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显卡是gtx965m gtx970mm按理说已经很好了,但是玩大型游戏高特效就是卡的要命,应该会流畅才对这是什么

用心创造滤镜
扫码下载App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目前970显卡还是挺火的,也算是最最主流的显卡。微星GTX970现在上市的有三款,我用的这款是微星GTX 970 GAMING 4G。 &  因为我好久都没用过N卡,也不知现在970实际表现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能通过游戏来验证验证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游戏是检验显卡性能最最重要的标准。反正我换显卡,主要就是为了玩游戏的。&  微星GTX 970 GAMING 4G的样式很漂亮,它与GAMING主板的配色一样,是红黑配。&  显卡没有使用背板,但是使用了加固条,所以也很结实,不用担心PCB板变弯。&&  双热管,双风扇散热,其实通过使用,我才发现微星GTX 970 GAMING 4G的发热量其实并不大,风扇经常处在不转的状态。在显卡的侧面,还有msi的龙型LOGO。&  输出接口方面,微星GTX 970 GAMING 4G带有DP接口,但是没有Mini DP接口。感觉A卡上使用Mini DP接口的产品比较多。因为我的显示器质量不是太好,只对DP接口支持还算完善,所以一般都是使用DP接口的。可惜支持这种接口的显示器,价格都不便宜。&  微星GTX 970 GAMING 4G显卡供电方面使用的是6pin+8pin接口。&  使用新显卡,不忘旧显卡。来个与之前6950显卡的对比。这块6950显卡我只使用了三个多月,就出现了严重的显卡驱动重置现象。在返厂维修无果后,我对蓝宝的售后已完全失去信心。还好这块显卡重置现象只发生在低温状态下,在高温状态下一切正常。我就用胶带把显卡的进风口,出风口全都粘了起来。这样显卡的温度会高一些,出现重置的现象也大大减少。所以玩游戏基本上是不受影响的。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发现这块蓝宝显卡的温度只要超过40度,就不会出现重置现象,有人说是因为显卡有虚焊处,也有人说是因为2D/3D供电模块有问题,不论是那个问题,我都不会修。  微星GTX 970 GAMING 4G显卡的重量约为811g,这显卡还是挺有分量的。&  此次测试主机所用硬件的展示。    主板使用的是微星的银环蛇,这是一款主打黑白配的主板,非常的有个性。&  硬盘主盘是东芝DTS312 SSD,从盘东芝DT01ACA300 3T,128G的SSD加上3T的HDD,用来玩游戏,应当够用了,不过也说不准,现在的游戏是越做越大,这次用来测试的十个游戏,加起来就超过了500G。&&  装机完成后的效果,微星银环蛇主板支持双显卡,不知二块微星GTX 970 GAMING 4G显卡的效果会怎么样呢?  测试平台的硬件详情。&  另外,显示器是HKC T7000,键盘是血手的光轴机械键盘,手感介于红,黑之间。鼠标是精灵的雷神X3,低端货。&   此次下载的十款测试游戏展示,这十款游戏的体积都不小,压缩包加上安装,占用的硬盘空间都超过了500G。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测试。一:《最终幻想13-2》  游戏就不多介绍了,大家感兴趣,百度一下吧。上面介绍的很详细,其实我对这个游戏并不是太了解,之前只看过它的动漫,那个动漫挺好看,画面效果很出色。因为之前从没玩过这个系列的游戏,至游戏好不好玩,通过这次,我才知道。答案就是挺对我胃口的,很好玩。这游戏与平常的游戏有所不同,感觉就是在动漫中体验游戏。动画,游戏都很出色。&  游戏开始时,需要设置一下分辨率,显示模式。另外还需要设置影像解析度与反锯齿。&  打开影像解析度,我又有些吃惊,分辨率怎么这么高,最高时选项是,我的显示器可支持不了,只能选择了。(后来有网友指出,这个影像解析度,其实就是阴影,就是选 成最高的,也没有什么影响。也有网友指出,这个设置是给电视机使用的,反正到目前为止,我对这个设置还是很糊涂的,不知道该设置成那个分辨率。)&  在游戏中,是无法进行画面设置的。但可以对操作方法进行设置。&&&  游戏一开始,就是一段超长的动画。&  然后在动画中,穿插一些操作。好像可以让用户更加有种代入感。&&  画面方面,我觉得很不错。如果把操作部分取消的话,肯定就是一部好的动漫作品了。&&  大量特效在游戏中随处可见。