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宝是什么的盛行和外传是什么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原佛教的区别_百度知道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原佛教的区别
南传上座部佛教(亦称“南传佛教”)指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佛教,中国云南及其周边一带的佛教亦属此系。其教义比较接近原始佛教,注重于教义的字面解释。核心是三相(即无常、苦、无我),以十二因缘讲明人生无常,以五蕴讲明人本无我,以四谛讲明无常无我之苦及其解脱法。崇拜佛牙、佛塔、及菩提树等。在修持上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特别注重禅修。还总体上延伸提倡保持早期的修为方式,如托钵化缘、过午不食、雨季安居等等。传统理论上归纳称其为“小乘佛教”;而中原佛教(严格讲没有这个称谓,理论上只有中国佛教或汉传佛教大概代表这个意思)的教义教理主要依据译经典籍,有多种独立的思想体系。如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以《妙法莲花经》为宗旨,以《大智度经》做指南,以《大般若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以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该宗的根本典籍)、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讲般若、讲空。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讲法相唯识。以《华严经》《解深密经》《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为主要经籍)、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法界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禅宗(又名达摩宗、无门宗、佛心宗,以《楞伽经》《金刚经》《坛经》为其本典籍,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的大乘派系)、密宗(又名真言宗、瑜伽宗、开元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据,立十住心法,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心、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律宗(又名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南山宗,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净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为依据,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传统理论上归纳称它们为“大乘佛教”。这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原佛教的形式上之区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大小乘的区别,前者是小乘佛教,后者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以度天下苍生为己任,小乘佛教只是自度。大乘佛法好比是一条大船,因此可以度更多的人;小乘佛法是个独木舟,只能度自己。
来自团队:
其他9条回答
藏传汉传南传北传正传外传单传双传自传神传 于一身
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不在于什么自度还是度他,根本区别是,大乘佛法讲究竟成佛,成佛才是终极目标,度尽众生是最大心愿。而南传部则是到阿罗汉境界就止步不前,认为四果阿罗汉就是最高境界。南传部,同样度人~
上座部,就是佛教最真实的本来面目。如果你想知道到底佛陀的本怀,就在上座部。中原?中国这个地方,你打开地图看看,因为时代、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从未有过真正的佛教。中国的这片众生,也从未有过广泛的真正的佛教的普及。这里只有披着大乘所谓的佛教外衣,没有戒律,没有真正的修行。。。。。假如你真的想深入了解,建议你卧底北传寺院看看,看看没有戒律一群男人聚在一起会有多么可怕!!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南传和北传跟印度佛教向外传播的时间以及地域有关。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中印度恒河流域。佛灭二百多年(公元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形成了南传佛教。大约在佛灭500-1500年(公元前1-10世纪)期间,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其间佛教陆续由印度往北经中亚细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称为“汉传佛教”。佛灭年(公元7-11世纪)期间,印度本土的佛教发展为“大乘密教”。当时,佛教越过喜马拉雅山传到西藏,故称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因为是由印度往北传播而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因此,南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南传佛教的特点是“保守”——保守...
  佛陀在世时根本没有什么上座部,大众部等,也没有什么南传,北传,大乘和小乘的分别。部派佛教的出现是因为对法与律的诠释的差别所致。僧团当时在教理和戒律上皆是一致,没有多大的差异。南传佛法是肯定我们个人的修行,不依赖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参与,这一点是具有极积的意义的。
  教派的争辩是无谓的,大乘和小乘的分别是大众部佛教徒强加的分法,上座部佛教徒否认这种分法。从律藏来看,属于上座部系统的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巴利律];属于大众部只有[摩诃僧只律]。虽然在经典里[根本有部律](卷45)及[杂阿含769经]曾提到大乘之名,这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在[杂阿含604经]以修行四摄法的称为大士,在[增一阿含经](卷19)也提到大乘的六度;但这些都是部派佛法,不是佛陀在世时的...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仅云南独有,传入云南已一千多年,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 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
汉语所指的佛教通常都是汉传佛教,喇嘛教信徒称之为“汉传佛教”,并将喇嘛教定名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汉传佛教是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另外两个为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故汉传佛教又称北...
