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 燎 解 中 原 真 游 安卓破解游戏平台 台 行 不 行 啊!能给我讲 讲吗?

  来自:网文解姓,拼音:xiè xìng 。不可读作jiě 、hài、hǎi 。在《》中排名第17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93位。觧 (xiè)同解(xiè);根据老一辈人教授的手写字为 角羊(jiaoyang) 觧。解【姓氏中读作( hài)】临汾运城一带都读作 hài&&.解:上古周朝时有一个贵族叫“良”受封于解地,享用那儿的物产,良受封后,就被称为解良。解地就在现今的山西省解县。解良的后代中有两个贵族在春秋时期出名,叫解杨、解猎,他们在晋国做官。而解良的父亲叫叔虞,叔虞的父亲,就是武王。解姓先人还有如:【解琬】唐代将官,长年为国家守卫边防,他做御史大夫的官,并兼为行军大总管。驻军在边防时,一面操练士兵,一面让士兵开垦田地种粮,用于军需,省去了长途运粮的麻烦。【解开】元代文士,和弟弟解阖一起被称为“吉水二解”,因为他们是吉水人,文章都出名。【解纶、解缙】解开的两个儿子,在明初时都举为进士。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孙姬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子姬良受封于解邑(今山西运城临猗解州镇),姬良此后生活采食于斯地,古称“河东解邑”。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的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岐山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郑州),因而姓姬。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曲阜),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嫄,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亶父,迁周原(今陕西岐山)。古公亶父生姬泰伯、姬仲雍、姬季历三子。其中,姬季历生子姬昌,为商末西伯侯,后被追尊为周文王。周文王之子姬发承袭西伯侯位,于商帝辛子受辛三十二年(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122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周武王。周武王传周成王姬诵,周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曲沃),侯爵,史称唐叔虞。唐叔虞有二子,长子姬燮夫,后迁唐国都城于晋邑(今山西太原),改国号为“晋”;次子姬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运城临猗解州镇),世称解良,建有解梁城,但其未建国,始终为晋国的解邑。解梁城,位于黄河中游的秦、晋、豫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地势平坦,是极其重要的农耕平川,为晋国的重要粮仓。在史籍《大清一统志》中记载:“春秋为晋之解梁城,战国属魏,汉为解县,属河东郡,五代汉始置解州,治解县,元属平阳路,明因之。”解梁之所以在历史上著名,主要是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荀子、荀卿)、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训诂学家与学术数大师郭璞、史学家裴松之、诗人卢纶、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诗人聂夷中、诗人柳宗元、军事家薛仁贵、教育家王通、史学家司马光、画家马远、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等,特别著名的,是在三国时期出了一位“山西二圣之一”的武圣关羽。在解梁之地,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关帝庙,气势恢弘,加上附属设施,占地达一百三十亩。在解良(姬良)的后裔子孙及族人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解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解氏正宗,是为山西宗解。姬姓解氏族人皆尊奉解良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城垣解,属于以居邑地名为氏。城垣解,是古代城郭建筑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指“严城解扉”,是一座完整的城池主体城郭之外的防御性外城。在古代,在人类构筑的大规模城池,其最外围的一道防御城垣称作“大解”,最靠近王城主体城墙的一道城垣称作“小解”;大解与小解之间构筑有垣数不等的防御建筑,从外向内按地支编序,即子解、丑解、寅解、卯解……等,最中央的王城主体,则称作“宫”。在王宫内,建筑群按典制分称廷、殿、堂、楼、阁、榭、廊、厢……等等,这些称谓为君王专用,禁止在宫外出现。在宫墙与城郭之间,建筑群按体例分称府、邸、曺、院、部、省、藏、衙、圉、局、监、厅、廨、社、区、市、园、房……等等,这些称谓为公族贵族专用,等级森严,禁止在郭外平民百姓中出现。在城郭与诸解之间,建筑群则按使用性质分称营、番、町、库、排、邦、屋、棚、帐、户、舍、间……等等。在各级建筑群落之间,构筑有不同规模等级的交通道路,诸如道、路、途、街、巷、甬、径……等等,将不同用途的建筑群分割、联通,以便于管理。这种城市规划体系以及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群落区划称谓,历数千载沿用至今,并一直深刻影响着全世界各国城市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大贡献。春秋时期,东周王朝的京畿(今河南洛阳)西南方向即分筑有大解、中解、小解数道城垣,主要用来防御戎夷的入侵和接待小诸侯国使臣的觐见。居住在城垣诸解之地的人群,主要为军卒及其家属,以及一些商贾市徒之类的平民,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十二年》中对此就有明确记载:“王师军于解。”在这些军民的后裔子孙中,后来便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大解氏、子解氏、丑解氏、寅解氏、卯解氏、辰解氏、小解氏,共有“七解”,后多省称为单姓解氏,与其他类同姓氏如郭氏、厢氏、东门氏、西门氏、南门氏、北门氏、垣氏、司城氏等等同时期诞生,并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诸夏解氏的主体之一。