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时,奋勇杀敌的亮剑里士兵们要吃肉.

二战时,苏联对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真的像《兵临城下》描述的一样吗?
按投票排序
说句题外话,&使命召唤&里的情节:苏军发装备,你只能从枪和子弹中二选一(因为装备不够)然后一群有枪没子弹的苏军和一群有子弹没枪的苏军向德军阵地上发起了冲锋西方人为了黑苏联,也是挺拼的!
用宝贵的机枪杀逃兵而不是打德国鬼子,你当红军脑残么。。。。
很遗憾,楼上几位的说法大部分都是错的。《兵临城下》是一个法国娘娘腔拍的,里面【很多】用来黑苏军的桥段实质上都是【法军】自己的黑历史。比如【缺少枪支】这个桥段,二战法军就因为德军的快速推进,导致大量布置在一线后方的战备仓库落入德军手中而短暂出现过新征召的部队【极度】缺乏轻武器的状况;事实上,虽然确实缺乏重武器,但是苏军在轻武器上是【很少】出现匮乏的状况的;(反例也有,例如莫斯科战役中的维亚济玛地区,苏军部队主要由莫斯科刚刚应征的大学生、职员、艺术工作者等组成,就出现了五个人才能分到一支步枪的窘境);比如【逼迫士兵向着敌军防御严密的阵地发动死亡冲锋】,在一战时,法国娘娘腔们就经常为了防止前线士气崩溃导致兵变,就经常这么干(纯粹是为了消耗士兵数量),导演拍出这种桥段,大概拍着拍着就想起英勇的的法国军队了让他情不自禁吧。至于【督战队架着重机枪扫射溃兵】这个桥段,在【一战法军】真实出现过的情况(当然那个时候是用来防止兵变),苏联的督战队是布置在战线后方收拢溃散部队用的,扫射士兵这种事情,无非是法国娘娘腔们的意淫而已,毕竟世界上最早发明督战队这种东西的就是法国人自己。(有兴趣可看看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看看苏军将领,例如巴格拉米扬等人写的回忆录里面,其实一点都不避讳地谈到过,【很多经验少的苏联部队作战时,士兵一哄而散,要靠军官再次把他们集合起来,打打气,才能顽强作战。】即使是臭名昭著的227号令(必须特别指出的是,这条命令是日,也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之后一个月签署生效的,由此命令而出现的惩戒部队第一次组建是1942年8月,最后一次则是1945年1月),其主要针对的也是【指挥员】一级的军官,士兵只是一个附带条款,惩罚手段也是编入惩戒营,而非就地枪决。(苏联已经人力匮乏到大量征召女性进入工厂和军队了,哪来这么多的青壮年男性给你随随便便就杀了?)当然,我并非要否认督战队(或者更精确地说,“阻拦部队”(barrier troops))的存在,如果影片中出现的是【惩戒营】,那么他们背后有阻拦部队那是很正常的(毕竟未经审判的处决只对惩戒营士兵有效);但是归根结底,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时,由于极大的影响了前线士气,苏军基本上已经停止了阻拦部队的设置。根据我手中的数据来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15,649人受到处分,其中:244人被逮捕;278人被枪决;218人被送往监狱;42人被送往劳改营;14,833人被送回自己的部队。14年10月补充:如果说导演在片子里面渲染苏军训练不足,我是不会反对的,由于41年可以说骇人听闻的巨大损失,苏军在42、43年已经将新征召部队的训练时间压缩到了极限,有差不多一半(42%)的新征召士兵只接受了不到10天的训练就被派上了战场,直到43年后期才逐步把训练时间延长到了5个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苏联在战前以共青团等名义开展组织了各种军事领域训练俱乐部、夏令营,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接受过这种前期训练的士兵存活率会比其他未受过训练的士兵更高)一个标准的苏军1941年型步兵师,拥有包括10420支步枪、1204支冲锋枪、558挺机枪、210门火炮与迫击炮(特指大口径迫击炮,50毫米口径不计在内)、16辆轻型坦克、13辆装甲车、55辆汽车和3000匹马,而这种规模的陆军师,苏军可以在42、43、44年每年以数十甚至上百个师的规模组建,为什么到了电影里面连步枪都只能两个人一把了?如果说苏军真的已经连步枪都配不齐了,那么德国人在干嘛呢?