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 -玩- 家 网络游戏 这请问还算 安 全的吗?把 钱 放安全裤里面还穿内裤吗好怕 怕!

没人邀,主动来上一点私货,不喜勿喷。&br&&br&如我们所知,奥瑞刚允许资料的检证。&br&同样如我们所知,当发现伪证之后,是直接判负的。&br&&br&&b&但&/b&&br&&br&&b&传辩是不允许检证资料的。&/b&&br&(当你经过查证,抛出一个结论后,对面信誓旦旦来了一个反例。对方辩友不是啊,南非/津巴布韦/坦桑尼亚 明明就有增产的案例啊,你看哪里哪里,亩产量增长了五百斤啊。当时感觉真是,duang!!!喂你敢不敢把你的数据资料拿来给我看看啊,到底是什么鬼啊。)&br&&br&&b&在无法检证的情况下,对对方资料的质疑,消耗的时间成本太高,而且很可能没什么卵用。&/b&&br&(你质疑了半天,拿不到实证,打不死人。毕竟李文琦提到的那么憨厚的瞎编,终究是少数。比赛时间就那么短,质询时间还有战术布置的东西要打,问不死的情况常有,而通常这种情况下,评委老爷爷会觉得你吹毛求疵、无理取闹。)&br&&br&&b&有几场比赛输了之后,真的会去检证对面伪证呢?&/b&&br&(去年我在某校校赛半决赛现场,见到了赤裸裸的伪证,我很愤怒的在赛后提问里质疑,但是似乎比赛双方无论输赢,对此都并不是很在意。而且似乎也不是每个比赛,都在赛后伪证判负的。)&br&&br&&b&伪证要怎么定义呢?&/b&&br&(很多时候我们准备的比赛,数据是80那就80,可是前面的修饰词明明是A,悄悄变成B;各大门户网站标题党的撰写风格,记者的描述偏差,也极容易造成比赛里的证据和论证效果之间产生出入。有时故意,有时无意,伪的程度,论述的程度,也都有不同,那怎么才算伪证?)&br&&br&&b&你弱你有理。&/b&&br&(对方辩友您方这个数据/这个例子是错的,真相其实是balabala;哎呀对方辩友,这是我方二辩口误啦,其实是balabala,我们就不要在意啦。…………那要是我们没花大力气质疑你的证据出错,是不是这个“口误”就这么一直打整场了?)&br&&br&&br&所以理论上,辩论赛可以“说谎”,比如我觉得精神出轨应该被谴责,但是我一样打了精神出轨不应该被谴责的题目。但如同这个问题里大家探讨的,关于证据的真伪,辩论赛是不可以说谎的。圈内人对伪证也很排斥。&br&可是正如上面所述,即使排斥,这样的说谎,要做到不被人揪出来然后获利,其实很容易,而它的对手,要花上好几倍的力气,可能还收不到一个好的效果,只能吃哑巴亏。&br&&br&&br&因此,提出私货。&br&&br&&br&&b&大型国际比赛应该尝试在赛前,要求参赛方将比赛中可能用到的资料、数据、例证,以完整纸面形式交给评委。供评委在比赛过程中随时阅读。&/b&(比赛方提供一份资料,由组委会备案多份)&br&&br&原因如下:&br&&br&因为传辩的赛事模型,导致交互检证极难实现。但通过提前上交资料,将双方实证交由评委,是一种较好的判断方式;&br&&br&参赛方在遇到不明数据时,提出的质疑更容易被评委感知,而实战中的攻击是否有效、对方数据和论证是否有被接纳,评委也将更容易去判断;&br&&br&出现奇怪的数据不再需要赛后的伪证,赛中评委即可随时反向搜索;&br&&br&对于是否有不当表述、过度渲染,评委将更容易通过参赛方的语言和上交文字之间的对比,有清晰判断。伪证如何定义将容易被交给评委自由心证,虽然这容易引起对评委的进一步攻击乃至撕逼大战2.0,但这总比参赛方,尤其被对方过度渲染、不当表述的一方坑了以后吃哑巴亏,赛后憋屈来的好太多;&br&&br&口误?呵呵。&br&&br&以及还有,当比赛中双方数据出现对冲,截然相反两份数据(尤其是两份统计报告)的时候&br&我通常觉得,因为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有不同的统计范本,所以这样的情况还是可以理解的,不奇怪。&br&即使我知道我自己所引用的统计结果并没有问题,我也愿意相信对面所引用的数据,至少也是真实的。&br&&br&既然站上三尺辩台,我希望接下来的45分钟里积极而有意义,我愿意阳光的看待彼此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我相信这不是伪证,只是因为我们立场不同,侧重不同,我们对数据的把握还也不足,统计的规范性确实也还不够,所以我们搜寻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br&我更愿意去相信,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质疑上面。&br&但不乏有人,因为清楚自己的证据属实,所以在场上或明言,或暗示,或直接,或影射的,告诉评委或者试图告诉评委这样的一个信息“他们所引用的统计结果是伪造的”,“他们在做伪证”。&br&&br&虽然你用的资料是真的,但是我不喜欢你心里的阴暗。&br&我们可以去分辨哪个统计结果更权威,告诉评委“我这个更权威,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去探究哪个统计的范本更有价值,哪个算法更正确,告诉评委“我这个更精准,更有说服力”。&br&当我相信彼此的数据都是真的,却遭到对方的质疑的时候。你心里的不信任和这种手段,会大大降低我和你进一步讨论下去的兴趣。&br&&br&当双方提前交上资料后,有不同数据,那就解释咯。在相信真实的前提下,讨论权威性和准确性,至于实际的真伪,交给评委的判断力,实在省心太多。&br&&br&&b&最后,主办方需保存每场比赛双方所提交的资料并保存,备案3-5年。&/b&&br&&br&&br&&br&&b&提出这个做法,因为我们总是很反对辩论赛里的“说谎”,但却也总避免不了这方面的“谎言”。无论比赛官方还是民间,国际还是国内。&/b&&br&&b&而我们发现,我们对于这样的“谎言”,有的时候竟是如此的无力无措,除了自律,竟然找不到太好的办法去应对,然后好人一再吃亏。&/b&&br&&br&&br&&b&提前上交使用资料的方式,可能会比较麻烦。建议从一些四校赛、八校赛等小比赛开始尝试,效果有待考究,但我很期待。&/b&&br&&br&&br&&b&利益相关:&/b&&br&&br&&br&1、2013年福建省省赛决赛,辩题基因改造作物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持反方。在明知对方申论所述,关于&b&基改作物增产效果部分实证有误&/b&前提下,因为还有任务布置任务需要在质询中展开,只敢用了40秒质询时间简单追问对方实证,然后急匆匆展开本方所布置战场。事后回看视频,那40秒几乎是对方整场最狼狈的40秒。&br&&br&2、比赛后和评委老爷爷握手,&b&老爷爷认为我追问的那40秒“偏题”了。对,原话是“偏题”。&/b&&br&&br&3、还是那场比赛,当自由辩再次追问关于&b&“基改作物并无增产效果,目前无实证,您方论证有误”&/b&时,duang……对方来了一个例子,南非的,闻所未闻。当时的感觉是恨不得和对面说,总不能你说是就是把,我们查了一个月大小资料都没看见过这个,你把论文拿来我看看好不好……&br&&br&4、某校校赛半决赛,我对那份伪证至今记忆犹新。不过很显然我当时的愤怒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即使那场输了比赛的队伍,即使知道对方证据伪造,似乎也没有人想过要在赛后去质疑伪证。&br&&br&5、有偏差的描述或者修饰的论据,年轻的时候,我也这么干过。&br&&br&6、2014年中华辩论联赛全国八进四第四场,双方在场上提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统计结果。&b&我方数据来自网上摘出的2013统计年鉴,对方数据来自买了一本书叫做统计年鉴,书里2013年的数据。&/b&当对方拍着书明示评委我们的证据系伪的时候,我忍着想要把那本书要过来的念头,解释了一遍我们的数据出处。当对方第二次拍着书问我们看了这本书这里面,2013年的数据怎么和你说的不一样,明示评委我方伪证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和他继续讨论下去的欲望。当时我只想说:&br&&b&“既然你觉得我方造伪,那咱们比赛先别打了。咱们下去各自提供资料互相检证。你的资料我相信你,我们的资料你说是伪造的,要是检证完确实是伪造,那我们输;要不是伪造的,那你们输,敢不敢。”&/b&&br&&br&&br&7、&b&当主办方保存每场比赛双方提供资料并保存备案的做法实施后,我家梧桐和他的南京审计学院辩论队,很快就将拥有辩论圈最庞大的数据库。&/b&
没人邀,主动来上一点私货,不喜勿喷。如我们所知,奥瑞刚允许资料的检证。同样如我们所知,当发现伪证之后,是直接判负的。但传辩是不允许检证资料的。(当你经过查证,抛出一个结论后,对面信誓旦旦来了一个反例。对方辩友不是啊,南非/津巴布韦/坦桑尼亚…
对于你花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你有权提出任何质疑和指责。而无偿的获得的,你可以提出意见,但没有权利指责。&br&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有人指责,就可以说:你行你上啊。同类的还有“爱用用不用滚”。&br&比如你电影院看电影就可以吐槽国配,但是你上网下个外国电影就不能骂人家字幕组垃圾。你买的游戏可以吐槽,网上下个盗版游戏——爱玩玩不玩滚啊游民喷子。&br&&br&当然这只是一个用法。我认为楼下的“&b&一个人不了解关键情况就没有批评的资格&/b&”也是十分正确的。你可以喷,但不能无脑喷。对于没喷到点子上的,也可以使用“你行你上”。&br&比如!某些伟大的评论家们,在人家辛辛苦苦的答案下面说“太片面”、“这种答案也能xxx”、“知乎越来越xxx”。呵呵,你有这么评论的自由,但答主们也大可以答一句“你行你上啊”。
对于你花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你有权提出任何质疑和指责。而无偿的获得的,你可以提出意见,但没有权利指责。这个时候如果你看到有人指责,就可以说:你行你上啊。同类的还有“爱用用不用滚”。比如你电影院看电影就可以吐槽国配,但是你上网下个外国电影就…
去年全国大学生税收辩论赛的全国1/4决赛,南审的对手说自己在税务局的教育下知道了自己以前打工不交税是不对的,就去补交了。这个例子因为南审辩手觉得不重要就没去抓,比赛结束后,主席路一鸣冷不丁问了句:“你说知道不交税不对去补交,那你到底赚了多少又补交了多少呢?”结果那支队伍的辩手面面相觑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显然这个例子是他们瞎编的。路一鸣前辈转过头对南审辩手说:“你们看,如果你们场上能意识到并质疑一下,效果会如何?”&br&&br&现在的许多比赛,如果关键数据是伪证,比赛可以直接改判。譬如奥瑞刚、CDA、首届全独辩都有专门的质疑证据环节,世锦赛也出现过评委检查证据。应该说在政策辩论日益推广的今天,故意的伪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br&&br&但如果是一些小假话,譬如刚提到的税务赛这个,我觉得不至于直接判负,甚至如果对方不质疑,评委一般默认成立。但如果真的被对方打脸了,你要承担被扣分的后果。&br&&br&此外,还要看你的谎话是干嘛用的。如果是关键证据,比如数据或者科学调查结果,那显然不可以;如果是本来就没人当真的段子,那么评委一般很宽容。题主你提到你讲一些虚构的经历,我是评委的话我一般能容忍,但你也别觉得这个能多有效果,加多少分,也就姑且一听罢了。
