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悟空寺门口的鸟嘴医生龙身的这只神兽叫什么名字?

10:08:44 
]  选择背景色:
一、悟空寺的由来位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历史上曾是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该寺院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招隐院,据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悟空寺鸟瞰图为什么叫招隐院?在公元508年(南梁北魏)这一历史时期,北魏颁布法令:僧侣若犯人罪,即以当地习俗而断,无需报官,加重对僧侣的制裁,到515年开始,毁寺焚经,那时魏境内有寺院13700余所,僧人数十万四处逃散,以避杀身之祸,与此同时,南梁却崇尚僧侣佛教,因此大批由魏流浪至梁的僧人得以宽容收纳,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佛学修养和文化知识,颇受南梁人尊重,但又恐遭北魏势力的不测,皆称为"隐士",梁江南有位隐士叫吴才舍,家有房屋千间,就在现在青阳悟空村,喜结交天下贤人隐士,魏流浪"隐士"慕名,纷纷来投,吴才舍来者不拒,安排食宿,请教佛学,畅谈天下,吴隐士的名声越来越大,"隐士"超聚越多,千间房屋,比比皆是,此事传到朝中,梁主大喜,颁昭吴宅为"招隐院"。招隐院虽未建寺立塔,但佛界高僧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天天颂经讲法,朝朝香火连绵,实际上已成为南梁名声显赫的佛教圣地。至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1年),由宋太宗赵匡义钦赐匾额,敕封为"悟空寺",使之成为皇家寺院,江南名刹。悟空寺在宋代最为兴旺,相传有庙舍5048间。寺内香楼、库房,僧侣家祠、精舍及法堂、膳堂、水井等一应俱全。寺前有砖砌七级宝塔(地方志记载为华藏塔)一座,天井植有数株古银杏,并有松柏相对映。元代末年,政局动荡,义军四起,悟空寺因兵火寺毁仅有宝塔留存。至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寺庙重建,隆庆中(公元年)又重修,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寺庙再次募修,在两年后修成。此后沧海桑田,1923年悟空古塔终因年久失修而轰然倒塌。现存于悟空寺的《重修悟空寺》碑记载了寺院的兴衰,可作历史的见证。二、舍利重现2003年10月,江阴市青阳镇悟空村村民在清理小学旧址危房时,发现若干石质建筑构件,江阴市博物馆得知这一信息后,那时的馆长唐汉章认为可能是传说中的悟空华藏塔塔基遗址,并立即向市文化局汇报,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11月1日,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江阴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由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专家陆建方任队长,开始对悟空寺塔基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经过近20天的挖掘,一个呈八角形的塔基逐渐显现。随着考古调查的深入,人们惊现七口大缸呈莲花状环绕在塔心四周,这在全国古塔考古中还是首次出现。11月26日,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直径1米多的盗洞,随后,盗洞向东1米处一个长约60厘米、宽和深均约40厘米的竖井式地宫被发现。11月28日,在江苏卫视直播下,地宫内出土了一个刻有铭文的石函,内有盛着舍利的影青瓷瓶以及瓷钵、银龙、水晶球、鎏金佛指等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另外还有近10公斤古钱币,包括大量的"宋通元宝"、"开元通宝"以及几枚安禄山造反期间的"顺天元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常平五铢"等极具研究价值的古钱币。出士的石函上刻有铭文"常州太平兴国寺僧 善聪& 伏睹江阴军江阴县悟空院僧应云& 同行者沈惟素& 募缘四众& 建造泗洲大圣宝塔& 以善聪收得众舍利 特置石函银瓶盛贮& 安藏于塔下& 永充供养& 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千正月& 日记"。【常州太平兴寺有位僧侣叫善聪,云游天下,结交高僧,游历街坊山村,觅得僧伽舍利。僧伽仰慕悟空寺有宋太宗赐额,佛缘根深,乃江南名刹,且原华藏塔已毁,便于宋景德三年(1006年)正月,携僧伽舍利来到悟空,当地居士沈惟素与悟空寺僧四处募缘,建造宝塔,以净瓶盛贮僧伽舍利安置于地宫。】据此,原地方志记载的悟空华藏塔原名应为泗洲大圣宝塔,始建年代为北宋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这是建国以来国内继法门寺、雷峰塔发现佛指舍利之后僧伽舍利第一次现世。美国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亚洲语言文化系黄启江教授所撰《泗洲大圣僧伽传奇新论--宋代佛教居士与僧伽崇拜》四万字的长篇论文(2004年7月,发表于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九期)中,就认为僧伽舍利的挖掘与发现,与陕西凤翔法门寺出土的地宫佛指舍利具有同等重要性。何为舍利?舍利,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 &&& 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界珠宝可比。菩萨、罗汉也有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 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1987年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 根据史料和碑文的记载,雷峰塔地宫中供奉的佛螺髻发,即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遗物,即发舍利。&【佛教高僧火化后的遗留物】 舍利是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盘,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舍利的种类】 &&&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 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精进修行,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 & 僧伽舍利在悟空寺现身后,海内外各大报刊、电视相继报导,引起海内外佛门轰动。