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阴阳眼吗什么不受阴阳的影响吗

世界上有没有阴阳眼这回事???_百度知道
世界上有没有阴阳眼这回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1 自古这个问题就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我认为至少不能回答没有鬼:
我认为,像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定意义上的科学和灵异学(*这里的灵异学指的是??学的总称)是相互对立但又相互弥补的。
打个比方吧:一个国家如果只是民生纯朴,举国善良,生活在其中能时刻的真切的感受到爱的温暖,虽然如同天堂和世外桃源一般,但却经不起外界的入侵;同样的,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经济富强,法制健全,军事发达,虽然可以抵御外敌,甚至可以探索外界的领域,但是,如果把它拍成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国家只不过是恶魔的世界,只不过是地狱的领土。
同样,科学和灵异学两者也在一定程度之上需要合作而不是相互的排斥。灵异学的独断,造成古代的天真和迷信。而科学的独断我们还不能完全的...
没有啊,要相信科学,怎么可能有这个东西哦,如果世上真的有灵魂存在,那么地球早就要挤爆了。
.............据我所知没有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阴阳眼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问大师老黄历中的阴将、阳将、阴阳俱将是指什么-55BBS 我爱购物网
&&&请问大师老黄历中的阴将、阳将、阴阳俱将是指什么
请问大师老黄历中的阴将、阳将、阴阳俱将是指什么
民谣云:“阳将伤夫,阴将伤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伤,阴阳不将夫妇荣昌。”阴阳不将最宜结婚嫁娶,百事吉良。什么是“阴阳不将”日呢?
择日的古籍《天宝历》说:“阴阳不将者,以月建为阳,谓之阳建,正月起寅,顺行十二支;
月厌为阴,谓之阴建,正月起戌逆行十二支;
分于卯酉,会与子午。
厌前支干自相配者为阳将,厌后支干自相配者为阴将,厌后干配厌前支者为阴阳俱将,厌后支配厌前干者为阴阳不将也。”
以上,仅供参考。
结婚嫁娶蜜月旅游婚纱礼服订婚
7条其他回答
引用别人的回答:
开门:店铺开张
放水:置办或放置东西要遵循五行的水
花钱买东西或拍照等等是指放水吗?
不算,说你说的只是民间戏谑的说法,而非黄历中五行阴阳所指
好深奥不懂,置办和放置什么东西才要遵循五行的水呀?
是买东西和放东西要准训五行水的规定
如,放置就放玄武等带水的方位
买东西就买蓝水晶等水性的东西
照这么说来,摆放家具或是用具照片等也要遵循五行的水吗?
买东西也要遵循五行的水吗?那岂不是好累,每买一件东西都要
左翻黄历右参考的.
老黄历上应该写宜和忌了吧?宜是最好这样做,忌是不能这样做
其实防范好忌的,其余随便啦~
我们用老黄历都这样的,除了大日子必须一条条严格执行,平时可以随便点
禁出嫁的意思是说:某年某月某一天,不利于嫁女儿。可能这一天是阴将日,黄历中有句话:阴将妨女,阳将妨男,阴阳不将,男女吉昌。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如《左传》 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中说得更清楚:“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如《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时、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也是属于我国古代唯物辩证观的主要依据。
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五行学说的极其深刻影响,它同阴阳学说一样,也已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体物质的本身,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
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事物的五行属性,除了可用上述方法进行取象类比之外,还有间接的推演络绎的方法。如:肝属于木以后,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 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此外,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即是说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因而也有人认为五行学说是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统一的基础。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列简表如下页。
事物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类和推演络绎,把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事物,归结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系统。对人体来说,也即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这即是五行生克乘侮的主要意义。
(1)生克和制化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学说中认为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对人体生理来说,也是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能在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样以次相生,以次相克,如环无端,生化不息,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故《类经图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 “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 “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这样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 “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
“生我”、“我生”虽是五行中的相生,但生中有制。如木的“生我”为水,木的“我生”为火;而水又能制火。“克我”和“我克”虽是五行中的相克,但克中有生。如木的“克我”为金,木的 “我克”为土;而土又生金。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一个事物是受到整体的调节,防止其太过或不及,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以此来阐释自然,即能说明自然气候的正常变迁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以此来阐释人体,即是机体的生理平衡。
(2)乘侮 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其基本概念首见于《内经》,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相克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 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制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悔亦称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别强盛时,不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对金进行反侮(即反克),称作“木侮金”,这是发生反侮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虚弱,不仅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称作“金虚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而形成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两者之间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即可受到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因而相乘与相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就是对五行之间相乘和相侮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回答者:忧郁大盗 - 秀才 二级 7-18 19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大家这么快就给了我答复!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100% (3)
放水是指花钱买东西吗? 请问黄历里的开门放水是什么意思?开门是店铺开张,放水是指花钱买东西吗? 满意答案杀9级开门:店铺开张放水:置办或放置东西要遵循五行的水 追问: 花钱买东西或拍照等等是指放水吗? 回答: 不算,说你说的只是民间戏谑的说法,而非黄历中五行阴阳所指 追问: 好深奥不懂,置办和放置什么东西才要遵循五行的水呀? 回答: 是买东西和放东西要准训五行水的规定如,放置就放玄武等带水的方位买东西就买蓝水晶等水性的东西 追问: 照这么说来,摆放家具或是用具照片等也要遵循五行的水吗?买东西也要遵循五行的水吗?那岂不是好累,每买一件东西都要左翻黄历右参考的. 回答: 老黄历上应该写宜和忌了吧?宜是最好这样做,忌是不能这样做其实防范好忌的,其余随便啦~我们用老黄历都这样的,除了大日子必须一条条严格执行,平时可以随便点
财神东北,贵神正东,喜神正西!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纯粹的阳历,它只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为依据,完全不考虑月球的变化,月份的设置完全是人为设定的。为了方便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也为了我们生活使用简便,公历现在成了我国通用的历法。   中国古代历法采用阴阳合历,比起其他国家所采用的纯阳历或纯阴历都要精准,这是一门科学必备的条件与精神。   中国古代历法还包括日、月、五星的运动,位置的计算;昏、旦中星和时刻的测定;日、月食的预报等等。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   宇宙中日、月、星辰的互动,对人可产生什么影响,古今学者都认为,所有的宇宙运动都会不同程度的作用于地球生命,从而在地球生命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日、月、星的运动中,蕴藏着万物消长的规律,寓含着深奥的物候原理。因此,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离不开日月星的运行,而中国古代的历法正是为这种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时空背景。   历法上的吉凶之说虽然充满迷信色彩,甚至于荒诞无稽,但它包含我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自然生态等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蕴藏着人们如何顺应自然的论述。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的心理因素。迷信附会和不加分析的批判都是不可取的,以科学态度去深入探究它,对阐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应会有所裨益。
选择吉日时请尽量避开您生肖的冲日和煞向。 老黄历用语解释
●今日吉日
○吉时: 吉利之时辰 ○凶时: 凶兆之时辰
●今日宜忌
○彭祖百忌: 每日时辰应忌讳之事 ○吉神宜趋: 宜接近,会有吉利的神明 ○宜: 今日适合做的事情 ○凶神宜忌: 应远离,会有冲犯不好的事发生 ○忌: 今日不宜做的事情
●今日冲煞
  ○冲:在黄历的律法里,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犹如自然界的协调,有一定的规律,当两者发生冲、煞的情况时,基于趋吉避凶的心态,人们往往也会听从古法的建议,明哲保身。
  ○煞:每日冲煞年岁方位中,破土、修造、移徙、交易、入殓、安葬、启攒等诸事不宜,冲煞的生肖年岁,应该尽量避讳,并且注意冲煞方位,避免朝该方面行事,以免遭惹无妄之灾。
  而冲犯年岁者,上列诸事亦应回避或不宜为之,民间传统信仰,也习惯以「安太岁」的程序,祈求年度诸事的顺遂。
●今日诸神
○岁次: 农民历之日期 ○值年太岁: 今年值年之太岁 ○岁冲: 今年与太岁冲犯之岁次生肖 ○下元: 今日之卦象 ○掌日太岁: 今日掌日之太岁   ○胎神占方: 古老的传说里,一直有所谓的「胎神」存在,农民历上可见「胎神」的项目,民间习俗相信胎儿生命受胎神支配,于是诸多禁忌衍生,多半在限制孕妇劳动,和避免参加婚丧喜庆等社交活动,多休养以减少流产发生的危险。
  每日胎神值位皆不相同,可以依每日天干地支可推算得知,传统上胎神值位处必须忌讳修造、搬动,以免损孕,难产。孕妇亦不可以搬动家具、不可以动刀剪,因为孕妇乱动,会让「胎神」不高兴,使得生产不顺利。「胎神」说,虽然是民间传统的传说、迷信,然而妇女怀胎十月,本来就该谨慎注意、好好休养,若是因为流产、早产而失去小宝宝的生命,对于孕妇可是莫大的遗憾!