&&  这款游戏挺不错的,代入感很强,视觉效果很出色。至于故事情节,只能边玩边感受了。  在游戏过程是,没用发现任何卡顿现象,我随意选项了一段游戏场景,使用Fraps软件做了30秒的帧数记录,其中平均帧数为47.8,最小帧数为29。我觉得用微星GTX 970 GAMING 4G完全可以流畅的玩转《最终幻想13-2》这款游戏。这款游戏是从家用机移植过来的,所以游戏相对来说对电脑要求不是很高。据说还锁了帧,最高只能到60帧。二:《龙腾世纪:审判》  这款游戏号称2014年度最佳RPG游戏,终于被3DM成功确解了。我第一时间下载这款游戏,但是却出现了点击图标无反应的现象。后来折腾了半天,才找到了原因,把vc文件夹下面的四个文件都安装,就可以正常运行游戏了。在网上查找解决方法时,发现点击图标无反应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我这个还算比较省事了,如果配置不好,或者配置奇怪,只能等三大妈之后的更新了。不得不说,中国其实不缺少人才,只是环境要枪打出头鸟。例如“L大神”,就是前车之鉴。现在几个游戏论坛,回复全是相互喷口水,也不知道意义在那里。&  游戏设置详情展示。一些网友觉得在测试时,把垂直同步关掉为好,因为开启垂直同步,就等于锁定帧数。一般帧数为30或60帧。&&  国外的游戏就是这样,与国人的审美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我觉得这人物不是太好看。与中国的牛魔王是同种族的?&&  汉化目前不是很完善,因为精较版的要等到2015年1月左右才能下载,所以现在的版本存在好多没翻译的现象。而且也有大量的机翻现象。如果不着急玩的话,建议明天再玩吧。&&  在游戏中看到这么多,风,火,雪的特效,以为有物理加速,原来没有。&&  这款游戏画面不错,但操作真的很不友好。或者是我没适应,反正我玩了一会,真的感觉操作很累。那个鼠标,连个游戏中的视线都不能调。后来经网友提醒,才知道原来按着右键不放移动鼠标才以可转动视角。不过人家号称2014年度最佳RPG游戏,肯定是不错的。估计适应的操作,就感觉好玩了。因为翻译不完整,所以故事情节,我玩了半天,也没搞清楚讲得是什么。&  先上帧数变化图。说说感受,《龙腾世纪:审判》这游戏,其实并不怎么吃硬件,所以网友用笔记本玩也是很正常的。反正我设置成最高特效,帧数最低也有37,平均都在41..2帧。我觉得游戏过了30帧就相对流畅了,40帧就很流畅了。至少我在游戏过程是没有发现卡顿现象。&三:《丧尸围城3》  前面二个,都是我自己加的,后面这八个,才是人家3DM选出来的,最吃配置的游戏。所以先来真正的第一个。《丧尸围城3》现在流行这种游戏。但我不是太喜欢,除了这类电影。&&  使用高特效。选项还是比较丰富的。&&&  刚开始,就是介绍的一僵尸爆发的,一传十,十传百之类的,然后一个城市里的人,就全成僵尸了。过一段时间,城市中又有幸存者。这类这故事情节好像已经很烂了。&&  这游戏,怎么让我有种玩生化危机的感觉?打电筒一开,还真让它们吓了一跳。友情提示,不要入戏,不然真些吓人。到处是死人,或者是僵尸。可惜,中国那么多好的僵尸小说,没什么公司改编。更别说做游戏了。&&  没办法,楼主不会玩这游戏,刚没开始多久,让僵尸给袭击了。然后画面就变成这样子的了。&&  画面,我真感觉不出什么来,反正一直都是暗。是不是暗些增加恐怖气氛,还能降低配置?&  重点来了。《丧尸围城3》30秒帧数变化曲线图。就在30帧上下波动,倒是很稳定的说。这算不是比较吃配置呢?从测试的结果来看,这游戏明显锁帧了,所以才能在30帧上下浮动。实实感受,没发现卡顿现象。图面太暗了。我不太适合这种游戏,这个不是我的菜。&四:《中土世界:魔多阴影》  据说也很吃配置。那就开始吧。&  显示模式的设置。&&&  这游戏自带有跑分程序。其实我觉得每个游戏,都该带一个。让大家判断一下,自己的配置是否能流畅运行。&  游戏自带的测试程序得分。平均51帧多点。说明超流畅了吧。看样子这游戏,并不怎么吃配置啊。&&  游戏操作很舒服,画面也不错。&&  这个游戏,感觉挺好的玩的。&  不过对操作的要求还是有一些的。稍不小心,就会挂掉。&  游戏自带程序测出的平均帧数是51,用Fraps软件测出来的,也是51。看样子Fraps软件还是挺准的嘛。不知为何,有人说Fraps不管用。游戏感受,《中土世界:魔多阴影》也不怎么吃配置。用970可以搞定的。五:《使命召唤11高级战争》  这个游戏,其实挺好玩的。三胖好牛,全是黑科技,至于美帝,也是黑科技。黑科技大战黑科技?&  视频选项。&&&  通过我三个多小时的不断测试。发现这款游戏,非常的奇葩。我用的是汉化版的,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反正第一次玩时,会非常的卡,就是用默认配置,也会卡顿。