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中国怎样成为大国强国世界强国

怎样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如何发展教育?用政治必修三文化角度答题_百度作业帮
怎样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如何发展教育?用政治必修三文化角度答题
怎样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如何发展教育?用政治必修三文化角度答题
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这一最重要特征就引起了三个大的变化,首先,产业结构要发生重大变化.现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已降到5%以下,传统制造业比重降得也很厉害,主导产业变成了知识经济产业,包括高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已占到60%的比重.我们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也要想到这一点,今后在这个问题上要下更大的工夫.IBM在过去十年中,成功从制造业领头的转变成服务业领头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已降到5%以下,有些国家传统制造业劳动人口已降到20%以下.最后,这样一些深刻变化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教兴国战略不是简单的认识上的,而是跟我们国家今后发展道路紧密相关的.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历史上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应该说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和框架下达到了极致,在世界上当时的经济地位比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还要高,但之后的100年中国社会迅速落后,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方向的落后.应该说康熙、乾隆他们这些皇帝都是好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是很了不起的,但他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革命.在产业结构这一问题上,他们在巩固封建统治、巩固农业经济,但是当时全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就是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谁走上了正确道路,谁将来就要发展.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依旧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即使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还是会发现我们再次落后于别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实现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到知识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还是小平同志说得好,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么多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们现在讲的人力资源强国比较多的讲的是经济上的,实际上大家想一想,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要和谐关键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关键是要靠教育.所以我们常说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这一点我们现在论述得很不够,其实它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跟上,即使经济发展了,国家可能变色,社会会不和谐,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世界历史表明,教育与大国的崛起是相伴相随的,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
历史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过去一千年,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比如说,十一到十二世纪,现代大学的前身在意大利半岛出现,意大利随后就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基地;当近代大学在英国兴起的时候,英国很快就成为全球领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位于大巴黎的众多名校,为拿破仑的武攻文治、革命大业、帝国辉煌提供了思想、技术和艺术的支持.普鲁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军队彻底击溃了法军的主力,俘获了法国的皇帝,当时普鲁士的统帅讲过一句著名的话,大家经常引用的,他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在小学的课桌上就决定了.19世纪后期,在机器大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先进生产力对于专门人才的需求迅速发展,普鲁士德国教育大臣洪堡创办新型大学,改变了传统大学模式,这场教育革命带动了德国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德国的兴盛,德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工业化.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美国20世纪初期的大学校长全是到德国学习过的,回国后在德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大学进行了改革.所以,美国更是教育强国的典型.美国过去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跟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集聚最强国、教育最发达国家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经常说美国到现在为止,它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极大的,实际上却起到人才收割机的作用,世界各国人才都被它收过去.教育兴起带来国家昌盛不仅仅是西方现象,也是世界现象.比如日本,吉田茂写过一本书叫《激荡的百年史》,记录了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起100年经历的波折起伏,其中特别讲到了教育,讲了明治时期日本如何重视教育,如何提高就业率、培养人才的措施,他说,“利用教育事业来促进现代化的实现,这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特点.”特别二战之后,当时日本惨败,但国家仍然坚信只有教育才能复兴日本,认为“子孙后代继承不了任何东西,除了卓越的教育”.所以这些事情都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教育兴、人力兴,而后才有经济兴、国力兴.中国作为后起的、追赶型的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大国梦想,必须首先实现人力资源的追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必须是高等教育强国.大家都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以来,经过千年的演变,功能不断拓展.大学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在与人才培养,同时也在于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世界一流的国家,必须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奋斗.(1)①一个民族的发展,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只有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4分)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4分)③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或: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分)④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民族的发展与振兴。(2分)(其他观点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4分)②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4分)③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立足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4分)(其他观点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主要强调了文化的作用,故本题可从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2)分析的态度,应从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开放的态度应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分析,前瞻的态度应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角度分析。考点:本题考查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北京高考英语降分的方案,因为事关高考改革的方向,在H地区也激起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在高考的指挥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工具属性。”“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不会使穷孩子不利。”“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削弱英语地位会加剧教育‘贫富分化’。”“如果中国的公立教育持续削弱英语的地位,只会导致精英群体更快逃离应试教育体制,更早出国留学去。”“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2)新民网评论员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公众质疑。改革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比降低英语考试分数更重要。结合材料,说明改革英语教学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号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12分)(3)尽管他们看法不一,但都秉持着理性探讨的态度,字里行间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和对贫困学子的关注令人动容。