺沃热列利耶夫斯卡亚车站附近,继续肃清已经孤立无援的乌拉卡伊的残余部队和当地匪徒。朱可夫来到骑兵第 1 团,这个团是由一位顿河哥萨克老战 士、素有“勇敢的指挥员”和“剑客”之名的 A·A·安德烈耶夫指挥的。朱可 夫被派去当排长。他向全排战士自我介绍说:“同志们,我被任命为你们的 排长。我是好排长还是赖排长,你们是好战士还是赖战士,咱们以后走着瞧 吧。可现在我想看看你们的马和战斗装备,并同每个人认识一下。”  朱可夫的团长提醒他说,战士们常拿有些军官穿的红裤子取笑。朱可 夫对全排战士说,他知道他们不喜欢红裤子,但这裤子是苏维埃政权发的, 是革命的象征。几天以后,朱可夫率领这个排投入了肃清滨海地区残匪的战 斗。敌军有的被击毙,有的被俘,他的排无一伤亡。朱可夫回忆说:“这次 战斗以后,战士中再也没有人谈论我的红裤子了。”  朱可夫不久被提升为骑兵第 1 团第 2 连连长。1920 年 12 月末,整个独 立旅调到沃罗涅日省去镇压富农暴动和肃清科列斯尼科夫率领的一股匪徒。 这伙匪徒被粉碎了,残余分子逃到坦博夫省,同以安东诺夫为头子的富农——社会革命党匪徒汇合了。安东诺夫一度曾是当地民团的头子,他对苏维埃 的土地政策非常不满。  192O 年 12 月,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坦博夫省清匪司令部,清剿安东诺夫 的部队。1921 年 3 月 1 日,坦博夫司令部共有三万二千五百名步兵和近八千名骑兵。图哈切夫斯基将军①奉命指挥这支人数众多的部队。5 月,同安东诺夫军队展开激战。尽管骑兵第 14 独立旅进行了顽强战斗,但未能全歼 匪军。匪军残部向奔萨方向逃窜,后来才被全歼。安东诺夫军队的彻底失败, 标志着对共产党的有组织的抵抗的结束,虽然直到 1921 年夏,N·N·乌鲍列维 奇指挥的部队仍在追剿小股叛匪。   ①M·H·图哈切夫斯基——红军著 名将领和军事理论家,是第一批被晋升为苏联元帅的五个人之一。——译者注  战争结束以后,朱可夫决定继续留在军队。尽管在和平时期,晋升是 比较慢的,但朱可夫的晋升比大多数人都快。从 1922 年 6 月到 1923 年 3 月, 他在萨马骑兵第 7 师第 38 团的一个连任连长,随后任该师第 40 团的副团长。1923 年 4 月,他被任命为布祖卢克骑兵第 39 团团长。  1924 年,共产党开始改造红军,以提高其战斗效能,并采用军事科学 的新发明。这次军事改革的关键人物乃是伏龙芝将军。伏龙之被任命为革命 军事委员会主席兼陆海军人民委员以后,着手提拔在国内战争中曾积极参加 战斗的年轻指挥员来代替上层的一些保守的军官。到 1924 年年底,红军经过改组和复员,已从五百五十万人减少到五十六万二千人。  包括朱可夫在内的许多指挥员认识到这次改革的必要性,并利用了这 次改革所提供的学习和晋升的机会。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十年期间,朱可夫曾 数次到深造班学习。1924 年至 1925 年期间,他曾在列宁格勒骑兵指挥员深 造班深造。他的同班同学中有 N·X·巴格拉米扬、A·N·叶廖缅科和 R·R·罗科索夫 斯基——他们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将领。从 1929 年到 1930 年春, 朱可夫曾在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军官进修班进修。其余的时 间,一直担任第 39 团团长。  虽然一些苏联人士否认,但至少有一名德国将军证实朱可夫在 1922 年 德苏签订腊帕洛协定①以后的时期里,曾在柏林军事学院学习过。   ① 腊帕洛协定——1922 年苏格之间签订的协定,主要内容是双方宣布废除蜡 款,建立经济合作和政治联系。——译者注    当时德国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修改凡尔赛和约条款。在这个愿望驱使 下,他们在发展现代军事思想方面走在最前面。由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军队 开始使用两种新式武器——坦克和飞机,原有的军事概念和军事原则已经发 生了变化。对许多国家来说,吸收和掌握坦克和飞机已证明是一项非常艰巨 的任务,但对于德国来说却并非如此。去过德国的苏联人对于德国的理论有 着很深刻的印象。他们回国以后,大力主张红军采用这些新武器。他们的主 张得到当时任陆海军副人民委员的图哈切夫斯基的赞助。这位年轻的、卓越 的将领对于德国人的军事效能很赞赏。二十年代末期,他曾亲自观看过德军 的军事演习①。   ①见麦金托什著《苏联红军,1920— 1926》,第 59 页。——原书注  T·R·朱可夫在柏林学习成绩优良。德国军官们回忆说,他和他的俄国朋 友们都喜欢“高声谈笑”,吃过晚饭以后要喝很多酒。可是,曾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同朱可夫交过手的 F·W·冯·梅伦廷将军①写道:“在军界,人们 都非常清楚,朱可夫没有浪费他的时间。”   ①F·w·冯·梅伦廷少将曾 任进攻苏联的德军坦克第 48 军参谋长。诺曼底登陆后,他被调到西部的 G 集团军群任参谋长。1945 年 5 月 3 日被美军俘虏。被俘时,任坦克第 5 集 团军参谋长。——原书注  在德国,朱可夫接触到新德意志军队头号理论家汉斯·冯·赛克特将 军的学说。这位德国将军强调在突破作战中使用装甲部队。冯·赛克特提出 的以快速运动的机械化部队为基础的闪电战战术,给朱可夫留下不可磨灭的 印象。他回到苏联后,成为红军推行机械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支持者①。   ①关于朱可夫是否曾在柏林受训的问题,证据是互相矛盾的。不过,不管他 是否去过,他象许多其他苏联军官一样,受到德国军事理论的影响,这是确定无疑的。——原书注第二章 坦克战专家  T·K·朱可夫为提高自己的军事技术和领导艺术所作的努力,对于他在武 装部队中的迅速晋升,起了很大作用。