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我的世界红石机关稳定戍边购置基础

网站颜色:
云南省广南县八宝镇发展历史
时间: 12:42来源:未知 作者:广南县admin 点击:
  这里是匿名提问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PRE&没有啊 到是有个广南县: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南县总面积7983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4年)。县人民驻莲城镇,邮编:663300。代码:532627。区号:0876。拼音:GUANGNANXIAN。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地处东经104°31′至105°39′,北纬23°29′至24°28′之间。云贵高原向桂东延伸的斜坡地段,属滇东南岩溶高原的一部分,是一个山地高原的丘陵地区。从整体上看,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东西长105公里,南北相距103公里。东连富宁县,南接麻栗坡县、西畴县,西与砚山、邱北县毗邻,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接壤并与贵州省兴义市相望,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的交通要道之一。北部多为构造低山、低中山、中山及低中山,中小河流、溪沟星罗棋布,多为小坝子;南部为可溶岩性地区,广布岩溶,以碳酸岩为主,发育成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全县自然风光优美,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有历史文化名城―莲城、八宝省级风景名胜区、“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世外桃源”―坝美村、“万山鼻祖”―九龙山等景点。  行政区划  广南县辖7个镇、11个乡:莲城镇、八宝镇、南屏镇、珠街镇、那洒镇、珠琳镇、坝美镇、董堡乡、旧莫乡、杨柳井乡、板蚌乡、曙光乡、黑支果乡、篆角乡、五珠乡、者兔乡、者太乡、底圩乡;堂上农场、石山农场。  2000年,广南县辖6个镇、14个乡:莲城镇、八宝镇、南屏镇、珠街镇、那洒镇、珠琳镇、那伦乡、董堡乡、旧莫乡、杨柳井乡、板蚌乡、曙光乡、黑支果乡、篆角乡、五珠乡、者兔乡、者太乡、底圩乡、阿科乡、八达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3037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莲城镇67134八宝镇66749南屏镇40198珠街镇35241那洒镇48010珠琳镇61121那伦乡15147董堡乡19993旧莫乡55681杨柳井乡35725板蚌乡14033曙光乡28485黑支果乡46183篆角乡23509五珠乡26787者兔乡35167者太乡18585底圩乡30073阿科乡29043八达乡33512。  2003年,广南县行政区划:  莲城镇辖:北宁社区、莲湖社区、南秀社区、永安社区、龙井社区、北坛社区、菜园社区、村、那们村、小广南村、董那孟村、平山村、岜夺村、坝汪村、细掌村、端讽村。  八宝镇辖:八宝村、坝龙村、八甲村、河野村、板幕村、百乐村、杨柳树村、甲坝村、交播村、坝哈村、甘蔗园村、老寨村、平邑村、乐共村、俄色村、沙斗村。  南屏镇辖:马街村、小阿幕村、干沟村、花榜村、老街村、大牙扫村、冉家屋基村、坝聋村、安。  珠街镇辖:珠街村、树科村、老卧村、小阿章村、里吉村、尼录村、放羊村。  那洒镇辖:那洒村、维莫村、董德村、岜皓村、贵马村、长箐村、魁母甲村、龙汪洞村、麻巫村、石丫口村、松树脚村。  珠琳镇辖:珠琳村委、以兔村、白泥塘村、吊井村、西吉村、西基德村、新寨村、羊街村、阿卡黑村、中寨村、阿哈村。  那伦乡辖:坡孟村、赛京村、端鸠村、老龙村、那朵村。  董堡乡辖:董堡村、董仕基村、老村、老井村、罗瓦村、牡村、董弄村。  旧莫乡辖:旧莫村、威龙村、猫街村、里卡村、底基村、龙瓜村、里洋村、昔扳村、板茂村、西洛村、板榔村。  杨柳井乡辖:杨柳井村、西洋村、普弄村、骂然村、宝月关村、海子村、扣来村、石笋村、龙哈村、阿用村。  板蚌乡辖:板蚌村、木艾村、永怀村、平老村、麻栗村。  曙光乡辖:空山村、鸡街村、田新寨村、田房村、牛泥塘村、马堡村。  黑支果乡辖:黑支果村、阿章村、牡宜村、木浪村、新街村、夷郎村、天生桥村、脚木塘村、龙潭村、鼠街村、马稍村、平寨村。  篆角乡辖:阿渺村、大坪村、布标村、干坝村、坝熬村、下寨村、红岩村。  五珠乡辖:五珠村、九克村、老厂村、红石岩村、石盆村、六良箐村。  者兔乡辖:者兔村、者街村、木乍村、革佣村、斗月村、者妈村、那耐村、者莫村。  者太乡辖:者太村、未昔村、大田村、三卡村。  底圩乡辖:底圩村、普盆村、普龙村、叮当村、者嘎村、石尧村、同剪村、坝庄村。  阿科乡辖:阿科村、者烈村、董幕村、革乍村、那洞村、者卡村、青石村、普南村。  八达乡辖:八达村、堂上村、同应村、洛里村、者歪村、者孟村、底先村。  广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现,出土鉴定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生产生活用具等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三世纪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元鼎六年置郡,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三国蜀汉至东晋随属兴古郡;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西部邕州为僚子部,自立200余年;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宣抚司、宣慰司,明朝洪武十五年设广南府;清代仍然设广南府;2年废府改为广南县,隶蒙自道,10年废道改为云南省直隶厅,31年隶文山专区,1958年4月L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亩县随属至今。  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宋仁五  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仁惠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支繁衍。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荒垦田,兴修水利,戍边卫民。洪武十六年,沐英到南宁征招了大批工匠到云南,分配到二十二卫,调集江西、浙江、湖南、河南等四个都司兵到云南各地守边置屯。汉族军民屯田戍边,对开发广南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朝后期,军屯制度渐废,诸多军户落籍云南州县为民,明清时代,朝廷在广南实行土司和流官并存制,朝廷官员的到任,加强了对广南的开发和治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明显加快。  清宣统三年之前,广南商贾往来较多,市场繁荣,人丁兴旺。