○喜神: 喜神所在之方向 ○财神: 财神所在之方向 ○五行: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是构成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也代表宇宙万物五种变化和性格,四季的演变,日月的运行,亦以五行为数。
金,中心凝聚,有收敛、刚锐、砍伐的力量。 木,四方发散,有生长、蓬勃、向外的力量。 水,向下流散,有流动、自由、向下的力量。 火,向上扩升,有光热、膨胀、向上的力量。 土,左右移动,有厚重、杂陈、向内的力量。
什么是闰年?
 闰年(leap year)是为了弥补因人为历法规定造成的年度天数与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的时间差而设立的。补上时间差的年份为闰年。
闰年的判定方法
  判定公历闰年遵循的规律为: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公历闰年的简单计算方法:(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年份即为闰年)
  1。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如2004年就是闰年,1900年不是)
  2。能被400整除。(如2000年是闰年)
不同历法中的闰年
  闰年包括在公历(格里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和在中国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闰月就是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阴阳历以朔望月的长度(日)为一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月,同回归年(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顺置闰,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二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叫“闰某月”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农历以月亮为周期(阴历),十二个月历总共约有354天;再配合年历(阳历),年历则是根据地球公转所形成的四季变化而得的周期所编制。而月历较年历短,两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个闰月来填补误差。而决定那一个月做闰月,则依廿四节气而定,农历月份通常包含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惊蛰u秋分等等,若某农历月份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历法便会把该月多加一个月以作为闰月。以2006年为例,农历七月正好是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便闰七月来作调整误差。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参考文献:老黄历网
扫描下载客户端道家的阴阳学
&&&&&&&&&&&&&&&&&&&&&&&&&&&&&&&&&&&&
道家的阴阳学
&&&&&&&&&&&&&&&&&&&&&&&&&&&&&&&&&&&&&&&&&&&——漫谈传统文化之四
&&&&&&&&&&&&&&&&&&&&&&&&&&&&&&&&&&&&&&&&&&&&&&&&&&&&&&&&&&&&&&&&&&&&&
作者 朱红星
说了儒家和法家,该说道家了。
道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与儒法两家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解剖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分析中国人的心理,你会发现,道家的烙印甚至超过了儒法两家。所以,说先秦诸子,讲传统文化,不能不说道家。
道家,不能不说,却又不好说,不容易说。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以下该书引文,只注明第几章。)他老人家一上来就打招呼说:道这个东西,是不可说不能说的,能够说清楚讲明白的东西,就已经不是道了。又说:道这个东西,一说出来就平淡无味了,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因为这个东西太玄,老子说:这么玄妙的东西,我实在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勉强把它叫作道,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第25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自认不可说、说不清楚的东西,却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五千言,难怪白居易写诗嘲笑老子:“闻者不知知者默,此言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老子讲道,犹自落下话柄,被白居易抓个正着。我等凡人,哪里还敢开口论道?
不敢开口论道,却又不能不说道家,于是,我找了一个比道低几个层次的题目——道家的阴阳学,拿来说一说。
关于阴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生一,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两气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衍生世间万物。万物禀赋阴阳二气而生,阴阳二气相互冲撞激荡,形成新的和谐,滋养万物。
在这里,道是老大,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仪。从辈份上讲,阴阳是道的孙子辈。我不敢论道,只好把道的孙子拿出来说事。但各位不要小看了这个孙子,道家之道,分道之体和道之用两个层面:阴阳之前的太极,太极之前的道,属于道之体,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阴阳及之后的三,三之后的万物,属于道之用,属于经世致用的范畴。阴阳处在道之体与道之用的转折点上,是体用之间的枢纽:上承道之体,下启道之用,道之体,赖阴阳以显现;道之用,赖阴阳而体道。道的体与用,都离不开阴阳。阴阳问题既然是道家理论的枢纽,是道家思想的关节点,我想,我们何不把阴阳问题作为一把入门的钥匙,用这把钥匙,来开启道家思想的幽深之门?阴阳虽是孙子,却不是一般的孙子,而是一对站据中枢位置、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拿这样的人物来说事,不亦宜乎?
