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打三世七太极拳有人练吗就不要跳舞是吗

为什么打太极拳比跳舞更损害膝盖?而且太极高手大多膝盖有问题,他们绝非是姿势错误,相反姿势越正确越损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为什么打太极拳比跳舞更损害膝盖?而且太极高手大多膝盖有问题,他们绝非是姿势错误,相反姿势越正确越损
为什么打太极拳比跳舞更损害膝盖?而且太极高手大多膝盖有问题,他们绝非是姿势错误,相反姿势越正确越损膝盖,这是什么原因,国粹有假吗?
真正的太极应该属于格斗运动,训练比竞技体育要残酷得多,这些高手肯定不会单练太极,散打格斗什么的都得练,关节活动多了自然会损伤,这是无法避免的,身上没伤是绝对称不上武术家,甚至连运动员资格都不算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是姿势的问题吧。。。还有就是松没松的问题。。。我记得你要膝盖绷紧的话。。就会练一下就很不舒服了。。。还有就是强下低桩。。。。
我的好友是练陈氏太极的但是他身体没有任何不好的征兆 相反比所谓的大家身体要好得多 他的诀窍就是用意不用力。行住坐卧都在练功。还有无论对方力大力小。一律虚领。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
年上半年笔者曾连续在本吧发了篇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者的贴子。在陆续发贴的过程中,有网友将其中的篇收集起来以《转的贴》为题转发至杨氏太极吧,此贴被加精(见该吧精品区)。由于原为一篇篇分散发表的,不连贯,缺乏整体感,现将全部篇以及对象相同的另外两篇计篇,集中起来逐篇修改后,打包发表,供可能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参考。讲的都是必备的基本知识,前篇侧重打基础,后几篇侧重强化和深入理解。为何发这些贴子?作为国之瑰宝,传统太极拳应当发扬光大。另方面,太极拳,因其明显的健身作用,被单纯用来为健身养生服务,已是既成事实。就目前情况看,众多人,特别是中老年人,不习武却打太极拳的现象将继续下去,作为一种趋势,似乎已不可逆转。既然如此,就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些人应怎样打太极拳?对于他们来说,传统太极拳理念中有哪些须认真坚持?哪些可适度忽略?或者说,为把拳打得尽可能理想些、收效大些,他们具体该遵循怎样的基本指导理念?这样的问题如能解决好,将惠及国内国外数以千万计的人群。这篇贴子基本上表达了笔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愿与朋友们进行意见交流。诚恳欢迎批评指正。
为便于阅读,先介绍各篇的标题:第一篇专注于动,才能生静第二篇动生静的生理基础第三篇情绪、心情与健康第四篇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第五篇不求高难,只求适度第六篇要不要刻苦训练?第七篇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第八篇用意与用意要轻第九篇说说不用力第十篇不用力,放松与轻第十一篇太极拳与人体功能第十二篇如何对待内气运行第十三篇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第十四篇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第十五篇处理好十大关系第十六篇学拳须知双一二三四五第十七篇同为健身手段,太极拳与一般健身运动的区别第十八篇太极拳与无为哲学第十九篇心与意合浅说第二十篇打拳开始前须默读的两个口诀
专注于动,才能生静
如果每日只是打打太极拳套路,用以健身,那么打太极拳就应定位在动中求静上,动静结合,以求静为重点,一切以利于动中求静为准。
从打拳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做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进而在打拳过程中并通过打拳争取做得更好。
实现动中求静,重点抓什么?
