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十八手基本功 谁会 七八十年代的人来

象我们这样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一代人,至今已经度过了三几个年头,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二十几岁,小日本被赶走了,内战又没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又被我们伟大的上一辈人征服,惊心动魄的文化大革命也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而悄然成为历史. 但无论如何,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人生的幸事。
  ??我们过得朴实和清贫,但是健康和坦然,象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被贫困所困绕,可是当时的我们更多的关心的并不是那些,我们只是在感受人生的纯真和平淡。贫困之外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这构成了我童年最美妙的体验。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总会时时想起它,想起它当初对于我们来说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它们已被岁月遮掩,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和散酒,帮大人们买过香烟和五分钱一盒的火柴,每次看到二分钱一块的小儿酥糖果都会咂吧一下嘴将口水咽下去,最终一般都没敢买。  ??苹果和饼干可能是小时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是些在诸多营养食品或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后再也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于是我们象农民伯伯盼着丰收一样等待着过年收获一点零花钱,但过了年后往往仍没有舍得花掉。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了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浇过煤油当作火把烧过,自己生火烤过山芋土豆,还用废的铁罐头盒子煮过毛豆吃。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也有用火柴当子弹的,拿报纸做过风筝,不过一般只是花花架子,自娱自乐而已。  ??睡过防震棚,推过平车,帮爸妈挖过储红薯和萝卜的地窖,有时也会偷偷在地上挖个坑埋上一个萝卜看自己种的萝卜发的芽儿是啥样,每次都会被多事的鸡刨了出来,害得爸爸把地窖反复检查是不是露了个洞,不然这萝卜咋跑出来了呢?  ??傍晚的小院里,我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用馒头渣喂小鸡,空气中有种不真实的炊烟味道,仿佛糯米纸随时融化的轻薄。  ??谁家的单声道唱片机一遍又一遍放着罗大佑的童年,有时会让我顿生钦佩之情,想这名歌手就是名歌手,连唱这么多遍居然一点都不累。  
差不多大的孩子中不只一个名字叫建国、国庆、卫星的,听说早我们几年出生的大孩子们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参加过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村委的外围墙上神圣的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  ??很多生活用品多用“洋”字冠之以名,洋火、洋钉、洋皂、洋条,这些帝国主义的洋货怎么用怎么不屑,却有怎么用怎么舒服。  ??我们这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人当然不会经历这些,我们上小学时几乎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也没写过什么标语,通常只是会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某某某大坏蛋”等字样,一般总会招来大人的一顿喝骂。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希望有一个哥哥,它意味着除了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  ??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和自己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会感到很大的恐惧,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庭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生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可以说中国相当多的年轻的企业家就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其实打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  ??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们在旁边笑眯眯的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  ??失败后哭着回家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于是孩子们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们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  ??父母也不会真的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将给他听,因为那是孩子的事。  
    还不怎么认识字的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六十四开本。有的是手工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则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国产侦破故事各种样板戏。  ??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我读过最经典的算是《悲惨世界》和《王子与贫儿》,小人书中从此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一百本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嘛。  ??假如谁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更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然而小人书时代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但那之前小人书绝对是我们快乐的记忆中的最美妙的精神财富。  ??收集糖纸、火柴盒封皮、香烟壳也是我们非常热衷的爱好,不过火柴盒封皮和香烟壳收集一般是用来和别人游戏赌输赢的,所以收集糖纸是一项目的比较纯正的爱好,也比较能满足当时我们的一些虚荣心。  ??那时候能经常吃糖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家也就在春节时买上一二斤糖而已,所以想搜集一张别人没有的,可以让自己炫耀一番的糖纸并不比现在寻找一张邮票珍品容易。  ??搜集糖纸的最佳时节当然就是春节了!常常是一个大早就出了门盯在路上,老远看到地上有一张糖纸就会飞快地跑过去如获至宝般的捡起来!回到家就把它洗干再压干夹到一本厚的书里!有的时候看到别人手里拿的那种糖的糖纸是自己所没有的,就会跟在人家后边,直到人家把那块糖放进嘴里再把糖纸扔在地上为止。新的学期开始时,就把一大本糖纸带到学校去,和同学们炫耀一番,再进行交换!  
