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王成 向我开炮开炮!

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英雄儿女“王成”:他们为何不向我开炮(图)
干枯树叶起火引燃3棵大树
本报11月10日热线消息(记者杨洲芬实习生言丹丹通讯员王璐)今日8时10分许,并州南路铜厂的空操场上,由于干枯的树叶起火,引燃了旁边的3棵大树。
近60年以来,当年 《英雄儿女》的原型渐渐找到,岁月已经改变了他们 的 容颜,却改变不了那场战争所带来的记忆。那些昔日的战友、英雄、仇敌,他们断断不会想到,在 60年之后,他们能够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发生联系。死尸堆成的惨烈阵地
日一早,志愿军23军《战地报》记者洪炉,得到了上级的通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将在今天上午10时签订,12小时后,也就是晚上10时(北京时间晚9时),双方正式停火。
洪炉立刻意识到,一个历史时刻到来了,他要立刻赶到前线的最前沿去。作为记者,他应该在现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让他无比兴奋的是,此刻领导不但派出了他,同行的还有摄影记者等几人,他们各揣了几个馒头马上出发,火速奔赴前沿——石砚洞北山阵地。
北山阵地离军部有一百多华里,他们是步行前往。白天走在这条交通线上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美军的飞机和炮火随时可能轰炸,而在7月27日这天,轰炸炮火就格外猛烈,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到了距离前线只有十几里时,炮弹到处开花。
石砚洞北山,本来是由美军占领着的,那里驻守着美七师的一个连。志愿军23军上了阵地以后,决定把它拿下来,就开始了反复的争夺。一般来说,都是志愿军在夜里发起攻击,以避开敌人的飞机轰炸和炮火,将阵地攻下;到了白天,敌人又凭着强大的空中优势和炮火掩护把阵地夺回去。到了1953年4月的一天,当志愿军第三次攻上北山时,阵地上发生了壮烈的一幕。
那次攻上北山的志愿军中,有一名叫做蒋庆泉的步话机员。所谓步话机员,我们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中已经比较熟悉了,他本身不带武器,通过步话机在阵地调动炮兵的炮火来消灭敌人。那一天,打到最后,阵地上除了蒋庆泉,只剩下几个伤员,而敌人却越来越近,在指挥所与蒋庆泉联络的另一名步话机员陆洪坤亲耳听到蒋庆泉在步话机中呼叫:“敌人离我有50米、30米、10米……向我的碉堡顶开炮!”
战斗期间,洪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前线。这场战斗一下来,陆洪坤就告诉洪炉,咱们这里出了一个英雄。洪炉根据蒋庆泉的事迹写了一个报道,部队也准备为蒋庆泉请功——他们都以为蒋庆泉已经牺牲了。
在志愿军第四次攻上石砚洞北山后,这块阵地才真正为我方占领。这时的北山,用洪炉的话说,“已经是一座人肉堆成的山”,每一次反复争夺,各方都在这里留下尸体,一层又一层。“那个阵地,土都挖不下去,每一锹下去,不是土,都是死人。战士没办法修筑工事,就把比较完整的美国兵的尸体,几个尸体堆成坎坎。战士就趴在死尸上,打仗、吃干粮、喝水……那是夏天啊,还离阵地几里以外,臭味就熏过来了,到了那个地方,人的嗅觉都没有了。那个蛆到处爬……这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7月27日傍晚,洪炉冒着炮火抵达了石砚洞北山的阵地坑道,与战友们一起等待停战的一刻。“王成”说:他们为什么不向我开炮?