中国现任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香港佛教协会终身名誉会长觉光大师,江苏省佛协会长明学大和尚等数十名佛教界高僧来江阴参加了舍利供奉瞻礼祈福大会。高僧大德们纷纷赞颂"太平盛世现舍利"。舍利出土后,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顺应民意,呼吁政府重视对悟空寺佛教文化积淀的挖掘,尽快重建千年古寺。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江阴市决定充分利用僧伽(观音化身)佛教文化浓厚的底蕴,悟空寺悠久的历史,重建悟空寺。日,市正式批准悟空寺为合法宗教活动点进行建设。三、重建规划(整体布局)整个佛教文化博览园建设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宗教区部分,以僧伽舍利塔为中心,表现存在的现实社会;第二部分是旅游区部分,以观音湖为中心,展现佛教的精神世界内容。宗教区部分共占地209亩,由僧伽塔苑、悟空禅寺和观音文化展览馆等组成,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其中僧伽舍利塔为塔中塔,僧伽大师(观音化身)的真身舍利将供奉在老塔基内,老塔基的透明原状则固定在新塔内,供信徒伏膜礼拜;悟空禅寺是对千年古佛寺的恢复,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凸显礼佛、弘法的功能;观音文化展览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的效果展现整个佛教文化演变过程,让人产生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是整个佛教文化博览园的一大亮点。旅游区部分又称"九品莲花",有九大功能区,即佛教人居、澄江福地、佛指人生、泗洲风情、慈航普渡、南楼遗韵、悟空防隐、舍利圣境,每一功能均突出一项主题。悟空寺周围,还设以素斋、小吃、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佛事用品等销售的佛事休闲街。吉祥水苑、中国名僧园、福田院等自成体系又相互辉映,反映江阴深厚历史底蕴的"南楼遗址"、"葛氏草堂"、"周忱水苑"、"仙九廊亭"、"凌统古墓"等人文历史元素散布在景区内。整个佛教文化博览园建设分三期完成。僧伽殿主体工程目前已经完成,2008年11月-2009年完成悟空寺和观音文化展览馆主体建筑,2010年-2015年完成全部景区。【世界性三大宗教】为基督教、伊斯兰数和佛教,而其它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 &&& 中国人习惯上称中国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基督教(指基督新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而实际上只是在世界三大宗教基础上加上了中国传统宗教DD道教。天主教与新教(中国人俗称基督教)乃基督敦三大致派中的两大敦派,另一大派是东正教。这三大敖派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仍被视为同属一教。佛教历史及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驰,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祖国自由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及其它各种剥削制度,佛教事业日益发展。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成立,圆瑛法师当选会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使中国佛教获得新的发展。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约有信徒100多万。 &&&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 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其后仅短短数十年时间,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伊斯兰教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众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并有40多个国家奉其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元代开始,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元代形成的统称"回回"的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东乡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由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纪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元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居住区,这时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时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此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是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而发展。   