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上农民台小平果县电视台大pk怎么做

&第三次:中原大地谈小康&&& &&& 十四、&那可不行,你们都戴着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会损坏文物的。&&&& 1980年7月1日,陕西秦俑博物馆,一个特殊的日子,全馆工作人员都怀着切盼的心情等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邓小平同志要来馆视察。&&& 上午9时,小平同志及家人在省长于明涛等领导的陪同下,乘着一辆灰白色的中型面包车来到秦俑博物馆。馆领导及讲解员在南接待室门外迎接了邓小平同志。馆领导白述元代表全馆工作人员向小平同志问好。小平同志听后深情地说:&向同志们问好。&&&& 小平同志和接待人员一一握手后走进了接待室,坐在事先准备好的椅子上,前面摆放着一张茶几,上面摆放着几件有代表性的文物。&&& 关中的七月,天气炎热。那天,天气有点阴,分外闷热,穿着白的确良短袖上衣的邓小平不断擦着汗。&&& 因博物馆开馆不到一年时间,接待室内的设备十分简陋,没有电风扇,看到76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受热的景况,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快找来两把扇子,站在小平同志的身后为他扇凉。&&& 小平同志说:&你们辛苦了,不要给我扇了,谢谢你们。&&&& 大家听后心里非常感动。一位多么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长者啊!&&& 邓小平同志一边听着馆领导介绍出土文物和建馆的情况,不断提问一些文物方面的问题。在观看文物的时候,接待人员将一把出土最完整最光亮的青铜长剑端在手中,请小平同志看。&&& 小平同志仔细地看着。工作人员看到小平同志对青铜剑特别感兴趣,就请他亲自端起这把剑。&&& 小平同志说:&那可不行,你们都戴着手套,我手上有汗,不能拿,会损坏文物的。&工作人员赶紧拿来一副手套,请小平同志戴上。小平同志戴上手套后,很高兴地将青铜宝剑拿在手中仔细地端详,不断地说:&好,好,太好了,我们在秦朝就有这么高的科学技术,真是了不起。&&&&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一个小时,小平同志又在大家的陪同下到秦一号坑参观。&&& 这时,已经上午10时,一号坑展览大厅前广场中已有数千人。当人们看到邓小平同志后,心情都很激动,像对待久别的亲人一样,都想看一眼这位德高望重、三落三起的一代伟人。人们自觉地向两边退,让出了中间一条通道,众口一辞地问候邓副主席好,并鼓掌欢迎,场面十分感人。邓小平同志向观众挥手致意,并说:&同志们好。&许多外国朋友也挤进人群,争先恐后地拍下这动人的场面。&&& 邓小平同志精神饱满,非常认真、仔细地参观了一号坑现场和临时展览。&&& 上午11时,邓小平同志参观结束后要离馆了,博物馆请他作指示。小平同志十分认真地说:&我这次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来参观的。&并感谢博物馆的接待,他对博物馆的接待人员说:&你们辛苦了。&&&& 7月2日上午,邓小平一行来到陕西省博物馆参观。&&& 上午9时许,一辆老式北京吉普领路,一辆白色面包车和一辆轿车开进了陕西省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门。翘首以待的接待人员,紧张、兴奋、惊讶!惊讶的是这样简单、普通的车辆会是邓副主席一行吗?正在这时,面包车门打开了,小平同志走了下来,他上着白色短袖,下穿深色裤子,神采奕奕。看到欢迎、接待的人群,小平同志和蔼地招手致意并和同志们亲切握手。&&& 小平同志一行及省领导在博物馆接待人员的带领下,走进石门。&&& 当时石门内还是砖铺路,由于早晨飘过一阵小雨,路面有点湿滑,馆领导刘文林提醒小平同志说:&路滑,小心。&&&& &不要紧。&小平同志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参观完&周秦汉文物展&和石刻馆、汉画像石后,刘文林向陪同前来的省长于明涛说:&同志们想和邓副主席合个影。&&&& 小平同志得知后欣然同意,并愉快地和大家合影留念。&&& 来到著名的昭陵六骏前,何正璜先生讲述了这组著名石刻辉煌而又辛酸的历史:&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北征战、削平群雄、建立唐朝过程中所乘六匹坐骑的写实浮雕。这组珍贵的石刻,可以说是唐王朝蓬勃向上、初步走向强盛的反映,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大肆侵略中国,疯狂地掠夺中国的白银、国宝,昭陵六骏也在劫难逃!1914年美国文化劫掠分子卑士薄,假考察之名来华,勾结中国古玩奸商和地方官吏,以24万银元盗买了六骏中最优秀的两骏&飒露紫&和&拳毛&。1918年卑士薄再次来华企图偷运余下的四骏,古玩奸商赵鹤芳贿赂当时陕西督军陈树藩的父亲,在其支持下,卑劣地把其余四骏浮雕锯成小块,准备装在箱里偷运境外。幸被礼泉人民发现,立即报告了省议会并监视不准盗窃分子运走。这时陕西靖国军已经起义,闻知此事,张贴布告谴责陈树藩盗卖文物罪行。陈得知此事是其父所为,命将四匹石马运至西安图书馆保存,四骏幸得保存下来,但已不完整,而&飒露紫&和&拳毛&至今还陈列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我们只能展出它的复制品!