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三国富甲天下称号闭经怎么能调有月经,臭名昭著称号闭经怎么能调有月经,一线名将称号闭经怎么能调有月经,求解释,求清楚谢谢

【手机软件资讯地图】 - 58同城涔辫涓界剧
娓告绉帮娓告ㄧО锛涔辫涓Online娓告被锛瑙
濂骞 瀹 涓 2D娓告舵锛褰3.0.0浠舵煎JAR寮锛姹椋缁杩ュ锛姹椋缁瀹㈡QQ缇わ
瀹涓杞斤JAVA涓杞斤
&&&&灞"涔"跨璺涓瀵瀵;
&&&&浜ㄦBOSS寮,灏;
&&&&缇ゆpk澶浜哄㈡涓婕瀹ぇ浜;
&&&&
&&&&缁镐介涓绗ф,姹椋涔辫涓解浣e典濂.璋灏缁缁 涔变,涓烘ㄥずi灏?ュ,涓姝g浣版!
&&&&娓告腑姝+,浜,寮浜轰绉涓,姣釜涓ユ涓灞,涓涓椤瑰х挎ф惧樊
&& 姝+:妯浜贡涓寮鸿,ユ绮炬宸с杩浜虹瓒缇ょ茶,浜ㄨ涓瀵规,瀹缇璇"杩锋朵技靛,娌绋冲濡娓宀冲".
&& 浜:界惰韩浣瀛卞急,浣ユ瓒楂鸿.浜ㄨ峰浜贩涔,婵辨蹇,澶уぇ寮卞瀹.寰寰借捣颁互涓剧绁."杩绛瑰阜骞涔涓,宠涔澶".
&& 寮浜:浜娓稿圭姹,涓藉ㄨ拷姹寮哄ぇ,缁绂.ユ寮哄ぇ娉,浜璺绂荤寮哄诲,浠ュ奸ら,璞.
&&&&涓姹勾,缇ら楣夸腑.剧涓剁澶ф寮濮璧板浜瀹琛颁骸涔璺,寤峰挎不借娣,澶涓瀹涓ゅぇ挎不垮垮垮姘寸涓歌,版逛璞己澶ф煎苟ュ惧姘涓.跺涓,扮椋ㄥ冲ヤ复,拌渚负浜杩芥村己,箍戒汉寮澹,浜轰滑寰藉浣垮ぇ伴骞崇遍浜虹╁虹,涓娈典濂浜冲ㄧ宸澶ц涓灞寮
&&&&
&&&&涓芥浼,浼濂杈虹骞翠唬,濡娌℃杈浣,浠宸变濡浣韬兢寰浼涔涓?绯荤,澶х涓板浜娓告翠娑,ㄦ父腑,ㄤ惧涓换,骞朵繁蹇浠涓芥灏浣,板绉规,浠讳浜洪藉浠ユ轰濂繁.
&&&&璧伴
&&&&涔辫涓戒腑辨5,10,30,60100绉璧伴浠诲,瀹璇ヤ换″寰澶ч绋.&
10绾т互涓浠ュㄤ冲,鹃甯棰璧伴浠诲,10浣浜,30ㄦ.涓绾у棰,璧伴浠诲″辨瀵讳汉,灏,绉褰㈠.
&&&&瀵昏矾
&&&&ㄣ涔辫涓姐涓,浠ㄥ绘板锯,瑕瑰诲烘父腑鸿界界郴缁ㄥ璺,灏卞浠ヨ交炬惧板琛璺嚎,浠浠ヨВ惧,璁┾璺测浠涓缁缂,浣楠磋交剧娓告.寮哄ぇ瀵昏矾绯荤淇璇浜,娓告腑板惧烘芥缂杩,杩ㄥ璺浠ュㄦ父翠釜涓.
&&&&褰轰浜腑甯哄,浠ュ逛究惧板苟浣跨ㄥ舵渚渚垮╁,褰烘渚藉涓:
&&&&绗绉藉氨浠ユ濮浠e璐甸╁,姝や唬浠ョㄩ浜ゆ,跺灏朵袱缁垂,涓烘吹浜ゆ,″ㄩ瑕杩琛瀹℃,姝ゅ璐拱,瑕灏跺乏浠ユ浜ゆ跺版璐拱╁.
&&&&绗绉芥褰哄,褰虹涓剧ㄦ父杩琛杩煎苟涓绾у楂涓瀹淇$ㄧ涓存跺ㄩ,涓哄ㄤ逛究间ラ跺瑙e崇ㄩ,姣3澶╁濂杩褰轰跺1%缁垂.姣ㄤ澶╁濂杩浠ユ楂淇$,浠ュ浠ユ撮棰搴.
&&&&(娉:娆炬娓涔朵藉娆′娇ㄥ,跺ū涔哄卞褰涓浜ゆ涔朵戒娇ㄥ.)
&&&&存弧瓒崇骇瑕冲浣╂,澧搴.
&&&&澶寸规х归╀瑁澶渚涓绉绫荤.
&&&&叉弧瓒崇骇灞х圭姹冲瑁澶,渚涓插尽.
&&&&椤归グ弧瓒崇骇瑕冲浣╂,澧绮惧.
&&&&よ弧瓒崇骇瑕冲浣╂,澧姘琛.
&&&&姝ㄦ弧瓒崇骇灞х圭姹冲瑁澶,楂诲诲.
&&&&娓告ㄥ剁妯″,ㄩ烘洪颁伴浜.
涓浠ゅ:
&&&&诲烩诲,濞涓寮;
&&&&解芥诲,濞甯稿己;
&&&&封浣跨ㄨ涓绉╁;
&&&&ㄦㄧ瑰,浣戒娇ㄩ芥诲;
&&&&璺涓璧颁负涓.
&&&&涓绉板娲诲ㄦ琛姒涓规′欢瑙,ㄧ′欢村浠ヤ娇ㄧ绉板.
&&&&扮h储绉板:澶у浜
&&&&褰澶╂杩浜虹绉板:浜哄舵
&&&&褰澶╂杩绾㈠缂绉板:涓烘ゅ
&&&&楂姒绗绉板:濞澶╀
&&&&瀵璞绗绉板:瀵插ぉ涓
&&&&朵汉姒绗绉板:
&&&&缇コ姒绗绉板:惧藉惧
&&&&灏绉板:姹璐
&&&&璧ゅ绉板:藉+
&&&&骞歌绉板:楂
&& 涔辫涓姐涓哄澶浜澶绉璧辩寰锛瓒冲ㄥㄦ父瑕娑璐广濡ㄥㄦ父舵瑙卞ㄨㄦ病濂藉ソ╃ㄦ父绉璧遍寰.
&&&&璧伴浠诲
&&&&娓告腑璧伴,辨5,10,30,60100绉璧伴浠诲,瀹璇ヤ换″寰澶ч绋.
&&&&10绾т互涓浠ュㄤ冲,鹃甯棰璧伴浠诲,10浣浜,30ㄦ.涓绾у棰,璧伴浠诲″辨瀵讳汉,灏,绉褰㈠,杩贡涓戒腑瑕涓绉浠诲″舰寮.
&&&&瀹换
&&&&娓告腑姣2灏朵虹瀹,浠ュ涓㈠,璧1浣瀵规冲寰涓浠藉,姣唤瀹稿浜ㄥ绾у舵介朵袱50宸,瀹虫澶遍绛寰涓娆″.
&&&&瀹浠诲
&&&&娲冲腑涓′褰╃榫,涓瀵硅浠ュ浼伴瀹,杩ラ灏卞浠ュ濮浣╀浜,浠ュㄥ朵腑杩琛,,朵袱,楂绾ч蜂存,浠ヤ璇姣浣缁涓浼绌烘褰.
&&&&涔辫涓姐涓辨15绉风硅茬,姣釜涓浠ュ4绉,涓峰コ浼1涓灞.
&&&&姝+
&&&&戒:╃诲,繁琛瀵规浜鸿琛寮哄,浣浼ゅ宸ㄥぇ;
&&&&鸿ラ姹:澧韩╃у瀵规激瀹崇垫板;
&&&&娉㈠井姝:澧韩搴板;
&&&&北:惧姣澶ч瑰涓褰姘琛绮惧;
&&&&灞卞娴:惧姣瑰褰姘琛绮惧.
&&&&寮浜
&&&&奸ら:ら椋诲绘浜,舵诲涓;
&&&&濡:ゅ诲绘浜,舵诲涓;
&&&&姣澶╃:芥绗,瀵逛富浜х宸ㄥぇ浼ゅ,朵版灏浼ゅ,ㄧ稿灏芥诲浠ョ姝㈡;
&&&&浜疯桨椤:ゅぉ,绘逛涓,濞宸ㄥぇ;
&&&&宸姣:ゆ,浣挎浜烘板杩缁琛,姣濞涓虹涓涓,浠ョ疮.
&&&&浜
&&&&诲颁负:浜烘娉浣跨ㄦ藉╃诲绘板,浠ヤ娇ㄧ╁浠や娇ㄨ,琚诲诲;
&&&&卞3:浣垮繁逛腑浜鸿绛轰变腑璁$舵㈠;
&&&&搴浠:繁逛汉姘琛搴版,颁贡瀵规规;
&&&&瓒:浣挎浜洪峰ュ涔,娉惰繁,鸿ㄦ诲诲轰;
&&&&㈡姝:灏涓瑰板,涓уけ诲昏藉板.
:锋甯甯濂藉.
绛:瀛搴甯涓跺烘,ㄥ浠ュㄥ搴甯&甯甯涓寰甯,ㄦ甯涔氨浠ヤ韩甯寰缁,瀵规父涓浜瑙g版逛浠ュ甯惰,ㄥ20绾т氨浠ュㄥ搴甯寰甯,寮瀛兼绾ф&藉寰颁绗朵袱濂.
:娓告寤虹娲剧瑕姹.
绛:绛绾30绾т互涓,韬&50涓跺娲句娇,冲寤虹繁娲.
:浼翠荆ㄦ父缁濠.
绛:缁濠瑕2涓汉涓璧峰璁告炬,褰瑰濂藉害杈惧2000灏卞浠ョ濠浜,澧濂藉害浠ュ璐ч轰拱椴卞楂濂藉害.
:浣繁瑰().
绛:褰ㄧ椤瑰奸芥涓鸿涓浼,绛绾фㄥ烘楂,骞朵榛濂搴楂涔,ㄧ灏变涓涓规炬绀,ㄥ浠ョ瑰诲,跺╁瑰,杩浣跨&灏浠ゆュ瑰诲.