最根本的区别是产生的时间,上座部佛教产生在释迦摩尼之后的100年左右。汉穿佛教产生在之后的700年左右。
南传佛教并非小乘佛教& & & & &最近南传佛法传法的平台遭到许多修“大乘”行者的攻击,说南传没有菩提心、小乘、自了汉,、断灭论是这样吗?好下面就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看懂了请以后不要在诽谤佛陀的教法免得形成惯行恶业堕入四恶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什么是菩提心& & & &按照《巴利三藏》及南传法义,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四个道智=须陀洹道智、斯陀含道智、阿那含道智、阿拉汉道智。菩提也被称为是菩提心,因为这四个道智,即是四种出世间心。依照证悟四个道智时,所相应智慧的不同,菩提分为三种: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菩提;辟支菩提;声闻弟子菩提。下面简单介绍这三种菩提或菩提心。&&&&&&&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此菩提是四个道智,连同一切知智生起,也即我们经常谈到的佛陀菩提。在此,正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它也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一切知智,则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辟支菩提: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也即我们经常谈到的辟支佛菩提。&&&&&&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导师(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也即我们经常谈到的弟子阿罗汉菩提。&&&&&&&四种出世间心是四个道智吗?&&&&&&&四种出世间心,是四个道智。因为依照《巴利三藏》,出世间心共有八种,即四个道智心加上四个果智心。心、识、意、意识、智、智慧等,都叫名法,佛陀在《巴利论藏》里提到:心、识、意,是同义词。四个果智心是什么?&&&&&& 四个果智心=须陀洹果智心、斯陀含果智心、阿那含果智心、阿拉汉果智心。 心 分为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心共有81种,出世间心共有8种,如此组成佛陀在《巴利论藏》里所教导的89种心。当我们说到四个道智与四个果智时,实际上就是在说八种出世间心。而菩提一词代表觉悟、智慧、道智等,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菩提称之为四个道智、四个出世间心。&&&&&&&&&&&&&&有人问发菩提心属于什么层次?菩提心是希望众生脱苦,属于慈悲无量的心。如果只是发出菩提心没有禅定,那么还是属于欲界的善心,直到通过慈悲禅修进入初禅二禅三禅,那么就是到达了色界的层次&。&&&&&&南传佛教不缺菩提心。这教法带人解脱烦恼,斩断三毒,这正是佛陀大悲菩提心显现。只是有些自称学“大乘”的行者,忽略了世尊的这种菩提心教法甚至诽谤、贬低南传佛法,这是行大乘者该做的吗,不是南传教法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2.什么是小乘?什么是大乘?& & &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弄清什么叫“小乘”。小乘,梵语为h?nayàna。其中,h?na含有恶劣的、下贱的、卑鄙的、低级的、庸俗的、被唾弃的等意思,通常用来骂人。yàna是指车辆、车乘、交通工具。相对于H?nayàna的是Mahàyàna(大乘)。mahà含有伟大的、高贵的、崇高的等意思,因此将h?nayàna翻译为“小乘”,其原意为卑劣乘、下贱乘。&&&&&&&&那什么是大乘呢?杂阿含769经》「世尊,今日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生闻婆罗门乘白马车,眷属众具一切皆白,众人唱言:善乘,善乘,谓婆罗门乘,云何世尊?于正法律,为是世人乘,为是婆罗门乘?&&&&&&&&佛告阿难: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罗门乘也。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谛听善思,当为汝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信戒为法轭 &&&惭愧为长縻 &&正念善护持 &&&以为善御者舍三昧为辕 &&&智慧精进轮 &&无着忍辱铠 &&&安隐如法行直进不退还 &&&示之无忧处 &&智士乘战车 &&&摧伏无智怨。」&&&&&&&今日佛教界,大小乘,南北传,显密宗,信徒为了学佛修行,反而落入邪见陷阱,议论纷纷,互相指责,浪费时日。请看看佛陀如何说:“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阿难!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能调伏烦恼军者,天天修持八正道,这就是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什麽是正法,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法印。什麽是正律?五戒八戒十戒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什麽是天?布施,持戒,孝养父母,修定,散发慈爱,和修四无量心。什麽是梵?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喝酒,过午不食,不歌舞乐。什麽是大?你只要看以上的,一切反过来做的,不做的,都是‘小’。真正跟着佛说的来做的都是‘大’。什麽是乘?真正的修行道路是八正道,调伏烦恼,真正度过这汹涌的轮回大苦海的修行船筏!&&&&&&&&&为什么会有所谓的“大乘”、“小乘”呢?话说在佛灭(佛陀入般涅盘)后五百多年(公元前1世纪),印度本土兴起了一场佛教改革运动,主张修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并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标。这些新兴起的佛教自称“大乘”,并把以前的佛教传统和当时与之并行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大众部等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3.声闻乘的阿罗汉并非自了汉& &&&&& & &我们应当了解证悟的阿罗汉与证得正觉的佛一样的是为弘法度生而游行人间,多方饶益,安乐人天。在《杂阿含1096经》里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我已解脱人天绳索,汝等亦复解脱人天绳索。汝等当(游)行人间,多所过度,多所饶益,安乐人天,不须伴行,一一而去。我今亦往郁鞞罗住处人间游行。”实际上阿罗汉与佛一样清净,而就算证得九地的菩萨亦未能如阿罗汉一样知见清净。这可从菩萨乔答摩六年的无益苦行中看得出来。因此故意把阿罗汉说得比菩萨差是极大的错误。&&&&&&&&&阿罗汉积极地帮助他人及为众生安乐而努力的例子: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舍利弗尊者所开示的,如《大象迹喻经》有时在他的一次开示当中,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果。他教授了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当他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目犍连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天人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天界。然后他回到人间,向众人开示。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法。由于他善巧的阐述,许多人因而证得圣果或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的简要开示详尽解释第一的大弟子,他在偏僻的国家持续地弘法,使无数人获得法益。他开示了《导论》。&&&&&&&& 最初的五比丘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罗汉果之后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他们清净的戒、定、慧不时地照耀世间,感动人们来皈依佛教。