随着改土归流的变革更是吸引了  很多籍少地无地或生产、生活无着的汉族移民源源而来,或殖垦,或用工,或做小买卖。内地汉族不断涌入广南,传入先进的文化、技术和铁农具、工具,促进了农业、商业、手工业、文化教育的发展。  期间,广南人民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边纵部队对的斗争。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来,广南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广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现,出土鉴定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生产生活用具等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三世纪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元鼎六年置郡,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三国蜀汉至东晋随属兴古郡;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西部邕州为僚子部,自立200余年;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宣抚司、宣慰司,明朝洪武十五年设广南府;清代仍然设广南府;2年废府改为广南县,隶蒙自道,10年废道改为云南省直隶厅,31年隶文山专区,1958年4月L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亩县随属至今。  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宋仁五  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仁惠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支繁衍。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荒垦田,兴修水利,戍边卫民。洪武十六年,沐英到南宁征招了大批工匠到云南,分配到二十二卫,调集江西、浙江、湖南、河南等四个都司兵到云南各地守边置屯。汉族军民屯田戍边,对开发广南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朝后期,军屯制度渐废,诸多军户落籍云南州县为民,明清时代,朝廷在广南实行土司和流官并存制,朝廷官员的到任,加强了对广南的开发和治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明显加快。  清宣统三年之前,广南商贾往来较多,市场繁荣,人丁兴旺。随着改土归流的变革更是吸引了  很多籍少地无地或生产、生活无着的汉族移民源源而来,或殖垦,或用工,或做小买卖。内地汉族不断涌入广南,传入先进的文化、技术和铁农具、工具,促进了农业、商业、手工业、文化教育的发展。  期间,广南人民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边纵部队对的斗争。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来,广南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PRE&  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人民、勤劳,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和睦相处,这就是广南县八宝镇,八宝距州府文山200公里,距县城80公里,国土面积60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248个自然村、27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蒙古、仡佬等九个民族。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66691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0人。是广南县人口第一大镇,是壮族文化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    八宝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河谷、丘陵兼面有之,海拨在米之间,山脉呈东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八宝河、龙谭河、板幕河等大小河流25条,其中以发源于木Z湖的八宝河最为闻名,除可满足农业灌溉外,还可以开发建设五级电站,装机容量达1万多千瓦。八宝河沿河风景秀丽,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八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1100cm,无霜期335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65小时,相对湿度70―80%,具有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优越的地理和气候资源,蕴含了八宝米、蔬菜、茶叶、八角、金银花等产品优良的内在品质,使其与八宝风景名胜一起名声远扬。     旅游篇  (一)悠久的历史     八宝原称八播、历史悠久,早在5千至1万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代先民在此开拓繁衍,先秦时期为“僚”、“濮”等古代部族领地,两汉时期属郡句町县,魏晋时间属兴古郡,唐为“僚子部”所辖,宋元属特磨道,广南西宣抚司,明清政属广南府。29年改称八宝,1958年文山州人民成立后属广南县。     八宝地理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宋时期是邕州府赖以广南的“特磨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南照、大理通往两广沿海的重要通道,作为“句町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以壮族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二)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     八宝素有“高原小桂林”之誉,百里平川之上,青峦叠障,秀水蜿蜒,飞瀑磅礴,流泉清冽。奇洞巧穴之中,曲径通幽,怪石林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山川田园风光之中,使旷神怡,留连忘返。更为可贵的是,八宝久远的历史和凝重的文化底蕴还为展示其独特的文物古迹(如余家岩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田房仙岩崖画,八甲烽火台等)和石刻碑题(如“别有洞天”、“醒梦石”等)。