涔辫涓藉ぇ浜璁
涔辫涓藉板鸿灞便
涔辫涓藉板鸿浜
涔辫涓芥存颁瀹㈡风
涔辫涓藉板哄ч宀
涔辫涓藉板鸿藉ゅ°
1.涔辫涓姐娓告猴
2.涔辫涓姐娓告杞斤
3.涔辫涓姐娓告伴伙
4.涔辫涓姐板锛
5.涔辫涓姐版锛
6.涔辫涓姐娓告荤ワ
7.涔辫涓姐娓告璋锛
8.涔辫涓姐寮琛
涓轰绾挎堕达
娓告娆℃帮752253
娓告杞芥帮259587
娓告绁ㄦ帮1018三国杀称号大全要新版的,不要以前的称号大全!_百度知道
三国杀称号大全要新版的,不要以前的称号大全!
不能万剑?(抱歉 不认识)相赠在一局游戏中发动好施分给其他角色至少15张牌独断的外交家 使用鲁肃获得100场胜利群吕布 飞将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方天画戟特效杀死至少两名角色武的化身 使用吕布获得100场胜利貂蝉 倾国倾城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离间造成至少3名角色阵亡绝世的舞姬 使用貂蝉获得100场胜利华佗 乱世名医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急救使至少3个不同的角色脱离濒死状态神医 使用华佗获得100场胜利张角 狂奔的蜗牛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雷击特效杀死3名角色天公将军 使用张角获得100场胜利于吉 神鬼莫测 在一局游戏中累计蛊惑假牌至少成功3次太平道人 使用于吉获得100场胜利袁术 四世三公 在一回合内消灭场上4个势力中的3个仲家帝 使用袁术获得100场胜利公孙瓒 白马义从 在体力大于2的情况下杀死至少3名角色,我有这个的)打酱油的 还没开始自己的回合就死了(一切都是人品)安乐公 1局游戏3次判定乐不思蜀全中 没红桃(不能司马改的,司马不改。古之恶来 使用典韦获得100场胜利荀彧 在一局游戏中至少对3名不同角色发动驱虎,但也不必连续,难就难在必须是你补刀的,并且这些角色都死于驱虎造成的伤害,第一个死的人必须是你杀的目标,还是不难)极乐世界 1局游戏3次判定乐不思蜀全不中 全是红桃(不能司马改的,楼主,而且你即便中途战死也没关系,人品或者队友诸葛替你刷)鸿运当头 1回合打出3张无中生有(必须连续打出3张无中生有,你一下出3个也行)异族之愤 1次南蛮杀了3个角色(月英,这还较难)桃王 1局游戏中救别人5次 不含华佗技能(一切都是人品)龙争虎斗 1个回合中 出现无懈可击抵消无懈可击的情况 打出无懈的玩家均可获得(要连出3个无懈注意,中间出五谷,只要主公最后获胜就行)忠心耿耿 忠臣赢100次内奸唯我独尊 取得1次胜利老奸巨猾 在主公误杀忠臣的情况下获胜(菜鸟或貂蝉啰)老谋深算 手刃4个反贼或者忠臣 获得胜利(曹操比较容易)运筹帷幄 内奸赢100次特殊系命不该绝 被闪电劈中没有死(简单)天谴 被闪电击中而死 不经过鬼才(简单)桃仙 1局游戏中吃5次桃子 不含华佗技能(活到单挑,并且在体力1的情况下存活并获胜白马将军 使用公孙瓒获得100场胜利袁绍 乱箭肃敌 在一回合内发动乱击至少6次高贵的名门 使用袁绍获得100场胜利颜良文丑 其利断金 在一局游戏中在摸牌阶段发动双雄至少3次并在双雄的回合中杀死过至少3名角色虎狼兄弟 使用颜良文丑获得100场胜利庞德 周苛之节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猛进至少5次人马一体 使用庞德获得100场胜利董卓 肉山 在一局游戏中使用杀杀死至少3名女性角色魔王 使用董卓获得100场胜利贾诩 算无遗策 使用贾诩发动乱武,剩余1点体力时累计发动烈弓杀死至少3名角色老当益壮 使用黄忠获得100场胜利魏延 嗜血成性 在一回合内发动狂骨恢复至少3点体力嗜血的独狼 使用魏延获得100场胜利铁索连舟 在一回合内使用铁索连环横置至少六名角色凤雏 使用庞统获得100场胜利卧龙诸葛亮 天火燎原 在一回合内发动火计造成至少6点伤害卧龙 使用卧龙诸葛亮获得100场胜利SP孙尚香 梦醉良缘 在主公是刘备的情况下,曹操比较容易)常胜将军 10连胜(这个极难)八门金锁 自己的八卦阵在1局游戏中判5次红色(必须连续,但也不必连续:秉公无私 作为主公在一局比赛中从未对忠臣用桃以外的牌(不能借刀。)绝处逢生 其他反贼全死亡且忠臣全存活的状况下获得胜利(也满难的)草头天子 反贼赢100次忠臣赤胆忠心 1局游戏中杀2名反贼或者内奸(不算难)忠肝义胆 自身存活 主公满血状态下获取胜利(这个无难)竭智尽忠 自己的第一个回合杀掉一名反贼或者内奸 并且取胜(隐藏条件,使用杀杀死至少3名角色笃烈之士 使用太史慈获得100场胜利孙坚 破虏大将军 连续至少3回合在1体力时发动英魂武烈帝 使用孙坚获得100场胜利鲁肃 指,使用SP孙尚香作为内奸获得胜利SP孙尚香无百战法正 蜀汉的辅翼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眩惑获得其他角色的桃至少3张法正无百战马谡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心战获得桃和无中生有各至少两张马谡无百战徐庶 忠孝的侠士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举荐累计恢复体力至少3点徐庶无百战孟获 七擒七纵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再起回复体力至少7点南蛮王 使用孟获获得100场胜利祝融 刺美人 在一局游戏中对男性发动烈刃并拼点赢至少3次野性的女王 使用祝融获得100场胜利吴孙权 老不死的 在一局游戏中被吴国武将用桃救至少3次年轻的贤君 使用孙权获得100场胜利甘宁 神出鬼没 在一个回合内发动至少6次奇袭锦帆游侠 使用甘宁获得100场胜利黄盖 无尽的鞭挞 一个回合内发动至少8次苦肉轻身为国 使用黄盖获得100场胜利吕蒙 伺机待发 使用吕蒙将手牌囤积到20张白衣渡江 使用吕蒙获得100场胜利大乔 移花接木 在一局游戏中连续发动流离至少5次矜持之花 使用大乔获得100场胜利孙尚香 因祸得福 在一局游戏中累计市区至少5张已装备的装备牌弓腰姬 使用孙尚香获得100场胜利周瑜 无尽的挣扎 在一局游戏中使用反间杀死至少3名角色大都督 使用周瑜获得100场胜利陆逊 连绵不绝 在一个回合内发动至少10次连营儒生雄才 使用陆逊获得100场胜利周泰 金枪不倒 在一局游戏中拥有过至少9张不屈牌并且未死历战之躯 使用周泰获得100场胜利小乔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天香让男性武将摸牌至少15张矫情之花 使用小乔获得100场胜利太史慈 江东之虎 在一回合内发动天义拼点胜利后,并用强袭至少杀死3名角色,顺手等都不算)不屈不饶 1格体力情况下 累积闪对方的杀100次炮灰 被南蛮万箭打死累积10次更大的炮灰 被南蛮万箭打死累积100次搬石砸脚 与人决斗累积失败10次星驰电走 一局游戏中闪避10次杀成功(活到单挑,用孙权吧)天道威仪 在忠臣全死光后 手刃3名角色 取得胜利(这个用老曹,我冷 一局游戏中发动裸衣至少两次并在裸衣的过程中使用杀或者决斗杀死过至少两名角色虎痴 使用许褚获得100场胜利郭嘉 不遗余力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遗计发牌至少5次早终的先知 使用郭嘉获得100场胜利司马懿 手眼通天 在一局游戏中有至少两次发动反馈都抽到对方一张桃狼顾之鬼 使用司马懿获得100场胜利甄姬 洛神赋 使用甄姬在一回合内发动洛神在不被改变判定牌的情况下连续判定黑色花色至少8次薄幸的美人 使用甄姬获得100场胜利夏侯渊 风驰电掣 使用夏侯渊在一局游戏中又连续至少3个回合每个回合都发动两次神速疾行的猎豹 使用夏侯渊获得100场胜利曹仁 固若金汤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至少3次据守,不能南曼,是不是可以用技能比如刘备的给牌不知道,就行)职业杀手 累积杀掉各职业一次平反大将 1局比赛中杀死4名反贼(月英,并在乱武结算中有至少两名地方角色死于杀造成的伤害冷酷的毒士 使用贾诩获得100场胜利SP马超 西凉的猛狮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至少5次铁骑并且判定为红色花色SP马超无百战神神关羽 炼狱武神 在一局游戏中使用红桃花色的杀杀死至少3名角色鬼神再临 使用神关羽出场100次神吕蒙 洞察一切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攻心弃掉无中生有和桃至少各两张圣光之国士 使用神吕蒙出场100次神周瑜 红莲业火 在一回合中发动业炎造成至少5点伤害赤壁的火神 使用神周瑜出场100次神诸葛亮 换斗移星 本局游戏中至少一名狂风状态的角色被火身份系主公,曹操比较容易)初出茅庐 进行一局游戏小有所成 进行100局游戏小露锋芒 进行1000局游戏全职杀手 累积杀所有职业各10次全能将军 所有武将用满1次苟延残喘 1局游戏被桃子救起5次横扫千军 1局游戏中 杀光7人获得胜利(哈哈,不过不需3个人出,并且在扣减体力不大于3点的情况下获胜大将军 使用曹仁获得100场胜利典韦 一夫当关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至少5次强袭。加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要玩家5人以上才能激活战功取得系统武将系您好,不算多难)至圣至明 亲手杀死所有反贼和内奸 忠臣全未死(满难的)君临天下 主公赢100次反贼乱臣贼子 1局游戏中杀2名忠臣或者内奸(不算难)乘虚而入 1局游戏中在自己的第一个回合手刃主公(主公第一个回合就死不稀奇。王佐之才 使用荀彧获得100场胜利于禁 魏武之刚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毅重至少4次于禁无百战战功徐晃 弹尽粮绝 在一局游戏中用装备区的牌发动断粮至少4次周亚夫之风 使用徐晃获得100场胜利曹丕 魏文帝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行殇获得锦囊牌至少6张霸业继承者 使用曹丕获得100场胜利蜀刘备 纠结之心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雌雄双股剑特效杀死至少一名女性角色乱世的枭雄 使用刘备获得100场胜利张飞 燕人的咆哮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丈八蛇矛特效杀死至少一名角色万夫不当 使用张飞获得100场胜利马超 全军突击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铁骑连续判定红色花色至少5次一骑当千 使用马超获得100场胜利关羽 武圣显灵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青龙偃月刀特效杀死至少一名角色美髯公 使用关羽获得100场胜利赵云 浑身是胆 在一局游戏中发动青钢剑特效杀死至少一名角色少年英雄 使用赵云获得100场胜利黄月英 锦囊袋 在一个回合内发动至少10次集智归隐的杰女 使用黄月英获得100场胜利诸葛亮 空城绝唱 在一局游戏中有至少5个回合结束时是空城状态迟暮的丞相 使用诸葛亮获得100场胜利黄忠 一局游戏中,连拆忠臣的乐都不行。魏曹操 乱世的奸雄 一局游戏中发动奸雄得到至少3张南蛮入侵和一张万箭齐发魏武帝 使用曹操获得100场胜利张辽 掩其无备 一局游戏中发动至少10次突袭前将军 使用张辽获得100场胜利夏侯惇 你死我活 发动刚烈杀死至少一名角色独眼的罗刹 使用夏侯惇获得100场胜利许褚 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小试牛刀 小有名气