当你批评阿罗汉是自了汉时,你不但抹杀了他们对佛教有重大贡献的史实,而且对你自己的解脱制造了障碍。&&&&&&&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出家人,每天拖钵是让有情众生培育福报,为众生诵经祈福,教导大家佛法,系统的教导大家止观禅修、经行、修四无量心等修行方法, 还有很多南传的大德尊者不辞辛苦来到异国他乡弘扬佛法,难道这是自了汉的行为?难道这不是自利利他的大乘行为吗? 无论如何,事实胜于雄辩!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盛行的国家或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难道所谓的“小乘”“自了汉”,能够将85%以上的缅甸人、90%以上的泰国人感化成为佛教徒吗?&& & & & & & & & & & & & & & & & & & &----------离开自度侈谈度人是为不智,离开自觉侈谈觉他是为惑他。4.什么是断灭论&&&&&&&&&有人怀疑南传涅盘近似于断灭论。请禅师开示涅盘与断灭论的差别?断灭论乃是认为:不必造作任何业因,人死亡之后就达到灭尽。相反地,佛陀教导说:有因才有果;什么样的因,就造成什么样的果。例如:有了无明、爱、取、行、业这些因之后,果报五蕴就会产生。佛陀也教导说:没有因就没有果。例如:当所有的无明、爱、取、行、业,都被阿罗汉道智灭除之后,果报五蕴就不会再生起。因此,涅盘的教法是中道,它依据自然的定理,显示因果相生的法则。再者,如果有人认为:灭除了无明、爱、取等这些因之后,并没有所谓的涅盘存在。那么,事实上,他本身就是存有常见的人。5.南传佛法能证到「我空法空」吗?& & &许多人都说南传佛教只能证到“我空法有”但北传(大乘)可以证到我空法空?& &&根据北传教法的说法:小乘只能证到我空法有,而北传(大乘)能证到我空法空。大家如果学了“阿毗达摩论”后&我想问大家一句话:“想要修‘人无我’可以吗”“我”属于什么?或者“人”属于什么?大家会说是属于概念法!那既然是概念法可不可以说他是无我还是有我呢?大家肯定会回答:不能!&&&&当然,北传大乘佛教提出这一句话是针对当时北传说一切有部(梵Sarvasti-vādin)所持的“我空法有”论而来的,但是用这句话来套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修观的阶段,如果取概念法为所缘来修,那就不是真正的维巴沙那。如果你认为还有个人、有个我,这些只是概念法。我们在讲到概念法时已经知道: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并不能称为有个实体的人。我们要观照的是什么?观照五取蕴,观照名法、色法。名法、色法都不能称为人,人是概念。你取概念法为所缘修一辈子,都还没有将观智真正地培育起来。因此想要观“无我”,先要将所谓的“我”分析为色法和名法。佛陀说过:(一切诸法无我)。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是什么?名法、色法,或者说心法、心所法以及色法,这些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作为无为法的涅槃也是无我,不能执著涅槃有个什么东西存在。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是无我的,都是空的,从究竟意义上没有所谓的“自性”,没有一个本体我,故不能够说“法有”。因此,在究竟意义上并没有所谓的“我空法有”。修观要观照的是究竟法,究竟法才是无我。无我其实也是空的另一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了阿毗达摩,特别是有维巴沙那实修经验的话,你会觉得人家说“观人无我”,“人”是概念法,我们不观照“人为无常、苦、无我”,也不能说概念法是常还是无常,因为它们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观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名色法。因为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无常,没有永恒的存在;因为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在生灭中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本体、自性,连真实我都找不到,怎么可以说是我呢?所以我们观这些法为无我,最终证得法空。对于人与法,人只是一个概念,如果要分析它,它只是五蕴、名色法而已,实质上并没有所谓的人,因此不能够说:“南传只能证到我空,不能证法空。”假如你们用这句话去问那些不懂北传教理的比丘,他们也许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网6.南传佛法能「明心见性」吗?居士问:禅宗」顿悟法门能达到「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又有人说:不依禅修也能证悟此明心见性。对于此疑,若不依禅修,而能顿悟「明心见性」法门,能否请禅师释疑?答1-7:我不了解北传佛法,因此我不知道你所谓的「顿悟」指的是什么?不过,我想为你解说南传的教法。根据南传佛法,人可分为四种:敏知者——听闻佛法的简短开示就能证悟的人。广演知者——听闻佛法的详细解说才能证悟的人。所引导者——单靠听闻佛法还无法证悟,必须精进修行佛法才能证悟的人。文字为最者——在这一生中,无论如何精进都无法证悟的人。现在,前两种人已经不存在于世间了,只剩下后两种人。第三种人(所引导者)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止禅与观禅,才能够证悟:在他培育起强而有力的禅定之后,必须照见所有的色法,然后照见所有的名法,这是明心的初步阶段。当他进一步修行缘起时,就更深入地明了心的自性。当他修行观禅时,他的领悟又更深入了一层。当他证悟阿拉汉果时,就是达到了明心的巅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帕奥尊者开示&
南传佛教只承认《阿含经》,否定大乘所有经典
上座部佛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佛教是怎么形成的_百度知道
佛教是怎么形成的
提问者采纳
如来修炼13年得道后,广收教徒,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佛教的教义就简称佛教。教是教义,这是最早佛教的含义。到现代形成的教是谓宗教、宗派、门派。
僧人虽然对佛学接触的多 但并不是每一个僧人都会有那样的领悟,禅宗的六祖慧能一开始也是个舂米作坊的僧人 真正有慈悲心的人 就是佛 就说观音菩萨吧 在中国就有不计其数的信徒 她的慈悲心肠感动了很多人 民间也有观音菩萨显现救世的故事 佛不能只占个名号 而你所说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觉得善者不一定会接受善报 大公无私的人 只会为别人 自己得到什么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佛教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因慈悲心而形成的。
本师成佛了就出现了
您问的是属于佛教起源的问题
中国佛教的起源:佛教初传中国,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者,当推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
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汉明帝十年,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
在明帝的首肯之下,佛教文化得以在中国传播。
当时中国的行政机关有八个,以寺为名,因考虑到陆续从印度赶来的僧人不便于长期居于外交部,于是在八部之外另设一个专门接待僧人的国宾馆。
为纪念驮经而累死的白马们,国宾馆定名为白马寺,这就是是中国寺庙的雏形。
为何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够接受并发扬佛教文化,这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 国 佛 教 简 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中 国 佛 教 简 史
系​统​介​绍​中​国​佛​教​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大小:3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从哪个时代开始有佛教的??_百度知道
从哪个时代开始有佛教的??
