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庄中学外传种磨菇吗,能去学吗

姚庄蘑菇种植户今年有点忙
本报讯今年,姚庄蘑菇种植形势喜人,不仅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300万平方尺,更以“绿色标准”加工销售,为农民增收打好“保障仗”。据了解,11月份到次年5月份是蘑菇大规模上市的时间。虽然受产量增加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今年蘑菇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基本不受影响。在姚庄镇利锋村,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加飞正和社员们一起清点1000多公斤将要装篮发运上海的蘑菇。记者看... []
共有评论 0 条
暂无任何评论
首页 向前 上页 1 下页 向后 尾页
免责声明: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赞成其内容或立场,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已有 0 位网友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评论
网友昵称:她像珍珠一样熠熠生辉 ——记姚庄村蘑菇种植户、嘉兴市十佳新农村青年陆珍珠::金农网新闻-.cn
她像珍珠一样熠熠生辉 ——记姚庄村蘑菇种植户、嘉兴市十佳新农村青年陆珍珠
当获得“市十佳新农村青年”的消息传来,陆珍珠的双眼湿润了……她压根也没想到,像她这样一名在家种蘑菇的农民,在日前揭晓的2007年首届“嘉兴市十佳新农村青年”评选活动中,成了全市唯一一名“80后”的
“十佳”。 &&&&  今年27岁的陆珍珠是姚庄镇姚庄村人。在村民眼中,她是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是带领大伙共同奔小康的领头人。 &&&&  艰难的创业 &&&&  2000年7月,陆珍珠的父亲——一名从事了大半辈子菌种生产和蘑菇种植的农民因病离开人世,而她的母亲也常年瘫痪在床,父亲看病欠下的5万元债,犹如一座大山压在陆珍珠肩上,年仅20岁的她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在母亲和亲朋好友的鼓励下,陆珍珠勇敢地挑起了家庭重担,开始了从事蘑菇种植、菌种生产的艰难创业。 &&&&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陆珍珠就碰到了资金难题。这时,陆珍珠在姚庄镇政府、妇联、信用社、村党支部等有关部门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有了6万元的生产流动资金,使父亲留下的菌种厂和2只蘑菇大棚开始运转起来。 &&&&  面对技术匮乏,陆珍珠坚信不怕不懂,只怕不学,只要认真做,一定能成功。她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到书店购买有关蘑菇种植方面的书籍。晚上在灯下苦读、研究,白天在蘑菇房实践,把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同时,她还向村民虚心请教。一年下来,陆珍珠终于掌握了从堆料、翻料、种菌种到销售蘑菇的一系列技术,积累了一些经验。 &&&&  2002年,陆珍珠从网上获悉,麦粒菌种供不应求,而且生产成本比以往的谷粒菌种低,毅然决定开发该新产品。她从福建食用菌种植基地请来师傅指导生产麦粒菌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2个多月的学习和实践,试种的5万瓶麦粒菌种成品率达到95%,可供种蘑菇面积30万平方尺,净收入10万元。 &&&&  喜人的成绩 &&&&  为将父亲的菌种产业更好地发展下去,2002年,陆珍珠决心把家庭食用菌做大做强,又扩展了1只蘑菇大棚和1个仓库,一跃成为该村的种菇大户。 &&&&  现在,陆珍珠已拥有大棚蘑菇面积4.5万平方尺,菌种厂达到年产菌种6万瓶的规模,年收入10多万元,成为发展姚庄蘑菇产业致富的领头雁。陆珍珠致富思源,积极上缴税收,还热心公益事业,扶助弱势群体。她说:“我在创业时遇到不少困难,得到过政府和社会的帮助,现在我也要帮助周围农户,向他们传授生产技术,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  如今,陆珍珠所在的姚庄村蘑菇生产面积已发展到380万平方尺,并被认定为省“双学双比”生产示范基地。陆珍珠还曾被县、镇先后评为“十佳巾帼创业带头人”、县“三八红旗手”、县“十佳新女性”和县“十佳青年创业先锋”,2005年被共青团嘉兴市委评为“十佳青年农业产业化带头人”。 &&&&  陆珍珠凭着自己的才能和上进心,今年在全镇公开选拔招聘村主任助理中脱颖而出,已于7月在姚庄村正式挂职。她的名字如珍珠一样在“中国蘑茹之乡”闪亮!
