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爱情这东西给你一组家庭和少量谷物的沙盘类游戏叫什么

点击上方“创见”可以订阅哦!*来源:WaitButWhy 译文首发创见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长约12000字,阅读时间约半小时,建议转发收藏后阅读。创见干货:著名自媒体《罗辑思维》曾经引用了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的一段格言,并且将其定义为对职业最精辟的概括和总结。第一,工作既是事件的见证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既可以思考又可以行动。从业者可以同时用这两种身份去体验生命的激情;第二,单从法律这个职业来说,它就像是一个魔术镜子,反映的不仅是这一代人的生活,而且是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人的生活。为什么也要提及这样一段话呢?因为在编者看来,将法律这个词替换成为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似乎都能精准捕捉到工作所能带来的最高意义。而对于科技媒体来说,更是能够唤起强烈的共鸣,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个长篇连载,讲述 Tesla 是如何一步步塑造我们想要的未来的。对于很多关注科技新闻的同学来说,Tesla 只不过是一款电力驱动的高级跑车,它究竟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也许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而整个故事的背景远比你想象中复杂深刻。本系列分三个篇章:能源篇、汽车篇、以及特斯拉篇。通过这三个篇章的追本溯源,沿着短短的人类历史文明的时间脉络铺展开来,我们才会真正了解特斯拉是如何成为整个世界再次轰然起飞的引擎。能源是什么?能源很重要,如果没有能源,我们就成下面这个样子:但是能源到底是什么。字典里面给出的解释是:「物质和辐射所拥有的某种特定的属性,这种属性具有提供动力的能力。」在此处所指的「动力」,其实一种克服阻力,或者产生分子运动的力量外部显现。如果将两个定义糅合到了一起,我们就能够理解到能源这个词更加准确,也更加全面的定义。那就是「一种物质和辐射所具有的某种特定的属性,要么通过克服阻力,要么通过制造分子运动,使得力量外显出来。」这样的定义总结出来未免有点儿太过枯燥无趣,如果让我们用简单点儿来说的话,那就是「一种能够让一些东西做点儿什么的源泉。」而关于能源,其中最耐人寻味的部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意味着能量是不可能凭空创造,或者彻底被消灭掉的,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外一种形式。鉴于每个生物都要活着,也都需要能量。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类的我们不断繁衍壮大,而我们都是需要能量的,所以我们非常尴尬地走向了一个别无选择的处境,从某些地方偷取我们所需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所需要的能量,第一个我们想到的便是太阳能。正是太阳能,才能有风吹雨落,才有了整个的生物界。在衡量能量的标准上,「焦耳」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单位,一焦耳代表了施加一牛顿作用力经过一米距离所需的能量。以太阳能体现出来的焦耳能够给动物们带来光和热。这也正是食物的来源。种植物知道如何摄取太阳能,并且将其转化成为食物。从此开始,地球上的生命都可以通过猎杀其他生命来「偷取」被杀死者体内所储存的能量。能量偷取所形成的食物链为了更加形象地表达生物之间彼此掠夺偷取的关系,我们发明了「食物链」这个有趣的词。后来我们用「吃」这个词来指代「偷取其它生物能量和猎杀它们」的这种行为。还有「捕猎者」这种角色,它总是想要将看得见的一切生物的焦耳据为己有,而「被捕食者」往往总是太过弱小,任何人看到它都想欺负或者尽可能地占得好处。在这些角色里,植物是最没有罪过的了。它自身的清白,其实也只是因为它凭借着太阳来供养自己就可以了。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从任何生物上面摄取能量。这个系统因为有了人类而变得不再完美,但这个系统还是运转下来了。这个系统正常运转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最后的几万年历程里,人类逐渐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尽管将新的能量注入到体内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跟另外一种方式相比,似乎乐趣就显得少了很多。比如你通过利用某种能量使的物体跑的更快,或者举起在平常时候根本无法办到的重物,而你只需要选择以舒服的姿势坐在某个座位上,或者抓着某些牵引的绳索即可。于是,人们的聪明才智顺着这一思路开始加速奔腾向前,通过将能量外显于自己的体外,使得其他物体能够帮助自己工作。