不过童年时代在路上捡的东西太多了,除了糖纸,其他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小的瓶子甚至是棒冰的棍子,孩子们都会乐此不疲,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捡一些好玩的东西往往是为了游戏的需要,会充满着一种满足和充实的乐趣。  ??捡火柴盒封皮、香烟壳子主要是用来做为和别人游戏的筹码,或者干脆是游戏的道具,比如叠成三角或四角宝,看谁掷得远或者能碰触到你的对手的宝,那样你就能赢得更多的宝。  ??火柴盒封皮一般是通过用嘴吹或用用手拍,大家出相同数量的火柴盒封皮,猜拳看谁先开始游戏,开始后谁先一口气把叠成一摞的火柴盒封皮吹翻,这些火柴盒封皮就归谁。一番游戏下来,手往往拍得肿的象馒头一样,回去后又少不得大人的一顿骂,可是如果今天赢了一些筹码心里还是会美滋滋的。  ??捡棒冰棍子更是会热火朝天了,那是为了一种叫“扔棒冰棍”的游戏。和现在用扁平木头做的冰淇淋棍不同,那时候是用竹子做的,参加的多是二三人,每个人对出数量相等的棒冰棍,先来石头剪刀布,由赢的人先扔。  ??把一大把棒冰棍放到一定的高度(一般离地一米左右,太高了别人也不答应,属作弊行为),撒到地上,先把和其它不挨的拾起来,再用一根冰棍棒去一根根挑其他的,如果能挑到旁边一根而不碰动其他的,那这根就是你的了!如果你碰动了其它的,就该下一个人玩了。  ??那些我们童年时代曾捡过的许多东西填满了我的记忆,不过想想现在的孩子们不会再去捡这些东西了,大人们因为卫生和安全的考虑自然是不会让他们乱捡人家丢下来的东西,并且孩子们能玩的东西也不会再象那时那样贫瘠,他们可以在游戏机或一些更好的玩具里来感受属于他们的乐趣。可是我还是觉得那时的我们好玩,充实、带劲,真的。  
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荡着五十年代那批人就荡旧了的双桨,我们走进了小学,那里有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约束,也有了视野更加开阔的自由和乐趣。  ??那时我最擅长写肉麻入骨的作文,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我曾热烈讴歌班上某女生冰雪聪明、大公无私、比雷峰雷峰……一个吊着两道鼻涕的9岁小丫头片子被我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革命战士。  ??还有看图作文,我还记得当时的描写:星期天的早上阳光明媚,老师带着我们去看电影。天是那么可爱,我们都开心的排着队。突然小明看到了路边掉了一毛钱……结局大家都知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写过至少三篇这样可爱的东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整整看了N遍《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于是每次写观后感都是痛苦的事情,我把三年级写的抄了一遍,稍作修改后就变成了五年级的观后感。  ??在课桌上练习书法(一般是写着“某某大坏蛋”“某某吃狗屎”之类),有的人还擅长彩绘,一个学期下来课桌往往会成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清明上河图”,不,应该是一幅幅×2,因为每个课桌上总会有那泾渭分明的“三八线”的。  ??笔记本上除了歪歪扭扭的写上自己的名字外,一般还会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自我激励的话,稍有个性一点的同学会写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的”,问这话谁说的,一般说不知道,有点小聪明的会说“别人说的”。  ??  ??学校的老师喜欢在课间操放一首“鸽子”,歌词大约是“飞吧,飞吧,我亲爱的鸽子,让你带着我,飞向远方……”,总是在急急忙忙去厕所的时候跟着音乐边跑边唱。过了许多年,偶尔在电视上听见了,条件反射让我还是去了厕所。  ??小学时候看过一部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的广告上说“绝对吸引你的泪水”,一起去的老师有几个眼睛红红的,同学中间倒是很少哭的,也许我们那个年纪还不能理解那么多。但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却成了学校里脍炙人口的歌曲,每个人都会。后来在某次儿童节学校组织的晚会上,我们班上的那个小丫头居然因为这首歌得了个第一名,不是因为她的声音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因为她唱这首歌的时候居然流下泪水,这还得了,第一名非她莫数,不过看她那楚楚可怜的模样确实让人挺心疼的。  ??不过我们小学学会的歌大部分还是以配合爱国主义的为主,比如《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峰好榜样》等。还有一些是儿歌型的,比如《童年》、《小呀么小二郎上学堂》等。再后来,还学了一些社会上的流行歌曲,比如迟志强的《愁啊愁》还有齐秦的《大约在冬季》等,当时曾有一个非常恶劣的想法,这蹲监狱不是挺好的嘛,也能混得个才华横溢名声大躁呀。  ??我小时侯的乐感就很好,唱出来的歌声那叫一个悠扬啊,不瞒诸位说我还曾写过两首歌,只不过被一点都不懂欣赏音乐的老哥指斥为二十世纪最难听的歌,这使我的信心巨大受挫。