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几个地球多少个温伟

东汉园林:习家池--平顶山新闻网
东汉园林:习家池 09:12:50&&&&&&&&&&&&来源:世外园林论坛 分享到:一、习家池历史演变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塞。位于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的文化古城襄阳。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
习家池位于襄阳城南约 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长60步、宽40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池中垒起钓鱼台,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后人称之为“习家池”。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东晋时,习郁后裔、东晋著名史家习凿齿曾隐居于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千古名作,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
习家池中圆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习家池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亭北有习郁墓。习家池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汉晋以来,就成了襄阳市南郊的游览胜地,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此游历。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王维在作品《汉江临眺》里写道“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明代计成在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中论述郊野园林的择地、构筑和意境时写到:“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林,水浚通源,桥横跨水,去城不数里,而往来可以任意,若为快也。谅地势之崎岖,得基局之大小,围知版筑,构拟习池”。“构拟习池”,就是指构筑郊野园林,要效法习家池。《园冶》奉其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习家池宋代时毁于兵灾,南宋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还在新建的院墙中间辟山门一座,题匾“习池馆”。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做官的副使聂览、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改高阳池馆为“四贤祠”,祭祀习郁、习珍、山简、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
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都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1969年至1981年曾为空军477医院院址。1992年,襄阳市政府对习家池进行了初步整修。
二、习氏家族及后裔
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
习珍(?-220年),襄阳人。三国时蜀汉将领。以忠义闻名。早年追随刘备四处征战,赤壁之战后,刘备据有荆襄,任命习珍为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县)北部都尉,加裨将军之职。关羽北伐中原时,习珍留守零陵,后吕蒙白衣渡江,为孙权袭杀关羽。荆州各郡陆续降于东吴,只有习珍在零陵孤军抗击。孙权派使者前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拔剑自杀报国。
习凿齿(328年-413年):字彦威,襄阳人。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曾为荆州刺史桓温的别驾(刺史巡视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故名。总理日常众务,有“刺史之半”之称。)桓温北伐时,随从参与机要。桓温任大司马后,因图谋篡夺帝位,习凿齿与其不相为谋,以致在政治上与之彻底决裂,从而受到桓温排斥,继而出任为荥阳太守,后以脚疾为由,辞职返归襄阳(见《晋书·习凿齿传》)。凿齿崇信佛教,深通佛理,和东晋著名佛教学者道安法师有至交。道安法师是般若学传入我国初期影响最大的“本无宗”的代表人物,曾在襄阳住了15年。凿齿久闻道安法师的名声,在道安法师率领僧众即将到达襄阳时,就先致书通好。道安法师到达襄阳后,凿齿便尽地主之情,对其日常起居悉心安排,“多方翼护”。道安法师定居下来后,往见凿齿。就座以后,凿齿自通姓名曰:“四海习凿齿”,道安应声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对,诵传至今。从此二人往来不断,相磋佛经妙义。凿齿又向他的好友谢安推荐道安法师。说道安法师不仅博通内外群书,于“佛经妙义,故所游刃”,“远胜非常道士”,“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道安也称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前秦王符坚也是一个对佛教很虔诚的信徒,后来他带兵攻陷了襄阳,把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一齐接往长安,说:“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因习凿齿有脚疾)。”(《高僧传》卷五)对二人如获至宝,给以隆重的礼遇。待他们到长安后,住在五重寺,僧众有数千人。道安在这里弘大佛法,教化民众。凿齿在长安不久,便以病请回。晚年曾被朝廷征以国史职事,但未及赴任,就去世了。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曹操为篡逆。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曾专程去隆中凭吊孔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孔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孔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前秦王苻坚攻占襄阳后,习凿齿为避苻坚逼其所用,便偕妻室子女从湖北襄阳,长途跋涉隐居江西新余县白梅村,并殁葬于离白十余里的分宜枣木山。习氏家族有着良好的家教、族风,形成了优良的族氏传统,子孙绵延、益久益昌,后裔人才辈出,不乏社会栋梁之才,有的肩挑国家民族的大梁。从26世起,后世子孙以白梅为起点,枝蔓式地逐渐向外散发。