但是焦耳并不仅仅存在于生物身上,它还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流动着、旋转着、放大着。通过发明科技创造,人们开始掌握如何利用它们。人们利用风车来「偷取」风的焦耳,当风吹过的时候,人们将其转化成为某种机械动能,去做碾碎谷物的事情;人们还发明了帆船,它同样能利用风能,将其转化成为人类可以引导的一种船体动力。水还能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能,将其传话成为一种大地的势能,当它蒸发到空中然后从天而降的时候,其能量也就体现出来。正因为如此,人们看到了机会,发明了水车以及大坝,「偷取」水流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但在这些「偷取」能量的科技活动中,最让人兴奋的莫过于如何想方设法地,更有效率地燃烧东西了。上述所说的风能也罢,水能也好,你只是在它们运动的过程中捕捉其中一部分的能量而已;但是如果你是在燃烧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往往积攒了多年的焦耳能量,在燃烧的过程中一次性地全部释放出来。这毫无疑问是能量的一次爆炸性地释放过程。人们将这种爆炸的过程称之为火焰。焦耳通过对热能和光能这两种对人们有用的能量形式体现出来,一时间燃烧在摄取能源的人类之间流行起来。驯服狂龙在利用风能和水能上面,人们琢磨出来了很多无比精巧的方式,但是一旦涉及到「燃烧」这种能够将绝大多数能量释放出来的方式,似乎就一筹莫展。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蹲在火焰的周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让自己取暖,烧烤东西,仅仅如此而已。火焰是一条狂龙,当时没有人能够找到驯服它的那条缰绳。然后,那条缰绳终于出现了:「蒸汽」火焰燃烧形成的焦耳是非常难以利用的,但如果你将这些能量全部注入到水中,很快这些水分子开始分解,最终变得混乱无比,然后飞升到空中,伴随着底下熊熊火焰的灼烧,这些水分子变成了蒸汽。也正是因为蒸汽的出现,我们从来不知道如何直接利用的火,终于转化成了一种我们能够控制的形式。有了「蒸汽」这个「缰绳」在手,十八世纪的发明者们开始带来数不尽的科技创新,彻底打开了一扇大门,将人们带向了一个之前想都不敢想,完全不可能的全新世界。到了 19 世纪初,这些成果通过一种发明得到了巅峰体现,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发明:蒸汽机。想想你的茶壶,现在烧开了水,嗡嗡直叫,壶盖不停地跳动。想象一下如果将壶嘴的蒸汽导出到管子,将其导入到了一个空空如也的气缸里,一下子释放出来。当蒸汽进入到气缸再出来的时候,它推动气缸里面的一个活塞,使其强有力的前后来回往复的运动。下面是引擎工作的简单图示。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巧妙的机械连动设计,这种简单的前后来回往复运动的活塞就可以胜任很多任务。图示中我们看到轮子就这样被带动起来了。有了蒸汽机,人类文明又一次得到了升级。从过去的风力帆船升级成为了蒸汽船,从过去牲畜拉着的车变成了小汽车。在工厂中,人们也利用蒸汽做很多事,彻底将水利带动的轮子淘汰出局,换来的是更加强有力,更加有效率的蒸汽带动的轮子。有了这样的能力,人们可以带更多的货物去向更远的地方,更快速地运往更多具有超高效率的工厂中。工业革命由此而来,带动着人类历史全速前进。人们往往说工业革命是由蒸汽带来的,其实蒸汽只不过是一个中介。曾经我们曾经在几万年里对燃烧如何被有效利用一筹莫展,如今我们终于降服了狂龙。更本质的说法是,工业革命是由火焰带来的。煤炭带来的「掘金热」如今,我们发现了燃烧所带来的惊人好处,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如今这样迫切的需要「燃烧」。曾经在人类历史中,人们如果想要烧什么东西,他们只要走出去寻找一些木头就可以了,非常简单。但是如今已经到了 19 世纪,在不断滋生的对燃烧渴求的背景下,木头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胃口了。我们很早以前就知道除了木头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用来燃烧。在英国,他们将木头取而代之的东西是在海岸发现的一些黑色坚硬的物质。他们叫它「煤炭」。问题是煤炭不同于木头。在英国很多煤炭可不像木头那样裸露在地表,它们其实都深埋于底下。当工业革命一往无前的前进,英国开始向地下挖掘,他们需要大量的煤炭作为能源的补充。当工业革命已经席卷到欧洲以及北美,欧洲人和美国人也开始掘地三尺,他们同样也需要煤炭。当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他们发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他们发现了一些可以燃烧的气体,如今被称之为「天然气」,以及一些深埋于地下,黑色粘稠的液体,如今被称之为「石油」。后来人们意识到,在挖掘煤炭的这么段时间里,其实人们总是与地下最巨大的宝藏擦肩而过。这个巨大的宝藏拥有密度最高,最易燃烧的能量储备。这有点儿像一只狗在森林里面埋藏骨头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装着满满的猪肉。