一定要切切实实做到意领形随。即使套路打得纯熟,&招招式式都已练得形成熟巧,&打拳时一举一动仍须有心意主宰。举手,&因心意令其举;&投足,&因心意令其投。拳应打到心神专注、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引导肢体打好套路中的每一招、每一式上,&心中只装着拳式,&别无他念。意与形结合到如此程度,&意味着动中求静已相当理想。人无所求,&心自安宁,于是情绪稳定了,&心情平静了。
心神专注是动中求静的关键,&是打好太极拳的保证。
动生静的生理基础欲求静,必须心神专注于动上,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引导肢体打好招招式式上。心中只可有招式。为什么这样做能求静?下面仅从生理学角度简略解释一下。
人的意识活动是通过大脑皮层实现的。大脑皮层的活动存在着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的现象。在大脑皮层内,一种神经过程如兴奋的发生,可以诱导出与其相反的神经过程如抑制。当我们把全部心思投放到引导肢体打好每一动作上时,大脑皮层中相关的功能区就会处于兴奋状态。打拳越投入,兴奋越强。此时,兴奋区周围的其他功能区发生的抑制也会越强,以至于紧张、压力、乃至痛楚等等,便都自然而然排解掉了,于是人心安静下来。
动生静。动为人所必需,固然重要。但在太极拳里,全副精力用在动上,实则主要是为了静,据此,可以说动是求静的手段。
动中求静,重点不在动引起的兴奋,而在兴奋诱发的抑制。
“以一念代万念”,现实生活中不乏实例。
情绪、心情与健康打太极拳为什么求静?&因为情绪稳定、心情平和与健康密切相关。
生活经验表明,心情可以引起人体技能的变化。情绪激动,可引起剧烈心跳,无牵无挂,入睡容易,遇上闹心的事,有时就辗转反侧,入睡困难,等等,实例举不胜举。
不健康情绪如恼怒、忧伤等,可能造成机体功能失调,&诱发某些疾患。暴怒可突发心脏病或中风。生活与工作负担,可令人精神紧张,产生压力,&引起焦躁情绪或抑郁感,甚至发生心脑血管等疾病。
健康情绪对人有益。有研究表明:类似情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使精神放松,压抑感减轻。情绪好不仅有助于慢性病康复,甚至还利于外伤愈合。
坏心情强度越大越不利,好心情却以适度为好。情绪波动过大,&突然的激动,&过度的兴奋,&哪怕是欣喜所致,&也可能有损健康。要防止乐极生悲。
一篇谈论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文章提到:有人曾对猝死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所调查到的170例中,发病近期受到重大精神打击如亲人遭遇不幸的占41%,本人遇到危险、威胁等的占24%,过度兴奋的如团聚等占6%,合计占71%。这个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情绪波动与精神创伤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
事实证明:&气氛祥和,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最有益于健康。这一点,&正是打太极拳所努力追求并且可以做到的。
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
动中求静就是通过动求得情绪稳定、心情平和。
根据生活经验,人们懂得情绪、心情会影响到健康。为什么会这样?下面仅从生理学角度简略加以解释。
人体内的大量液体如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统称为体液。体液不仅温度、酸碱度等保持相对稳定,其中含有的种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总的来说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与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体内代谢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至人整个生命过程的延续,密切相关。体内的这种相对稳定状态一旦出现问题,并在时间或强度上超过一定限度,人的健康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在维持与调节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方面,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着关键作用。只要这两个系统功能保持正常,体内的这种相对稳定一般会处于十分良好的状态。
说到这里,就得提提人的心理因素了。人的情绪、心情会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当人平静时,神经系统兴奋度适中,内分泌系统工作正常,自然利于健康。不过当人心情不平静、情绪有波动时,就不同了。此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到内分泌系统的工作;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任何一种物质的增多与减少,均有引发健康问题的可能。比如,当人兴奋、恼怒、恐惧、精神紧张或压力大时,交感神经兴奋加强,致使内分泌系统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其浓度超出了体液中应有的正常值。于是,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血糖增多等反应。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反应不一定就导致疾病发生。但是,长时间的或过度的反应,则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人就可能患上某种疾病,不良情绪、坏心情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就表现出来了。
一是人的情绪、心情,一是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工作,一是体液的相对稳定状态,这三者的关系,使情绪、心情与健康紧密连结在一起。
打太极拳可以起到调节体液,保持体液平衡的良好作用,何乐而不为?
