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佛子行如何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出家人 - 佛弟子文库┊┊┊┊┊┊┊┊┊┊┊┊┊┊┊┊┊┊┊┊┊┊┊┊┊┊┊┊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出家人这是和每一个出家人紧密相关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末法时代,僧团内部不如法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提高僧人素质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任。
目前,中国出家众有数十万之多。并不是削发剃须,穿上僧服,就叫出家人了。真出家或假出家,身出家或心不出家,从古至今,都是存在的。即使在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也早有这方面的研究了。据玄奘大师译《阿炒锬Σ叵宰诼邸罚矶┲屑窃兀笔鄙擞形逯郑
一、无耻僧:破戒、毁戒,无修、无德,败坏佛门者。
二、痖羊僧:不懂佛教义理,不通佛法,不起弘法利生作用。
三、朋党僧:在僧团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排斥他人。
四、世俗僧:思想行为世俗化,有些符合佛法,有些并不符合佛法。
五、胜义僧:持戒,通佛教义理,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佛法。这是真正续佛慧命,弘传正法,度化利生者。
我们对照一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僧人。
一、无耻僧:破戒、毁戒,无修、无德,败坏佛门者。这一种人,是魔王波旬的眷属,穿如来的衣,吃如来的饭,破坏如来的法。
菩萨戒第四十八条破法戒中讲到: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天魔不能破灭佛法,外道亦不能破灭佛法,惟有出家人自己破佛法。出家人受戒可以破戒,例如有碗才有打破碗这回事,没有碗,没得打破。这条戒提醒我们,受戒不可破戒,得法不可破法,自己不可破坏自己。
佛子为了生死而出家,为度众生而出家,为求佛道而出家,是名好心出家,我们常说:初心不退,成佛有余。但很多人没有长远心,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两年,向佛要钱,出家三年,佛在天边。出家后,不仅不持守戒律,安心办道,反而贪著名闻利养,毁戒破戒,邪知邪见,自己不懂佛法更无从引导他人学习佛法,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菩萨戒云: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
出家佛子肩负着续佛慧命,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的光荣使命,履行我们的责任必须要靠持戒护戒做为前提。一个出家人,戒都不持,那和世俗人无有区别。如此,人们必然难以建立对佛教的信心。戒律是一切修行法门的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很多人打着各种幌子招摇撞骗,利用世间人不通戒律的弱点,谋取名闻利养,破坏佛陀的正法,自己堕落不算,还让那些跟随自己护持自己的人也跟着一起堕落,可悲可叹!
第二种是哑羊僧,不懂佛教义理,不通佛法,不起弘法利生作用。这一类型的出家人,虽然辞亲割爱,剃发出家,但是不注重自身修行,懈怠散乱,对佛陀的教法一无所知,不能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徒有出家人的外表,而无出家人的内涵,和世俗人区别不大。
第三种是朋党僧,在僧团中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排斥他人。这种现象在当今佛教内部发展非常恶劣。人与人之间,寺与寺之间,党同伐异,矛盾重重。僧人缺乏正知正见,只为一己之私,对自己有利的就想方设法拉拢关系,和自己利益有冲突的则不择手断地排斥攻击。殊不知,在家的生活是以私欲的占有为基础,而出家人的生活就是要打破私有制,摆脱私欲的占有。由于我们有私心、有我执,而使得我们妄想纷飞,一天到晚地在考虑自身利益或人际关系,什么我的得失、荣辱、恩怨等等,很多人就在这妄想之中转来转去。佛法告诉我们不要把心安住在这些上面,而要把心安住在法上,比如安住在无常、佛号上,通过念佛,心就会慢慢静下来,妄想就会少很多。
一个出家人的学佛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生活上放弃私欲的占有,降伏自私自利的心。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老婆、有儿子、有财富、有地位,还有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你出家的时候,就要有出离心,要从家里走出来。出家后,就要融入僧团,并且时刻记住整个阎浮提只有一个僧团。所有出家人皆为兄弟,不分彼此。一个人如果整天只考虑我自己,我自己的寺院,我自己的利益,这样烦恼就会很多,患得患失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我们整天考虑众生,考虑别人的幸福,我们的烦恼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的思想境界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是从内心深处去掉我执,达到无我的境界。一个人有我执,就无法同体大悲,就总会觉得与众生有隔阂,觉得他是他,我是我,没有办法融为一体。如果你没有办法觉得他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他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这样就会有比较,争高低,闹矛盾,慈悲平等无从谈起。