关键词:,,,,,,
&&嘉兴日报嘉善蘑菇成长记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嘉善蘑菇成长记-    ■撰稿&陈建新  摄影&曹雪峰&陈建新&等    我县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现全县蘑菇面积主要集中在干窑镇与姚庄镇,尤以姚庄镇居多,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日本。姚庄镇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我县的蘑菇种植、加工以及销售已经形成独具嘉善特色的“白色产业带”,成为嘉善农业的一颗耀眼明珠。    A.从上海嘉定引种  实现"/>
嘉兴日报(嘉善版)数字报
&第B5版 嘉善周末
第B1版:要闻第B2版:民情第B3版:专刊第B4版:专刊第B5版:嘉善周末第B6版:文苑第B7版:公告第B8版:公告
·嘉善蘑菇成长记
嘉善蘑菇成长记
发表时间:<font color="#ff.3.21 文章来源:本报讯 浏览次数: &&
    ■撰稿&陈建新  摄影&曹雪峰&陈建新&等    我县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现全县蘑菇面积主要集中在干窑镇与姚庄镇,尤以姚庄镇居多,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更远销日本。姚庄镇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我县的蘑菇种植、加工以及销售已经形成独具嘉善特色的“白色产业带”,成为嘉善农业的一颗耀眼明珠。    A.从上海嘉定引种  实现零的突破  “我县种植蘑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县农经局经作站站长陈福权介绍说。1967年,洪溪公社建设大队第三生产队的农民陆寿星从上海市嘉定县城西公社引入蘑菇菌种,试种2000平方尺,成为我县种植蘑菇的开端。在试种获得成功之后的第二年,我县在洪溪、天凝等公社推广蘑菇种植,当年即有12.7万平方尺的种植面积。此后,我县的蘑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1988年,大舜、范泾、姚庄三个乡镇成为我县蘑菇的主产区,尤其是姚庄镇,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近600万平方尺的种植面积,并逐年递增,遂成为我县蘑菇的主产地。  据陈福权介绍,我县的蘑菇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已经实现了从南至大通、北至天凝的南北纵贯零星分布向姚庄、干窑集中分布的演变;在产品种类上,也实现了从双孢蘑菇、草菇、地平菇等多种类种植向以双孢蘑菇为主的转变;在生产规模上,实现了从粮区小面积散户向数万、数十万平方尺一户规模性种菇大户的拓展;在生产水平上,实现了从单纯鲜菇生产到产前菌种培养、产后盐水菇加工、订单销售的产销一体化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实现了从陆地栽培向菇房栽培、中棚地栽、大田高棚栽培的推广;在生产季节上,实现了从一年播一茬到冬春低温蘑菇、夏季高温蘑菇的种植一年二播三茬模式的突破;在上市时间上,实现了从全年不到3个月鲜菇上市时间到全年每月可供鲜菇。  “实际上,不管是种植品种还是产量,嘉善的蘑菇产业与近半个世纪前有了极大的区别,”县农经局经作站工作人员沈汉斌说,1983年,我县种植的蘑菇品种以“南翔3号”和“绍兴3号”为原基菌种,这些品种属于气生型菌种,虽然菇质好,但是产量欠佳。此后,我县先后引进了“诸暨皖纱176”、“上海176”和“索密尔11·浦字”等匍匐型菌种,虽然产量高,但是菇质品位低。2005年后,菇质佳产量高的“AS2796”成为我县蘑菇的当家品种。在蘑菇单位产量上,我县的蘑菇从引种之初的每平方尺0.3~0.35公斤提高到每平方尺1~1.25公斤,甚至超过1.5公斤。    B.荷兰新技术  工厂化常年生产  虽然我县的蘑菇种植面积已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种植方式依然以传统的手工劳作为主,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蘑菇每年的生长周期只有6个月,此外,由于菇农分散堆放培养料,对周边环境会产生污染。这些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国外先进的种植模式差距较大。可喜的是,嘉善人也意识到在蘑菇种植方面的不足,正逐渐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向现代化的种植模式转变。  来到位于姚庄镇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厂房,记者一时间以为自己来到的是某个企业的厂房,而非蘑菇房。嘉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总经理丁文峰告诉记者说,与传统培育蘑菇的草棚不同,这里的厂房全由钢架搭建,每一间出菇房有一台“水空调”,借由两根“出气筒”传输恒温空气。整个蘑菇培育周期里,室内温度控制在15℃~18℃之间。据介绍,这里现有生产面积6万平方尺,恒温生产预计能让每平方尺的产量提高30%以上。不仅如此,蘑菇栽培季节性极强,传统出菇季节是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而这个恒温厂房使得在夏天吃上时鲜蘑菇成为了可能。  丁文峰说,他原本经营着一家箱包工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发展农业产业的支持,让他觉得农业同样大有可为。作为姚庄人,他毫不犹豫的决定从蘑菇种植业入手,但是他觉得传统种植方式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效率上都不高。为了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2010年,丁文峰先后到国内外考察先进的食用菌生产模式。