“南北双桥锁鏊鱼,东西二瀑挂垂帘,长划卧波归牧笛,渔舟晚唱春江月”,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足令游客目不暇接,叹为观止。1988年,经省批准,八宝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共分为八宝、三腊、河野、百乐、汤纳5个片区,45个景点。其中,国家一级景点3处,国家二级景点4处。尤以一河(八宝河),两瀑(三腊、戈丰瀑布),三滩(田房、大滩、石丫口大滩、珍珠滩),三洞(汤纳、牙方、三腊溶洞),四奇(奇特的喊泉、奇异的风洞、奇怪的洞鸣、奇巧的怪石),五古(古崖画、古人类遗址、古文字、古文物、古桥)最具有旅游观光价值。     八宝河    说到八宝的旅游,就离不开八宝河,正是这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流,造就了八宝典型的山水田园风光。温柔美丽的八宝河由南向北从峰丛群山中蜿蜒盘旋绕到八宝镇区,然后向北匆匆离去,两岸和山脚是平坦的稻田和依山傍水的壮族村落。美丽的八宝河一流来揽集了许多奇特美丽的风景,沿河由南至北有龙潭吐珠,河野鲤鱼泉,风洞、半岛小学、河道溶洞、河道、江中夫妻树、孤儿井喊泉,对河水乡风光,鱼鹰石、山、三腊瀑布、犀牛山、田房崖画、双锁鏊鱼山、青龙山等,还有近十座古代石拱桥横卧于八宝河上,如一条条古朴典型的腰带把八宝河装扮得更加动人。    三腊瀑布    三腊瀑布是八宝风景名胜区的最著名的景点。八宝河水于三腊村旁枝茂藤缠的古树林中穿出来后连叠三台,形成玉屏,浴人和弓花三瀑,总落差120米,宽25―35米,近看玉屏瀑如垂帘横悬,雾气腾绕;浴人瀑汹涌湍急,瀑条四射,石在半空如老顽童般自享嬉水之乐;弓花瀑水从50米高的崖顶狂倾到底台深谷,在谷中翻起层层水花,如洁白的棉花铺在宽敞的谷底。晴天,玉屏瀑和弓花瀑常常隐现出美丽的彩虹。远看三叠瀑布如缟素垂悬青翠的山间,称三腊瀑布。人们曾赞之“幽岩漫天飞素云,深山白日走晴雷”,“三腊响水跌如棉,不用弓弹花自舞”。     (三)别具一格的民居    八宝壮族村寨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壮族田园村落,有自已独特的一套建筑工艺,多取木石为原料,擅长铆榫和雕工。喜欢楼居,房屋名叫“干栏”,其楼多为三层,四重檐瓦,一般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饲养牧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幢,还建有耳房,阁楼和抱厦组成一套,家家都有望楼和晒排,寨中多铺石板,均有风景林,壮乡多水,河道上建设的风雨桥玲珑别致,形成优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壮乡格调。     (四)古朴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     八宝壮族世代多依山傍水而居,有灿烂的稻作文化,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八宝贡米。壮族人民先祖,自然,民风淳朴,礼仪周全。壮家儿女,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所产壮锦、银饰、工艺精良,价廉物美,深得顾客青睐。壮族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项目多而独特,跑马节、花街节、河灯节、新米节等场面热烈,不胜枚举,舞狮、舞龙、踩高跷,花船戏蚌、放河灯等令人耳目一新,趣味盎然。米花、粽粑、岜夯鸡、酸辣鲶鳏鱼,鸭子焖糯饭等民族小吃,风味独特。置身其中,定然陶醉于这浓郁,典雅的壮族文化气息之中。     1998年以来,八宝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景区开发投资已计达12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三腊瀑布景区,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壮族风情园,八宝河漂流及八宝至三腊,八宝至河野旅游公,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景区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以旅游为龙头,以特色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八宝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八宝镇已经成为云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有名气的旅游特色型小城镇。    城镇建设篇  八宝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定型为壮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进而建设成为文山州东部,广南县东南部的中心小城镇,八宝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是以繁荣八宝地区经济,培育旅游主导产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出台更具体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参与开发建设,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齐全,小城镇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八宝特色型小城镇,并为小城镇综合开发摸索积累一定的经验,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按照八宝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八宝镇区近期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按可容纳5万人口规模进行建设。2001年,八宝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经省州计委批准,批准建设内容为长1320米,宽30米的民族旅游商贸街及绿化、供水、给排水工程,六条连接道基面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建设壮族风雨桥1座,批准总投资7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0万元,项目建设已全面完工,已经验收。2002年省州计委又批准八宝为省级中心小城镇建设项目乡镇,建设内容为,广场、三中延长线,石拱桥,镇区供水。批准总投资78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200万元,部分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     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八宝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功能进一步加强,改变了八宝长期以来以为市的现象,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社会稳定。