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最早是在10世纪初时中国五代时期,传播活动与伊斯兰教势力在中亚的发展关系密切,维吾尔族在古代称为"回纥"或"回鹘",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后建立汗国,接受伊斯兰教,并以武力加以推行,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于阗一带的佛教势力,在南疆确立了伊斯兰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获得新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中国伊斯兰教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天主教历史及中国天主教的历史& &&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新教在我国称基督教(俗称耶稣教〕,基督教一词遂产生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世界性公认的基督教各派总称;二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故把他们传播的宗教定名为"天主教"。  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的历史& &&&& 中国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的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教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统称,中国学术界称之为新教,以别于广义的、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的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  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在瑞士,茨温利和加尔文等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大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国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井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此后,新教有了很大的发展,18世纪以后,在三个主要宗教中不断分化出许多宗派,与此同时,神学思想也在不断发展。   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1807年,英国伦敦宣道会派遣马礼逊到中国,是为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的新教传教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作为特权列入条约,传教士遂以此为护身符进入内地传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教徒人数不到70万。&   1950年,吴耀宗等中国基督教领袖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三自宣言",标志着中国基督教彻底摆脱了外国差会的控制,彻底割断了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实现中国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基督教事业。 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区别在哪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三、僧伽殿介绍僧伽殿,就是为纪念唐代爱国爱教高僧僧伽大师(公元631年-714年)而建。僧伽是何许人?据史实记载,泗洲大圣乃中亚何国(位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一位高僧,法号僧伽,唐初来中国弘法,唐中宗景龙二年,僧伽被朝廷请入长安,招拜为国师。景龙四年三月二日(710年)圆寂于长安荐福寺,俗龄83岁。【唐中宗以弟子礼悼之,并到城门为其送行。又派官员将灵柩一路送回临淮县普光王寺。普光王寺曾受到两次破坏,尤以长庆二年那次为甚,"寺塔皆焚,惟(僧)伽遗形俨如无损"。由于塔毁使僧伽遗体受热暴露,推测当时对遗体进行了火化,后世僧伽舍利即得于此时。】僧伽大师因其长期在泗洲生活,也被称泗洲大圣,在民间因治水和治病深受百姓爱戴。僧伽在世时被佛教界普遍认为是观音的化身,曾显现观世音的十一相,故唐初的观音,就是以僧伽容貌为本,所以多为男像,以后才逐渐演变为女像。在中国传统观念上,僧伽就是观世音菩萨,一直受我国信男善女顶礼膜拜。现存敦煌的《僧伽六度经》说到他"分身万亿救度众生",实则反映了僧伽贴近民间百姓生活的教化思想。就献存文献记载,僧伽和尚被称为观音化身有两个版本:据《太平广记》记述,"唐中宗问万回大师曰:僧伽大师何人耶?万回曰:是观音化身也。如《法华经?普门品》云:'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见之而为说法',此即是也。"《宋高僧传》在僧伽传中,不仅转述了中宗与万回关于观音化身的对话,还大量搜集了僧伽在以泗洲为中心的江淮民间的行化。【有关僧伽显异的事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提到僧伽在临淮始露神异,尝卧贺跋氏家"现十一面观音形"。当时随侍在侧的有弟子慧俨,贺跋氏家见了举族欣庆,倍加信重,遂舍宅建寺。由此,奇异之踪,旋萌不止。如乾元中(758-760),僧伽大师为州牧李氏治愈重病,尝于燕师现形,称是泗洲寺僧;长庆元年(821),夜半于州牧苏公寝室前歌谣预警曰:"淮南淮北,自此福焉;自东自西,无不熟矣。"咸通中(860-874)有寇围攻泗洲,伽在塔顶现形,寇惊窜而陷。问德元年(888),外寇侵略,州将婴城拒敌,僧伽现形于成西北隅,寇知坚垒难下,骇而宵遁。及至周世宗起事于江南,先攻打泗洲,僧伽托梦于泗洲百姓:不宜轻敌"。泗洲百姓互相告之,所做的都是同一个梦。周世宗部攻打泗洲时,得知这一事实,入城后没有杀害一个百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僧伽显露的神异事迹看,多为解民于倒悬,救其脱离危难、病苦,兵灾、水害等,僧伽被宣传为救苦救难、造福一方的保护神,因此被朝廷封为国师,被百姓称为"菩萨"。历代名人,如李白、苏轼、李纲、陆游等均有诗歌赋颂赞,到北宋初年,僧伽作观音化身形成的民间崇拜已十分流行,有关僧伽的寺、庙、塔、院、庵、堂遍布江南江北,数量则以百计。我们大家所看到的这座僧伽殿总面积1430平方米,殿内面积达1080平方米,总高22米,按照宋式风格建造,充分表现了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巧妙融合,殿内供奉僧伽大师像一尊和三十三尊观音像,僧伽大师像是整座殿内最高的一座佛像,高3.8米。【僧伽大师造像参阅了宋《高僧传》、蒋之奇编写的《泗洲大圣普照国师传》、李纲的《书僧伽师》、李祥《大士灭度后灵异事迹》、《佛祖统计》等,也参阅了四川夹江县千佛岸第91号窟、大足县北山石窟第176窟、177窟、北宋元符三年张凑造圣僧石像、韩国僧伽寺大师造像。