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鼎是否有青龙,白虎,麒麒,仙鹿四兽青铜镜

西汉透光镜镜市场价格评估
西汉透光镜镜市场价格评估
西汉透光镜镜市场价格评估
铜镜鉴定、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不成交不收费》
胡总监: & & QQ:
我们专业---因为我们掌握着收藏品市场的脉博。
我们专业---因为我们有权威的鉴定专家。
我们专业---因为我们有专业的服务团队。
我们专业---因为我们有完善的服务体系。
我们诚信---因为我们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我们诚信---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客户平台。
我们诚信---因为我们有具实力的合作伙伴
下面是铜镜拍卖成交价格:
海兽葡萄镜--------------------成交价1495万---------
尖八角海兽葡萄镜-----------成交价340万----------
双龙海兽葡萄镜--------------成交价480万----------
双龙孔雀海兽葡萄镜--------成交价560万----------
六瑞兽海兽葡萄镜-----------成交价445万----------
& & 铜镜目前市场价比较高,拍卖价值更高。而且升值空间很大,极具收藏价值,欢迎青铜镜藏友跟我来电,一起探讨,了解铜镜收藏的奥秘。 今天,我们使用的镜子一般都是玻璃造的;但在人类使用玻璃镜之前,镜子是用铜造的,准确地说,是青铜镜。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在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开始使用青铜镜,经历了商、周、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中晚期以后,青铜镜才逐步为玻璃镜所取代,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铜镜被人们使用了约3,800年左右的时间,可算是中国古代诸种金属器物之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又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过许多影响的古器物。铜镜本身是一种工艺美术品,镜子的背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它制作精细,既体现了较高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 &从铜镜拍卖市场来看,战国、隋唐镜价格最高,汉镜其次,宋、元、金时期的铜镜价格略逊,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更低。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除了年代等因素外,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在一次鉴宝节目中阐述,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以隋唐战汉头模镜最受藏家青睐,而并非年代越久越值钱。
  随着近年来铜镜收藏持续升温,铜镜的新仿品也日渐增多。古代铜镜通常是深坑,锈色入骨不掉,而仿锈用手触摸后,锈色极易剥落;其次,古铜镜主要是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颜色大多为灰白色,放白光,以水银古常见,而仿品多为黄铜,颜色不一样;此外,古铜镜纹饰流畅,自然,而仿品花纹多不自然,很呆板,收藏者只要仔细察看,不难辨别。
  1.听声音: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2.闻气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3.看形制:从形制和纹饰上对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说,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镜面基本为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面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在镜面边缘往往形成棱角。所以新仿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会很清晰,甚至有时会出现变形。
 在收藏界,长久以来,铜镜并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同时期的青铜器和瓷器价格相比也明显偏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汉唐精品铜镜的市场价位基本也就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但进入21世纪以来,铜镜市场开始由冷变热,行情也逐年上涨。
  铜镜的价格主要取决于铜镜的制作年代,战国镜、唐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辽金元时代的铜镜价格稍低,明清时代铜镜价格则更低;若按尺寸来分,20厘米以上和5厘米以下的铜镜比较珍贵;按品种来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属铜镜中的珍品。上述年代的这些铜镜的种类如果是采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话,如镏金、错银、镂空彩绘、螺钿镜、金银平脱、贴金贴银镜等,则价值更高。
  & 国内铜镜专场拍卖始于2004年,当年中国嘉德春拍首次推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珍藏的140多面铜镜,最终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交,其中一面&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镜&以45.1万元的高价易手,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5万元估价;同年8月,在嘉德秋拍&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上,参拍的55件铜镜成交54件,成交额达170.3万元,其中一面&唐代双鸾麒麟葵花镜&以27.5万元成交,另一面&唐代海兽葡萄纹镜&以14.3万元成交。自那年起,铜镜拍卖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其行情逐年升温。