江西省内有14、15个县(区、市)有缘自白梅的习氏村庄。每年清明节各地习氏代表都不约而同聚集白梅,同上枣木山为始祖扫墓”。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邓州总人口仅剩下四五百人,于是明政府迁山西、江西、百姓入中原。1369年,习凿齿第42世孙习思敬从江西迁到河南邓州的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这些习思敬的后人,均尊习思敬为一世始尊。建有习氏祠堂。清光绪二年(1876年),南阳大旱,加之又闹土匪,乡民纷纷远逃。习凿齿第58世孙习永盛便来到了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附近的南堡子暂居下来。永盛生老虎(小名)、宗德(即习仲勋父亲)和宗仁。日(农历九月十六),习宗德喜得一子,中勋。1926年,习仲勋就读高小部时,老师认为“中勋”含有“中国的元勋”之意,遂给“中”字加了个“人”字旁。习仲勋出生于陕西富平,终其一生未曾涉足过南阳,但他对家乡十分关注。早在1939年,习仲勋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兼关中专员公署专员时,听说邓州十林有个族叔叫习宗斌,在内乡民团当副团长,便写信邀他去关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习宗斌未能成行。日,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勋,随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休息时谈到了河南。他说:我的祖籍在河南邓县(1988年改为邓州市)。
2003年,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的夫人齐心,受丈夫的临终嘱托,认祖到了江西省新余县塘头村。2006年,白梅九修族谱(与新余渝水区8个习氏村及上高土桥习氏合修),借来峡江湖洲、新余塘头村等地的族谱参照。经考对,湖洲、塘头村从1世到28世谱牒世系与白梅谱完全相同。其中凿齿31世孙有毅由白梅徙居湖洲,为湖洲始祖;湖洲第5世文德徙居新余塘头村;塘头村开基祖文德为习凿齿35世孙。文德公第七代有思敬、思乡、思淦、思新。习仲勋,就是习思敬的后人。习思敬生汝华,汝华生希诚,希诚生元闻,元闻生钦俊,七传至国科,生子四人,第四子名玉策。玉策生永盛,永盛生老虎(小名)、宗德(即习仲勋父亲)和宗仁。据《习仲勋传》载,思敬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居河南邓州。文德公世下25世为仲勋。其祖永盛后再徙居于陕西富平。如是,邓州习营村、陕西富平习氏均为习凿齿后裔,不言而喻。
三、相关历史名人
释道安:本姓卫氏,常山扶柳人。出身于世代英儒之家,早年父母双亡,由外兄孔氏抚养。7岁开蒙读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12岁时出家为僧。神智聪明,但形貌却非常丑陋,不被师父所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3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笃性精进,持斋戒精严。几年之后,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辩意经》一卷,约有五千字。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成具光明经》一卷,有近一万字。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的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外出游学。当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守江陵,邀请道安到江陵暂住一时,后来朱序(东晋中朗将,曾镇守襄阳)又邀请道安回到襄阳,以礼相待,结为知己。朱序常常感叹道:“道安法师是佛门的栋梁啊!” 因为白马寺地方狭小,道安又修建了一座寺院,名为“檀溪寺”,就是用的张殷的旧宅。当地有钱有地位的人,大加赞助,修建一座五层的佛塔,盖起400间房屋。凉州刺史杨弘忠送了1万斤铜,欲用此铜做承接甘露的承露盘,道安说:“承露盘已由法汰营造,我打算用这些铜铸一尊佛像,您看可以吗?”杨弘忠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铸成一尊佛像,高一丈六尺,每天晚上都放出光芒,照耀殿堂。后来佛像自己移动到万山,吸引四方人士都来瞻仰礼拜。僧人又把佛像迁回寺院。道安觉得心愿已满足,大事已了,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今天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道安在襄樊、江陵一带住了15年,每年都多次讲说《放光波若经》。东晋孝武帝非常钦佩道安的德行,派使者前往问候,并下诏书,嘉奖道安的学识功迹,道德风范。还给与道安王公的待遇。当初,魏晋的僧人都是依师父的姓为姓,所以姓名各不相同,道安认为就佛门弟子来说,尊莫过于释迦牟尼,就以释氏为姓。后来道安得到一本书,名叫《增一阿含》,书中说:“江河流入大海,就没有江河了;无论任何人,一入佛门,皆称释种。”与道安的看法完全相同,由此成为永远固定的方式。
桓温(公元312年至公元373年):字元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人,相貌温伟,有奇骨,面有七星,刘惔称他“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可以说他是中国最风度特异的时代最风格特异的人。公元306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二十多年后东晋明帝派桓温率军收复洛阳,桓温不胜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桓温之父桓彝为苏峻部将韩晃所害,桓温只有15岁,但身为长子,他不得不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十五岁的桓温白天拼命挣钱养家,照顾多病的母亲和三个弟弟;夜里,就一个人在园子里,苦练武功,发誓一定要手刃忘恩负义的江播,为父亲报仇。在一面辛勤养家一面刻苦习武的日子里,桓温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光阴,在他18岁那年,江播已死,桓温诈称吊丧之宾,手刃江播两子和他的兄弟一人,名声大振,晋成帝亲自召见。后拜驸马都尉,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长公主,荆州刺史庾翼与其结为生死之友。后累迁徐州刺史。庾翼死,部下推其子庾爱之代任荆州刺史,朝廷以庾世家族势力太大,遂以桓温为荆州刺史,历任徐州刺史、荆州刺史、江州刺史、扬州刺史、征西将军、都督天下诸军事、大司马等职。公元347年(永和三年)攻灭成汉,收复蜀地,后三次北伐,战功累累,威名赫赫。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渐羡王敦。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期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后综合各方利益没有发难,忧愤而死。