苏联传记作家 H·斯维特利申记述朱可 夫的成长过程时指出:“T·R·朱可夫的杰出的指挥才能、他为提高自己的文化 程度坚持不懈地、刻苦地学习,以及他对他的部队的战斗准备和政治准备的 关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28 年,朱可夫指挥萨马骑兵第 1 师第 39 团,担任师长的是有才干的 n·Q·塞尔基奇①。塞尔基奇师长在给朱可夫做的鉴定报告中写道:“一名精力 充沛的、果断的指挥员。由于他在部队的教育和战斗训练方面的工作,使全团在各个方面都已达到所要求的水平??他作为一名团长和单一首长,受过极好的训练,应予 提前晋升旅长。”②   ①n·Q·塞尔基奇 1896 年生于南斯拉夫,是国内 战争时期的英雄。1932 年从伏龙芝学院毕业后,指挥骑兵第 4 军,1935 年至 1937 年指挥骑兵第 3 军(白俄罗斯军区)。1936 年当选为白俄罗斯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见苏联《军事史杂志》1966 年 8 月号。——原书注②斯维持利申在《从士兵到元帅——为记念 T·K·朱可夫七十寿辰而作》一文中说这份鉴定报告引自朱可夫的个人档案。——原书注 提一提“单一首长制”是有意义的。单一首长制原则是 1925 年在苏联武装部队中实行的。苏联对这个原则所下的定义是:“单一首长制,就是把一个兵团、部队或分队的军事、政治、行政管理以及后勤工作的全部权力和 责任集中在指挥员一人手中。勺 925 年以前,政治委员和指挥员在军事单位 中形成了双重指挥系统,一切指令和作战命令必须由指挥员和政治委员两个 人签字才行。在朱可夫担任骑兵团团长期间,苏联组建了第一批坦克团,而朱可夫的团队则被送选从事这种新武器的试验。对于他的成功和他后来在苏军指挥 系统中扶摇直上的情形,Ⅱ·鲁斯兰诺夫①作过第一手的观察。他指出,朱 可夫从团长一直升到红军总参谋长,然后又升任全国武装部队副统帅,总共 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他指出:   ①Ⅱ·鲁斯兰诺夫是一位工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苏联驻德国占领军中服务,1948 年移居西德。他于1955 年曾为在纽约出版的俄文杂志《社会主义通报》写过两篇介绍朱可夫 生平的文章。他声明:“我要写的只限于我亲眼看到的朱可夫三十年代在白 俄罗斯军区当坦克团团长期间的情形,只限于我的那些曾在蒙古哈勒欣河战 役期间,在朱可夫手下担任低级军官的私交对我讲述的情况,以及曾任朱可夫私人副官二十年的 M 少校给我披露的一些内情。对朱可夫战前调到莫斯科以后的情况,以及他在战争期间的情形,我是不大了解的。”——原书注 朱可夫升得这样快,光说是因为他的能力强,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苏军将领中,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不乏精明强于的军事领导人。可是,他们不是在叶若夫①主持的大清洗的年代里死于狱中,便是担任着较低级的次要 职务。因此,朱可夫平步青云还有别的原因,这些原因必须从有利于朱可夫 的前途的历史条件中去找。在当时,这些历史条件是存在的。   ①叶 若夫—1937 年肃反期间任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译者注  鲁斯兰诺夫提到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整个红军的基本体制、 它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以及图哈切夫斯基被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应算作 一个条件,但大战开始之时,朱可夫已被擢升到军事阶梯的高层,他此后的 晋升已成定局。红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是早就开始了的,但在希特勒上台以 后,整个计划加快了。希特勒的对外政策是以向东扩张(“东进”)为基础的, 而克里姆林官十分清楚这对苏联来说意味着什么,于是便加紧实行军队现化代。  德国的冯·赛克特将军的军事哲学,引起了苏军领导人,特别是图哈 切夫斯基的极大注意。图哈切夫斯基当时仍然得到斯大林的支持。因此,效 法德国,把布琼尼的前骑兵集团军的各骑兵师机械化,是非常自然的。机械 化工作首先从白俄罗斯军区的骑兵军开始。每个师预定配备一个快速坦克 团。因为这次试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试验,两个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出色的军官。莫斯科(就是说,斯大林本人)决定了最后人选。朱可夫和另外一名优秀团长Ⅱ·T·帕夫洛夫被选中了。 据鲁斯兰诺夫说,有些人认为斯大林不会亲自过问象任命朱可夫当团长这样的小事。 鲁斯兰诺夫认为,恰恰相反,“斯大林与众不同及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对于在他看来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细微末节,往往是很细小的事情非常注意”。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鲁斯兰诺夫举了一些例子,其中包括斯大林十分关心瓦列里·Ⅱ·契卡洛夫、T·Q·巴伊杜科夫、A·B·别利亚科夫 1937 年从 莫斯科经由北极直达美国的飞行。斯大林指示兵器设计师瓦西里·A·杰格佳 廖夫设计一种新式机关枪,以及斯大林曾亲自过问的其他问题等等。  朱可夫仍然必须经受一场严峻的实际考验:他必须组建他的新团队, 必须在克里姆林宫的睽睽目光之下带好它,还要解决好肯定会产生的种种问 题。困难是很多的,一切都是新的,因此他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直觉, 而不是勤务手册。坦克是一部复杂的机器,因而对于一支使用坦克的部队来 说,后勤供应、保养、作战等细节,都必须给予特别的考虑。