中级杀手 高级杀手
赤胆忠心 鸿运当头
辣手摧花 打酱油的
射人先射马 势如破竹杀很大
横扫千军 旗开得胜 趁虚而入
忠肝义胆 极乐世界 安乐公
更大的炮灰
老谋深算 天道威仪 桃王
八门金锁 竭智尽忠 忠心耿耿 绝处逢生 草头天子
异族之愤 箭无虚发 至圣至明 君临天下 老奸巨猾
运筹帷幄 搬石砸脚 常胜将军 落井下石 朱雀星君
大事化小 塞翁失马 惹火上身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攻其不备 被看穿了吗 饥肠辘辘 兵精粮足
有难同当 丰衣足食 吃着不尽 富可敌国
三国杀官方网站上自己找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三国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古中国人的称谓,不仅用来给今天的古装片挑BUG,更多的是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全部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的全部历史,都装在看似旁枝末节的称谓中。在下面的文字里,可以读到国史中的称谓,也可以读到称谓中的国史,非常有趣,非常严谨,考证精确,并且绝不是回字的四种写法。  前言  忽然想到这几年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破烂电视剧、破烂“重回古代文学”。这些东西一旦多了,就难免出现垃圾。垃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装B,特别是不懂B而装B是一大因素。有些作者一会儿模仿古文对白,一会儿参详古代制度习惯,可是他们经常忽略最基本的:古人的称谓。  我们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有别号、有尊称、有蔑称,可是虾米朝代怎样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称君称亲称师都是有定式的,为了现代人识别方便改一些,没什么,但不能闹笑话,留硬伤BUG,或者故意装B还装成13。把明清时代的称谓放到汉唐的背景里,就等于是糊弄观众。例如说,前段时间好几部大汉类的电视剧,女主角叫爹地都是嗲声嗲气地叫:“爹~~”——实际上,爹作为老爸的称谓,是从魏晋时才开始的。大汉剧称“爹”,把时间提早了几百年,相当于某个明朝大戏里喊出了“老豆”两个字。  还有一个古装界统一无时段的称呼,就是称官员为“大人”。现在几乎所有朝代的电视剧、小说,对有品的官都介么叫,例如包青天里叫包大人。这就露BUG了,下级和百姓对官员称大人,在明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就是明朝,也很少见。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了个笑谈,他祖父拜谒张居正时,被张叫了声“沈大人”,当时宾客都以为十分新鲜,因为“呼公、呼丈者多,更不闻有大人之称。”爷爷被人叫了声大人,孙子就郑重地写进文集,说明在当时用得极少,甚至少过我们现在叫脑残。  再简单点说,大家翻翻三国演义,就可以知道,几无文官被叫过“大人”。所以在梦回三国一类的小说里看到“陈大人”、“曹大人”,就觉可笑,这与唐明皇叫安禄山“X0后脑残”是一个效果。  因此不能不说,古装片有一个伟大之处,就是统一了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统一的古人称谓。实际上,大人之称,普遍行走官场,是自雍正开始(康熙类片子、小宝类片子里称索尼“索大人”鳌拜“鳌大人”都索超前意识啊),见《清裨类钞.称谓类.大人》:“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到了光绪末,因为局势乱,需要奉承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大人就被用滥了,什么员外郎之类的都被称为大人,这可能也是古装片滥掉“大人”二字之源吧。。。  当然,象《孝庄皇后》里那样天大的BUG,也索常见。而且,你知道为虾米清朝皇后皇太后都是“慈”字顺下来的,孝庄我们叫孝庄,慈禧我们却叫慈禧吗?  说到这里,恐怕大家还不是很感兴趣,那就说几个你可能惯性思维从未想过对不对的:  秦始皇是不是嬴?  孔子是不是姓孔?  再来几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  什么叫“不分伯仲”?  什么叫“待字闺中”?  “虎”作姓时怎么念?  屈原为虾米在《离骚》里自称“朕”?莫不是他当过皇帝?  为什么我们叫叫汉高祖不叫他汉太祖?为虾米叫曹操又叫魏太祖不叫魏高祖?有时又叫他魏武帝?  为什么有的皇帝叫哀帝、献帝这么不吉利的字?为什么汉献帝那么惨不改个名字叫汉喜帝?  为什么唐玄宗又叫唐明皇?什么样的场合用前面的,什么场合用后面的?  如果当着乾隆说“雍正”两个字,算不算不敬?会不会被杀头?  称丈夫夫君、郎君、良人、老公、先生都是怎么来的?  古代人是怎么骂人的?  中国对日本与的外交活动用什么称谓呢?对朝鲜呢?对越南呢?  从称谓里,我们还可以读出史实的辨伪、民族的融合,以及东西方文明轨迹的差异。  好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一下被我们日益忽略而的古代文化传统,就可以看看我接着写的。最后还有应用程序,就是影视剧的称谓BUG应该怎样避免。这本书大致上说的就是这是这样两件事:  国史中的称谓和称谓中的国史
楼主发言:620次 发图:13张
  那便坐等先生更新了  
  有意思沙发  
  没了?  
  目测好帖,常识普及,任重道远,楼主大人加油  
  各位看官久等,伏拜更新:  第一章 姓氏名字  说到称谓,首谈姓氏名字。姓氏名字,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称谓,而这四个字在古代,则表示四个不同的称谓范围。  一、姓  拆字就可看出,姓是从女从生,《白虎通义.姓名》载:“姓者,生也”,这说的古老的母系社会,现在我们都随爸爸姓,姓字却已经不会再改成“甥”了。但是,母系文明在姓这一点上还是蛛丝马迹的遗留,先秦最古的一批姓,都是带偏旁“女”的,例如姜、姬、嬴等。说到加女旁,姓“支”的就不知他祖祖在母系社会是不是也“从女”带偏旁,要是这样样,他就该烧香庆祝出在父系社会了。姓的作用,以《白虎通义》的解释就能说清楚:“人所以有姓名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别婚姻也。”即姓是表示亲缘关系、区别婚姻可否的标志。上古人口少,生活范围狭窄,古代人又十分聪慧地发现了近亲通婚的遗传学弊病。而姓作为“从女从生”的血缘区分标志,就产生了“同姓不婚”的规矩,用以“别婚姻”。这个规矩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保留,如果我们看到两夫妇同姓的,多少会觉得奇怪。这个“奇怪”感觉的由来,其实就是几千年的习惯性认识使然。在古代典籍中,《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先秦三代,同姓不婚一直是作为基础性礼法被严格遵守的,连正式婚姻之外的买妾,也不得违反。但是,规矩总是用来打破的,如左传《昭公元年》有:“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说的是变通的方法。大爷看上小妞,害怕同姓,所以可以随便找大师算个姓。除了变通地遵守,直接打破“同姓不婚”原则的,在先秦也不少,主要是王侯的联姻。因为当时姓不多,有时数国同姓。而在政治婚姻面前,很多规则是不值钱的。这一点,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三十一中载有《同姓为婚》条。不过,同姓在先秦表示的是血缘上的联系,不仅不符合优生优育的遗传规律,也是违背礼法的,即使是王侯之间同姓的联姻,也会被当时执礼的人所诟病。《论语.述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即有一次陈国的司寇造访孔子,问孔子鲁昭公是不是知礼,孔子当然说自己的君主知礼。陈国的司寇认为孔子这是在偏袒昭公,因为鲁昭公娶了一个吴国的女子吴姬。鲁、吴两国都是姬姓,按礼法同姓不婚,鲁昭公违礼娶亲,为了避人耳目,改吴姬的称呼为吴孟子,后来吴孟子死了,不发讣告,连《春秋》也不称吴孟子的姓,陈国的司寇就责备孔子有私心。孔子在事实面前,只能低头认错。
  二、氏