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六骏代表着我们过去的辉煌智慧,也烙印着民族的屈辱和辛酸&&&&& 展室异常安静,所有的人都被那动情的讲解感染了。邓小平同志神情严肃,一言未发,陷入了回忆、沉思&&&&& 在碑林六个展室,当小平同志看到东汉《曹全碑》和唐欧阳询书《皇甫诞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柳公权书《玄秘塔碑》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开成石经》,唐玄宗李隆基书《石台孝经》等著名碑石都保存完好,了解到西安碑林从1087年创建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收集古代碑刻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博物馆,也是近代真正意义上我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并在不断发展,成为重要的旅游参观景点时,他满意地点着头,露出了微笑!&&& 隋唐文物展室中,精美的文物,唐时代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小平同志,他尤其对开放的唐帝国、丝绸之路等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近两个小时的参观过程中,小平同志看得很慢,很仔细,听得很认真,他不随便发问、讲话,对讲解人员非常尊重,仿佛是在听讲课似的,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给所有接待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贵宾接待室休息时,邓小平同志欣赏了几件未展出的库藏国宝,有八棱金杯、杜虎符乐府钟、鎏金银盒等。何正璜、李长庆二位老专家分别向小平同志介绍了这些珍贵文物,邓小平同志依然听得那样专注,看得那样认真,津津有味,对祖国灿烂的历史文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敬佩之情。听着专家精彩的解说,他的脸上时而显出惊叹的神情,时而露出高兴的微笑,时而显出深深沉思!&&& 时间过得真快。半个多小时又过去了,根据日程安排,还要去别处。11时30分,邓小平同志不得不离开了。&&& 再留下一张照片,记录下和小平同志在一起的幸福时刻!宣教部的姑娘们及一些工作人员又轮流站在邓小平同志身后,合影留念。&&& 据记载,建国后小平同志曾五次到陕西,这次来是第三次。两天的参观,在西安碑林停留时间最长。&&& 在各景点参观过程中,小平同志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位普通观众,尽量减少陪同人员,接待、用车从简(给他准备的一辆小轿车他让给其他同志,自己一直坐面包车),要求不影响接待单位的正常工作,不干扰群众参观。在碑林,小平同志还让警卫秘书专门到大门口询问是否对广大游客开放的问题。当得知当日照常开放后,小平同志满意地点了点头。&&&& 十五、邓小平看到四川的农民在山地耕作,便对陪同的省委领导同志讲:&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艰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农民尽快富起来。&&&& &&& 离开陕西后,邓小平同志来到&天府之国&四川。&&& 在成都,小平同志下榻于金牛坝宾馆。当时,应邀为金牛坝宾馆作陈列画的十几位国画家也住在金牛坝宾馆。&&& 小平同志的大女儿邓林,也是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的。那时,正好黄永玉在成都办画展,他与邓林是师生关系,黄永玉到宾馆看望四川画家,就把邓林介绍给大家相识。既然是同行,言谈就随便了。邓林带着她的一儿一女常和她的姑姑邓先芙来到国画家们所住的五号楼串门,与艺术家们聊天,一起画画。一天,由邓先芙发起,提议画一幅&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的画。大家在一起,坦诚相见,兴趣所致,画了不少的画,真开心。&&& 小平同志有饭后散步的习惯。正在金牛坝宾馆修建东楼宴会厅的工人和画家们每天都有幸能见到他一至两次。画家们对于这位几落几起富有传奇色彩的伟人,心里既崇敬又感神秘。对于他所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特别赞赏;对于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所作的&要为知识分子当好后勤部长&的发言倍感亲切。能与小平同志同住一个宾馆,备感幸运。&&& 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提议,将大家已经画好的作品集中起来办一次展览,请小平同志和省里的领导来参观,向他们作一次汇报。听说小平同志要亲临展厅,每位画家兴致勃勃地为他画了两幅精品。&&& 内部画展是不正规的,作品全没有托裱。有的挂在绳子上,有的摆在会议室的拼木地板上,除了留下一条通道外,满满的放了一屋子的画。那天,小平同志与家人一齐来到展厅看画。他仔细地听了负责同志对画家的介绍。