去年全国大学生税收辩论赛的全国1/4决赛,南审的对手说自己在税务局的教育下知道了自己以前打工不交税是不对的,就去补交了。这个例子因为南审辩手觉得不重要就没去抓,比赛结束后,主席路一鸣冷不丁问了句:“你说知道不交税不对去补交,那你到底赚了多少…
排第一的匿名同学其答案本身是正确的,我很赞同。不过他这次失误了,这次辩论中Frank Underwood的被打断,并不在交互质询的环节被打断的,而是在他申论的过程中被Dunbar打断的。从规则本身来说, Dunbar是犯规了。&br&&img src=&/da3bbfeacacb_b.jpg& data-rawwidth=&1011& data-rawheight=&5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1& data-original=&/da3bbfeacacb_r.jpg&&&br&(注:约翰是本次辩论的主席。Frank在抗议。 )&br&&br&题主,你的疑惑是这个吧。&br&&br&在美国,辩论几乎无处不在,是四处可见的。作为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语言所带来的传播影响是很大的。也因此,辩论在美国的发展极其迅速,在辩论研究和运用上,是处于世界绝对领先水平的,即使是西方老牌的辩论国家如英国,也已逐渐放弃原有的牛津标准制,而开始容纳美式辩论的制度了。&br&而题主你所问的这个,只是诸多辩论行为中的一种——「竞选辩论」。它和我们平时常见到的「竞赛辩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br&比如,这场辩论中,其实还有一个辩手:众议员Jackie Sharp参与竞选,对,这场「辩论赛」并不是1V1,我们俗称的正方、反方,而是1V1V1的,三人各自为战。&br&恩,我们可以称之为甲方、乙方、丙方。&br&&img src=&/c20d97be04f922aad54c5e341bed0939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4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c20d97be04f922aad54c5e341bed0939_r.jpg&&&br&肯定有人第一反应是:我kao,三人混战?这怎么打?谁先说话?自由辩论岂不是会七嘴八舌?&br&我想说,不会的。&br&在美国,是没有中国自由辩论概念的。无论是「议事辩论」、「法庭辩论」还是「竞选辩论」,他们都遵从在美国「竞赛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辩论的理解:&br&1.申论。说己方观点,满满的论证、数据、报告,极少无佐证的断言。&br&2.驳论。反驳对方的观点,巩固己方观点,但不允许说一辩申论外全新的观点。&br&3.交互质询。质询者不得申论,被质询者不得反问。质询者可以打断被质询者的回答。被质询者不能恶意逃问题。&br&(注:以上法庭、议事、竞选三种辩论,恰好对应三权分立的司法、立法和行政。竞赛辩论在美国常被称为academic debate,但实际上并不是只在学校举行的,所以一般我们称为竞赛辩论)&br&&br&这三个自小练大的基本过程给了美国辩士良好的素养,即使遇到自由辩论大家可以敞开随便说的环节,如果你要打断对方,一般总是会有让人们信服的理由,符合上述的原则,而非纯粹的、恶意的某些技巧之类的东西。你们会看到,在该集中,Dunbar每次的打断都是成功的,场下都是鼓掌的,场面看上去并不难看,Frank Underwood被搞得是相当难受的。&br&&br&但是!大家要注意,交互质询过程打断可以,自由辩论打断也另说,而Dunbar打断Frank Underwood的部分,却是Frank Underwood在申论的部分。也就是开始时诉说的本场比赛的规则:本场比赛分两个部分,主席John提一个问题给候选人,候选人用1分钟回答,然后三人5分钟自由辩论。而Dunbar打断的时间,却是Frank1分钟回答的时间。所以,Dunbar明显是犯规的。&br&而也因此,实际上题主你看到的我所截的图,Frank Underwood对主席John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申诉:啊,John,你看,她犯规了,这样下去没法正常交流下去了。&br&&br&主席有没有接受申诉并且解决的权利呢?有!&br&&blockquote&质询者需要控制质询的时间,答辩者的回答必须简短明确,并由主席明确问题是否相关,回答是否完整明确。&br&当然,赛后辩手可以向主席提出申诉。主席也无权裁定申论、结辩部分是否问题解决明确。&br&
&认识辩论&台湾 游梓翔&/blockquote&主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可以当场制止的权利呢,原因很简单,在竞赛辩论中,如果这个权利给评委,评委要等比赛结束了才能表态说这事儿扣分不扣分之类的,太滞后了,当场表态的话又有多个评委,谁说了算呢?且对很多辩手来说,这种行为是某种能够获胜的技巧:「赛后扣分,还不如中途恶意逃避问题,或者回答问题很冗长,把对方赖成一锅粥赚得更多」。&br&所以,主席是有这个权利的。&br&那John接受了这次申诉没有呢?没有。&br&&br&我说起来,原因有两个:&br&1.这不是竞赛辩论,是竞选辩论。而比赛也没被完全打断,正在正常的继续下去。&br&2.“你Frank Underwood自己没回答老子提的问题,去说联合国部队,还扯开来说人家Dunbar的坏话,尼玛。”&br&而且,这次申诉行为的实际结果是,Frank Underwood已经成功的靠这次表达申诉的行为,「打断了」Dunbar的「打断」,将这一轮危机度了过去。&br&&br&这应该就是片中,题主你疑惑的这部分打断。Dunbar的确犯规了,至于破坏辩论原则,我认为她没有。原因很简单,竞选辩论的原则是依其传播的结果而定的,并非严苛的竞赛活动。而这种打断并不鲁莽,你仔细看,她是等Frank Underwood将一个观点表述完才「插嘴」的,并没有破坏整场辩论的交流效率。&br&&br&而我们平时看到很多辩论赛中的打断往往是粗鲁的,有些辩手回答时也经常是恶意逃避问题的,这些但凡在辩论中影响沟通的行为,反而一般都认为是违反辩论原则的。&br&&br&至于王自如和罗永浩,说实话,是实力差距太大,王部分缺乏经验,倒并非罗永浩太撕逼。那场辩论里是有很多值得辩论人学习的地方的。&br&&br&&br&最后补充两点:&br&1.交互质询(有打断那个)并不是辩论的重点,它往往在整场辩论中只处于辅助部分,最重要的一定是申论。&br&2.我上面说的驳论,是为了强调二辩的申论是不加入新观点的,方便理解才用此词强调,本身应该也作「申论」的。
排第一的匿名同学其答案本身是正确的,我很赞同。不过他这次失误了,这次辩论中Frank Underwood的被打断,并不在交互质询的环节被打断的,而是在他申论的过程中被Dunbar打断的。从规则本身来说, Dunbar是犯规了。(注:约翰是本次辩论的主席。Frank在抗议…
这是个好问题。&br&仔细回忆了下从刚上高中到本科毕业的七年,想到的结论大概有点“反辩论”。&br&&br&想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变得不爱和别人争论。&br&&br&争论总是想争个高下对错的。但是看过同一个题目下繁多的立论,扒过非特定研究人员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看的论文,研究过很多颠覆三观的数据的之后,会发现别人不一定是错的,自己也不是对的。&br&这是认识。&br&&br&从而,时时刻刻都会觉得自己不一定是对的,是因为看多了反而知道自己懂的少,知道话不能乱说。&br&这是谨慎。&br&&br&别人不一定是错的,不是说他一定对,而是他的看法限于视野、价值观、阅历等等,在他自己的语境中,那些自认为错的可能会是对的。&br&这是理解。&br&&br&在此之上,会变得不愿意向别人强加自己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信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辛酸。有时候会觉得,告诉一个人他的认识是错的,不如想想他为什么会错,然后告诉他,某种程度上他是对的。&br&这是关怀。&br&&br&所以,哪怕有个人抛出一个我绝对不会认同的观点,我也会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么想,他经历过些什么。只要不违法不反社会不反人类,我都不会去反驳。&br&所以,和老队友们聊到违法乱纪反社会反人类的问题的时候从来不会刻意避开,反而慢慢悠悠心平气和地讲。因为我们彼此知道,我们只是在讨论一个问题的一些方面而已,谁也不会真的认为一个错的东西是对的。&br&这是接纳。&br&&br&最后,甚至变得有时候不喜欢掩饰说错的话,不喜欢粉饰地说话,不喜欢绕着弯说话,不喜欢说谎话。&br&在场上掩饰、粉饰、绕弯、撒谎,不都是因为自己打心底里知道,自己可能是错的、这个点可能混不过去、自己的学识不足以解释一个问题、对方其实是对的?&br&我们常常笑言“对方辩友你说的不对”的真实含义是“你TM说的太有道理了我好想点个赞”,非要每次都先说“对方辩友”才不是礼貌,是给自己先反应下该说什么。&br&打比赛的谁没干过,有谁去竭力避免,又有谁有从此上瘾、以此为乐。&br&承认自己错了有什么难,说心里话有什么好怕,说人话有什么可耻,说真话会死吗?&br&这是诚实。&br&&br&看多了,看穿了,便也看开了。&br&走上场,是闪转腾挪地厮杀、尔虞我诈地来往、刀光剑影的唇舌。&br&脱下正装,上壶茶、来杯酒、点盘菜,聊聊八卦、谈谈学术、唠嗑唠嗑生活、挖掘无底脑洞。&br&我不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想细细品味它们的美好。
这是个好问题。仔细回忆了下从刚上高中到本科毕业的七年,想到的结论大概有点“反辩论”。想到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变得不爱和别人争论。争论总是想争个高下对错的。但是看过同一个题目下繁多的立论,扒过非特定研究人员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看的论文,研究过很…