但第二时再玩时,就很流畅了,那怕是最高配置。当然不能开启超级采样。&&  这游戏非常的科幻。开场挺震撼的,像好莱坞科幻大争大片。&&  这个是汉城?我也没记。反正是韩国的城市。&  使用微星GTX 970 GAMING 4G这款游戏玩《使命召唤11高级战争》,只要不开启超级采样,就可以以最高特效来进行游戏了。如果开启的超级采样,那怕是最低的2倍档,也会出现卡顿。&&  虽然这款游戏,好多人都说不好,但我感觉挺好玩的,反正能吸引我玩下去。可惜单人剧情太短了。&&&  《使命召唤11高级战争》这款游戏,我半闭了超级采样,但其它的特效全开。没想到帧数这么高。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又测了十多次,基本上都是这样。但是只要一超级采样,那怕是最小的2倍采样。我这个平台都会出现卡顿现象。如果设置成16部的采样。那根本上就是在10帧以下浮动了,肯定超过不10帧。如果不开超级采样的话,其实对显卡要求不高,如果开了,绝对的显卡杀手。&小结:上篇的五款游戏全部测完,虽然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不少网友反映,应当使用更加大众化的1080P的分辨率,而不应当用分辨率。《最终幻想13-2》中的影像解析度问题,《龙腾世纪:审判》与《中土世界:摩多阴影》的一些设置问题,主要是关闭垂直同步之类的。还有《丧尸围城3》的锁帧问题等等,我会在之后的测试中加以解决。
阅读(189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又到年底,微星GTX970大战2014年十大最吃配置PC游戏(上)',
blogAbstract:'  不知不觉一年又要结束了,上个星期在三大妈网站,无意中看到“2014年十大最吃配置PC游戏盘点”的盘点。这十个游戏的排行分别是:10.《堕落之王》9.《Ryse:罗马之子》8.《飙酷车神》7.《中土世界:摩多阴影》6.《使命召唤11:高级战争》5.《孤岛惊魂4》4.《看门狗》3.《恶灵附身》2.《丧尸围城3》1.《刺客信条:大革命》(说明一下,这排行是3DM那里排的。实际是不是这样,只能等全部测完再说了。)。这十个游戏中,我倒是玩过四个,还有六个都没玩过,就打算全下载下来,好好感受一下,看看它们到底有多吃配置。前前后后花费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把这十个游戏全下载完,可见这些游戏有多大了,当然我的网速也不是太给力。等下载完,我才发现',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3,
publishTime:5,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当前位置 & &
& NVIDIA你老霸道了!GTX 980M/970M正式发布
NVIDIA你老霸道了!GTX 980M/970M正式发布
10:45:19&&作者:
编辑:上方文Q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首页上一页
文章内容导航第1页 GTX 980M/970M正式发布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10-08][10-08][10-01][09-30][09-29][09-29][09-28][09-28][09-28][09-28]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查看: 22082|回复: 145
Maxwell架构性能级产品终于出现 微星GTX 970 Gaming 4G评测
早在半年前NVIDIA就不紧不慢地发布了新的Maxwell显卡架构,以能效比显著提升为亮点。但当时推出的GM107核心,也就是GTX 750 Ti显卡是一款定位入门级的显卡,性能表现也并没能满足大型3D游戏高分辨率高画质的硬件需求,因而受到关注度并不算很高。但GTX 750 Ti的功耗仅有60W,就能效比来说它表现得非常漂亮。GTX 750 Ti发布之后的半年内,显卡市场一直就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最近AMD才发布R9 285,NVIDIA在两三周后发布了Maxwell架构的高性能级显卡,基于全新的GM204核心。