道家之道,太大太玄,世人说道,如盲人摸象,只能摸腿摸鼻,见仁见智。我摸到的这条腿叫阴阳,我便从阴阳的角度来说道家,因为自知是盲人摸象,所以题曰《道家的阴阳学》,意思是:我只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说道家,只集中说说道家的阴阳学,至于阴阳学以外的道家之学,姑且借用圣人对鬼神的态度——“存而不论”。存而不论,不是不承认,这一点,望读者明鉴。
道家的阴阳学,有两个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一是强调阴阳是相对的,强调阴阳的辩证关系,我称之为阴阳相对论;二是主张用阴,认为阴能胜阳,我称之为阴能胜阳论。这两论,是道家阴阳思想的两大支柱,我分上下两篇,来说说道家阴阳学的这两论。
&&&&&&&&&&&&&&&&&&&&&&&&&&上篇:阴阳相对论
一,老庄的阴阳相对论
道家认为,阴阳是相对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没有阴,哪来阳?没有阳,也就无所谓阴。阴与阳,相互成就了对方,也因此离不开对方。老子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就跟着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和无(的概念)是相互对应产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和易是相对而言才成立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和短是相互比较才显现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和下是相互对立而依存的,音和声互相对应而相和,前和后互相对应而相随。这是永恒的。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世,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因为不自居其功,其功绩才永远不会泯没。(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在道家看来,阴与阳,不仅互成互依,而且互相转化,互易互换,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阴与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相互转化的,阴随时可能变成阳,阳也随时可能变成阴。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就是道家阴阳转化论的最生动写照。老子说:灾祸啊,也许正是幸福的依托;幸福啊,也许正隐藏着灾祸。谁知道它们最后的结果呢?它们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正可以随时转化为邪,善可以随时转化为恶。人们对于这个道理的迷惑,已经很久了。(第58章)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第40章)明确指出:事物的运动规律(道),是循环往复,天下万物,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与循环往复之中。
关于阴阳相对的辩证思想,庄子讲得最为精彩。因为太精彩,我忍不住将庄子《齐物论》中的几段原文,抄录于此。庄子的话,颇难翻译,翻译庄子,不仅难达其意,而且,不得不丢失许多原有的韵味,但考虑到庄子之言与现代读者的距离,我将庄子的话勉强翻译出来,附在原文后面,供读者参考:
原文:“物无非彼,物无非此。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译文:世间万物,没有哪一个不是彼,也没有哪一个不是此。如果站在彼的一面看问题,就看不见此这一面;如果站在此的一面看问题,就能对此这一面有所了解。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依存于彼,事物的彼此双方是并列而生互相依存的。虽然如此,但事物正在生成,同时也正在死亡,正在死亡,同时也正在生成;刚刚说可以,就说明存在不可以,刚刚说不可以,也说明存在可以;有人认为是,就有人认为非,有人认为非,也就有人认为是。所以,圣人不跟着是非之路打转,而是以天道作为参照,也就是遵循自然的法则。
原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译文:彼就是此,此就是彼。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不同的是非与区别?果真没有彼此不同的是非与区别?彼此双方没有对立面,这才是道的枢纽。抓住了道的枢纽,就像到了旋转的圆环中心,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以没有是非的空明心境去观照万物。
原文:“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译文:用大拇指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不如用非大拇指来说明大拇指不是手指;用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用非白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天地就像一个指头,万物就像一匹马。
原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形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译文:可以有可以的道理,不可以有不可以的道理。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为什么是对的?因为它有对的道理。为什么是不对的?因为它有不对的道理。为什么可以?因为它有可以的道理。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它有不可以的道理。万物都有它是的地方,万物都有它可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没有什么东西不可。
原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天下万物,没有比秋天野兽生出的毫毛更大的了,而泰山却是小的;没有比夭折的小孩更长命的人,而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同时生存,万物与我同为一体。
看到阴阳双方的相互转化,看到对立双方的统一,看到对立统一的双方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是道家思想的高明之处,道家凭过人的直觉,感受并表达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阴阳相对论与政治上的放任主义
道家看到了阴阳的相对性,认识到阴阳的对立统一,认识到阴阳的相互运动与相互转化,这些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极为难得和珍贵。但是,真理向前跨出半步,就可能成为谬误。当道家将阴阳相对论推向极端推向绝对时,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在认识论上,他们走向了不可知论,在政治思想上,他们滑向了“无可无不可”的放任主义。我之所以费劲抄录和翻译老庄的话,就是为了让读者从道家的原著中感受这一点:“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和列子是诸子中较少谈政治的人,庄子这些话,哲学层面的涵义居多。但老子不一样,老子的《道德经》,大量的篇幅是在讲道之用,是在教你如何处世治国。王蒙说:“庄子更多地是讲人生的选择和态度,不像老子,更多地是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庄子更文学而老子更政治”。(王蒙《庄子的享受》,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个评价,应用说是比较客观的。
老子最著名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讲的就是治国治民之道。5000字的《道德经》,讲“圣人
”超过30次,讲“无为”达14次之多,老子讲无为,虽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但无为二字,多与圣人或治字连在一起用,处世治国的含义极其明显。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大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63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64章)这些,显然都是在讲处世治国之道。一个朋友看了我的《百家是一家》一文,对我说:你说诸子都讲治国治民,一杆子打了一船人,道家就不讲治国治民的事,道家是关于出世的学问。我想,如果这位朋友读过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些话,还会认为道家不讲治国治民的事吗?
无为而治,不是也不可能是什么都不干,老子的说法是:“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什么都不干,什么都干;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不干。“无为而无不为”,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作不可以作的?这种政治上的放任主义,与韩非主张的不择手段没有底线的帝王术,还有多远的距离?
道家的粉丝常说:道家并不主张无原则的放任主义,在老子那里,“无为而无不为”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必须“循道”,必须“顺其自然”。问题是:何谓“循道”?何谓“顺其自然”?道与自然,都是玄而又玄的形而上的东西,大智大德如老子自己,尚且说不清楚,热衷政治的俗物庸人,如何弄得明白?由于“循道”与“顺其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有客观标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根本无法操作,结果,所谓“循道”,所谓“顺其自然”,最后变成了存乎一心完全有懒于从政者自我判断自我控制的良心工程,而政客们的良心,恰恰是这个世上最不值钱最靠不住的玩艺。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客观标准的原则,实际上等同于没有原则,所以,老子给“无为而无不为”确立的原则,在现实的政治生活实践中,实际运行的结果只能是:可以“无为”,也可以“无不为”,可以什么都干,也可以什么都不干。至于是否“循道”,是否“顺其自然”,由谁来判定?由谁说了算?在一个没有监督、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皇帝的专制体制里,当然是谁官大谁说了算,最后由皇帝说了算。在专制体制里,本来就是官越大监督越少,官越大越自由越多,在专制体制下讲政治上的放任主义,结果只能是:本来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放任了,还是无权无势;而当官的,有权有势,一放任,自由更多空间更大舞台更宽胆子更壮——“无为而无不为”
,放手干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有奶便是娘,无毒不丈夫!”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在专制体制之下,只要奉行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得利的占便宜的,一定是掌握专制权力的统治者一方,客观上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换句话说:在专制体制下奉行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实际上是给专制体制和专制统治者帮忙。我说“诸子同为帝王谋,百家原本是一家”,撇开老子的主观意图不说,(前人的主观意图,谁能说得清楚?)单就“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政治放任主义的客观效果而言,说老子在客观上给专制帝王们了帮忙,并不冤枉他吧?