谢邀&br&&br&一篇立论包含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ul&&li&论点(包括主论点与分论点)&/li&&li&论证过程与论据&/li&&li&行文和修辞&/li&&/ul&用人来类比的话,这三点分别对应骨骼、血肉、衣着。所以一篇好立论的标准就是:骨骼健壮、血肉丰满、衣着鲜明而得体。&br&&br&&b&首先是论点&/b&,有关论点最需要注意的是概念的定义。说一句极端的话,辩论赛中的题目都可以归结为定义之争。双方争论的背后,是对某些关键性词语的定义不同。好的定义是辩论的根本。一场辩论,应该是双方在达成某一层次的共识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定义可以帮助划定己方辩论的范围,哪些是双方应该都承认的,哪些是重点需要讨论的。同时定义也应给出辩题的适用范围,这个范围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容易被辩倒,过小又没有现实意义。&br&&br&在主论点给出后,还应给出分论点,主论点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主张是什么,分论点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主张为什么是对的。建议有三个分论点即可,太少显得单薄,我方容易显得乏味而无力,太多又容易露出破绽,也无法突出重点。&br&&b&接下来说论证与论据。&/b&分论点用以支撑主论点,而论证和论据用以支撑分论点。这里“丰满”的含义是,要学会使用多种方法,多个层面。比如逻辑上的论证、价值上的判断、可行性的判断、经典文献的引用、事例、法律法规、数据等等等等,都是可以使用的。当然,并不是指把上边每一种方法都应用上,适当的选择几种,如果你的论点既有理论的支持,又有数据的支持,逻辑上通顺,又具有现实意义。那当然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br&&br&&b&最后是行文和修辞。&/b&搞清楚了要说什么,同时也要搞清楚怎么说。&b&一定要有服务于观众概念。&/b&你说出多少话,并不重要,评委听到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就会吃大亏。所以,你一定要想方设法得为听众创造便利,让他们去接受你输出的信息。首先就是全文的组织关系要清晰,我的建议是五段:&ul&&li&第一段,给出定义,指出本方的主论点;&br&&/li&&li&第二段至第四段,分别论证我方的三个分论点;&/li&&li&第五段,总结全文,指出分论点可以很好的支持主论点。&/li&&/ul&同时,在行文中,要善用“第一”、“第二”以及“因为”“所以”等词语,显示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听众呈现一个好的脉络,可以帮助它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你所提供的信息,也会有更好的印象。&br&&br&修辞也是一种可以加强语气、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方法,不过立论的位置所限,要求尽量客观,有权威性,所以不能带有太强的个人色彩和情绪。于是,修辞可以适度,比如在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来一句范围,在最后总结时加入排比,在论证之中使用一两句比喻来使枯燥的概念易于理解,都是可以的。&br&&br&总之,&b&行文和修辞一切都为了听众。&/b&能否吸引听众对我方的注意,能否帮助听众加深对我方的理解,能否为我方赢得听众更多的印象分,评判行文的最终标准。&br&&br&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再补充几个细节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br&1.“骨骼”和“血肉”要我方辩手一起讨论总结,并最终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是全场战斗我方的纲领,不能各自为战,不然必败无疑;&br&2.立论的时间要控制好,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语速,才能确定整篇文章的字数。文章过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文章过长,超时要倒扣分,同时影响士气;&br&3.用卡片,而不要用整张的纸作为稿子。卡片会显得更专业,一张A4纸可以裁成8张卡片,正反面使用的话,4张A4纸足够大家的使用了。&br&&br&&i&以上就是我的看法,辞不达意,逻辑混沌,见笑于方家了。&/i&
谢邀一篇立论包含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论点(包括主论点与分论点)论证过程与论据行文和修辞用人来类比的话,这三点分别对应骨骼、血肉、衣着。所以一篇好立论的标准就是:骨骼健壮、血肉丰满、衣着鲜明而得体。首先是论点,有关论点最需要注意的是概念的定…
啊,这个啊,他已经被我打死了,我换了个嘴笨的男朋友
啊,这个啊,他已经被我打死了,我换了个嘴笨的男朋友
搬运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br&&br&如果以下6点全部成立,则适合使用“你行你上啊啊啊”:&br&&br&1. 你是这件事的实际执行者&br&2. 这件事不对对方造成直接损失&br&3. 你没有直接向对方收取报酬,对方也不是你的上级 &br&4. 对方以跟你相同或更超然的身份提出批评。比如说,他以开发者的角度,而不是用户的角度,对你(作为开放者)提出批评;又或者,以编剧的角度,而不是观众的角度,对你(作为编剧)提出批评。&br&5. 对方只针对局部提出批评(比如说,假如这里让我来做的话应该如何如何),而没有一个整体思路(比如说,有一个从头到尾把整件事办成的可行计划)。也没有考虑过你可能受到的客观限制,而相关的信息他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到。&br&6. 你希望终止交流,而不是深入讨论。
搬运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答案:如果以下6点全部成立,则适合使用“你行你上啊啊啊”:1. 你是这件事的实际执行者2. 这件事不对对方造成直接损失3. 你没有直接向对方收取报酬,对方也不是你的上级 4. 对方以跟你相同或更超然的身份提出批评。比如说,他以开发…
当你的女朋友在批评你的JJ疲软导致性生活不和谐的时候,你不能拿出理由来说她的前任、前任的前任或者隔壁老王也JJ疲软。&br&他人的JJ不是你的尺度,不要用他人的JJ也短作为自己性生活不和谐的遁词。
当你的女朋友在批评你的JJ疲软导致性生活不和谐的时候,你不能拿出理由来说她的前任、前任的前任或者隔壁老王也JJ疲软。他人的JJ不是你的尺度,不要用他人的JJ也短作为自己性生活不和谐的遁词。
说真的,学习和观赏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譬如现在每年都有几场的明星辩手表演赛,就很值得观赏,但大多不值得学习。我亲自操作过几次表演赛,一般因为事务繁忙,表演赛的选手(黄执中、马薇薇等)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讨论,有的时候更是只有一小时。因此在场上,虽然靠这个人能力让比赛很精彩,但确实很难有深入的挖掘和讨论。当然也有例外,譬如武大金秋辩论赛、哲理辩,都是认真准备过的,内容立刻就不一样了。&br&&br&视频清单这个东西我整理过:&br&2013年的:&a href=&http://xiaweitong./blog/stati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视频清单】南审校辩论队2013年度视频推荐&i class=&icon-external&&&/i&&/a&&br&除了上面提到的话,还推荐13年海峡8进4福州大学转基因那场的比赛,也很有意思。&br&&br&2014年的话,贴一下罗斌截至去年暑假的视频推荐清单:&br&&a href=&/blog/0154167?bfro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人人网,中国领先的实名制SNS社交网络。加入人人网,找到老同学,结识新朋友。&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年至今的话,我推荐的视频包括:&br&1、第五届华语辩论锦标赛系列比赛&a href=&/u/UMzA0ODI3MDQwN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优酷网-中国第一视频网,提供视频播放,视频发布,视频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br&a、卡迪夫大学VS新加坡国立大学&br&b、中国矿业大学VS中国传媒大学&br&c、马来亚大学VS中山大学&br&d、中山大学VS香港大学(半决赛)&br&e、新加坡国立大学VS中国人民大学&br&&br&2、2014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br&a、上海交通大学VS台湾大学&br&b、广西大学VS政治大学&br&&br&3、新国辩既然题主全看完了那我就不复述了&br&当然,小组赛里推荐中山、苏大、马来亚死亡之组的比赛;复赛推荐港中文VS中山&br&新国辩我最喜欢看的不是比赛,而是赛后点评环节,我觉得帮助比比赛更大&br&&br&4、捭阖全国辩论挑战赛&br&求出视频,求出视频,求出视频&br&&br&5、澳门风云再起国际冠军赛&br&马来亚VS新国大&br&&a href=&/v_show/id_XMTI1MzUzODcwNA==.html?from=y1.7-1.2&qq-pf-to=pcqq.grou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風雲再起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初賽A組:馬來亞大學vs新加坡國立大學&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6、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br&地址:&a href=&/u/UODI2NjY3OT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优酷网-中国第一视频网,提供视频播1放,视频发布,视频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br&重庆大学VS新南威尔士大学&br&香港浸会大学VS墨尔本大学&br&中国政法大学VS台湾大学;中国政法大学VS香港浸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VS马来亚大学&br&马来亚大学VS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VS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VS莫纳什大学&br&新加坡国立大学VS香港大学&br&&br&你可以看出我很少推荐决赛,因为大部分的决赛都不好看而且也没什么学习价值。差不多就是这些了,表演赛的话,世锦赛、新国辩、全澳赛、风云再起、哲理辩都可以看。此外另一个回答里面提到的那个帖子里面的比赛,更多都是经典的比赛而不是近几年真的实战水平很高的比赛,要做好区分。经典比赛是纪念和观赏用的,现在用来学习的话就太落后时代了。