他们也配不齐步枪了?还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容克将军们骑士精神发作,也要求前线部队两个人带一把步枪跟苏联人“公平较量”?进一步的说,对于苏联、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生产能力不足】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部分问题的主要因素往往是运输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人员培训能力不足所导致的;以德国为例,直到1944年十月,盟军战略大轰炸几乎把德国工业基地炸成白地的时候,德国的坦克月产量仍然有两千辆!而柏林战役开始时,德军仍有数以千计的战斗机、坦克车辆由于缺乏燃料、备件与驾驶员等原因,要么停在机场无法出动,要么拆掉炮塔或者停在筑垒地域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京特.K.科朔雷克所著的《Blood Red Snow》(中译名:《雪白血红》)中就描述过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当作者在撤退时,遇到了一个后勤仓库,饥肠辘辘的士兵们打死了拒绝士兵进入仓库进行补给,坚持要把所有物资都炸毁的管理员;进入仓库后的作者如此描述道:【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口袋塞得满满的。“挑最好的拿,”奥托建议道,“等俄国人从后门追上来时,你就会把一半的东西都扔掉。”他说得没错,可什么是“最好的”呢?眼前的一切,对我们这些饥肠辘辘的人来说都有价值。这么多好东西都是从哪里来的?我在前线从未见过这些高级货。这些美味的硬香肠和熏火腿是为什么人准备的?我们在前线得到的最好的东西不过是软干酪或肉罐头。在一个角落处,我发现了几箱美味的罐装巧克力,在我整个服役生涯中,这种巧克力只得到过两次。】【他又急切地拆开了一些极受欢迎的“前线将士慰问包”,这种包裹我们很少能得到。奥托从包裹中只拿了几包烟,其他的好东西被他随手扔掉。我们在前线一连数天忍饥挨饿,而战地厨房根本无法提供任何食物,可谁能想到,这里的仓库居然存放着这么多宝贝。】事实上,就好像指责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所谓的“人海战术”的说法一样,这种扭曲事实的东西对当事双方都算得上是相当恶心的脏水,连德国人都打败了的美军,同时期全球范围内技术装备、火力配置无出其右者的一等一最强军队(没有之一!),会至于在机枪发明几十年之后,还对付不了一战时就彻底过时随便吊打的人海战术?军工产业发达、训练有素的德军,会至于在正面硬碰硬的对决中连一支步枪都配不齐的军队都对付不了?这种说法到底是在黑谁还真的很难讲啊。归根结底的说,在斯大林格勒那种【兵力补充极度困难】的地方,冒着德国空军和火炮好不容易才渡过河的新兵,就这么随随便便的用重机枪打死,下这种命令的人就不怕赫鲁晓夫同志从掩体里冲出来亲自把他给掐死吗?修改一下, 必须再多黑一下法国娘娘腔。【让·雅克·阿诺】《——此导演就是个私货贩子,被俄罗斯老兵扔鸡蛋抗议《兵临城下》拍得失实的时候还大言不惭的说:“我拍的是我心目中的斯大林格勒。”(顺带一提,西藏七年就是他拍的)
二战时候红军政委的阵亡率好像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因为大部分政委都会带头发起冲锋而且被俘虏后第一个枪决。兵临城下这电影不知道拍的是那个次元的毛子。
我是贴心的多图杀喵预警~~~~~~~~~~~~~~~~~~~~~~~~~~~~~~~~~~~~~~~~~~~~~~~~~~~~~先回答问题:不一样,差很多。苏联不是奴隶兵役制国家。健康且心智正常的士兵不能说杀就杀。实际上,把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当做史实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尤其这个电影是好莱坞在冷战之后拍的,导演是个爱影射的法国人,描写的是当年差点核平欧洲的苏联,他能拍得客观才有鬼呢。对苏联和东方政权的抹黑从电影和游戏在西方诞生之后就一刻也没消停过。