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镇区从事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刺激辖区内农民进入镇区购地建房,不但增加了镇区人口,同时还拉动了农村的消费增长,促进了市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带动旅游业,建筑建材业及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增长。新建的民族旅游商贸街两旁房屋全部按壮家“干栏”或风格建设,现已有100多间房屋建设完成,这让商贸街成为八宝镇又一别致的旅游景点。众多的风味小吃,民族商品,壮乡文化加上典型的喀斯物特地貌田园风光,将会吸引更多客商到八宝旅游、经商。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带动八宝米、蔬菜、茶叶、八角、金银花、高峰牛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八宝经济发展更快,形成高原壮乡一颗璀璨明珠,对全县乃至全州均有较好的示范促进作用。    特色产品篇  八宝米     早在明清时期八宝米已是供皇家享用的“贡米”,为我国“六大珍品”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清香甘甜,油柔细腻,冷不回生等优点,曾被一些有识之土赋予“米中之花”、“洁白无瑕,质优惠中”的赞誉。近十多年来,农业科技人员加强了对八宝米的探索利用和开发,培育出“八宝香米”系列品种,获得农业部优质米金,中国昆交会优质米金,省科技进步三等等多项励。八宝稻谷属中灿型,适宜生长于海拨米精作区,生育期170天左右。在历史上,八宝稻谷无法引种,当时,还把这一奇异生物现象列为“世界56种奥秘之一”,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八宝谷是“神谷”的说法,八宝民间一年一度的迎春“跑马节”时,马队前面开道引的一面大旗的旗杆尖上挂着一个金色葫芦,内装三粒八宝谷种,表示对古代三颗“神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八宝米这一名特优产品的引种和高产成为可能,农科人员造用滇瑞408良种作父本,以八宝稻为母本进行杂交选育,通过历时7年的选育,先后培育出“文稻一号”、“文稻二号”八宝米系列新品种,既保持了八宝米的优良特点,又获得高产,并可进行异地引种,从而扩大了八宝米的种植区域。到2003年,八宝镇已种八宝米质稻达28000多亩,产品在境内供不应求,部分产品已打入上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广南县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八宝米之乡”,已基本形成化、产业化雏型,原产于八宝米系列产品将作为全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市场,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自己的贡献。     高峰黄牛  高峰黄牛以公牛肩胛上和省胛偏前有一竖立肩峰而得名,峰高5―12厘米,牛肩峰则不显著。公牛成年体重为300―500公斤,母牛为250公斤左右。高峰牛结实,肌肉发达、是肉,役两用良种黄牛。它以高大雄壮、峰高如驼,力大结实,肉质鲜嫩等特点闻名全国,同时高峰牛还有耐粗食,性情温驯、易调教,能适应寒冷或酷热的气候,繁殖性好等特点,高峰牛一般不群收放养,大都是单独饲养,即可减少疾病,又不致使良种变异。每年耕种季节结束入冬后,不仅草料要喷洒盐水,还须喂豆浆、熟包谷、面糊等精料,严冬时节,还要每月喂2―3次腊肉,以保持体肉热量和增肥。八宝是广南县的高峰牛保种示范区,荒山草坡广阔,农作物桔杆丰富,群众有养高峰牛的传统,近几年全镇高峰牛存栏、出栏均居全县前列,八宝境内有百乐、甘蔗园两个大牲畜交易市场,每到集市,外地客商公集八宝争相选购高峰黄牛,高峰黄牛已经成为八宝米之后的又一特色产品。   土布、壮锦     八宝土布,壮锦是八宝的一大特色产品。八宝土布生产是由农户在家里编织,全镇有上千台织布机,大部分是手工织机,原来大家只是在农闲时织上几匹为自己做衣服用,近几年来,八宝土布由于质量好,销量逐年增加,加之有一批人从织布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营销,把八宝土布远销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州内、县内的各少数民族缝做民族服装也多用八宝土布,一时间,八宝土布名声远播,成为畅销产品,这样镇区附近的很多群众就脱离土地专门从事土布生产。八宝除了生产一般的土布之外,部分群众还编织传统壮锦,壮锦编织工艺比一般土布复杂,售价也较高。壮锦用彩线编织,织成各种图案的花纹,适合当今城市人的消费要求。八宝土布和壮锦生产涉及千家万户,已经成为群众的一大收入来源,同时也成了全镇的一项大产业。     八宝的少数民族服装,银饰品,尤其是风味食品也是八宝的一大特色,味香可口的鸭子焖糯米饭,十二色花糯米饭,绿色面蒿粑、又黑又大的粽子,褐色褡裢糅,岜夯鸡,酸辣鲶鳏鱼,香甜的米花等均是壮乡有名的特色风味食品。    文教卫生篇  “九五”以来,八宝镇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劳动者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实用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得到加强。     教育:现有学校98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校1所,一级完小14所,二级完小18所,村级初小20所,教学点43个,在校学生1万多人,教职工500多人,教学班级351个,“扫盲”和“普六”工作顺利通过省州验收,“普九”工作顺利推进,三中宿舍楼、镇中学教学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50万元的河野小学搬迁已纳入八宝水库的迁建项目,现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镇中学的学生宿舍已纳入世行贷款项目。2002年八宝初级中学荣获的“二级二等学校”和“县级文明单位”称号。年内高考中被大学录取107人,本科18人,专科89人,录取率达53%。目前,“普九”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2005年,将接受省州验收。     卫生:积极做好医疗防疫,保健工作,加强农村卫生基层网络建设,争取上海援建的“白玉兰”卫生室建设,建成了乐共、板幕、交播、坝哈、平邑等5所卫生室,筹资60多万的八宝卫生院综合楼已正式投入使用,门诊大楼通过招标已开工建设,年内完成门诊29312人次,收治住院病人452人,年度总收入突破100万元,组织乡医开展冷链运转6次,开展“四热”病人血检1780人,妇幼保健及降消项目方面,全年出生893人,其中新法接生791人,住院分娩78人,孕产妇系统管理472人,儿童系统管理5231人,开展灭“四害”活动,共灭鼠69362只,组织单位和居民进行卫生大扫除,消除垃圾68730公斤,清理河道27610米,“”防治工作进展顺利,我镇未发现一我凝视病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运行正常,共上缴基金50多万元,住院就医补助报销逐步惠及广大农户,农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巩固“三为主”,大力推行“三结合”,严格控制多孩率的出生,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促进了我镇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     文化、电视:以各种节日和重祝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文化、电视的作用,认真举办旅游节和盘王节,认真组织村级“”学教活动汇报演出,开通电视光缆,共传输国家、省、州、县共二十五套节目,电视同户已发展到968户。