那么这只狗在发现了一个全是猪肉的洞穴后会做什么呢?它是否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该怎么处理这些东西。它其实没有怎么思考,它不管不顾,什么都不想的一头扎了进去,疯狂贪婪的享受这一切。在整个十九世纪,煤矿和石油被挖的遍地皆是。燃烧这样巨大的能源储备使得经济快速腾飞。在经济快速腾飞的同时,创新的驱动力也在不断增强。很快,新一代的科技就要出炉了。正如蒸汽机技术是集合了之前很多技术于一身的巅峰科技创新,电力革命之所以产生,这归功于横跨了几个世纪各位发明家和创新者集体的聪明才智。在 19 世纪 80 年代,曾经在科技历史上偶尔出现的「涓涓细流」终于在这个时刻汇聚成了「大江大河」。这种科技创新意味着将燃烧这种粗糙狂野的技术转化成为可控温和的,并且具有更加广泛用途的能源形式,我们称其为「电力能源」。过去是蒸汽作为中介,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才能被人们所利用;现在所有燃烧释放的能量都可以导入进线路中,这些设计合理的的线路网络将电力输送到住宅和商用建筑处,然后在某个装置里面存储着,耐心地等待在合适的时候满足用户们的电力需求。从此,这些以电力为代表的能源几乎可以转化成为任何形式的能源,它可以煮开水,冰冻冰块,点亮房间,打电话。如果说过去的蒸汽是降服狂龙的那个缰绳,那么现在的电就将这只巨龙变成了一个充满魔法的男管家,永远随时站在身旁听候我们的安排和调遣。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能源开关被真正打开了。伴随着这一切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另外一项技术革命也在进行。火过去一直给我们的轮船、火车、工厂提供能源,甚至促成了最具有魔力的电力技术,但是个人的交通还是依靠马来完成,正如 1775 年那样。当然了,给马的屁股后面点一把火肯定会让这牲畜受不了,那么人们就又开始动脑子想怎么解决了。于是几十年过去,街道上跑着的全是巨大的,由金属组成的「马」,它的体内装着被熊熊火焰驱动着的引擎气缸。将地下大量的燃油燃烧起来,给我们的世界提供动力,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超过两个世纪。直到 2015 年,它仍然是人们获取能源的主要方式。估计你也看到了,现在有很多人围绕着环保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些人固然说出了一些道理,但是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又或者是出于某些外部的动机,有目的的发表言论。这就让目前的情况变得复杂,混沌,各个角度给出的观点让你头脑混乱。所以我们现在要开始梳理这一切,理清楚到底我们知道哪些事实,搞清楚我们的处境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谈起吧。石油到底是什么?它们从何而来?石油之所以称之为石油,是因为它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残骸。在这里「古代」这个字眼可是意味着跨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今石油追本溯源,最早形成石油的有机物出现在前寒武纪元,那个时候地面上甚至还没有植物和动物,人们往往倾向于觉得石油都是由恐龙而来的,但是要知道恐龙都算是离我们最近的有机生物了,也是石油来源中占比很小的组成部分。在石油的来源中,占比最大的还是石炭纪的植物、动物、以及水藻。石炭纪大概长度是 5000 万年,结束于 3 亿年以前。在那段时间,地球上有特别多巨大的中空的沼泽地。这些沼泽地非常重要,因为它使得死去的有机体能够更好的保存起来。如果一个生命体只是死在普通的环境里,那么它会以最正常不过的方式分解掉。但是如果死在了沼泽地里,并且下沉到了底部,那么由碳组成的有机体就会很快的被沙子、石灰等成分覆盖,深埋于地下,能量得到了最完善的保存。经过了几亿年的沧海桑田,这些有机体转化成为了具有巨大能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也就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燃料的概念温习煤炭-黑色的沉积岩石,往往在地下的岩层里发现,往往那个地方称之为煤床。它在这三种化石燃料中最便宜、最常见、也是最充足的。它的用途只有一个,就是发电。当然它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在放出同样能量的前提下,它跟燃烧石油相比,排放的二氧化碳多了 30%,是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量的一倍。世界上拥有最多煤炭的国家是美国,占比世界总量的 22%,就像是沙特阿拉伯拥有石油的地位一样。中国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世界将近一半的煤炭都是在中国燃烧。石油-也被称之为原油或者汽油。它是一种黑色的液体,见于深藏于地下的地下水库。当原油被挖掘出来之后,它会前输送到精炼厂,在那里它被分解,根据不同的沸点分成不同的油品。下面就是美国原油在 2014 年的分解标准:44.9% 是用于汽车燃油29.8% 是燃料油和柴油13.8% 是石蜡、合成橡胶以及塑料。