如今好莱坞电影中成群结队的俄国冷血军官、疯狂的情报人员以及黑手党也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便举点最近的例子。比如《美帝队长2 凛冬将至》里给队长年少时好基友洗脑让他变成坏人的是谁?俄国人。瞧这萌萌的红五星瞧这萌萌的红五星再比如,《末日孤舰》里谁不顾全人类的死活,一开始就往法国扔了一颗核弹还追着王师抢疫苗?俄国人。伏特加,雪茄,脸谱化,装逼侠。这大概就是俄国军官在美剧或是电影中的普遍形象。。。伏特加,雪茄,脸谱化,装逼侠。这大概就是俄国军官在美剧或是电影中的普遍形象。。。扯得有点远了,拉回来。二战时关于督战队和乌拉冲锋的描写,在《使命召唤1》中也有,苏军线的第一关基本是按照《兵临城下》拍的,主角下了火车没有枪挤在人堆里跟一帮动员兵一起往山上冲。当然游戏不能跟电影完全一样,所以《使命召唤1》里苏军线的第二关,有个情节就是主角帮助一名狙击手老兵干掉德军机枪阵地后,老兵帮你解决身后拿着波波沙的当然游戏不能跟电影完全一样,所以《使命召唤1》里苏军线的第二关,有个情节就是主角帮助一名狙击手老兵干掉德军机枪阵地后,老兵帮你解决身后拿着波波沙的苏军政委方便主角绕路。这个情节难道不是叛国么。。。有点添油加醋是不是?然后你就看到每个后来的电影或者游戏都原创了一些情节,油和醋添得越来多,最后制作人的智商和良知都烧着了。。。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具体反映在《英雄连2》这款2013年刚推出的游戏中,苏军就被扭曲成了这个样子。游戏中主角是一位军官。有次被瓦砾埋了,这位士兵决定去救他的指挥官。(注意字幕里提到“擅自行动”)救出自己的指战员后这位士兵就被政委同志枪决了。因为没通知他。一个还不够,政委同志决定杀掉所有参与营救队友的士兵。这个游戏槽点甚多。比如有一关任务是坚壁清野,所以玩家要操控工程师使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民房。当你烧的时候,里面住的居民会浑身是火惨叫着的跑出来。(预先通知一下会死?)注意左上角的任务目标。在二战游戏中,你见过点燃民房这种任务么注意左上角的任务目标。在二战游戏中,你见过点燃民房这种任务么有一关任务是协同友军防御,但是指挥官认为守不住,所以把让玩家把友军阵地引爆了。(认为这样能挡住德国人)。注意图片左侧的友军注意图片左侧的友军大家有机会一定玩一玩。非常醒脑。给个链接俄国人吐槽这款游戏的视频。(英语无字幕)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提醒提醒大家,看电影看剧玩游戏的时候不要随着剧情就被代入感牵着鼻子走了。。。要是全盘接受了别人拍给你看或者编给你玩的故事,那实在有点中二。。。上个世纪,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近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从离散逐渐聚集。而这之中,成功完成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输出,并以超级大国的身份栖身世界一级的,只有上帝的私生子美帝和在二战中损失2700万人口的苏联。骁勇的德国容克倒下了,优雅的英国绅士衰老了,浪漫的法国宪兵遭到无情碾压。古老和荣耀的欧亚国家沦为美苏的靶场和棋子,时刻笼罩在他们的核武威慑之下。如今美国人在冷战结束后终于腾出手来,因为曾经的种种恐惧或仇恨而大肆戏谑苏联时,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我们是否有资格一起嘲笑?我们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黑的对象?比如这种(PS3《超凡双生》)或者这种(《末日孤舰》)======================================================================================================================================================最后再重申一遍:这种情节你们是苏军将士,不许撤退被机枪压住了,撤退!斯大林的命令!谁撤退谁是祖国的叛徒!开火突突突突突是100%的扯淡、杜撰、瞎编!能想出这种情节还做成游戏演给小朋友们看,这种人才真是犯有反人类的罪行。
黑苏联的太多,要是苏联用这种战术能赢德国,也太看不起德国人了