将大师造像按四川大足石刻为蓝本设计,僧伽大师面相圆胖,头戴僧伽帽,身着袈裟,袖手而坐,所谓僧伽帽,就是有两条垂带僧帽。考古发现的许多僧伽造像表明,这种僧伽帽不仅是神僧的标志,也是僧伽特有的典型帽式。】僧伽殿的两旁分别设计三十三观音(因从大殿对称考虑,二边各16尊。将经中记述三十三观音之水月观音造像放于大师像后壁)。水月观音坐像,高3.5米,其余观音立像平均高为3.58米,坐像平均高度为2.61米,佛像均采用传统脱胎工艺制作,由福建仙游县恒晟造像工艺厂负责制造。佛像的材质分类和制作方法1,锤碟[原为金字旁]佛像 &&& 锤碟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技法源于古代西方地中海。我国锤碟技法的佛教文物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4世纪才出现,是随佛教从印度西北部地区经西域传入的。&& &&& 2,铸造佛像&&& 铸佛像在古代被认为是严肃、神秘、难度很大的工程,是暗中有神明佑护的。它的工序有如下几道:做蜡型、包裹泥衣、浇铸、鎏金、后期加工。&&& 3,雕刻佛像&&& 石雕、木雕、象牙雕佛像都是用不同的材料雕刻而成的,历史也很悠久。&& 石材的出产地有荆山,故石佛像的发源文中常可见到'荆山之玉'的词句。河南的刘碑造像铭中出现了'金山'的地名,也就是今河南光山。河北曲阳的汉白玉。唐代幽洲地区,今天的北京地区出产的白玉石。西安北部的蓝田玉。宋、辽、金连年战争,铜资源贫乏,木雕造像兴盛,一般用榆木等硬木。还有象牙、牛角、水晶及各类玉石。&&& 4,脱砂佛像&&&& 脱砂,也称为干漆夹苎、脱胎漆。具体做法是:先用泥土做出佛像的胚胎,然后上缚多层粗布并涂以生漆,经过数十道缠布涂漆和细部休整,待漆布层干燥后,将内中泥胎打碎取出,再加以修整而成,所以也叫'脱活'。&&& 5,泥塑佛像&&&& 北魏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的佛像就是用泥塑而成的。泥塑首先要用竹木搭成佛像的基本动态,再缠以麦草、稻草,使之具有大体的形态,然后在其上覆泥,捏塑,彻底干燥后用水质颜料画出皮肤、五官和各种服饰。三十三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为摄化众生而自在示现的三十三种形象。法门经普门品及其它诸种感应传,持念记常述之。【东(一)杨柳观音、(二)龙头观音、(三)圆光观音、(四)泷见观音、(五)莲卧观音、(六)一叶观音、(七)德王观音、(八)阿么提观音、(九)威德观音、(十)多罗尊观音、(十一)众宝观音、(十二)六时观音、(十三)阿耨观音、(十四)马郎妇观音、(十五)一如观音、(十六)持莲观音。&&& 西(一)持经观音、(二)游戏观音、(三)白衣观音、(四)鱼篮观音、(五)施药观音、(六)送子观音、(七)青颈观音、(八)琉璃观音、(九)延命观音、(十)蛤蜊观音、(十一)能静观音、(十二)普慈观音、(十三)叶衣观音、(十四)合掌观音、(十五)不二观音、(十六)滴水观音.僧伽大师背后像为水月观音】。一直说观音有三十三化身,但从来没有一个殿堂供奉过数量如此之全的观音像,我们这座僧伽殿供奉的观音像可以说是国内唯一一座供奉三十三观音的寺庙。 一、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   &   二、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   三、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   四、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或释圆光为普门品中"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相应。   五、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与普门品中"或被恶人受,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相应。   六、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  七、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   八、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表普门品中"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意。  九、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十、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渔篮即马郎妇观音故事很生动。原陕西民风悍凶,不知有三宝。元和十二年忽有一孤身美女提篮卖鱼,人皆竞欲娶之。女子说:有一夕能诵《普门品》者,可归,早晨有廿余能诵彻。女子再授《金刚般若》,至晨能背者犹十人,续再授《法华经》全帙,给三天期限,结果独有马氏子能。马郎迎娶后女子即称病,须臾便死,体且烂坏。瘗埋后数日,一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启开视之,唯见黄金锁子骨。老僧说此为观音大士,悯汝悲障重,垂方便示化。此后陕西地方诵经者益多。宋黄庭坚《观音赞》说:"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十一、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置于脐前,表卅三身之梵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胜,故称德王。   十二、水月观音(居士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   十三、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相传日僧道元自中国返日时,遇暴风于南溟时即默祷观音,忽见大悲尊乘一莲叶浮于海上,风浪遂止。及登岸,刻造所睹观音像奉于南溟观音寺,故有此称。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宰官。   十四、青颈观音(婆罗门身):青颈观音,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或释为表卅三身中佛身。   十五、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或释为表卅三身中天大将军身。   十六、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十七、众宝观音(优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或释为表卅身中之长者。   