9.5% 是飞机用油2.0% 是柏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占比全世界消费总量的 20%,并且是第二名国家的两倍消费量。它同时也是世界三大石油出产国之一,其他两位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它们三者产油的量几乎一样。天然气-当地下的石油具有了非常高的温度以及极易挥发的特性时,天然气就形成了。这是三种能源中最清洁的。它能用来点燃你的路子,温暖你的公寓,它同样也是电力能源的来源之一(在美国它供给了 20% 的电力)。天然气的使用正在呈逐年递增趋势,占据了世界能源的四分之一。之所以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是因为科学家找到了新的方式能够从地球上提取天然气,这种方法称之为「水力压裂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综合利用水、砂以及化学物质,在富含天然气的岩层进行破坏,使之出现裂缝,天然气就从此处涌出。这种方式特别有效,当然因此而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惹来了不少的争议。石油所带来的危害有那么多,其实总结下来目前存在两大问题:问题 1:气候变化让我们忘掉那些政客、教授、CEO 以及电影导演对于气候变化的描绘吧。让我们关注下面的几个雷打不动的事实:事实 1:燃烧化石燃料能够让大气层的二氧化氮指数升高我们稍后再考虑数据的事儿,咱们现在搞明白一下为什么燃烧化石燃料就会产生二氧化碳?答案其实很简单:燃烧是一个光合作用的逆过程。当植物在生长,它是通过光合作用来产生自己的食物。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从空气中摄取二氧化碳,从太阳吸收光能来分解二氧化碳使之成为碳(C)和氧(O2)。植物保留下来碳,将氧气作为废料排出。太阳能就成为植物所需要的化学能量保留在了植物体内。所以木头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块碳,并且存储着化学能。当然,二氧化碳什么的并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人们最关心的无非是燃烧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能,忽视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树木会花好几年的时间安静的吸收碳分子,以及太阳能。然后在燃烧的过程中,这两者完全返还给了世界。但仅仅是燃烧木头,释放二氧化碳其实并不能影响到大气里面的碳浓度,因为现在所释放的碳,其实之前就存在于大气里。就算你没有选择燃烧,它也是可以以某种方式分解,将碳返还给自然。其实木头中的碳只不过是暂时性地存储在里面而已。碳从大气转移到了植物和动物的体内,然后再转入地下和河流,最后这一切都将重新返回到大气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碳循环。所以在任意指定的时间点上,地球整个活跃着的碳循环系统都含有着一定量的碳。正是因为这一点,燃烧并不能改变整体碳的含量。但是在某些时候,在这个碳循环系统中一部分的碳会缺失很长时间。这往往出现在动植物死掉了,但是出于某种原因它们并没有以正常的方式腐烂瓦解的状况中。相反,在它还没得及把碳释放到这个循环之前,它被深埋在了地下。随着时间推移和累积,丢失的碳开始不断增加。如今,地球上化石燃料已经相当巨大,在碳循环系统中缺失了很长时间。这些碳都是在很久以前被「永久」(时间长度接近)地封存起来,并且从常理上来说也不会再重返碳循环系统的。当我们人类重新找回这些世间已经缺位多年的能量,我们一开始才不管它到底会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远古的动植物所贮藏起来的巨大能量,如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自然法则来保护它们了。于是我们人类完全据为己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惊人的一次「能量盗取事件」。我们才不会管它来自哪里,只要它能让我们的车子跑起来,房子暖和起来就足够了。但是,燃烧,这种自古以来似乎被人们降服的狂龙终于从另外的一个层面露出了它凶恶的嘴脸。从 1958 年开始,科学家 Charles Keeling 就开始在夏威夷的一个观测站监测二氧化碳浓度。如今这些监测活动还在继续。下面就是图表显示的真实情况:左上方那个小图是一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量。横轴从一月到十二月。它忽上忽下的走势其实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生活取暖用电的状况。将这每一年的二氧化碳浓度全部连起来,形成一个从 1990 年到如今的走势。你就会发现尽管每一年的走势是有波峰和波谷,但是总体而言它的趋势是以无人能挡的趋势一路上扬。