很搞笑,那玩意本就是西方黑苏联的产物。试想部队连水连珠和弹药都不够,却拿着宝贵的自动火器督战,除非主官脑子秀逗了或者领袖名字叫常某申。而且一支军队服装齐整(可自行对比战争初期苏军制服与42,43年苏军制服的差异),有能力进行人员的大规模机动,却拿不出枪?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初期,苏军是没回过味,并不代表苏联大规模使用督战队。大量装备被摧毁在一线武术人员被德军分割包围,钢铁同志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管这个?当然,后方会有相应的组织进行管制。内务人民委员会负责广泛,逃兵,敌特,都会处理,因此其并不是督战机构。西方人表现的苏联,基本不大靠谱。敢于靠谱表现的,不是被苏联和谐,就是被西方和谐。就好比至今还有人认为苏联使用人海战术一样,一只在二战前就实现摩托化军队,会沿用冷兵器时代就被抛弃的战术?毕竟,苏军中的政工军官们不是吃素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国破家亡的愤慨是最好的督战队。
是也不是。督战队这种东西有,但多半是用在由囚犯组成的惩戒营后面,当然前期大崩溃之后斯大林那条再也不后退的命令下来以后也短时间的用了一下,不过后来发现明显没有for mother russia好用。。。至于斯大林格勒之后反攻的时候的时候成群乌拉的情况下则是不太可能了。。苏联步兵常常是搭乘坦克冲锋的。。督战队的重机枪跟都跟不上。
“生存or死亡”的选择题面前,技术性考量永远占据第一位。 在斯大林格勒这种规模和级别的战场上,“意识形态”在任何高级指挥官脑子里的排序都要次之再次之,此时的所有军事行动都要以“最大限度降低伤亡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反攻”为前提,违反军事常识乃至自损实力的事情没有人会做。即使冷战时期的“疯狂伊凡”也不是头脑发热的蛮干,“巴伦支海上空中手术刀”、“我舰奉命撞击你舰”,都是迅速经过实力对比、风险评估后采取的断然措施,凌厉手段和强悍作风绝非野蛮粗鲁不计后果。另外,俄毛武装力量是少有的保持高级将领(将官级别)亲临一线传统的现代军队。
虽然如弗拉基米尔·图罗夫所述,“拦阻队无法让227号训令奏效,动力在我们心中”,这并不是大多数苏军部队的前进动机,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的苏军督战队(或者说拦阻队Заградительный отряд/blocking detachments)不仅存在,而且用途广泛,当然不包括用重机枪扫射(因为拦阻队主要装备轻武器),不过拦阻溃兵,枪毙溃兵,杀鸡儆猴,搜索间谍乃至亲自上阵杀敌都是常见事项227号训令里明确规定[quote]每个集团军组建3-5个装备良好的拦阻队(各200人),部署在最不可靠的师后方,命令拦阻队在该师无序退却时,处决懦夫和恐慌贩子,帮助师里的诚实士兵恢复履行职责[/quote]当然装备良好也就是个相对概念,曼苏尔·阿布杜林回忆说,他在42年12月初看见的爱沙尼亚人Yan Tukhru指挥的雪橇拦阻队[quote]用绳子系在坦克上,每个人一尘不染,穿着炫目的白色毛皮大衣,[b]甚至[/b]有着全新的冲锋枪[/quote]总体来说,根据卡扎克维奇的报告日至10月15日,苏军拦阻队一共阻截140755人,经军事法庭审判枪决1189人(大约百分之零点八四),其中顿河方面军(9月28日前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36109人,内枪决433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28日前系西南方面军)15649人,内枪决278人这也是黄尧玩弄统计游戏的数据来源——实际上10月15日后依然有至少上万人被拦阻队阻截下来无论如何,这个至少反映出苏军的士气有所恢复,惩罚手段也较为缓和,在1941年战争的前三个半月里,NKVD一共抓获632486名擅自离队或逃离前线士兵,其中处决10201人,内3321人在部队战友面前公开处决具体案例如42年8月坦克第4集团军组织了三个200人规模的拦阻队,8月6日到14日间逮住了363个人,在战友面前公开枪决24人9月13-15日62集团军特别处有记载的拦阻溃兵为1218人——主要来自NKVD第10师和第399步兵师,其中21人枪决、10人拘留,其余