  在2006嘉德春拍上,又有168件铜镜精品亮相,成交额达到490.677万元,其中一面&唐代方形海兽葡萄镜&和一面&战国三山镜&均以33万元成交;同年秋拍,唐代铜镜行情再创高价,一面&唐代放日圆形瑞兽镜&以44万元的高价拍出,而这面&放日圆形瑞兽镜&在2005年秋拍中曾以29.7万元成交,一年间便上涨了14.3万元,其升值速度之快令人叹奇;在2008年嘉德秋拍铜镜专场上,有高达264件拍品参拍,总成交额达到635.58万元,其中一面&元代缠枝花卉镜&估价55万元至70万元,最终成交价达到了100.08万元;在2009年嘉德专场拍卖上,一面&唐代海兽葡萄纹镜&的成交价高达268万元,在中拍国际拍卖会上,另一面&唐代瑞兽葡萄纹镜&成交价则也达到109万元。
& & &铜镜进入拍卖领域的时间并不短,但真正为收藏爱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国嘉德推出的铜镜专场,当时的全部拍品均为民国时期知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参拍的143面铜镜都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交。其中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价位成交,成为了内地铜镜拍卖的最高价。此后,嘉德一直引领铜镜拍卖。2006年的嘉德春拍推出台湾藏家息斋藏镜及中国历代铜镜拍卖,共上拍铜镜168方,成交率57.74%,共97件,成交额490.68万元;2007年秋拍铜镜专场数量200件,成交额595.94万元。2009年春拍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镜拍至112万元,秋拍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成交。2010年有5家拍卖公司举办铜镜专场,其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交,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
& & & 再如某地拍卖会上,一面并非顶级的低档隋唐花鸟纹铜镜,无底价起拍,以20万元价格拍出。这些充分说明战国、两汉、隋唐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高峰期,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珍品。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铜镜价格则更低一些。但各个时代也都有其代表工艺特色的铜镜上品。
& &从铜镜拍卖市场来看,战国、隋唐镜价格最高,汉镜其次,宋、元、金时期的铜镜价格略逊,明清时期铜镜的价格则更低。从种类上看,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蟠螭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人物故事镜、金银平脱镜、镏金错银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除了年代等因素外,铜镜研究专家贾文忠在一次鉴宝节目中阐述,收藏古代青铜镜,要从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进行全面衡量。除了年代的考量外,特殊的制作工艺方法、款识、特殊的纹饰品类也是收藏投资关注的重点。此外,铜镜的形状、尺寸、薄厚与材质数量和珍稀程度、铜镜的纹饰精美繁密程度也是体现价值的一个方面。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以隋唐战汉头模镜最受藏家青睐,而并非年代越久越值钱。
& &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细腻精美的楼空花纹铜镜。这种铜镜是采用分铸的方法,把镜面和镜背纹饰分别铸造,再夹合在一起。这种复合铜镜,战国以后就基本绝迹了。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对宫内收藏的古镜正面多进行了处理,以达到重新鉴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镜面就采用了复合的方法,重新铸一镜面,研磨好后,再粘附在古镜正面。当然这种复合镜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合镜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国古代工匠在生产实践中,对冶炼和铸造铜镜的技艺不断地进行总结。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即铜50%,锡50%,是铸镜的合剂。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
铜镜鉴定、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不成交不收费》
胡总监: & & QQ:
& & & & & & &&
& & & & & & & &
& & &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 2004年,中国嘉德(微博)推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旧藏铜镜专场拍卖,143面铜镜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成交,其中一面&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高价成交,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5万元估价。在当时这被认为是铜镜市场升温的一个开端,其实作为一个专项收藏的门类,铜镜算是一个有传统的门类。但是由于我国对青铜器的交易有严格的法律控制,所以建国后铜镜的收藏市场一直不是很受关注,但是从2004年开始,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有空间的投资的空间。也确实从此,中国的古铜镜收藏市场日渐活跃。2008年秋拍,中国嘉德的铜镜专场中一件元代《缠枝花卉镜》估价55至今70万,就拍出了100.8万元。事实上当时的价格在今天来看依旧是&地板价&,2004年8月,中国嘉德的一面&唐代瑞兽葡萄花鸟镜&因铸造工艺精湛,又是王公贵族所用,最后经过激烈的角逐以28.6万元高价成交。时隔7年,另一方唐代