所辖的16个村委会,248个自然村中,已安装24个电视小前端,16套“212”工程,77座“211”工程,35座卫星地面单收站,电视覆盖率已达80%以上。并开通了八甲、板幕、百乐等10个村寨与镇区同频道的电视光缆,通过努力,电视、事业建设已列入“千里边疆文化长廊”项目。    产业发展篇  根据八宝镇“十五”规划提出的“搞好一个建设(小城镇建设),抓好一个开发(旅游开发),建设五大(八宝米、蔬菜、金银花、八角、茶叶)”简称“115”工程,结合市场要求,调整产品结构,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服务为手段”的产业发展要求,“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第三产业”的方针,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农业:抓好八宝米、蔬菜、金银花、八角、茶叶五大建设,新增财政增长点,实现财政解困。2003年,已发展了17310亩优质米,2000亩蔬菜,6130亩金银花。油桐抚育2160亩,八角建设2020亩,按照“十五”规划要求,八宝镇的农业建设要进一步深入地发展起来,需建一个八宝米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9.5亩,进行加工技改扩建,年加工优质稻200万公斤,其中,精米加工2000吨,购置色选,包装系统及配套设施。八角产业,要发展精深加工和包装,开发八角产品,提高附加价值;茶叶产业,要新建无性系茶园1500亩,对现有7000亩茶园提质增效,进行精加工包装;金银花药材产业要对现有的进行管护工作。实施退耕还林,着重是沿河沿面山地带的石山绿化,提高管理技术和生产效益。实现我镇农业产、供、销一体化。    林业:紧紧围绕“封、管、造、节”四方面的工作为重点,走以林养林的子,严格用材林的砍伐审批手续,加强沿河两岸柳树管理,继续实施“山体蔽绿、山脚栽种、两岸插柳“的绿化工作,年内完成八宝水库周边绿化20000亩,沿八宝河60000亩的荒山造林,退耕还林6205亩,人工造林3030亩,金银花6130亩,动员全民参与到封山育林,护林防火工作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畜牧业:走以家庭经营和重点扶持相结合的子,年内全镇生猪存栏40829头,肥猪出栏35063头,大牲畜存栏30056头,肉牛出栏3910头,家禽存栏155204只,出栏157174只,肉类总产量2406吨,畜牧业总产值1462万元。以百乐、交播、坝哈为示点,大力发展高峰黄牛养殖,重点扶持,示范带头,以点带面,全镇畜牧业有序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八宝境内交通便利,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以“三腊瀑布”为代表的壮乡山水,地貌及风土人情,被誉为壮乡“小桂林”。1988年被云南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八宝的旅游共分5个片区,45个景点,其中,国家一有景点级3处,国家二级景点4处,尤以一河(八宝河),两瀑(三腊、戈丰瀑布),三洞(汤纳、牙方、三腊溶洞),四奇(奇特的喊泉、奇异风洞、奇怪的洞鸣、奇特的怪石),五古(古崖画、古人类遗址、古文学、古文物、古桥)都具有旅游观光价值,根据“十五”规划,八宝镇致立“抓好一个开发”(旅游开发),三腊生态旅游村,八宝壮族风情园,八宝―三腊水泥公已开通,八宝河上游的河道漂流,中山公园开工建设等各种旅游的基础设施已建成。至2003年,八宝镇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八宝分会场和一届八宝盘王节的召开。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拉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长1371米,宽30米的体现壮家“干栏”式风格的商贸旅游大街以及六条连接道已建好,各种通水、通电、绿化工程已完工,镇区323线改扩建工程已完成。风雨桥已建成,这些项目的建成,使我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八宝水库建设已完成部分工程。八宝水库的建成,不仅可以灌溉农田,而且还是旅游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大力挖掘、整理民间民俗文化,开展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八宝景区。     国道经济:八宝镇是广南县较为发达的窗口集镇,也是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于1998年年被县人民列为全县五个经济园区之一,八宝镇是云南省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323线贯穿镇区26公里,八宝的交通条件及地理比较优越,是广大商家投资的好地方,“九五”以来,我镇出台了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共同参与八宝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扶持力度,放心、放手、放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至2003年,共引进县内外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龙安冶炼厂,坝哈铁合金厂,壮山公司八宝水泥粉磨站,蔬菜保鲜库,纸箱包装厂,平丰红砖厂,平丰电站,八甲红砖厂等。目前占地1.5平方公里的八宝镇新兴工业区设计交由州规划院设计,八宝的工业园区在不断的得以规范和发展壮大。