第四种是世俗僧,思想行为世俗化,有些符合佛法,有些并不符合佛法。这一类出家人,身虽出家而心并没有出家,有些甚至身出家都没有做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连僧人的行住坐卧四威仪都没做好。言谈举止与世俗人如出一辙。张口讲的是世俗之语,是非之语;吃喝方面也不严守戒律;穿的更是僧不僧,俗不俗,不伦不类,毫无人天师表的形象,令众生对三宝生不起信敬之心。讲到这里,就会有人跳出来反驳:不能光看表相,表相根本不代表什么!人家境界高着呢,哪里是你这等凡夫俗子所能了解的。
那好,针对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个人浅见。
我们都知道,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在饮食方面,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
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吸烟、不饮酒。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刺激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
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
讲了这几点,也许有人就会搬出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经典口头禅。这一句话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真修行人吃素,反说何必执著,认为吃素是着相和表现,完全颠倒。
世人仅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济公活佛还有后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或者说&学我者下地狱,谤我者上天堂&。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致使谬种流传,遗害非浅。这种观点是执理废事的邪见。
印光大师文钞云:&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
另外,佛教在僧人生活方面的戒律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这几个方面,现在也被毁犯得很严重。虽说是末法时期,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在佛陀老人家预料之中,但想起来实在让人堪忧。
有些人一听到戒律,就引用六祖大师:&心平何劳持戒&等禅语加以辩驳,殊不知自己心根本不平。这就好像小孩子爱穿大人的鞋,凡夫偏爱讲圣人的话。又或者以&自心本是佛&来抵触实修实证,殊不知凡夫乃在矿之金,性德还需修德以开显。菩萨要成佛,尚需修持六度万行,何况我等俱缚凡夫。佛法告诉我们:事相门中不少一法,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二谛融通,理事无碍。执事废理不可取,执理废事亦不可取。事从理出,理由事显。二者不可偏废。
但现在很多所谓的&法师&、&修行人&,特别喜欢讲口头禅。好像自己已经破除四相,证悟了人我法空,根本用不着持戒守戒。今天的人们在读到六祖慧能大师的故事时,只注意到他的那首著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却很少有人注意过六祖慧能大师在开悟前做的那些事情。六祖慧能大师在吟出这首偈子前,一直在碓房舂米踏碓,一直干了八个月且干得甚欢。这八个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前行功课。以六祖慧能大师那样的天分尚且干了八个月的杂役,且接受五祖衣钵后隐姓埋名15年,因缘具足后才出山说法,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愚顽众生,福薄慧浅,拿什么去和六祖相比?又有什么根器可以认为自己能够&顿悟&呢?
禅宗本来是不立文字、贵在心传实证的,但是现在的&禅人&们纷纷在前人不立文字的基础上,于文字上讨活计,流于口头禅、文字禅。更有所谓&禅者&,背离经教,借口&教外别传&,从不看经论,不修&持戒、发心、忏障、集福&等加行,不分根器利钝,一入佛门,便只抱定一句话头以为究竟,在没有明眼宗师指导印证的情况下,不是久参不悟,便是迷执光影,误认法尘影事为真我,虽然修行多年,烦恼根本分毫未动,且我慢增上,或发邪解,或以解为证,堕于狂禅、野狐禅。偏执自认本来是佛,戒定福德,无需更修,烦恼即菩提,无需离断;或如枯木死水,认世间定境为涅盘。一个人是否开悟,要从其人格、行为去检验,开悟者必具智慧、慈悲,责任心强,无私无畏等品质。以这些来衡量,我们的修持还远远不够!