& & 铜镜虽属艺术市场上的杂项小品,但小品拍出了大价钱。如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铜镜专场拍卖会上,有160面古铜镜参拍,总成交额高达4487.6万元,其中的7729号拍品,一面&汉代四乳神兽镜&经过众多买家激烈角逐,最终以908.5万元的天价成交,并一举创下古铜镜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 & 铜镜,又称青铜镜,即古代用铜做的镜子。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有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铜镜始于商周,战国时期开始盛行,汉唐两代是我国铜镜铸造的鼎盛时期,明代中期出现玻璃,逐步替代了铜镜。在收藏界,长久以来,铜镜一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汉唐精品铜镜的市场价位基本就在几百至几千元之间。进入21世纪以来,铜镜市场由冷变热,行情也逐年上涨。铜镜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铜镜的出品年代,战国镜、唐镜价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辽金元时代的铜镜价格稍低,明清时代铜镜价格则更低。目前古玩市场上,品相较好的汉镜大约5000元至1万元之间,品相差一点的也就二三千元左右;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四神十二生肖镜价格均已上万元以上;宋金辽元的人物镜则大多在1000元左右,宋代素镜300元就能买到;明清铜镜价格则更低。总之,铜镜的价格不能一概而论,年代、尺寸、品相、珍稀程度、市场需求等都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因素。
& & 国内铜镜专场拍卖始于2004年。随后,铜镜行情逐年升温,2011年,在嘉德春拍中,由香港著名藏家梦蝶轩收藏的直径24.2厘米的&唐代明逾满月跑兽镜&拍出了897万元的天价,直径22厘米的&仙骑纹菱花镜&则拍到了874万元;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一面直径20厘米的&汉代四乳神兽镜&更是石破天惊地以908.5万元的高价落槌,铜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市场&潜力股&。近年来,古铜镜等一些原先不起眼的杂项藏品逐渐走俏拍卖场。拍卖会上,铜镜现身的次数多了起来,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且都能拍出不菲的价格,成为艺术市场上独具特色的收藏门类。
 国内铜镜专场拍卖始于2004年,当年中国嘉德春拍首次推出民国时期北京著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珍藏的140多面铜镜,最终全部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交,其中一面&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镜&以45.1万元的高价易手,远远高于拍卖前的15万元估价;同年8月,在嘉德秋拍&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上,参拍的55件铜镜成交54件,成交额达170.3万元,其中一面&唐代双鸾麒麟葵花镜&以27.5万元成交,另一面&唐代海兽葡萄纹镜&以14.3万元成交。自那年起,铜镜拍卖开始在国内崭露头角,其行情逐年升温。在2006嘉德春拍上,又有168件铜镜精品亮相,成交额达到490.677万元。同年秋拍,唐代铜镜行情再创高价,一面&唐代放日圆形瑞兽镜&以44万元的高价拍出,而这面铜镜2005年秋拍中曾以29.7万元成交,一年间便上涨了14.3万元,其升值速度之快令人叹奇。
  尤其是进入2011年以来,铜镜行情更上一层楼,精品成交价格迭创新高。在嘉德春拍上,由香港著名藏家梦蝶轩收藏的直径24.2厘米的&唐代明逾满月跑兽镜&拍出了897万元的天价,直径22厘米的&仙骑纹菱花镜&则拍出了874万元;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中,直径20厘米的&汉代四乳神兽镜&更是石破惊天地以908.5万元的高价落槌,创下当时中国古铜镜最高成交纪录。
& & 在收藏界,长久以来铜镜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与同时期的青铜器和瓷器价格相比,铜镜的价格明显偏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汉唐精品铜镜的市场价位基本也就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但进入21世纪以来,铜镜市场开始由冷变热,行情也逐年上涨。
  铜镜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制作年代,战国镜、唐镜价格最高,其次是汉代铜镜,宋辽金元时期的铜镜价格稍低,明清时代的价格则更低。若按尺寸来分,20厘米以上和5厘米以下的铜镜比较珍贵;按品种来分,战国的&山&字镜、菱纹镜,汉代的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属铜镜中的珍品。上述年代的这些铜镜的种类如果是采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话,如镏金、错银、镂空彩绘、螺钿镜、金银平脱、贴金贴银镜等,则价值更高。
  铜镜收藏中最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的,价值远超过二模、三模镜。一般来说,外形出处完全一致的铜镜,由于清晰程度不同,在收藏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可能相差好多倍。目前铜镜收藏虽有所升温,但与名家字画和明清瓷器等&大项&相比,铜镜收藏属&小项&,还没那么热门,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因为铜镜收藏的人相对较少,其价格也不是很高。目前收藏市场上,品相较好的汉镜大多在五千至一万元之间,品相差一点的也就两三千元左右;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四神十二生肖镜价格均已上万元;宋金辽元的人物镜则大多在一千元左右,宋代素镜三百元就能买到;明清铜镜价格则更低一些。
  一般旧货市场上铜镜价格比古玩城要便宜一些,但品相好的不多,这要靠您慧眼识宝了。总之,铜镜的价格不能一概而论,年代、尺寸、品相、珍稀程度、市场需求等都是决定其价值的重要因素。铜镜在两千多年的变迁中出现过很多种类,尤其是纹饰十分复杂,形制也常变,这一切都与改朝换代相关。根据不同朝代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判定铜镜铸造的年代。