说真的,学习和观赏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譬如现在每年都有几场的明星辩手表演赛,就很值得观赏,但大多不值得学习。我亲自操作过几次表演赛,一般因为事务繁忙,表演赛的选手(黄执中、马薇薇等)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和讨论,有的时候更是只有一小时。因此在…
排名第一的答案从央视的角度回答了国辩在传媒方面不会复办的原因,我从辩手和观众的角度回答一下基本不会复办理由。 &br&&br&首先放结论:&strong&&u&随着时代的发展,辩论赛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好事。&/u&&br&&/strong&&br&&strong& 1. 辩论赛的意义和影响力大大减少&/strong&&br&&br&国辩因央视和新传媒合作被推向电视而家喻户晓,93年蒋老师出名的时候我国还处在信息不够发达网络媒体不够普及的背景下,那时候国辩的作用非常之大 ,大到足以&strong&开启民智,给老百姓一个新的世界。&/strong&&br&&br&抛开辩手不说,当时的辩题就具备了极大的吸引力,有许多问题不仅是当时的热点,更是当时人们关心却又无法深入全面思考的热点问题。比如温饱和道德,男性和女性,艾滋病等等。这些问题被放到媒体平台上公开探讨,并且辩手们经过教授的专业辅导,还会引用例如大英邮报之类的国外媒体数据,在当时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给普通民众提供了新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渠道。&br&&br&如今信息已经足够发达,网络如此普及。人们可以从媒体、网络、论坛、知乎等等渠道获取信息,甚至还可以发出声音。所以他们已经不需要通过辩论赛来了解知识,开阔眼界,辩论赛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影响力。&br&&br&&strong&2. 辩论赛和辩手的水平大大降低&/strong&&br&&br&首先说辩手,国辩的辩手在当时是稀缺的大学中的稀缺的好大学的稀缺的好大学生,是精英中的精英。从蒋昌建、林正疆到路一鸣再到马薇薇、黄执中、周玄毅、胡渐彪(他们也勉强算吧),辩手的知识储备、素质风度、语言表达都是远远高于现在的大学生辩手的。&br&&br&如今的大学扩招,大学生的质量就有所下降。再加上大学生辩手本身知识储备不强,大多将时间放在技巧培养而不是知识积累上。自身的风度水平和语言表达也很欠缺,林正疆去年坐不住出来评比赛时就批评过大学生辩手读书少、语言表达能力差等问题。&strong&如今再难看到有风度的大学生温文尔雅、真诚严谨地探讨问题了,更多的是技巧的发展和对胜负的执念。&br&&/strong&&br&再说辩论赛,其实无论是新国辩、海峡赛、名辩盟、亚太、大马、华语等等,如今的辩论赛并不少。但规格再高,邀请学校再多(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亚、澳大利亚、英国),没有媒体平台的播放(顶多视频放到网上如果这也算),再加上学校支持力度减少、关注度的降低(都是圈内人自high),评委配置单薄,(论技巧水平的最高规格也就是黄马胡这些辩手,蒋老师和林正疆出来的都少,教授和专业人士也不怎么评比赛,社会裁就不说了)辩论赛的质量和影响力大大降低。&br&&br&&strong&3. 辩论赛的需求量大大减少&/strong&&br&&br&不仅是民众不需要辩论赛发现新世界,如今人们的娱乐选择实在太多了,辩论赛有了更多替代品。我去看辩论赛还不如看个剧,看场running man,为何要看辩论赛?&br&&br&媒体也无法从辩论赛上获得好处,就像排名第一的答案所说,做个舌尖上的中国多受欢迎,芒果台啊浙江台等地方卫视更不会想要搞个辩论赛获取收视率。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辩论赛早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br&&br&所以在辩论赛没意义、辩手素质下降、民众不需要的今天,国辩为何要复办?&br&&br&但是,&strong&辩论赛的没落不代表辩论的没落,辩论赛没有意义更不代表辩论没有意义。&/strong&&br&&br&一场40分钟的比赛双方确实无法深入地探讨问题,甚至还会为了输赢而舍弃一些短时间难以说清却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这是辩论赛的局限。但辩论没有局限,恰恰相反,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辩论以各种形式更加丰富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br&&br&所以国辩不复办就不复办吧,只要辩论还在,人们认真思考、追求真理的脚步就不会停止的。
排名第一的答案从央视的角度回答了国辩在传媒方面不会复办的原因,我从辩手和观众的角度回答一下基本不会复办理由。 首先放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辩论赛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好事。 1. 辩论赛的意义和影响力大大减少国辩因央视和新传媒合作被推向电视…
.&br&一张 A4 纸从中分为两列,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按赛制大致分为开篇陈词、诘问、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记录以关键词为主。&br&&br&&ol&&li&开篇陈词:主要记双方对于标题中关键词给出的定义,还有就是分论点。如果有比较优秀的例子或者是比较有争议的例子,也要记下来。反方的话,先看他对正方的事例有没有反驳,还是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br&&/li&&li&诘问:首要记住提问者的问题,然后记住回答者是用哪个分论点来回答这个问题的。&br&&/li&&li&自由辩论:自由辩论实际上也是有进攻有防守的,要记清那边提出的问题,对方是怎样回答的。另外,建议记下双方辩手发言的次序和频率。一个实力均衡优秀的辩论队,在自由辩论时,四位辩手发言的频率应该是差不多的,如果只是一个人侃侃而谈,剩下三个人几乎不说话,这是要扣分的,&br&&/li&&li&总结陈词:主要记住双方又强调了什么论点,又重申了对方的哪些问题,有没有根据赛情随机应变调整自己的发言。&br&&/li&&li&如果某位辩手在外在上(衣着、站姿、手势、音量、语速、发言时是否讲风度、脱稿与否)有突出的亮点或问题,也要记下来。&br&&/li&&/ol&&br&如果漏记也不要恐慌。一个评委是全场最认真的听众,也可能是仅有的几个在做笔记的听众。如果某些关键的地方,连评委都记不下来,那么观众就更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了,这是辩手的失误。一场辩论赛,辩手的成功或失败,并不取决于自己说了多少,而是取决于让别人听进去多少,记住多少。优秀的辩手会不择手段地让听众记住并信服他最关键的论点。&br&&br&你可以老老实实地在点评的时候说「刚才自由辩论时反方二辩有一个例子举得很好,但是说得太快,又只提过一次,所以我没有记下来。」然后把我上边那段话引上去。&br&.
.一张 A4 纸从中分为两列,左边是正方,右边是反方。按赛制大致分为开篇陈词、诘问、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记录以关键词为主。开篇陈词:主要记双方对于标题中关键词给出的定义,还有就是分论点。如果有比较优秀的例子或者是比较有争议的例子,也要记下来。…
来自子话题:
看到大家都那么自恋,我出来泼冷水也一定是醉了。。。&br&&br&&blockquote&“一群人在一起,极其认真地,在高度对抗性的环境里,做一件并无功利,同时又极其考验智商情商价值观以及人品的事情,是最能让人交上真朋友的。认真想一想,除了大学里的辩论队,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br&…来自周帅&/blockquote&我赞成这个说法的,甚至对待很多其它的辩论问题,这个答案也很适用;我在大学参与招新时,实在是经常把这段东西当作你黑本校其它社团及学生会的必用套路,常年反复宣传使用。&br&嗯,有过一年招新我差点跟学生会主席打起来&( ̄3 ̄)&&br&好吧,不卖萌了,回正题泼冷水。&br&&br&&b&我只问一个问题:当人际关系问题与你认真热爱的辩论产生冲突时,你选哪个?&/b&&br&&br&我知道有人会说,「不会有这个问题啊,准备比赛经常吵得翻脸,但这种冲突之后总会好的,这才是惺惺相惜嘛」。&br&不是的。关于这个部分,我之后有回答。&br&&br&在我看来,不仅不是因为周所说的认真,而正是因为大部分的辩论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极其认真严肃的,对待辩论过。&br&不较真,自然少冲突,经常的去避免冲突,自然会其乐融融。&br&&br&举个例子:&br&如果你们的社长,向大家提出:明年你们学校全校的辩论比赛,包括新生杯的赛制应该改为捭阖杯赛制,这样能够更好的锻炼辩手。(我这里默认了会长说改赛制,是能实际操作下去的。)&br&扪心自问下,&br&你们辩论队,直接提出强烈反对,而且会长不收回去就要跟会长拼命拍板离桌的,会有几人?&br&你们辩论队,打酱油表示我不是很懂,我听XX的,会有几人?&br&你们辩论队,表示告诉我干嘛,你们先自己决定吧的,会有几人?&br&再问:&br&如果你们的社长,向大家提出:明年你们学校全校的辩论比赛,包括新生杯的赛制应该改为BP赛制,这样能够更好的锻炼辩手。&br&你们辩论队,直接提出强烈反对,而且会长不收回去就要跟会长拼命拍板离桌的,会有几人?&br&你们辩论队,打酱油表示我不是很懂,我听XX的,会有几人?&br&你们辩论队,表示告诉我干嘛,你们先自己决定吧的,会有几人?&br&比第一个问题较真的多几个人是吧?这就是大部分人,对辩论较真的程度。&br&同样的,如果你们社长问,礼拜天出去吃火锅,强烈反对的会有几人,打酱油的会有几人,关我P事的会有几人?&br&面对不严肃的问题,自然不会有人撕牙咧嘴的。&br&&br&对我老是问改赛制问题很奇怪?觉得不感冒?&br&我问第三个问题:&br&现在你做社长了。&br&你觉得现在自己辩论队平时练习的赛制,校内使用的赛制,是最好、最锻炼人的那个么?&br&如果不是,你会尽量去尝试劝服大家打最好的那个么?&br&如果不确定、没把握,会不会拼命去确定?&br&乃至自己亲自去实验,去别的学校学习、感受下?&br&你说你热爱辩论,对辩论很认真,你真的会去做、去问吗?