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见到自己早年任琅琊太守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不由得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柳,泫然泪流。桓温在五十多岁最后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后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将不再有机会北伐中原完成恢复神州青史留名的梦想的时候,抚着床边的枕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桓温一生其活跃在石虎死后至淝水之战前夕,一生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而奋斗,灭亡成汉,三次北伐,镇守西府,为稳定南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晚年并没有因为私欲杀谢安,王坦之,行改朝换代之事。可以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
苻(音pú)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前秦开国皇帝苻洪的孙子。公元357年,苻坚即位后,重用汉人王猛,实行抑制氐族贵族豪强、扩大皇权的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他恢复魏晋土籍,承认士族特权,吸收汉族士人参加政权,扩大胡汉联合统治的阶级基础。提倡儒学,兴立学校,培养统治人才。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修立亭驿,发展工商。消灭前燕后实行徙民政策,将关东被征服的鲜卑、乌桓、丁零等族十万户徙至关中,充实近畿,便于控制;又将关中的氐族十五万户移至关东,分置于各要镇,用以加强控制新征服地区的人民。前秦此时,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相对安定,国力达于鼎盛。378年,苻丕等率领步骑兵七万人,攻击东晋所属的襄阳,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死守近一年,城池陷落被俘。383年,苻坚亲率骑兵二十七万、步兵六十万南下,对东晋发动总攻击。弟弟阳平公苻融担任前锋,十月,攻陷寿阳。苻坚派东晋降将朱序向东晋征讨大都督谢石劝降,但朱序反而将秦军状况密告谢石,建议晋军乘秦军未全部集结时发动攻击。十一月,东晋前锋都督谢玄的部将刘牢之率兵五千突袭洛涧,秦军大败,死一万五千人。晋军乘胜西进,秦军在淝水西岸布阵对峙。谢玄派人要求秦军略向后撤,让晋军渡水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予以截击,同意后退,但秦军军心不稳,一退阵脚大乱,不能停止。晋军乘势渡水猛烈攻击,混乱中苻融堕马被晋军所杀,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于是秦军崩溃,四散逃亡,前锋三十万人中,死亡的占十分之七八。苻坚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北部中国再度陷于分裂。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范蠡认为在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庾信,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诗人。《枯树赋》为其暮年所作,感伤遭遇,对当时的社会动乱也有所反映。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甚爱此赋,常读其中“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王维,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作品《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楚塞”两句:汉水南接三湘,西通荆门,东达长江。楚塞:楚国边塞、楚地。这里指汉水流域一带。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所以叫三湘。荆门:指荆门山,在今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水经注》称之为楚国西塞。九派:指长江九条支流。“江流”二句:江水滔滔远去,好象流到了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郡邑”二句:汉江水势浩大,郡邑的城郭好象浮在水面;水流天际,波涛在远空汹涌奔腾。郡邑泛指汉水两岸的城郭。浦:水边。
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诸葛亮(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234年农历八月二十八),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四、地理环境
习家池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产生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内气候形成了各种类型。境内繁多的植物、动物种类,即受惠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全市热量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为107-135天。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小时。
五、相关地名
古襄阳,襄阳古城,襄城区中心古称襄阳城,汉江以北为樊城区(古称樊城),襄阳市即以古襄阳、古樊城为中心。在湖北省西北部,唐白河汇入汉水处,汉丹、焦柳、襄渝三条铁路交汇于境内,1950年设市。为鄂北交通重镇和经济中心。
古荆州,历史上的荆州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向北到达今天河南境内,南阳就是当时的宛,信阳一部在江夏境内;向南一直到达今天广西桂林、广东韶关境内;向东是今天湖北江西交界;向西到今天贵州境内。是相当广大的区域。东汉荆州原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东汉末年,从南阳郡、南郡分出一部分县,设置襄阳、章陵二郡,于是荆州共辖九郡,这就是后世称“荆襄九郡”的来历。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共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襄阳、南郡三郡,刘备占据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孙权则占据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败曹仁,夺得南郡,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后,孙权纳鲁肃之议,把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于是刘备占有荆州绝大部分地盘。