  如早期的战国镜除特种工艺镜外,主题纹饰图案可分为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多钮镜等;到了汉代,铜镜除沿用战国镜外,又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等;唐代的铜镜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花鸟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和特种工艺镜(金银平脱镜、贴金银镜)等;宋代以后的铜镜日渐衰退,工艺创新也举步维艰,绝大多数纹饰沿袭前朝,没有了新意。纹饰是铜镜断代的主要依据,也是判定其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铜镜收藏逐渐趋热,纹饰的清晰程度已直接影响到铜镜的投资价值,清晰度决定了铜镜价格的高低。
  随着近年来铜镜收藏持续升温,铜镜的新仿品也日渐增多。古代铜镜通常是深坑,锈色入骨不掉,而仿锈用手触摸后,锈色极易剥落;其次,古铜镜主要是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颜色大多为灰白色,放白光,以水银古常见,而仿品多为黄铜,颜色不一样。此外,古铜镜纹饰流畅、自然,而仿品花纹多不自然,很呆板,收藏者只要仔细察看,不难辨别。
  听声音:用手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
  闻气味:把铜镜蘸水以后用鼻子闻,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碱烧过的臭味、铜腥味。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看形制:从形制和纹饰上对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一般来说,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镜面基本为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面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照出的人和景物一般不会很清晰,甚至有时会出现变形。
& & &收藏不能脱离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空谈文化价值。杨传耕认为,长久以来,铜镜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工精良,品质优秀的铜镜少之又少。&铜镜制作的难度很大,中国铜镜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此漫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制作量,也只有工艺的原因造成制作质量的差别。图案的设计、制模,以及浇铸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都是造成铜镜制作优劣的原因。&谈及铜镜目前的市场价格,杨传耕介绍,2004年嘉德春拍首次出现铜镜专场,正是这场拍卖会,让铜镜剥离出杂项类别,高调进入藏家视野,其价格一直扶摇直上。近几年虽有少许回落,仍是良性循环,也是市场成熟化的标志。
& & &&2004年前铜镜的价格一直都在低位徘徊,嘉德春拍铜镜专场成为铜镜&扬眉吐气&的关键点。在此之后,价格一路看涨。&杨传耕举例:&譬如2003年的一枚唐代铜镜只能卖4-5万元,次年价格翻十倍,能以40万成交;而到了2010年年末再上拍,就已是343万元的高价了。&对于铜镜市场的前景,杨传耕表示乐观。他认为:&铜镜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全世界极具价值的铜镜不到300面,即使是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收藏也没有几件精品。近年来更有大批铜镜从国外回流到了国内,这些藏家都把铜镜当宝贝守着,很少有人舍得卖出去。&
& & &如果判断一个铜镜的收藏价值,首要是看其完整程度和纹饰的精美程度。对于铜镜的真伪辨别,杨传耕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多看。在各大知名厂家和博物馆看精品可以提高鉴赏水平,同时也要多看假货,才能锻炼眼力;其二,只要有时间就多学多看书,了解铜镜的背景知识,纹饰的内涵及作用,才能知道一件艺术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做出正确判断。此外,学习审美才是提高辨别能力的途径。
& & &&还要培养&精品意识&。所谓的&精品意识&就是宁缺毋滥,要买就买好的。只有好的才是给古代达官贵人用的,也才会是由有名的雕刻家、艺术家铸就的。同样,遇到精品时的魄力也很重要。没有当机立断的决心,很可能就会错过好藏品。&
& & &纵观中国近十年的古董交易市场,古铜镜的成交价格与成交数量一直未出现突破,远逊于瓷器、书画。然而今天的古铜镜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交价格节节攀升,古铜镜被作为投资新宠出现在众人的眼中。从近两季的铜镜拍卖专场来看,铜镜的成交价格较之前两年已经实现了2-3倍的跃升,成交率也屡创新高,几近100%。那么在收藏铜镜时,收藏投资者应当如何判断其价值,进而以合理的价格购进,把握好这次投资良机呢?铜镜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有四千多年了,而两汉、唐朝是中国铜镜发展的两个高峰期,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都深受藏家青睐,最具收藏投资价值。
& &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为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四神镜、青龙白虎镜、朱雀玄武镜、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画像镜、日光连弧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 & &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实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铜镜的品相很重要,从市场上看,同时期、同纹饰的两块铜镜,品相好的可达百十万,差的可能仅值几千元。目前收藏界在判断铜镜品相的优劣上,有一个&模数&的标准,就是说好的可定为头模,其后以二、三、四模类推。
铜镜鉴定、拍卖、展览、交易等请联系
无风险投资《不成交不收费》
胡总监: & & QQ:
& & & & &&
& & & & &&
& & & & &&
Li told a news conference that the reports are unfounded, though he admitted that a number of civil servants in some departments are seeking new job opportunities.