最后一种讲的是胜义僧,持戒,通佛教义理,言行举止完全符合佛法。这是真正续佛慧命,弘传正法,度化利生和修行者。这才是真正的佛教人才,是众生所能依靠的住持僧,是僧宝,是众中尊。他们外相庄严,内心解脱。不仅自身觉悟,且从不舍弃众生,能以慈悲、智慧觉悟众生,饶益有情。
现在也有很多真正有修行的法师,他们非常注重自身的修行用功,按照佛陀的教法闻思而修,为众人所景仰。但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将弘法利生的事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这些大德法师们转变观念,发起大乘菩提心利益众生,佛陀的正法将得以弘扬,众生也能趋向觉悟解脱之道。
再看看目前教内的状况:人们热衷于建造大大小小的寺院和佛像,努力营造出一片佛教大繁荣的景象。我们不能否认某些举措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佛教发展,功德也很殊胜。但是如果人们仅仅停留于将大部分精力投注于表相庄严上,而将佛陀所证悟的真理、教言搁置一边,也许不出五十年,人们很可能会误认为寺院和佛像就是佛教的全部内容,对佛陀的教法却一无所知,从而将佛法置于封建、迷信的地位,因此也错过了觉悟解脱的机会,与人生的实相擦肩而过。如果佛教徒能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弘法利生的事业上,我个人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方式是向人们宣扬佛陀的正法,让人们正确认识佛教,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学习佛法而获得解脱,也才能体现出佛法存在的真正价值。
以上我们讨论了五种出家人的现象与本质。很显然,当今末法时代,最最需要的是胜义僧。但我们如何面对其它四种情况呢?有些人会很偏执地认为,那些不能如法修行、违背佛教、赖佛偷生的出家人应当一律遣出佛门,要坚决摒弃,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基本上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想法。佛陀住世时,尚有提婆达多、六群比丘扰乱僧团,坏佛正法,何况如今五浊恶世,人心不古,根基陋劣。
我们能做的是积极提升世俗僧,帮助他们走向胜义僧。而对前三者(无耻僧、痖羊僧、朋党僧)则要努力帮助、教育、转变他们。实在转变不了,又不肯改正,行为恶劣者,那就只能坚决拒绝,坚决清除。下篇: 上篇: 欢迎转载 QQ: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济群法师:一个根本 三大要领 建设汉传佛教
来源: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群法师(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佛教传入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目前现状来看,的确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众修学无序,二是僧团管理混乱,三是弘法布教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一寺一时的个别现象,而是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管理、弘法依托的基础进行考察,对现行的佛法修学体系进行考察。我觉得,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一套契理、契机且操作性极强的修学体系为纲领,影响大众学修自不待言,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样会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弘法都离不开修学体系这一根本,同时,它们又是为修学服务的。若对修学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
  但仅有修学体系还不够,因为佛教发展涉及的是整体而非个体,这就需要以相关制度进行保障。其中,仍以教育、管理、弘法最为重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荷担如来家业的合格僧才;有健全的弘法制度,才能对广大信众进行如法引导;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僧团成为和合共住的清净道场,为大众修行提供保障,为弘法事业建构平台。
  在此,将我近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简要汇报。
  一个根本&&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
  为什么说,大众化修学体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因为佛陀的一切教法皆为大众修学服务。而教界的所有问题,究其根源,亦是佛弟子在修学上未能相应所致。目前,大众在修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有一些是随皈依师或某位老师修学,但目前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他人修学的具格善知识极少。因而,多数师长只是根据个人修学经验作些开示,或推荐读诵某部经典,或推荐念佛、禅坐。看似指点了入门之径,但因缺乏系统引导,往往不能使学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人因此失去继续深入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部分虽因信心坚定而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的局限,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