我想如果我这辈子当不上音乐家,我哥定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我们是爱科学的,我们上学时所在的那个时代就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随着我们认识的的字一天比一天多时,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那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  ??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就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对作家、诗人之流无比崇拜,看见带眼镜或上衣口袋里挂着只钢笔的老师就艳羡得很。我曾经幻想我当了老师之后是如何如何的神气,还培养出了很多科学家、数学家。  ??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样子的。  ??现在这本书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多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小学里学习的榜样是雷峰、赖宁、韩余娟,做的最多的事是捡东西,除了捡我们用来做游戏的东西外,有人认领的就交给失主(并会天真的跟失主说“碰到我们的老师和他说一声好吗”),没人认领的就给老师,老师一般会在早操上会当众表扬一番的,于是做好事的风气日甚。我记得有一段捡东西捡疯的我拿着一个钢笔套交给老师,弄得老师苦笑不得。  ??偶尔老师还会组织我们去捡树上掉下来的一些干树枝给五保户或捐一些图书以供学校建立图书室,不过这是损私肥公的事情,往往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有的人认为我们捡的树枝是他们家树上的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于是会对学校的做法颇为愤慨。还有我原来就捐了六本书,甚至把哥哥最爱看的一本小人书瞒着他给捐了,害得哥哥还以为是老鼠拖走了,从此对老鼠恨之入骨,每个星期都会把家里的老鼠洞堵上一遍。直到现在我都没告诉老哥,那本书已经被我捐给了学校。  ??不过我还是为小时候我们那些学雷峰做好事的精神感到自豪和感动,现在显然已不可能那么单纯了,而且现在的孩子也很少有人知道雷峰他们了,你如果问他雷峰是谁,他很有可能会回答你是某个电玩游戏里的怪物或是某个动漫里的某个小配角。  
学校门口的无证摊贩特别多,卖啥的都有。那种小的黑白的遗像似的香港明星照片五分钱一张,翁美玲的特好卖,卖着卖着还真成了遗像,估计那是最早的盗版。  ??还有一种折叠起来的,正面是明星照,反面是《妈妈的吻》之类的歌词,一毛一套,觉得有点儿贵,从来没买过。  ??还有“印花纸”,有一种是自粘的可以直接贴在书上,还有一种“印花纸”则需要沾点唾沫才能印出图案,非唾沫不可,干净的水不管用。  ??有拿个锅卖“秦糖”的,鼻涕似的黄乎乎一坨,三根小棍一搅和,成白乎乎痰似的了,吃得还挺香。还有什么“香烟糖”、“粽子糖”、“棉花糖”、“面饼”。还有转糖人的,转到什么给你什么,我老盯着“游龙转凤”,可转来转去顶多转个“老鼠偷油”。  ??还有卖那种酸梅做的果肉,一个酸梅肉包成一个糖果包装状,一个二分钱,并且以《西游记》里的主人公名字命名,有的叫“唐僧肉”,有的叫“八戒肉”。“唐僧肉”卖的特别好,据说是因为据当时对《西游记》已有初步权威了解的同学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那时的全是色素的桔子水装在一个看上去就有毒的容器里(那容器很有些象后来在中学里冲厕所的自动储水装置),水还在里面循环的转着,买上一杯美滋滋的喝,还好那时的小孩都特别纯洁,也没有对着那装桔子水的容器的形状乱想。  
那时下课的信号是那口类似革命题材的电影中用来警示鬼子来了的大钟发出的,我们总是对下课的钟声特别的敏感,上自习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下课钟声从凳子上跳起的反映,绝对比奥运赛场上百米赛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起跑的反映慢不了多少。  ??没有手表,我们判断下课往往却会有很土的高招,比如以第一天下课时太阳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门上的位置为准,第二天只要看到光线快到昨天的位置就知道大约还有多久就下课啦。不过阴雨天的时候就失去了作用,也就会觉得特别的难熬,会觉得总下不了课。  ??放学后也不回家,先趴在窗台上匆匆做完作业(那时的作业多是把某某课的生词或课文抄写N遍),然后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就会背着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妈妈一问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就会振振有辞的说老师让我们在学校打扫卫生﹗害得妈妈老感慨老师的心狠:天天让这么小的小孩打扫卫生﹗  ??其实老师当然没有那么坏,只不过施教水平上有高有低罢了,我想有些老师的学力比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高不了多少。  ??我的小学老师里大多数比较严厉,一般是采取“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模式,罚站、罚抄课文、打耳光、罚面壁,这些骇人听闻的处罚在那时再司空见惯不过。  ??这也使我们对老师有了一种很显著的依赖心理,和同学打架了会威胁对方说:我告诉老师去。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孩子们在电脑或电玩游戏的教化里他们可能会恶毒的说:我要杀了你。不是教育水平不一样,而是我认为有些所谓的难以界定的人权影响了老师们的某些应当是正当权利的使用。  ??也有的老师会采用一些诱教的教学方式,据说大受欢迎。就是以讲故事为诱,让我们专心听讲,专心做作业,如果不专心听讲的人则有可能被罚出教室不准听故事﹙这一处罚往往比上面的体罚要严酷的多﹚。  ??那时听故事给我们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游击队员杨风的,这故事我哥那会听过,我那会听过,若干年后我妹妹上五年级的时候居然也听过。有一个片段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说杨风一人赤手空拳杀死十个拿着机枪的日本鬼子,这曾令我们热血沸腾不已。在我们的心目中,杨风的名声绝对比李向阳响亮的多。  ??不管如何,若干年后再想起我的小学生活,我都非常感激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不管是严厉的还是给过我乐趣的。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认识真知的启蒙,给了我要严于律己的中心思想和态度,给了我解读人生的钥匙。  
我们玩的游戏除了上面我说过的外还有很多很多,不过有时候游戏也分男孩们玩的和女孩子们玩的。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的呼啸声中,我们经受了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还有斗鸡,不是那种宠物鸡,而是用右手搬着左腿这样对斗,我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称呼,我们那儿就叫斗鸡。这是一项人体接触非常激烈的游戏,经常是斗完了回家去找妈妈缝裤裆,当然又少不了一顿骂。  ??比较激烈的还有“挤钢渣”,冬天的时候由于比较冷,下课的时候大家靠着墙挤成一排,两边的人就往中间对挤,在寻找温暖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乐趣。  ??还有一种游戏我已经忘了叫什么名字,就是两边分对等的人,分开十米左右的距离,面对面拉着手,然后一边开始唱着歌挑对方的人,被挑中的人要朝对面冲过来,冲散人墙的就可以拉走对方一个人,冲不散的就要被对方俘虏并兑变成对方的人。  ??还有用一根小棍推铁圈,看谁推的最远;抽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最快,持续的最久,有点艺术感的男孩子会在自己的陀螺点几个带颜色的点,转起来的时候煞是好看。  ??女孩子也是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皮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皮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内胎剪成的,后来也有用衣服上的松紧带来做。她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的感觉中,女孩子们的心情永远是好着的。  ??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跳皮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丢沙包也是孩子们玩的比较多的一种游戏,大多是女孩子玩,就是将沙包抛向上空然后接着,看谁到最后能接到更多的沙包,有些象现在马戏团的杂耍,不过技巧性没有杂耍难度高。沙包一般是用碎布缝的,里面装的是麦子或者大豆,沙包缝成正方形,外观上挺好看的。  ??还有“翻单背”,用一根头尾接在一起的绳子,在两只手之间交叉出不同的形状,由另一个人接到手上来并变换成另一种不同的形状,然后再接着来,最后不能破解的人输。这是当时难得的益智游戏,道具简单,规则容易,但是自打我上中学以后便没见有人玩了,这曾使我觉得非常的惋惜。为了不使这个游戏失传,我曾煞费心机的交一个小孩,交了老半天,他说了一句:什么呀,哪有俄罗斯方块好玩,我当场晕翻。  ??再一个是“拾杨窝”,在地上挖十个小窝,五个一排,共两排。然后到树上摘一把链枣,每人二十五个,每个窝里放五个。由一个人先抓起一个窝里的链枣走,一个窝里放上一个,放完了没有空窝的话接着抓起来走,直到空了一个窝,可以将空窝下一个窝里的链枣赢回。一局下来如果对方赢的链枣不够了,你便可以做地主去圈他的地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个游戏曾风靡一时,害得每个人家周围都被挖满了小窝。  ??我们打扑克牌只会打“八张牌”和“小猫钓鱼”,好处就是不管有几个人,不管牌缺不缺,总能玩得起来。不象现在打分或者斗地主,最害怕的就是“三缺一”,有时甚至是“一缺三”,而且即使四个人的时候任何一个人没心情就玩不起来。  ??这些游戏构成了我们童年时代主要的精神生活,也许有些已经忘记了规则,忘记了玩伴,忘记了我们曾经一边玩一边唱的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因为那些游戏而来的乐趣,因为我们正是在那些乐趣中一点一点长大。  ??  