同时,采冰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在过去 40 万年的尺度上来观察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下面是他们所发现的又一个事实:整个大图所显示的是几千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我们可以只截取靠右的一小段来放大显示,也就有了左上图。它显示大气 CO2 的浓度一直都是在 180 到 300 的水平浮动,但是突然在上个世纪开始,整个浓度飙升到了 400.所以我们现在先不要去评判指责谁,我们所了解的第一个事实就是:二氧化碳的浓度确实在非常快速的上升。事实 2:当 CO2 的浓度上升了,温度随之而升。CO2 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就像是一个玻璃杯。它让太阳光进来,并且挡住其他的一些物质。然后太阳传播进来的能量在地球产生回弹,有一些能量出去了,还有一些被温室气体留在了地球。像这样的温室气体并不仅仅是 CO2 一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星球吧。活性的平均气温是 -55?C,这听起来似乎不像人待的地方是不是?但是如果它跟金星比起来,那简直是天堂啦!金星的平均气温是 462?C,没什么比这个星球更二的了!为什么让它如此接近于地狱?主要原因就是 CO2. 金星的大气层比地球要稀薄,所以太阳发来的热大部分也能自由地逃脱掉,但是金星的大气层就非常厚,是地球的 300 倍!所以它将很多太阳的热量留在了那里。所以不用想,人们都知道 CO2 浓度的上升肯定会带来温度的上升,但是到底上升了怎样的程度呢?当我们跟工业革命前的世界温度平均水平相比较之后才发现,其实我们的温度上升还不到 1 摄氏度。但是如果 CO2 的浓度继续攀升,主流科学界的同仁们预测世界的平均温度会继续攀升。联合国发起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中有超过 1300 名的独立科学专家,来自各个国家,他们共同撰写了一份报告,预测了按照目前的走势世界的温度在文莱会呈现怎样的走势。下面这张图就是他们得出的预测,如果我们现在不做任何扭转型措施的话,那么整体的温度走势如下所示。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机构所给出的预测,毫无例外图线都是一路上扬。当然还有小部分的科学家觉得这样的预测太过夸大其词。他们指出大气层中水蒸气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所造成的效果。因为水蒸汽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当额外的碳排放出现之后,水蒸气也进一步加强,同样进一步提升了温度,温度又带来更多的水蒸气,这样相互作用加强。他们认为 CO2 排放所造成的效果远没有现在所预测的那么严重,顶多只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程度。不过尽管他们言之凿凿,即便持最强烈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CO2 的排放确实能带来温度的上升。所以我们现在先不要去评判指责谁,我们所了解的第一个事实就是:二氧化碳的浓度确实在非常快速的上升。那么现在问题就简单归结成为了一点:到底温度变化多少就会让世界的一切都面目全非了呢?事实 3:温度并不需要改变很多,就能让一切都面目全非。1 万 8 千年前,全球的温度比 20 世纪的平均水平要低 5 度。这足够让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美国以及半个英格兰都置于半英里厚的冰盖之下。这就是 5 摄氏度变化所能造成的影响。1 亿年以前,温度比现在要高 6 到 10 度,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冰,海平面的高度比现在要高 200 英里。然后这货开始出现了……所以下面我们划了条线,我们就待在一个很窄的安全范围内,橘色是科学家们预测的温度区间,绿色是我们如今的处境,而红色是纽约城已经置于 150 英里深的水中,蓝色是降低五度后纽约城在 800 英里厚的冰层下面。这么看起来,似乎我们目前生活的安全环境像是挤在了一个很小的角落。首先,温度并不需要变化很多就能制造出灾难。平均气温也许只是上涨 3 度,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天的温度突然蹿升到了 58 度,那么就横扫地球上所有的种植物和动物;其次,鉴于地球的温度从理论上来说降低到最低点,也就是绝对零度 -273?C,那么降低 5 度不过是在整个温度区间降低了 1.5%
,那么就可以将世界的北半球全部置于冰盖下面!仅仅 1.5%
的变化程度,并不是什么 10%