他感谢画家们送他的画,并对四川国画的创作实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后,他为&四川省诗书画院&题了院名,直接支持了由杨超、谭启龙同志所倡导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7月4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一大清早,画家们就得到通知,说是小平同志要到五号楼来看望画家,啥时来,没有定。那天很热,午饭后有的人午休了,有的人还在作画。突然,楼下传来清脆的少儿京腔,画家邱笑秋伸出头往窗外看时,心潮一下子翻腾起来,只见小平同志和一群人谈笑风生地正朝着他们住的楼房走来。邱笑秋顿时急出了满头大汗,连袜子都顾不及穿,就把光脚笼进皮鞋里到各个画室去告诉画家们:&快!快!小平同志来看望大家啦!&待画家们齐扑扑赶下楼时,小平同志一行人都已经走进大门了。他挨个看望、问候了住在楼下的老画家之后,硬要上楼去看望那些中青年画家。负责接待的同志劝他说:&小平同志腿不方便就不用上楼了,画家们都下来了。&小平同志跟每一位画家亲切握手,说:&都到齐了,我们在一起照张相做个纪念吧。&&&& 在外出照相时,小平同志一边走出大门,一边对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毕清林说:&你们在那边盖的那座新楼,要修就多修几层吧。今后,盖三层楼以上的都要装上电梯,不要老让人觉得我们四川人是土包子。&&&& 说着,小平同志来到五号楼前通往礼堂的小桥头,站着对大家说:&我看就在这个地方照相就很好嘛。&&&& 在大家安排队形位置和架设相机的时候,邓林向小平同志介绍了邱笑秋。&&& 小平同志关切地问邱笑秋:&你的政策落实得怎么样了?&&&& 邱笑秋回答说:&都落实了,全都落实了。&&&& 邱笑秋非常激动,全身都在颤抖,心里想:我当右派的事儿他老人家怎么会知道?&&& 邱笑秋走过去凑近小平同志的耳朵大声地说:&感谢您,邓青天!&&&& 小平同志没有点头,只是微微地笑了。&&& 接着,小平同志对四川日报摄影记者李煊说:&今天照的这张照片,给画家们每人放大一张,要送到他们手里。&&&& 事隔20多年了,当时的每一个参加那次接见的人都珍藏着这张照片。&&& 在四川,小平同志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峨眉山。摄影记者王仲亮在回忆中说:&&& 1980年7月6日,天气由阴转晴,我们经洪椿坪下到清音阁。一位女服务员跑来神秘地说:&邓副主席昨晚住万年寺,今天要到这里来。你们别走,一会儿他就到了。&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翘首以待。&&& 人们默默地注视着由万年寺来清音阁的方向,只嫌时间过得太慢。10时整,云破处洒下几缕阳光,突然有人惊喜地叫起来:&来了!邓副主席向我们走来了!&我踮起脚尖一望,果见随行人员前面,有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拄着峨眉山竹杖健步下山来。他身穿短袖白衬衫、草绿色军裤、圆口青布鞋向我们渐渐走来。我想振臂高呼,喉头被哽塞着;我想上前同他握手,又怕耽误他前进的步伐。我只有把这珍贵的历史瞬间,摄入记忆之屏,永不忘怀。&&& 游人们穿着时髦的夏装,自觉地夹道欢迎他。不知是谁领头高呼一句:&小平同志,您好!&他微笑着,并未停止步伐,向大家频频地招手,亲切地回答:&同志们好!祝同志们好!&声如洪钟。就在这时,我们按下快门,摄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人们簇拥着跟在他后面,只见他稳健地登上清音阁正殿,凭栏坐下休憩,殿阁也为之生辉。&&& 11时后,邓副主席在省委领导及峨眉山市党政领导陪同下,向牛心亭走去。5岁的小女孩马天琳飞跑上前,亲热地叫道:&邓爷爷,邓爷爷!&小平同志笑容可掬地伸出双手捧住她的小脸蛋,慈蔼地问:&你妈妈呢?叫她来一同照个相吧!&小女孩的妈妈喜出望外,激动得热泪盈眶。此时相机的&咔嚓&声不绝于耳。&&& 阳光普照,流水欢歌。小平同志容光焕发,沿山间土路缓慢下行。一路上他都同碰见的游人们笑容满面地打招呼,向当地农民问长问短。&&& 前一天,他步行上万年寺时,看到毁林开荒,非常惋惜地说:&这么好的风景区,种玉米产量不高,为啥不种树?&他看到农民在地里耕作,对省委领导同志讲:&山区农民居住分散,生活艰苦,政策要放宽,让山区农民尽快富起来。&&&& 这天下午,我们一直跟随在他的随行人员后面,走到公路边,目送着他上车去峨眉山脚的红株山招待所。&&&& 十六、实地考察了三峡后,邓小平说:&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 &&& 在葛洲坝工程局和宜昌市大事记里,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80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魏廷铮和宜昌地委书记马杰、葛洲坝工程局局长廉荣禄等陪同下视察长江三峡。这是邓小平实地考察三峡之行,在三峡工程建设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乘&东方红32号&轮从重庆出发,顺江而下。&&& 邓小平站在甲板上,望着那滔滔的江水,翻滚的浪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要不要修建三峡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十分关心这个问题。根据他所掌握的材料,他也是倾向于赞成兴修这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的,但他一直没有能亲自进行实地考察。