此外,参谋工 作、通讯、后方行政管理也都是重大的课题。朱可夫“十分明了人们对他的 要求是什么,于是他以非凡的热情和事业心投入了工作。他对于自己的主要 任务了如指掌,这一事实本身确保了他后来的成功”。①   ①鲁斯兰 诺夫著《朱可夫元帅》,载《俄国评论》杂志,第 15 卷(1956 年 4 月),第128 页。——原书注 朱可夫不得不去培养新型的士兵——坦克手,对此,鲁斯兰诺夫写道: 身为这样一个团的团长,担子是非常重的。朱可夫很快就成了团队的中心人物。创新精神、领导和管理,样样都出自于他。凡事他必亲自过目, 所以他熟悉全盘情况。只有在必须解决有关参谋事务的时候。他才呆在团部。其余时间他离开团部,到下面去亲自查看团队生活的各个方百。他既观察、学习,又去教授别人。他以一种罕见的耐心和自制去完成这些任务,而且严 格要求下级必须坚持始终地、井井有条和深思熟虑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从 不大嚷大叫或训斥任何人。没有人看见他发过脾气或者暴跳如雷。这对于他 的部下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可是,倘若经劝诫无效,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把一个人交付军事法庭审判,如果为了部队的利益必须这样做的话。  朱可夫实行的原则是:“如果你不会,我们教给你;如果你不想学,我 们就强迫你去学。”朱可夫领导有方,毫不留情地坚持要部下全力以赴,以及他对细微末节的注意(正是由于他的这些品质,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位要求高的、严格 的、坚韧不拔的指挥员),在他的军事生涯的早期就开始表现出来了。举几 个例子或许有助于说明他当时和以后的成就。朱可夫禁止任何人穿工作服离 开车间,或离开车库和坦克停车场到外面去;任何时候都必须穿规定的制服。野外训练返回之后,不管时间有多晚,必须立即洗刷战斗车辆。而且,朱可 夫坚持要求全团每个人必须把皮鞋擦得亮亮的。当战斗车辆野外演习回来的时候,洗车用的专用台子已经搭好,而且每次作业结束时,朱可夫总要来看看。他背着手,一声不响地查看工作进展 情况。他要亲自考察他的部下,特别是军官们,一旦他确信有谁不称职,无 法胜任自己的工作,他就让他离开这支部队。鲁斯兰诺夫指出;  大多数人不愿离开这个团,因为在朱可夫指挥下执行任务,要比在其 他人指挥下执行任务容易些。人们可以从他那里学到东西,而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处事公道的指挥员。他怎样要求下级,也就怎样要求自己,决没有 什么两样。如果是份内该做的事,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他都要去做。他常 常夜里出去视察,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对头,立即要部下纠正,或者把没有干 好的事情重新再干一遍,即使正值午夜也罢。一天晚上,有个坦克连战术演习结束后返回驻地,已是午夜时分了。战士们个个精疲力尽。于是连长要求车场值日军官允许他们把胡乱刷洗过的坦克停到车场里去,讲好第二天早晨再来彻底清洗。值日军官犹豫了一下就 同意了,虽然他心里十分清楚团长是禁止这样做的。大约一小时以后,朱可夫来到车场检查车辆。值日军官开始找理由为坦克没洗干净辩解,说什么坦克手们演习完毕以后实在是太累了。朱可夫生 气了,对他说道:  乐意帮助同志,是一个很值得赞扬的品质,可是,你瞧,你并不是帮 助他们,正相反,你不执行指示,而且促使他们违犯了军纪、军令。我跟你一样清楚地知道,战士们很疲劳了,他们确实有困难,可是,你瞧,他们被征召入伍,就是要使他们受到训练,为能应付战争,为能经受住战争的艰辛 和严峻考验作好准备。演习的疲劳——跟战时我们将会遇到的情形相比,不 过是娃娃们的游戏罢了。我应当解除你的职务,再给你军纪处罚,不过作为 例外,我今天不这样做,党组织将审查你的行为,宣布对你的处分。这样大概会对你有所帮助,然后我们看看再怎么处理你。  朱可夫讲完以后,命令连长、营长负责组织人把坦克洗干净,完成任 务以后向他报告。两小时以后,任务完成了。朱可夫命令全连去休息,但他 把连长、营长留下来。接着朱可夫再一次检查坦克。当他要走的时候,口过 头来对连长说:“我得到的印象是,你当连长还不够成熟。你好好想想吧,然后趁着还不晚的时候,把你自已的意见告诉我。下次你再这样于,就不会这么便宜你了。我警告你!” 朱可夫用各种具有说服力的办法提醒部下执行各项命令。他提醒他的官兵不要忘记擦皮鞋或靴子的办法真灵,以致后来没有哪个人忘记擦鞋。  有一次,在警卫队列上,朱可夫听取了值日军官的报告,然后决定检 查一下这些将参加值勤的警卫战士们的军容。他对每个战士的军容都很满 意,只有一名战士例外,因为他的靴子擦得不好。朱可夫问新任值日军官对 这个战士的靴子有何感想。值日军官没有回答,而是命令这个战士说说他为什么没把靴子擦亮。朱可夫打断他的话说:“我问的是你,不是问他。我不 想听他回答,而是想听听你的意见。解释一番,靴子是不会干净的!”值日 军官很尴尬,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朱可夫接着用较为缓和的口气说: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重要的问题不是靴子没擦干净,而是你对这件事 不重视。他可能是忘了擦靴子,可你还是应当要求战士们在出去值勤之前擦 好靴子。事情糟就糟在除了团长以外,全团显然没有别人能帮他擦擦靴子了。 朱可夫命令副官拿来一只凳子和擦鞋工具,接着要那个战士把一只脚放到凳子上。  朱可夫聚精会神地看了看靴子,该怎样擦才擦得亮,然后开始替战士 擦起来。几分钟以后,这只靴子变得锃亮了。朱可夫把刷子递给战士,要他 擦另一只靴子,擦好以后,跟值日军官一起到团部报告,把靴子给团长看看。 这个战士很下功夫地把另一只靴子擦好了。值日军官和警卫队长,把两只靴子仔细比了又比,然后前往国部让朱可夫看靴子。  这次事件在全团官兵中间引起许多笑声和议论,可是从那以后,战士 们擦鞋更用心了。  