韩非从老子之道,引伸出无所不用其极的帝王术,是韩非误解了老子?还是韩非真正读懂了老子真正是老子的知音?老子韩非皆已作古,死无对证,这问题永远无法找到答案。我虽然不能断言:韩非的帝王术符合老子之道的本义,但我敢说:政治上的放任主义,与政治上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只有一步之遥;政治上的放任主义,至少为政客们无所不用其极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专制体制内,政治上的放任主义,几乎等同于默认和鼓励政客们不择手段,这一点,中国2000多年的专制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阴阳相对论与“水的人生艺术”
当阴阳相对论走向极端时,在人生哲学上,便走向没有原则、“无可无不可”的滑头哲学。
人生于世,为人处世,当以何物为榜样?老子给出的答案是:应以水为榜样,向水学习。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提到水,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78章)十分推崇道家的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一书中,即以“水的人生艺术”为题,讲解道家的处世之道,说老子“为了引申发挥道家的似私而实无私的妙用,进而刻画出如何才合于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作用,因此便引出一段水之美的人生哲学”。
水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水的最大特征是没有特征,中国有两句成语,很好地描述了水的特征:一曰“随波逐流”,随着地形地势走,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流到哪儿是哪儿;二曰“随物赋形”,外界是什么形状,水就变成什么形状,外界是什么颜色,水就变成什么颜色,没有固定的形状和颜色,可方可园,可清可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肉眼看得见的东西里,还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没有原则更滑头的?水之性,即使有老子讲的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善于居下、能处众人之所恶等德行和优点,但从常识与逻辑上讲,水之性,不也有为害万物、摧毁万物(如洪水如海啸)的德行与缺点?不也有没有原则、没有方向、可东或西、可方可圆、可清可浊、可善可恶的滑头的一面?所谓“水的人生艺术”,如果像水一样为人处世,岂不就是一个没有原则、无可无不可的变色龙?岂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滑头?
在中国文人的圈子里,水是个好东西,千百年来讴歌水的诗文,代有佳作;但在中国民间,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一方面是因为农耕民族,老百姓饱受洪涝之苦,很少有机会领受水那种“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在老百姓眼里,如果一个人像水一样圆滑,奉行“水的人生艺术”,那这个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老百姓直白地称之为“水性杨花”。
2000多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最纠结最矛盾的事情是什么?是出世还是入世的问题。但这问题运用“水的人生艺术”来处理,似乎就不再是问题,因为“水的人生艺术”,可以脚踩两只船。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极力推崇道家的南怀瑾先生讲的,他在《老子他说》一书中说:“佛家是偏重于出世的……儒家的学问,又以孔孟之学为其依归,则是偏重于入世的……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
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一个人偶有犹豫,跨了门槛站着,乃人之常情;但如果长期跨在门槛上站着,不是有病,就是一职业滑头。不幸的是,这种脚踩两只船、可进可退的滑头哲学,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资中筠先生曾经指出:在出世入世问题上,“不仅是老庄,在儒家那里也还是留有退路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这‘愚’就是装傻,比装疯含蓄一点),‘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类意思在《论语》中多处可见。”(见《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儒家也是留有退路的,也是跨在门槛上的滑头主儿。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话,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鲜的名人名言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人的典型脸谱:“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君和民,两边都忧,脚踩两只船,两面都讨好。问题是:这个世上有些事,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比如君与民,在专制体制下,是主子与奴仆的关系,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专制体制下,你一个小奴才,因风云际会,获得主子赏识,已是天恩,惟有殚精竭虑为主子分忧,拼命体会圣意拼命落实圣上的指示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哪还顾得了为其他奴才分忧?即使有心“忧民”,为其他奴才争一点利益,也只能是“小骂大帮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专制体制下,天下乃帝王之天下,你和所有人的身家性命都是帝王的,作为一个奴才,你有什么资格越俎代庖、超越身份为其他奴才操心?当年,子路拿自己的俸粮给修路的民工吃,孔子派人把他大骂了一顿,说:这些民工是鲁君的臣民,你子路逾越身份去照顾他们,这不是犯上作乱吗?按照儒家的逻辑,我们每个人都是帝王的奴才,作为奴才,忧君是你的本份,忧君,不仅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利益上,也是有现实回报的;至于忧民,你没那个资格,因为民是帝王之民,要忧,也该帝王去忧。没有资格忧民而奢谈忧民,即使不是刻意矫情,至少,也是自不量力的吹牛。可笑的是,这种自欺欺人的吹牛,竟然成了千古名言,于此可见,中国文化是鼓励吹牛的。
《道德经》中说:“和其光,同其尘”。(第4章,第56章),“和光同尘”,因此成为中国社会人生哲学的至理名言。什么样子才算和光同尘?如何才能和光同尘?最形象最贴切的比喻还是水。通俗一点说,就是像水一样随波逐流像水一样随物赋形,就是跟大家走一样的路、言行举止跟大家一个鸟样:大家傻,我也傻,不傻也装傻;大家作孙子,我就装孙子;大家忽悠,我也跟着忽悠;大家贪腐,我也跟着贪,即使不贪,也要对别人贪腐装着没看见,“和光同尘”,说穿了,就是跟大家伙一起吃喝玩乐一起混日子一起忽悠——忽悠别人也忽悠自己。“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第20章)这几句翻译出来就是:大家都明白事理,惟有我昏昧糊涂。大家都明察秋毫,惟有我愚昧无知。辽阔啊像大海一样,飘泊啊无止无休。大家都有所作为,惟有我愚笨而又鄙陋。老子说:“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41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第45章)若者,好象也,好象那么回事,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说白了就是装。
中国人都知道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殊不知,装糊涂,老子才是真正的老祖宗。林语堂说:“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见林语堂著《老子的智慧》,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所谓“难得糊涂”,所谓“由聪明转入糊涂”,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郑板桥先生学了点老子的皮毛功夫,将老子文绉绉的“和光同尘”,改装成通俗易懂的“难得糊涂”,重新包装上市,竟然在中国时髦流行,大受欢迎。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外把“装傻子”、“装笨蛋”之类的话,写成条幅挂在家中,会是什么效果?十有八九,会被旁人看成神经病;但在中国,“难得糊涂”的条幅,至今仍堂而皇之地挂在很多中国人的家中,仅此一端,可见中国实在是一个奇异的国家:在这里,装糊涂,竟然可以成为一件很有涵养很有面子的事,这就是中国特色,不服不行!
像水一样八面玲珑,无往而不利,这是中国人作人的最高境界。所谓水的人生艺术,一是没有原则,无可无不可;二是要会装,装糊涂,装孙子,装疯卖傻,装憨装笨,装忠诚,装勇敢,装君子,装小人,装婊子,装列女,只要需要,什么都可以装,随形就势,装得跟大多数人一个鸟样,这就是老子所谓“和光同尘”的最高境界,也是郑板桥先生所谓“难得糊涂”的高人,通俗一点说,其实就是没有原则、像水一样无可无不可的滑头哲学。
滑头哲学,装糊涂,玩忽悠,文雅的说法叫犬儒,通俗的说法叫乡愿。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成王败寇”,是恭维成功者的滑头乡愿风格,“大盗利用乡愿,乡愿恭媚大盗”(谭嗣同语),谁成功,拍谁的马屁,每个朝代,都是用枪杆子打下来的,但每个朝代,都被狗屁文人粉饰成顺天应民的替天行道,美其名曰:“得民心者得天下”。枪杆子里面出的政权,与民心何干?这种哄三岁娃儿的乡愿屁话,竟然堂而皇之地在中国讲了2000多年,仅此一端,足见中国文人多么乡愿多么滑头多么俗不可耐!