人员押回原部队9月14日在拦阻步兵399师退却时,拦阻队采用了向部队上空开枪手段,2个小时内就使部队返回前线19-20日62集团军特别处拦阻184人,枪决21人,其中间谍罪名7人,叛国罪名5人,自残罪名2人,怯懦、惊慌罪名6人,逃亡1人截至42年10月中旬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设立隶属于NKVD的拦阻队16个,顿河方面军25个10月中旬之后,以伊格纳坚科指挥的拦阻队为例,他们在15天时间内拦阻800人,内公开枪决15人10月16日,步兵第30师124、781团的士兵溃散后,第21拦阻队以“武力”终止了恐慌10月30日,当时的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明确要求阻拦队必须紧跟步兵推进根据卡扎克维奇的报告顿河方面军在反击战斗中公开枪决37人,顿河方面军在10-12月逮捕后处决139人,特别处处决210人(其中第21、64集团军数据不完整)资料来源:Штрафбаты и заградотряды Красной АрмииWhy Stalin's Soldiers Fought: The Red Army's Military Effectiveness in World War IIStalingrad CauldronStalingrad How the Red Army Triumphed 黄尧说[quote]但是归根结底,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时,由于极大的影响了前线士气,苏军基本上已经停止了阻拦部队的设置。[/quote]这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就在一年多之后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拦阻队在7月12日-17日截下了6965人,其中:近步92师:2276步305师:1502步183师:599…………拦阻队要到44年才基本废止顺便一提[quote]比如【逼迫士兵向着敌军防御严密的阵地发动死亡冲锋】,在一战时,法国娘娘腔们就经常为了防止前线士气崩溃导致兵变,就经常这么干(纯粹是为了消耗士兵数量),导演拍出这种桥段,大概拍着拍着就想起英勇的的法国军队了让他情不自禁吧。至于【督战队架着重机枪扫射溃兵】这个桥段,在【一战法军】真实出现过的情况(当然那个时候是用来防止兵变),苏联的督战队是布置在战线后方收拢溃散部队用的,扫射士兵这种事情,无非是法国娘娘腔们的意淫而已,毕竟世界上最早发明督战队这种东西的就是法国人自己。(有兴趣可看看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quote]这种三无来源黑法简直和拿兵临城下黑苏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
大白天在一个狭长的废墟中使用密集队形,在弹药不充足的情况下组织冲锋,这种战术,不管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是不可能执行的,因为没有意义。但是苏军对逃跑士兵确有执行枪决的案例。不过绝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这么干是要发生兵变的。电影要的就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境,另外黑共产党成了习惯,你得适应。
能问出这个问题就说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洗脑能力多强大,连外国人都被洗了,更何况本国老百姓。对比而言,苏联的洗脑能力真是不行啊,这个世界没有尤里啊!
政委因为作战不利(背黑锅)枪决指战员有可能,但杀士兵真不怕军队哗变?红军政委的洗脑技能多好用,非要用督战队?
不会。由于米援以及德国并未及时的总动员,所以还没窘迫到这样的地步,更何况技术装备差距更大的抗日战场,太平洋战场也未出现这种情况。另外楼主可以玩一玩战争之人负罪之人与英雄连2对比一下。以及,俄剧惩戒营。如果单纯从娱乐作品而言。
肯定不是,仗这么打,会输。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缺枪少弹的话怎么可能用精贵的子弹对付自己人?