&br&若你不是社长呢?你会对辩论较真的程度有所改变吗?&br&&br&这就是较真不较真的问题。&br&很多人觉得自己对待辩论已经很认真了。相对大学的其它社团,也许的确如此。但其实你远远没有自己想的较真,那么尽力。人一般总是会自然而然选择躲在比较舒适的位置上的。&br&不做社长,不想想太多,「我只想认真打打辩论」,「打辩论就是打辩论,不要搞得那么多想法。」这是很多人的状态。&br&「只想打打辩论赛」,从不对辩论去努力了解,从不对校辩论的将来思考,从不对整个辩论圈的将来思考,这样自然不感冒赛制的问题。&br&若所有人都不感冒,就不会有BP的出现,奥瑞冈也不会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土地上。高中生辩论不会得到部分老辩手的关心,黄执中不会四处跑讲座,实验辩论什么的,也就成了高高在上的无稽之谈了。&br&&br&辩论的问题,绝不像大部分人所参与的,是简单的打比赛的问题。若真要讨论对辩论较真的问题,我随手排个表:&br&参与辩论较真程度表(拍脑袋版)&br&1.只旁观比赛、鼓掌、思考。&br&2.会酱油的打比赛。&br&3.会认真的打比赛。&br&4.不打比赛时也对学弟学妹吹嘘去自己去找,去看辩论资料。&br&5.不打比赛时也真的认真的自己去找,去看辩论资料&br&6.尝试研究辩论。&br&7.尝试学术性研究辩论(看看外国PAPER)。&br&2和3是打比赛部分,讨论参与一个赛事,这种认真程度,其实大部分其他社团也偶尔也是经常可以做到。&br&4.5.6是学习辩论部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学」辩论。准备比赛+打比赛的过程代替不学的过程,一样好的东西是要真正意义上的学的。&br&基本上来说,到了4左右,就不会坐等打比赛了,而是会去带着大家玩,会去思考,愿意去寻找,去投入。&br&其中部分人就会希望实实在在对学校辩论,对整个辩论圈做贡献。&br&比如对赛制进行判断,对热点比赛进行讨论,对自己的辩论队的将来进行判断,比如去帮助总结、一起讨论、一起组织一些实在的东西、活动。&br&而实际到了3,部分较真的同学,分歧就会逐渐的开始出现了。比如说,不认真打比赛的人为了未必是纯粹热爱辩论的目的,老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若对辩论真的热爱,真的较真,未必能够看得下去的。&b&因为这个时候,辩论比你所面对的那个人际关系重要的多。&/b&&br&(以上较真程度表拍脑袋版纯属个人YY举例,大概意思知道就好,不要较真= =)&br&&br&我想说的是,若较真,1.总会有冲突,越较真到后来,冲突越激烈。2.总会有人体现出懒,以及对较真的人的不屑。没有完美的团队,这些是不可被避免的。(也很可能本身就是你自己判断错误了)&br&所以,为什么很多大学辩论队的感情都特别好?&br&因为现在大部分玩辩论的人,对待辩论较真的程度,是达不到和人际关系产生矛盾的程度的。(较真程度3以前)&br&&br&最后再问个问题:&br&&b&玩辩论,应该较真么?&/b&&br&&br&&br&&br&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当然大家的关系都会挺好的,其乐融融。我也很喜欢。&br&一起准备比赛,讨论事物,吹着牛逼,没啥大的压力,又都觉得自己挺有追求的。&br&但追求这玩意儿,是看比较对象的。&br&辩论,往下比有余,往上比,以现状来看,在那些搞学问、做学术,认真做干货的人面前,经常被认为是个笑话。&br&我们要改变这个认为。&br&并且,冲突,很多时候不是坏事。&br&辩论是件很严肃的东西,有追求的东西,都是该严肃的时候很严肃的玩过来的。&br&不过,不该较真的时候胡乱自以为是得罪人的给老子滚~&br&&br&关于较真,我补一点。对于比赛的胜负,名校其实一直比普通高校较真的多。准备比赛也较真的多。不要认为人家就是素质好,评委就是要判名校赢。有些名校是真的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要输不起,输了比赛一定要回去分析清楚怎么输,为什么输的,至于「没好好准备」这种理由,是很难多次拿上台面的,不管理由有多客观。&br&相比之下,我也知道输比赛很难过,但难过的诸位,你们有几位回家后认真复盘总结出错误经验然后满满的觉得经过复盘自己又牛逼又进步了?&br&这就是你们所谓的认真?&br&&br&冷水结束。&br&&br&以上。
看到大家都那么自恋,我出来泼冷水也一定是醉了。。。“一群人在一起,极其认真地,在高度对抗性的环境里,做一件并无功利,同时又极其考验智商情商价值观以及人品的事情,是最能让人交上真朋友的。认真想一想,除了大学里的辩论队,几乎没有哪个地方同时具…
-&br&&strong&《如何避免把社团做成一坨屎》 作者王旋&/strong&&br&&p&我管理社团的朋友们经常跟我抱怨:团队人心涣散,没人干活,离心不离德。&/p&&p&我回答:离心不离德挺好啊,起码没有&strong&出恭不出力&/strong&。不过他们通常听不懂,而是仿佛遇到了知音,大腿一拍:可不是嘛!就是出恭不出力啊!&/p&&p&在动笔前,我最困扰的问题是,究竟用哪个词来描述现在的大学社团。是应该用一坨屎,还是用一坨翔。屎是很古典、稳妥、精确的表述;而翔带有更多的流行感,富有前卫力量。最后我还是参考了仄起平落的原则,采用了屎。真可谓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p&&p&为了防止一些无知的小弟被侵犯到内心的激情,满口喷社团,我先自报一下家门:我带垮过的团队比你参加过的所有团队都多。换言之,我遗矢遍地,源远流翔。If you fuck me, I will explode your shit out.&/p&&p&我通常这样总结大学社团的问题:&/p&&p&&strong&1,
让你很用力,让你很投入,有时候也让你很爽。只是不知道做出来有什么价值。&/strong&&/p&&p&&strong&2,
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件耗时的事情。它必须在一些固定的场所操作,而大多数人用刷手机度过这段时间。&/strong&&/p&&p&&strong&3,
如果它碰巧在马路中间,大家都会感到困扰,并且尽量绕着走。&/strong&&/p&&p&&strong&4,
等真的产出了一些东西,除了自己之外,一般不会有人再看它一眼。但牛逼的是,有一些人会为了它由衷地自豪,并且四处炫耀。&/strong&&/p&&p&你懂了吗?&/p&&p&是的,聪明的你当然懂了。&/p&&p&上述四点分别是团队的&strong&核心竞争力问题、团队架构效率问题、营销/宣传问题和成员激励问题&/strong&。&/p&&p&现存的大部分社团,创始于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深刻影响大学生活之前。在那段时间里,管理社团主要还通过纸质文件和会议、活动;宣传手段限于宣传栏横幅海报刷楼。因此&strong&大部分社团形成了相对缓慢而正式的组织方式&/strong&,由于缺乏竞争,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毫无认识。&/p&&p&但时代变了。&/p&&p&人人和微博侵入了生活,飞信、Q群、邮件侵入了工作,英俊壮硕的师兄侵入了师弟。这就是他妈万恶的互联网。许多社团突然刷不出存在感了,他们的组织结构还没来得及改变,就被淹没了。还凭借活动保持活跃的社团,也在面临相似的问题。&/p&&p&在互联网时代,不要装逼。我跟某社团的人说了三年了,麻烦就把你们的定位改成“卓越的大学活动策划与舞台执行团队”吧。但迄今为止它的slogan还是一句流传千年的无含义真言,每年新人加入的时候全员狂吼这句马桶台级别的台词,令人叹为观止。&/p&&p&想不清楚团队是干什么的,决策就会缺乏基础,冲突就会缺乏判断标准,最后变成一团和稀泥,变成历史的复制。人们自豪和凝聚,不是因为他们是任何老旧口号或组织的成员,而是因为他们投入了时间和智慧,做成了一个人做不成的事情。凡是和组织目的相悖的废物,都应当毫不留情的砍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非常好,因为这就是一个流行背叛的时代。&strong&变革,或者去死,你有情,世界无情。&/strong&&/p&&p&这是我给出的第一点建议:&/p&&p&&strong&好好思考一下你们的“产品”是什么,还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好好想象自己还在做的事情,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垃圾。时代变得太快,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该挂起的就挂起,该掩埋的就掩埋。诚然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可步子太小也容易扭到腰。&/strong&&/p&&p&大学社团的负责人,在走马上任的时候,实际都只有极少社团经验。而其中有创始社团经历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对团队的组织结构基本毫无认识。为了不露怯,他们&strong&只好不断强调所有人的平等、民主。&/strong&因此他们所主持的会议特别喜欢一个词:brain。&/p&&p&来。这场活动的方案,我们brain一下。&/p&&p&这样胆怯和无知的精神,正在以“社团文化”的名义大行其道。在某些登峰造极的社团中,甚至达到了“禁止培训”的地步,因为他们认为每个新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任何形式干预他们自己的想法。成员必须其乐融融,凭自己的天性做事情,自发聚合。&/p&&p&所以这社团崩溃了。&/p&&p&由于中学教育的缘故,这样的文化氛围短期内看起来不会更改。但我们可以改变团队架构,使之保留起码的效率。有许多团队甚至还不懂得良好地利用群邮件管理团队,不懂得会议的基本流程。在如何激励成员方面,他们只会手忙脚乱的继续喝糖水、无下限,不懂得确保团队成员获取完整信息。&/p&&p&团队架构可以由DDDR分析进行评估(讨论、决策、分工、汇报),但受篇幅所限不详录。也不用google了,这是我自己创的。&/p&&p&团队激励可以由FUCK分析进行评估(反馈、理解、协作、启动),但受篇幅所限不详录。也不用google了,因为很不幸,这也是我自己创的。&/p&&p&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strong&用分析工具全面梳理团队的工作模式,将其电子化;推广会议技巧。&/strong&&/p&&p&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为什么那么多屎一样的宣传视频会在活动前夕流传?&/p&&p&女主!扑面而来的是千色丽人crossover哎呀呀的风格!开始拿单反拍照了!麻痹的进图书馆翻书了!戴耳机在咖啡馆听音乐了!一回头哎呀我草男主出现了!丝情发艺怒插美特斯邦威!也拿着一单反!吭哧吭哧的拍起来了!镜头一转为何站在后台暗自紧张!啊啊啊啊决心一下上台了!