(上)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姓氏”与“姓”几乎已经完全是一码事了,但是在文明之初,“姓”与“氏”却是几乎完全分开的,不能混用。直到今天,特别讲究的文圣孔子的后代,他们的各种家族活动都是“孔氏”,而不用“孔姓”,或许还可以找到一点“姓”与“氏”各自独立的历史痕迹。  前面说了,姓是在母系社会时区别于不同血缘的标志,基本上也就是部落的标志,部落发展为较大规模的聚落,人的生产能力在提高、迁徙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之后进入父系社会。原来一个老妈妈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发展,大孩子到了海边,搞起了渔业;小儿子在平原搞起了养殖业;就是在一个部落里的孩子,也有强力的和窝囊的,这么着,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需要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  氏用来别贵贱,自然就会形成新的小圈子,与“同姓”有别的是,氏发展为“氏族”(后代所谓的大家、大族、望族),《白虎通义.姓名》说:“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由此可见,姓与氏,原来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先秦时期,古人一直是分开使用,严格区别,自秦开始,姓氏才合二为一。这也是在先秦典籍里那些人物的名字在今天看来很奇怪的原因之一。比如,“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的“庆父”,又叫“仲庆父”,他的后代却叫“孟孙氏”;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对周文王祖父、父亲的记载是:“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祖父是“古公”,父亲却叫“季历”;而周文王可考证的儿子有17个: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召公奭、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郧叔武、毛叔郑、毕公高、郇叔葡、伯廖、虞仲(字音见注1)。这些例子实际上并不是父子不同姓,而是我国先秦古代人的称谓习惯: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先秦男子是有姓的,只不过不用来做称呼罢了。  这个习惯是与今天的中国人姓氏称谓很不同的,甚至形成了一些习惯性的误读,比如说,周文王姓姬名昌,周武王姓姬名发,这样的称呼其实是错误的。先秦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王侯则不称姓称国,周文王在当王之前,只能叫西伯昌;而他的儿子也只能叫武王发。类似的,比如我们叫商朝的亡国之君纣王,就叫“帝辛”或“商辛”,而不会叫他的名字“子辛”(姓子名辛),如《史记》中有:“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叫他们姬昌、姬发呢?这是一个习惯性错误,而且是上千年的习惯。最早犯错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和刘知几的《史通》。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指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史记》中)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实际上,秦始皇是贵族,赢姓,赵氏,应该称氏;刘邦起于底层,不是贵族,并无氏可称,又是汉初,只能称姓。郑樵在《氏族略序》中就说,司马迁对先秦人物的称呼方法,“三代(指夏商周)之时无此语也”,又说司马迁、刘知己两人“虽子长(司马迁的字)、知几二良史犹昧于此!” 顾炎武在《原姓》中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顾炎武还说:“考之于《传》(指左传),二百五十年之间有男子称姓者呼?”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三代至秦人物,经常写“姓某氏”,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这位大历史学家用汉代的称谓模式套用先秦人士,这就象前几年棒子导演在样《见龙卸甲》安排赵云报姓名报成赵子龙一样,是不准确的。在《史记.夏本纪》中,司马迁写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然则,这里的用国为姓,其实是用国为氏,查阅史记之前的典籍,《左传.隐功八年》就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在姓氏上的疏忽,不能不说是司马迁没有考虑后代读者对姓氏之别的疑惑,而《史记》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很多今天读书的人就会给先秦的人名弄糊涂。就是古代人,也常常给司马迁的“姓某氏”弄糊涂,清代学者沈彤就说:“汉人所云‘姓某氏’,皆以庶姓言也”,将先秦的“姓”和“氏”分别定义为“庶姓”和“正姓”,以释混淆。  有些误读则要浅一些,但也容易让人糊涂,比如孔子。很多介绍文圣先师的场合都说是姓孔名丘,其实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孔子的孔,是其氏而非姓。孔子是宋国贵族遗后,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孔子的姓应是殷代贵族之姓,即姓“子”。而孔子的氏,原来也不是孔,而是“公孙”,到孔父嘉时(注意,不是孔子的父亲孔嘉或子嘉,其人以公孙为氏,嘉为名,孔父为字),已有五代,氏用以别贵贱,所以自他之下的后代就不能再以公孙为氏(即因亲尽,不再是公的子孙),而孔父嘉就以自己的字为氏,所以,有了孔子。源见:《孔子家语》卷三十九《本姓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现在孔子的后代祭祖,都用“孔氏”,不用“孔姓”,这是因为严格来讲他们的姓是“子”,而孔子一族自古未断过香火,“姓氏合一”对他们来说就是淘汰原来的姓“子”,以“孔”氏为姓。在今天,他们搞祭祖活动称孔氏,但人口普查户口本身份证之类的则是姓名“孔某某”。姓氏合一之后,单一个“氏”字,也从姓的别支,变成了家族,用以称家族内同姓亲属,例如“张家兄弟”,也可以被称为“张氏兄弟”。  先秦还有位文化名人,屈原,大家也明白了,不是姓屈名原,而是以屈为氏,称氏。屈原的姓是个很冷僻的字,“芈”(音mǐ)。  而与今天人人都有平等的姓名权不一样,古代的氏是贵族才有的,普通下层百姓没有氏,这也就是《通志?氏族略》所说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将错就错的习惯,并一直沿用,这个要纠正已经很难,有的也无必要。比如黄玉郎画《天子传奇》漫画,说姬昌姬发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是需要严谨的场合严谨,或者区分插科打诨和严肃认真还是有据可循的。比如《辞海》和《辞源》,介绍先秦人物就不会直接写姓甚名谁。比较规范的先秦人物称呼方式,是“某某,某氏,某姓,字某。”
  在今天的人看来很奇怪的是,许多先秦人名,看起来既不是姓名也不是氏,比如著名的贤人柳下惠。如今代表坐怀不乱的三个字“柳下惠”,并不是名字,此人为展氏,名获,字禽,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因为谥号是死后才有,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柳下惠”这个称呼的。据说他有位弟弟,就是著名的盗跖(音zhi),这个称谓是用其身份(盗,即大盗;跖,即赤脚奴隶)作为人称的。其人本为展氏名雄,也叫柳下跖。历史上之所以还知道这位大盗为展氏、食邑柳下,是因为他还是王公的后代。在先秦,下贱之人是根本不需要什么士大夫阶层别贵贱的礼仪,也就没有取氏的必要,很多人物只以身份作为称谓传世。
  比如“庖丁解牛”中的技术型人才庖丁,实际上只是名叫丁的一位厨子或者屠工,这个称谓根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名字。有些不是贵族的人,即使专业水准已经做到了行业标杆,也没有正式的姓氏名字传世,比如相马专家伯乐,至今对于他的姓氏名字只能是传说,“伯乐”据说也只是他的出生地。而商王朝著名的贤相傅说,由于本是傅岩筑墙之奴隶,出身低微,后来做到相也没有氏,只以做奴隶的地方“傅”和名“说”流传下来。这种用氏来决定称谓进而区分贵贱的方法,用顾武炎的说法就是:“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公孙的儿子如果不再尊贵就必须改氏,就象前面说到的孔子)、若谥、若邑、若官为氏。氏焉者(氏相同的)类族也,贵贵也。”其中的“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实际上是先秦王侯以国为氏,例如晋文公重耳,史称晋重,就是以国号晋为氏,称国。虽然晋国是姬姓,但却没有称晋文公为姬重的。《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次诸侯会盟,对与会的各国国君称呼为:“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其中,鲁申就是鲁僖公,姬姓名申;蔡甲午就是蔡庄公,姬姓名甲午,谥为庄侯;宋王臣并非宋国王的臣子,而是宋成公,其人名王臣,子姓。
  说到先秦的称谓习惯,女子与男子恰恰完全相反,只称姓不称氏。姓之后,只跟个氏字了事,这在近代还很常见,如“张氏”、“李氏”。女子出嫁之后,前面加夫姓仍旧不称氏,这也是常见的,如“孙留氏”、“张王氏”。文化一脉相承,这是可以溯源的。区别于后来的日本群岛、朝鲜半岛的文化,他们学习我们的礼仪制度,甚至把孔子或屈原叫成正牌祖先,可是在溯源这个决定性的环节上,谁先谁后这还是可以分清楚的。日本女子随夫姓,名字多是草率的直子绿子之类的,实际上都是先发生在文化宗主国的。
  好帖留名  
  妇随夫姓,在古中国这个男权社会,主要的功能有三:一是表明女子已婚的身份;其次冠夫姓是表明女子是谁家的媳妇,有归属含义在内;第三,保留原来的姓,则是说明该女子是谁家嫁过来的。明初谱学家宋濂曾为很多“贞妇烈女”作传,收在《宋学士文集》中,标题俱为《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概是如此。日本法律明确规定了妻子应随夫姓(《日本民法典》的条文原义是“夫妻必须同姓”,表面上看并未要求女子婚后改姓,但在男权主义的日本社会,是极少有丈夫改随妻子姓氏的),中国乒乓球女将何智丽远嫁日本,就改随夫姓,名字为“小山智丽”。
  继续啊楼主!!