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官吏廨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自汉朝时期起,各级地方官吏办公行政之所在地方称郡廨、或称公廨,负责管理并为廨之官吏服务的小吏即称廨人。廨人的职责有管理并耕作廨田,即公廨田,是中央政府划拨各官署的公田,面积视所辖境界和行政长官级别而定,廨田所收地租全部充作办公经费;建造并管理廨宇,即官员居舍;管理并修缮廨舍,即维护办公场所之廨署,廨署,就是官署。廨人这种官职称谓一直沿用至隋、唐时期,至“安史之乱”后迅速消失。在廨人中,即有以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廨人氏,至汉朝中叶以后省去“广”字偏旁,称解氏,世代相传至今。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解毗氏(獬枇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解毗氏被改为汉字单姓解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洛阳族解氏的主源。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吉林乌喇氏,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黑龙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解氏、吴氏等。⑵、满族解乞氏,亦称锡勒尔吉氏,满语为Silergi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解氏、李氏等。得姓始祖:解良(姬良)。解良。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族谱牒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因而姓姬。黄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省曲阜),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女原,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省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父,迁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文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武王。武王传成王姬诵。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称唐侯,子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另一子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西南解城)称解良,成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今有一些解氏族人将自己的姓氏读作hài(ㄏㄞˋ)、或hǎi(ㄏㄞˇ),这不是解氏的正确姓氏读音,而仅只是在唐、宋时期迁徙至川东、黔南、湘西一带后,受当地方言、特别是湘西方言影响所致,皆不足取用。二、迁徙分布解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八十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位,人口约六十七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左右,多以平阳、雁门、洛阳、辽东为郡望。解氏最早源出于姬姓,望族形成于平阳(今山西临汾)、雁门(今山西代县),解氏族人在本望内按姓氏人口统计,居第九十二位。今山西省的运城市,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扬州市兴化市、淮安市、镇江市丹徒县、连云港市灌云县、盐城市、邳州市、宿迁市沭阳县,河南省的郑州市、汝阳市、商丘市宁陵县、驻马店市新蔡县、濮阳市,吉林省的吉林市、燎原市,辽宁省的本溪市、大连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户县、咸阳市,浙江省的淳安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宜宾市高县,山东省的菏泽市巨野县、潍坊市诸城市、临沂市、日照市莒县、东营市东营区、东营市东营区、泰安市、嘉祥市、菏泽市巨野县、龙口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肥西县、滁州市定远县、宿州市灵璧县、阜阳市太和县、宣州市广德县,湖北省的荆州市监利县、天门市、武穴市,河北省的沧州市、石家庄市平山县、衡水市景县、保定市徐水县,贵州省的瓮安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云南省的宣威市、楚雄市,辽宁省的沈阳市、辽阳市、大连市、本溪市、盖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解氏族人分布。三、郡望堂号1、郡望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贞观年间,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以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故称雁门关。平阳郡:亦称临汾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宋成公子?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2、堂号: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雁门堂:以望立堂,亦称善无堂、阴馆堂。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汾堂、邹鲁堂。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梁都堂、文渊堂、世善堂:资料有待补充。四、家谱文献:湖北广济解氏重修宗谱二卷,著者待考,首修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文渊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广济县档案馆。陕西韩城解氏世系谱,(清)解孝雍等纂修,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元]解进。