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意思在最后的姿势里是什么意思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
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全文共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5月12日,
谭千秋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生死攸关”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
1.朗读贯穿法。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自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说课时安排:
本课共教学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简介5.12汶川大地震以及谭千秋老师的生平,了解课文大意,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章脉络。下面我着重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提挈主线
1.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板书:谭千秋
2.问: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挈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
二、细读句子,分层品悟
(一)感受地震:地动山摇,大难来临
1.引: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交流。有四个句子:①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②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③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好句子;④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魔,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2.指点: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
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二)感知言行:恪尽职守,大爱无疆
1.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让学生默读2-7自然段,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作批注。
①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②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再说说从谭老师的行动中体会到什么,以此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设问:如果没有谭老师这样保护,这四个学生会怎样?再次体会谭老师用无私的大爱撑起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世界。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师相机点拨: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
3.整体朗读2-7自然段。
设计意图: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
(三)感受评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师述:就在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时候,楼上的水泥板塌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谭老师身上,谭老师的右臂顿时血肉模糊,鲜血滴到桌子下面,但他还不停地鼓励学生不要害怕,要坚持住……余震不停地在发生,水泥板、烂砖、灰尘一次次地坠落到谭老师的头上、手上、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谭老师停止了呼吸。当第二天晚上救援人员前来营救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什么?引出句子:“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让学生找出和这一句照应的一节,读一读。问:谭老师牺牲时的姿势有改变吗?不同的是什么?是后脑深凹、血肉模糊,但他还“死死地”护着。问: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崇高精神。指导朗读这个句子。
2.指导学生读第9、第10自然段,品味“飞身”一词,体会谭老师面对危难,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3.点拨:课文引用了三个人的话语,有什么作用吗?体会侧面烘托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引: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是怎样一个人?指导学生关注&11句1和&1,并老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体会谭老师的爱女儿爱学生爱工作。师再述&11后半部分,再次出示句子:“张开手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问:这“最后的姿势”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12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
5.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懂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一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三、拓展激情,升华情感
1.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
2.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
4.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
6.最后的姿势
(简画:左手)&&&&&&&&&&&&&&(简画:右手)
张开 &&&&&&&&&&&&&&&护住
设计意图:板书主要突显人名、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巧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简明扼要,中心突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课​件
大小:61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联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解释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_百度作业帮
联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解释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联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解释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生死攸关:指生死存亡的关键.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荒凉的地方.坍塌:坍塌建筑物、构造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用“诠释、震撼、坍塌、废墟、生死攸关”来概括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_百度作业帮
用“诠释、震撼、坍塌、废墟、生死攸关”来概括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
用“诠释、震撼、坍塌、废墟、生死攸关”来概括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
地震了,教学楼坍塌了,在生死攸关的那,一瞬间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了四个学生.当救援人员从废墟里搬出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石头时,大家都被震撼了.谭千秋用他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我们也在上这一课,这是老师讲的.选我吧
攸:同"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词义:词 目 生死攸关
发 音 shēng sǐ yōu guān
释 义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出 处 柯灵《墨磨人•回首灯火阑珊处》:“因为强调生死攸关的战斗,又要求急速反 映紧迫的现实,产生了速写和报告文学的新形式。”...《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范文一:
&&&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二:
&&&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 二、【重组教材,学习&爱与责任&。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课题导入,直奔主题&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最后一段&拎出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等。再由&普通&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爱与责任&。接着从谭老师&日常生活&和&危难之时&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爱与责任&。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舍身救生&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言传与身教&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叶圣陶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精神不死&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对&英雄不死&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爱与责任&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三:
&&&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四:
&&&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习《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
与《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死攸关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