&&& 邓小平尽管在北京多次听到了各方面专家和有关负责人的论证和意见,但他认为事关重大,作出决策要慎重,要对11亿中国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这位注重调查研究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人民领袖决定亲自看看三峡。&&& 邓小平一上船就关切地问陪同考察的老水利专家魏廷铮:&有人说三峡水库修建以后,通过水库下来的水变冷了,长江下游连水稻和棉花也不长了,鱼也没有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魏廷铮回答说:&长江通过水库下泄的水量年平均为4510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只有年过水量的8%,江水会不断进行交换,水温变化不大,不影响农业和渔业。&&&& 魏廷铮还举了丹江口水库为例,说:&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年过水量为380亿立方米,而水库库容为年过水量的50%,因而水库蓄水后水体交换时间较长。即使如此,经水库下泄的水温较建库前变化也不大,汉江中下游的水稻、棉花都长得很好,对渔业影响并不大。&&&&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说,长江中下游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环境。&&& 随后,魏廷铮又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三峡工程研究的经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问题。当汇报到当年周恩来总理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作实战准备时,小平同志表示赞成,并指出:葛洲坝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峡工程中来。&&& 航行途中,魏廷铮及两省领导人围绕着三峡工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魏廷铮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效益是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控制作用。他还列举了历史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几次大的洪水灾害,说明建坝的必要性,建议早建快建三峡工程,不能再延误时机铸成大错。魏廷铮讲完后,陈丕显、鲁大东等领导人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此,邓小平耐心地听,没有表态。他只是风趣地说:&你们说的意见我都听明白了。&&&& 船行到万县时,万县地委领导到船上来看望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指着魏廷铮说:&你是要建三峡工程的。&他又指着万县地委书记说:&你是不赞成的,你们要统一认识。&&&& 船行至瞿塘峡进口处时,小平同志见两岸山势险峻,江面很窄,就问魏廷铮:&为什么三峡水库的坝址不选在这里,而要选在下游呢?这里筑坝的地形很好嘛!&&&& 魏廷铮回答说,三峡工程泄洪流量很大,水电站厂房很长,还要布置通航船闸,而瞿塘峡进口处很难布置。同时,全长200千米的三峡河段落差比较集中。是三峡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丢掉了这一段,防洪和发电效益将大为降低。&&& 邓小平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与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他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水文、地质方面的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与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他还特别问到,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淤积问题。&&& 船到西陵峡三斗坪附近,邓小平要求减速,他要仔细看看拟议中的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船舷旁,邓小平一边听魏廷铮的介绍,一边拿着望远镜认真观察这被人介绍过多次的神奇小岛。&&& 看完中堡岛,邓小平又认真地察看了离中堡岛200余米的南岸三斗坪和离岛1000余米的乐天溪,并询问了有关情况。&&& 12日下午3时,船到正紧张施工的葛洲坝,邓小平走出船舱。&&& &邓小平,邓副主席来了!&在码头等候多时的葛洲坝工程局及宜昌地、市党政军负责人高兴万分,热情地迎上前去问候。邓小平向大家亲切地招手致意。&&& 在陈丕显、廉荣禄的陪同下,邓小平走进葛洲坝工程电动模型室,廉荣禄向他汇报工程进展和枢纽布置情况。他凝视着工程电动模型,全神贯注地听讲解员介绍,时而点头,时而微笑。随后与人们合影留念。