NVIDIA这次直接跳过GTX 800系列,把GM204核心命名为GTX 980和GTX 970,其实就是之前网传的GTX 880和GTX 870,在临发布没多久的时候才决定无痛升级。从GM204核心的命名来看,我们不难想象其定位是取代GK104核心的,NVIDIA号称其能效比是GK104核心的两倍。GM204核心是4组GPC,每组GPC有4组SMM的结构,已知Maxwell架构每组SMM有128流处理器,所以全规格的GM204核心就是2048个流处理器。加上4个64bit的显存控制器,总共256bit显存位宽。L2缓存有2MB,是GK104的4倍之多,ROP数量达到64个,也比GK104翻了一倍。
NVIDIA-GM204-Block-Diagram.jpg (253.95 KB, 下载次数: 176)
10:20 上传
SMM架构内部包含的要素和GM107并无太大差异,依然是每组SMM内部有四组独立的调度单元,每组管32个CUDA核心。Polymorph引擎升级到3.0版本,具体细节改进我们还未得到资料,将在后续做补充说明。
NVIDIA-GM204-SMM-Unit.jpg (173.45 KB, 下载次数: 167)
10:21 上传
首先和大家见面的是GTX 970,于日发布,它并非全规格的GM204核心,而是屏蔽了3组SMM,剩下13组SMM即1664个CUDA核心,代号GM204-200。GM204核心的显存位宽是256bit,保持和GK104一样,GTX 970将标配4GB容量/7Gbps速度的GDDR5显存,所以显存总带宽跟GTX 770一样都是224GB/s。
我们通过下图来对比一下NVIDIA近两年来定位于性能级市场的显卡:
spec.png (79.1 KB, 下载次数: 176)
10:22 上传
目前微星的GTX 970 Gaming 4G已经到达PCEVA评测室,可以看出微星接下来依然要主推Gaming系列显卡。这次GTX 970由于公版几乎是沿用GTX 670的17cm短PCB,所以各厂商认为对于一款三千元级别的显卡这样的PCB显得不够高大上,因此直接上非公版产品,微星也不例外。虽然微星GTX 970 Gaming主体还是红黑配色,但外观已经相比前代产品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微星这次主要推出了新的TwinFrozr V散热器,在四代TwinFrozr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并带来了一些新技术,下面一起来看。
IMG_1741.jpg (498.69 KB, 下载次数: 170)
10:22 上传
微星GTX 970 Gaming显卡概述
微星GTX 970 Gaming显卡采用NVIDIA GM204-200核心,拥有1664个流处理器,256bit 4GB的GDDR5显存,默认核心频率频率1140MHz,平均Boost频率1279MHz,显存频率1753MHz,其中核心频率比公版超频了89MHz。微星这次更换了显卡散热器的风扇罩样式,和微星Gaming主板的散热片更加般配。
IMG_1744.jpg (508.13 KB, 下载次数: 171)
10:22 上传
背面,可以看到10cm的TwinFrozr风扇导致散热器整体比显卡PCB高出一截。GTX 970 Gaming显卡并没有附送背板。
IMG_1745.jpg (633.42 KB, 下载次数: 177)
10:23 上传
GTX 970的标准TDP是150W,按理说双6Pin供电就足够,不过微星做了8+6Pin,可以支持到300W。外接电源接头依然是倒转180度,方便插拔。
IMG_1748.jpg (416.59 KB, 下载次数: 189)
10:23 上传
视频输出部分,一个DP、一个HDMI、一个DVI-D和一个DVI-I都成标配了。在这里多啰嗦一句,GTX 980就不是这样的配置了,而是3个DP加一个HDMI加一个DVI。
IMG_1749.jpg (323.04 KB, 下载次数: 189)
10:23 上传
SLI金手指两个,支持4-way SLI。
IMG_1750.jpg (316.61 KB, 下载次数: 169)
10:23 上传
显卡占用双槽厚度,风扇罩顶部SLI接口位置附近Gaming龙LOGO通电会发光。
IMG_1751.jpg (171.17 KB, 下载次数: 183)
10:23 上传
附件:这次Gaming显卡的附件算比较厚道了,第一批上市的显卡会送一张质量非常好的鼠标垫,厚度是一般鼠标垫的两倍。此外还有驱动光盘、DVI转VGA转接头和用户向导。
IMG_1776.jpg (368.04 KB, 下载次数: 173)
10:24 上传
微星TwinFrozr V散热器介绍