  先秦见于文献的女子称谓,基本上全都不是姓名。比如节烈先驱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也不是姓孟氏姜的女子。孟姜女根本不是个姓名,而是先秦女孩非常普遍的称呼,和我们今天说的“张家大闺女”是一样的。“姜”是其姓,“孟”为排行老大之意,所以“孟姜女”等于姜家大闺女,这就是女子称氏的代表。至于褒姒这样的称谓就更明白了。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幽王征伐褒国,褒人献出美女褒姒乞降,周幽王立为妃,宠冠周王宫。褒国在今陕西省汉中西北,“褒姒”换今天的说法就是褒家乡姓姒的一位大美女。
  如果我们的身份证上有 字 一栏
人们以字称呼
重名就会少很多
  是的,后面会说到 字 。废除了字确实是比较可惜的。
  先秦没出嫁的女孩,基本都是出生国家加上姓就算称呼,比如秦赢、齐姜、吴姬。出嫁以后,就在前加丈夫的氏,比如息妫(音gui)、孔姬。嫁给天子或国君稍微特殊点,是在自己的姓前加国的号或“王”的称号,如周王朝是姬、姜长期通婚,姜王后就称“王姜”;作为天子和国君的丈夫死后,妻子要冠丈夫的谥号。总之,先秦的女子的称谓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没有称呼有姓名的;二是基本跟着丈夫的称呼来称呼。
  三、姓氏之别与姓氏合一  前面说了,周文王可考证的儿子有17个: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召公奭(shì)、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聃季载、郧叔武、毛叔郑、毕公高、郇叔葡、伯廖、虞仲。这些称谓的不同正是因为他们“氏”的不同,其实他们的“姓”都是一样的,周姓为“姬”。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氏,正好就说明了先秦“姓”与“氏”的最大区别。姓自古而今,都是父子延续不变的,而氏由于因家族而分,又要别贵贱,所以氏是可变的,可以自己取的,也不是后代世世相传不变的。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得氏的方法归于三十二类,有得于字、得于爵、得于官、得于居、得于事、得于职、得于谥等等。比如得于居的氏,就有西门、南宫、东郭、南郭等等,而日本的很多姓氏溯源都可以归纳于此,比如居于松树之下则姓松下、居于田地之中则姓田中,这也是可以看出文化根源和传播的。
  至于取氏的灵活,举商鞅一例。他本是卫国公室的子孙,所以先以卫为氏,又以公孙为氏。“商”是他在秦的封地,大约是看到自己的产业兴旺,土地权证也下来了,所以又高兴地改叫“商鞅”。
  姓氏这样大的区别,为什么现在却完全不分了呢?这得归功于秦始皇一统天下。在战国时候,早先的经济基础,即西周的井田制,基本上宣告瓦解,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崩溃了;人才观念也有一定的改变,各国都有唯才是举的措施,使地位低下但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富国强兵。在这个大背景下,原先的很多贵族没落了,而有一些工商、庶人、士人,却依靠自己的才能起家发达。这样,早先作为尊贵家族标记的“氏”的基础,也就动摇了。新的贵人尽管没有什么公子公孙的“氏”,不是公室的后代,却一样可以号令一方,或富甲天下。这些新的贵人不满足于原来旧时代只有贵族有氏、民众没有氏的称谓尊卑制度,不再接受象陶朱公那样既不表名也不表姓的称呼了,这样,新的称谓方式就必须满足新的社会关系。秦始皇灭六国,使原来六国的贵族彻底失去的了特权,其身份称谓的特权也一并失去了意义。顾武炎在《原姓》中就说,“秦灭六国,子孙皆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而他在《氏族》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混而为一。”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此还是得说,司马迁没有客观全面地记载先秦姓氏的区别,这是需要后来的读者仔细分辨的,因为姓与氏由严格区别到合而为一,并没有严格的历史分界线,为不不产生混淆,必须加以说明。司马迁对“姓某氏”记载简略不加说明的方法,实际上产生了很多误读,尤其在姓氏合一过程中的人物。
  比如秦始皇,司马迁记载的“姓赵氏”就让很多人不明白,后来就慢慢以秦的国姓“嬴”加其名“政”组成“嬴政”,其实这称呼是错误的。司马迁如果详细解释一下当时姓氏的区别,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读了。秦始皇出生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的习惯,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说:“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可以说秦始皇姓“嬴”,只不过他那个年代根本还不以姓称男子,男子称氏不称姓的习惯直到汉初才彻底消失,按照那个时代的称谓方式,最妥当的称谓应该是“秦王政”或“始皇帝政”,如果要表示不尊,不叫帝号,也只能说是“赵政”。很明白,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称谓习惯,无论谁也不会将屈原按姓名喊成“芈原”,更不会将孔丘称呼为“子丘”。而《寻秦记》精彩剧情之赵盘改叫嬴政,如果项少龙真的回了秦朝,是喊不出“嬴政”的。
  汉初以后,男子称氏不称姓的说法彻底消失了,姓氏完全合一,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例如《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即先祖)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这里的以马为氏,实际上已经是以马为姓。按照今天的语言习惯,“姓氏”省称为“姓”,两者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你姓名左起的第一个字。现代中国人的姓,有99%都是姓氏合一之后,由原来的氏派生出来。姓氏合一,是不同事物的融合,而非取代或覆盖,这是尤其需要注意的。
  四、姓氏之趣  1、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撰此文时,正值全国第六次人口大普查,一些闻所未闻的姓氏上了新闻,就以四川为例,有姓野名战的、有姓名为蹦的(对,就是姓蹦名的)的,有姓仙的、姓莽的,生、老、病、死、毒、药、公、司、云、朵、难、易、日、操,这些都是姓,真不知一位易先生找难先生办事会怎么样。象由老姓而产生的“老先生”、“老小姐”这样的称呼,叫起来,怪别扭。“老”这个姓,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萨克达”这个满族姓更改汉姓而来,已经有两三百年的历史,“萨克达”的满语就有“苍老”的意思。另一说“老姓”是广东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现在佛山南海区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而“毒”这个姓则令人望而生畏,总有狠毒、毒辣、毒药之联系。台湾嘉义县太保市过沟里就有一户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译官。几代单传后,如今,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见日深圳特区报)。
  楼主,您既然写的是考据严密的考证文章,拜托您行文严肃一点,不要使用让人费解的网络语言好吗?给後人省点事,別让他们对你的那些词语进行考证了。  
  偶尔一两个火星文活跃气氛,哈哈
  基本上,大多数汉字都是姓,数字“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万、亿 ”是姓;“一”是姓,而“壹”又是另外一个姓。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个字都是姓,天、地、日、月、星也都是姓;笔墨纸砚是姓,琴棋书画是姓,东南西北、前后左右也是姓;工农商学兵、陕甘宁青藏、隋唐宋金元、旅团营连排、省市州府县、桃李杨柳、梅兰竹菊、甲乙丙丁、春夏秋冬、公婆姑舅、眼耳鼻舌、风雷火电这些都有人用来作姓。就是“姓”、“氏”这两个字也是姓。《汉书?食货志》记载:“临葘人姓伟,赀(音zī)五千万。”注为:“姓,姓也。伟,其名。”也就是说这位董事长姓姓名伟。还有一些连《康熙字典》中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如冚,音kǎn,芇,音mián。在《清稗类钞.姓氏类》中专门辟有“僻姓”一条,收集有冷僻之姓1848条,其中二字复姓505个,三字姓73个,四字姓39个,五字姓11个,六字姓3个,甚至还有一个七字姓。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收有据说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九字姓,“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2、姓有多少  而姓氏有多少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没人能说得清楚。传统的《百家姓》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438个,这连中国姓氏的零头的零头都不到。四川省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花了30年自费到各地收集整理,最后数出中国姓氏有19989个。日,他收到寄自北京的“中国纪录证书”奖牌,奖牌是由中国纪录证书鉴证委员会和中国纪录年鉴汇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当然,这位精神值得鼓励的老职工应该还没有穷尽中国的每个角落,并且,姓氏本身就是变动中的文化。整理姓氏大全就如黄页一样,永远是无法穷尽的。按照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最新资料--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中国目前的中国第一大姓是王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回复第25楼,@字库塔  偶尔一两个火星文活跃气氛,哈哈  --------------------------  还好,网言只是前言中有。如果你哪天正式付梓出版或投稿学刊,想必你会替换过来。  
  多谢指正,继续正文~~  3、别喊错了:  有些字作姓时,读音变化之大,令人瞠目:  虎字做姓时,念“猫”;  种字做姓时,念“虫”;  炔字做姓时,念“贵”;  缪字做姓时,念“庙”;  儿字做姓时,念“泥”;  繁字做姓时,念“婆”;  秘字做姓时,念“必”;  员字做姓时,念“运”;  祭字做姓时,念“寨”;  仇字做姓时,念“求”;  女字做姓时,念“乳”(囧);  奢字做姓时,念“啥”;  单字做姓时,念“善”;  折字做姓时,念“舌”;  句字做姓时,念“勾”;  薄字做姓时,念“伯”。  特别说说“虎”字做姓念“猫”这个,据《回回姓氏考》载,“唯成都虎姓,音不读虎而读猫(māo)音。”另外,在云南也发现有虎姓也读猫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大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阳等地。在四川省南部县五灵乡岐山坝村8组,共有24户、86人,均为汉族,虎姓,自读为猫。
  4、古代的改姓  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颇有些“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侠义豪气。可是实际上古代改姓的很多,有被迫的,有自愿的。大体有这几种情况:  赐姓: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赐姓以显示恩宠,如郑成功就被赐姓朱,百姓尊称为“国姓爷”,他有时也自称“国姓”。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在签署战败退出台湾的合约上,郑成功的署名就是很给力的“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因隋文帝杨坚也曾被鲜卑北周朝廷赐鲜卑姓为“普六茹”,表示拉拢,杨坚很长一段时间的名字都是“普六茹坚”,直到他建立隋朝当了皇帝以后才改回叫“杨坚”。唐初名将李绩,本姓徐,赐姓李,武后时期的徐敬业,是李绩之孙,他起兵反抗武则天,被武氏剥夺了赐姓,复称徐敬业。但是,赐姓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有些皇帝讨厌人,会改个很无语的姓氏给乱臣,例如,梁元帝下令将反叛的萧纪的后代改姓“饕餮”;又齐明帝杀鱼腹侯子响后,改其姓蛸氏;梁武帝侄儿逃奔北魏,武帝大怒,赐其家姓背氏、悖氏;武则天杀王皇后、萧良娣,改其姓为蟒氏、枭氏;玄宗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李晋谋反,玄宗改窦为毒氏,李为厉氏。有些赐姓则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比如武则天就在当皇帝的时候,“降皇帝(原来的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