山西永济蒲坂解氏谱略二卷,(清)解洵修,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东平解氏八修家谱八卷,(清)解衍洛等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80年)世善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湖南解氏宗谱六卷,(清)解蔺坡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兴化解氏宗谱六卷,(清)解联萼总理,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解七二。山西万荣解氏族谱,(清)解孝雍、解孔褒修,清朝年间手抄本,2003年复印件。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解德。贵州都匀解氏家谱六卷,附一卷,(民国)解江、解炘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解奉椿。山东庆云解氏九修族谱四卷,(民国)解希武、解尔昌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贵州都匀解氏家谱(增订表),(现代)解江、解炘编辑,解德明增订,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迁祖为[明]解奉春,先祖为[明]解智。江苏徐州古彭解氏族谱三卷,(现代)解玉初主编,2001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信息路2号国际科技创业园1号楼14E)。注:始祖为[清]解然。五、宗族特征(资料下次补充)六、字辈排行山东诸城、辽宁大连解氏字辈:“昭令学殿相传士沛昌”。山东莒县解氏字辈:“修先植品……”山东青岛解氏字辈:“母思本维宜”。山东嘉祥、巨野解氏字辈:“如春德恒庆瑞来钦昭昌传家宝兴素承文永学良明怀怡守静同心继延祥”。山东临沂解氏字辈:“震西文学廷念一心言丹松恳子庆佳兰”。山东东平解氏字辈:“炎兆嘉广庆培锡鸿树炳”。江苏南京解氏字辈:“福自天生定正家兆永庆”。江苏扬州解氏字辈:“顺永长国志举”。江苏盐城、灌云解氏字辈:“步雨永顺广冬”。江苏仪征解氏字辈:“圣自茄如玉有永长国志齐顺”。江苏泰州解氏字辈:“久昌廷宝井忠”。湖北监利解氏字辈:“宗字一之学世传兆庆昌诗书为国保”。湖北江陵解氏字辈:“承家保业思务本维宜式昭令德厚植丕基懋修寅念尚慎自持云孙毓庆福履申之”。湖北天门解氏字辈:“格致成(诚)政(正)立师作(卓)象(向)”。河北清河解氏字辈:“大德春景凤……保恭东壁图书府西”。辽宁铁岭解氏字辈:“忠文国宝常久德春永恒立志喜富生有禄海景清智远广宏”。辽宁丹东解氏字辈:“仕龄兴继祥世运永远昌”。辽宁大连解氏字辈:“昭令学殿相传士沛昌”。四川成都解氏字辈:“国正天心顺世代文应起”。四川高县解氏字辈:“荣华增富……”云南宣威解氏字辈:“必正其中元怀恒应道天永报国家恩”。云南楚雄解氏字辈:“有学金朝开发”。贵州瓮安解氏字辈:“忠义照清道英俊有科甲”。贵州丹寨解氏字辈:“怀思远祖叔虞子良仲应联善”。安徽灵璧、广德解氏字辈:“天新道有硕德为传家宝”。安徽阜阳解氏字辈:“建西子云洪杰夫”。河北廊坊解氏字辈:“光其永延忠”。山西运城解氏字辈:“晋克世文元洪朝明玉全国正天新印荣华富贵年”。河南禹州解氏字辈:“永德福泽长克绍兆吉祥世泰文章振谦和家自昌”。北京解氏一支字辈:“廷甫有春建”。重庆解氏一支字辈:“宗启一之学世传兆庆昌诗书为国宝忠厚绍家芳本大业乃茂行高声自扬科甲登秀士爵禄荣贤良兴朝作育盛植祚惠迪长时思遵祖训永远席宏光”。解氏一支字辈:“勇万世基殿”。解氏一支字辈:“长庆永兆光玉”。解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坤贤乾和少子孝父心宽”。七、【解姓宗祠通用对联】四言通用联:计安河朔;绩著梁都: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元城人解琬,中幽素科(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名),官侍御史。景龙年间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守边二十余年,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又练武习兵,使边境得以安定。后官至同州刺史。下联典指西晋著地人解修,在三国魏曾任琅邪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晋武帝时,封梁邹侯。采藤疗母;直阁匡君:上联典指南朝齐国雁门人解叔谦,字楚梁,一次,母亲有病,他在夜里祈祷,听到空中有人告诉他:须丁公藤为酒,可治母亲的病。于是,他到处寻找,到宜都郡山,经询问一位伐木老翁,终于找到了丁公藤,带回家用酒浸泡,母亲喝了,果然痊愈。下联典指明朝大臣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洪武年间进士,官中书庶吉士,曾上万言书,批评太祖政令多次改变、杀人太多等,后罢官八年,建文时才得以复出。永乐初年,与黄淮、杨士奇等人进入内阁,参预机务,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很受成祖重视。又因多次谏诤,被汉王高煦诋毁,贬官广西,后进京奏事时,正好成祖不在京城,他便仅仅拜见了太子就回广西,以“没有大臣之礼”的罪名被下狱,在狱中被杀。著有《解文毅公集》、《春雨杂述》等。孝传仙药;忠格天心:上联典指南朝齐国的解叔谦,母有疾,夜祷,闻空中语云:“须丁公藤为酒,便瘥。”下联典指宋·解潜,绍兴初为荆南镇抚史,疾剧,张九成往候之,泣曰:“平生誓与贼战死,此心忠义,惟有天知。”言终而逝。2、五言通用联:文名称二解;书艺第一名:上联:典出明朝时期的学者解开,字开元,吉水人。元末与弟阖隐居山中,俱有文名,时称二解。明初征为本县师,训迪有方,吉水文学之盛自开始。学者称筠涧先生,有《书解文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书法家解祯期,以善书选天下第一。仁宗召为中书舍人。政绩冠天下;列女纳古今: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刺史解脩,仕魏为琅玡太守、梁州刺史,考绩为天下第一。武帝时封为梁邹侯。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翰林学士解缙,字大绅,洪武进士,任中书庶吉士,上万言书,指斥时政,帝称其才,改御史。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有《文毅集》。又与黄淮等奉敕撰《古今列女传》。武宣缘祖德;忠义有天知: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广东直慰使解帖哥,随父征交址等地有功,积官万户,知广东道宣慰使,卒谥武宣。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镇抚使解潜,绍兴初为荆南镇抚使时,募人耕荒田,收大利。