&&& 7月的宜昌,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邓小平不顾炎热和旅途劳累,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正在紧张施工的葛洲坝一期工程的2号船闸、二江电站厂房安装现场、三江防淤堤。在2号船闸下游闸首,当廉荣禄汇报大江截流后对船闸的要求时,邓小平问:&是今年年底截流吧?&&&& 廉荣禄说:&这是我们的心愿!&&&& 邓小平笑着说:&好啊!&看完船闸他又说,&这船闸大啊!1920年,我在法国时人家就修了船闸,那时巴黎地下铁路也修了。&&&& 在二江电厂,邓小平问:&发这么多电,要多少煤?&&&& 魏廷铮说:&折合700万吨标准煤。&&&& 随着阵阵机器声,邓小平来到大江截流基地,只见30多吨的大型载重汽车来回穿梭作业,将满车的石块从南津关等地运来。&&& 截流的&重型武器&&&15至25吨重的金字塔似的混凝土四面体,整齐地排在大江两岸,形成两个方阵,待命动用。大江截流非同凡响,必须充分准备。邓小平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石块和波浪翻滚的长江,问廉荣禄:&截流用什么方法?&廉荣禄答:&从两岸同时向江中抛投石块、石渣填筑料,最后关键时刻动用&重型武器&截流四面体。&&&& &这么个大江,要把它截住可不容易呀。&邓小平关切地说道。&&& 廉荣禄说:&我们全局上下,万众一心,精心准备,精心组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邓小平满意地点了点头。&&& 葛洲坝人没有辜负邓小平的厚望。&&&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历时36小时23分,比设计速度快8倍多。&&& 同年7月10日,葛洲坝二江电厂发电机组安装就绪,投入发电。&&& 邓小平关怀葛洲坝工程建设,也关怀宜昌市的建设和发展。结束对葛洲坝的视察后,他乘面包车绕宜昌市区一圈,纵览了宜昌市容和城市建设。&&& 在视察了葛洲坝工程后,小平同志又乘船来到江陵市。他对荆江两岸1500万人口、2300万亩良田处于荆江洪水的严重威胁之下十分关注。他指出,洪水淹到哪里,哪个地方就要倒霉,人民就要遭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除这种威胁。他对三峡水库调节长江洪水的功效、对两岸分洪区的安全措施都十分关心。他对随行的有关负责人说,长江两岸的防洪问题要十分重视,一点也不能马虎。&&& 天色朦胧时,邓小平又登上了&东方红32号&轮,继续顺长江东下,向武汉驶去。&&& 江城武汉,这里是邓小平这次三峡行的最后一站。&&&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专门研究三峡工程。会上,邓小平再次听取有关三峡工程的汇报。在实地考察并听取多方面意见后,邓小平认为,航运上问题不大,生态变化问题也不大,而防洪作用很大,发电效益很大。他说:&轻易否定搞三峡工程不好。&这是一个重要的表态。&&& 于是,论证三峡工程的步伐加紧、加快了,兴建这个大工程的研讨继续深入。&&& 十七、重访&八七&会议会址,邓小平向大家介绍说:会前我们是陆续地进来的,当时我在这里呆了六天,最后走的&&&&& &&& 在那次三峡之行中,邓小平还结识了一位四川小老乡。这位小老乡就是邓小平乘坐的&东方红32号&轮上的服务员王利平。&&& 王利平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在二等舱室门口。&&& 这位当年仅22岁的&川妹&,上&东方红32号&当服务员还不到5个月,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竟有这样难得的机遇。&&& 11日上午9时许,一声起航的笛声回荡在重庆港朝天门码头上空。&东方红32号&客轮三楼二等舱室格外宁静。&&& 一会儿,一位天庭饱满、身着军干服的老者在众人拥簇下&噔噔&上楼来。王利平高度紧张的神经一刹那识辨出来:是邓小平同志!&&& 王利平急忙上前,搀扶着小平同志走进二等客舱。踏着红地毯,小平同志步履稳健,双眼炯炯有神。&&& 夏日早晨的阳光明媚娇娆,敞开的二等舱休息室迎来自己的亲人:邓小平同他的夫人卓琳、女儿、外孙,四川省领导鲁大东和专程来迎接的陈丕显同志。&&& 走在前面的王利平向前跨了一步,轻轻拉开面前正中的一把座椅,然后又快步返回,侧身把小平同志扶上座位,轻声地说:&请坐。&&&& 小平同志落座后,满意地向她点了点头。&&& 王利平悄然退出了休息室,这时,她似乎松了一口气。她慢慢地走出了客舱,这才感觉到身上沁出一层薄汗。当她走到船舷边时,轮船已缓缓离开码头,她抬头一望:哟,人山人海!饱受&文革&洗劫的重庆父老乡亲,不知怎么得知回家探亲的小平同志要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来到马路边,拥向江边为小平同志送行。王利平还看到一位老人跪在江边。&&& 民心难违啊!&&& 小平同志在船上,除休息外,一般都在休息室读书、看报、阅读文件。&&& 小平同志在二等舱休息时,办公劳累了,便半躺在休息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儿,不时还与王利平聊聊天。有一次,小平同志见王利平拿本英语书在默读,便对她说:&这就好。要多学一点儿,对国家好,对自己好。长江旅游资源丰富,外国朋友要旅游,船员要精通外语。&&&& 王利平非常感谢小平同志的鼓励,后来她在船上更加勤奋地学外语,不久,她就能独立与外宾进行一般性对话了。&&& 小平同志还不时与王利平拉家常,问她多大年龄,什么时候参加工作,工资多少,什么地方人,家住哪儿。