    村子中心的空场上经常会有镇上下乡来放的露天电影,有一首郁冬唱的叫《露天电影院》的歌: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时候它不断出现……讲的就是那会的事,可是我们的经济状况一定不如他们,因为至少他还住楼,我们那会相当一部分人还住土坯房呢。  ??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多么神圣的东西呀。放映员一停下车,先见着的孩子一定会扯起嗓子喊:来电影了!大对来电影了!比过节还高兴。  ??放电影之前,总能听到那些麦垛在场旁边的人家的叫骂上,因为没带凳子的人只有去扯些垛子上的草做着看,一场电影下来,那些原本看起来壮实丰满的麦垛肯定会被薅得其零八落。  ??总会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也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  ??那时看露天电影更象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的高兴。很多年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我们孩子们把电影分成三类:拳脚棍棒上见分晓的叫武打片、用机枪手榴弹的叫枪战片、没有任何﹝对打﹞动作的是索然无味的生活片。当时武打片中的代表作是《侠女十三妹》、《少林寺》等片子,模仿成了我们最深刻的观感,这些片子给了我们最初的体育教育。枪战片比较多的局限于革命战争片,向《英雄儿女》、《地道战》等,这些片子不象武打片那样吸引人,对我们来说只是聊胜于无罢了。至于生活片,我们难得会用心的看,当然了,即使用心看也不一定看得懂。  
  沙发,坐下来慢慢看~~~
  小时候吃过麦芽糖跳过皮筋玩过瓦弹掼过纸包火柴盒钱,滚过小球抽过陀螺跳过格子砸过砖块跳过小老鼠玩过城门鸡蛋糕躲过猫猫,下水游过泳下河捉过鱼下地插过秧田里捡过麦穗地里刨过山芋也曾经吃过甜gai等等。。
  露天电影很快被电视取代,虽然没有完全取代,但是电视对于我们这些难得见见外面的世界的孩子们来说,电视后来很显然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村上的第一台电视出现在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的电视里一共能收三个台:中央台、江苏台,还有一个应该是淮阴台,我记不大清楚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跟半导体收音机比了。  ??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觉》,还有《昨夜星辰》、《珍珠传奇》、《一剪梅》、《阿信》,还有虽放过N遍但我们还是很热衷的《西游记》、《葫芦娃》……  ??童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放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像每个淮阴小伙子都多了一条白围巾,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上中学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  ??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拽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先生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玲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七八个欧阳锋伏在地上练“蛤蟆功”,甚至还有三两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举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和《雪珂》、《京华烟云》等琼瑶的言情剧。那时的家长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  ??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叩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这些经典的电视剧我几乎都看过了。  小时候会看露天电影,夏天晚上吃好晚饭搬个凳子高高兴兴看电影去了。
    那时候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候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傻不塄登的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改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你更美……佛出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哩啪啦的打字声,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或说某某厂长祝大家过年好,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武打片。  ??哦,还有一段,“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灭害灵,正义的灭害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吃过打蛔虫的药。
    那时候最爱看的当然还是动画片,我觉得八十年代的动画片种类多多,更重要的是内容和艺术都很好,尤其是国产的动画片艺术性很强,而且别有特色。  ??《大闹天宫》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绘画和着色非常非常的漂亮。另外《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画法堪称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动画片,而且那个时候的歌曲出奇的好听,这是后话,不提。另外那时的动画片教育性很强:《小马虎》教育我们要仔细,《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老狼请客》:你要是没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神笔马良》:小时候我的最爱啊﹗《醉酒》:一个卡车司机酒后行车,开到建筑工地,撞了。演的次数太多了,不过风格跟别的不一样,倒是有点像某版的《翠花上酸菜》;《半夜鸡叫》:小学时代看了《半夜鸡叫》以后,姓周的同学都惨了﹗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经典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得很好呵”“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 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三日的歌,一个是“我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开心,开心的流鼻涕﹚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 ﹗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前年谣言,彻底推翻。”  ??《黑猫警长》:憨厚的黑猫警长,怕老鼠的猴子,会拐弯的子弹,让我看到了国产动画片的另一片天地,丰富的想象力,更加接近了当代孩子的品位。  ??《葫芦娃》:没看过的请举手,你,呵,先回去扫盲吧﹗  
  学过小马过河,看过葫芦娃..