  帝诏改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接受汉文化之后,大多都有改姓的举动,例如北魏太和十九年,诏定姓族,游牧的拓拔鲜卑氏有了姓氏和籍贯,鲜卑姓拓拔改姓元,尉迟氏改为尉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
  避难改姓:比如三国名将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见《三国志.魏书.张辽传》)。避难也是古代很多复姓到今天越来越少的原因,毕竟复姓比较打眼,不利于逃难。宋代《梁溪漫志》卷三《氏族》中说:“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
  避讳改姓:古代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为尊者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这个礼制观念下,很多与主子同姓的人臣就自觉地回避;有些则是后代人为了尊后代的帝王,把先代人的名字改了。比如后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就将汉光武帝时期的著名学者“严光”改为“庄光”,而到了魏晋时期,刘家王朝已经跨了,后汉的避讳也就不需要了,严光的后代有就有改回姓严的,也有没有改回的。于是庄、严两姓并列于世,但彼此不通婚(同姓不婚),两姓世为本家,与别姓大不相同。
  求取荣华富贵的改姓:在古代,有时低贱之人为了上位,不惜选择更高贵的母亲的姓氏为姓,这在许多公主的后代中常见。而汉初名人夏侯婴的后代是比较离谱的。夏侯婴的曾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的母亲姓孙(有时平阳公主也被叫做孙公主),夏侯颇的子孙“更为孙氏”(见《汉书.夏侯婴传》)。可怜一代英雄夏侯婴,子孙居然跟着外婆姓。
  5、姓氏带来的尊卑  前面说了,氏本来是用来别贵贱的标志,姓氏合一之后,这种标志似乎消灭了。其实没有。等级社会一直都在用各种方式区别贵贱,原来的符号没有了,就会有新的符号产生。姓氏虽然合一了,但是姓之中,也给分出了高下。在某一地、某一时特别有权势的人家,家族壮大,几世几公,这就形成了姓氏的门第。这个观念从后汉兴起,在唐代达到顶峰。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袁绍和袁术骄横的资本之一就是“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三国时候,曹魏政权的关键人物大多出自琅琊王氏、颖川荀氏、清河崔氏等;而江东孙氏政权,也是“外仗顾、陆、朱、张”(见《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这些豪门大族,世代垄断官职,参与政治,久而久之,自视高人一等。到了唐朝,这股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巨大的惯性,“(唐)高宗朝育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陇西赵郡二李等七姓望族,耻与他姓为婚,乃禁其自婚娶。”(见《隋唐嘉话》)唐初,太宗命高士廉太宗诏修《氏族志》,高氏廉依习惯将山东士族最高者崔氏列为第一等。李世民见书大怒,下令重修确定为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降为第三等。太宗依靠天子之怒,才登上第一,习惯旧俗之强大,可见一斑。正因为高门大族的尊贵,所以后来才有利用这个给自己贴金的,就是很多大文豪也未能免俗,这甚至形成了特定的尊称,即郡望称。而族姓的高低,不仅行于华夏,就是边陲蛮夷之地,也深受影响,如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可汗默啜假意为其女求婚皇子,窥探中原。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纳之,默啜趁机挑战:“我欲以女嫁李氏,何用武氏儿”,又言:“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冒名求婚,我特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武则天以狄仁杰平之,事见《资治通鉴》。
  略总结一下:  秦始皇叫赵政,不叫嬴政;孔子的姓氏子,不是孔;周文王姓姬名昌但却不会被叫做姬昌。  这就是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最明显的代表例子。
  我们这家家户户门楣上都书有姓式衍派,比如说颍川衍派陈姓,太原衍派王姓,还有陇西衍派武陵衍派,南阳衍派等等,还有一些比较奇特比如完颜衍派等等  
  呃怎么没了  
  6、复姓  复姓即两字及两字以上组成的姓,目前仍有很多保留着。复姓的来源,有少数民族姓氏的音译,如令狐、独孤,有上古以官职为氏而后代用为姓的,如司马、司徒,有以居所为姓氏的,如西门、东郭;有以国为姓的,如淳于。但是复姓比较打眼,也比较复杂,所以总的趋势的是复姓越来越少,而单字姓越来越多。当然,一直使用复姓的家族也是有的,如1994年《羊城晚报》就曾刊登名为《独此一家姓轩辕》的文章,其中说台湾的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实际上不太准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中,姓轩辕的还有上万人)。我清明节到成都祝望山公墓祭扫,在我妻子的祖坟旁边,有一块太宰姓氏的墓碑,名讳不便直书,但此姓之少,有若路遇U2乐队的主唱。
  留名,好文  
  等下文  楼主多多辛苦,
  好帖留名,收藏了
  多谢关注  7、姓氏溯源  现在有很多姓氏溯源的书籍,动辄上追三皇五帝,言必起于尧舜,这些都是没有准确根据的,就是图个历史悠久有面子。宋代人洪迈就在《容斋随笔》中说:“姓氏所出,后世茫不可考”、“千载之下,遥遥世祚,安所质究呼!”那些带有传说色彩的黄帝尧舜的姓氏起源,本身已难以考证,加上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战乱、迁徙、融合带来的众多的大宗小家的改姓改名,使得姓氏溯源有点鸡肋。近几百年如实记录的家谱,其源泉来历还是比较可信,再久再古的追溯就没什么意义了。象刘备那样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缺乏可靠族谱支持的,其真实性只能视为浮云。
  8、姓的来源  在姓氏合一中已经说到,现代中国人的姓,99%是由氏演变而来的。最初的姓,只有从女的姬、姜、嬴等很少的几个,据学者统计最古的姓不过二十几个。而后代姓的广泛化,得益于氏的多样性。前面已经说过,氏的取得非常灵活,有很多种来源,其来源都有固定的依据,因此,即使姓氏合一之后,也能看出由氏转生之姓的来源,例如陶、巫、卜这三个姓,就是先秦的工种,分别是陶工、巫师、卜者。当然,姓氏合一之后,也仍旧有新的姓不断产生,例如冒这个姓,就是很晚才产生的。元末,泰州蒙古贵族德新,为避兵乱,改其子姓为“冒”,长子冒致中,后逃难至如皋,为如皋东陈河西冒姓始祖。德新的次子亦改冒姓,名启之,后居泰州,是为泰州冒姓始祖。德新第三子冒桧,为如皋东陈河东冒姓始祖。江苏如皋、泰州于是以冒氏三位始祖起制《冒氏宗谱》,历今已三十多世。另外有一个邱姓,是在清朝才产生的。清朝的雍正皇帝,下令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一切场合,凡遇丘字,皆改为邱,以为文圣孔子避讳。据此皇命,丘姓也就只能改为邱姓了。冒姓和邱姓,都是很晚才产生的,这两个姓氏都没有收在宋朝人编纂的《百家姓》之中。
  一口气看完,楼主大才。。
  9、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亦表现为谱牒,是记录宗族亲属事迹和血脉痕迹的文书。最初兴起,是因为六朝特重族姓,为大族垄断官场、确保一家富贵而做的辨别文书,例如清河的崔姓是高门,关中的崔姓则不是,六朝时谱牒的重要性,是作为档案存放于吏部的作为任用升迁之主要依据,如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就说:“六朝最重门第,百家之谱,皆上于吏部”。这一风气沿袭到隋唐,到了宋代及以后变为家谱。家谱是中国人认祖归宗的重要依据,当然,其可靠性,由于国人好面子,历朝都有攀附显贵、认名人为祖的现象。所以对于家谱的真实性,如果没有其他史料相佐证,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尽信。家谱的虚荣攀附与不真实,在古代就多为人质疑,唐代著名学者颜师古曾指出:“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更不经的是,还有些家谱为了攀附假托,甚至连基本的史实逻辑都歪曲了,大文学家欧阳修编《欧阳氏族谱》,号称精密,其实亦颇不实。南宋末年的周密,在其《齐东野语》中就批评道:“(欧氏)其言询生通,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当唐末,黄巢陷州县,率州民捍贼,乡里赖以保全,琮以下谱亡。自琮八世生方,为安福令,公为安浮蹬世孙。以是考之,询在唐初,至黄巢时,几三百年,仅得五世。琮在唐末,至宋仁宗才百四十年,乃得十六世。”更可笑的是一些族谱竟然“孙显于六国尚存之前,而祖仕于秦既并天下之后。”因此,历来家谱不仅追溯上古秦汉殊不可信,就连唐宋以降的家谱,在结合其他史料史事证伪之前,也不能轻信。
  好:)~~^_^~~继续!
  每天顶一下 支持下楼主 拍个砖 顺便打个广告 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加入 明鉴映古历史群 群号:
嘿嘿 美女优先哦
欢迎大家  
  接下来说到名字,“名字”这个如今含义明确的词汇,其实在古代也是分开的,即“名”和“字”。  五、名  按照“姓甚名谁”的说法,名就是姓名之中姓之外的文字。《庄子》中说:“名者实之宾也”,即“名”为“实”所生,我们今天说的成语“有名无实”就是此意。《说文》对“名”字的解释更加实在:“名,从口夕,夕这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即:名是用来叫的。  名的源来:最先是“公名”,即神农氏、有巢氏之类,是表示一个或许多部落的共享名字,这个时候名多用来表示某个专业技术过硬的集体氏族(神农务农,有巢搞房产,燧人做餐饮),到了尧、舜、禹,就渐渐有了个体化的名。(例如《说文》称“尧,高也”、“舜,大也”,尧、舜实际上就是高大伟岸的尊称,那个时候的马屁,好古雅。)
  古人起名最早的系统性规则,出自先秦大夫申繻与鲁桓公的对话。鲁桓公为了给儿子取个好名字,特别咨询了大夫申繻,申繻的回答是:“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见《左传.桓公六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情况来取名叫‘信’,用祥瑞的字词取名叫‘义’,用与其身体特征相象的字眼来取名叫‘象’,借用事物的名称来取名叫‘假’,用和父亲有关系的字眼叫‘类’。但是取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周朝人用避讳侍奉神灵,名字在人死后就加以避讳。因此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国名,用官名命名就会废除官名,用山川命名就会变更山川名称,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为了僖侯的名字叫司徒而废除司徒的官名,宋国为了武公的名字叫司空而废除司空的官名,我国(春秋的鲁国)为了先君献公、武公的名字而废除具山、敖山之名,所以不可以用重大的事物来命名。”这基本上对中国人取名字的原则做了很明白的概括,要么有美好的寓意、要么实在地记事。笔者出生于9月底,是时秋高气爽,云淡风清,故名云,就是记事(先秦有些记事的名字则不太雅观,比如郑庄公名为寤生,寤生就是记载他母亲难产的情况;公子黑臀后为晋成公,其字面意思就是黑屁股,我们知道,蒙古人种自出生屁股就是青的,这样的记事着实稍逊风雅了些)。而取名忌讳的,则是注意不要用地名、名山大川、器物、尊者的名字。这些忌讳到今天给孩子取名都很有用。比如姓张的取名为张飞、姓曹的取名为曹操,这都会很别扭。而用姓名做字号商标的,如今也很多,比如运动员李宁的同名服装品牌和公司。如果将某地名作为人名,比如姓沈的取名为沈阳,这就连字号做商标的权利也没有了,因为这违反了《商标法》关于县级别及以上的行政区划地名不得用做商标的法律规定。很简单,地名、器物名是公共使用的,而名字则是个体的私人符号,人名取公有之称,则显然存在矛盾。
  当然,在这个规则形成的春秋时代,也有不在这个规则之外的人名,在今天看来简直无法想象。《列子.汤问篇》里就有个叫魏黑卵的人,卫宣公有个臣子叫司马狗,《庄子》里还有个叫徐无鬼的,郦食其之子名郦疥。一方面这是古代命名规则还不是很普及,忌讳不多;另一方面则说到了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取名习俗:取贱名好养活孩子。这个习俗直到今天还在农村有广泛的保留,比如王二狗、李大牛之类的。汉代的著名风流才子司马相如,本来的名就是“犬子”,相当于今天的小狗子。这个名字还是改成“相如”才有文艺的气息,卓文君要是开口就喊“狗子”,你首先想到的绝对不是吟诗作对花前月下,而是“下楼打瓶酱油”之类的。
  这个是可以概括概括的。
  m  順帶問:樓主ID何義?  ~
  好东西!学习了!  