不求高难,只求适度有的动作,一些人如果按技术要求做,难以完成,例如下势要求低势下蹲,摆莲脚要求双手依次拍打外摆的脚面等。任何动作,只要做起来产生不适感、吃力感,或者做时能引起身体失衡,都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变通。在身体不舒服、吃力和摇摇晃晃的情况下打拳,怎能聚精会神,平平静静?老年人尤其应当注意,难度大了,存在安全隐患。不管哪一个年龄组的人,即使是青壮年,只要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动作难度都是相对低一些好。这是因为,打拳的定位是动中求静。打得越是平稳、灵活、舒服、自然,越容易实现预期的目标。下蹲不是越低越好,抬腿不是越高越好,步子不是越大越好,动作不是越难越好。不要追求高难,结合个人情况,适度为好。
要不要刻苦训练?人们崇尚铁杵磨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精神。人贵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那么,练太极拳要不要勤学苦练?起步较晚、年龄较大、练拳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人,可以勤学勤练,但要适度,最好不要苦练。理由如下:
1.太极拳有一条重要要求,即打起来自感舒适。“一身舒适为万法宗”。从练拳一开始,就应照此办理。苦字常与吃苦、难受等意思连在一起。练到产生吃力感,不适感,疲劳感,甚至腰酸腿痛,与上述要求相违背。
2.太极拳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身手段。有人甚至坚持终生。初学者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两天便学会一个套路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来日方长,还是循序渐进为好,不可操之过急。
3.&打拳本为健身,不能适得其反。如果只是出现轻微不适,倒也无妨。可是严重一点的,例如出现膝关节疼痛,年纪大的人就得注意了。
·第七篇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打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动作轻缓,自我感觉舒适,而且打拳不能过累。若是按上述要求做了,是不会引起膝关节痛的。但是,如果指导思想不对头或方法不当,也有可能出毛病。常听人说:初学太极拳,出现膝关节痛是正常现象,打打就好了。还有人在谈到此现象时说:这时,就需要有克服疼痛、忍受疼痛,并与之抗衡的精神,要有假如我怕痛,痛就不怕我,而我不怕痛,痛就怕我的思想忍耐一段时日,疼痛就消失了。上面引用的两句话,若是说给以练武为目的习拳的青壮年或少年儿童,笔者无意就此说三道四。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人,特别是年纪大的人在练拳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膝痛,不管什么原因引起,都不能照上述两句话办,不可硬抗。不然的话,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年轻人关节出现轻微不适,一般情况下能逐渐恢复。年纪大的人则不同,膝关节已逐渐发生了退行性改变,相关组织的修复能力减弱,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与关节囊相对松弛,对关节保护作用差了,本已有所老化的关节软骨、半月板更易受损。一旦耗损超过修复能力,你不怕痛、能抗衡也无济于事,疼痛可能越抗越重。膝关节痛在老年人中常见,人越老发病几率越高,且不易恢复,不管打太极拳与否,都可能出现。因而,上了年纪的人从学拳开始就应留心保护好膝关节,尽量不让它出问题,十分重要。初练太极拳出现膝部疾患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没经验,练时步子大,下蹲低,用时过长,致使膝关节超负荷活动过多。初学乍练,功底不深,时间长了,连年轻人都可产生膝痛,更不用说年纪大的人了。上了年纪的人,就是能蹲得很低且不吃力,也还是架子高些好,以防万一。如已出现膝痛,应适当缩短打拳时间,减少难度。无论如何不能再屈膝到产生疼痛的程度。疼痛较重者,应停一段时间,养一养,治一治,并借机学学相关理论。身体康复了,认识提高了,再打不迟。
用意与用意要轻&
用意二字强调的是练拳时一定要“心为主帅,身为驱使”,&"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领身随”,“时时皆有意识导动作以俱进”。一定要把全部心思用于引导肢体做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上。&任一动作都得听令于心意,在心意指令下发生,在心意引导下完成。
打起拳来,心里想的只应是招式动作,要努力摆脱无关思绪的干扰,减少好奇心,少为身边事物、声响分心,尽量不走神儿。有人说:&打太极拳时“哪怕泰山落于右,烈马奔于左,操练者应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话用语实属夸张,用意却十分清楚,&强调的是:&行拳须“静一而不变”, “心中无有些许杂念”。
习练者如果真能达到或接近神与形合,物欲无存、情思不扰、守寂不争的境界,打太极拳便成为一种精神享受了。
有人很重视用意,行拳时严管自己,常为走神儿着急。打拳,不仅肢体放松,动作轻,精神也得放松,用意也得轻。像这样严管自己甚至达到有点紧张、执着的程度就不对了。常言说:“心一执着,则万事不得自然。”&