&&四,阴阳相对论与普世价值
当阴阳相对论走向极端时,恰如庄子所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从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滑向价值观上的机会主义,滑向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诡辩。当庄子说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玄妙高论时,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已经向世人宣示了自己的是非标准,那就是:这个世界,本就没有是非。
我们不能不追问的是: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最基本的相同的是非标准,那么,人,如何成其为人?人类,如何成为一个种类如何一起生存?如果没有最基本的相同的是非标准,这个世界,也就不可能有普世价值。当阴阳相对论走向极端时,否定了基本的是非,也就否定了普世价值。
&&&&&&&人类有没有基本的共同的是非?人类有没有普世价值?这本来是个不证自明的基本常识,不幸的是,在中国,你经常得被迫回到基本常识上讨论问题,因为所有忽悠所有骗人的理论和宣传,都是从不承认常识从违反常识开始的,所有忽悠所有骗人的理论和宣传,最害怕的事就是讲常识讲逻辑。比如,当今中国,有不少有头有脸的政客和文人撰文说: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托词而已,这些人可以讲出无数冠冕堂皇的道理,否定人类的普世价值,但他们从来不敢触及甚至刻意回避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常识,比如,你问他:你是否赞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交即乱伦行为?你是否赞成一个人在马路上随意抢劫杀人?你是否赞成一个自认受了委屈的人可以用恐怖手段滥杀无辜?我相信,这些写文章否定普世价值的人会回答说:“不赞成”,当你这样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承认这些普世价值。这就是常识与逻辑的力量:连否定普世价值的诸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普世价值,因为如果他们胆敢否认这些基本的普世价值,我相信,他们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都会鄙视他。但是,这些大人物们会诡辩说:这些,不是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是特指的。其实,所谓普世价值,没有大人物们说的那么玄,普世价值,说通俗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正常人都认同的人类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基本常识。当你对上述三个问题回答“不赞成”时,你事实上已经承认了普世价值的存在。我很想有机会向否定普世价值的诸公请教:你们在家里实施乱伦否?如果不乱伦,那么,你就承认了普世价值,你就别再写文章欺世盗名自欺欺人骂普世价值了;如果你在家中乱伦,你用自己的行动否定了普世价值,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资格,你可以破口大骂人类的普世价值,因为你已不再是人类的一员,你尽情地骂吧!只请你别再披着一张人皮。
记得30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中国知识界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中国会不会被开除球籍?那是刚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折腾中走出来的时候,国门初开,中国知识界有一种危机感,深感中国再闭关锁国,恐将与世界渐行渐远,自绝于人类这个大家庭。当时知识界的主流声音是:所谓改革开放,就是向世界打开国门,向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学习和靠拢,就是接受并遵循普世价值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如果不向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学习不接受普世价值,何需改革开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短短三十年,中国就有人不承认普世价值了。改革开放还搞不搞?真搞还是假搞?只有天知道!
在所有反对和否定普世价值的言论中,你都可以窥见相对主义的影子:所谓国情论,所谓中国特色,其中,叫得最亮的一句话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堪称相对主义的现代经典。从常识上讲,这是一句不值一驳的屁话,比如,中国2000多年的后宫制(成群的女人和太监侍候一个男人)、1000多年把女人裹成小脚裹成残废、2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字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土特产,都是民族的,你敢不要脸说它们是世界的?你好意思把它们拿到世界上去推销?
如果你否定普世价值,你必然陷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诡辩泥潭,其结果只能是:丧失基本的是非标准,成为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基本人性的“异化之人”。美国“9.11”恐怖袭击发生后,那么多中国网民在网上为恐怖袭击叫好,在当时,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羞愧,因为在我看来: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滥杀无辜的借口。
&&&&&&&&&&&&&&&&&&&&&&&&&
下篇:阴能胜阳论
一,老庄的阴能胜阳论
在道家看来,阴阳相依相成,互易互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难兄难弟。既然谁也离不开谁,从逻辑上讲,这两兄弟就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强谁弱谁一定战胜谁的问题,道家谈论并追求阴阳平衡,就是这种思想的自然延伸。但是,道家的学问,凭借的不是逻辑,他们凭借的是直觉和感性,所以,老庄在强调阴阳相对的同时,又明确主张用阴,认为阴一定能战胜阳。
主张用阴,认为阴能胜阳,贯穿老庄哲学的始终,翻开《道德经》与《庄子》,几乎随处可见。其中,老子讲用阴讲阴能胜阳的话,最精彩最生动也最有名,有些话,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比如;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第22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43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7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第78章)
阴能胜阳乎?阴为什么一定能战胜阳?从常识和逻辑上讲,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不存在谁强谁弱谁一定战胜谁的问题。但老子庄子是中国名人堂中的大腕,他们说阴一定能战胜阳,中国人于是跟着起哄跟着说阴能胜阳,可是,阴为什么一定能战胜阳?2000多年了,有几个人想清楚了说明白了?
道家的阴阳思想,一方面认为阴阳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又主张用阴,强调阴能胜阳,从逻辑上讲,阴阳相对论与阴能胜阳论是相互矛盾的。我读老庄之书,有时不免疑惑:你们一再强调,阴阳之间是相对的,甚至不惜将这种相对性推向极端,怎么一转眼,你们又说:阴一定能战胜阳?诡异的是,这种疑问,在中国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因为中国文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就是对所有圣人之言只能正面阐发只能说好话,所以,你在汗牛充栋般解老注老的书中,竟然找不到这种疑问,更别说寻找答案了。
在思考道家阴阳相对论与阴能胜阳论的矛盾时,我逐渐明白:道家的阴阳学,也是分体和用两个层面讲的:阴阳相对论,讲的是阴阳之体;阴能胜阳论,讲的是阴阳的运用。也就是说:在哲学层面,道家认识到了阴阳的相对性;但在阴阳学的运用上,道家主张用阴,认为阴比阳更有用,道家的说法叫“阴柔之术”。关于如何运用阴柔之术,《道德经》中下面这段话,最为著名: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经示人。”(第36章,译文:将要收缩它,必先姑且让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必先姑且使它加强。将要废弃的,必先姑且让它兴盛。将要夺取的,必先姑且对它给予。这就叫微妙的道理。柔弱胜过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深水。治理国家的权势与法术,是不能显露出来让人看见的。)
主张运用阴柔之术的话,在《道德经》中俯拾即是,前面提到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言哉?”(第22章)讲的就是阴柔之术。类似的话,书中尚有多处,兹举几例,供读者参考。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二,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译文:知道雄性的刚强,却持守雌性的柔弱,甘作天下的溪流。甘作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就可以回复到婴儿状态。知道洁白,却持守污黑,甘作天下的典范。甘作天下的典范,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错,就可以回复到最后的真理。知道什么是荣耀,却持守卑污的地位,甘作天下的低谷。甘作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会充足,就可以回复到真朴。真朴之道,分散形成万物,圣人运用真朴之道,就可以作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管理,是不进行人为的划分,而是顺其自然的。)
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译文:尊贵以卑贱为根本,崇高以低下为基础。因此,侯王才自称“孤”、“寡”、“不毂”。这不是以卑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第42章,又重复说:“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第45章:“大知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家把阴柔之术称为顺道,叫做顺其自然、回归自然。从逻辑上讲,阴阳二气皆生于道,用阴用阳,都可以说是顺道都是回归自然,为何用阴柔之术是顺道?用阳刚之术就不是顺道?这个问题,你只能去问老庄。
二,阴能胜阳论与阴柔术、阴谋术
道家主张阴柔之术,阴柔与阴谋,一字之差,这一字之差,有没有差别?有多大的差别?