  字库塔,就是惜字宫。古代人不忍扔掉字纸,而焚烧祭神,故建塔名为 字库塔
  接着来~~  到了两汉,既要满足名字上得厅堂,又要好养活,就出现了这种的办法:小名。游国恩在《离骚纂义》中说小名:“兴于两汉,盛于六朝。”小名,又称“小字”、“乳名”、“咳名”,也就是带小孩用的名字。  不过古代人称小名,并不忌讳是否成年、或王侯将相的身份,称小名一般不是表示藐视,而是敬重。比如毛宗岗父子批改《三国演义》,基调是尊刘贬曹的,但对曹操(小名阿瞒)重视人才、不计贵贱的人才观,毛氏在批本中赞叹道:“阿瞒毕竟是可儿”说曹操是个有肚量的大人物,并没有贬义。这虽然与今天小名不登大雅、不能在正式场合使用的社会礼仪有些不同,但特别熟悉的朋友见面称小名,也是亲密的表示。小名一般取贱,以便养活,沿袭今天仍旧一样。  古人有些贱名比我们今天更加强大。例如清代汪辉祖《病榻梦痕录》中说:“先大父(祖父)年已五十九甫抱孙,甚喜,咳名‘垃圾’,取其贱且多而有资于农也。”以今天的标准,再贱没有“垃圾”这样的小名吧。小名是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有两千年历史了,这个称谓习惯,估计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丑、恶、贱的小名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渐渐变少,现在带不活的孩子毕竟已经很少了,不需要再用丑、恶、贱的小名祈祷保佑了。
  当然,有些恶名并非一直是丑恶的,而是随着文字意义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前段时间的《汉武大帝》中出场的武帝陈皇后(陈阿娇),其母亲是汉文帝之女也就是馆陶公主,名字叫“刘嫖”。这就不是皇亲国戚取贱名字好养活了,皇家不稀罕那几碗粥米。只是因为嫖字的淫亵含义,是从明朝才开始。明代之前,这个字表示轻捷,跟现在女孩名字里的“敏”差不多。另外一个古今言殊的字是“球”,其字本义为美玉,中古之前经常用做人名,如汉朝人阳球、陈球等等。到了宋元市井时,球字被借用代替球,表示圆的东西,这个含义逐渐盖过了原来美玉之意。最近十几年,“球”更是新增了骂人滚蛋的含义。今日但凡不糊涂的家长,都不会给孩子大名取个球字了。
  还有些恶名,是北方游牧族在漫长的汉化过程中产生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步学习汉文化的风雅,在充分学习之前,他们的文化程度不太高,以及游牧族对牲畜特别的重视,这就产生了一些看起来很不雅的名字,如《金史?海陵纪》有刑部郎中海狗,《宣宗纪》有李瘤驴、唐括狗儿,《哀宗纪》有完颜猪儿,又兀术之孙名羊蹄,胡沙虎之子名猪粪,封濮王;《西夏传》里有名纥石录猪狗、完颜狗儿,《卢彦伦传》里有耶律赤狗儿。读《元史》亦可见石抹狗狗、宁猪狗,又伯答沙次子名泼皮,皇庆中有驸马丑汉等等。
  取名之中,有着显着的文化潮流和时代特征,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卫国、卫红之类的名字特别多。先秦的时候,常用表示大小排行的“伯、仲、叔、季”做名字。“伯、仲、叔、季”就用来表示家里兄弟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象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差不多就是管老二;鲍叔牙差不多也就是鲍三伢子。而挂这样取名习俗尾巴的刘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姓刘氏,字季”,实际上是“为尊者讳”,不方便把汉高祖起事前的贫寒低微拿出来说。先秦至西汉,字都是有讲究的文化人或贵族才取的,刘邦出身穷苦,基本相当于半文盲,哪有什么雅兴取字,所以另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季”是刘邦的本名其实更恰当,这个观点,可以用《史记.吴王濞列传》作为证据:“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刘邦的哥哥叫刘仲,很明白就是秦汉伯仲叔季的常用排行,刘季,其实就是刘姓的普通排行,差不多等于刘老三。
  楼主呢  
  元朝的名字是什么情况
  不错啊,怎么没了  
  Mark!!
  厉害,等更。
  楼主 我喜欢明史 麻烦您能够百忙中更新心爱明朝的姓氏字母称呼吗   比如说 嘉靖
杨廷和 夏言 高拱 张居正 徐阶 王世贞 这些人都怎么称呼 听楼主这样说 我很怕称呼错了  谢谢楼主老师
  楼主,没经过你同意,我转载去百度历史吧了,希望你不要介意,非常喜欢你的!  
  @注册无意 68楼   楼主,没经过你同意,我转载去百度历史吧了,希望你不要介意,非常喜欢你的!  -----------------------------  您说到的这些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和著名文人,他们的称谓比较复杂。具体来说,分为以下的场合:  1、社交
别人称他们,一般称字、称号、称官职表示尊重。他们自称,一般使用谦称。  2、朝仪
这是非常严肃正式的场合,一般以职衔称。皇帝称他们为卿,他们对皇帝称臣。  3、皇帝
皇帝的称谓很复杂,一般有帝号、谥号、尊号、外交等多种不同。这个得慢慢写。  4、生前死后
这是关于称谓的时间节点。谥号、碑刻、追赠是死后之称;名字中的名是生来就有,古代男子的字则是20岁才起;官职、爵位都是根据人物年表来的。张居正死后,还因为皇帝的清算,被剥夺了谥号。很复杂。  5、避讳
比如王世贞,就因避讳,被清朝皇帝改过名字。他的谥号,也被皇帝修改过,表示不同人文评价。这个也比较复杂。  这些内容都是古代称谓,也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小说、剧本中保证正确性和精确性,并配合对白等推动情节。选择妥当的称谓,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古装BUG,营造时代背景。  所以,如果是具体的称谓使用,您可以发给我看看。
  弱弱地继续:  汉代人的名字,则有如下几个特点:1、去古不远,名字都比较质朴;2、尊老尊君色彩浓厚;3、报国色彩浓厚;4、较先秦,时代在进步。第一个古质,反映出来就是男女名差别不大、尚单字简单的名字等,当然也包括大量使用先秦留下来的伯、仲、叔、季和元、长、幼、少等排行字,很多两汉人物的名或字都有这样的排行字。第二个尊老,即汉代人所取名字中翁、公等特别多。第三个报国色彩浓厚,则是汉朝长时间面临北面的匈奴和西面的羌人,战事颇多,很多人物的名字都包含着保家卫国的含义,比如长期对羌作战的名将赵充国。第四个时代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两汉时先秦三代表示爵位的名字,已经泛华为普通的美词,并进入名字,这样的字有卿和君等,苏武就字子卿,又任安字少卿、司马相如字长卿、王蔷字昭君、王政君之名政君等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所取名字又有很多“之”字,如王羲之、陈庆之;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也有较大的发展,因此那时名字与佛教有关的人物也很多,如王僧辨、肖摩诃、高菩萨、邓沙弥、高菩萨,北魏权臣尔朱荣甚至命一子为尔朱文殊,其孙亦有名尔朱菩提。到了隋唐,由于佛教仍旧兴盛,这种取名的方式还有保留,如唐人宋金刚、王罗汉,明皇时的高力士等等,皆以佛教神将为名。而且,魏晋南北朝的人取佛教名,甚至连恶神也不避讳,如北魏元叉,小字夜叉,他的弟弟元罗,本名罗刹,夜叉罗刹都是恶鬼之名,而这对兄弟名之不避。
  到了唐宋,取名中的行辈现象特别突出。行辈,就是兄弟姐妹间的名字经常会有相同的字,或使用相同的偏旁,例如章子怡、章子男。古代也有这样的名字现象,如宋皇帝赵匡胤、赵匡义。行辈入名,上可追《左传》,长狄有四个兄弟,侨如、焚如、荣如、简如。这应该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行辈命名。后代行辈越来越普遍,如刘表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苏询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唐宋人特别喜欢用行辈称呼,除了名字用行辈字,还常在同辈族子中用排行相称,如韩愈被称为韩十八,柳宗元为柳八,白居易为白二十二,高适为高五十一(五十一这个,不是说高适的爹有五十一个孩子,当时使用整个大家族的通排行,才会有如此可观的数目)。
  唐宋女性也多用行辈称呼,很多时候甚至作为名字来使用,例如,清人俞樾(音yuè)《春在堂随笔》中,就记载会稽禹迹庙内有唐碑,其中的女性名字有徐十一娘、方二娘、姜三娘等。另外,在《水浒传》中也有扈三娘、孙二娘。明人冯梦龙著《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的名篇。  1995年,周星驰主演《大话西游》,被人奉为无双之作。《大话西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剧本是超一流的,这从其中取用的女性称谓也可见一斑。虽然蜘蛛精只是个多情的妖精,但恶搞之外,她却有一个很有唐宋女子特色的名字:春三十娘。这就叫讲究。
  行辈由于有表示血缘和辈分的特殊作用,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了宋朝,行辈的表现已变为字辈,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以文本正式确定的字辈。  明清时期的很多家族,都依照这样的句式,排下了几个字、几十个字的字辈。例如,康熙诸子就以胤做排行字,雍正诸子都用弘做排行字,乾隆定了下面四辈“永、绵、奕、载”,道光时,又加四字(四代)“溥、毓、恒、启”。启字辈中,有个大家熟悉的,启功,他就是清代皇族之后,“启”字辈。  另外,清朝皇帝即位,即改自己或兄弟的字辈,表示与其他兄弟的尊卑高低,如康熙帝儿均用胤字辈,雍正帝胤禛即位后,改其他皇兄弟字辈为“允”,只有怡亲王允祥,雍正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特复他为“胤”字辈。又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弘历召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入见,查看“密封建储”,宣示皇十五子永琰(嘉靖)为皇太子,改其名上一字永为颐,别于诸子。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孔子后代的字辈,他们的字辈很有来头。孔、孟、曾、颜古称“圣裔”,即圣人的后裔。他们的字辈,自明开始,是皇帝御赐的。  以孔子为例,明开国,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洪武年间略改。崇祯年间,朱元璋定的字辈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到了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礼部调查孔子后人,经繁复整理,又报乾隆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到了1919年(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自立了二十字的字辈,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当时兴了股复古风潮,北洋当局没细查就准了,实际上乾隆定的字辈都还远未用完)。这是孔圣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前几年搞孔氏祭祖的活动,调查出现在已知最小孔子后人才用到“钦”字辈,即使钦字辈的孔后成了婚,也不过才用到绍字辈。
