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后身体里好像有东西窜身体没劲是咋回事事

有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会出现膝关节疼痛,这是怎么回事?如何练习才可以避免?
太极拳的锻炼具有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的作用,尤其对于下肢力量的增强具有突出效果,正确的练习不应导致膝关节疼痛。打太极拳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你的膝盖,膝盖发生问题,一般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你的运动量过大了,太勉强了,比如屈蹲过深,比如打拳贪多贪量。有很多人每天把所有自己会的套路都从头到尾打一遍。跟其他运动一样,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不应单一,并非一定要从起势开始完整地练,可以在原地做一些单势,做一些压腿、单操等辅助动作练习,难度动作做不好的动作,可以靠单操反复强化。比如说独立动作不稳可以单独挑出来作为独立动作来训练,腿的支撑力量不稳可以配合桩步的练习等。这样就可以使膝关节不是总处于满负荷状态,有张有弛。太极拳的练习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每次练习认真做两三套完整的就可以了,不能一味地追求套的数量,这样效果不好,不仅仅训练单调枯燥,而且也不科学,无法真正提高水平。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很多人以为太极拳很柔和,没有做相应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太极拳是个很柔和的运动,这是整体风格上的,但是在一些局部,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运动量,否则难以有良好的锻炼效果。膝关节的运动量就很大,不是很柔和的,不像一般的散步,膝关节一张一弛,而是长期处于一种紧张中。所以打太极拳一定要像其他的运动一样,先做热身活动。练完太极拳也应该散步、放松,应该像武术拳谚中说的“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不要以为只有长拳才需要踢踢腿、放松放松、走动走动。人们往往在打太极拳的时候忽略了这样一个环节。打拳以前要做操热身,而打完以后则应该配合一些其他的活动放松调整,甚至可以在训练后打打球、跑跑步,来缓解太极拳那种静力的疲劳。运动的变换和运动量的调剂实际上也是解除疲劳的方式。一般人可以采取散步、压腿、做操等整理恢复活动,这是必要的。 以上的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膝关节的负荷过大而出现疼痛。在打拳时应该自己监督掌控,膝关节酸不是肌肉的酸,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在下一次练的时候就要控制蹲的姿势和量,并且在练拳间隙多做一些放松。另外还有个别的可能没有注意保暖,出现了关节炎,这个不是运动问题,而是运动卫生问题了。感觉膝关节酸痛了就应该戴薄护膝,这样既可以支撑,作为一种辅助力量,也可以保暖。人们常常忽略了太极拳的运动安全和运动卫生问题,太极拳对大腿的肌肉和膝关节静力负荷量和疲劳程度丝毫不亚于蹦跳等爆发性的动力性运动,我们不能忽视。只要掌握运动的适量和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这些保护膝关节的手段,膝关节就应该不会出现大问题。
浏览 (658) | 支持(0)
| 发布人: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北京海阳瑞尔体育管理有限公司&太极拳好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 站长统计电话:010- 手机:&太极拳练上身的感觉
找找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
 练拳重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如同做操,费力不讨好。那么,太极拳的“内在感觉”究竟是些什么?由于感觉是个性化的产物,千差万别难以表述,但这并不是说太极拳的内在感觉
无规律可循,拳友们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没有这些太极感觉呢?
、“骨升肉降”的感觉“骨升肉降”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骨升肉降”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
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肉体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刚”-----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觉,就为开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大门找到了金钥匙。-----在行拳中,我们还要做到“三松三竖”:松肩竖颈,松胯竖脊,松踝竖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觉保持贯穿套路始终。
  二、“自身重量”的感觉“自身重量”的感觉是指行拳时我们觉得四肢如同负重。由于人生来
就在地球引力下运动,以至对自身肢体的重量失去察觉,我们只有在体外荷重时(如拎一桶水)才会有负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时感觉到四肢的沉重,就说明你的身体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状态越好,肩、胯关节松开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会越大。这种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后肢体受重力作用的结果,所以拳论有“由松入沉”的说法,可见“沉”是对“松”的验证,-----“地心为第三之主宰”、“足掌为第三之宾辅”,强调顺应地心引力来“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来推动拳势进行。这句话
突出了地心与脚掌的关系,沉从脚落,提从脚起,“沉”是顺应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与提应趁着拳势的蓄发变化而转换:发势时为沉,脚掌植地生根,利于打击对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势时为提,身体轻盈灵活,便于动作转换,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这样,依靠身体的虚实变化透过脚掌来顺应地球的引力和反弹力,将地球的势能转化为行拳的动力。-----所以能够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弹力来行拳,找到身体“如水载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进了太极之门。
  三、“脊柱行拳”的感觉“脊柱行拳”
是指以脊柱为主动、以手脚为从动的行拳方式。学拳初期,是用手脚来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进而学会了以腰带脊,发挥腰部的枢纽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会逐渐成长:先是与胯连成一体,以腰胯来带动手脚,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个连接百会和会阴穴的身体中轴线(也称“中垂线”)。臂和腿好像牵挂在身体的中轴线上,行拳时四肢在中轴线的带动下运动,起于中轴线,终于中轴线。-----动手不动腰为僵手,迈步不用腰为死步。上肢要体会“以腰带臂”的感觉,下肢要体会“步随身换”的感觉。-----
我们常说:“四块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关键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极拳中脊柱有三种运动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转动和前后张弛。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体脊柱的S曲线得到适当调直,可以纠正头颈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转动”是太极拳形成圆弧动作的动力源,是以脊柱带动四肢运动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后张弛”是说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而含送张弛:蓄势时脊柱随着吸气微微后弓,称为“吞身”;发势时脊柱随着呼气微微前驰,称为“吐身”。行拳时脊柱随着拳势开