阴柔与阴谋,说穿了,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你说他们有差别,他们就有差别;你说他们没有差别,他们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但是,中国人好这一口,喜欢玩这种文字游戏,因为要把不好的东西说成好东西,或者把好东西说成不好的东西,这种文字游戏特别管用,改一字,味道全变了。比如,说阴谋,不太好听,改说阴柔,就好听多了。说道家主张搞阴谋,说太上老君是阴谋论的鼻祖,似乎对先人不恭,后人也没面子,改说阴柔,这就显得先人有学问,后人也跟着有了面子。中国人爱玩这种文字游戏,为这一字之差,前人没少费口舌,赞老子阴柔之术者大有人在,批老子阴谋之术者也不乏其人,章太炎在《九书.儒道》中说:“老子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其治天下同,其术甚异于儒者矣”。认为老子是后世阴谋论者效法的鼻祖。但大多数解注《道德经》的人却认为:道家主张阴柔之术,反对阴谋之术。古人之论,姑且不提,我举两个今人的例子。南怀瑾著《老子他说》一书,专门有一节,叫作“阴柔不是阴谋”,其中写道:
“老子是主张用阴、用柔。但是,不要忘记,他和我们固有的文化,远古的源流——阴阳五行与《易经》诸子等系统,是同一个来源的。阴与阳,是一体的两面,只是在用上有正面与反面的不同而已,无论用阴用阳,都要活用。换言之,要用活的,不用死的。所谓用阴柔,即不用刚强,不是勉强而为。一件事物的成就,是顺势而来的。因此亦可以说,他是用顺道,不是用相反的逆道。”南怀瑾先生的意思是:用阴是用顺道,是顺势而为,我们按南怀瑾先生的意思,作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既然阴阳是一体两面,那么,只要顺势而为,阴谋阳谋都可以用,结论是:用阴用顺道,包涵阴谋阳谋两个方面,至少是不反对用阴谋的。南怀瑾先生接下来说:“道家并不专主阴谋,误会道家是阴谋家,尤其是误会老庄思想是阴谋之学,是一种最大的错误观念”。
南怀瑾先生一方面说“道家并不专主阴谋”,承认道家在某些条件下也主张搞阴谋,但同时又说:不能“误会道家是阴谋家”。难道南怀瑾先生的意思是:一定要“专主阴谋”才算阴谋家?按这个逻辑,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阴谋家,因为没有任何阴谋家是“专主阴谋”只讲阴谋的,即使是阴谋学的大佬韩非,也同样“并不专主阴谋”,韩非讲法律必须显明,必须公之于众,讲的就是阳谋,按南怀瑾先生的标准,不能误解会韩非之学是阴谋之学?也不能误会韩非是阴谋家?南怀瑾先生说:道家主张顺道,也就是说,只要顺势而为,阴谋阳谋都可以用,只是“并不专主”阴谋而已。形势不利时,谨慎一点,用阴谋;形势有利时,放开手脚,用阳谋。这一点,另一本书倒是说得很坦白——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珍藏版《道德经》一书,用很大的篇幅,以十分欣赏的口吻,讲解陈平周勃用阴柔之术的故事,书中说:刘邦死后,吕后当权时想封侄子为王,召集众臣商议。她先问右丞相王陵,王陵回答说:“高帝曾召众臣,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封吕氏为王,违背了原来的盟约”。吕后听罢不悦,于是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二人回答说:“高帝平定天下,曾分封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什么不行呢?”吕后听罢,眉开眼笑。罢朝之后,王陵质问陈平和周勃说:“从前高帝歃血为盟,你们二位不是也在场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做了女主,欲封诸吕为王,你们就见风使舵,阿谀逢迎,违背盟约,将来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高帝呢?”陈平周勃回答说:“现在在朝廷上当面力争,我们不如你有胆量,将来安社稷,定汉裔,也许你不如我们明智”。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联手,铲除了吕后死党,重定刘氏天下。讲完这个故事,作者发表评论说:
“强敌当前,小不忍则乱大谋……倒不如先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以屈求伸,时机成熟后,便突施冷箭,制敌于死地”。在赞扬陈平周勃之后,作者又举了几个例子,诸如越王勾践甘为吴王夫差马下卒,亲食马粪,最后灭吴雪耻。在作者看来,这都是运用道家阴柔术的成功典型。作者写道:“我们的观点:老子最反对使用权诈巧伪之心机,要人返朴归真,保持婴儿般的赤子之心,这种主张我们在《道德经》一书中可见很多。因此,阴谋诈术实为道家之所禁。”(该书第19页)
我想问的是:陈平周勃勾践之所为,到底是不是阴谋?
如果陈平周勃勾践之所为,不是阴谋,那么,请问,陈平周勃明知吕后之错却曲意逢迎,待时机成熟后背后捅刀子;勾践甘为马下卒,不惜亲食马粪,待时机成熟后翻脸灭吴,这种有计划有预谋的刻意伪装、等时机成熟后翻脸不认人、致人于死地的行为难道不是阴谋?如果这种行为还不算阴谋,那这个世上还有阴谋吗?
如果陈平周勃勾践的行为是阴谋,那正好说明,道家所谓阴柔之术,实际上就是阴谋,后人在阴柔与阴谋上纠缠,实际上只是在文字上玩无聊的游戏。这种无聊的文字游戏,中国人已经玩了2000多年了,再玩,还有意思吗?
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一书中说:“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王的最大亦最佳的权谋。庄子在《应帝王篇》上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一个有了道的人,对于帝王领导术,帝王谋略学,那在他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已。换言之,一个学道的人,如果只是求为帝王师,志在懂得帝王谋略,那是下等的。”南怀瑾先生承认:老庄之道起用时,“是帝王最大亦最佳的权谋”,但是,南怀瑾先生再一次玩了那个古老的文字游戏:说权谋,不说阴谋,其实,权谋和阴谋,就像妓女和卖淫女,它们有区别吗?如果有区别,谁能告诉我:区别是“神马”?