微星在新的GTX 900系列显卡上将采用TwinFrozr V散热器,新的散热器除了外观不一样之外,还带来了一些新技术。首先我们看风扇,微星的刀锋系列风扇已经进化到第三代,风扇扇叶呈交替弯折状,微星称这样可以加强风压,并且让气流更加垂直向下,减少向外发散的趋势,另外风扇叶片根部做了强化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受到撞击等外力而折断。TwinFrozr V散热器依然使用两枚10cm风扇。
此外,微星还把GTX 780 Lightning上的“三联动力”——风扇分别调速的设计搬到了TwinFrozr V上面来,虽然这里没有三风扇,但两个风扇也是可以独立进行PWM控制,配合微星自家的Fan Control软件就可以实现分别调速,不过请注意,不是所有使用TwinFrozr V散热器的显卡都支持这个功能,例如这张GTX 970 Gaming就不支持。另外,微星为了减少散热器噪音,延长风扇寿命,减少灰尘,在待机时显卡温度降至50度以下之后,风扇即停转,当显卡负载温度超过60度时,风扇启动。所以千万别认为待机风扇不转就是显卡坏了。
IMG_1752.jpg (659.14 KB, 下载次数: 175)
10:24 上传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微星官方的视频,看看TwinFrozr散热器进化史、新的TwinFrozr V散热器和刀锋三代风扇的特色功能。
拆下散热器,我们看到PCB上覆盖了散热片,其中核心左侧的是核心供电散热,由于左侧PCB空间有限,所以散热片面积较小,但也聊胜于无,右侧的显存部分散热片面积则非常大。
IMG_1753.jpg (412.43 KB, 下载次数: 171)
10:25 上传
散热器背面:底座形态有所改变,看不见以前那种铣底纹路了,不过总体来说依然是铜镀镍。热管是2根8mm加2根6mm,整体镀镍风格依然没变。有意思的是,微星把这些热管称为“SU”热管,S和U的含义是热管弯折形式,有两条呈S形,两条呈U形。
IMG_1754.jpg (498.08 KB, 下载次数: 170)
10:25 上传
热管依然是被压扁,跟TwinFrozr IV一样。微星认为这样可以增加热管与底座的接触面,加快导热效率,但我认为另一方面压扁热管也会导致其本身导热能力变差,所以讲白了这就是看散热器的制造工艺了。
IMG_1755.jpg (360.98 KB, 下载次数: 188)
10:25 上传
TwinFrozr IV中散热器鳍片上的导流片设计依然被保留。
IMG_1756.jpg (228.32 KB, 下载次数: 181)
10:26 上传
从风扇电源接头设计来看,绿线是测速线,被分开了,但蓝色PWM控制线接在了一起,说明GTX 970 Gaming是不支持两个风扇分别调速的,我们也已经从微星官方的答复中证实了这点,同时我们还证实了,GTX 980 Gaming是可以支持两个风扇独立调速的,所以供电接头也会不一样,PWM线被分开。
IMG_1758.jpg (258.88 KB, 下载次数: 172)
10:26 上传
风扇轴承还是PowerLogic的PLD10010S12HH,跟四代没什么变化。
IMG_1759.jpg (521.88 KB, 下载次数: 179)
10:26 上传
热管与鳍片连接处焊接部分焊接工艺似乎有进步,几乎看不到焊渣,只有一点助焊剂残余痕迹。但这也仅是外观上的区别,于性能来讲并无影响。
IMG_1760.jpg (596.67 KB, 下载次数: 185)
10:27 上传
微星GTX 970 Gaming核心、显存及供电设计
微星GTX 970 Gaming的PCB如下,微星直接用上非公版PCB,供电由公版的4+1相加到6+2相,并且PCB拉长了许多,显存排列也变为正反各四颗,因为未来他们还要出8GB版本。总体来说有点像微星GTX 670 Power Edition的非公版PCB的风格。
IMG_1762.jpg (555.77 KB, 下载次数: 183)
10:27 上传
背面还有四颗显存,核心供电PWM以及倍相器、MOSFET Driver,位于外接供电附近的是INA3221电流监控芯片。
IMG_1763.jpg (545.88 KB, 下载次数: 177)
10:27 上传
GM204核心,依然是28nm制造,核心面积398平方毫米,晶体管数52亿。GTX 970采用的只是GM204-200核心,屏蔽了多达3组SMM,一般全规格是-400结尾,所以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一下屏蔽一组或两组SMM的GM204-300,或许叫做GTX 970 Ti的东西?