回到祖国后的岁月里,洪炉实现了自己上学读书的愿望,他后来成为一位军旅作家。以后的日子里,他又经历过抗美援越等等重大事件,但是,朝鲜战争的记忆,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们做些什么。而蒋庆泉——昔日的战场英雄——他也许还活着,这让他多少年来无法释怀。
当年他写完关于蒋庆泉的报道后,还没见报,上级就来了通知:不要再宣传蒋庆泉了,他被俘了,他的名字出现在战俘名单之中。
以当年人们的观念与规定,不管这个人曾经做出过怎样的功绩,只要他被俘了,所有的以往就一阵风吹散了。
当年,在蒋庆泉喊过“向我开炮”两个多月后,1953年的7月,洪炉所在部队又出了一位相似的英雄,名叫于树昌。这名步话机员,也是在敌人攻上自己的阵地后,向指挥所喊出了“向我开炮”,在炮火中与一百多名美军同归于尽。
于树昌牺牲以后,洪炉拿出原来为蒋庆泉写过的报道,修改了里面的部分内容,以《向我开炮》为题,将于树昌的事迹发表在了报刊上,影响巨大。后来,电影《英雄儿女》在拍摄时,采用了里面的部分情节,王成——这个实际上结合了蒋庆泉、于树昌和杨根思三位英雄的形象,成为了一代中国人心中的偶像。
然而,几十年来洪炉一直想找到蒋庆泉,像大海捞针似的,他遇有机会就会向人们说起这个人,虽然他心里也知道希望渺茫——直到今年4月的一天,他的一位在媒体工作的朋友告诉他,人找到了。
蒋庆泉回国后,先在专门接收管理志愿军战俘的管理处接受审查,然后,回到了他的辽西农村老家,当了几十年的农民。当记者循迹找到了这个小村,找到已经全然一副老农模样的蒋庆泉时,他竟然一开始还想否认,他就是那个最早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
1965年的时候,已经在辽西农村娶妻生子的蒋庆泉看到了电影《英雄儿女》,他一看就明白,那里说的实际是自己做过的事。但他不敢声张,只是默默地流眼泪。他回家哭了一晚上,第二天又在地里干活时悄悄掉泪,他不能让别人看见,更不能让人知道,因为他心中压着那个“战俘”的重负,他认为,王成是英雄,但那是别人,不是他。
2009年,蒋庆泉跟着儿子到丹东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这么多年一直沉默寡言的老人在现场突然犯了倔脾气,他非要把一张炮兵阵地的照片扯下来,儿子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拦住。后来老人道出原委,他一直对当年的炮兵们满腹怨气:当时我喊“向我开炮”他们为什么不开炮?开了炮我就死了,就不再会当战俘了!
“他是不知道,当时炮兵没开炮仅仅是因为炮弹打光了。”洪炉说。
2010年夏天,洪炉、陆洪坤、蒋庆泉,这三个当年的志愿军老兵,终于在那场战争过去近60年后又见面了。“战友啊……”分别近60年后,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们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美国老兵卡拉汉:他们为何向我开炮
让洪炉没想到的是,这一场朝鲜战争,不但把他与他的战友们永远地联在了一起,而且也让他当年战场上的对手找上门来。
“几年前,一个香港的朋友到了北京,给我打电话。他说,他认识美国内华达州的州长,麦克·卡拉汉。他是一位残疾人,香港朋友一次问他,怎么只有一条腿,他说是参加朝鲜战争时打掉的。他说:‘1953年时在三八线,我们攻上了共军阵地,只看到了一个小兵还活着,他没有武器,我按照战争游戏规则,让大家不要打死他。冲到他跟前时,见他拿着步行机在喊,也不懂在喊什么,喊着喊着,炮弹来了。’连这个中国兵,连上去的一百多美国兵,只活下来三个,也都成了残疾,他便是其中一个。”
“我一听,那美国兵说的正是于树昌喊‘向我开炮’的那次战斗啊。”洪炉说。
“香港朋友告诉我,卡拉汉曾经对中国人非常愤恨,他觉得,当时我们不打死你,你却调来炮火把我们的人全打死,中国人怎么这样不讲道理?后来香港朋友把《英雄儿女》的碟带给他看,向他解释说,你见到的中国兵在中国是个英雄。最后,卡拉汉说,看来这个中国兵有他的道理。我们仅仅是思想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他坚持他的立场是对的,确实是英雄。”