欢迎来到XXX活动。&/p&&p&转发,25。&/p&&p&点击,35。&/p&&p&绝大多数社团都还在苦心孤诣地指望在开学找到几个会剪视频的孩子,然后在有活动的时候突然变成李安或者张艺谋。对这种社团我只有一句话可说:外包!!无论是视频还是平面摄影、海报设计,都是专业人士的干活。如果社团的活动无法提供专业培训,那么&strong&与其把一个游离部门放在组织中,倒不如精简人力,设一个二把手级别的宣传负责人,带一支精干的策划团队,把宣传品外包给专业范畴的同学。&/strong&哪怕要钱呢。&/p&&p&工作室的独立,从视频,到人像工作室,到彩妆,是大学发展的必然。到了宣传季节,各社团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对校内少数几个视频/平面牛人的竞争。谁快,谁交情好,谁提供的权限高,谁就赢。&/p&&p&这时候还傻逼兮兮让自己小朋友去做他们并未被培训去做的事情的社团,死路一条。&/p&&p&这是我的第三个建议:&strong&提升营销部门的权限,将宣传品外包。&/strong&&/p&&p&在互联网时代,不少大型社团开始艰难转型,但写出来的东西还像这样:&/p&&p&【在下雨的季节,我却忘了等待彩虹;当生活被捆绑,我却不敢开始流浪。本该是彩色的人生,不知从何时起变得黯淡。还记得2011年最后一天,流光异彩的舞台,是如何带你寻回自我的吗? 在2013年即将来临之际,XX舞会邀你开始一次新的尝试!】&/p&&p&——你他妈平常这样跟自己舍友说话他会去啊!!&/p&&p&社团们上了人人和微博,意识却还停留在明德园楼下长满荒草的公告板上,设想会有傻逼仰着头看这句宣传,设想会有人决定去某场活动里等待彩虹开始流浪。“流光异彩”恐怕是140字中唯一还算正确的词,可惜写错字了。&/p&&p&更可恶的是,他们竟然开始使用皮皮时光机,开始说早安、晚安。&/p&&p&最可恶的是,他们竟然贴风景图,从来不贴美女图。&/p&&p&正是&strong&因为社团的缓慢转型、不作为,所以@中大din得以崛起。&/strong&在众人面前他们只做了两件事情:骂社团、po美女图。与此同时,各社团微博只做了两件事:被骂、继续po风景图和广告。&/p&&p&迄今为止,它们还在犹豫不决:怕惹口舌之非,怕模糊自己的社团定位,怕这怕那。可近年来崛起的团体们,哪一个怕过?中大din、aiesec,甚至已经挂蛋的爱情树,哪一个不是迎风滑翔,愈挫愈勇?&/p&&p&这是我给社团们的最后一个建议:&strong&将自己的社团人格化,“生活”在SNS上,说人话,干人事,犯人错。&/strong&提升运营的优先度和人力物力,只要你多说,有趣,就会有回报的。&/p&&p&这样,你的社团就不至于看起来像一坨屎。可能实质上还是一坨屎,可当你离去的时候,你也许能泪流满面:这是一坨看起来多么精神的屎啊。&/p&&p&-&/p&
-《如何避免把社团做成一坨屎》 作者王旋我管理社团的朋友们经常跟我抱怨:团队人心涣散,没人干活,离心不离德。我回答:离心不离德挺好啊,起码没有出恭不出力。不过他们通常听不懂,而是仿佛遇到了知音,大腿一拍:可不是嘛!就是出恭不出力啊!在动笔前…
&b&我是来吐槽王田田的答案的,TA的回答看起来很有诚意,但其实一半是错误的,一半对题主根本没有帮助。&/b&没有帮助的部分主要是:他列举了许多题主根本不可能打的诸如海峡选拔赛、省赛等,对题主毫无帮助;此外题主问怎么报名,他说了一通你可以关注一下,或者我们学校打过这些比赛,最后还是等于什么都没说。以BP为例,你说了长三角有BP,对于题主所在的地区又有什么用?而更要命的是,你的回答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错误的,不知道看到这个答案的多少人会被误导,何况这些错误将对用心办赛的主办方带来多大的伤害。&br&&br&&b&首先,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实体赛,世锦赛什么时候变成网辩了?&/b&&br&这是世锦赛的澳洲赛区,墨尔本市政厅1800人报告厅,这是网辩?&br&&img src=&/76d5fb7e01df8cfdb48f8d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76d5fb7e01df8cfdb48f8d_r.jpg&&世锦赛北京赛区,这是网辩?&br&&img src=&/feac4fdd489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feac4fdd489_r.jpg&&世锦赛江苏安徽赛区,主席是女神陈都灵,这是网辩?&br&&img src=&/fcedbe9a95b5d33ab7bac6f67e99148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fcedbe9a95b5d33ab7bac6f67e99148e_r.jpg&&山东赛区,这是网辩?&br&&img src=&/6ae1ebfb84a8ba9ef86bab1aabb31c16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6ae1ebfb84a8ba9ef86bab1aabb31c16_r.jpg&&不要说总决赛了(图里面有黄执中、马薇薇、陈铭、周玄毅、韩鹏杰、张爱萍等一堆大佬,当然你要是细心还可以看到我),这是网辩?&br&&img src=&/84b88d83faeff727bc4f35c68049a29f_b.jp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84b88d83faeff727bc4f35c68049a29f_r.jpg&&我都懒得找照片了,还有上海、澳门、香港、英国、马来西亚、江西、福建、天津、河南....根本列举不完,这些&b&全都是实体赛区啊!!!&/b&&br&我想问问,一个去年246所大学报名,超过180所学校是实体赛,仅有61多所大学因为找不到承办方被迫网辩的比赛,居然会被归类到“网辩”里面去?今年世锦赛将超过300多所大学报名,至少250+的学校是实体赛,这叫网辩么?这也太逗了吧!按照这个标准,北京奥运会也有部分比赛是在青岛的,那是不是不该叫北京奥运会,而该叫青岛奥运会?&br&&br&其次,&b&华语网辩什么时候变成小名额比赛了&/b&?&br&华语网辩虽然相比CDA队伍没那么多,但绝对不是“名额比较少”的比赛。实际上华语网辩有两个联赛,一年两届,每届64个队伍参赛,一年一般都会有一百只左右的队伍参赛。而CDA也只有180所左右一年,你管一个一年一百多只队伍参赛的比赛叫“名额较少”?&br&&br&然后,&b&关于省赛,也属于半错半没有帮&/b&助。比如江苏10年后就没有省赛这个东西了,只有世锦赛的选拔赛和捭阖的选拔赛两个勉强称为省赛的选拔比赛。北京不存在固定的市赛,但一年确实有超过20个杯赛,但题主显然不来自于北京,你回答这些各地省赛又有什么意义。&br&&br&此外,&b&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区域选拔赛的&/b&,比如福建就是抽签,江苏、上海等就是直接选定,还有大部分的地区根本没资格打海峡。海峡是各省科协的活动,水很深我就不多说了,但请不要把海峡选拔赛作为一个“选拔赛”列举其中。&br&&br&最后,&b&捭阖办了四年了,从来都是学校自己报名的,根本就不需要经过团委&/b&,什么时候是“文件下发到校团委,校团委和你联系”了???????作为全国最早的民间无门槛比赛,捭阖最大的特色就是去行政化,你倒好直接给它扣了一个行政的帽子。&br&&img src=&/5d82eee2bb19df1b3496c2_b.png& data-rawwidth=&554& data-rawheight=&1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5d82eee2bb19df1b3496c2_r.png&&&br&或许你觉得随口点评两句很随意,但这些比赛都是这些主办方花了好几年心血的凝聚,你张张嘴,世锦赛就变成网辩了,华语网辩就变成名额很少了,捭阖就变成团委通知了,海峡就变成全国选拔了,江苏就突然有省赛了?这不扯的么,说话能不能负点责任?还有下面我学长和天大的何学长和顺哥都已经指证了你的错误了,你居然还是不改答案,真是表示呵呵。&br&&br&&b&好了回到正题,这些比赛怎么报名,或者平时你怎么关注。&br&&/b&1、世锦赛,今年报名结束了,但题主可以在人人网关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主页,或者在微博关注“华辩世锦赛”这个账号,就会有及时的推送。&br&2、捭阖,在人人网关注捭阖全国辩论挑战赛,这比赛还没开始报名,是你目前最好的选择。&br&3、BP,人人网关注“中国辩论教育联络组”主页,或者直接关注“曾庆熹”老师的主页,他会源源不断发比赛的信息。&br&4、CDA,关注争鸣辩论网&a hre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争鸣辩论网&i class=&icon-external&&&/i&&/a&,或者人人网的“中华辩论爱好者联赛”主页。&br&5、华语网辩,关注微博账号“华语辩论网”,还有人人网的“华语辩论网”主页,实际上这个微博是全国最好的赛事推介微博。&br&这里提一句,顺哥说的一点都没错,如果你只是练兵或者玩玩那打网辩没问题,如果你真的想走出或者练习校队的话,那打网辩一点都不靠谱。比如我们学校一贯用大一大二的新人打网辩,已经连续两年打到了全国总决赛(当然总决赛我们不是新人打的),这当然可能是我们学校运气好,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网辩整体质量并不高。不是黑,许多网辩所谓的全国四强的队伍,在地区赛都不见得能打到第二轮,例子很多,这里我就不点名了。&br&综合来看的话,我建议题主准备下半年的捭阖的报名比较靠谱,如果有BP的比赛的话也可以参加。几大网辩现在报名也结束了,你以后要在假期前就关注,不要七月下旬了才问,太晚了。&br&&br&最后,所谓的二本不二本根本没什么要紧的,但你也要认清楚事实。辩论圈的比赛现在分为几类:&br&第一类,叫邀请赛,比如以前的国辩,还有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此类比赛,基本是不会邀请二本的队伍的。即便他们没有门槛的限制,也不可能邀请毫无辩论成就和学校名气的队伍,这点你要站在主办方角度想一想,如果你办比赛你会想邀请名校(或者辩论强队)还是根本没听说过的二本呢?所以如果你想被邀请赛邀请,除非你刷到好多市冠军,否则绝无可能。&br&第二类,叫抽签赛,比如亚太。但是亚太明确写了:大陆地区一本才能报名。&br&第三类,叫选拔赛,主要是世锦赛、捭阖和BP,我上面说了怎么做了,这些比赛才是你的归宿。&br&第四类,是网辩,嗯...&br&第五类比较特殊,是类似星辩这种自由辩论赛,今年也报名结束了,如果以后还有的话,如果你愿意为辩论花费七八千的路费的话,你将有机会和全世界各地的高手包括黄执中、马薇薇等交手。但如果你不愿意付出,那这些都是面谈。&br&&br&如果题主真的想要走出去,可以学习南审的模式,试着办比赛,先请别人来,然后我们再出去。这里参考我学长 &a data-hash=&84c03c9f5eb428acc2dfcf& href=&/people/84c03c9f5eb428acc2dfc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夏惟桐& data-tip=&p$b$84c03c9f5eb428acc2dfcf&&@夏惟桐&/a&的文章:&a href=&/blog/556638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如何发展一个学校的辩论&i class=&icon-external&&&/i&&/a&。你可以试试先请本地的一些强队到本校来交流,校队请不到请院队,慢慢发展,逐渐做大,才是比较现实的道路。