IMG_1764.jpg (568.59 KB, 下载次数: 178)
10:28 上传
显存是三星的0.28ns GDDR5颗粒,默认速度7Gbps,单颗规格32bit/512MB,所以使用8颗就组成256bit/4096MB规格。
IMG_1765.jpg (601.74 KB, 下载次数: 177)
10:28 上传
微星GTX 970 Gaming核心供电为6相,每相使用一颗Sinopower SM7320ESQG MOSFET,这是上下桥一体封装的MOSFET,但不带Driver,所以还不能称作DRMOS。其中上桥规格为30V/64A,在Vgs=10V时内阻为5.2毫欧,下桥规格为30V/85A,在Vgs=10V时内阻为1.8毫欧。电容则为万裕UER系列,电感是微星订制的SFC电感。
IMG_1766.jpg (711.29 KB, 下载次数: 179)
10:28 上传
显存供电为2相,每相一上一下的MOSFET,上桥为NIKOS PK616BA,规格为30V/50A/7mΩ,下桥为PK632BA,规格为30V/78A/3.3mΩ。
IMG_1767.jpg (469.75 KB, 下载次数: 175)
10:29 上传
GPU-Z识别显卡基本信息、Gaming APP软件介绍
GPU-Z 0.79还未能识别GTX 970的全部信息,不过除了晶体管数和核心面积未得到官方证实之外其它信息都可以识别。除了ROP应该是64个而不是32个之外,其它信息基本没有错误。这个卡ASIC只有55.2%,我不知道识别是否准确,反正最大Boost频率仅比平均Boost高一档,而且电压达到1.2180V。
info.png (190.54 KB, 下载次数: 168)
10:29 上传
微星的Gaming APP经过一年的开发,多了一些功能,不过本质上还是一个简单的傻瓜化软件,方便用户进行三段式设置自己的显卡工作状态。默认是Gaming模式,就是走显卡的默认频率,OC模式会进行一定的超频并禁用2D分频,静音模式则会进行一定的降频和限制功耗、风扇转速。Cool Down功能则是给显卡风扇全速工作40秒,让显卡完全冷却,可在结束游戏时使用。
GamingApp-1-Intro.png (291.94 KB, 下载次数: 184)
10:29 上传
新的Gaming App还加入了调节屏幕色调、对比度的功能,可以适应各种娱乐模式,例如护眼模式下降低对比度放松眼睛,游戏模式时对比度会加深,电影模式则会提升亮度等。
GamingApp-3-Intro-con.png (376.13 KB, 下载次数: 178)
10:30 上传
当然你也可以自定义亮度、对比度、色阶、伽马值等,RGB三原色均可单独调节。
GamingApp-4-Intro-con.png (174.27 KB, 下载次数: 169)
10:30 上传
不过目前Gaming APP对GTX 970的支持还有点小bug,OC模式下才是默认频率工作,而Gaming模式则要降频27MHz,最大Boost为1264MHz,Silent模式降频89MHz,最大Boost为1202MHz。
性能测试数据及分析(2014Q3新版)
利用前段时间显卡发布真空期,各家驱动对游戏优化已经比较到位,再加上一些新游戏的推出,我们也在这个时候更新了我们测试显卡的游戏项目。相比之前的测试方案,我们调整了多个游戏项目,并且去掉了基准测试的权重。
首次使用新方案,我们把之前测过的显卡也都重新跑了一遍,所以这里一并放出它们的测试数据,大家看起来可能比较乱,但有心仔细看的读者可自行参考。
testresults.png (410.01 KB, 下载次数: 179)
10:30 上传
这里我们主要看GTX 970与其同级别的显卡——GTX 780 Lightning、R9 290公版、R9 290X的对比。
在这里先插播个小故事,我们最开始测试GTX 970是在9月15日,使用的是344.05版本驱动,当然这个驱动只是GM204的测试版驱动之一,大家是使用不上的。在测试Metro LL的功耗时,我们发现GTX 970有反常表现,一般来说这个游戏的功耗会比3DMark更大一点,但GTX 970测得反而要小,而且Metro LL的成绩表现情况来看GTX 970也并不算好,当时的成绩1080P只有38FPS,和GTX 780、R9 290都有一定差距,在基准测试的天堂、山谷,以及Crysis 3等游戏中亦出现类似情况,功耗甚至还更低,例如Crysis 3中我们只录得224W的整机功耗。通过上述现象我们估计GTX 970在这些项目中GPU利用率还不是很完全,驱动优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测出来的GTX 970游戏成绩要落后R9 290和GTX 780 Lightning有10%以上。