绍兴中屯田自此始。大典辉寰宇;妙竹尽婵娟:上联典指解缙。下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南唐画家解处中,江南人。为后主翰林司艺。善画竹,尤工雪竹,有冒雪之意。说者谓其画竹“能尽婵娟之妙”。3、七言通用联: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此联传为明朝时期的翰林学士解缙幼时对父联。4、八言以上通用联:丕显文名,雅宜豫几学士;不辱君命,堪为奉使行人: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翰林学士解缙。下联典指周王朝时期的名臣解扬。八、历史名人解 扬:(生卒年待考),亦称解阳,字子虎,解良(姬良)之子;解邑人(今山西运城临猗解州镇)。著名东周时期晋国大夫。解扬与弟解猎两人都在晋国为大夫,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贵族,食邑于解(今山西运城)。在史籍《郑世家》中谓其字子虎,霍人,盖司马迁别有所本。“执解扬”,解扬奉命出使宋国,被郑人拘执而献给楚国。解 系:(公元?~302年),字少连;济南人。著名西晋将领。他“清身洁己,甚得声誉”。辟公府掾,迁尚书,出为雍州刺史,西戎校尉。当时氐羌起兵,解系与征西将军赵王伦讨之。因赵王伦听信奸人诬告,免其职,后为赵王伦所杀。解叔谦:(生卒年待考),字楚梁;雁门人。著名南朝宋国孝子。南宋时雁门人解叔谦,被乡里人称为孝子。他的母亲患了病,解叔谦于夜深人静时,独自跪在院中,虔诚祈祷母亲早日康复。恍惚中听到空中传来仙人的话语:“汝母病情并无大患,只需以丁公藤制酒与她饮用,便可痊愈。”解叔谦惊诧之中仰望天空,只觉耳边余音缭绕,却不见仙人踪迹。第二天,解叔谦按药方向多位行医师寻此“丁公藤”,众人都不解其中奥妙。解叔谦又查找了《本草纲目》及多种药书,也无“丁公藤”这一药草名。他很是焦急,心想既是神明所示,就必有此药。于是又外出寻访,决意要寻得此药。一天,解叔谦行至一座山前,见一老翁正举斧伐木,那被伐之木的模样极为特别,解叔谦忙走上前去恭敬地请教,老翁笑笑说:“此乃丁公藤,是稀有之木,取之浸酒饮用,可疗治风寒。神验无比。”言毕即赠与叔谦四段枝干,还详细说明了浸酒之法。解叔谦喜出望外,正要答谢,那老翁却已不见踪影了,解叔谦心知又是神明指引,万分感谢。他立即返家,泡制药酒,与母亲饮用,果然不出几日,母亲病体痊愈。这真可谓是诚孝感天。丁公藤,亦称光叶丁公藤,属于旋花科藤本植物,拉丁文名为Erycibe obtusfolia Benth或Erycibe sch-midtii Craib。主要分布生长在广东省的山地丛林中,常攀援于树上。中药性状:无臭,味淡。将丁公藤斜切成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的导管呈点状。制药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中医药理:性味:辛、温;有小毒。归经:归肝、脾、胃经。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用法用量:每次3~6g,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禁忌注意:丁公藤有极其强烈的发汗作用,因此体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解 琬:(公元637~718年待考),魏州元城人(今河北大名)。著名唐朝大臣。唐麟德三年应幽素举及第,授新政尉。后由成都丞超迁监察御史。唐圣历初年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擢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左迁沧州刺史。景龙中拜右台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唐景云二年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封爵济南县男。以老致仕。旋吐蕃寇边,起拜左散骑常侍。迁太子宾客。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终年八十一岁。解 晖:(公元912~991年),洺州临洺人(今河北永年)。著名北宋初期将领。解晖少有勇力,以父死兵事,得隶军籍。后唐时期戍守雁门,与契丹作战,以功迁奉国军队长。后仕后晋,在与安重荣作战时,解晖以功迁列校。至北周时期,从战契丹,率敢死士夜袭敌营,斩获甚众;又从征淮南,下黄州,擢虎捷第一军都虞候。入北宋之后,解晖从征泽州,力战,目中流矢;又从征太原,破太原军于境上。历高州、均州刺史。太平兴国中,迁霸州团练使。雍熙中,充云、应、寰、朔、忻、代等州都巡检使。后以右千牛卫上将军致仕卒。解 潜:(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宋朝镇抚使。解潜有个弟弟叫解洵,也是宋朝的官吏,北方土地沦陷后,被陷在金兵占领区中,无法归乡,很是痛苦,后来得人介绍,娶了一妾,那妾带来了不少钱,解洵才有好日子过。有一年重阳日,他思念前妻,落下泪来。那妾很是同情,便替他筹划川资,一同南归。那妾很是能干,一路上关卡盘查,水陆风波,都由她设法应付过去了。回到家后,兄长解潜已因军功而做了将军。兄弟相见,十分欢喜。解潜便送了四个婢女给弟弟。解洵其人喜新厌旧,宠爱四婢,便渐渐疏远冷落了那妾。有一天,解洵和妾饮酒,两人都有了醉意,言语冲突起来。那妾道:“当年你流落在北方,有一餐没一餐的,倘若没有我,只怕这时候早饿死了。今日一旦得志,便忘了从前的恩义,那可不是大丈夫之所为。”解洵大怒,三言两语,便出拳打去。那妾只是冷笑,也不还手。解洵仍是不住乱打乱骂。那妾站起身来,突然之间,灯烛齐熄,寒气逼人,四名婢女都吓得摔倒在地。过了良久,点起灯烛看时,只见解洵死在地下,脑袋已被割去,那妾却不知去向。解潜得报大惊,立即派了三千名官兵到处搜捕,却始终不见下落,史称其为“解洵妇”,到了清朝咸丰年间,著名画家任渭长特意刻绘“解洵妇”版画留世,在其《卅三剑客图》中名列第三十二位。解潜是南宋初年的好官,宋绍兴年间官为荆南镇抚使,政绩极好。他募人开垦荒田,大力发展农业,极大地增加了南宋时期的粮食生产,是南宋垦荒屯田政策的创导者,绍兴地区的屯田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后来解潜患病,在他病重时,宰相张九成去亲自探望他。解潜流着泪对张九成说:“我生平立誓要和金贼战死于疆场之上,哪知不能如愿啊!”说罢就死了。解 缙:(公元年),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育水鉴湖人(今江西吉水文峰镇)。著名明朝翰林学士,号称明初第一才子。祖父解子元,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进士,授安福州判宫,迁太史院校书郎,除承务部、东莞县尹,在元末战乱中死于乱兵。父亲解开,二魁胃监,五知贡举,以父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从事著述、办学,培养人才。