提问者采纳
汉传佛教(大乘佛教)
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古代汉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时沙门室利防等18人到中国的记载。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述,在阿育王时代,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曾派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原注:汉地);派末世摩至雪山边国。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称达摩阿育王时,高僧善见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书则称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这些布教活动因无译述遗迹传世,无法证实。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数)。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佛教何时传入西藏,说法不一,但正式传入西藏,应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此时,西藏正式被统一,并且创立了统一的藏文字,为了加强和稳固统一的政权,松赞干布对佛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及支持,先后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二位公主皆来自佛教盛行的国家,她们在进藏的同时,带来了大批的佛经和佛像。期间从内地及西域陆续来了一批佛教僧人传播佛法。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 “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佛教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春秋战国早期.那时候佛教刚刚兴起.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的缘起、发展及现状
  佛乐在中国的传播
  佛乐又称梵乐或梵呗,不独是佛教赞颂佛菩萨和弘扬教法的一种独具宗教特色的声乐,也是佛事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和运用于佛典仪轨之中。梁朝慧皎法师所著《高僧传》曾考证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之仪,以歌赞为贵。&
  佛乐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白马驮经,佛教传播中华,佛教梵呗也开始在我国流传。早期的中国佛教活动自然完全承袭梵呗形制,即佛教史上称做&西域化&诵经的吟唱方式。佛教史上著名的天竺国竺法兰大师及康居国康僧会大师,对佛乐在华夏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南北梵呗祖师。宋大相国寺住持赞宁在其《高僧传&续诵篇》言:&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法兰,始真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诵&,称赞竺法兰和康僧会为中国南北方佛乐的领袖,并道出中国梵呗之南北差异的特点,北以&雄直宣剖&见长,南以&哀婉扬曲&取胜。而二者佛乐的基本个性的形成,也奠定了佛乐在中国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丝绸之路,自东汉佛教的传入,箜篌、琵琶、筚篥、都昙鼓、鸡鼓、铜钹、贝等乐器,及许多著名乐曲,如《摩诃兜勒》等,以及鼓吹、饶歌、苏o婆琵琶七调音乐理论,也相续从佛教国家和地区传入我国,对我国音乐及音乐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公元802年,古印度骠国王太子舒难陀,亲率乐队32人及舞蹈团来华访问,并赠送乐器十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佛教音乐的发展,诸多上善因缘,终促使我国唐宋以来更进一步的发展且形成了完善的燕山十八调等著名佛乐。
  佛乐的中国化
  如佛教传入中国,融会中国儒学和玄学至唐朝最终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一样,佛乐也经历了中国化的情形,这也是佛教随缘化物的表现。从汉语发音度而言,汉语发音的口型,音乐的长短,音韵的高低,以及文化素养、审美观点、欣赏习惯的不同,其旋律也必然随之改变。梁慧皎法师在其《高僧传》言:&梵音重复,汉语单奇,用梵音咏汉语,则声长而偈短;用汉曲咏梵文,则韵短而词长&。基于这样的语言矛盾,融会中国各种传统音乐,探索新的梵呗声韵以适应弘法需要,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工作。随着人们的不断摄取中国传统音乐来探索新梵呗,并使大量典型的中国传统曲子融入梵曲,其结果也必然导致佛乐的中国化。相传魏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深动其心。曹植独听良久,大有体会,乃慕其音节,结合我国传统音乐,创作梵曲三千,流传天下,使得梵曲在传播实践中获得重建和发展,对佛乐&改梵为秦&中国化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后世因此尊曹植为中国梵呗的始创者。