本以为GTX 970就要以这种跑分厉害游戏渣渣的状态发布了,但就在9月18日,临发布前一天,微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344.07驱动。本来这个小数点后两位的进步版本我是不指望有多大的性能提升,但结果恰恰出人意料,GTX 970在使用了这版驱动之后,各测试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大提升幅度达到30%以上,所以就有了我们上边的测试结果。从新驱动的测试结果来看,GTX 970 Gaming基本打平了GTX 780,绝大多数项目超过R9 290,甚至在一些测试项目中赢了R9 290X,可以说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个344.07驱动估计也只是临时解决GTX 970性能问题(有一种说法是之前的驱动因为NVIDIA怕提前泄露GTX 970的真实性能,而故意限制其性能),但不管如何,在9月19日GTX 970正式发布的时候,大家应该会同步下载到新的驱动。
加权性能综合对比的算法有所调整,我们去掉了基准测试的权重,下方十个游戏,每个游戏两种分辨率,刚好平分100%的权重,每一项5%,功耗权重仍然是Furmark无权重,3DMark和Metro LastLight分别各占50%。我们把GTX 970 Gaming作为参照,看看它在之前的中高端显卡群体中,排在什么位置。
scale1.png (79.38 KB, 下载次数: 173)
10:31 上传
从性能与功耗的加权综合对比来看,GTX 970 Gaming的性能落在GTX 780 Lightning和R9 290X之间,比前代GK104旗舰GTX680闪电要强25%以上,并超越了R9 290公版。功耗方面,能效比强过GTX 970的只有同为Maxwell架构的GTX 750 Ti,而Kepler架构和AMD的GCN架构能效比都不如GTX 970。
从不同分辨率的表现来看,GTX 970在高分辨率下领先除GTX 780 Ti之外的其它N卡更多幅度,但还是落后A卡一些。这个表现也很正常,相对N卡而言,Maxwell架构GM204核心改善了缓存效率和压缩算法,所以高分辨率下效能有进步,NVIDIA号称7Gbps的显存速度可等效于大约9.3Gbps,也就是大约297.6GB/s,除了GTX 780 Ti之外其余N卡都未能达到这么高的显存带宽。相对A卡而言,高分辨率表现还是A卡的传统强项GTX 970仍然没有赶上。但不管怎样这群高端显卡在高分辨率下差别幅度都不大,5%以内的差异都是基本可以忽略的水平。
scale2.png (78.5 KB, 下载次数: 172)
10:31 上传
满载温度测试
在室温26度,裸机条件下,我们运行Furmark,风扇在60度起转,风扇起转之后显卡温度上升势头立马趋缓,最终显卡满载最高温度为64度。这时候由于TDP限制,显卡Boost掉得很多,几乎已经回到了Base Clock,电压也从1.218V降到1.068V。TwinFrozr V散热器风扇转速也很低,噪音几乎没有,但是显卡温度依然可以控制得比较好。
def_furmark.jpg (531.82 KB, 下载次数: 180)
10:31 上传
但是跟TwinFrozr IV一样,虽然TwinFrozr V能把GPU核心温度控制得很好,并且噪音也很小,但风扇低转速导致供电部分发热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使用热成像仪探测PCB背面的温度,发现供电部位最高达到107度。虽然TwinFrozr IV的用户已经用一年时间证实了并未出现因转速过低而烧显卡供电的情况,表明这个温度对正常使用并无大碍,而且用户大多数很难有仪器去关注这个部位的温度,所以并未引起厂商和用户的重视。但是我认为GTX 970这个显卡PCB设计左侧供电区域非常狭小,散热片无法做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供电温度。另外在噪音可接受范围内,适当调高风扇转速可以使得温度表现更好一点,毕竟更低的温度,元件寿命可以更长一点。
def_furmark_thermal.jpg (54.85 KB, 下载次数: 176)
10:31 上传
当然你可能要说上边这个是Furmark烧机的极端情况,平时使用时不会达到那么高的温度。那我们再使用3DMark FireStrike Test 2循环运行10分钟之后,看看显卡供电温度表现。从下图我们看到,其余部分发热量都还好,供电背后温度依然可以达到91.5度,比Furmark并没有低太多,但这个温度问题也不算特别大。
def_3dfs_gt2loop_thermal.jpg (84.86 KB, 下载次数: 167)
10:32 上传
最后看看把风扇开到100%的情况。这时候运行Furmark,GPU核心温度56度,供电温度降低至87度左右,已经是可接受的表现了。但是从上边热成像仪的照片来看,供电发热最大的部位集中在中上部,说明GTX 970 Gaming负载均衡还是没有做得特别好。
def_furmark_fullspeed_thermal.jpg (56.69 KB, 下载次数: 188)
10:32 上传
风冷极限超频及总结