这位美国州长和他的一家人后来都成了中美友好的积极分子,他也想以这段经历拍一部电影,但与《英雄儿女》完全不一样,是以反战为主题的。他想告诉世人,人和人应该是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他设想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从联合国大厦前那个著名的打了结的枪管的反战雕塑开始。这样,洪炉开始了与卡拉汉一家的交往,而且这种友谊还发展到两个家庭的下一代孩子们之间。前几年,卡汉拉去世了,去世前他交待了副州长和家人们,这部影片必须要完成。 据《中国新闻周刊》
( 责任编辑: )
没有上一篇
没有下一篇
$("#ul_Moods").html(listvotehtml);
Page.onLoad(function(){
initfaceVote();
网友评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热点:  && & &
王成原型为何不敢看英雄儿女?没向我开炮啊
  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也几乎要放弃了。在《呼唤“王成”:你在哪里?》这篇网帖下留言后,整整4年,他没有收到任何回馈。
  直到2008年9月,他接到了一个来自江苏的长途电话。电话是陆洪坤打来的。
  当时正值暑假,陆洪坤的孙女正在家中上网。老爷子突发奇想,让孙女在网上搜搜爷爷的名字,无意间发现了《呼唤“王成”:你在哪里?》这篇帖子和蒋利留下的联系方式。
  多年来,陆洪坤同样没有忘记那个当年住在同一间屋的老战友。2006年,江苏宜兴官林镇文化馆搞志愿军老兵聚会,他便提出了寻找蒋庆泉的想法。但一说到蒋庆泉后来成为战俘的事情,在座的老兵们便不再接话,“一个都不讲了”。
  通过蒋利,陆洪坤获得了蒋庆泉家的电话。电话打去,当听到老战友的声音时,他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向你开炮的人找你来了!”
  蒋利当时也在锦州的家中,据他回忆,交谈的时间并不长,父亲几乎是在“大喊”一样地和老战友叙旧。电话中,陆洪坤叫父亲“小鬼”,父亲则叫陆洪坤“小胖子”,那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对对方的称呼。
  放下电话后,蒋庆泉“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个20多年没出过远门的老人当即决定,让蒋利陪同自己下江南,去看老战友。
  国庆期间,父子俩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赶到宜兴。在陆家,蒋利终于听到父亲亲口讲出了那段在心中深埋了50多年的历史。
  那是1953年的朝鲜战场,在狭窄的三八线两侧,密集部署着双方200多万人的大军。每一块阵地都被反复争夺,“人肉堆成山”,战士们没有时间修筑工事,就把尸体堆成坎,趴在上面打仗、进食、喝水。
  4月18日,蒋庆泉所在的23军67师201团5连接到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然后“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杀伤反击之敌”。
  出发前,连长便开始指定若他死后谁来指挥,一直从排长指定到了年岁最小的一位班长。攻山成功后,165人组成的加强连,已经只剩下十几名战士,连长阵亡,排长阵亡,班长阵亡。
  在阵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战士围着担任步话机员的蒋庆泉,以保护他可以顺利向炮兵指挥部通报“撒花生米(炮弹)”的位置。
  “就看着战友扑通扑通地倒下去,一个接一个。”蒋庆泉说,他亲眼看见一个拦着他不让他出碉堡的战士,头被打碎了,胸口也喷着血。
  敌人则越来越近。
  陆洪坤至今仍记得当年步话机中蒋庆泉的嘶吼声,“最后他不喊暗语了,就喊向我碉堡顶上开炮。我问他那你怎么办,他说你别废话,废话,向我开炮,向我开炮!”