母亲高妙莹,不但贤良淑慧,而且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解缙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传说他自幼颖敏绝伦,其母画地为字,于褪概中教之,一见不忘。五岁时,父教之书,应口成诵;七岁能属文,赋诗有老成语。十岁日涌数千言,终身不忘。十二岁,尽读《囚书》、《五经》,贯穿其义理。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参加江西乡试,名列榜首(解元)。次年,会试第七,廷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明成祖朱棣之时,入直文渊阁,进翰林学士,参与机务,后又兼右春坊大学士,一时诏令制作,皆出其手。解缙有治国安邦之才。初人仕时,甚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日,明太祖在大应西室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日上万言书,剖切陈词。他建议:政令要稳定,刑罚要简省,要整理经史,制定礼乐,表彰贤士,崇祀先哲,禁绝娼优,易置寺阉,薄赋敛,减德役,焚经咒,绝鬼巫,裁冗员,节流开源,以苏民困。他又指出:朝廷用人当择贤者,授职当最德才;应改革时弊,鼓励农耕,实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免去苛捐杂税,使民休养生息;要尚武以固边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连妻子,捶楚不加于属官。奏疏呈上,明太祖连连称赞解缙有安邦济世之奇才,治国平天下之大略。不久,解缙又献《太平十策》,再次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解缙这个人从小就是神童,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在明史上是个及诗文和书法大成之人。其文雅劲奇古,诗豪放羊瞻,书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狂草名一时,然纵荡无法。但凡这类年幼就名噪全国的人,骨子里的才气放逸,桀骜不逊,是后天名就者无法接近和比肩的。但有一点不好,这样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秀木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场就很凄惨。虽然他主持撰修《永乐大典》名流千古,但最终还是被锦衣卫活埋雪中而死,年仅四十七岁。别看只有四十七岁,解缙却历经了明太祖、明惠宗、明成祖三朝。明太祖执政的时候,解缙因才气过人被重用,后来因抗旨敢言被收拾罢官。明惠宗即位后重新启用。到了明成祖执政时期就因为进京奏事的时候,皇上不在家而见了太子,自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回去了,好家伙,一个“无人臣礼”之罪,就被下旨入狱,酷刑伺候,然后被活埋在雪中。胳膊拧不过大腿儿,这是真理,但这个“小胳膊”非要和“大腿”较量,那就是他的不识时务。得罪了谁别得罪小人,小人之人只认自己,不认道理,而解缙的嘲弄又是毫不留情的诗文伺候,当时的权臣对他既恨又怕,所以,陷害而死不足为奇----得罪人的买卖,花了身家性命的血本赔了给人家。“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个对子说给哪个文人,哪个文人都不愿意听。人家怎么也是文人,有没有真才识学,关你何事?你是才子又能怎么样哪?给你来点儿干净的埋法----雪埋行不?让你看别人都黑,看不见自己黑,好好让你干净干净!曾经一个当时的权臣曹丞相本来药依仗自己的权势,想给小解缙一个教训:“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这“小胳膊”一点儿也没给人家个面子,上去就对:“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题)!”别人是看了“老畜生”的笑话了,“老畜生”却要恨你一辈子,不陷害你陷害谁?你的对句高妙,那就来个高妙的办法要你的命,还是雪埋!要说解缙不懂温柔也不是实事求是,他的对子:“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谐音、立意、意境完美无暇,但可是你这种温柔怎么就不能对那些世俗小人温柔温柔哪?对着那些花花草草温柔有谁回报你吗?死到临头,让你吝啬对世俗小人的温柔,给你找个没花没草的季节,冬天咋样?还就是雪埋!文人、权势和世俗,口诛笔伐的可畏,冤枉死你个大才子,后人记住了《永乐大典》,后人记住了你解缙的丰功伟绩,后人也面对你的才气逼人暗自悲叹,但是,后人之中有多少赞扬你的刚直不阿,而纷纷刚直不阿?表面赞扬你一下可以,但后人不想被雪埋,即使那样很干净、很另类、很温柔。说不定没准儿埋你的时候,后人看见了还要说:“该埋!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我不如你,但至少我还活着。”抱着“活着”不放的人当中,不乏那种看似与你隔世神交而高呼“敬佩解缙”之人。解缙不仅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且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他屡次上疏,针泛弊政,弹劝奸馁小人,由此导致他一生坎坷,时而得宠,时而失宠,时而升迁,时而贬滴,直至被人迫害致死。还是初人仕时,解缮曾指责兵部僚属玩忽职守,尚书沈潜对此极为恼怒,上疏诬告解缮。太祖由此也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韩国公李善长因罪被太祖处死,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他又代御史夏长文革疏《论袁泰奸黠状》,历陈御史袁泰蔑视朝纲,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处罚,对此怀恨在心。太祖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召解缙的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在老家八年,他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病逝,缙进京吊丧。时明惠帝临朝,袁泰乘机进诲言,攻击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明惠帝听信诲言,贬解缙为河州卫(今甘肃兰州)吏。当时的礼部侍郎董伦为明惠帝所信任,在明惠帝面前为解缙说了不少好话,这样,解缙才在明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师复职,任翰林待诏。