  自曹植创作极富中国特色的三千梵曲之后,东晋高僧慧远大师又以&以歌咏法、广明教义&为旨,创唱导制。亦即提倡以俗讲方式宣讲佛教经义,并注重俗讲时唱颂的音乐性,因此大师吸收了大量当地音乐素材编制佛曲,用以俗讲经义,此也为佛乐民间化取得了良好的开端。接踵慧远大师唱导制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讲经形式,称谓&变文&,其对佛乐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变文&主要是讲经通俗化、故事化,融佛教精神于中国古代故事之中,形象生动地宣传了佛教教义。由于&变文&以唱白形式相结合,唱词为韵文体,且唱颂普遍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这对佛乐的民间化和普及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唐代,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人心和繁盛发展,佛乐吟唱也随着佛事活动的隆盛而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唐宫廷出于对佛教的信奉,不仅将佛乐引入皇室斋天、祈福、报谢、追悼及宗庙祭祀等传统宗法活动中,并在礼娱宴乐中,也演奏佛曲,伴以歌舞助兴。佛乐的地位得以极大地提高,佛曲从而成为唐代的主要音乐体裁;另一方面,佛教活动愈是大众化、地方化,佛乐也就愈来愈要求民间化,用民间曲调和汉语声韵来取代旧的&梵&声已成为必然之势。至宋代,佛乐完全采用民间曲调,并普遍为各寺院采用,这就最终形成了中国佛乐的最基本的音韵调律,确立了自己的风格形式。时至今日,许多名山宝刹,仍是承袭自宋、元、明以来的佛乐曲调,只是由于地方方言之别,各地寺院在具体唱法上自然存在着一定差异。
  开封大相国寺的创立及其佛乐发展状况
  开封大相国寺始创于北齐天宝六年(555),其寺址原为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之故宅,极富文化历史意义。寺院初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长安初年(701),高僧慧云云游至开封,夜宿繁台,看到城内汴河有紫气冲天,天明徒步河岸,又见此地澜漪中有天宫影,参差楼阁九重仪象,如弥勒佛之兜率宫院,慧云随发愿建寺。后所督造的弥勒佛像,大放金光,照彻天地,震动人心。巧合的是,睿宗帝是夜也于梦中感通宝像奇瑞,且灵应肇发,大有感悟。而为纪念自己由相王龙飞称帝,应其祥瑞,睿宗帝御笔赐名,对大相国寺以特别眷顾,使其极尽造化,风光莫比;另一方面,开封自古便为大梁故都,天下要冲,至唐代虽为河南道统辖下一地方单位,但自从隋代开通济渠以来,更为&水陆都会&而名扬天下,商贸和文化活动均十分频繁和发达,堪为地灵人杰。
  得益于古都开封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活动等上善因缘,大相国寺自创立之初便融入中国历史文化的洪流之中。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雕塑家杨惠之、王温,文化巨匠李邕,以及当时京城第一琵琶大师善本长老的佛乐传人虚真大师等,均为大相国寺的文化建设留下了光辉的史迹。可以说,大相国寺自建寺之始,在帝王政治权利的直接关照下,加上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名人关怀的诸多善缘,寺院不独铸就了其独具秉赋的政治文化构架,更成就了其荟萃天下文化精英的文化胸怀,终以文化寺院而享誉天下,成为一方精神圣地。而基于寺院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伴随佛教的弘传而发展起来的佛乐,也自然与大相国寺的文化建设有着不解之缘。
  有关寺院和民间音乐的历史典籍中,大相国寺自创建之始便有乐僧越仁大师、虚真大师在寺院演奏佛乐的记载。至唐天宝年间,大相国寺已出现完整的乐队,并于高僧在《法华经》开讲之前,敬献佛乐以报谢佛恩来吸引听众。到唐大历年间,寺院将向佛献乐定为制度,开坛讲经必由乐队献乐,以表庄严和虔敬。这一传统的形成也使得寺院开始注意对佛乐曲目的整理和收藏,这无论对寺院佛乐的弘传和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时至今日,单从佛乐曲目的传承来说,由于大相国寺至今仍保存着大量较完整的古乐谱,研究中原佛乐和古代音乐的学者,都必须把大相国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在客观上,使得寺院在传统音乐方面秉赋一种广泛的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源于寺院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优良传统,大相国寺佛乐,已成为整个中原传统音乐的典型代表。
  大相国寺佛乐的成熟