我是来吐槽王田田的答案的,TA的回答看起来很有诚意,但其实一半是错误的,一半对题主根本没有帮助。没有帮助的部分主要是:他列举了许多题主根本不可能打的诸如海峡选拔赛、省赛等,对题主毫无帮助;此外题主问怎么报名,他说了一通你可以关注一下,或者我…
来自子话题:
谢邀,感谢题主给我加了链接,然后我把这个我没看过的节目快进拖了一遍。&br&&br&说实话从一个娱乐的节目来看,我没觉得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反正都是在背段子取悦观众啊。从个人感情和辩手的角度看,我觉得薇薇姐用这种方式说话简直是自降身价,把自身的实力下降N个level来这里卖弄一些廉价的幽默。&br&&br&言归正传,我只说马薇薇好了,题主说薇薇姐强,我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她的比赛,如果你要问她为什么强,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她是参加过国辩和全辩的全国顶尖级辩手呐。&br&&br&如果题主不是辩论圈中人,我给你解释一下:全辩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国辩是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马薇薇作为中山大学的主力三辩,2002年拿到了全辩的冠军,2003年拿到了国辩的冠军。你知道这意味着啥?这意味着差不多有至少一年的时间,薇薇姐啥都没干,全都在搞辩论。&br&&br&这又意味着啥?题主你想想看,如果给你一年的时间,让全国各个领域最好的教授给你讲授文化科学知识,最好的逻辑教授训练你的逻辑思维,最好的礼仪老师纠正你的发音和体态,全国最顶尖的辩手陪你打陪练赛,三天一小赛五天一大赛……我想就是个智障,一年下来你的辩论能力也能够碾压世界上绝大多数会说华语的人咯。&br&&br&不过话说回来,这只是前提之一,从辩手转到一个靠嘴皮子在综艺节目上出境的红人,这是需要决心和能力的。在我印象中,薇薇姐不缺乏这样的决心和能力——她不止一次参加过类似的综艺节目,这些节目在我印象中也都俗烂且糟糕透顶,尽管薇薇姐本人的确在类似这样的节目中收获了诸多圈外人的眼光,尽管薇薇姐在这些节目中的发言基本是没动脑子的。&br&&br&所以,为什么题主认为薇薇姐这么强?打个比方,假如乔丹、博尔特退役之后,跑到跑男上去跟邓超撕名牌,你觉得是个啥结果?&br&&br&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尊重薇薇姐的勇气,也希望她能在新的领域获得成功和幸福。可每当我看到她,就想起自己五年前窝在寝室里看她02年全辩视频时的激动心情。那时的她尚未经过集训的打磨,灰色的西装盖不住她身上毫无掩饰的凌厉与霸气,一头马尾随着她的体态左右摇摆,中山大学生硬且晦涩的立论被她阐述得水银泻地,对方凶猛的攻势被她化解到水泼不进。如果要评选的话,她毫无疑问是华语辩论史近十年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女辩手。&br&&br&然后这样一位在广大辩手心中女神级的人物,现在跑到一个湖南卫视审美水平的综艺节目上,接受三个不知所云自以为是者的评判,跟一些没经过多少辩论训练的人,讨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话题。&br&&br&然后你现在来问我,薇薇姐为啥这么强?&br&&br&&br&带入了一点个人情感,还望题主见谅。&br&&br&--------------以下是更新内容---------------&br&评论区里对我有意见的朋友,你们全都把点搞错了,我没有抬高辩论的身价,也没有抬高马薇薇的身价,我甚至都没有说辩论赛的逼格比奇葩说高。&br&&br&&b&我只是单纯看不起奇葩说这个节目而已。&/b&&br&&br&如果上面这句话你看不懂,你就别评论了。&br&还有小朋友让我去看黄执中的博客,呵呵,呵呵。
谢邀,感谢题主给我加了链接,然后我把这个我没看过的节目快进拖了一遍。说实话从一个娱乐的节目来看,我没觉得两边的差距有多大,反正都是在背段子取悦观众啊。从个人感情和辩手的角度看,我觉得薇薇姐用这种方式说话简直是自降身价,把自身的实力下降N个l…
分享几个我在校期间所见所闻的“金句”:&br&1、反方在自由辩时一直攻击正方循环论证,正方三辩女生站起来怒斥:“我循环论证怎么了我证出来了,你倒是证出来啊?”其余七人全部崩溃。&br&2、反方总结陈词,女生站起来深情款款地说:“其实对方辩友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站在我方立场考虑问题。”&br&3、正方一辩手质疑反方逃避问题不正面回答,反方小姑娘站起来说:“对方辩友我不是不回答问题,只是不回答你问的问题!”我顿时笑喷觉得多大仇,后来他们教练私下和我说其实教小孩子说的是“对方辩友我不是不回答问题,只是我的回答不是您想要的答案。”……&br&4、忘了哪个辩题,谈及送礼这个问题,一方男辩手帅气站起来说:“送礼怎么了,送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br&5、我队一机智姑娘在攻辩环节,问了对面一个问题,对方咽了口吐沫刚要说,她直接说:看!对方辩友犹豫了!所以其实对方辩友也不确定xxxxxx……在场所有人都被他的机智感动了……&br&&br&先更到这里。&br&&br&——————回忆出几个更几个———&br&&br&6、我院学院杯决赛,辩题应不应该提倡裸婚,反方举例“某女演员婚礼花费数千万元,仪式浪漫唯美”问正方裸婚怎么能让女生有一个难忘的婚礼,正方女攻辩站起来说:“对方辩友别举娱乐圈的事儿,娱乐圈的事儿谁说的清楚啊!”全场爆笑不止。&br&&br&7.我和亲队友大一入队选拔赛时,辩题道义还是利益对人际交往影响更大,我方是正方,该汉子和对方妹子质询,想用婚姻中不离不弃来说明道义的影响,开口就问:“对方辩友,假如以后咱们结婚了……”(其实是想表达以后结婚那个状态)女生害羞地捂住了脸……然后女生落选他进队了。&br&&br&8、我队一师妹,平时十分正常,一到场上质询时,表情就变的特别纠结,嘴角向下,皱着眉头双目斜视对方辩友,时不时挤出一个“为什么啊?”“怎么论证的啊?”,我们一致评价该表情为“对方辩友你怎么这么傻x”or“对方辩友这么傻x的问题你都能问出来”,跟她打质询的人尤其是男生都有一种深深被鄙视的自卑感……
分享几个我在校期间所见所闻的“金句”:1、反方在自由辩时一直攻击正方循环论证,正方三辩女生站起来怒斥:“我循环论证怎么了我证出来了,你倒是证出来啊?”其余七人全部崩溃。2、反方总结陈词,女生站起来深情款款地说:“其实对方辩友最大的问题,就是…
一大堆男辩手被邀请回答:“男朋友擅长辩论是怎样一番体验?”看来大家也是看出辩论队都是搞基的了。……&br&我是一个男辩手,我女友是一个女辩手。&br&我当初是我女友的辩导。&br&我不(正经)打辩论后才和我女友在一起的。&br&&br&我女友应该对于我是个辩手没什么感觉,&br&唯一的就是辩论队中的所有事情我都不会偏袒她。&br&因为我偏袒她,别人必然会觉得我偏心,甚至对她更敌对。&br&但是她因为这件事儿没少伤心。&br&&br&一个较好的,而且性格比较放得开的男辩手,一般都会比较招女生喜欢。&br&因为在台上永远“光彩照人”&br&所以我女友常常会吃醋。&br&&br&后来我经常做评委&br&评完比赛后通常都会有女辩手过来问这问那&br&我女友往往不高兴的转身就走&br&然后我也就追过去,也避免了在那里走不开被围攻的问题。&br&&br&我女友后来成了我们学校我学院的领队,&br&有困难都会找我帮忙,&br&我也因此更多的参与到辩论中(甚至工作后)。&br&但是往往我在过多辅导某个(些)女辩手的时候,&br&我女友都会有点小生气,&br&但是往往在当时不会表现出来。&br&&br&作为一个男辩手,我也必然是一个乐于吸收资料,和分享知识、看法、思想的人,&br&我女友也就每次见我的时候,都会听我讲很多很多新东西,不同的思想。&br&但是我从来不知道她是否感兴趣。&br&我爱表现,她也就做一名听客。&br&有她听,我也就讲得开心来劲。&br&&br&男女朋友必然会有闹脾气吵架的时候&br&恋爱初期多少会有一些吵架因为我爱“讲道理”导致,&br&慢慢这方面的吵架就好了。我知道如何跟她说事情,她也知道如何理解我的意思。&br&我很爱我女友所以我不高兴、生气的时候,她笑一下我就会很开心,但其实我更希望她用吻我来让我开心&br&我女友闹脾气的时候,往往是冷战,我也便发挥了我会讲话的功力,花样儿哄女友开心。&br&两方都高兴了之后,我们会回顾每次吵架的原因……内在问题是什么,所以慢慢吵架的时候会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事情早早就说开,并分析清楚了。&br&&br&&b&人们常说不要将辩论带入生活&br&其实我以为不然&br&辩论本身不是讲道理,更不是抬杠。&br&辩论是想办法在万难的干扰下(对手),让另一个或一群人相信你,信任你,发自内心的认同你。&br&而在生活中,万难的干扰是这个世界纷繁的诱惑,是我们之间的矛盾,是他人的不友好的言语与看法。&br&而那个我希望信任我,相信我,认同我,发自内心的和我一条心的人,是我女友。&br&那些将辩论带入生活而引起不开心的人,是你们在生活中搞错了谁是对手,谁是评委。干扰你生活的因素是你的对手,而你爱的人才是你的评委。&br&更何况,就算对于对手,辩论中最重要的点也是学会倾听,你要先懂对手想说什么。&br&同样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了解这些矛盾、诱惑、不友好的言语背后的内涵。抵抗他们、战胜他们。&br&和你爱的人携手向前,一生一世。&/b&&br&&br&我和女友因辩论相识&br&但我绝不是因为辩论喜欢我女友,她也不是因为辩论喜欢我。&br&我们两个很相爱,我希望我们两个永远在一起。&br&============================================================&br&辩论专栏:&br&&a href=&.cn/minibook/2943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图灵社区: 合集 : 批判性思维与辩论入门&i class=&icon-external&&&/i&&/a&
一大堆男辩手被邀请回答:“男朋友擅长辩论是怎样一番体验?”看来大家也是看出辩论队都是搞基的了。……我是一个男辩手,我女友是一个女辩手。我当初是我女友的辩导。我不(正经)打辩论后才和我女友在一起的。我女友应该对于我是个辩手没什么感觉,唯一的…