如果我说苏联的确存在这种处决逃兵的事,会不会有人来围殴?就地处决逃兵在苏联文学作品中不少,苏联人不是没映像。而架机枪扫射溃兵真找不到具体历史记载,反而现在连俄罗斯自己的游戏1C公司开发的战争之人上都有机枪打溃兵的情节,而俄罗斯自己拍的惩戒营也有。我想怕是有西方那边已经翻译过来的俄罗斯历史文件我们这边看不到吧。1C公司游戏并不反动还是赞美苏军为主,而那部惩戒营也没那么反动。这里还要说到一个事,对于苏联很多人都不知道惩戒营,而知道惩戒营又不知道古拉格和他的关系。苏俄当年革命成功后,抓了大量的犯人,分布在俄罗斯各地,而监牢负担过重,地方不愿意继续维持这些监狱,而布尔什维克又不愿意把这些各种政治犯,小偷,强盗,还有流氓放出来。就发明了劳动改造制度,让犯人出来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后来还结算工资抵消刑期。当时苏联很多又危险又辛苦的重大工程都有这些犯人的功劳。古拉格涉及犯人数量很大,大到苏联各地方负担不起,大到可以进行劳动密集性产业的生产。举个例子,这些劳动改造犯人在德军进攻苏联第一个月,就在边境工地上阵亡了十几万。后来苏军实在是人员伤亡太大,不得已把这些犯人和逃兵编在一起,由内务部队督战送他们上前线,以功抵罪。早在苏联时期影视作品上就存在处决这些惩戒营士兵的情节,就连中国后来在东北,也有苏联内务部队就地处决士兵记录,tg抗议苏军军纪败坏,苏联回复是每天为维持纪律,几乎要枪决20人以上。这还是已经战争结束,和平时代的事,换斯大林格勒那个时候,内务部队不用机枪效率都提不上去了。实际上这里还解释了很多问题,为啥苏军纪律差,因为用了大量犯人来当兵,去执行那些最前线最危险的任务。而为啥连俄罗斯人都要在自己作品里黑自己,因为内务部队不依靠枪毙逃兵维持不了这种犯人军团的纪律。这里最后提个事,古拉格制度在二战后50年代就凋零了,特别斯大林死后实行大赦,再加上大量惩戒营犯人被德军打死,而活下来的不止以功抵罪,还成了英雄。那段残酷历史就淡化了,后来苏联倒台,有些人自然要在这些基本事实上进行改造夸张,名为艺术,实为意识形态。
督战队是真的,政委会亲自枪杀逃兵也是真的,打仗方式只是武器极其短缺的时候那样而已,另外,根据斯大林的第270号命令,指挥员政委投降的话视为叛国处理,全家逮捕(基本就是流放或者处决),士兵投降全家没福利和救济(基本也是逼死)按斯大林的说法就是:苏联没有战俘,只有叛国者所以才会出现弗拉索夫这种被俘后立即投敌并且组建俄罗斯解放军反共斯大林的现象,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干死斯大林可乎?和陈胜吴广是一个心理另外不光这些战俘,二战期间自愿帮助德国的苏联人大概有100万(很多都是下面的加盟共和国比如乌克兰白俄罗斯之类的),武装党卫军里有很多师也是这些加盟共和国志愿者或战俘组成的
二战前夕,苏联约有一亿九千万人,这点是有关苏德战争的《东线41-45》书籍作者朱世巍先生通过多方资料考证过的。
在二战中,苏联共死伤军民月2700万,绝大多数是死于对德作战的。
从战略角度来说,斯大林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就已经知道了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的想法。但其疏于准备。举一个反证,按马列们的想法是一战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二战诞生社会主义阵营,三战就全世界都是社会主义了,斯大林自己的规划是德国不打苏联,而苏联按部就班的进行战备的话,就在1943年攻打整个西欧。但这是建立在直到1942年德国都不会入侵苏联的前提下。
苏联的大清洗导致很多有经验有思想的指战员无辜死亡,导致整个苏军的作战能效滑坡。
从战术上说,苏联的很多战术的确很落后。