紧紧依托国道323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促进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扶贫攻坚篇  八宝是广南县的人口大镇,全镇66691人口中,农业人口的64500人,占总人口的96.7%,全镇辖16个村委会,其中有9个村委会地处山区和半山区,贫困程度较深,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有粮301公斤,人均纯收入832元,镇大民贫是制约八宝发展的一在障碍,我镇的扶贫攻坚主要是开展以小水窖、沼气池和茅草房为重点的“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狠抓24个上海援建“7+8”温饱示范村项目,认真落实县、镇定帮扶归集资金的使用,围绕“改土、治水、通、通电、绿色”五大工程,认真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至2003年止,建成乐共、哪响、砂斗滚水坝、龙树湾,百乐、交播、里安、天歪、坡现、八甲、三腊沟渠,以及平丰、坝哈、岩口及镇区商贸大街饮水工程,完成厩改2745平方米,坡改台地112亩,新建台地950亩,改善灌溉面积4800亩,兴修水利807件,解决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2003年全年放救济粮88445市斤,救灾救济款74000元,发放救灾物资棉被51床,衣物90袋,完成了第一、二期农网,解决了两个无电村的用电问题,同网同价已逐渐惠及广大农户,三项工程大会战完成小水窖877口,沼气池745口,茅草房400户,根据八宝镇“十五”规划目标,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大力加大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带领全镇6万多人口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结束语    八宝是广南县的东大门,以其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区位优势,独特的水土气候条件和浓郁的壮族风情,造就了八宝特有的山水田园风光,孕育了八宝特有的生物和旅游资源,素有“高原小桂林”之美誉,八宝米,早在明、清已是供皇家享用的“贡米”,旅游资源尤以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国内外游客所青睐,众多商家也因此宝地而不断到八宝投资建厂。历史以来,八宝是广南县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商业繁荣的集镇之一,是云南省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交通要道。但虽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由于镇大面广,群众和财政都很困难,由于历史和投入等诸多因素,从八宝经济结构来看,属于典型的偏农业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后继的基础设施滞后,发展依然缓慢,致使优美宽松的旅游和投资还未形成模式,丰富的资源未得到更深层的开发,制约着八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春风荡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氛围越来越浓,行动紧锣密鼓。根据省委、省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世纪发展战略,以及“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八宝镇党委、提出了“十五”规划发展战略,围绕“抓好一个建设(小城镇),搞好一个开发(旅游开发),建设五大(八宝米、蔬菜、八角、茶叶、金银花)”的财源建设思,加快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说明:  本乡镇资料一部分来源于互联网资讯,如有补充、变更或错误,请该乡镇及时与人民乡镇在线网络中心联系。  联系电话:010--0;电子邮箱:网址:  属于文山州  文山州辖8个县。  文山州面积32239平方千米,人口332万(2003年)。  文山县面积3064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663000。县人民驻开化镇。  砚山县面积3888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663100。县人民驻江那镇。  西畴县面积1545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663500。县人民驻西洒镇。  麻栗坡县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663600。县人民驻麻栗镇。  马关县面积275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邮政编码663700。县人民驻马白镇。  丘北县面积5150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663200。县人民驻锦屏镇。  广南县面积7983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663300。县人民驻莲城镇。  富宁县面积5459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663400。县人民驻新华镇  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东北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人民、勤劳,物产丰富,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世代和睦相处,这就是广南县八宝镇,八宝距州府文山200公里,距县城80公里,国土面积60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员会,248个自然村、278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瑶、回、蒙古、仡佬等九个民族。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66691人,其中农业人口64500人。是广南县人口第一大镇,是壮族文化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   八宝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河谷、丘陵兼面有之,海拨在米之间,山脉呈东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八宝河、龙谭河、板幕河等大小河流25条,其中以发源于木Z湖的八宝河最为闻名,除可满足农业灌溉外,还可以开发建设五级电站,装机容量达1万多千瓦。八宝河沿河风景秀丽,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八宝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1100cm,无霜期335天以上,年平均日照1865小时,相对湿度70―80%,具有冬暖夏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优越的地理和气候资源,蕴含了八宝米、蔬菜、茶叶、八角、金银花等产品优良的内在品质,使其与八宝风景名胜一起名声远扬。    旅游篇  (一)悠久的历史    八宝原称八播、历史悠久,早在5千至1万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代先民在此开拓繁衍,先秦时期为“僚”、“濮”等古代部族领地,两汉时期属郡句町县,魏晋时间属兴古郡,唐为“僚子部”所辖,宋元属特磨道,广南西宣抚司,明清政属广南府。