三,阴柔术与乌龟哲学
道家主张用阴,表现在人生哲学上,就是一种以静守、避让为主的缩头哲学,借用庄子的话,我将其称之为乌龟哲学。庄子在《秋水》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来看他,要他们代传旨意。两位对庄子说:“(我们大王)想把楚国的政事托付给你!”
庄子手拿鱼杆,头也不回,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已经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子装着,用巾饰覆盖着,珍藏在庙堂之上。这只乌龟,它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而显得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两位大夫回答说:“当然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庄子说:“那好,你们回去吧!我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在《史记》中,司马迁将这只拖着尾巴在烂泥中爬行的乌龟,变成了摇着尾巴在污垢的小沟渠中游玩的小猪。(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以乌龟自喻,宁愿作一只在烂泥中爬行的乌龟,自由自在,不愿为了功名而失去自由,不愿成为权力的祭品。这种独立特行的乌龟精神,有其难得的主体意识与个体人格,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先秦时代,在争相为帝王出谋划策的诸子之中,十分难得;在先秦之后,在世代奉行读书作官、“学而优则仕”的中国社会,庄子的乌龟精神,更是空谷足音。惟其如此,庄子出世逍遥的潇洒人生,与天马行空的飘逸文字,才令历代中国文人拜服。我在《法家的帝王术》一文中说过:诸子之书,我最喜欢的,首推庄子,我自己就曾长时间为庄子的神思妙文所折服,长时间沉醉于庄子之文磁石一样的魔力之中。年岁渐长,阅历渐多,我才逐渐明白:庄子的乌龟精神是不能学也学不来的,庄子的可贵,不在于他的乌龟精神,而在于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出世,选择了不跟这个社会玩。换句话说:庄子的乌龟精神,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斩断尘缘,遗世独立,坚定不移地出世,一个人自己玩自己的。问题是:像庄子一样甘愿一辈子在烂泥中爬行,甘愿一辈子穷困潦倒家徒四壁吃了上餐等下餐还以精神胜利法逍遥自乐,这个世上,有几个人做得到?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将心比心,我敢断言,大多数人也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不能像庄子一样毅然决然地出世,又羡慕和学习庄子的乌龟精神,问题就来了:试想,一个入世的人,时时处处像乌龟一样缩头避事,是个什么德行?是副什么尊容?
不幸的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恰恰是一种入世者的乌龟哲学:入世而缩头,入世而不为人先,老子的说法叫“不敢为天下先”,“不争”,通俗的说法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缩头乌龟万万年。这种万事不出头、遇事先缩头的乌龟精神,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其始作俑者,非老子莫属。《道德经》一书,短短5000字,讲“无为”达14次之多,多次讲“不用”、“不处”、“不欲”、“不恃”,我们仅就书中讲“不先”、“不争”之处,略举几例。
关于“不先”,老子在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7章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关于“不争”,老子不厌其烦,反复言说: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惟不争,故无尤”。
第22章:“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6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7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一书,结尾的话,就是这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讲的“不先”、“不争”,不是庄子似的出世之道,而是入世者的人生哲学,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是“圣人之道”,是为了“成器长”,为了“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了成为“天下式”、“天下贵”、“天下正”、“天下王”。这种入世者的乌龟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万事不出头,明哲保身,只求平平安安,长命百岁,老子的说法是:“治人事天,莫若啬”,(第59章)治理百姓,保养天性,没有比珍惜精力更好的了。又说:古代那些善于保养生命的人,从来不到死亡之地,从来不涉足危险的地方,(第50章)这种无事不出头、有事先缩头的乌龟哲学,民间俗话说得更直白更生动:“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耳不闻壳外事,但求平安与长寿,躲进小壳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如果像庄子一样,毅然出世,躲进小壳成一统,当然自有一番境界。但是,如果站在门槛上,脚踩两只船,或者本就是入世之人,却把头缩在乌龟壳里,两眼盯着功名利禄,一心盘算出手时机,这样深藏不露的乌龟,想一想,就叫人害怕。入世之人,不争,如何能“天下莫能与之争”?如何能为“天下王”?这是我读老子时疑惑了很久的问题,后来,我在《列子》中找到了答案。
《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周宣王饲养训练斗鸡。周宣王过了十天就问:“鸡可以斗了吗?”回答说:“不行。还没有真本领,只知依仗骄傲之气。”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它看到别的鸡的影子、听到别的鸡的声音就想应战。”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不行。还瞪着眼睛,气势旺盛。”过了十天又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大声鸣叫,它的情绪也不会变动了。看上去像个木头鸡了。它的德已经完整了。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只有转身逃跑罢了。”(原文: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向。”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这个小故事,就是著名的成语“呆若木鸡”的由来。虽然在后人眼中,呆若木鸡是个贬义词,但在列子那儿,这只呆若木头的斗鸡,却是一个正面形象,是用来说明道家“不争之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大智慧的。从常识的角度讲,列子讲的这只斗鸡,要么是个废物,要么是个大阴谋家,理由很简单:在斗鸡场上,一只呆若木头的鸡,要么不堪一击,要么是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装得象木头,观察对手,静待时机,轻易不出手,出手则一招制敌,将对手置于死地——这是我们在中国武侠小说和武打电影中经常见到的情节,也是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经常碰到的角色——吕端大事不糊涂,陈平周勃平时装糊涂关键时候下杀手,这样的木头鸡,这样的缩头乌龟,哪是庄子那种在烂泥中独自爬行的避世之人?分明是武林高手官场达人,分明是阴谋学的大师!
以常识论之,入世而奉行乌龟哲学,就象斗鸡场上的木头鸡,要么是胆小如鼠的怯懦之辈,要么是深藏不露的阴谋家。翻翻中国历史,看看中国社会和官场,多如过江之鱼的,不正是这两种人?
&&&&&&&&&&&&&&&&&&&&&&&&&&&&&
外篇:道家的治国之道
我谈先秦诸子,是从“诸子都搞政治学,百家原本是一家”开始的,所以,说道家,不能不说说道家有关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我将这个问题列为外篇,单独来说。
一,道家搞不搞政治学?讲不讲治国之道?
这个问题,《道德经》的原文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在文中也作了回应。需要补充的是,在这个问题上,老子与庄子是有区别的。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说庄子的根在老子那儿,这也是学界的共识。但在治国治民这个问题上,庄子与老子有着明显的区别:老子花了大量的心血和篇幅,讲治国治民之道,庄子则更关心哲学和人生问题,很少讲政治,很少谈论治国治民的事——不是完全不谈,只是与老子相比,确实“很少”了!庄子也有《人世间》、《应帝王》等篇存世,但总体上说,庄子主要关心的是哲学和人生问题,对政治远不像老子那样投入和用心,王蒙说“庄子更文学而老子更政治”,确是中肯之言。我在《百家是一家》中说:诸子都搞政治学,百家原本是一家,如果把庄子从百家中摘除,那就成了“百家原是一家半”,但何谓半家,说不清道不明,只好作罢。
二,道家的治国之道是什么?这种治国之道对谁有利?