当他听说王利平的父亲是经验丰富的川江客轮船长时,小平同志感慨地说:&一家人吃长江饭,好嘛,长江养育了我们不少中华儿女。&&&& 第二天,早餐以后,王利平搀扶着邓小平同志到四楼船首驾驶台视察,老人家向船长熊忠培询问驾驶操作、航速、机器状况和航道情况,问得很细。50多岁的熊船长也是四川人,小平同志聚精会神地听他介绍情况。&&& 下午到达宜昌,小平同志一行到兴建中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视察。从330工地回来后,吃过晚饭,小平同志不顾疲劳,应船员们的要求,到三楼餐厅,船员们分两批同小平同志合影,王利平照相时便蹲在小平同志前面。&&& 两天半愉快的航程很快过去了,轮船驶入了武汉港区。王利平依依不舍地搀扶着小平同志,送至二等舱室门口,小平同志握住王利平的手说:&你辛苦了!&&&& &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王利平答道。&&& &这次旅行不错,结识了一位小老乡。&小平同志风趣地说。&&& 1980年7月15日,江城武汉。&&& 上午9点半,一辆普通面包车在汉口鄱阳街139号&八七&会议会址停下。司机打开右侧车门,邓小平从车上走下来,微笑着和迎上来的人们握手,然后环视一下街景,仰望着面前这座已经分别了53年的小洋房。&&& 这天,&八七&会址纪念馆和武汉市文物管理处的同志们,一大清早就接到电话通知,说有位中央首长要来参观。他们早早地就在门前迎候,见是邓小平,个个欢欣鼓舞。&&& 1927年8月3日夜,邓小平被交通员悄悄地带到汉口俄租界三教街一幢西式公寓的二楼。这里是即将举行的中央紧急会议的秘密会场。作为中央政治秘书,他最早来到这里,负责有关的会务工作。会场为相连的两个房间,还有一间侧房做厨房用。这里原是援华俄籍农民问题顾问洛卓莫夫的家。20多天前,洛卓莫夫被汪精卫驱逐回国。房子空出后还未引起人们注意。在这个陈设简陋的房子里,邓小平逗留了6天。8月的武汉,酷热异常。邓小平与陆续来到的一二十名中央委员和代表都在这里静候。困了就在地板上打个盹,饿了便倒杯开水吃干粮。在焦灼中等待着8月7日中央重要会议的召开。&&& 53年过去了。今天,邓小平重新来到了会议旧址,思绪万千。&&& 楼梯仍然是直道式的。邓小平进门后径直走到楼梯口,一口气登上29级台阶,来到二楼,缓步走进当年的会场。会场是按原样陈设复原的,但究竟符不符合原貌,纪念馆同志心里并不是很有把握的,大家盼望邓小平指点。&&& &邓副主席,您看当年是不是这样布置的?&纪念馆的同志期待着他的认可。&&& &我记不清楚了,基本上是的。&他环视了一下后,见会议室摆满的整整齐齐的桌椅,补充说,&不过当时没有这么规矩。&&&& 看着眼前的一切,当年开会的情景仿佛又重新浮现在邓小平的眼前。原定7月28日举行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到8月7日终于召开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举行了关系到中国革命命运、前途的重要会议&&&八七&会议。那张条桌,就是当时会议的主席台,开会时条桌上还摆着一些手抄的文件。瞿秋白、李维汉等分别坐在条桌两侧。参加会议的人不论是中央委员、候补委员,还是地方代表,一律自寻板凳坐下来。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用俄语讲一段,瞿秋白翻译一段,然后代表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慷慨陈词,批判把党引向歧途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点,就是毛泽东在这次会上提出的。在党和革命的紧要关头,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方针。&&& 1972年9月22日,邓小平写了关于&八七&会议的回忆录,寄给中央办公厅政治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席是参加了(会议)的。还有瞿秋白、罗亦农(八七会议后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局书记,1928年在上海被捕牺牲)、李维汉等人,邓中夏似乎也参加了&&八七会议后参加政治局工作的有瞿秋白、罗亦农、李维汉、周恩来、张太雷等人。&&&&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当他得知武汉市有几位同志到北京征集有关&八七&会议的资料时,他非常高兴,委托邓垦捎去他对&八七&会议的回忆材料和对恢复&八七&会议会址的意见。邓小平指出:&搞这个纪念馆,就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主要是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完成了什么历史任务,起了什么作用&&要体现当时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于1980年5月20日,亲笔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送给纪念馆。&&& 今天,邓小平重访&八七&会议会址。他向大家介绍说:会前我们是陆续地进来的。当时我在这里呆了六天,最后走的&&&&& 邓小平边看边回忆,想起了许许多多往事。&&& 看完会场复原陈列,他回到一楼图片陈列厅时,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陈丕显正从门外进来。