合变化和拳势呼吸呈现出节律性的张弛,这是形成太极拳开合鼓荡的动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觉“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时“一动而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太极拳中不存在身体的局部运动,不单是举手投足,就连一个呼吸、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意念,无不是太极拳整体运动的组成部分。这种整体
运动观,是太极拳区别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杨澄甫曾经强调过:“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初级阶段是练形,要体会“太极无手,腰便是手”的感觉,也就是上述
“脊柱行拳”的感觉。中级阶段是练气,应体会“太极无手,气便是手”的感觉,要求呼吸能够顺应拳势的变化,使呼吸和动作相辅相成、互引互随,身体有开合胀缩感。高级阶段是练神,须体会“太极无手,神便是手”的感觉,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使神意、呼吸、动作三结合,意到、气到、力到。全身关节放松节节贯穿,筋肉化僵为柔,身体像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柔性浑圆体。
  五、“身如气囊”的感觉“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
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
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六、“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感觉。“吸缩呼胀”的感觉是: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吸气呼沉”的感觉是: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由此
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
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这时你就掌握了拳势呼吸的奥妙。
  七、“手指胀缩”、“掌心吸放”的感觉“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既然是“身如气囊”,手掌作为气囊的一部分,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
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要求学员在推掌时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时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体会太极拳的“粘黏”劲。-----手掌是身体感觉最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极功夫手上看”的说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时随着拳势蓄发变化手掌出现了胀缩、吸放的感觉,恭喜你
已经踏进了太极拳之门。
八、“口内生津”的感觉“口内生津”是行拳过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断。杨式太极拳家李雅轩先生说:“练后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练之得法处,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练后口中没有甜液发现,这便是练之不得法,心神未静下来,在这种情形下,就不必按时练功了,当速请太极拳明师指正了,否则毛病暗出,则更不易改正。”练太极拳应当是一个享受太极拳的过程,而不是拿太极拳来折腾自己,行拳时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个标识。太极拳练得是否得法,验证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套拳练
下来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畅快。太极拳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身舒适为万法宗”。陈式太极拳家冯志强主张“打拳似休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愿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极拳带来的酣畅舒美中获得健康长寿。
  九、“天人合一”的感觉“天人合一”是习练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时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间,在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和互动中获得快乐和升华。太极拳理认为,天地为一大太极,人体为一小太极,行拳时将自己的小太极融入到天地的大太
极之中,做到“天人一气”和“天人一理”,便可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变化决定着事物的变化与归属。我们祖先将能量流的汇聚称为“阴”,将能量流的发散称为“阳”,所以天地大太极就是宇宙间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太极拳由蓄、发两种拳势互变而成,蓄势时人体能量由四梢向丹田汇聚,为合属阴;发势时人体能量由丹田向四梢发散,为开属阳,所以人体小太极是人体能量“阴聚阳散”的表现。因此行拳时人体通过能量流(内气)的“阴聚阳散”
产生开合鼓荡,使个人的拳势与大自然的气势相合,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阴聚阳散)”。
你进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从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19版:健康天津
· · · ·
2012 年 4 月 11 日 星期 三
李淑新自幼习武,退休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推广传统太极拳上。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并通过练拳获得健康—— 社区里的太极高手 本报记者 时敏 实习生 张昆 发布日期:
00:00 作者:
李淑新表演太极剑英姿飒爽。
李淑新今年60岁,她是红桥区洪湖健身队的队长、指导员。每天清晨,她都会带领队员们在子牙河畔的花园里晨练。在集体练习之后,很多酷爱太极拳的队员经常向她求教。于是,李淑新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到中午才能回家。 拳不离手 获益良多 李淑新是一名太极高手,擅长吴式、陈式、孙氏太极拳、剑、刀等。“我小时候身体不好,但还特别好动,6岁学习少林武术,12岁拜师学习八极拳,练太极拳是从38岁才开始的。”退休之前,李淑新每天上班之前先打一套拳,然后直接去上班。“太极拳不仅是简单的肢体运动,其中还蕴含着一种文化。由内而外,使人达到一种内外兼修的和谐状态。”几十年来,李淑新拳不离手,每年体检她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 亲力亲为 推广太极 从1990年开始,李淑新组建洪湖健身队,2002年又成立了西于庄街太极拳协会。身为国家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李淑新认为社区是群众体育发展的沃土。“社区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太极拳的普及和传播。我带的健身队有200多人,他们能带动的就是200多个家庭。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讲多重要啊!”李淑新立足社区,培养出大批太极拳骨干,还教授了很多国际友人。 最近,李淑新提议两年的传统武术展示活动将要付诸实施,她事事都亲力亲为。李淑新把它当成头等大事,她这样说道:“我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快乐的事,通过教授大家太极拳,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这也能更多地体现出我自身的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体没劲是咋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