  唐代承南北朝隆盛的法运,佛教盛行全国,并由华土开始外传东北亚诸国。大相国寺自经睿宗命名题额,在最高统治者大力维护下,迅即发展成为汴州最大的寺院。不仅如此,唐肃宗至德年间,经肃宗帝批准,将河南道统僧录司设在大相国寺内,这使得寺院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这一变化,对推动大相国寺的佛教建设和文化建设,作用非凡。仅就佛乐而言,佛乐发展至唐代已处于黄金时代,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唐代宫廷音乐中从七步乐到十部乐中,来自佛教国家或以佛乐模式建立起来的乐队竟达六、七部,可见朝廷对佛乐的喜好和偏爱。而借助朝廷的支持,佛乐的发展当然也更臻鼎盛。《洛阳伽蓝记》描述当时寺院佛乐活动称&梵乐发音,惊天动地&,可谓盛况空前。正处上升阶段的大相国寺也不例外,此时不仅组建了专业的乐队,且在吸收古乐曲和舞曲来充实佛乐方面,也有着长足的发展。见诸多种文献记载,被誉为&华夏正音&的大相国寺大型佛乐变奏曲《驻云飞》,经由寺院专业乐僧的整理和创作,终于使这部古代乐曲演变成一部完整的佛乐作品。全曲共有六百一十九个小节,包括九个乐段,另有引子和尾声的散板部分,作品甚为完整。尤值一提的是,该曲采用许多不同的佛教素材和各种变奏手法,并用统一的佛乐风格贯穿起来,如佛日中天、普临天下,气势甚是博大、恢宏。从一定意义而言,象征佛光普照,降福世人的大型佛乐《驻云飞》的圆满问世,实为佛乐成熟的一个标志,其与当时唐代歌舞大曲相比也毫不逊色,或更有过之。此外,歌颂佛教天神摩诃迦罗的传统乐曲《耍孩儿》,以及《普庵咒》、《水先枝》、《柳含烟》等一大批系列佛乐也在此时汇集或创作于大相国寺,并由此传诵天下。仅唐崔令钦撰《教坊记》及明永乐年间《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目录》等音乐典籍,所载唐代大相国寺佛乐就达三十余首(部)。而能为诸音乐史籍所关注,可见大相国寺佛乐的影响和地位了。
  北宋时期大相国寺的佛乐
  中国佛教自宋代起开始强化佛教化导社会的世间功能,把出世求解脱之道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统一起来,追求学佛与做人的统一,以及对社会的道德教化,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引进佛教,与祖国共命运。这种充满新鲜空气的状况即佛教史上所说的佛教世间化。宋代佛乐也是如此,无论在道德上、习俗上,还是艺术上,都有创造和成就。此时期的佛乐,有别于唐以前的特点,佛乐继续发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技艺实践上的深入,以及在社会世俗生活中的深入。北宋定都开封,作为京都最大佛刹,大相国寺倍受北宋帝王的优礼和崇奉,被北宋王朝钦命为 &为国开堂&的&皇家寺院&,并设中央直属管理机构&左街&于寺内,与&右街&开宝寺同理和管辖全国佛教事务。大相国寺由此一跃而成为天下首刹,寺院建设也达至空前的鼎盛,辖六十四禅、律院,占地达五百四十余亩。不独高僧云集,也是朝廷巡幸、祈报、恭谢、祈祷等国礼祝祷的首选道场,以及招待安置外国使节和外国僧侣重要场所,堪为全国中外文化及佛法交流的中心。随着大相国寺发展的盛势,大相国寺的佛乐至北宋也达到最隆盛的阶段,一方面,由于朝廷对寺院的崇奉,国家许多重大活动和典礼都放在寺院举行,寺院为适应朝廷礼仪的需要,无论是乐队还是所演奏的佛乐,都必须更专业更规范,演奏的技艺也必须更高超入微和庄严。因此,大相国寺重视音乐,培养专职乐僧,严格训练技巧和认真演奏乐曲的优良传统自然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参与以及在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大相国寺自北宋初期即组织起庞大的专业乐队,其状况是空前的。此外,在朝廷的大力支持和安排下,大相国寺在寺内专门修建了演奏七弦琴的佛乐专业&剧院&&&维摩院,以及在大殿前修建的专供一般游人和香客欣赏佛乐的演奏广场&&乐棚,这些其他寺院绝无仅有的专业设施,足以说明寺院佛乐发展的鼎盛及专业。更为重要的是,受命于朝廷且秉赋&为国开堂&正大使命的大相国寺,每届住持均由朝廷任命,而由于组织和参与朝廷在寺院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他们大多精通乐律,并在朝廷的要求下,赴任以后必将全部音乐资料做一次梳理工作,使之更加充实完善,并记录存档。故大相国寺历史上不仅涌现出大批造诣很高的专业乐僧,且千百年来,佛乐资料也一直得以妥善地保存下来,实为寺院所建立的良好制度的原因。
  宋以后的大相国寺佛乐
  自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迁,大相国寺的佛乐活动大受影响。后南宋又在杭州建大相国寺,开封大相国寺不少高僧及乐僧纷纷南渡临安,使曾经藉帝王之力创建的规模宏大的乐队大为失色。据史料载,北宋大相国寺乐队鼎盛时期人数达400人之众,至元初乐队人数已不足70人,可见其差别之大。不过,好在大相国寺向以皇家寺院著称于世,在地方和佛教界一直有着非凡的影响,虽宋室南渡,大相国寺仍被中原一带寺院奉为领袖寺院,故大相国寺乐队虽人数大为递减,但每遇寺院有重要的佛事活动,城内其他寺院及城外子孙小庙的乐僧,均会云集寺院,与大相国寺乐队一道奏乐唱赞。元代诗人陈孚在其 &大相国寺天下雄&的诗作里,仍有&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的感叹,这说明大相国寺至元代,佛乐仍颇具气势,纵乐队编制较北宋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佛乐仍为寺院标志性的事物,为人们所注目。而随着元代杂剧的兴起,著称于世的大相国寺佛乐,也深入其中,尤其是中原地区,不仅大型的剧目吸收了不少佛乐,三、五成群的小型佛乐队,更是活跃于民间,为乡村父老操办各种红白之事,演奏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相国寺佛乐,影响甚为广泛。