29年改称八宝,1958年文山州人民成立后属广南县。    八宝地理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宋时期是邕州府赖以广南的“特磨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南照、大理通往两广沿海的重要通道,作为“句町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以壮族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二)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    八宝素有“高原小桂林”之誉,百里平川之上,青峦叠障,秀水蜿蜒,飞瀑磅礴,流泉清冽。奇洞巧穴之中,曲径通幽,怪石林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置身于这如诗如画的山川田园风光之中,使旷神怡,留连忘返。更为可贵的是,八宝久远的历史和凝重的文化底蕴还为展示其独特的文物古迹(如余家岩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田房仙岩崖画,八甲烽火台等)和石刻碑题(如“别有洞天”、“醒梦石”等)。“南北双桥锁鏊鱼,东西二瀑挂垂帘,长划卧波归牧笛,渔舟晚唱春江月”,自然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足令游客目不暇接,叹为观止。1988年,经省批准,八宝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共分为八宝、三腊、河野、百乐、汤纳5个片区,45个景点。其中,国家一级景点3处,国家二级景点4处。尤以一河(八宝河),两瀑(三腊、戈丰瀑布),三滩(田房、大滩、石丫口大滩、珍珠滩),三洞(汤纳、牙方、三腊溶洞),四奇(奇特的喊泉、奇异的风洞、奇怪的洞鸣、奇巧的怪石),五古(古崖画、古人类遗址、古文字、古文物、古桥)最具有旅游观光价值。    八宝河   说到八宝的旅游,就离不开八宝河,正是这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流,造就了八宝典型的山水田园风光。温柔美丽的八宝河由南向北从峰丛群山中蜿蜒盘旋绕到八宝镇区,然后向北匆匆离去,两岸和山脚是平坦的稻田和依山傍水的壮族村落。美丽的八宝河一流来揽集了许多奇特美丽的风景,沿河由南至北有龙潭吐珠,河野鲤鱼泉,风洞、半岛小学、河道溶洞、河道、江中夫妻树、孤儿井喊泉,对河水乡风光,鱼鹰石、山、三腊瀑布、犀牛山、田房崖画、双锁鏊鱼山、青龙山等,还有近十座古代石拱桥横卧于八宝河上,如一条条古朴典型的腰带把八宝河装扮得更加动人。   三腊瀑布   三腊瀑布是八宝风景名胜区的最著名的景点。八宝河水于三腊村旁枝茂藤缠的古树林中穿出来后连叠三台,形成玉屏,浴人和弓花三瀑,总落差120米,宽25―35米,近看玉屏瀑如垂帘横悬,雾气腾绕;浴人瀑汹涌湍急,瀑条四射,石在半空如老顽童般自享嬉水之乐;弓花瀑水从50米高的崖顶狂倾到底台深谷,在谷中翻起层层水花,如洁白的棉花铺在宽敞的谷底。晴天,玉屏瀑和弓花瀑常常隐现出美丽的彩虹。远看三叠瀑布如缟素垂悬青翠的山间,称三腊瀑布。人们曾赞之“幽岩漫天飞素云,深山白日走晴雷”,“三腊响水跌如棉,不用弓弹花自舞”。    (三)别具一格的民居   八宝壮族村寨是云南省最具特色的壮族田园村落,有自已独特的一套建筑工艺,多取木石为原料,擅长铆榫和雕工。喜欢楼居,房屋名叫“干栏”,其楼多为三层,四重檐瓦,一般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饲养牧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幢,还建有耳房,阁楼和抱厦组成一套,家家都有望楼和晒排,寨中多铺石板,均有风景林,壮乡多水,河道上建设的风雨桥玲珑别致,形成优雅,民族风情浓郁的壮乡格调。    (四)古朴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    八宝壮族世代多依山傍水而居,有灿烂的稻作文化,培育出了闻名全国的八宝贡米。壮族人民先祖,自然,民风淳朴,礼仪周全。壮家儿女,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所产壮锦、银饰、工艺精良,价廉物美,深得顾客青睐。壮族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项目多而独特,跑马节、花街节、河灯节、新米节等场面热烈,不胜枚举,舞狮、舞龙、踩高跷,花船戏蚌、放河灯等令人耳目一新,趣味盎然。米花、粽粑、岜夯鸡、酸辣鲶鳏鱼,鸭子焖糯饭等民族小吃,风味独特。置身其中,定然陶醉于这浓郁,典雅的壮族文化气息之中。    1998年以来,八宝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景区开发投资已计达1200多万元,开发建设了三腊瀑布景区,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壮族风情园,八宝河漂流及八宝至三腊,八宝至河野旅游公,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景区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以旅游为龙头,以特色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逐渐成为八宝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八宝镇已经成为云南省东南部的一个小有名气的旅游特色型小城镇。   城镇建设篇  八宝小城镇建设的目标定型为壮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型小城镇,进而建设成为文山州东部,广南县东南部的中心小城镇,八宝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是以繁荣八宝地区经济,培育旅游主导产业,通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出台更具体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参与开发建设,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建成主导产业突出,服务功能齐全,小城镇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八宝特色型小城镇,并为小城镇综合开发摸索积累一定的经验,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按照八宝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八宝镇区近期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按可容纳5万人口规模进行建设。2001年,八宝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经省州计委批准,批准建设内容为长1320米,宽30米的民族旅游商贸街及绿化、供水、给排水工程,六条连接道基面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工程,建设壮族风雨桥1座,批准总投资70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0万元,项目建设已全面完工,已经验收。