大家原来都以为会对擦鞋问题下一道严厉的命令,可是什么命令也没 下。鲁斯兰诺夫写道,这样,朱可夫在全团逐步建立起井井有条的气氛。全团官兵对他并不惧怕,但却都感觉得到他的存在的力量。他们依赖他,而又往往意识不到是依赖他。 功夫不负苦心人。指挥官们尽心竭力,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朱可夫的团不论是参加演习,还是接受检阅,都名列前茅。这一切,总部首长都看在眼里。红军各部队没有不知道这个团的。军事学院的学员们也到他的团里 来实习。这支部队常常参加有总参谋部代表到场观看的训练演习,还给各国 武官和外国贵宾进行表演。当时,白俄罗斯军区的报纸——红军《真理报》 开始大量报道朱可夫的事迹。它用整整一版的篇幅扼要介绍未可夫的军事经历和他在国内战争中的功勋,赞誉他对列宁和斯大林的党的无限忠诚。朱可夫经受住了对他的考验。  1930 年 5 月,在指挥第 39 团将近七年之后,朱可夫升任骑兵第二旅旅 长①,对他的赞扬也越来越多了。骑兵第 7 师师长 K·K·罗科索夫斯基②写了 一份赞扬备至的鉴定报告:   ①朱可夫的这个旅属于萨马骑兵第 7 师。该旅共有两个团,即第 39 团和第 40 团。第 7 师所在的军,从 1925 年2 月到 1929 年是由 C·R·铁木辛哥指挥的,此后是由Ⅱ·Q·塞尔基奇指挥的。——原书注  ②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亲密的持久的友谊。1966 年 12 月,这 两位老战士(他们俩都在这个月庆祝了自己的七十寿辰)在纪念莫斯科会战 二十五周年的仪式上一起照了相。有趣的是,两个人当年都当过国防部长——朱可夫在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在华沙。——原书注 一位坚毅果断的指挥员。他富有创新精神,并善于把这种创新精神应用于本职工作。  他严守纪律,他要求严格并坚持始终。在军事方面,他是训练有素的。 他喜欢研究军事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于他对骑兵旅的 战斗训练领导有方,该旅不但在操练和战术射击上,而且在全面发展上,都 取得了很大进步。  罗科索夫斯基在鉴定报告的末尾建议提升朱可夫担任机械化兵团司令 员之职。①   ①见斯维特利申箸《从土兵到元帅》,第 32 页。——原 书注  1931 年 2 月,朱可夫被任命为布琼尼将军的助手。布琼尼将军从 1924 年到 19 盯年的十三年间,一直担任红军骑兵监察部部长。1933 年 3 月,朱 可夫被指派为骑兵第 4 师师长。  在国内战争年代,这个师一直是布琼尼的骑兵第 1 集团军中最优秀的 部队之一。这时,它是白俄罗斯军区的一支部队,而白俄罗斯军区是苏联最重要的军区之一,也是培养未来战争的领导人的一个训练场所。在军区花名 册上,有一些军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被证明是最优秀的军事领导人。 c·R·铁木辛哥任军长;朱可夫、N·C·科涅夫、B·Ⅱ·索科洛夫斯基都是师长。 N·X·巴格拉米扬、M·B·扎哈罗夫、P·R·马利诺夫斯基、B·B·库拉索夫、A·Ⅱ·波科罗夫斯基也都被派到这个重要的军区里任职。  朱可夫的名字越来越频繁地在苏联报刊上出现。1935 年,他同其他一 些人一起指责图哈切夫斯基对红军的演习指挥不当。翌年,他被任命为支持 斯大林的新宪法草案的军事委员会的委员。  在这期间,朱可夫和红军参谋长 B·M·沙波什尼科夫试图说眼红军最高领 导层相信,坦克在现代战场上能够独立作战——也就是说,这种强有力的新武器不要分散到行动缓慢的各个步兵部队去,从而削弱了它的力量。  朱可夫关于在现代战争中如何使用装甲部队的主张,只是暂时占了上 风,因为斯大林后来接受了解散大规模坦克部队的主张。只是在 1941 年, 红军面临惨败危险的时候,才证明朱可夫的看法是正确的。  朱可夫担任师长职务成绩卓著,他的师在战斗训练和政治训练中表现 优异。H·斯维特利申在为朱可夫写的传记《从士兵到元帅》中指出:“由于 在这方面取得巨大成绩,T·K·朱可夫于 1936 年荣获政府的最高奖赏——列宁 勋章。”朱可夫在谈到他担任师长职务时说,参加在白俄罗斯军区,在两位 杰出的苏维埃军事将领 A·N ·叶果罗夫和 N·Ⅱ·乌鲍列维奇①领导下,常常 举行的军事演习和指挥与参谋训练,对于扩大他的作战视野、形成他的理论 观点和指挥素质帮助极大。   ①叶果罗夫 1931 年任红军参谋长,1937 年任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乌鲍列维奇当时是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原 书注第三章 国外的使命  朱可夫任骑兵师长期间,西班牙爆发了内战。不久,他受命在这场冲 突中担当一个角色。斯大林本不想介入这场战争,因为它跟苏联相隔千里, 涉及的又是一个苏联没有派驻正式代表的政府。但是法西斯国家一意孤行, 硬要去干涉这场战争。这就使斯大林确信:假如他不果断地采取行动,叛乱 分子就会很快取得胜利,而这就意味着法国将被法西斯国家所包围,甚至可 能意味着法国国内正日益增长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也将获胜,结果会使西方对 德国的本来就软弱无力的抵抗。更进一步削弱下去。斯大林明白,一旦发生 这种情况,那么德国向东侵略的道路也就扫清了。  经过一番犹豫之后,苏联领导人决定对西班牙内战进行于预。前美国 驻俄国大使乔治·凯南写道:“这项决定既巳作出,他们就以非同寻常的速 度和精力将其付诸行动。”  苏联对西班牙的干预,使朱可夫及其战友能够在战斗中验证红军的装 甲战理论,并让俄国坦克一试身手。1966 年,也就是在这些事件已经过去 三十年之后,苏联人在谈到这次援助的时候说:“在战前的年代里,坦克部 队同整个苏联红军一起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更充分地作好了战斗准备。在那 些年代,他们取得了相当多的作战经验。