荆州治所,即荆州州府所在地,东汉末年曾几经变化。荆州治所原在汉寿(今湖南常德东北);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移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建安十四年(209年),刘琦病死,刘备领荆州牧,驻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借荆州”(即取得南郡)后,又移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关羽镇守荆州,仍以江陵为驻所。从“借荆州”起,江陵既是荆州治所,又是南郡治所。
荥(xíng)阳市,位于河南省中北部,郑州西15千米,北临黄河,是隶属于省会郑州的一个县级市,也是河南省距省会最近的县级市。总面积908平方千米。总人口65万人(2005年)。在两汉时期,荥阳曾是和长安、洛阳平级的“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夫人城,习家池旁夫人城位于襄阳城西北角。东晋太元三年(378)二月,前秦苻坚派苻坚攻打东晋要地襄阳。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镇守,他错误地认为前秦无船,难渡沔水(汉水),轻敌疏备。朱序母韩夫人早年随丈夫朱焘于军中,颇知军事。当襄阳被围攻时,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御能力,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苻坚果向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晋军坚守新筑内城,得以击退苻坚。为了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墙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长24.6米、宽23.4米的子城,后世多次维修,上勒石额“夫人城”,并立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碑。1982年,襄阳市人民政府修复城墙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石雕像,辟为旅游景点。
六、相关官职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临淄侯、安乡侯。汉朝实行二十等爵,共分二十级,汉制郡国并行,一郡统有数县,本为郡下有县;但若遇封侯情事,则该县改称为国,即郡下有国。汉朝列侯因租邑大小,爵秩因有县侯、乡侯及亭侯之别。曹植的临淄侯是在他还受曹操宠爱之时册封,在二十等爵中属于高等的列侯。且临淄是战国时齐国的都城,在三国时也是重要城镇。至于安乡侯,是曹丕继位后,在黄初二年,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此侯爵所领范围,降至乡级,也就是说,那时候曹植已经不再是近乎有一国【指郡国】大小封地的临淄侯,而是仅仅能统领一个乡级的安乡侯。
七、相关朝代
西汉(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西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西汉和新莽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公元25年,即东汉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西汉皇族的后裔,故国号仍为“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因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洛阳,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
西晋(265年—316年),由晋武帝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316年,为汉国(前赵)所灭。西晋统一仅37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东晋(316年-420年),中国朝代名,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形成特殊的统治形式。因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与北方的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在东北和西北、北方的领土联系不畅,长期以属国的形式间接统治。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前秦(351~394),十六国之一。氐族苻健所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盛时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控江淮,北极大漠,东南以淮﹑汉与东晋为界。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民族政权,且像孙功达《氐族研究》所称,还是“最早尝试由少数民族来统一全国”的历史政权。 责任编辑:宋旻
 相关新闻
平顶山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平顶山新闻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平顶山新闻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平顶山新闻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平顶山新闻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平顶山新闻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平顶山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平顶山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C)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 平顶山市建设路西段268号 ||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邮编:467002&& 传真: 豫ICP备号 豫平公网安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伟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