2002年省州计委又批准八宝为省级中心小城镇建设项目乡镇,建设内容为,广场、三中延长线,石拱桥,镇区供水。批准总投资780万元,其中省级补助200万元,部分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    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八宝小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市政功能进一步加强,改变了八宝长期以来以为市的现象,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社会稳定。小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到镇区从事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刺激辖区内农民进入镇区购地建房,不但增加了镇区人口,同时还拉动了农村的消费增长,促进了市政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带动旅游业,建筑建材业及饮食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全面增长。新建的民族旅游商贸街两旁房屋全部按壮家“干栏”或风格建设,现已有100多间房屋建设完成,这让商贸街成为八宝镇又一别致的旅游景点。众多的风味小吃,民族商品,壮乡文化加上典型的喀斯物特地貌田园风光,将会吸引更多客商到八宝旅游、经商。通过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带动八宝米、蔬菜、茶叶、八角、金银花、高峰牛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八宝经济发展更快,形成高原壮乡一颗璀璨明珠,对全县乃至全州均有较好的示范促进作用。   特色产品篇  八宝米    早在明清时期八宝米已是供皇家享用的“贡米”,为我国“六大珍品”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清香甘甜,油柔细腻,冷不回生等优点,曾被一些有识之土赋予“米中之花”、“洁白无瑕,质优惠中”的赞誉。近十多年来,农业科技人员加强了对八宝米的探索利用和开发,培育出“八宝香米”系列品种,获得农业部优质米金,中国昆交会优质米金,省科技进步三等等多项励。八宝稻谷属中灿型,适宜生长于海拨米精作区,生育期170天左右。在历史上,八宝稻谷无法引种,当时,还把这一奇异生物现象列为“世界56种奥秘之一”,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八宝谷是“神谷”的说法,八宝民间一年一度的迎春“跑马节”时,马队前面开道引的一面大旗的旗杆尖上挂着一个金色葫芦,内装三粒八宝谷种,表示对古代三颗“神谷”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八宝米这一名特优产品的引种和高产成为可能,农科人员造用滇瑞408良种作父本,以八宝稻为母本进行杂交选育,通过历时7年的选育,先后培育出“文稻一号”、“文稻二号”八宝米系列新品种,既保持了八宝米的优良特点,又获得高产,并可进行异地引种,从而扩大了八宝米的种植区域。到2003年,八宝镇已种八宝米质稻达28000多亩,产品在境内供不应求,部分产品已打入上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广南县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八宝米之乡”,已基本形成化、产业化雏型,原产于八宝米系列产品将作为全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市场,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自己的贡献  几天我得论文算是破土动工了,将之前写在稿纸上的东西敲成整齐铅字的时候才发现事到如今我的思维还是很混乱。听听劝,先打出来再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了。     写着写着,想起阿老师的“四弦王子”称号,于是百度搜搜看,这个名称的网络认可度到底有多高。无意间搜到了11月12日参加的那节特别的课――《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     朱哥哥一两个月前就向我提过这件事,11月12日正好是周一,不用上英语课,向桂老师请了一个小时的假提前回学校坐校车到洋浦。  &板蚌#160;  虽然算是云大资力很老的学生,但是这次是第一次到洋浦。七点多到洋浦,见到了朱哥哥,说老艺人们已经到了。这次讲课的主题是石屏彝族,所以刘老师只带着施老师、后老师、阿老师、普美芳、普旧芬参见今天的原生态进课堂授课。见到施老师、后老师、阿老师,握着他们温暖的手,觉得好亲切。后老师问我吃什么好的了,长胖了。施老师就说:这样刚好。施老师总是个老,最善于与人交往。每次见到阿老师,话都不多,但是他总是笑容可掬的样子。                   据朱哥哥介绍,《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是本科生的选修课,七点半,教室满当当坐了八十来个学生。李晓斌老师以般的语气及一系列提问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小。彝族的历史文化与艺人的表演穿插进行,讲了春秋战国时笃慕一支以昭通为口迁徙进滇,成为滇南彝族的祖;海菜腔是彝文化和汉文化交融的结果。讲到海菜腔的时候,感觉有些牵强的说法。                                        八点十五分,朱哥哥接下一棒,开始了“功能”的。娱乐、社交、庆祝、健身、信息、谈情说爱、社会整合,“海菜腔”“烟盒舞”一下有了一大堆功能,我想一开初,它的功能是很单一的吧,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功能也在不停派生,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朱哥哥的意思是功能是一种文化负有生命力的表现。                                                 这次的主讲是李、朱两位老师,施、后、阿等几位艺人,但是刘老师有时还是按奈不住要安排一下,说一两句话。看着艺人们在课堂上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刘老师笑说:“开始会当老师了!”     今天无意在网上看到关于那晚的新闻,经过记者的采访,内容充实很多。给朱哥哥打电话谈起这件事,他说这个周一(12月3日)又将源生坊的另一批艺人带过去讲课,我一想到岩兵老师那个栩栩如生的公鸡舞,就想当然得觉得这次上课的效果也会很好。结果朱哥哥说,因为这次去的这批艺人,语言障碍比较严重,会演不会说,所以没有上次课的效果好。
本文收集于广南政务网,旨在宣传我们广南,若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光临广南网!
(责任编辑:广南网)
】【】【】【】 【】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红石大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