在西班牙战场上、在哈桑湖、在哈 勒欣河、在芬兰的森林中——这些地方都是我国坦克部队经受严峻考验的见 证。”①   ①《在陆军部队的前卫中》,载苏联《武装力合共产党人》 杂志,第 15 期(1966 年 8 月),第 39 页。——原书注  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于 1936 年秋派遣朱可夫前往西班牙,作为苏联的 主耍军事观察员之一①。同他一起前往的人都是出类拔草之辈。未来的国防 部长 P·R·马利诺夫斯基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名鼎鼎的精明强干的炮兵指 挥员 H·H·沃罗诺夫也都去了。苏联驻西班牙军事代表团起初是由 N·别尔津率 领的,红军的全部活动都由他负责。战争初期,杰出的坦克专家之一Ⅱ·T·帕 夫洛夫也在西班牙,时间大概是从 1936 年秋到 1937 年夏。帕夫洛夫是负责 坦克作战的首长,有位观察家觉得他似乎经常在他的司令部里撰写关于他的 指战员和坦克作战情况的长篇报告,尽管他费了很多心血,但他对于装甲作  战所作的结论是不正确的。由于在伊比利亚半岛战斗中出现的问题,他认定, 在现代战场上坦克无法单独作战。后来他得以说眼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相信 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尽管朱可夫提出了反对意见。②红军的被称作“摩托机 械化军”的大型坦克部队(每个军约有五百辆坦克)被解散了。朱可夫和沙 波什尼科夫所作的许多努力付诸东流。坦克被降低到只起步兵支援武器作 用,坦克部队被编成一些单独的坦克营附属于步兵部队。   ①理查 德·劳特巴奇著《这些人是俄国人》,第 124 页。——原书注  ②休·托马斯说,帕夫洛夫将军在斯大林面前采取这种立场,也许是 要避免被指责为已经失势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理论的钦佩者。见休·托马 斯著《西班牙内战》,第 615 页。——原书注虽然可以得到的资料没有表明朱可夫在西班牙呆了多久,但他至少是从 1936 年秋呆到 1937 年初夏。苏联派驻西班牙的首席情报军官亚历山大·奥 尔洛夫回忆说,他在 1937 年期间见过朱可夫好几次,而且苏联早年的一部 影片里也有朱可夫 1936 年在巴塞罗那向国际纵队的一批志愿人员发表演说 的镜头。奥尔洛夫进一步指出,朱可夫的职务是最高指挥部的观察员。  苏联在西班牙参战,不仅仅是派遣了观察员,而且派出了由正规部队 组成的有组织的部队。图哈切夫斯基对此是反对的,他认为把红军种种不完 善的情况暴露出来是鲁莽之举。在苏联坦克部队开到战场以后,红军的作战 大多是由坦克部队来完成的。  苏联装甲部队参加了一系列残酷的战斗,有时打得很出色,但也时常 吃败仗,损失了一些人员和兵器。不久,德国和意大利进一步扩大了它们的 干涉的规模,莫斯科认识到只有大量增加援助,才能挽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然而西方国家表明,它们之中有的是不愿意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那怕一 点点援助,有的则无能为力。同时,苏联政府也担心可能同轴心国发生战争。 于是西班牙共和国的事业终于遭到失败。  这场战争使朱可夫和他的战友们汲取了许多宝贵教训。他们试用了新 武器,研究了现代战术一些有争论的概念是否可行。坦克虽说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经过短时间试用之后,被誉为有前途的武器,但它在快速机动的作战 行动中的效果,大体上说仍然是没有经过检验的。西班牙战争提供了这种机 会,而朱可夫、帕夫洛夫、Ⅱ·A·罗特米斯特罗夫①、科涅夫等人前往那里 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朱可夫回国以后,接受了新的任命——担任骑兵第 3 军军长。他担任此职共七个月时间。   ①Ⅱ·A·罗特米斯特罗夫—— 苏联红军装甲部队高级军官,卫国战争中历任装甲部队旅长、军长、集团军 司令员和苏联陆军装甲坦克兵副司令员等职,1962 年晋升为装甲坦克兵主 帅。——译者注  1938 年初,他担任骑兵第 6 军军长,不久便升任白俄罗斯军区召司令 员。同年夏天,根据总部的命令,并得到斯大林本人的同意,他离开这个职 务,同苏联的一个军事代表团一起,被派往中国去观察日本的战略和战术。 这也许不是他第一次东方之行。据说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曾同“加林”(B·R·布 留赫尔将军①的化名)一起到中国去过。②   ①布留赫尔——苏联红 军将领,第一批被普升为苏联元帅的五人之一。——译者注②F·F·刘著《现代中国军事史,1924 一 1929》,第 6、第 20、第 167 页——原书注这次旅行是苏联卷入中日战争的产物。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进攻北京以南的芦沟桥,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了。8 月 ZI 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互 不侵犯条约,双方同意“互相间不单独或同另一个或几个国家联合侵略对 方”。到 1938 年,随着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国联盟的迅速形成,莫斯科开 始认为中日战争可以使苏联免遭来自东方的进攻。南京陷落后,日军向武汉 推进,苏联加强了对中国的物质援助,建立了比较密切和友好的关系。  1937 年底,第一批苏联飞行员来到中国。接着又派来了一些教官和更 多的飞行员、地勤技术人员、炮兵专家、坦克专家和工程师。1938 年夏, 二十一名苏联高级军官来华。  