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摧解缙为翰林待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进文渊阁参预机务,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这一时期,明成祖对解缙很信任,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解缙被摧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时。但皇帝的宠爱改变不了解缙刚正不阿、坚持正义的气节,对不合礼仪之事,他还是要反对的。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照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解缙为说服皇上,想到他特别喜欢长孙,又进言恳谏:“长子且不说,隘下不是很喜欢圣孙吗?”朱棣想了想,最后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照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照深恨解缙。朱高照自以为有战功,又深得朱棣宠爱,常存夺嫡之心。见此情形,解缙上疏劝阻说:“启争也,不可。”朱棣认为这是离间他们的父子关系,对解缙很有意见。明永乐四年,明成祖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漠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照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明成祖北征未归,故只好晋渴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照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成祖为此震怒。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疏上,明成祖愈怒,诏令将解缙逮捕入狱。解缙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并株连多人。明永乐十三年农历1月13日(公元日),锦衣卫首领纪纲递上囚籍,明成祖看到有解缙的名字,便随问:“缙还没有死吗?”纪纲其人一贯草营人命,深为解缙憎恨。因此,他怕明成祖赦免和启用解缙,便赶回狱中,假意置酒祝贺,将解缙灌醉,然后埋于雪中,将解缙活活冻死。那时,解缙才四十七岁。解缙被害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其后裔子孙在辽东生息繁衍,后来居然还是满清击灭明朝的汉军旗中最骁勇凶悍的将士。解缙在朝时,以贤德论主切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明成祖曾把朝廷大臣的名单给他,命他“疏其短长”,于是解缙一一写出:“天资厚重,中无定见。夏原吉有德量,不远小人。刘情有才干,不知顾义。郑赐可谓君子,颇短于才。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黄福秉心易直,颇有执守。陈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礼直憨而苛,人怨不恤。陈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宾薄书之才,理偿之心。”明祖将奏疏交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又询问尹昌隆、王汝玉两人情况,解缙即刻回答说:“君子,而量不宏;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明仁宗即位,拿出解缙的奏疏给首辅杨士奇说:“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称赞解缙的文章雄劲奇古,新意叠出,可与司马迂、韩愈等人媲美。因此,下诏把解缙的妻子、儿女、宗族赦归吉水。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8月,明仁宗特赦还所抄家产。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仁宗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溢文毅。解缙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亲自主持了《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明成祖即位不久,命解缙编纂《文献大成》,企图把历代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但由于人手少,时间仓促,一年成书,明成祖阅后,认为所篡尚多未备,过于简略,不符合他的原意,于是决定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又征召二千多人参加编专毒、较订、录写、绘图、圈点等工作,重新进行编寨。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这部大类书终于编成,取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共有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三亿七千万字左右,“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辑人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医学、工技、农艺、志乘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按《洪武正韵》的韵目排列次序。这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被誉为编纂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广的百科全书。解缙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诗歌、书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气横溢,下笔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诗,现存诗五百余首。他的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逼似李白,而律诗绝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长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用笔之精妙,出人意表。