&This is just the normal flow of talent in the job market. We need to keep in mind that while a certain number of civil servants are leaving the public sector, a lot of new talent joins the ranks of civil servants each year,& he said.
A report issued by recruitment website Zhaopin on March 29 shows that more than 10,000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including civil servants and staff members at public institutions, have submitted their resumes to potential employers through the site since February.
The number was 34 percent higher than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mmerce are the sectors that civil servants find most attractive.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
上传于||文档简介
&&青​铜​器​鉴​定​知​识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博大精深的汉代规矩镜
铜镜是我国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它早在齐家文化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发展到战国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两汉为第二个高峰期,隋唐则为第三个高峰期,此后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因玻璃镜的普遍使用、替代,铜镜才彻底绝迹。其沿用时间约为4000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器。
铜镜的正面用于照面,而背面往往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纹饰和铭文。这些美丽奇特的图纹和内容丰富的铭文,与时代的艺术创作紧密相连,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风习俗等,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两汉铜镜不但蕴涵着丰富的历化信息,而且还具有极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其图案纹饰、铭文内容、制作工艺、艺术风格,无不反映和体现了这一时期雄浑大气的时代气息和博大精深的艺术手法。
研究两汉铜镜文化,不但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典籍等资料,采取图像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论证和考据,而且还可以结合镜铭、榜题来诠释、剖析图案纹饰的历史面目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谈谈汉代规矩镜中蕴藏的某些文化内涵。
汉镜中的规矩纹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图式
汉代铜镜中的T、L、V图形符号,因其形似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手持的用于规天矩地的工具——规矩,故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即在日本学者原田叔人编撰的《泉屋清赏》中被称为“规矩纹”。
规矩之名,起源甚早。《史记·龟策列传》有“规矩为辅,副以权衡”的记载;《淮南子》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根据纹饰形象,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古代名物为铜镜命名的方式,还是比较符合国人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故规矩镜的命名经梁上椿先生介绍传入我国后,即被国内学界接受并沿用至今。
然而,这一命名并非定论。如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周铮先生,根据新莽时期的四神规矩镜上有“刻具博局去不祥”的铭文,认为:“这说明镜中的所谓‘规矩’,确乎是一具‘博局’。……‘博局’是新莽时期铸在镜背上的名称,不是后人强加与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依此镜铭,将‘规矩镜’改称为‘’。”这一观点很快被学术界和铜镜界所采纳,以后就逐渐以博局镜之名来替代规矩镜了。
由于这类图形符号也曾作为汉代的天文用具——日晷上的装饰图案,也有学者提出,应该把这类图形符号称为“日晷纹”。
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先生,根据先秦杂家著作《尸子》中的一条佚文“八极为局”,提出:“‘局’即博局,这是说博局上有‘八极’的形象。”李先生经考证文献认为,“八极”为天地的边际,实是指支撑天宇的八座山,是天地间的维系。据此,他认为,“TLV”纹如果要找一个有典据的词代替,似乎最好叫做“八极纹”。