这一批杰出人物中包括朱可夫、B·N·崔可夫(后来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和Ⅱ·Q 巴季茨基(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  苏联在华军事人员不久便达到了一千人,①虽然苏联飞行员参加空战 相当多,但顾问们大多被派到战地指挥部,在技术问题上提供咨询,不做日常参谋工作,或者在坦克和炮兵训练中心,以及伊宁的航空学校任职。一些苏联军事专家(大概包括朱可夫在内)有时在参谋学院讲课,还有一些人在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担任顾问。但在三十年代后期,苏联军事顾问的影响从未 达到 1924 年到 1927 年间达到过的那样重要的程度。蒋介石说得明自,他指 望他们在技术方面提供咨询,而不是制订战略计划。但是有几次,苏联人确实参加了作战计划的制订。·苏联驻中国总顾问 A·N ·切列潘科夫师长协助为一次大规模反攻准备了预备队。1939 年秋,在长沙附近打了一次胜仗,苏 联人参与制订作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但大体上说,高级苏联顾问们的才 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他们不久就都离开了,只有一个人留下来担任驻华武 官兼蒋介石的总顾问,此人就是 R·N·崔可夫。德国 1941 年进攻苏联时,他正担任此职。   ①鲍罗廷著《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的援助,1937— 1941》,第 159 页——第 160 页。——原书注在中国几乎无用武之地的朱可夫,不久即接到一项更紧急的委任。苏联当时曾一再声明,红军将保卫西伯利亚和外蒙古的领土。日本决心试试这 个声明是不是当真的。苏联驻远东的武装部队将要受到考验。斯大林又一次 把重大的责任放在他所信赖的 T·K·朱可夫身上。第四章 哈桑湖和哈勒欣河战役  战争悄悄地逼近欧洲,而在远东,日本人也越来越胆大妄为,所以俄 国人对于自身边境的安全,愈发忧心忡忡了。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阻止侵 略的步骤:在沿陆地边界一带挖壕筑垒;沿江沿海,则为沿岸火炮和自动武 器修筑火力阵地;在边境地区修建仓库、机场和公路。苏联对它的远东边界 尤为担心。所以在此以前就组建了远东方面军,建立了太平洋舰队。1936年 3 月,苏联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签订了互助条约。 一个时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在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而且往往是超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危机的时候进行试探。1936 年共发生三十三起边界冲突,此后又发生多起。这段时间,苏联似乎专心致志应付欧洲事态(慕尼黑危机和德国的备战)。于是日本决定在满蒙边境对俄国的军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 试探。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已远远超出一次试探行动的范围了。日本人 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是想借此提高日本军队在其他国家心目中的“声威”。 此外,日本领导人还希望把苏联同中国隔开,从而切断援助通道。  1938 年夏,苏联红军占领了阿穆尔河①中的两个小岛,日本人提出了 抗议,并要求他们撤走。克里姆林宫答复说,这些岛屿属于俄国,并援引早 年的俄中条约为证。当双方同意谁都不向有争议领土派出军队时,这次事件 似乎平息了。可是,两天以后,日本人派出分遣队在两个岛上登陆。7 月中 旬,苏联派出小股部队登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扎奥泽尔纳亚山和别齐缅纳 亚山。后者距太平洋海岸约六英里,距符拉迪沃斯托克九十三英里。红军指 挥部担心日军占领这两个高地,从而对波谢特港造成严重威胁,于是决定先 下手为强。7 月 29 日,日满军队发动进攻,在哈桑湖地区迅速采取行动。 他们充分利用了对守军极为不利的地形条件——交通线很难防守,守军据守 的两个山头背后是哈桑湖,同苏联据守的其余地区隔离开来。   ①阿 穆尔河,即黑龙江。——译者注  日军刚一行动,远东方面军司令员、苏联元帅布留赫尔使命令驻波谢 特地区步兵第 40 师各部队作好战斗准备,同时从这个师抽出两个加强营派 往别齐缅纳亚山和扎奥泽尔纳亚山。很快爆发了激烈战斗。苏联方面于 8 月 初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布留赫尔把哈桑湖战斗交给远东军区参谋长格奥尔 基·什捷伦军长宜接指挥,他本人立即开始策划一次进攻。8 月 6 巳首先对 高地进行了轰炸和密集炮轰,然后苏联步兵发动攻击。8 月 9 日,在双方遭 到沉重伤亡之后,战斗实际上停止下来,日军放弃了对有争议领土的占领。 翌日,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来到莫斯科的外交人民委员部,提议进行谈判。 哈桑湖一战,暴露了苏联远东第 1 集团军部队动员状况和各级指挥部 及参谋工作的种种严重缺点。1938 年 11 月,在伏罗希洛夫指出某些缺陷之 后,国防人民委员都总军事委员会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来改善远东部队的战备状态,增强了边界安全。 然而日军并没有因为形势变得对自己不利而罢休。1939 年 5 月,再次爆发了敌对行动。 日本人声称,七百名外蒙古牧民侵犯了哈勒欣河边界。苏联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战役是对俄国实力的新的试探,同时包藏着日本对苏联后贝加尔地区和远东的领上野心。 