  明朝开国后,朝廷仍诏命在大相国寺设置僧纲司,管辖开封府各州县的寺院僧侣。并指令大相国寺重新整理佛乐资料,重组乐队,服务于社稷。明朝在开封第二代周王朱有酰岚非虺缒酱笙喙碌姆鹄质⒚视氪笙喙掠凶派跎畹慕灰辍K橹纤略豪稚章嫉笔绷餍杏谑赖脑泳缛恢郑&中州弦索&,并指示寺院安住梨园班子,在大相国寺内设置舞台,使四方艺人云集寺内,每日清唱不断,佛乐绕梁的大相国寺由此也成为一所音乐杂剧的故乡,直至明末。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义军与明守城官兵互决黄河,致使开封遭灭顶之灾,大相国寺也受到毁灭性破坏,寺僧四处逃亡,奔走他乡,乐曲大多失传,大相国寺佛乐由此一蹶不振。清初顺治皇帝诏命重修大相国寺后,虽有乐僧不断零星回寺,但却无力组建成规模的乐队了,只是应付佛事,做一些有偿的演奏和向佛献乐活动。直至清末民初,寺院承宋、明文化娱乐的传统,藉寺院处于闹市中心之便利,又成为市民娱乐中心,寺院佛乐才藉民间娱乐的兴势有了点起色。是时,寺院经年百戏杂陈,鼓书、相声、坠子、皮影、说书、戏法等民间娱乐光彩争华,相映生辉,虽然与北京的天桥、济南的大观园一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但所憾寺院驰誉天下的佛乐却退而为次,未能得到发扬光大。1927年军阀冯玉祥主政河南,动用军警,驱僧灭佛,没收寺产以充军饷,改寺院为市场,致使大相国寺的佛乐与佛教一样,遭到毁灭性的打击。1938年日军侵占开封期间,重新恢复寺院的佛事活动,大相国寺也再度成立了佛乐演奏机构,并设置专职乐僧十余人,每逢佛、菩萨纪念日,还邀请外地乐僧到寺献乐,虽规模较之太平盛世相去甚远,但也还算笙管齐鸣,法音缭绕,大相国寺佛乐仍为中州之冠。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僧人再度离寺,大相国寺被改为公园,跟随而来的连年政治运动,就连佛教都被视为封建迷信,更遑论佛乐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寺内所保留的乐器和乐谱,全部被付之一炬,大相国寺佛乐活动完全终止,彻底云消烟散。
  当今大相国寺的佛乐建设
  1992年,在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关怀下,大相国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千年古刹,迎来中兴,不数年时间,大相国寺焕然一新,各项佛教建设都纳入了正常的轨道。1998年,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的举荐下,心广法师晋寺任住持。心广法师晋院后,在赵朴初会长的嘱托下,把继承寺院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大相国寺高迈超拔的佛教文化,作为寺院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并分步骤对寺院传统文化进行梳理。2002年,为使大相国寺历史上极富盛名且已近失传的佛乐再度重光,心广法师亲任团长,成立了大相国寺佛乐团,开始致力于大相国寺传统佛乐的挖掘整理,并先后聘请十余位国内著名的音乐教授,到寺指导和培训乐僧。至2002年底,大相国寺佛乐团已培养专职乐僧20余人,寺院佛乐文献的整理也取得不少成就,基本上能适应各种场合及各种规模的演奏。2003年,寺院佛乐团在心广法师的精心操持下,已大有进境,开始走出寺院,参加国内外各种重大佛事活动及社会慈善活动的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大相国寺平和、悠扬、沉静、清凉的佛乐,犹如璀璨明珠,光照大地。尤其是2004年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回归祖国5周年的盛大演出,更是以整齐的阵容、恢宏的气势而折服无数观众,为近百家媒体所报道或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天下注目。
  大相国寺佛乐的构成
  大相国寺佛乐与帝王政权和闹市民众长期水乳交融的甚深关系,颇具随缘化导社会的世间功能,演奏形式上也多有禅心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维,是慈和的人生志向步向觉悟的音乐。因此大相国寺佛乐虽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但也兼有声情并茂的歌舞,且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素有&歌声绕梁,丝管嘹亮,谐妙入神&的赞誉。大相国寺的声乐包括梵呗和劝世曲两种:梵呗,为&梵土之赞颂也&;&梵&是古印度语&梵摩&的简称,意为&清净&、&寂静&、&离欲&;&呗&乃&呗匿&音译之略,意为&止断止息&或&赞叹&,指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的颂歌。故从清净心生发,修心颂佛,安然清唱佛经、偈赞,且以欢喜心歌颂佛法,赞颂佛之功德的,均可称为&梵呗&,如《戒定真香》等。劝世曲可看作佛乐中的通俗歌曲,歌词多为高僧和文人所作,内容涉及民族英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以及二十四孝、三纲五常等传统道德范畴,主要用于僧人作法会时,宣传佛教,教诲世人扬善止恶。大相国寺佛乐中的劝世曲,多为当时文化名人如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范仲淹乃至奸臣蔡京等人咏诗填词,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大相国寺还保留并传唱着这类词曲。由此也可见,劝世曲能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传世,实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结果。