  另一些因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而选择自学、自修,凭个人感觉阅读经论、摸索实践,这种方式在知识分子中较为普遍。但佛法浩瀚,自学而能入其堂奥者极其罕见。学人或因缺乏方向知难而退,或是大海捞针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得着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误误人,反成修学极大障碍。
  我觉得,多数人的修学都处于这两个极端,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此外,学教者易落入玄谈,实修者又易流于盲修。好不容易得遇人身,得闻佛法,却因得不到正确引导而蹉跎此生,甚至走火入魔,断己善根,岂不可惜!因此,建设一套可供大众依循的修学体系,是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
  或许有人说,我们不是有传统的宗派可继承吗?继承固然重要,但有必要考量,这些法门在今天是否还有普遍意义?今天的人是否有能力操作起来?一个修学体系能否引导学人断惑证真,主要取决于三方面:一、方法是否正确;二、教授内容是否完整;三、是否适合目前的当机者。其中,尤以第三点变数最大。因此,佛陀才以种种法门观机逗教,接引众生。宗派佛教的形成,也是基于这一原理。以某类经典、某种修学方式引导根机与之相契的学人。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建立修学体系,三论宗依《般若经》及三论建立修学体系。虽在特定时期为弘传佛法起到积极作用,但它们更接近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其庞大体系和深奥理论,对于多数信众,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某些宗派先天存在不足,如见或行上的薄弱,而某些宗派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继承下来,等等。所以说,没有一套完全现成的、适合大众需求的模式可以照搬。
  那么,大众化的佛法修学体系又该是怎样的呢?
  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应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三项内容。所以标举&大众化&,其意有二:一、适合所有学人,不论出家在家,不论程度如何,皆须依此修学;二、适用于所有法门,换言之,可与一切法门的修学相融合。
  首先,要领明确,且完整、扼要。佛法博大,但核心要素无多,最根本的,乃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项,仅此便可统摄一切法门的修行。解脱道如此,菩萨道亦如此。不皈依,即无佛子资格;不发心,便无修行方向;不持戒,则无定慧之基。至于正见和止观,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能以此对照自身修学是否完备。
  其次,次第清晰。次第,即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同样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些核心。皈依,是佛法及信仰之根本,因信赖三宝功德而身心归投、依教奉行。又因对三宝品质生起希求,而能发心、持戒、修学。如是,由戒定慧灭贪嗔痴,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环环相扣,直抵佛道。
  第三,操作性强。所谓操作,即依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完成佛道修行的具体方法,每一阶段当分哪些步骤进行。一方面,可依此修学实践;一方面,可依此作为检验修行程度的标准。就像社会上有各级质量参数一样,学佛同样要有可供检验的具体指标,如是,我们才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离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关于这些问题,我曾在《佛法修行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兹不赘述。
  在今天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时代,众生根钝慧浅,心浮气躁,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宗派的否定。事实上,在树立正见和止观实践两大重点,仍应沿用各宗之见、之行。只是对之前的皈依、发心、戒律作了特别强调,因为这是一切修学绕不开的共同基础。
  要领之一&&教育制度
  确立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后,应以相关教育制度进行落实。以往的佛教教育,多依托于宗派,而现代的佛学院,则是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模式建立。那么,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教育目标模糊。佛教的健康发展,需要讲经说法、领众修行的师资力量,也需要行政管理、弘法布教的专门人才。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同小异,并未根据教界实际需求进行规划。一方面,各地都在大力办学;一方面,真正的有用之材仍是奇缺。
  其二,教学次第不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和缺失,使学僧在接受教育的几年内,未能养成僧伽应有的素质。如是,信仰淡化、道心退失也就在所难免了。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无基本僧伽威仪,如何堪为人天导师?