日军为了集结兵力,着手提高哈尔滨一齐齐哈尔一海拉尔铁路线的运输能力,并开始修建一条与蒙古边界平行的从索伦到甘珠尔庙的新铁路。他 们决定夺取哈勒欣河东岸的蒙古领土。河东岸这块地区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草 原,防守力量薄弱。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哨所距边界十二到十八英里,而 且附近没有蒙古正规军。根据互助条约驻在蒙古的红军第 57 特别军的部队,距这块发发可危的地区约三百英里。日军立即投入紧张的训练。4 月月中,派遣一支特遣队前往哈勒欣河绘制地形图。5 月初,日军飞行员开始在蒙古 领空进行侦察飞行。  1939 年 5 月 11 日。日军发动进攻。地面都队袭击了边境检查站,空军 则轰炸了山峦起伏的边境上的一支警戒部队。到 5 月 14 日,大约三百名日本骑兵已前出至哈勒欣河。派去收复边境的蒙古边防部队被敌机打散。苏联政府为履行它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互助条约,命令驻蒙苏军保卫两国边界。  到 5 月底,日军指挥部在哈勒欣河东岸集结了一支拥有一千“六百多 名步兵、九百名骑兵、一小批装甲车和四十架飞机的兵力。蒙军将其骑兵第6 师调到前沿,而苏军则从坦克第 11 旅调去一个步兵机枪营,加强一个装甲车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其他蒙军和苏军部队正开往作战地区。  5 月 28 日,日军发动突击,企图从两翼包抄苏蒙军,从后面实施攻击, 切断他们返回哈勒欣河渡口的后路。数量上占优势的日军,开头压得苏蒙军 步步后退,但很快就被苏军炮兵部队和一个步兵连挡住了。当晚,苏军步兵第 149 团乘卡车陆续抵达,旋即投入战斗。战斗持续整整一夜。5 月 29 日晨,苏蒙军队发动反击,激战一整天,把日军赶回边界。 两天激战中,击毙了四百名日军官兵。①   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 1 卷,第 236 页—第 238 页。——原书注  6 月初,朱可夫抵达前线,接管了部队指挥权。7 月的头几天,日军开 始集结部队,准备发动一次新攻势。这时候日军兵力约三万八千人,得到一 百三十五辆坦克、十辆装甲车和二百二十五架飞机的支援。而保卫哈勒欣河 东岸一条四十六英里长的正面的,只有一万二千五百四十一名苏蒙军。苏军的装甲车辆较多,共有一百八十六辆坦克、二百二十六辆装甲车,这给朱可 夫提供了一次极好机会,来检验苏联坦克的效能,检验各种战术的效果。日军在拥有三倍于苏军的兵力优势的引诱下,企图包围并歼灭哈勒欣河东岸的苏蒙军队。作战计划规定,用一支强大的部队绕到守军左翼,偷渡 哈勒欣河,夺占巴英查岗山,从背后实施攻击。这次攻势是 7 月 2 日发动的。 步兵和坦克得以楔进苏蒙军阵地,一直进抵河边,才被阻止。7 月 2 日夜间, 日军陆续偷渡到河西岸,次日晨完成了部队的调动。日军在很快占领下一个目标——巴英查岗山以后,继续向南开进,大有包围东岸苏蒙军之势。  朱可夫猜到了敌人的图谋,决定发动一次三管齐下的反突击,即:坦 克第 11 旅从北面攻击日军,摩托步兵第 24 团从西北进攻,而装甲第 7 旅从 南面进攻。苏军的打击非常突然,日军士兵乱作一团。反突击的效果,为一 名日军士官所证实。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惊慌失措,战马嘶叫,拖着火炮前车四处奔跑,汽车也四处乱窜。”日军三面被包围,但仍死守阵地,拼命企图保住巴英查岗山。他们 7月 4 日的反扑救红军空军和炮兵部队所粉碎。当晚,苏蒙军各部队对巴英查 岗山发动总攻。第二天下午,日军的抵抗被最后粉碎。敌人开始撤退,并企 图撤过哈勒欣河,朱可夫投入坦克部队追击敌人。因为日军修的唯一一座浮 桥已被炸毁,许多日军官兵在企图泅水送命时溺死水中。  日军暂时受挫,开始策划新的行动。经过两个半月作战之后,苏军指 挥部认识到,由于兵力不足,只能进行长期的防御战,此外别无他法,到头 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很可能是日本人。对此,约翰·埃里克森写道:  看来,唯一的办法是从内陆调来部队,并改组指挥部。朱可夫军长看 来是最合适的人选。他被任命为第 1 集团军群司令员,肩负起彻底打败日军的重任。他对这一任务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只能胜,不能败。大批援兵陆 续开来,加强了朱可夫的军队。但是,朱可夫有他自己的风格,正是这种风 格使他后来成为非常杰出的人物。他总是等到自己掌握了相当大的优势才发 动反攻。按发动反攻那天计算,他的兵力与日军相比的优势是:步兵 1.5比 1、机枪 1.7 比 1、火炮 2 比 1,飞机也是 2 比 1,而坦克则拥有四倍的优势。8 月,苏军拼死拼活地进行对日反攻的准备。到 8 月 18 日,朱可夫几乎全部准备就绪了。①   ①朱可夫写道,他为了进行这次战役所需的 物资数量是:炮兵弹药一万八千吨、航空兵弹药六千五百吨、各种燃油、滑 油一万五千吨、各种食物四千吨、燃料四千吨,以及其他材料四千吨。这些 物资都是沿着一条四百多英里的土路从后方运来的。见朱可夫著《回忆与思 考》中文版上册,269 页—270 页。——原书注  在柴可夫指挥这次战役的时候,苏联同百方国家的谈判以及与此同时 对德国人的试探,也在 1939 年夏天进入了关键阶段。司令部经过改组,全部苏蒙军都归朱可夫军长指挥。此后又为远东苏军调来增援部队,这两件事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鲁斯兰诺夫写道。 哈勒欣河战役的意义不可低估。当时全世界都在注视着这次战役的结局。它关系到苏联的国际威信,而且这也是在实战条件下检验新武器装备和 新战术的难得的机会。朱可夫深知这项任务也是对他的能力的检验。因此他必须能经得起这次检验。  到 8 月 1 日为止,日本人巳调来了步兵第 7 师和第 23 师(均为全员)、 三个重炮团、三个骑兵团,还有伪满洲国的一个步兵旅。