&怎么样,像不像?&陈丕显笑着问。&基本上像。&邓小平回答。然后一起走进陈列厅。&&& 邓小平一边观看展览,一边解答纪念馆同志提出的问题,还不时地关照女儿和外孙女好好看看。在介绍会议代表的陈列前,他端详着与会者的照片,满含深情地对大家说:&都是年轻人!&说着哈哈大笑。卓琳和陈丕显也会意地笑了。他又指着陆定一的照片说:&陆定一那时二十一岁,他比我小两岁。&&&& 视察告一段落时,纪念馆的同志请邓小平谈谈他领导的百色起义的意义,他强调说:首先是&八一&南昌起义。他告诉大家:&那时,政局变化很大&&一部分人搞南昌起义,一部分人开这个会。&&会后全国各地相继组织起义。&虽然&&八一&起义在&八七&会议之前,但&八一&起义也是体现&八七&会议方针的。&&&&& 十八、邓小平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 7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与夫人卓琳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的陪同下,又来到武汉钢铁厂,视察投产后的一米七轧机生产情况。&&& 这是邓小平第三次来到武钢。他一下车,边向欢迎的人群招手致意,边向第二炼钢厂的连铸车间走去。他边走边问:&为什么先看连铸呀?&&&& 张春铭上前说明:从联邦德国引进的1600毫米板坯连续铸锭机,是一米七三轧钢厂的前期工序,素有&粮仓&之称,钢水在这里铸成钢坯后,首先送往热轧带钢厂轧成热轧卷(板),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材卖给用户,部分产品送到冷轧薄板厂和硅钢片厂,进行产品深加工。&&& 听罢,邓小平点了点头,便对沈因洛等人说:&这里是一米七轧机的咽喉,这里的工作很重要,要抓好。&&&& 他向前走了几步之后,又以关切的口吻问道:&硅钢厂生产怎么样,你们的矿石含铜,对钢的质量有影响吧?&&&& 邓小平提出这个问题,切准了武钢生产的脉搏。武钢负责人就这个话题,就攻克含铜钢及&海比&专利的有关情况,向他做了汇报。&&& 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是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的成套设备。合同规定:&海比&硅钢片只允许含铜0.01%,镀锡板只允许含铜0.06%。而武钢生产的钢最低含铜量在0.3%上下,不符合合同要求。国家花40个亿建成一米七轧机工程,却不能轧武钢的钢,这怎么行?邓小平和李先念、谷牧等领导人以及冶金部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武钢立刻成立了以张春铭总工程师为首的攻关队伍,广泛收集吸收国际钢铁生产先进技术,反复进行试验。在武钢第二炼钢厂工人的支持下,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结束了只能用进口原料生产硅钢的历史,生产出了荣获国家金、银牌奖的有取向和无取向优质硅钢。&&& 邓小平观看了一米七轧机产品后又兴致勃勃地来到操纵台前,通红的钢坯从加热炉方向,穿过粗、精轧机组和层流冷却系统,迅速地奔驰着。钢坯由厚变薄,由红变黑,最后卷成卷。邓小平观看时问沈因洛:&原先建设一米七这几个厂时,钢和钢坯打算从哪里来,是怎么设计的?武钢达到400万吨钢,还差多少矿石?配起套来,需要多少投资?&沈因洛回答后,邓小平继续说:&配套建设很重要,只有配起套来,一米七轧机才能发挥出效益。&&&& 邓小平到武汉后不久,即在省委第一书记陈丕显陪同下来到&二汽&。他在这里虽然只逗留了三个半小时,但这短暂的210分钟,却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为它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丕显向邓小平介绍了&二汽&自力更生、量入为出、分期建设、多做贡献的办厂方针。邓小平表示赞同,并说已看过国务院批准这一方针的文件。&&& 陪同人员告诉邓小平,&二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13个国家60批外国客人到&二汽&参观,都对&二汽&给予好评。德国奔驰汽车制造厂一位负责人说:&要不是亲眼看到,真不会相信中国会在大山区建成这样一个规模大、技术先进的汽车厂。&外国人从&二汽&建设中看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气魄和能力。邓小平听后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应当有这样的信心!&&&& 当时,&二汽&已同4个国家6家厂商签订350万美元的加工合同。法国雷诺汽车厂希望用&二汽&的底盘装上它的发动机,到国际市场上销售。邓小平听后非常高兴地说:&那好啊!雷诺汽车厂我知道。20年代初,我在这个厂做过工。&他接着说,&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目前资本主义各国汽车已经饱和,但还有生意可做。既然汽车可以出口,其他机械产品也应该能够出口。这说明外贸的潜力很大。只要把质量搞好,就能出口。&&&& 在视察&二汽&之行中,邓小平对&二汽&在培养和使用年轻干部方面非常关注。在从&二汽&回武汉的途中,邓小平对陈丕显说:&&& &二汽&注意培养青年干部,很好。&二汽&领导中的青年干部不少,有个副厂长,还有个分厂的副书记,都很年轻,一个38岁,一个32岁;又有多年的领导经验,而且有文化,有专业知识,表现也不错。