你把自己看管得越紧,对外界刺激反而越敏感,更容易分心。实际上,用意过重本身就是一种分心。一定要轻松得意,舒适自然。是要用意,但所用的意最好在有意无意之间,轻到不能再轻。练拳时,常有外界干扰,走神儿了,收回来就是了,平常心很重要。
说说不用力作为武术,传统太极拳十分重视劲(或称劲力)。劲在太极拳里有特定的含义。不为练武只为健身的习练者,只是每天打打套路,也涉及到劲的问题,捋有捋劲,按有按劲,蹬脚有蹬脚的劲,出拳有出拳的劲,以腰带动得用腰劲,等等;不过,由于不习武,不涉及与技击相关的问题,因而不必过多考虑这一作为特定概念的劲字。应当考虑并特别注意的是不用力三个字。
只要是打套路,有一种力就不能不用,这就是为准确完成每一招式、确保姿势正确、维持动作稳定与动作自然而在生理上所必需的力。这样的力不用的话,就打不成太极拳了。所谓不用力,说的是:行拳时,除了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以外,主观上不再额外用力。
上述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的一大特点是不影响血脉流通。而额外用的力,也称拙力,则会引起某些肌肉紧张,产生僵滞,使相关部位血脉受阻。
打套路时,不管做哪一动作,主观上应尽量一点力也不用,动作轻轻。认真按技术要求做就是了,每理想地完成一个动作,手眼身法步到位了,也就把全身各部位为完成该动作生理上所必需的力用上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做一个动作生理上该用什么样的力,一般人可能说不好也说不全,但只要把动作做好,中规中矩,就可能不自觉地把所需的力使出来,而且周身会配合得很好。这种能力是人通过从小到大的实践活动获得的。一些平时不常做的动作,一时可能做不好,只要细心琢磨技术要求,反复观看录像资料,求教于人,多多练习,定能做好。熟能生巧,存在的潜力不愁开发不出来。
不用力与正确的身形关系密切。仅举例说明一下,《太极拳之练习谈》里说,虚灵顶劲是“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试想,头上顶个物件情况下打套路,怎能不轻而又轻?又如“沉肩垂肘”和“松腰松胯臀部内敛”,前者保证了上肢放松,后者不仅放松腰胯,还有助于圆裆,有助于下肢关节放松,而不用力以全身放松为基础。初学者往往只是在预备式里考虑头颈怎样,腰胯如何,等等,打起拳来却不注意这些全过程都应保持的要点了。这不对。
不用力,放松与轻动时主观上不用力,形体放松以及动作轻轻,对于太极拳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打套路时,有了这三点才有呼吸深长匀缓、血脉通畅,才谈得上动中求静。
这三者本身密切关联。形体放松,为不用力创造了条件,动作也就轻了。真正做到不用力了,说明形体放松得较为理想,动作自然重不了。这三者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即太极拳的运动,进行了不同的描述。从生理上看,是形体松,从外观看,是动作轻,从力的运用上看,是不用拙力。
既然如此,打拳时可否将注意力放在其中的一项上,通过实现其中的某一项,同时也带动另两项的实现呢?
只抓动作轻不行。个别身体状态有放松,有不用力,但习惯上一般不用轻重来表达,例如“双腿开立”以及“立身中正”&等。
形体放松是不用力与动作轻的基础,十分重要。可否只抓放松?也不行。放松的尺度不好把握。到什么程度才是“大松大软”,才是“真松”?尚无明确标准。用什么方法放松?哪些部位需要放松?人们的理解出入不小。有的人要求意守穴位以达到放松,这对一般人来说不易做到。有的人把放松分为多个层次,除周身肌肉、关节放松外,还要求血管、毛细血管放松,五脏六腑心肝脾肾一一放松,甚至要求颅腔里的物质、骨髓等也都要松开。血管、心肝脾肾、颅内物质、骨髓等,其活动都不受人的意识直接控制。姑且不说它们能否放松、怎样放松等问题,即使这样的放松真的有人能做到,也不是常人力所能及的事。
本文的重点,就是想强调:对于每天打打套路的人来说,为同时做到这三点,应抓不用力这三个字,即:打拳过程中,主观上尽可能一点力气不用,“身上不带分毫拙力”。如能做到这一点,加上身形正确,那么习练者基本上可看作是形体放松了,而且必然是动作轻轻。
太极拳与人体功能人体的诸多生理、心理现象,有的是在意识支配下发生的,如肢体运动,有的不是,如神经传导,胃肠消化等。有一些人体功能是按其自身规律自主运行的。这其中,有的可以人为直接调控,如呼吸。呼吸一般情况下自主运行,但人可以让呼吸在较短时间内快些或慢些。有的人体功能也是自主运行,一般人却无法直接干预,如心跳,常人无法想快就快,想慢就慢,除非通过间接方式对其施加影响,如增加或减少体力活动等。
打太极拳,除形体动作外,习练者对个人人体功能,特别是通常情况下按自身规律自主运行的功能,尽可能不有意进行直接调控。这样,太极拳对人起到的种种积极影响,就主要是通过专心打拳而间接产生的了。
这样做优点有二:
优点之一,是可以避免因人为直接调控不当所引起的负面作用,以减少不利于求静的因素。例如,人行拳时有了杂念能主动排除,不过求静靠的主要还是把全副精力专注于打拳上。心中只有招式时,杂念就没了,人也就静下来了。如若一面打拳一面严管自己、不让自己分心、过分警觉的话,实际上就已经是分心了,反倒适得其反,容易打错。又如太极拳通过整个行拳过程进行调息,使得呼吸匀缓深长,而在行拳过程中则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样做到忘息。习练者,特别是初学者,不必忙着练把呼吸与拳势的“起落开合”结合起来的能力,把握不好分寸的话,可能造成呼吸不顺畅。