之前我们测试过多张GTX 750 Ti,发现其超频能力非常了得,在1.15-1.2V的电压范围内基本都能超到1.4GHz核心频率以上。从我们尝试的风冷超频来看,GTX 970的超频能力也非常不错,在默电1.218V下,这颗ASIC只有55.2%的GPU核心最终可以在风冷状态下超频至1505MHz核心频率,显存超频至2041MHz,通过3DMark FireStrike测试,拿下12012分,比默认成绩提升19.04%。在Afterburner中把TDP调高至110%,显卡全程以最大Boost频率运行。
oc-dfs-12012.jpg (534.43 KB, 下载次数: 168)
10:32 上传
当然还可以继续超,最终加压38mV,我们可以多跑一档Boost频率,核心频率1.518G也通过测试,分数再提高41分。
oc-dfs-12053.jpg (532.02 KB, 下载次数: 168)
10:33 上传
总体来看,GTX 970的表现可以说很“Maxwell Style”——能效比进一步提高。以微星这张非公版的GTX 970 Gaming来看,它比公版超频89MHz的核心频率,做到了超越R9 290和GTX 780的效能,功耗仅有150W,是后两者的一半左右。并且从目前的游戏测试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收到了一个“非正式”的鸡血驱动,在未来驱动程序可能对GTX 970还有进一步优化效能的空间。另一方面,GTX 970的超频能力非常恐怖,我们手里这张显卡达成了核心频率1.5GHz的超频成绩,想必长期核心频率在1.35-1.4G运行,显存跑到1900,问题都不大,功耗也不会增加太多,而微星也已经出厂官方超频了不少,最大Boost达到1.29G,也应该已经是比较高的了。
不过GTX 970还不是完整的GM204核心,全规格的GTX 980显卡将在下周到达PCEVA评测室,我会给大家尽快送上评测。GTX 980和GTX 970面世之后,NVIDIA将完成高性能级的产品换代,性能基本达到前代旗舰GTX 780 Ti级别。而GM204核心上头还有个更高规格的GM200(或许会改叫别的名字),情况非常类似两年半之前GTX 680刚发布的情况,NVIDIA留着一手。GM204核心两款显卡的上市价格应该也是类似的情况,GTX 980开价549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3400元,估计国内以3999元上市;而GTX 970考虑到性能落差较大,定价在329美元,折合人民币2040元左右,国内以2500元左右上市。至于微星这张非公版GTX 970 Gaming,目前价格还是个未知数,估计会跟公版差不多或者稍稍贵一点。当然对于只讲性价比别的不考虑的广大玩家来讲,这卡现在还很贵,不适合你们,7950矿卡才是你们的性价比之选,两张加起来都没一张970贵。
另一方面,AMD这下又麻烦了,目前旗舰R9 290与R9 290X自身功耗发热问题还未能很好解决,性能已经被NVIDIA的次旗舰追上,新显卡R9 285性能也无法和GTX 970相提并论,下代旗舰还遥遥无期,好在GTX 970上市价格还算比较高,一时半会威胁不到千元级别市场,AMD还可以安心继续卖千元级的甜点卡,但相信好日子不会长久。
Update:就在我临发布评测的前一天,一张微星的GTX 980显卡突然短暂出现在PCEVA评测室,它同样超到了1.5G的核心频率,并跑出了如下的分数,然后在很短时间之内还没等我仔细测试,这张显卡就又被带走了。好了不废话了,GTX 980是下一篇的内容。
oc-dfs-13355.png (1.08 MB, 下载次数: 170)
10:33 上传
PCEVA综合评价:Maxwell架构开始发威,能效比依然是重点。
GS_2013.jpg (49.36 KB, 下载次数: 168)
10:33 上传
A卡既然新构架无望,就先降低旧卡的价格,.
本帖最后由 riggzh 于
10:52 编辑
前排战术马克,马克完再看
整体感觉不错,但还是觉得微星新卡造型真丑啊
看了下摩西那的价格,2999还是差价比电费贵系列
前排招租么么哒
期待厂商推出窄版的GTX970,造福小机箱玩家~
老黄这次这么良心 不科学
看中它的功耗
哈哈,前排刘明,老黄良心大大滴!
我是来打过眼云烟这N黑的脸来的。
这显卡没背板 差评。。。。
希望r大把1.5G下的能耗比补充进柱状图吧
强势围观!!
eraser666 发表于
希望r大把1.5G下的能耗比补充进柱状图吧
1.5G把TDP拉到110%,功耗高十几w,只是极限超频,不是稳定状态
970 329刀,老黄这次真的良心。
以单卡而论,几乎无懈可击。
riggzh 发表于
前排战术马克,马克完再看
你可以继续买780TI或290X,没人拦着你啊。
没背板???算了吧!!!
GTX970的性能和功耗真是大亮。
为什么微星就不能加个背板呢?哪怕是hawk那种短背板也是不错的。难道这个要3K?
这能效比碉堡了啊!
俺也看中这功耗啊,想不到会比开普勒架构低那么多啊,好心动啊
& 北京绝对领域咨询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x970m笔记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