    相比国产艺术性很强的动画片而言,国外的动画片更注重的是情节和动作的感受力,而且张力十足,大人和小孩一起看,大人的笑声绝不会比小孩少,而且绝对投入。  ??《米老鼠唐老鸭》:世界级的明星,不过李扬的配音“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啊呕”—简直拽的没治了。  ??《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不过《大力水手》的女主人公实在是太丑了。  ??《猫和老鼠》:八十年代末的动画,小学生的必修课。反正猫永远打不过老鼠。  ??《机器猫》: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机器猫》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讲的头头是道。不过当初俺年龄小,就是看着好玩。  ??最让人激动万分不能忘怀的片子是《恐龙特级可塞号》,严格说来那不能算是动画片,可是儿童是最大的市场,当时我们总是围了一屋子的小孩,看那位英勇无比的队长: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然后“啾”的一声,怪兽就玩完了。  ??对,这片子象极后来的风靡一时的《奥特曼》系列,也怪,小日本的片子里怪兽总是多得象牛毛一样多,而且杀伤力都极大,也许这是日本人出于对当初老美那两枚原子弹的敬畏和憎恶之心吧  ??还有《布利斯特警长》、《蜡笔小新》、《铁臂阿童木》等等好多好多,只是后来渐渐的长大了,这些都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回忆,渐渐地、渐渐地……  
    我的童年象和风一样柔和甜美,象玛瑙一样清澈剔透,象俏皮的蝴蝶一样清纯可爱,撇开贫穷的捆扰,它显得是那样的绚烂明媚丰富多姿,那是另一种无限的富足。  ??不可能再有相同的明天,哪怕甚至只是相似的明天,明天永远不会那样,那种心无旁骛的欢趣,无可挑剔的淳朴,可以让所有的期待乏味,所有的幻想失去憧憬的思绪。  ??在那些无法忘怀的地点,刻骨铭心的时刻,我只能看到自己的脚步天真烂漫的挪移着,我看不到前方的忧郁难耐,也看不到已经过去的贫困落寞,只有自己的脚步无矩的但非常实在的蔓延着,坚定的就象我现在依然无法咏涵得透的人生。  ??初春的寒意在小村的炊烟朦胧里四溢着,谁家的饥辘肠肠象失群的鸭鹅一般哀鸣,黯然的暮色又增初春那另人不可抗拒的寒。  ??可是走过冬的严酷,感受到哪怕只是化冰一样的一丝的温暖,我的童年便能捕捉到盎然的生机,剥蜕着某些后天的伤痕,让我的生光彩夺目。  ??时光让我见证着某些属于历史的变化,可是我的欢乐不是历史,它是我内心积累的底蕴,它赋予我站着行走的力量,让我积极的屏弃掉许多不安的念头,凌乱的意识,让我在我的方向快乐的成长。  ??快乐---  ??嗯,它正是童年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看过大力水手。祝他哥节日快乐,happy forever..
  文強是个特别认真的人,佩服,由衷!
  文哥写得真全!很多片段在眼前闪过。。。。。  我们有相似的童年!
  这个有点貌似我的童年啊
  好长啊,很多都经历过或见过,《恐龙特级可塞号》印象最深,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希瑞公主”~~~~~  呵呵,小美超龄儿童,节日快乐:)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谢谢楼主帮我重新温习了一下我的童年,看着这些文字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历历在目,呵呵,谢谢
    祝福大家节日快乐啊
  @春风蝶舞
17:21:00  好长啊,很多都经历过或见过,《恐龙特级可塞号》印象最深,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希瑞公主”~~~~~  呵呵,小美超龄儿童,节日快乐:)  -----------------------------  那句台词我依稀还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吧“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呵呵
  花仙子呢?貌似那时候女孩都爱看花仙子哦
  哈哈。。差不多。。。差得不太多。。。
  那句台词我依稀还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吧“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呵呵    作者:落花如影
回复日期: 08:51:00   -------------------------------------------------------------  是啊,那时候觉得希瑞真漂亮,真是非凡的公主啊~
  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    我怎么记得是希曼?