  然而蒋庆泉并未等到他要的炮火,却被敌人的弹片轰中了后背的步话机。后来他得知,我方炮兵在那个当口的弹药供给出现了问题。
  负伤的他在地上爬,想找枪自杀。他看到另一名战士也在爬着找枪。
  蒋庆泉回忆,当时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能当俘虏”。后来,一枚瓦斯弹打入碉堡,他晕了过去。
  蒋庆泉睁开双眼的时候,正躺在一辆卡车里——被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朝鲜战争结束后,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
  在管理处的一年时间里,他与另外15名战士分在同一个班。在他的印象中,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只讲过”。
  16名战士仍然穿着军装,用着印有“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却不再被认为是军人。负责教育审查归俘的干部有这样的论断:“人民军队的字典里没有被俘,被俘就等于变节。”
  最终蒋庆泉被组织上给予了保留党籍、党内处分的结论。
  在“文革”中,档案被造反派翻出后,他又一次受到了冲击。运动的时候要斗争他,说他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
  1981年12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个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
  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大哭了一场。
  从那一年开始,民政部门每个月都会给蒋庆泉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一开始是4块钱,如今涨到七八百元。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11-04-07·
10-09-27·
10-07-01·
10-06-30·
10-06-17·
10-06-17·
10-04-12·
09-10-12·
09-10-28·
09-04-12·
爱承诺也爱忽悠,信任与共识难求;有公知更有五毛,盼精英莫成小丑…[]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文化品牌栏目
面对不断高涨的权利意识,国家赔偿从程序到标准…[]
高清影视剧
人人都有隐藏在面具下的灵魂,因为这种复杂,人才如此有意思…[]
这本书源自人大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
“男女共浴”、“男女老幼坦然裸浴”成网络热词……[]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谁是王成——“向我开炮”背后的故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谁是王成——“向我开炮”背后的故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1:00: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谁是王成——“向我开炮”背后的故事
官方公共微信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第A03版:今日关注
《英雄儿女》中王成原型之一的蒋庆泉来厦并接受本报专访
我喊过“向我开炮”,但我不是“王成”
日·厦门商报·
  商报记者&|&向财霞    “说《顽强的声音》是写我,我承认,但(说我是)《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到现在我也没有承认,也不能承认。”昨日在外贸酒店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蒋庆泉的声音铿锵而坚定。  蒋庆泉今年83岁,身高约1.7米,头发花白,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说话幽默。他刚做过眼部手术,取出藏在眼睛里近60年的弹片,有点怕强光,所以戴了一副墨镜。  “手术后我现在看得很清楚,光这只眼睛就可以看到你。”蒙上左眼,蒋庆泉对记者说。  确实喊了  “向我开炮”  虽然不承认自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但蒋庆泉承认他确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喊过“向我开炮”。  为啥这样喊?为何又不承认是王成原型?蒋庆泉说了一段顺口溜:疆场吾失态,友死我还在,失阵陷囹圄,和平我归来,战俘名声坏……  说到自己的部队,蒋庆泉清晰地报出“23军67师201团”。1953年,作为该团步行机员的蒋庆泉和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这一仗打了三天三夜,尸横遍野。