如斯大林本人就不愿意丢弃基辅,强令苏军防守,结果导致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围歼了苏军西南方面军。即使到了1944年,苏联的高级将领的指挥艺术也不怎么样,诸多兵种合成作战能力依旧不如德军。美国曾讥讽苏军是压路机(火炮和人海优势)。
空军还采用老旧的三机编队战术。
而红海军则沦为陆军的附庸
从装备上讲,苏联的不少装备确实不怎么样
陆军的T-34/76坦克,虽然机动力、防御力不错,但火力不足,而且炮塔空间狭小,车长兼职炮长,战斗效率低下。另外,T-34普遍没有装备电台,作战时完全靠长车车长摇旗指挥,一旦长车被击毁,其他坦克往往呈鸟兽散。
空军的I-15、I-16等战斗机已经老旧,而雅克-1等新进战机数量不多,且没有电台,加上战斗机驾驶员技术生疏,战术老旧,损失很大。
苏联的红海军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最悲哀的军种,不但是陆军的附庸,而且装备极为落后,三艘一战的老旧战列舰就是最大的家当了,被迫用鱼雷艇充当驱逐舰(而德国好歹也是用大型雷击舰充作驱逐舰使用)。
从士兵素养上说,苏联也不能和德国相比。
德国士兵虽然在吃苦方面不是苏军士兵的对手,但作战经验丰富,战术灵活。
举个例子,如果德军一个步兵连和苏军一个步兵连对战,德军的军官一旦阵亡,那么他下一级的军官就会自觉顶替其指挥岗位,而苏军往往因为军官阵亡而全盘崩溃。
这就导致双方交战的伤亡比很不成比例,如双方坦克对战时的交换比,德军豹式坦克对苏军T-34就在1比5以上。
战时,饿死的苏联人有多少我不清楚,但有些事是很明确的
首先,苏联的内务部队会在自己人发起进攻时,在战友身后架上机枪,随时准备打死溃退下来的战友(《兵临城下》里的情节绝不是杜撰出来的);
其次,当德军进攻一个苏联村庄时,先用火力覆盖一遍,等苏军反击或反攻时,也要火力覆盖一遍,来来回回,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列宁格勒保卫战时,有些苏联村庄反复被苏德双方共同炮击覆盖了5、6次);
第三,斯大林的命令里,凡是通敌的人,不管是被俘的、投降的、逃兵一律视作叛国者,本人会被军事法庭审判(绝大多数是死刑),亲属被流放。少数躲过死刑的人也不好受,直接送入惩戒营,等苏军进攻前,就成排的往德军雷区里冲(趟地雷的)。二战里,被斯大林枪决的名人里包括赫鲁晓夫的儿子(战斗机驾驶员,升空作战时,驾机叛逃德军,后被苏联特工绑架回国,被枪决)。
第四,苏联一切为了前线,不管是自己生产的粮食还是美国援助的斯帕姆罐头,都优先送往部队,后方的百姓吃着加入了木屑的黑列巴。但整体情况上来说,饿死的不多。其实,1921年由于长期战乱和布尔什维克政策失误以及气候异常,苏联爆发了异常可怕的饥荒,连盛产粮食的乌克兰都到处是饿殍,一共饿死了500万人。所以,活下来的估计是比较能忍受饥饿的(不过这个说法很不人性,纯粹是按照达尔文主义的臆测)。
关于这段历史,还是推荐你看下朱世巍先生编写的《东线:41-45》一书。
说到大清洗,我觉得应该考虑沙俄贵族的问题。整个欧洲的贵族军官传统,导致中高层军事指挥官都有贵族背景,而苏俄红军就是长期和白军和国外干涉军打仗,并且长期处于下风,中高层军官应该负有相当的责任。战时依然有大量贵族背景叛逃者。整个欧洲的贵族情节完全没有被民主、自由冲淡。简单的说大清洗是斯大林排除异己我觉得太偏激。大清洗的确造成了一部分的军官损失,并造成了前期的战术损失,但是中后期亲苏联的中高层军官起来后,仗就打得很好了。同样,苏联的装备的改善和其他备战类似,德国正好抓了一个苏联转型期的最弱的时机发动攻击(这也正是德国梦寐以求的),苏联前期打的窝囊很好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演讲士兵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