十八、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或释为表普门品中"元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十九、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或释为表《普门品》中"为求金银琉璃……等宝物,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二十、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或释为表《普门品》中: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二十一、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或释为表卅身中之毗沙门身。   二十二、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或释为表卅三身之帝释。古印度东南部就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 &二十三、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或释为表卅三身中自在天身。   二十四、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或释为《普门品》中"或值怨贼绕,各值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二十五、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於其中的故事。据《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喜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括民财,致怨声载道。观音闻知后为解救众生,变为蛤蜊,示现于皇宫的厨房。文宗见后惊奇,请终南山恒政禅师致问,乃知观音化现教示,即下旨停罢贡蛤蜊,永戒食蛤。又令天下寺建观音殿,沿海渔民额手称庆,家家奉供,称为蛤蜊观音。   二十六、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法隆寺中似有六时观音。   二十七、普悲观音(夜叉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二十八、马郎妇观音(乾Y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   二十九、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  三十、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普门品中有:"云雷鼓掣电,降雹澎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埸面。   三十一、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表执金刚身。   三十二、持莲观音(摩T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   三十三、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表《普门品》中"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殿内壁画总面积370平方米,由仰恩大学书画艺术研究室的杨清 教授等人负责制作,僧伽大师座像后的壁画反映的就是十一面观音像, 【依据"山阳令贺跋氏曾见僧伽卧时身体伸展过床榻,举家惊奇:又睹僧伽示现十一面观音像,全族欣床,倍加信重"这段记载,可见大师最初的形象为十一面观音像,壁画上方为十方诸佛,下面为供养比丘,整个画面突出菩萨慈悲无量,十方共赞,四众同仰。】而三十二尊观音像后面的八幅壁画均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表现的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满足众愿的场景。殿内后面五小幅壁画则是反映了僧伽大师生前圆寂后的种种事迹,来表现大师的神通妙用、普迹一切的形象。壁画边框的制作材料均为花梨木。整座僧伽殿和正在建设中的法堂、斋堂的所有建设资金都来自青阳的企业家和当地百姓的捐赠,他们的心愿就是想通过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老百姓对观音文化的崇拜来吸纳人气,以此来发展青阳、江阴的旅游业和三产服务业,通过对古镇青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和资源的整合为整个澄南片乃至江阴的打造增添色彩。四、建设悟空寺的重要意义整个项目定位为以佛教文化为主线,江阴其它地方文化互为补充的文化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为本、保护优先的开发理念,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尊重自然,加强生态湿地环境建设,重视文化遗迹与环境保护,通过合理、适度开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充分体现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使游客在轻松的游览过程中体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江阴佛教文化博览园的建设,对于加快文化培育,丰富文化内涵,推进旅游深度开发,提升品味,聚集旅游人气,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做大旅游产业规模等方面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届时,一个朝拜与弘法、观光与体验、修学与交流、供奉与传承、休闲与感知为一体,一个既有鲜明特色又功能齐全、适应多种旅游需求的现代化佛教文化博览园将呈现在亿万民众面前。&
本文关键词:
相关目的地:
如果这篇文章资讯有误,请以形式进行补充,或通知乐途
相关线路推荐
(江苏省南京市)
&&出发线路
&&当地周边与地接线路
合作伙伴提供的广告
合作伙伴提供的广告
"); var objFlash = new sinaFlash(bannerurl, "", width, height, "7", "", false,"high");
objFlash.addParam("wmode", "opaque");
objFlash.write(""); }
热点旅游资讯排行
社区内容精选
可输入中文/拼音
相关推荐 |
目的地指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阴悟空寺门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