这可以看到我们党有人才,有干部。&&& 7月22日晚,邓小平一行在视察&二汽&后,在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第二书记胡立教的陪同下,乘专列向郑州方向奔来。&&& 还在湖北视察&二汽&时,邓小平就说过:&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当段君毅等汇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南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后,邓小平问道:&你们的账是怎么算出来的?&&&& 段君毅、胡立教回答:&我们在火车上算了一笔账,河南农业按照每年增长8%递增,就可以提前两年达到人均1000美元。&接着,他们以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刘庄村为例,就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乡镇工业、副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和具体数字,向邓小平算了河南农村何时达到小康水平这本&账&。&&& 邓小平听后,提了一些问题,又让他们反复核算一下,再三要求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算准确。他说,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我做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路上,邓小平最为关注的话题是如何使中国农村尽快发展起来,如何使中国农民尽快实现人均10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每当谈到一个具体问题时,他总是饶有风趣地掰着指头,从现实数字到发展远景,一项一项地算账。&&& 在谈到农民住房问题时,邓小平指出,过去对于发展建材工业不重视,把盖房子不当生产,只当消费是不对的。四川的老太太有了钱,一是娶媳妇,一是盖房子。建筑工业大有发展前途,包括城市和农村,发展建材生产只搞砖瓦不行,要搞现代的、轻型的。为了实现小康目标,要敢想、敢干,敞开思想,找门路。&&& 7月23日清晨6时零6分,邓小平乘坐的专列,沿着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入郑州市区北面一个绿树环绕、环境幽静的大院。这里就是省委第三招待所。当邓小平稳步走下火车的时候,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省委常务书记、省长刘杰和其他省委常委们立即迎上前去,代表全省人民向敬爱的邓小平表示热烈的欢迎。&&& 早饭后,段君毅、胡立教、刘杰就河南当前的主要工作向邓小平做了简要汇报。&&& 汇报结束,省委负责同志请邓小平讲话。&&& 邓小平说:&提拔青年干部问题,这次出来看,有的是人才。政治上,经过&文化大革命&分清楚了,标准就是不是&四人帮&体系的人。现在取消&终身制&是个大问题,干部终身制,老当第一书记谁敢提意见?提拔青年干部,光靠推荐不行,要下去发现人才。干部要考核,两年一考核,不称职就下来。厂长工资待遇要提高,教授不一定比校长地位低。&&&& 上午10时左右,邓小平提出要出去走走,去看看黄河花园口。汽车驶到花园口黄河大堤下,邓小平健步登上大堤,久久凝视着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抚今追昔,思绪万千。&&& 邓小平和段君毅等省委负责人边走边谈。在黄河大堤上,邓小平问起了黄河现在的汛期流量和防洪措施等具体情况。有关负责同志一一做了详细汇报。邓小平走下大堤,一直走到黄河主航道旁,仔细观看了黄河主流的流量,询问了黄河泥沙的情况和防止泥沙淤积的措施。&&& 返回驻地的途中,邓小平说:&维持黄河的现状,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地区和人口在特大洪水出现时有危险,因此,还是要搞小浪底水库,解决黄河中下游的汛期防洪问题。&他还幽默地说,&花园口不可不看,但看一次就够了。&&&& 回到省委三所后,段君毅、胡立教、刘杰等省委负责同志陪邓小平共进午餐。在品尝著名的黄河鲤鱼时,邓小平说:&陈老总(指陈毅)是既会吃又会做(菜),我是只会吃不会做,毛主席是不会吃也不会做。&这些幽默风趣的谈话,使得席上轻松有兴味。&&& 下午3时30分,邓小平乘专列离开郑州,北上返京。&&&&
正月是农历新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
想不想来一次环球旅行,抛开所有,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人认识,邂逅不同的自己。不管我们是带着什么目的出发的,最后常常能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
2010Arthur
请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画报点击数0
文章点击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频道老三小苹果p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