这样巨大的数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的现状更像是处在某种被精心安排过的生态平衡中,一旦天平少有偏差,那么我们就将万劫不复。刚才我们说过,跟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平均气温相比,现在的气温上升了大概 1 摄氏度,科学家也在研究到底这个数字上涨多少就会带来世界范围内极端的气候反映。 在过去的 20 年时间,100 多个国家达成了共识,同意试着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 2 ℃ 以内,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不同的争议出现。 笔者也做过调查,在查了很多具有相当权威性的科研资料后发现,其实 2 ℃ 的上升幅度其实是一个太低的门槛,人们可以承受远远超过 2 摄氏度的气温上升;但是还有一批人觉得 2 摄氏度已经不行啦!已经太高了!我们严重地低估了上升 2 摄氏度所带来的恶果。然后即便是在上升 2 摄氏度的前提之下,依然还有大量的分歧。有些人觉得我们目前没有什么办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今出现的足够多的迹象表明,就算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年完全停止碳排放,整个地球的温度上升幅度也会超过 2 摄氏度。所以,在听了这么多说法之后,我们到底该如何是好呢?我们今天的目标并不是在这些相互抵触的学说概念之间做到去伪存真,辨个明白。我们现在只需要记住刚才我们所列出的三个事实,然后将其放在一起看会出现什么结果就好了。燃烧化石燃料会让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后,气温随之上升气温不需要上升很多,就能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这三条总结出来一点,那么就是燃烧化石燃料,终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这就是我们所要承认的现实,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其中的细节问题上留给怀疑论者足够多辩论的空间。记住了以上的事实,我们接下来关注人们有关化石燃料的第二个问题:化石燃料是有限的,它的枯竭迫在眉睫。在能源的故事最终章节,我们将直面能源危机。<strong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长夜读是创见的一档晚间阅读推送,我们会精选那些时效性不强你平时无暇关心的精品文章伴你入睡我们时刻被「电子烟雾」包围——电磁波如云雾般笼罩着我们,维系着手机等无线设备的连接。如果你知道如何捕获这些电最近,文字冒险游戏《Lifeline》火得一塌糊涂,一个多月了依然高居 App Store 付费榜榜首。这让微软公司为上周最新推出的 Office 2016 套装内置了类似于 Google 办公应用的协同办公功能,各参与者可以同时针对同一个文档进行编辑。纳德拉表示这个创意是为了便于各平台的参与者进行无缝的协同工作。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如何保持一个创业团队往往是最让创始人、企业家和首席执行官们头疼之事。有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李o豪尔 (Lee Hower) 是 PayPal 的早期成inkCase推出了多款电子墨水手机壳,包括最新的 iPhone6 专属版本,为用户提供合二为一的使用体验。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你面前风景如画,很想拍照的时候,最有可能使用的工具是智能手机。的确,目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本·巴贾林(Ben Bajarin)是市场研讨公司创意战略(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本文作者 Sean Byrnes 是湾区创业公司 Flurr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孙洪峰,正保远程教育董事、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天使汇认证投资人。200长夜读是创见的一档晚间阅读推送,我们会精选那些时效性不强你平时无暇关心的精品文章伴你入睡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在换了一个新名字,并且得到了中国亿万富翁鲁冠球的资金支持之后,曾破产死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变得困难的是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首先声明:商业模式很重要。当然做生意是为了赚钱,这是必然的。但这不是我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当扎克伯格与印度总理莫迪在市政厅会谈时,他透露了一个关于 Facebo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泡沫化的硅谷很容易让人对现实产生扭曲的感觉:公司的估值很高,资金非常容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时候,布莱恩·托西里尼(Brian Torcellin长夜读是创见的一档晚间阅读推送,我们会精选那些时效性不强你平时无暇关心的精品文章伴你入睡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智能手表想要在科技和时尚之间取得平衡并不容易,不论你偏向的是哪一端,你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本文讲述人:联创工场创始人、CEO 