  希瑞是希曼的妹妹。。。。都长得有点黑。。。。
  辛苦了!
  好帖啊
  感谢楼主,看到那些文章似乎又回到了童年
  记得小时候打醋 1毛一瓶
  家里有姐也好的,俺就不让人欺负弟弟,不然跟他没完
  文强是天苏唯一用心写东西的人。。。。
  当时搞了一套倚天屠龙记的小人书,别提有多拉轰了。记得当时我是那么讨厌赵敏,人家小张和芷若的青梅竹马的恋情就被她给拆散了,初三时看了小说才明白了。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武侠小说,记得看的第一本小说是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他的小说语言比较白,六年级的时候看倚天屠龙记,刚看了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当时读起来感觉有点拗口,就放弃了,当时金庸的射雕和神雕倒是看完了。
  @hzx-1 19:22:00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张爱玲也这么说。可惜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文强他哥
12:56:00    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荡着五十年代那批人就荡旧了的双桨,我们走进了小学,那里有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约束,也有了视野更加开阔的自由和乐趣。  ??那时我最擅长写肉麻入骨的作文,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改为“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我曾热烈讴歌班上某女生冰雪聪明、大公无私、比雷峰雷峰……一个吊着两道鼻涕的9岁小丫头片子被我塑造成了完美无缺的革命战士。  ??还有看图...........  -----------------------------  哈哈,深有同感,偶记得当时作文惯用的开场白是&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后.....&
  @春风蝶舞
17:21:00  好长啊,很多都经历过或见过,《恐龙特级可塞号》印象最深,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希瑞公主”~~~~~  呵呵,小美超龄儿童,节日快乐:)  -----------------------------  @落花如影
8:49:00  那句台词我依稀还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吧“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呵呵   -----------------------------  还有&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发射!&,呵呵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圣斗士星矢&....
  他哥笔下的文字似乎有了灵魂,它们精彩不断的表达总能让读者们欲罢不能。
  看你的文章,感觉你不像是80的应该是70的........  文章使那代人倍感亲切!  章章细节亦如昨日历历在目!  文章让我重温了童年往事!  谢谢!
  @文强他哥
12:45:00  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和散酒,帮大人们买过香烟和五分钱一盒的火柴,每次看到二分钱一块的小儿酥糖果都会咂吧一下嘴将口水咽下去,最终一般都没敢买。  苹果和饼干可能是小时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是些在诸多营养食品或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后再也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于是我们象农民伯伯盼着丰收一样等待...........  -----------------------------    谁家的单声道唱片机一遍又一遍放着罗大佑的童年,有时会让我顿生钦佩之情,想这名歌手就是名歌手,连唱这么多遍居然一点都不累。
  @文强他哥
13:05:00  那时下课的信号是那口类似革命题材的电影中用来警示鬼子来了的大钟发出的,我们总是对下课的钟声特别的敏感,上自习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下课钟声从凳子上跳起的反映,绝对比奥运赛场上百米赛跑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起跑的反映慢不了多少。  没有手表,我们判断下课往往却会有很土的高招,比如以第一天下课时太阳的光线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门上的位置为准,第二天只要看到光线快到昨天的位置就知道大约还有多久就下课啦。不过阴雨天的时候就...........  -----------------------------        不管如何,若干年后再想起我的小学生活,我都非常感激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不管是严厉的还是给过我乐趣的。因为是他们给了我认识真知的启蒙,给了我要严于律己的中心思想和态度,给了我解读人生的钥匙。          
  怀念一下
  @文强他哥
12:45:00         拎着瓶子打过酱油和散酒,帮大人们买过香烟和五分钱一盒的火柴,每次看到二分钱一块的小儿酥糖果都会咂吧一下嘴将口水咽下去,最终一般都没敢买。      苹果和饼干可能是小时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是些在诸多营养食品或大鱼大肉填饱肚子后再也不想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      于是我...........  -----------------------------  感慨哈
  那些都是永恒的记忆呢。
  拜读!!
  童年的记忆,随便掰开一瓣,都能捻出复杂的情感,那是语言难以描述的,也只有用文字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读你的文章,记忆开始象电影一样倒带,给这个夏天带来一丝清纯~~~
  1角钱的赤豆棒冰,我们乡下没有店的,以前只有走去叫卖棒冰的,一到夏天就盼,可惜,钱不多。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十八手基本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