道家有关治国的理论,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二是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是主张愚民。关于无为而治,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分析,此处不再重复。这里,只简单说说老子有关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和愚民的主张。
老子心中理想社会的蓝图是这样的:“使国家小,使百姓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生命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这样,虽有车船,没必要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地方使用。使老百姓回到古代结绳记事的时代。使老百姓认为自己吃的食物很香甜,穿的衣服很漂亮,居住的地方很安全舒适,融合到自己本地的习俗之中,以此快乐。相邻的国家之间,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都听得见,但老百姓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第80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与小国寡民的政治理相相伴的,是老子关于愚民的主张。要老百姓过那种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生活,老百姓不乐意怎么办?老子的办法是:老百姓愿意不愿意,无关紧要,把老百姓变成傻子就行了。老子的说法是:“古代那些善于遵循大道治国治民的人,不是使老百姓聪明,而是使老百姓愚昧。老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知识和智巧太多。所以,用知识和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祸害,不用知识和智巧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泽。这两者,是治国的法则。永远铭记这个法则,是一种深远的德行。这种深远的德行,是那么幽深,那么悠远,随顺万物,返朴归真,然后,达到顺应自然的境界”。(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话是老子说的吗?白纸黑字,这话确实是仙风道骨的太上老君说的!我有时想:中国人不知哪辈子造了孽,老天爷降生到中国人头上的圣人(知识精英),怎么全他妈一边倒:有权有势的帝王,他们一起帮;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他们一起踩。儒家用礼教等级箝制老百姓,法家用严刑峻法惩治老百姓,道家说:善为道者,就是要把老百姓弄成愚夫傻瓜,说这就是治国的法则,这个法则玄妙深远,要永远铭记,世代相传。老子甚至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5章)论迹不论心,论心自古无完人,我们不论心,不问老子的初衷是什么;我们只论迹,只追问愚民的结果是什么?试问: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成了愚夫傻瓜,最舒服的是谁?当然是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老爷和他的官员们,他老人家和官员们可以无为,也可以无不为,可以什么都干,也可以什么都不干,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却可以安享天下太平——老百姓都成了愚夫傻瓜,也就没有人找麻烦没有人造反了。不管老子的初衷是什么,只要忠实执行他老人家关于小国寡民加愚民的主张,只要奉行“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放任主义,其结果,一定对统治者有利,一定是给专制统治者帮忙。我在前面不厌其烦地引用老庄原文,旨在让读者通过阅读道家原著,自己去判断:如果忠实地实施道家的治国理论,是对老百姓有利?还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
&&&&三,道家治国之道的实践
道家有自己的治国理论,但在产品推销上,道家与儒法两家的路子不一样:儒法两家是上门推销,儒家之孔子孟子法家之吴起商鞅韩非李斯,均长期奔波,上门游说;老子不一样,他老人家相信“酒好不怕巷子深”,相信精心打造的治国治民的武器,只要够好够给力,识货者迟早会找上门来,所以,老子骑青牛西行,留给世界一个仙风道骨般的背影,同时,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洋洋洒洒的五千言,等待识货者。风水轮流转,道家终于等到了识货者,等到了当家作主红极一时的好时光。道家第一次成为大一统之后中国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比法家晚,但却比儒家早,这就是西汉王朝建国之初,尊法的秦王朝刚刚垮台,尊儒的汉武帝还没有上台,在那个过渡时期,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就是道家,也叫“黄老之学”,这一段短暂的时光,史称“文景之治”。
所谓“文景之治”,指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前后不过40年左右,即使加上汉朝开国到文帝上台之前的二三十年,也不过70年左右。这几十年,在汉朝历史上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史书对文景之治的歌颂,主要是两条:一是税赋徭役比秦朝轻,二是刑罚比秦朝宽松。这两条,是每一个新王朝开国之初必做的民心工程,不如此不足以收买民心。《剑桥中国秦汉史》指出:“为汉帝国做宣传的人多次宣称刘邦及其顾问的最初的成就之一是减轻了秦律刑法条款的严酷性与繁琐性。遗憾的是没有一部完整的秦律和汉律流传下来;但是对当时或接近当时的著作引用的片断进行的研究表明,尽管刘邦把法律简化为三条原则,但其实践仍多少是专断的,而且可能很严厉。”该书指出:从现有史料看,汉代税赋的平均水平并不比秦王朝轻。由于中国历史只是帝王将相史,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文景两朝税赋的真实情况,也无法确切地了解文景两朝的刑罚状况,所以,对文景之治的这两项功德也就无从评价。我在评价儒家的治国实践时,说过三句话,为了一视同仁,我们现在用这三句话来检验一下道家的治国实践:
第一句话:儒家治国2000年,把国家治成了等级国。这话对法家治理下的秦王朝适用,对道家治理下的文景两朝同样适用。
第二句话:儒家的等级国,就是极权专制国。法家治理下的秦王朝是集权专制帝国,道家治理下的文景两朝,同样也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务皇帝”的极权专制帝国。
第三句话:以礼治国的专制体制有一大优势,但有一个缺陷和一个解不开的死结。优势是:可以集中全民之力办大事;缺陷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皇帝的体制,不可能产生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腐败日甚一日,溃烂日益加速,直到最后垮台,这是一切专制体制解不开的致命死结。这句话,对法家治理下的秦王朝和道家治理下的文景两朝同样适用。区别在于,法家集权更彻底,专制更无情,所以,对最高权力的监督更无力更扯蛋(儒家对最高权力的监督已经够无力够扯蛋的了!)所以,法家专制的死结,结打得更紧,勒死得更快,不经意间,说完就完了!儒家和道家治理下的集权专制,说起来比法家好听一些,干起来比法家柔和一些,(更阴柔?更阴险?)所以,人们感觉儒家和道家的治国之道,比法家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忍受。但儒道两家当道的时候,与秦王朝一样,同样是极权专制,同样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国服从皇帝,同样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最高权力的监督机制,解不开的死结依然勒在脖子上,只是绳子勒得松一点,王朝死得慢一点而已。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所谓治乱,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两种时代的循环。儒法道三家,不管谁当道,中国人总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状态中挣扎,总是在奴隶社会中晃来晃去,“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灯下漫笔》)
最近几年,知识界有人喊出了超越鲁迅的口号,这口号,使我想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彻中国大地的另一句口号:“赶英超美”。赶了几十年,回头一看:方向不对,越赶,距离越远了!
这种现实世界的黑色幽默,还要重复表演多久?
&&&&&&&&&&&&&&&&&&&&&&&&&&&&&&&&&&&&&&&&&&&&&&&&&&&&&&
&&&&&&&&&&&&&&&&&&&&&&&&&&&&&&&&&&&&&&&&&&&&&&&
2011年5月&&&&&
草于温哥华
&&&&&&&&&&&&&&&&&&&&&&&&&&&&&&&&&&&&&&&&&&&&&&&
日&&&改毕于深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真的有阴阳眼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