蒋庆泉说,当时战士们一心坚守阵地,也不知道肚子饿,实在是渴得难受了,便喝自己的尿。  蒋庆泉是步话机员,负责和指挥所联系,周围的战士都会保护他。但这一仗打得太残酷了,和他在一起的最后一名战士倒下后,看着不断逼近的敌人,他对着步话机不断报告敌人的位置:200米、100米、50米、20米……最后,他声嘶力竭地喊:“向我开炮!”  过了一会儿,突然一阵巨响,蒋庆泉什么都听不见了,眼睛好像突了出来一样。接着,他便失去知觉。  醒来时,蒋庆泉发现自己在美军卡车上的死尸堆里———他被俘虏了,而这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回家“隐居”半世纪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蒋庆泉和6000多名志愿军归国战俘一起,被送到辽宁昌图的归来人员管理处。在管理处的一年里,他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讲功,只讲过”。最终,他被保留党籍、党内处分。  回到老家后,蒋庆泉把这段历史深深埋在心底。村里有当兵的人会讲在前线的事,蒋庆泉却从不向别人提起自己的战斗经历,就连妻子儿女也是去年媒体曝光后才知道他的事迹。  蒋庆泉在老家“隐居”半个多世纪,他每天务农,为补贴家用还做鞋垫,天蒙蒙亮就跟着老伴骑三轮车去赶集卖鞋垫,一元一双,一周三次集市一次不落。  蒋庆泉还有一个爱好———做根雕。他从不离手的那根手杖就是自己做的。那是一根长在石头里的枣树根,他弄回家后打磨制成手杖。这根手杖看条龙,手柄像凤凰,有的地方圆有的地方扁,正好可以磨手。  蒋庆泉说,他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觉得这样生活很好。没事的时候,他就写写回忆录,回忆当年亲历的战争。他的手稿堆起来曾有几寸高,后来觉得写得不舒畅,又重新写。  不承认是王成的原型  蒋庆泉被俘之后,人们找不到他的尸体,以为他牺牲了。23军战地记者洪炉听说了蒋庆泉的故事,写了一篇通讯《顽强的声音》。但由于蒋庆泉的名字出现在战俘名单中,这篇报道没有发表。  后来,又有一名叫于树昌的志愿军战士,也在战斗陷入绝境时对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和蒋庆泉不一样的是,于树昌牺牲了。洪炉整理了两个人的故事,写了《向我开炮》。这也成了《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的由来。  蒋庆泉一直不承认自己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他儿子蒋利得知王成的原型就叫“蒋庆泉”时,曾问他此事,但被他否认。  洪炉也一直尝试着寻找蒋庆泉,为他抱不平。2000年,洪炉写了一篇《呼唤“王成”:你在哪里?》的文章发到网上,首次提到了曾在指挥所与蒋庆泉直接通话的谷德泰和陆洪坤的名字。后来,蒋庆泉的儿子蒋利看到文章,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记者山旭看到这则留言,立即和蒋利联系,并通知洪炉。2010年4月,洪炉终于见到了蒋庆泉。  “他把《顽强的声音》的手稿放在我面前,我不得不承认,我就是那个蒋庆泉。”蒋庆泉说,他还请求洪炉不要曝光这件事情。  如今寻战友写回忆录  D  “媒体曝光打乱了我原来的生活秩序。”蒋庆泉说。但他也表示,曝光后他的生活变好了。  蒋庆泉告诉记者,他的事迹被曝光后,最幸运的事就是他的眼睛治好了。原来,就在他喊出“向我开炮”后,敌人的炮弹落下来,弹片击伤了他的眼睛。多年以后,他眼伤复发,到很多医院求医都治不好,而他写回忆录也因为眼睛受伤受到影响。  在吉林有个志愿军老兵大院,接收的全是志愿军老兵。蒋庆泉的事迹在媒体报道后,有人找到他,通过老兵介绍,吉林同仁医院愿意为他治疗。今年8月,医生取出了藏在他眼睛里近60年的残余弹片。  “还得感谢我的战友,感谢洪炉同志一直在找我。”在蒋庆泉眼里,战友就是亲兄弟,他告诉记者,他现在接近媒体,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找幸存的战友。  “认识我的也好,不认识我的也好,只要是23军的战友都可以,如果参加过石岘洞战役就更好了。”目前,蒋庆泉已经见了两个战友,一个是写《顽强的声音》的烘炉,另一个是他喊“向我开炮”时和他对话的陆洪坤。如果还要算上一个人,那就是和他先后为卢胜首长服务过的张造勋。  蒋庆泉打算继续写回忆录。他打算写8万字,现在已经写了2万多字。他喜欢用对仗,他谦虚地管这叫顺口溜。他记得写过的每句“顺口溜”,比如那句“疆场吾失态,友死我还在”。  “这部回忆录叫什么名字呢?”记者问。  “《我是一个兵》。”蒋庆泉的回答依然那么铿锵有力。S1918017
第A03版:今日关注
││││││ ■厦门商报荣誉出品:│
COPYRIGHT 2008 厦门商报社 |
| 版权归厦门商报社及著作权人所有,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厦门商报读者热线:(0&&& 地址:厦门市吕岭路122号&&&&厦门日报报业大厦12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王成向我开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