恩。个人感觉几天时间久足够提高技巧了!前提是仅仅是技巧,而不是整体水平。因为辩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平时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br&&br&&br&视频!各种视频!高端正式的比赛!摘记下掌声最热烈的时候双方是怎么应答的。反复的看这个点的内容就可以了。如果是逻辑精彩就想通逻辑,如果是语句精彩就记住。一般来说,当你记到第八个到十二个的精彩点的时候,你在场上可以试着打出效果了。当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功力也就是表现力不够。但是已经可以一试了。这个同时是可以锻炼听力的。你可以在听了一段话之后自己试着总结,这段话简练之后说了什么。一旦做好这一步,在比赛中的自由辩会占据较大的优势。因为你能够迅速掌握对方的攻击点,从而有效反应。&br&&br&&br&学习防守。防守有很多方式,我就简要介绍一下个人感觉不错的方式。&br&第一你要让步。是的,新手打比赛的时候往往分毫必争。其实这个是完全没必要的。所以你要会用“对方辩友说的对,然后呢”“对方辩友说的很不错,但是跟今天的辩题有什么关系呢”(耗时间)具体的逻辑打法就是承认边末战场,同时将此战场与核心战场拉开联系,最终导致对方此论证无用或微用。&br&第二设置虚拟线防御。有的辩题其实中心点容易被破解。所以我们要假装出一个虚拟防线。让对方和我们在这个点中争论,从而忽视了最关键的点。&br&第三赖皮招数。有的对手立论阐述真的很强,怎么办?刷无赖,流氓辩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对方辩友你吃了吗?今天天气怎么样?等等黑暗兵法。&br&第三就是正统的事例战,逻辑战,主线流。事例答事例,名言应名言,数据打数据这是不二选择。而打逻辑的时候,分清楚与或非的存在,分清楚前提的前提,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充分必要关系等等几种简单的逻辑。然后你就可以说;对方辩友采用了XX论证方法为我们进行XX的论证。然而对方辩友忽视了在论证中其本身逻辑结构需要XX的前提。(比如前提的前提未必就是前提,充分关系不等于必要关系,对方辩友论证的是与或非中的或而不是与!)&br&那么主线流就很简单了。用主线论点防御。&br&&br&&br&学会进攻。进攻就是问题!同时注意有角度不一定有问题!同样的,你吃了吗?你为什么不吃?语气就是后者强多了。具体还是参照大赛中明星辩手的风采。可以先模仿,再独立出自己的风格。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这个道理。
恩。个人感觉几天时间久足够提高技巧了!前提是仅仅是技巧,而不是整体水平。因为辩论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平时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视频!各种视频!高端正式的比赛!摘记下掌声最热烈的时候双方是怎么应答的。反复的看这个点的内容就可以了。如果是逻辑…
懒得写了,直接贴旧文:&br&&p&
大概去年吧,罗斌在百度贴吧发了一条帖子,大意是我们一开始打辩论目的大多不纯粹,很多人是为了耍帅或者泡妞,后来才逐渐爱上了辩论的。那条帖子在我看来毫无问题,结果却遭致了百度吧友的猛烈抨击,还有好多人追杀到他空间骂他。这些百度贴吧的吧友纷纷表示,他们从一开始打辩论就是为了探求宇宙之间的真知,而且还表示“周围所有的辩手都是这样的,你这样的真是异端”。&/p&&p&
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各个领域都一样,那就是LOSER们经常会抱团取暖,说着一些自己都不信的话,当然催眠久了就会信了。&/p&&p&
我以前面试院队的时候,有一类回答在我这里是减分的,那就是明明没有接触过辩论甚至都没看过辩论赛,却非说自己很喜欢这项活动,觉得这项活动多么高大上。这一类同学,要么是太假,如果他们是真心这么觉得的我也不大敢招,因为他们进队后会发现辩论压根不是这么一回事。&/p&&p&
一个道理,就好像有些屌丝一见面就表白,甚至没见面看个人人头像就写信表白,女生看来要么太假要么是变态,除非男方很帅否则肯定会拒绝。&/p&&p&
打辩论的初衷,人人都不一样。比如我吧,当时我们班第一场班赛就没带我,后来他们输了后不大想打了,第二场就把我抽去做了壮丁,我去了就双杀后觉得很有面子,就继续玩了;如果他们第一轮不输,也就没有后来的我了。我认识的学弟学妹,动机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喜欢的男孩/女孩,有的是为了找工作,有的是觉得穿西装在大庭广众之下简直帅呆了,还有的是因为别的部门都没招自己只有辩论队可以试试了,反正没见过真的对辩论本身一见钟情的。&/p&&p&
于是我们不管带着什么样的动机,我们都开始玩辩论了。一开始都是随便打打,肆意妄为,就好像刚学武的时候看到人就想比划两拳。直到后来被正派弟子打的满地找牙,或者被阴险小人暗算毒害,才发现原来光靠反应是不够的啊,就会开始学习一些套路和招式。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玩意还挺有趣的了,就好像我初中玩魔兽压根不会,都是慢慢造三级兵结果才二本就被电脑灭了;后来我学了一些战术,又有了微操,瞬间能虐发狂电脑和很多同学了,我就会觉得很有趣。这种有趣,来源于你的进步,来源于你开始探索到这项语言活动的自身魅力。但这时候,大家其实都还很LOW,经常会战术依赖或者论点依赖,比如我以前用哈耶克连打5场比赛,当时觉得很高大上,现在看来和用内外因打五场没啥区别。但不管怎么样,当我们用知识或者技术获得进步与成长,乃至胜利的时候,我们会对辩论的兴趣大幅度增加。而辩论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掘和探索未知的感受,剑宗说他喜欢辩论,因为辩论可以让他纵横在从国王到乞丐的不同角色里,享受游戏的刺激,相信大家心有戚戚焉。&/p&&p&
再到后来,就自然会有一些恩怨情仇了。有的恩怨情仇和辩论无关,比如我大一的时候法学院一个辩手害我和女朋友分手,我之后两年看到法学院就冒火,额我只是打比方啊大家别真去问。而更多的恩怨是因为胜负心,毕竟谁不喜欢努力了一星期被主席宣布胜利的感觉啊,谁不喜欢颁奖时众心捧月的感觉啊,谁真的会喜欢输啊。当然我承认有的时候会输得很有快感觉得很有成长,但那种比赛十场也未必能遇到一场。大部分的时候,输都是不爽的,输了后的反应也是千奇百怪的。比如有的队伍输了后会找各种理由,骂对手骂计时骂主办方骂黑哨,还会去水果摊奶茶店哭诉半小时证明自己真的被黑了,搞得老板吓坏了莫名其妙;也有人会发日志说我们以后再也不会受邀参加这种傻逼比赛了,好像真的主办方求你们参赛似的。有的队伍输了以后则会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血债血偿,我见过为了报仇春节都用来写全套的队伍。也有的人输多了输怕了就找借口了,比如我知道某校一个没怎么赢过比赛的领队在自己学校的杂志教育全校辩手都要“不看输赢,但求成长”,她这么想是她的自由,当领队这么要求队员就是中2了。&/p&&p&
而这圈子里,多的是因为一场胜负反目成仇的例子,我人人好友里有至少50对辩手本来关系很好,现在关系恶劣,说是因为看不上对方的人品,其实背后都是输赢。嘴上都是高尚的,心里都多少有些小气的,这是人性。当然更多的人,会逐渐懂得不把输比赛的不爽转嫁给那些无辜的人们,而是更多反思自己的问题,或者即使心里不服也会保持基本的修养,这或许是圆滑,但却也是成熟。&/p&&p&
这里说个题外话,很多老人总是感慨,辩论这项活动主张思辩精神和独立思考,为什么还是会培养出那么多奇葩。其实辩论是一种器物,他对于性格更多是一种放大而不是改变,所以那些诚恳的人在学辩论后会变得更诚恳;那些自恋的人在学辩论后会变得更自恋。只是这个圈子有比其他圈子更理性更强的纠错机智,所以大部分的奇葩都会被成功改造,但也难免有一些漏网之鱼,最后成为了星宿老仙。&/p&&p&
于是,经历了本身的成长,领略了辩论的魅力,又经历了胜负的冲刷,感受了辩论的现实之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改变。这时候,我们大多变成了学长学姐,责任心开始变得比兴趣本身更重要。此时的我们,或多或少承担起了一个队、一个社团或者一大批小孩的重担,我们不管心里怎么想,都会有力量驱使我们继续向前。不止一个大三辩手和我说,他们早就不爱辩论了,但爱这支队伍和这批孩子,所以他们还在继续带;还有很多辩手和我说,他们爱辩论,但是却不得不放下自己所追求的,而去适应组织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打辩论会遇到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思考辩论到底值得不值得我们花这么多时间,或多或少都会思考坚持还有多少意义。但在思考过后,我们还会忍不住继续付出下去,或是因为队友的期盼,或是想给对手一个教训,或是仅仅为了一个诺言。&/p&&p&
在这一阶段,所有人都对辩论产生了质疑与迷茫,但也真正获得成长,这是全方位的人生的成长,而不仅仅和辩论有关。有的人没有熬过这个阶段,离开了;有的人留下了,他的眼神变得坚定,因为此时的他已经知道他留在这里的原因。从这时候开始,留下的人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人真的爱上了辩论本身,探求辩论的求真之路(这次是真心的了);有的人把辩论视作事业,谈不上喜欢与否,但就会这么做下去;有的人心里盘算好了离开的时日,打算在最后再拼搏一把。&/p&&p&
又过了一两年,当我们终于交出责任和重担,放心或不放心地奔赴人生前程。初时,所有人都会为终于甩开了这一重担感到喜悦和轻松,但过了一阵,部分人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压根就离不开、放不下。所以,很多人说了好几次退役,也许有那么一两次是真心的,但最后还都回来了;所以,有的人即便走入社会,这项活动再也不能给他带来任何成就,他也愿意回来甘居幕后。当熬过了第三个阶段,当责任不再是核心的考量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辩论这项活动,哪怕当初那么质疑它,甚至恨透了它。管别人质疑不质疑,你都会在,因为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份情结啊,算是解不开啦。&/p&&p&
谁都知道早晚有缘尽的那一日,但都想能多贪恋一天就贪恋一天,这本身,不就很美好么?&/p&
懒得写了,直接贴旧文: 大概去年吧,罗斌在百度贴吧发了一条帖子,大意是我们一开始打辩论目的大多不纯粹,很多人是为了耍帅或者泡妞,后来才逐渐爱上了辩论的。那条帖子在我看来毫无问题,结果却遭致了百度吧友的猛烈抨击,还有好多人追杀到他空间骂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裤里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