  其三,知见教育混乱。现代佛学院是综合性的教育,所开课程面面俱到,包括教史、教制、教理等,几乎涵盖整个佛教。仅教理这部分,就涉及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各宗经论,即使具有相当佛学水准,尚难全面掌握。更何况,一般学僧只有普通的世间文化基础,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所学难成体系,亦无能力真正把握并运用任何一宗的正见。
  其四,实用教育缺乏。所谓实用,分实修和做事两类。目前的佛教教育虽与宗教生活结合,但普遍缺乏实修指导,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与修行严重脱节。此外,对于教界急需的管理、弘法人才,未设专业课程进行培训。
  未来的佛教教育,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整。一是目标明确,根据佛教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二要次第分明,尤应重视基础教育,以此坚定信心,培养僧格。三是知见纯正,对多数人而言,一生修学具足一宗正见足矣,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学修结合,同时,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就有必要根据佛教修学特点及教界自身需求,对现行佛教教育制度进行完善。佛教教育宗旨是服务于修学,同样应以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为根本,依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建构各级教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皈依、发心、戒律三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级教育制度,这是每个佛子必须奠定的学修基础,也是所有僧众必须具备的素养。否则的话,学佛往往流于玄谈和迷信两个极端,与修行严重脱节。这一基础教育,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围绕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以获得闻思正见为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级教育制度。这一阶段可参照传统的宗派教育,以确立一宗知见为目标,一门深入,但求精而不求多。
  第三,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理论为基础,以止观为重点,建立佛教的高级教育制度。
  第四,依各类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参照社会先进教育经验,建立有佛教特色的实用教育制度,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弘法人才。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自谓实无有法与人,说明法的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化、宗派的,其表现也无特定形式,所谓法无定法。若固执于特定形式的教法,无异刻舟求剑,难得佛法真实受用。但佛教教育又是缘起法,无论是引导众生舍弃凡夫心,还是确立正见、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皆须依循相应方式进行,尤应契合时代需求。因此,今天的佛教教育必须针对现代众生的根机,在契理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按照修学次第建立相关体系。
  要领之二&&僧团管理制度
  僧团,不仅是十方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僧团管理得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僧众修行和佛法弘扬。那么,当今僧团在管理方面的普遍问题有那些呢?
  其一,长幼无序。依佛制,僧团应按戒腊而长幼有序,尊重有才有德的比丘,以此保障僧团健康发展,僧伽和合共住。但在当今僧团,这一伦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更多的,只是依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
  其二,僧众的资历、地位、责任、待遇不明确。僧团执事者须具备哪些资格,接受什么教育,担负多少责任,享受什么待遇,并无具体标准可依。缺乏考核及选拔人才的依据,不仅使年轻僧众没有努力目标,德才之士不能发挥所长,更严重的,易使某些无德无行却善于投机者进入僧团管理核心,长此以往,佛教怎能不面临危机?
  原始僧团依戒律共住,依戒律作为处事及行为标准,偏重法治。但组织结构非常松散,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这种形式对僧众整体素质要求极高。但在今天,僧团鱼龙混杂,素质相对偏低,这种建立于自觉基础的行政结构,显然与现实存在很大距离。现行僧团依清规建立行政组织,偏重人治。管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事者的权威性,不如法治更为稳定。同时,其组织结构已沿用千年,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已逐渐模糊,或因不适合当代需求而被虚置。此外,对新生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那么,如何建立新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一样,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应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继承以律摄僧的根本,恢复原始佛教中律师在僧团的权威性,依律确立僧人共住规则及处事标准,并依六和精神建立民主、如法的僧团。
  其次,继承丛林清规的传统,依此构建僧团行政体系。但应根据当今僧团的实际需求,对其结构和各部门具体职能进行调整、改善、细化,建立契合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
  第三,吸收现代管理的长处,对僧团行政体系进行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提高僧团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大众营造修学氛围,为弘法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根据佛教修学体系,依所受教育和德行、才能,确定僧人在僧团的地位、责任、待遇,使职责和能力相对应。一方面,对法师、律师、禅师等称谓建立相应审核标准;一方面,对执事者应具备哪一级佛教教育基础及相关专业知识制定相应条例,为各道场选拔人才提供参照标准,并依此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有章可依。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有的佛教行政组织,有如行驶在高速公路的老式,性能及速度已远远不能适应。良好的僧团管理制度,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若缺乏这一重要助缘,即使有大德出世,也只能给佛教带来一时、一地而非整体的兴盛。因此,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建设契合时代的僧团行政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要领之三&&弘法布教制度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那么,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作用。常人心目中,弘法惟高僧方能胜任,与自己毫无关系,故多数出家人没有弘法意识。又因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信众多热衷于造庙塑像,护持弘法的热情不高。但高僧毕竟是极个别,这就使得教界越来越没&法&了。