后人对他一生的评价是:“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要论根底,解缙侍奉过三代皇上,朱元璋曾经亲口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如君臣,恩犹父子,你对我有什么谏言应当言无不尽才是啊!”要论经纶,解缙曾经领导三千多文人以三年时间,完成了宏大类书《永乐大典》。然而这位既有最强大靠山,又有满腹长才的庙堂伟器却没得好死,只活了四十七岁。解缙还著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春雨杂述》一卷、《古今烈女传》三卷、《白云稿》、《东山集》、《太平奏疏》等。解缙墓,初葬于吉水县仁寿乡一都霸溪(县城北四公里处)。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知县罗黄裳因河岸坍塌危及墓体安全,令将解缙墓迁移县东门外东山亭(今吉水市气象局院内)。九、名人名篇:解缙诗作摘录:《桑》: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丝汝,却教桃李听笙歌。《菖蒲》: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锯子》:曲邪除尽不疑猜。昔日公输巧制来。正是得人轻借力。定然分别栋梁材。《斧》:斫削群才到凤池。良工良器两相资。他年好携朝天去。夺取蟾宫第一枝。《赴广西》: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全州舟中作》:万里西风一棹轻,那堪滩水作波声。虽然险不如巫峡,不到天池不肯平。《过清湘》:自到灵川日日晴,客怀清梦绕神京。兴安渠下斗初渇,一夜雨来新水生。《滑跤》:春雨滑似油,下得満街流。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豫章怀古》:地入洪都景物稠,界分吴楚重干摄。滕王有阁空芳草,孺子无亭但古邱。西去帆樯皆北向,南来江水自东流。消沉多少英雄客,李蔡封侯广不侯。《游七星岩偶成》: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七星岩窟髯灯火,百转萦回径路通。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泽深处有蚊龙。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就日门前春水生,伏波岩下钓船轻。漓江倒影山如画,榕树交柯翠平城。村店午时鸡乱叫,游人陌上酒初醒。殊方异俗同熙皞,欲进讴谣合颂声。度水穿林访隐君,七星岩畔鹤成群。犹疑仙李遗未实,几见蟠桃结绛云。石乳悬崖金烂烂,瀑泉瞪洞雪纷纷。流莺满树春风啭,共坐高吟把酒闻。桂水东边度石桥,酒旗村巷见渔樵。葭祠歌吹迎神女,野庙频繁祀帝尧。附郭有山皆积石,仙岩无路不通霄。日长衣乡观民俗,行乐光辉荷圣朝。《过新淦寄胡能定》:紫淦堤门十万家,市南多见使君车。凭将旧日阳春曲,散作侯官棠棣花。《庐山歌》:昔年拄玉杖,去看庐山峰。远山如游龙,半入青天中。四顾无人独青秀,五老与我同舂容。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二仪自高下,吴楚分西东。洪涛巨浪拍崖下,波光上与银河通。吸涧玄猿弄晴影,长松舞鹤号天风。天风吹我不能立,便欲起把十二青芙蓉。弱流万里可飞越,因之献纳蓬莱宫。羲娥倏忽遂成晚,往往梦里寻仙踪。如今不知何人采此景,树下一老与我襟裾同。披图题诗要相赠,气腾香露秋。子归烦语谢五老,几时白酒再熟来相从。《悼贵妃》: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呜呼哀哉,尚飨!《风落梅》: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许臣看。拼今宵,倚栏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解缙撰、题、应、对联摘录:容易;色难。骑父作马;望子成龙。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子坐父立,礼乎?嫂溺叔援,权也。千年老树作衣架;万里长江为浴盘。白马尾拖银扫帚;乌鸦项带玉绦环。小犬乍行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城郭新开秦郡县;簪裾皆是汉公卿。出水虾蟆穿绿袄;落汤螃蟹着红袍。井底蛤蟆青间绿;盘中螃蟹白映红。月下子规喉舌冷;花中蝴蝶梦魂香。啼月子规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鱼鳞万点金。日照龙鳞万点金。雨打羊毛一片毡。严父肩挑日月走街巷;慈母手推磨石转乾坤。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仙子吹箫,枯竹节内生玉笋;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那个能弹?东风吹倒玉瓶梅,落花流水;朔雪压翻花径竹,带叶拖泥。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金水池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二猿断木深山中,瞧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失足淤泥内,看老畜生怎能出蹄[题]。地不扫、钱不撒、蟾不鸣,笑饱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脚、炮无烟,闷煞阵内将军。解缙《大庖西封事》:臣闻令数改则民疑,刑太繁则民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近年以来,台纲不肃。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御史纠弹,皆承密旨。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朝捐刀镊,暮拥冠裳。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古者善恶,乡邻必记。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乡邦。同寅协恭,相倡以礼。而今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是使柔懦之徒,荡无廉耻,进退奔趋,肌肤不保。甚非所以长孝行、励节义也。臣以为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催科督厉,小有过差,蒲鞭示辱,亦足惩矣。臣但知罄竭愚衷,急于陈献,略无次序,惟陛下幸垂鉴焉。解缙《太平十策》:臣闻有尧舜三代之君,而法尧舜三代之治,则超过唐宋。而太平千万世者,理道之必然也。钦惟皇帝陛下,德侔天地,诚尧舜三代之君。而今之治,尚未及唐宋,此臣所以日夜有望于陛下也。况臣蒙陛下之恩至深至臻,刻骨铭心,思所以补报。