刘猷韬,采访整理:环球财经副总编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定位偏高端的特斯拉 Model X 刚刚正式向预订车主交付了第一台量产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寓所共享经济的先行者 Airbnb 最近收购了俄罗斯一家设计和生产智能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我们已经卷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无法自拔,然而如何在这个时代赚钱的办法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一年前,马云在美国将阿里巴巴上市,如今时隔一年左右的时间,阿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移动、联通、电信 29 日下午终于齐声宣布,自 10 月 1 号起移动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1 小时 17 分钟,Google 2015 年的硬件产品发布同往年一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iOS 8 并不是苹果历史上最流畅的操作系统。这是千真万确的,截至小编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上线刚满一年,三星旗下面向移动终端用户推出的在线娱乐服务 Milk 将一些最新泄露的专利表明了下一代 iPhone 的选择,其关键点在于手机背后的苹果 Logo。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在最近的一场设计大会上,我被介绍了一款新产品 Leeo。一开始我认为它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以 iPad 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出货量连年下降,传统笔电市场也不见好转,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IOS 9 新增了一系列面向 iPad 友好的功能,这些功能无一不迎合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最近关于 Quirky 破产的讨论特别多,似乎听起来都是同样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北京时间今日凌晨,全球妇女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包括约 80 个国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亲爱的,如你所知,人类每天总归要活着,并且活着总归要干点什么。我暂时并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上个月,一场名为「未来音乐畅想」的黑客马拉松大会「Music HackTechradar 近期的一份报道中透露:微软的新 Lumia 将与 iPhone 6S 和 iPhone 6S Plus 处于同一价位。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本文作者 Sean Byrnes 是湾区创业公司 Flurr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创见干货:乌玛尔·哈克(Umair Haque)是哈瓦斯媒体实验室的主继昨天包装盒被曝光之后,5X 和 6P 的颜色也已经被曝光,感觉 Nexus 新品发布会快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大约一年前,26 岁的黄毅从一个大学女生灰暗的青春故事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今天,微软「车库」(Microsoft Garage) 发布了一款结合点击“创见”快速订阅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做出一个 APP 很简单,但把它运营起来、让用户玩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时进入 2015 年,手机厂商们比以往更拼。拼低价、拼参数、拼工艺、拼代言人... 而市场真正的反映如何呢?我们联合了大数据研究公司星图数据,为你奉上真实的市售及销量情况,本节为系列的第三部分 - 高端市场。tech2ipo_editor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tech2ipo_edito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开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