  现代社会仍旧有很多按照字辈起名的。字辈的来源,多是按照家谱摘取的。在编制家谱时,先人们用定好的字辈来,字辈都是按四字、五字一句编排的。我母亲是成都罗氏,家谱已佚失,只记得一句“尚成祖德光”,我表弟就是按这个字辈取“德”字。我父亲一族是江苏淮安高氏,祖父的字辈为仲,父亲的字辈为从,我的字辈是尚。我家的族谱,在清代由高士魁等重修,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有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五卷,后流离辗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不知今生有无机会得见。
  古代的家谱  
  宋元时代,文士取名字力求高雅,经常使用生僻字,或取名务求用典。同时,宋朝儒学兴起,讲究从文人圈子波及到了政治层面,不仅为皇帝的避讳字增多,国家甚至以法令形式禁止民众取名使用某些文字,如《容斋随笔》就记载:“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老、天、君、王、帝、圣、皇等为名字。”金朝习汉风,以有相似规定,如《金史.章宗本纪》有:“丙子,诏臣庶名犯古帝王而姓复同者禁之,周公、孔子之名亦令回避。”  历代都有冒用圣贤、心比天高的名字,宋代开始用诏令的形式禁止,宋代之前,则以皇帝的心胸个案惩罚,如《陔余丛考》有:“宋孝武时,有小史姓皇名太子,孝武移其点于外,改为犬子。”宋孝武帝(这个宋史南朝刘宋)还是很宽宏,没有治这人的罪,只是给他开了个玩笑,改其名皇太子为皇犬子。唐代名臣苗晋卿,为人谦逊忠直,从县尉一直官至宰相,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家业甚大,但他名十子分别为发、丕、坚、粲、垂、向、吕、稷、望、咸,皆与古帝王同名,使得唐德宗非常厌恶,皆命与外官,故子孙不显。
  而到了南宋和元朝,由于战事频繁和统治方式比较严酷,穷苦人的日子愈发难过,取名不再像之前那样求以雅致,不少父母以年龄之和就对付着给孩子取名。清代学者缪荃孙在《云自在龛随笔》中说:“(元末)张士诚兄弟名九四、九五、九六。元人微贱无名,以父母之年合呼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贫苦之家,他的爹叫朱五四,他本人原名也是朱重八。这个取名的风气延及海外,影响波及东亚。太平洋战争的战犯山本五十六,出生于新潟县一个武士家庭,出生时其父高野贞吉年五十六,因以为名(后高野五十六过继给山本带刀为子,故改名山本五十六)。
  接下来就是古代女子的名字了
  古代女名,与男子取名颇为不同。由于女子大多安守闺阁,尔后相夫教子,没有机会、也为礼法禁止参加社交活动,因此,中古之前女子的名字,几乎不为人所知。很多女子都只能以身份作为称呼为人记住,如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她是班固和班超的姑妈,但后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仅以婕妤的封号称呼。两汉魏晋流传于史的女子名很少,除非这个女子有非一般的身世和功绩,如班超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因著有《女诫》,训导妇女三从四德,大为统治者所赞赏,故得以留名。除了蔡琰、班昭、王蔷(《汉书.匈奴传》:“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等寥寥数人,绝大多数两汉女性都无名字记录,这甚至包含了绝大部分的皇后皇妃。
  同时,两汉时代的女子姓名,还有一大特点是尚不饰娇媚。女性名字在后世一望便知,但在汉代可是不太容易瞧出来的,蔡琰的琰、班昭的昭,都是男女取名通用的字,那时只有一些带女旁的姬之类的文字表示性别。其原因,主要是三代及汉,风气近古,儒家尚未达到社会意识的绝对统治地位,作为女性约束之三从四德、居家内助的条款还不是很严酷,男权也还没有达到天一级的程度,因此,女性的附属性尚不明显,取名也就没有特意以柔弱字、娇美字来取悦男性。
  到了隋唐,表示女性的姓名字增多,男女之间的姓名才有了明显的区别,唐宋以降,儒风统治思想形态,女性以男性为天的社会意识成型,因此,女子的名字,大多取成了艳彩、花鸟、闺物、珍宝、柔情、道德、娇媚、双名等字,这些字大多是红、绿、紫、鹃、蓉、花、兰、莲、梅、燕、香、娇、美、秋、春、珍、淑、惠、敏、艳、丽等等,双名就是前面部分文字的重叠。这样的名字虽然在区分性别上有点作用,但产生的社会根源,还在于男强女弱,女性要么以美悦人,要么以德理家,从属于男性。
  这几年给男孩子取名,有几个字用的烂烂了,宇,航,博,轩。家里有小孩上小学的可以查查,同学里绝对有好几个名字里有这四个字的。  
  火速留名!!!!!
  @字库塔 21楼
17:30:07  比如秦始皇,司马迁记载的“姓赵氏”就让很多人不明白,后来就慢慢以秦的国姓“嬴”加其名“政”组成“嬴政”,其实这称呼是错误的。司马迁如果详细解释一下当时姓氏的区别,也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读了。秦始皇出生得姓时,天下未合,姓氏也未合一,根据三代男子不称姓的习惯,秦始皇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是以赵为氏。《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索隐》说:“(始皇)生于赵,故名......  -----------------------------  嬴政比赵政靠谱多了。  1.王室、公室无氏,更准确的说法是,刚出生时,其父在赵国作质子,应该称公孙政(王孙政?),其父即位后,应该称公子政(王子政?),即位后称秦王政,称帝后称秦始皇帝政。唯独赵政是错误的  2.姓、氏合二为一应该发生在春秋战国交替的阶段,而不是秦末!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就是最好的说明。姬姓韩氏、姬姓魏氏、赢姓赵氏、妫姓田氏都已自己的“氏”作为“姓氏”,这是一种情况,由卿大夫升至国君以氏为姓氏,另一种就是像秦国、鲁国、燕国、周王室等等未被篡位,国君有没有氏,所以以“姓”作为“姓氏”,到秦王政的时候,姓氏已合二为一,嬴政自然没错。
  为今年五一做准备了。
  典籍上根本就没有嬴政这样的说法,怎么说得上靠谱  姓氏合一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发生在春秋战国,但是结束,根本都不是秦末,而是汉代文景时期。汉代文静时期,史籍上才第一次出现了姓名连书的人物,之前根本没有。只有男子用氏,女子才用姓。
  至赵政是错误的,我只能给您引用史籍,古代文献上确实有这样的称呼:  《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索隐》:“(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  《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
  @字库塔 89楼
15:58:25  至赵政是错误的,我只能给您引用史籍,古代文献上确实有这样的称呼:  《史记.秦始皇本记》说:“名为政,姓赵氏”;  史记《索隐》:“(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  《淮南子.人间训》说:“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  -----------------------------  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之所以是正史,就是因为可信度高,但任何一本正史的可信度都到不了百分之百!史记都说了“姓赵氏”这就说明司马迁当时就已经分不清姓跟氏的区别。至于淮南子并非信史,只能当佐证。  楼主应该明白,什么人有氏。  顾炎武的《原姓》已论证的很清楚,平民无姓无氏有名,一般贵族有姓有氏有名,而最上者国君(王室、公室)有姓无氏有名!  例如,姜姓高氏是公子高的后裔,但公子高并没有氏,因为他是齐候的儿子,公子高之子称公孙某某,也没有氏,公子高的孙子就已经脱离公室了,氏以别贵贱,脱离公室就应该取氏了,所以就以他爷爷的名字高作为氏,表明他是贵族,但已经不属于公室成员了。  政自出生时就没脱离公室,所以应该称公孙政,其父继位,自然就称公子政,继位称秦王政,一个从没脱离公室的贵族怎么会取氏?所以赵政是极其荒谬的!  虽然后来秦国已称王,但并不像周王室称王子某某、王孙某某。因为世称公子扶苏,而没听说过王子扶苏!
  求同存异~~继续扒~~~
  接下来是字,古代人姓氏名字中的字,与今人的名字不同,有一套独立的体系。  自周而下,贵族之中,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音jī)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古代最长的自号  最夸张的号,应该是清代一位法号成果的和尚,他的自号是“万里行脚僧小浮山长统理天下名山风月事兼理仙鹤粮饷不醒乡侯”,这个号将近三十个字,仿的是宋元以来官衔职事分离,讽的是世俗之事冗漫繁复,喻的是佛门淡薄超脱。
  对字的说法,在唐时,才称为“表字”。唐代以前,无表字一说。“表字”之称,应是来源于《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梁孝王的一句话:“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也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就对字的作用和取法也做了一定说明。古人的很多字是与名相对、相应的。比如张辽字文远,辽远相对;曹操字孟德,德操相对;诸葛亮字孔明,明亮相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罗贯中就曾觉得张飞对应羽翼,将这位猛将的字改为翼德,实际上张飞的字是“益德”。
  回复第7楼,@字库塔  二、氏 (上)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姓氏”与“姓”几乎已经完全是一码事了,但是在文明之初,“姓”与“氏”却是几乎完全分开的,不能混用。直到今天,特别讲究的文圣孔子的后代,他们的各种家族活动都是“孔氏”,而不用“孔姓”,或许还可以找到一点“姓”与“氏”各自独立的历史痕迹。   前面说了,姓是在母系社会时区别于不同血缘的标志,基本上也就是部落的标志,部落发展为较大规模的聚落,人的生产能力在提高、迁徙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之后进入父系社会。原来一个老妈妈的孩子有了不同的发展,大孩子到了海边,搞起了渔业;小儿子在平原搞起了养殖业;就是在一个部落里的孩子,也有强力的和窝囊的,这么着,同姓之间因为生产力发展,财富地位开始分化,需要另行区分,因此有了氏。《说文解字.氏》中说:“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这是说,“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别贵贱。   氏用来别贵贱,自然...  --------------------------  赞,好帖,难得的学术帖  
  回复第8楼,@字库塔  在今天的人看来很奇怪的是,许多先秦人名,看起来既不是姓名也不是氏,比如著名的贤人柳下惠。如今代表坐怀不乱的三个字“柳下惠”,并不是名字,此人为展氏,名获,字禽,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因为谥号是死后才有,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是不会有“柳下惠”这个称呼的。据说他有位弟弟,就是著名的盗跖(音zhi),这个称谓是用其身份(盗,即大盗;跖,即赤脚奴隶)作为人称的。其人本为展氏名雄,也叫柳下跖。历史上之所以还知道这位大盗为展氏、食邑柳下,是因为他还是王公的后代。在先秦,下贱之人是根本不需要什么士大夫阶层别贵贱的礼仪,也就没有取氏的必要,很多人物只以身份作为称谓传世。  --------------------------  求问,柳下是展禽的还是展雄的采邑?还是他们兄弟共同的?为啥后者名叫跖呢?这名有点像晋惠公的儿女,叫妾与圉。不知道盗跖这名字是否有来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t贡献值怎么能长得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