优点之二,是能借以把对习练者规定的种种要求从数量上减少下来,以利集中精力求静。如能做到除形体动作外尽可能不再对身体任何其他功能有意识地进行直接调控,那么,习练者打拳时要做的基本上就只剩下一件事了,即专心致志引导肢体按照要求把每一动作、每一招式、以至整个套路打得正确无误。倘若这样做了,心自然会静下来。久而久之,良性心理因素的健身作用便会显现出来。
如何对待内气运行内气在体内按其自身规律自主运行,一般人无法主观直接调控。对内气态度不一样,有人主张引导其运行,有人认为听其自然为好。
许多太极拳著作,在讲解招式的打法时,不提内气运行。杨澄甫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作品,传世经典,影响深远。该书讲解打法时就没提内气运行问题。&
古人有“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说法。杨澄甫的弟子之一、太极拳家陈微明解释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运气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一般人,尤其是每日打打套路的人,最好走养气的路子,走“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的路子。运气,即有意引导气的运行,须审慎,弄不好会产生不利影响。杨澄甫的另一弟子、曾协助其师执笔完成《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郑曼青就曾说过:“气一练错,不但没有好处,害处很多。”
古人说;“淡然无为,神气自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动中求静,精神内守,心气平和,利于气的运行。可以不去干预气的具体运行,让气自己管理自己,按其自身规律行事,它会在行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变得充实。
不为习武只为健身、每日打打套路的人多属业余锻炼,是普及太极拳的对象。假使事情搞得简单点儿能达到健身效果,不妨从简。
第十三篇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为习武只为健身、每日只是打打套路的朋友,为追求良好的锻炼效果,亦须循规蹈矩。归纳起来,行拳时须遵循的有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四大基本原则是对习练者身心两个方面提出的总的要求。它们是:.中正立身中正,不仰不俯,不倾不斜;.放松身心放松,用意要轻
不用拙力;.平静心平气和,一心练拳;
舒坦自觉舒适,无吃力感。八大动作要领用来规范动作。它们是:.准确循规蹈矩,动作到位;.平稳起伏不大,不摇不晃;.协调周身一体,上下相随;.连贯动如行云,绵绵不断;.轻柔轻而不浮,柔韧有序;.圆活身手灵活,来去忌直,宜走弧形;.自然动作得体,分寸适度,舒展大方;.匀缓拳速均匀,动作缓慢。上述基本原则与动作要领仅仅提供给每日打打套路用以健身者。其中,每一项都应贯穿于打拳的全过程。任一招式、动作都不得违背其基本精神。有的套路,拳速快慢相间,如发力、快速转身、突然摆脚等,年纪大或体弱者可以变通,改为匀速。
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
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人,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打拳所涉及到的是太极拳中那些即使不习武也可用来健身的种种要素,可以说是采用了非武打法。他们打拳时应遵循的指导理念,是在充分考虑了非武打法这一特点之后提出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一些要点:&
1.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求静为侧重点,一切以利于求静为准;&
2.求静的过程就是把全部心思用来引导肢体打好每一招式、每一动作、以至整个套路的过程;
3.打拳不追求高难,只求适度;&
4.意领形随,意领时用意要轻,形随时主观上不用力;&
5.除形体动作外,尽量不对人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诸多功能,特别是不对通常&
情况下自主运行的功能,有意识地进行直接调控;&
6.坚持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
说明:这个贴子,即第十四篇《打太极拳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之六个要点》,原为《写给打太极拳不为习武只为健身的朋友》系列十八篇的《之十八》。由于这个《之十八》与前面的十三篇即《之一》至《之十三》关系密切,这次发表便直接提到这十三篇的后面了。&
六个理念要点分别与前面十三篇有对应关系,具体介绍如下:&
1.&要点1和要点2,对应《专注于动,才能生静》,《动生静的生理基础》,《情绪、心情与健康》,《求静益于健康的生理学解释》。&
2.&要点3,对应《不求高难,只求适度》,《要不要刻苦训练?》,《提防膝痛应从学拳开始》。&
3.&要点4,对应《用意与用意要轻》,《说说不用力》,《不用力,放松与轻》。&
4.&要点5,对应《太极拳与人体功能》,《如何对待内气运行》。&
5.&要点6,对应《四大基本原则和八大动作要领》。&
为进一步了解各个要点,可分别参阅它们各自对应的贴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解说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