他们的步兵第 14 旅也从满洲里抵达;他们还把步兵第 1 师的所有防坦克炮兵连悉数调到哈勒 欣河地域。日军还加强了空军力量,并从旅顺要塞派出一支重炮部队。日军总兵力(包括伪满军在内)为七万五千人,装备着三百零四挺重机枪、五百门多人操作的火炮、一百八十二辆坦克、三百到五百架飞机。8 月 10 日, 集结起来的各部队组成日军第 6 集团军,由获洲立兵将军指挥。他们预定,8 月 24 日在日军占领的桥头堡整个 43 英里的正面发动总攻,并已修好了出击阵地。 朱可夫开始制订一项作战计划,这个计划是:突击敌军两翼,从南面和北面合围守敌,并在敌接军赶到之前迅速歼灭之。补给问题使局面变得复 杂了,因为最近的火车站离前线四百六十多英里。在朱可夫领导下,第 1 集 团军群的领导干部们制订了一个由坦克、大炮、飞机和步兵互相配合的协同 作战计划。苏蒙军的任务很明确:准备并实施一次决定性反攻,实现全歼侵犯边界之日军的目标。但是,苏蒙军的兵力不足以实施这一战役,因此把一些新部队从大后方调到了哈勒欣河。其中有步兵第 82 师和第 57 师、步兵第152 师的一个团、坦克第 6 旅和空降兵第 212 旅以及一些炮兵团和通信部队 等。飞机数目增加到五百一十五架。这些援军的到来,使苏蒙军指挥部掌握 了对日军的数量优势。有趣的是(这也显示了朱可夫的特点),朱可夫采取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迷惑敌人的措施: 为了迷惑敌人,使敌人摸不到苏蒙军的真实意图,广泛使用了假情报。用无线电发送了有关修筑防御工事和询问施工设备状况的假消息。把一架大 功率的音响设备运到前方,模拟打桩的声响,造成正在大修防御工事的逼真假象。部队的调动一概在夜间进行。  夜间出动轰炸机进行轰炸并使用小口径火器连续进行射击,以掩盖坦 克向进攻出发地域集结的嘈杂声。总攻前一连十几天,若干辆已拆除了消音 器的坦克,沿着前线不停地来回开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日本人越来越 对苏蒙军车辆的响声习以为常,这样就会在苏蒙军进攻时完全摸不准方向。为此目的,我军的飞机还不分昼夜不断地出动袭击敌人。①   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第 1 卷,第 240 页—第 241 页。——原书注  朱可夫甚至采取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做法,就是散发《战士防御须知》 小册子,将其投到敌方阵地。他命令施工队不停地修筑防御阵地。把卡车的 消音器拆掉,以掩护坦克的调动。飞行员进行特别侦察飞行以侦察地形,同 时派出夜间巡逻队摸清敌方阵地的位置。为了帮助他进行监督和联络,朱可 夫在参谋部里配备十二名联络军官。在他准备下令发动进攻的时候,他已经 把三十五个步兵营、二十个骑兵连、四百九十八辆坦克悄悄部署到出发地域。 坦克当中还有一些新式坦克——T-34 型的前身。  为了实施包围计划,朱可夫建立了三个集群,即南部集群、北部集群 和中央集群。  南部集群编成内有:步兵第 57 师、坦克第 6 旅、蒙古骑兵第 8 师、摩 托装甲第 8 旅、坦克第 11 旅的两个坦克营、一个自行火炮营、防坦克第 37 营和一个喷火坦克连。北部集群的编成内有:坦克第 11 旅、摩托装甲第 7旅、步兵第 36 师第 601 团、蒙古骑兵第 6 师和防坦克第 87 营。中央集群的编成内有:步兵第 36 师和第 82 师、步兵机枪第 5 旅和两个炮兵团。朱可夫 的预备队是摩托装甲第 9 旅和空降兵第 212 旅。  日军打算 8 月 24 日发动攻势,朱可夫则比日军提前四天,于 8 月 20 日抢先动手。这天凌晨 5 时 45 分,一百五十架轰炸机对日军防御前沿、对其就近的预备队以及日军炮兵阵地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空袭。接着在经过炮火准备之后,朱可夫命令部队全线冲击。一名日军士兵的日记证实了这次可怕 的突然袭击。他写道:“炮弹遮天盖地地打到我们近旁,真可怕。观察所用尽一切办法寻找敌人的炮兵,但毫无结果,因为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 在这次反击中,有一位观察家亲眼目睹了朱可夫所表现的领导能力,后来他向鲁斯兰诺夫作了这样的描述: 朱可夫命令他的一个师进攻日军坚固筑垒阵地,整个战役的结局取决于这次进攻的胜败。可是,这个师败下阵来,损失惨重,而且被敌方人力压得不能动弹。师长打电话报告情况,并请求新的指示。朱可夫命令他再次发 起进攻。过一会儿,朱可夫亲自拿起话筒,要这位师长接电话。当朱可夫得 知他还没把部队拉上去时,便问:“你到底能不能开始进攻!”师长小心翼翼 地表示没有把握。于是朱可夫说:“我现在解除你的师长职务。叫你的参谋长接电话。”朱可夫又向参谋长提出同样问题。参谋长作了肯定的回答。朱 可夫说:“我现在任命你担任师长。”但是参谋长也未能重新发动进攻。当他 向朱可夫报告以后,听到了同样的命令:“我解除你的师长职务。等待新师 长的到达!”朱可夫派他的一名参谋去指挥这个师,而且派出炮兵加强了这 支部队,并给予空中支援。  在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终于攻克了敌军阵地。他所制订的反攻计划的 其余各阶段也都取得了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段故事流传很广。作为斯大林的解决问题的能手,他不断地被派往各地去处理重大而紧急的事态。他很快得到了这样的 名声:他是一个对下级行动迟缓、犹豫不决或反应迟钝不能容忍的说一不二 的指挥员。在那些充满危险的岁月,对于讲客气、拍肩膀那一套,他是无暇 顾及的。下面将会看到,Ⅱ·N·巴托夫、Ⅱ·A·别洛夫以及其他一些战友后 来都谈到朱可夫对他们的态度是严厉的。朱可夫还开始表现出另一种品质。他在强大的压力下,能够保持沉着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岛奇兵特遣队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