  大相国寺的器乐在其佛乐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声乐,这也是大相国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佛乐的根本之处。因为一些大寺院虽有梵呗赞颂,但很少设有能拥有非常多专业器乐的组织。大相国寺却自北宋开国,便以佛乐著称于世,且在朝廷的钦命下,设有庞大的乐队编制,常设乐僧达百余人,鼎盛时有400余人的乐队组合,气势宏大,影响也深远,更加上寺院不仅拥有大量的演奏曲目,还拥有无数专业和业余的&合唱队员&,这是其他寺院所不能比拟的。尤为殊胜的是,大相国寺历来注重乐僧的培养,寺院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高僧任教,源源不断为寺院培养着音乐人才,几乎类似一所职业的佛乐专科学校,致使寺院佛乐一直传承不息,乐队人才济济,自然为世所注目,其演奏的佛乐,当然也冠绝天下,令人仰慕不已。
  大相国寺佛乐使用的乐器与乐队编制
  大相国寺乐队在演奏佛乐时,因其阵容的庞大,运用了大量唐、宋宫廷音乐和古代音乐中使用的、今已失传或近于失传的乐器。然而,由于寺院乐队一直秉承古代遗制,乐队中从不使用近代才出现的弓弦乐器,只运用了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拨弹乐器,乐队基本上是仿唐、宋古制而建立起来的。大相国寺主要运用的乐器有:
  一、吹奏乐器:其中包括①横吹,亦即横笛;②文明笛,即古竖笛又称君笛;③角笛,其形一端向上弯曲,顶端渐细而尖,另一端渐粗,呈微喇叭形,吹口在中间偏上处,现已失传。④箫和排箫;箫为竖吹的单支编管,以其形象加为一排编管即为排箫;⑤筹,是为古今中原佛乐中广泛应用的特有乐器,似箫非箫,似笛非笛,为竹制透底的吹管乐器,吹奏时乐僧面部与筹的管身约呈45度倾斜角,故俗称&歪嘴筹&。⑤笙,大相国寺佛乐使用的为17管14簧的圆笙。⑥螺,又称法螺、海螺、贝、梵贝,为佛教传统乐器,此外还有埙叶、筚篥、法号等。
  二、拨弹乐器:其中包括①琵琶(曲项、四弦);②五弦,即五弦琵琶;③三弦,即三弦琵琶;④阮咸,即以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命名的琵琶,因该琵琶颈较长,俗称&长脖子阮&;⑤箜篌,亦即竖琴;此外乐器还有筝、古琴、瑟等拨弹乐器。
  三、打击乐器:大相国寺佛乐运用的打击乐器种类很多,分击革、击金、击石三部分,仅击革中鼓类就达十余种鼓,手鼓、腰鼓、架鼓、羯鼓等应有尽有;击金类不仅包括佛教用的铜钹、饶、铠、引磬、金铎、云锣等传统乐器,还有吊钟、编钟等中国古老乐器;击石类主要以和编钟情况相似的编磬等石乐器为主。另外还有拍板(即檀板或称红牙板)、木鱼等击木乐器。
  大相国寺自创建以来,始终与国家和政府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远过于一般古刹。大相国寺的佛乐,也因寺院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乐队的编制,基本上与唐、宋宫廷的乐队大同小异,寺院乐队吹奏部分和隋唐宫廷音乐中清乐、燕乐、唐世俗乐、宋教坊音乐中使用的乐器基本相同,只是多了&筹&等佛乐专有乐器;拨弹乐器和隋唐宫廷清乐、燕乐相近;打击乐器部分,虽大相国寺佛乐所使用的乐器较多,尤其是木鱼、引磬、铛、铪等佛教专有法器是宫廷音乐所没有的,但编钟、编磬、振金铎等,却和历代雅乐中用于祭祀的乐器相同,编制也一样。宋以后,中原汉文化遭少数民族文化侵略,由于习俗和文化的不同,宫廷乐器和大相国寺佛乐使用的乐器相同的越来越少,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不过,大相国寺始终坚持自己佛乐队编制的正宗性,坚信自己代表着华夏正音,且乐队编制本身既有金石铿锵的打击乐,又有音色清脆悠扬的吹管乐和拨弹乐,是一种大吸收和大融合的灿烂文化,早已融通了古印度以及西域和中国古代的各种乐器,达到了令世人仰慕的高度,故千百年来,乐队编制的传统,极少有什么变化,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
  大相国寺佛乐的速度
  佛教的宗本是慈悲,佛教的心髓乃智慧。因此,演奏和聆听佛乐,最根本的收获,当是以佛乐去作修心之事,是乐事、沉静、反省、滤知的自觉过程,亦即觉悟。故而,严肃、清净、安祥、诚实,是为佛乐最显著的特点。大相国寺佛乐在吸收和圆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及古代音乐的基础上,非常讲究佛乐演奏的速度,这当然也是以修持和弘扬佛法为根本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下,大相国寺佛乐,在应对演奏的需求上,有着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随缘化物,应病与药,在一般民间放焰口、祝祷红白之事上,所奏佛乐,大多来自民歌、戏曲、民间器曲等,并加以变奏和烘托,有着热场和起兴的作用,以便吸引听众,达到佛教普度众生的理想,乐曲的演奏速度,故较为欢快,以适应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二是专用于献佛和国家的重大祭祀,这类佛乐,乃心境之光,充满了庄严、开阔及观法入境的宗教意义,追求的是曲行人心,净心于道,不见凡事,但见圣容的效果,其演奏速度较为深沉缓慢,且不因世俗的欣赏习惯而改变,着重突出对庄严、感动、信仰、远瞩以及广大和沉静的感悟。这一特征,不独和古代宫廷音乐的大气相吻合,也是大相国寺佛乐传承不息的精华所在。唐、宋以降,大相国寺仍得以为中原传统音乐的代表,且拥有深远的影响力,这种气韵安祥、从容自若的演奏风格,实为其关键所在。
作者:向国乐 &&来源:法音&&
  上午9时许,达木丁苏伦?纳策格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七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