因思当今之急务,王政之大端,不过十事而已。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三曰正管名,四曰兴礼乐,五曰审辅导之官,六曰新学校之政,七曰省繁冗,八曰薄税敛,九曰务农,十曰讲武。谨条陈以献,名曰太平十策。惟陛下悯其愚忠,少加采览焉。一曰参井田均田之法。本无难事,但以为江南地狭田少。不可井治沟洫,劳民而不易成。且一时动摇,令民失业,故历代纷纭,莫知迁从。唐太宗固有意矣,而无其臣;周世宗亦有志矣而无其时。则太平万世之法,固有待于今日也。为今之计,唯行井田参田之法而行之,不以拘于方里。而井劳民动众,设沟治途,而事事合古也。宜令户部会今天下丁口若干,田亩若干,令民二百丁为一里,里同巷,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中为堂,右为塾,左为庠。推其父老年高德厚一人处于中堂,朝夕告谒,而取正焉;择有文行一人居于右塾,民年八岁者入焉,教以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一人居于左庠,民年十五者入焉,教以诗书礼乐修己治人之方,毋敢纵逸。每丁受田若干亩,庐舍、邑居、池井、畜牧、山林、蔬果之地若干亩,树艺各随其土之所宜。一里之人,各治其私田若干亩,而共耕公田若干亩,山林畜牧之地亦如之。民年二十受田,老免及身后还田,卖买田地则有重刑。朝而毕出,各事其事,暮而毕入,习学左庠;后为中堂,妇人相聚以治女工。有地狭人稠,土地硗瘠之乡,有司资以舟车,给其衣食,徙之江淮之间,闲旷之地。孰不怀然以相从哉?如此贫富何患其不均?讼词何患其不息?天下何患不治?太平万世理有必然也。先将古人井田均田小宗之法,及小学、朱子家礼、颜氏家训、吕氏乡约、女教,及今义门郑氏学范等书,类聚考订,刊行天下,长幼习读,有亲族异产者务要即时同居共爨。如有不遵,迁于化外。二曰兼封建郡县之制。夫众建诸侯而少其地。此万世不易之论。周家以是长久天下之所共知也。世儒议论纷纭,不足稽考。为今之计,异姓不可封也,惟诸王所封之地,宜以一县令主治之。循古者诸侯之制,择贤以辅。惟世子袭爵,其庶子十岁以上者,则于水陆都会山川要害之处别封以一县,择贤能之人辅之。如此,则岁有封建不过五六。十年之间,州县将尽为侯国,而天下诸侯皆陛下子孙矣,岂不万年磐石之固哉。惟帝子封王,王之嫡子袭王爵,庶子定封侯,九年考其贤者封王,次贤者封公,其有过降为伯、子、男,封地广狭并同。有无子者,他国庶子继立,务要亲疏足昭穆,得其至当。先将古者侯国制度考定成书,刊行天下通知。先给一本诸王。古人削地之法不可行。尽削地益地,后致强弱不同。三曰正官名。今之六部,即古之六官。而尚书之官,本汉朝内臣,如尚衣尚宝之类,而以为六卿,名实不相符矣。侍郎之名,亦自不通,宜改从古。四曰兴礼乐。今天下祭祀无乐,宜详定颁行天下。古者庶人皆通音乐。今天下和平,宜令百姓并习音乐。宜令天下访求精晓音律、通究礼典者,条陈画图以进。天下生员,每间日习礼乐,如出杨画图晓示之后,无能通晓者,或选乐生往教,或令自求师。如是,数年之后,今大常乐舞生及教坊司,皆可罢斥矣。禁天下胡琴羌笛,应俗乐,禁庶人不可圜社。京城及天下官路,宜分为五级,广若干步。中为御道,高于地若干丈。其左,官员儒士行路,农商行路;其右,工人行路,妇人行路。使四民不收之人,无自出焉。古人男女异路,亦此意也。并以槛墙隔之,墙高及肩,于上印刻禁戒,不许俎越。其士农工商之人异其衣冠,使四民不收之人无容其身。士缁布冠乌纱,深衣漆为之骨,簮履篾以白,皮布任用,黑质白绿,其常服许戴今之头巾及大明帽、圆领衫、丝条皂靴等。生员并用,农工商贾不许。农台笠,棕草任用,上衣稍长,下及于膝,布裳履篾以布,布草任用,以皂啻台笠以竹,直领衫,履篾白布,布草任用以白。五曰审辅导之官。夫辅导诸王宜择方正之士以佐王,王必敬而礼之,朝夕谘访。今后凡王府官,宜审试之。教世子之法,及前后左右之官,今皆未备,宜先令搜求古法,及贾谊之策而行之。六曰新学较之政。每县学生员三十人。每岁春秋二季,县之儒士试于学,试中曰后士,始入县学。县设公宴迎师至其家,县官亲送。二年各县之生员试于府,以八月试,中曰选士,始入府学,宴迎之礼亦如之。三年乡试、会试、殿试如今制,始曰进士。每岁府学贡十人于国学,曰贡士。试中,县官传接名至其家。府县滥取,并有重罚,间制科取士,不用大臣保举,余从宋制,宜少取数名,并赐进士及第,前进士及三甲者许应。宜令天下投进诗书著述官为刊行令福,建各处书坊。今国学见在书板,文渊阁见在书籍,参考有无,尽行刊完,于京城及大胜港等处,官开书局,就于局前立牌,刻详书目及纸墨二本,令民买贩,关津免税。每水陆通会州县,立书坊一所,制度如前法帖本,亦宜求善本类聚刻石一木。七曰省繁冗。州县地方名户大小不均,宜均平之。官员繁冗不足为治。州县繁要去处,止用正官一员、首领官一员。僻远去处,止用一员,若所用得,一人为之有余矣。各处卷宗,长幅大卷常有遗失。今后每年一县将簿十二本赴京用给勘合,回县书写案卷,其各衙门行移状辞等项。删去繁文,止用小纸勘合一张,广狭随文多少,务要与簿相等。立卷随即粘上于簿,岁终六本解赴京六本收本处。后堂设案六双橱六,衙吏当官前写办文书,一置一柜,于公厅专收文簿,朝则官启之,暮则官封之。如事多,未一年而卷簿满者许奏添一也。各宜立铸钞库,伪造钞者滋多刑之不绝,宜于钞上置半印勘合流泒字号,一贯一号,两贯同号,真伪可辨矣。八曰薄税敛。宜令天下钱钞金银彀帛金银使用,啻贾之利有盈亏.都会之地有兴庙。今税有定额,民必受害。宜令各处税课随时多少,从实征收;或令百姓各人户上,先行补纳,官收税钱,至冬均给还之,则众轻易举,官民俱利,百姓无巡揽赋咸之困矣。九曰务农。农者天下之本,而食者民之天。故蓄积多而备先具。兵荒岁旱,诚不足忧也。及今丰岁,正宜于天下要害之处,每岁积粮若干,民乐近输,而国受长久之利,计之善者也。每一里设田峻一人,以今之耆宿为之,专一巡察,以警勤惰。以农桑集要等书教之。先将农桑集要、齐民要术及树艺水利等书,类聚考订,颁行天下,令各家通晓。义仓之法,宜悉讲求。即今天下民自建立。则虽有水旱,不足忧矣。十曰讲武。宜依唐宋旧制开武举,昔郭子仪之徒亦出于是也。古今通患,郡县无城,器械不完,籴粮不备,妖贼长助所在风靡。今太平之世,正宜于各处州县皆立城池,令民冬月修筑,就各处立武学。各处夜则击析守城。各处生员尤当讲兵书、习武事,文武并用,久长之术也。军器木石草糓,宜于武学之后各置仓库,每岁成造,时时简视,务要坚良。武举凖科举之制国学,宜高大其制,环之以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早则升堂,一揖退而会食。各处其所听,其自相讲贯学门之内,听其自然,止禁其戏言戏动,无故而出学。四时之季,试有不善,责令改之。不改降之下等;再不改免冠责之;三不改加刑焉;四不改屏之远方;三年而不悔,投之四裔,终身不齿。将武经之属考校而使之习。武举定式,宜参唐宋制一大将凯还宴于学宫,凡武举之子,皆令入学。可用则受之以职,其不才则罢黜之。十策谨如前。万一可采,伏望内降手敕,付大臣施行,臣复切念。前者妄论迁谋,干渎圣听,战兢累日,以待斧钺之诛。陛下怜之不已,赦其罪戾,臣愈感恩浸入心骨,知陛下既以臣为亲臣矣!臣固不敢自同于众人也。若此陈献非云报国以见臣一介愚蒙,拳拳之忠耳。至臣之许国天长地久,皆建功立效之时。惟陛下幸垂怜之!附录: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解说的水平如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