规矩纹、博局纹、日晷纹、八极纹,这种种命名显示,这种形似规矩、看似普通的图形符号实际上代表着天地的框架,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图式。
规矩镜的几种形式和流行年代
曾被命名为规矩纹的T、L、V图形符号,根据目前已知的资料,最早出现在河北平山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墓中出土的石雕板中;而作为铜镜的装饰图案,则始现于西汉中期的中;尔后,在新莽及其前后时期流行的四神、禽兽或元气纹镜中,却成了最常见的装饰图案。
两汉时期流行的规矩镜中,已经出现了较多的国号铭文,例如:汉、大汉、汉家;新、新家等。根据现有的资料,还发现了较为罕见的纪年铭文,如“永始二年五月”(公元前15年)、“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始建国天凤二年”(公元15年)等。
我国的铜镜研究者通常把规矩纹划分为三种形式:一种是T、L、V三种符号齐全的组合,称之为规矩纹。其中较早时期的这类规矩镜中,有极少数的L、V形符号之间是饰有铭文的。一种是T、L、V三种符号缺少其中之一或之二的,称之为简化规矩纹。一种是T和L、V三种符号之间以细圈或铭文带间隔的,称之为间隔规矩纹或圈带规矩镜。
根据对这些带有国号和纪年铭文的铜镜的形制、图案、和辞句内容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分析,再结合那些带有“新”朝国号、可以确定为新莽铜镜的比对和出土资料的相互印证,可以发现,那些带“汉”朝国号的,西汉晚期铸制的可能性较大。
那些铭文书体较为规范的简化规矩镜和间隔规矩镜,其流行时段通常也应该是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而极少数新莽后期的规矩镜,会存在缺笔、减笔和错别等诸多现象。至于东汉时期的许多规矩镜,大多是纹饰线条较为粗率,铭文排列比较稀疏,存在缺笔、减笔、反书、简省、假借和错别等种种现象。
在对规矩镜的排序比对中,我们似乎可以发现,早期的规矩镜中好像还没有普遍确立天圆地方的观念,因为这些较早时期流行的规矩镜中,不少是圆形钮区的布局格式,而非方框钮区。
汉代规矩镜中天圆地方观念的真正确立,或许应该是始于尚方镜。这种出自西汉晚期,由朝廷的尚方机构精心设计和尚方官工精工铸制的规矩镜,具有基本统一的形制格式,即:钮区或方框,或方框中饰十二枚乳钉间地支铭文代表大地;饰有T、L、V形符号、八枚乳钉和四神配置的祥瑞图案等纹饰构成的圆形的主区及外形,则代表天;边区通常饰以云气飘忽的流等。
的这一基本形制和图案配置格局,应为当时流行的四神规矩镜的官颁定制,而这一制式也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时的一些民间铸镜作坊所仿效。
规矩镜中的四神与天象
滥觞于西汉晚期,流行于新莽时期,由朝廷的尚方机构制作的形制规范的四神规矩镜,不但蕴含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且还承载着当时流行的天象观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所谓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制作规范的四神规矩镜中,四神的排列应该是有其固定方位的。《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可见,四神的方位排列还关系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再结合地支铭文来观察,就会发现,规矩镜中排列规范的四神方位应该是:青龙在东方的寅位;玄武居北方的亥位;白虎待西方的申位;朱雀列南方的巳位。而这样的方位排列,与古代天文学中四神方位的排列是相一致的。
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察,选择了黄道(太阳和月亮)、赤道附近的二十八颗星宿作为坐标,称二十八宿,又称作四象。并把它们按日、月运动的方向自西而东排列组合,以每七颗为一组,分为四组。古代的星象家们又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把东方七宿看作是一条龙,把北方七宿看作是龟蛇相缠的玄武,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星为朱雀。这就是古代天文学中的四象之说和规矩镜中装饰的四神图案之由来。
《三辅黄图·汉宫》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可见,四神不但为上天指派的执掌大地四方之神灵,而且其所列之方位还是封建帝王们建造宫殿建筑必须效仿的典范。
综合起来看,规矩镜的外圆代表着天;中间的方框和由地支铭文相结合的钮区表示大地;由T、L、V形符号组合而成的所谓规矩纹则是维系天地的框架,为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图式;而居于宇宙之中,具有固定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则是上天二十八宿的化身,又是执掌大地四方之神灵;四神规矩镜中还有“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之类的铭文,显示出它们能为百姓降福纳吉,带来祥瑞。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动人而富有想象力的天上人间和谐相处的美妙世界,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难怪四神规矩镜能够在西汉晚期、新莽时期乃至东汉时期的较长时段内得以流行。
规矩镜中的神灵崇拜