  其二,缺乏引导体系,造成修学的无序和混乱。师长如何引导弟子?信众如何系统修学?似乎没有一定之规。信众皈依之后,或是不知如何开始修学;或是学到一定程度不知怎样提高;或是修学出现问题,又不知错在哪里。即使有幸找到可问的人,通常也只能得到笼统的答案,而非最适合此人、此时的指导。
  其三,方式方法单一、老化。传统的法会及弘法方式固然有其摄受的信众,却很难吸引知识分子或年轻人,以至佛教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佛教。普通民众又因缺乏正面认识佛教的渠道,而对佛教产生诸多误解,不能正确认识佛教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
  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座寺院的事,单纯依赖某人或某寺,即使能在特定时期将弘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难以长久维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众的弘法布教学,使有心弘法的寺院和个人都知道,弘法究竟需要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在家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须严格把握。此外,为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门,还有必要建立一套将佛法全面推向社会,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这就要以更为丰富的内容进行引导。
  我觉得,弘法布教学大致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构建:
  一、方便引导: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对佛教尚无认识者引入佛门,如以佛教影视、佛教等为契机,与之欢喜结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这些方面,港台教界已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二、信仰建设:皈依佛门后,须有相应修学方法,使其对三宝的信心逐渐稳定、提升。尤其是对皈依的修习,相对于南传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显然重视不够。事实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这一根本,就不能为修学奠定扎实基础。去年,我特别推出《皈依修学手册》和&皈依共修仪轨&,并在一些道场长期开展共修活动。同时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办周日共修,为广大信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义和作用。
  三、修行次第:对三宝具备信心之后,还应继续深入修学,完成解脱道或菩萨道的修行。修学要依相应次第进行,在家居士的修学,同样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明确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修习重点。唯有这样,才能引导信众循序渐进地完成佛道修行。
  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应该是生活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时念佛或禅坐,其他时间都在培养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吗?因此,教界必须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制度,包括从生到死的各项相关内容,使佛法全面渗透到信众生活中,成为大众乐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风民俗。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会关怀: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因此,佛法弘扬也离不开社会这片土壤。本着这一宗旨,教界应多方面发挥利他作用,在传播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成立慈善基金会,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众送去温暖。在这方面,台湾慈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信众管理:佛教信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僧团关怀,需要有归属感。同时,信众又拥有巨大潜力,是促进佛教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众管理制度。包括僧团对信众的责任、信众组织、骨干培训等内容。使信众提高个人修学的同时,为佛法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宋元以来,大众修学非禅即净,而禅与净的学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没有对外弘法这项内容,所谓&山门以无事为清净&。脱离社会这片土壤,佛教发展势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鉴于此,当迅速建立弘法布教制度,使每位佛子认识到弘法的责任及重要性,齐心协力,使佛教流布广大。
  以上,就我近年对教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希望能对教界有所启发。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界的参与。在认识问题根源,找到解决方式之后,最重要的,是大众齐心协力,共同承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机,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历代高僧大德亲历躬为,在各个时代做了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今天,这一使命已传到我们这代佛子手中。我们有责任完成佛教在当今的现代化工作,以契理为宗旨,大胆突破所有不适应时代的表现方式,不要让这些曾经辉煌过的方便,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阻碍。在此,由衷期望教内外同仁群策群力,建立契合当代的修学体系及相关制度,倘能如此,则是教界之幸,众生之福。
责任编辑:王冠
相关阅读:
日一二三四五六
2012 - 2014 Takungpao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子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