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议中应该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4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6分)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原者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材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文化中;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不断增强人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 30多年来,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考验和挑战。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适应新形势,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省承担着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应该率先积极稳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材料二 实现民族复兴梦,建设美丽广东,必须留住美丽村庄。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我省一些传统村落人文特色日渐消退,甚至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成了人们的期盼。(1)结合材料一,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 分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2分)(2)结合材料二,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阐述“让传统村落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中国大地”的理由。(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材料二&养老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养老服务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在吸纳劳动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政策得当,处理得好,可以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加快发展养老事业政策措施的政治生活道理。(12分)(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在养老问题上“取得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双赢”。(14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4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年A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增加值(亿元) 595.93 735.4 807.96 1056.09 1256.74 占GDP比重(%) 3.2 3.4 3.5 3.8 4.0 注1: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多在10%以上,美国25%左右,日本20%左右,欧洲15%左右;注2:年,A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同期GDP增长速度为15%左右;材料二:近年来,A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推进体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鉴于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要推动A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实现从大到优、从大到精、从大到强的转变,既注重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更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改善。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力争达到7%。据专家分析,A省文化产业仍面临以下几大问题: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成熟,从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高达25%,而A省只有4%;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品牌少,含金量不足、产业影响力不足;第三,政府主导投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民间资本进入效应未充分显现。这实际上是当前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足和市场规范缺失所造成的。(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出来的经济信息。(3分)并结合上述材料信息,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分析A省应如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8分)(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A省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9分)材料三: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在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了“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材料四: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有关知识分析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12分)(4)结合材料并运用政党制度有关知识,分析党在“中国梦”的实践中应该如何发挥领导核心作用?(10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2013年11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请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6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综合题
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短短几十年实现了跨越上千年的发展奇迹。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达到2 000多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2%,期间西藏年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5元达到4 138.7元。“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在西藏财政投入力度,建设重点项目188个,覆盖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体系、能源、交通、水利、农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1)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探寻“十一五”以来西藏地区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10分)(2)有人说:“民族睦,国家兴;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民族之间就团结和睦。”请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A.《尝试集》《常识》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C.《爱弥儿》《神曲》D.《常识》《庶民的胜利》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乐乐课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习题详情
18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4.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A.《尝试集》《常识》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C.《爱弥儿》《神曲》D.《常识》《庶民的胜利》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12.DE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现代文阅读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2.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E.原文的表述是“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意思是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虽然从西方的《爱弥儿》等吸取了思想文化养分,但前者并非后者的翻版,它们“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A.见原文第一段前半段。B.见原文第二、三段。C.见原文第三段。F.见原文倒数第二段。13.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14.“西方文化的影响”1分,“民族文化失去自身特色”1分,“沦为精神殖民地”1分,“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15.无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A.《尝试集》《常识》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C.《爱弥儿》《神曲》D.《常识》《庶民的胜利》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国学的焦灼    浮生何所寄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D.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E.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无法与《爱弥儿》《神曲》《常识》相比。F.只要人口基数还在,西方文化不会导致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会转型与制度的缺失,则会突显民族文化的消极面。13.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A.《尝试集》《常识》B.《尝试集》《庶民的胜利》C.《爱弥儿》《神曲》D.《常识》《庶民的胜利》14.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在文本中,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4分)15.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是持否定态度的,试分点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4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大国 制造强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