在汉代流行的规矩镜中,除了饰有常见的四神、五灵等图案外,其中往往还配置有伏羲、女娲、蓐收、句芒、辟邪、蟾蜍、、西王母、三青鸟、九尾狐、三足乌和捣药等各种神灵异兽的祥瑞图案。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是汉代人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意识的具体反映。
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神。而规矩镜图案中,伏羲、女娲的双手往往捧着中有金乌的日轮和内有蟾蜍的月轮,表现了古人的日月崇拜和当时流行的阴阳观念。
西王母是与天齐寿、长生不老的象征。而从上述的文献记载和远古传说中可知,三青鸟、三足乌、九尾狐与西王母的关系相当密切:三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是西王母的使者,九尾狐则是专供西王母传唤役使的。
蟾蜍相传是姮娥的化身。
至于规矩镜所饰的人首兽身的灵怪,则应是少昊之子蓐收。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句芒是掌管人间寿命和祸福的东方之神,人首鸟身。
规矩镜中的仙道思想
秦汉之际,修道成仙之风日盛,而这类仙道思想在流行于同一时期的规矩镜中也多有反映。规矩镜通常是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仙道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其一是图案纹饰,其二是铭文内容。
或许是因为传说中的西王母掌管着不死之药,所以西王母在汉镜中就被当作长生不死的偶像装饰其中。
在尚方御镜等规矩镜的西南方位,往往饰有骑鹿而行的羽人。羽人乃得道成仙之人。而鹿、麒麟为祥瑞之兽,通常被认为是仙人的坐骑。
汉镜中多有“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龙,乘浮云”、“上有仙人持芝草,渴饮澧泉饥食枣,寿敝山石西王母”之类的铭文。这也应该与当时人崇尚修道成仙、向往长生不老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规矩镜中的辟邪文化
镜辟不祥,以镜辟邪,是二千多年以来一直沿续,并流传至今的我国传统民俗和文化信仰之一。铜镜的辟邪功能,在古代典籍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均有着较为神奇的传说和非常广泛的记载。
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时咸阳宫中的一面铜镜曰:“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镜子能够照到“肠胃五脏”和“病之所在”,又能照见“邪心”,这或许是最早出现的关于以镜辟邪的神奇故事了。
铜镜作为丧葬习俗中的辟邪,也是其功能之一。《汉书·霍光传》曰:“光甍……赐……璧珠玑、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纵木外藏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服虔注曰:“东园此处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说:“世大敛后,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暗之义。”铜镜中还有“百炼作镜,八卦象备,卫神帝命,永镇阴精”的铭文。可见铜镜在古代葬俗中不但具有“取光明破暗”的功能,而且还有“永镇阴精”的辟邪作用。
铜镜又是驱邪照妖的法宝。后汉郭宪《洞冥记》载:“望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封(公元前110~105年)中有祇国献此镜,照见魑魅,不获隐形。”晋葛洪《抱朴子》云:“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魅不敢靠近。若有鸟兽邪物,照之,其本形皆现镜中。”难怪古代修道炼丹的道士们,总是镜不离身,将其作为护身的法宝。
上述这些具有辟邪功能的铜镜,不一定都是规矩镜。而汉代流行的四神规矩镜则具有更为神奇的辟邪功能。此类铜镜中就有“刻镂博局去不祥”的铭文,可见规矩镜中的“博局纹”就可以“去不祥”。
四神规矩镜中往往有“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之类的铭文,可见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排列,就包含着顺应阴阳的规律而具辟除不祥的效能。
规矩镜所饰的四神中,龙、虎作为猛神,用来镇宅、辟邪、除不祥,是早在汉代就已形成的民间习俗。
皇家制作尚方镜
王莽执掌朝政的西汉晚期及新朝时期,流行一种“尚方”铭文镜。其铭文通常有“尚方御镜”、“尚方作镜”和“尚方佳镜”这三种内容。
《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黄门、钩盾、尚方、……。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由此可见,“尚方”是秦时朝廷所设的“少府”所属机构,汉时沿用。颜师古注曰:“尚方主作禁器物”。尚方镜是朝廷尚方机构参与铜镜铸制的实物资料,在铜镜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尚方镜中以尚方御镜最为典型。其为四方八区的格局,通常是四方配置四神等图案与规矩纹。尚方御镜的纹饰配置相对统一,图案排列较为规范,铭文书体比较规整,是尚方镜的官颁标准形制。
从尚方御镜基本统一的形制和“汉”、“新”国号铭文,可见其应该流行于王莽执掌朝政的西汉晚期至新朝时期。
对于尚方御镜,不能像后世那样理解成宫廷或皇室专用镜。将“作镜”称为“御镜”,是王莽时期尚方镜的特用词,是“作镜”的典雅说法,正如同一时期的“尚方作镜”一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青铜剑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