随后,他创办的嘉善银水庙果蔬专业合作社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浙江省首个双孢蘑菇周年化、工厂化生产基地。目前,丁文峰正在加紧建设他的蘑菇工厂第二期“厂房”,据他介绍,在第二期工厂内,他全套引进了荷兰的先进蘑菇种植技术,届时,他的蘑菇房内除了采摘以外,其余的生产工作将全部由机器代替工人完成。“机器操作的话精度更高,同时也节省了人工成本。”丁文峰说。此外,丁文峰还投资500万元加紧建设隧道式发酵基地,实现培养料制作的全机械化。  尽管投资巨大,但是,丁文峰对于效益却是相当的有信心。“从荷兰引进的这套技术,可以确保每年6.8次的出菇率,而我们传统的种植一年最多只有两次,所以尽管投入较大,但是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丁文峰说。  实际上,周年化生产模式改变了我县的蘑菇培育模式,而传统食用菌产业升级的例子不是只有丁文峰这一例。当记者来到姚庄镇嘉善宁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时,工人正忙着堆料,该公司有12个钢结构大棚,一年可恒温生产3季蘑菇;而姚庄镇清凉村的农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我县历史上第一次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的尝试,从配料到发酵再到培育,几乎所有工序都是机器操作。“姚庄镇的食用菌栽培面积占全县90%以上,而工厂化生产将是我县食用菌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沈汉斌说。    C.打造品牌  让客户认准“这一个”  当记者见到高喜明的时候,他正忙着从菇农手里收购蘑菇。工人在采摘蘑菇之后会进行筛选、包装,然后贴上“锦雪”牌商标。高喜明说自从他种植的蘑菇贴上“锦雪”商标后,收购商便络绎不绝,蘑菇的价格也提高了不少。  高喜明告诉记者,最初他种植蘑菇的时候也并没有品牌意识,蘑菇采摘之后便直接卖给批发商。“没有经过包装,没有品牌的蘑菇就是卖不起价钱,因为种蘑菇的实在太多了,市场竞争特别激烈。”高喜明说。实际上,就算是省内,种植蘑菇的地方也不少,更遑论其他地方,如何让姚庄的蘑菇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道难题。但是聪明的姚庄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走品牌化经营之路,让消费者认准姚庄“锦雪”蘑菇。  为了把姚庄镇的蘑菇产业发展得更好,1998年的时候,姚庄镇就注册了“锦雪”商标,经过多年辛勤耕耘,“锦雪”的名气越来越大,2002年12月姚庄镇被农业部优农协会命名为“中国蘑菇之乡”;2003年“锦雪”牌蘑菇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锦雪”牌商标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5年“锦雪”牌蘑菇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2006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得“浙江十大名菇”称号;200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随着“锦雪”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其品牌效益十分明显,“锦雪”蘑菇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不少外地游客一来到姚庄,就要购买“锦雪”蘑菇。  “进行统一包装贴上‘锦雪’商标后,售价可以提升30%甚至更多。”高喜明说,这些年作为种植户的他在转变观念,批发商也在转变,他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不仅如此,作为蘑菇种植户,同时也作为一名农产品经纪人,高喜明说,现在,农户们都愿意把蘑菇销售给自己,因为他出价总比其他收购商要高一些。“贴上‘锦雪’牌的蘑菇,很多收购商抢着要,我有了好效益,自然会相应提高收购价,使其他农户也增加收入。”高喜明说,很多收购商就认准“锦雪”牌蘑菇,因为他们觉得印有“锦雪”商标就代表是正宗的姚庄蘑菇。  据介绍,“锦雪”牌商标主要用于黄桃及蘑菇的销售,2011年,嘉善精品农业集体商标——“银加善”,被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为注册商标,“银加善”商标是由嘉善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嘉善县农合联)申请注册,143个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集体商标,分别在29类肉、鱼制食品,30类大米、谷物,31类新鲜蔬菜、鲜水果等三个大类30个群组中进行注册。姚庄“锦雪”牌商标也可与“银加善”集体商标同时使用。  “截至2013年底,我县共有蘑菇种植面积2250万平方尺,年产量2.745万吨,年产值1.95亿元。”沈汉斌介绍说,广大嘉善菇农也正在品尝革新种植技术,品牌化经营带来的甜头。
&&&&&&&&&&&&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号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广告经营许可号:热门关键词:
所在位置: >
姚庄一农民尝试种植褐色蘑菇
  近日,在姚庄镇展丰村种植大户杨元庆的蘑菇示范基地里,记者看到了菇盖呈现褐色的蘑菇。“这次我是小面积试种褐色菇,吃过的人都非常喜欢。”杨元庆说,今年他将扩大褐色菇的种植面积。
  我县主栽蘑菇品种为“AS2796”白色菇。据杨元庆介绍,他引种的褐色菇学名为“棕绣一号”,是2009年5月,县农经局从浙江省农科院引进的。经测试,褐色菇的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超过白色的双孢蘑菇。杨元庆说,他去年10月份试种了800平方尺的褐色菇,现在每天的产量有30公斤左右。“在同样栽培条件下,褐色菇的直径为3公分至4公分,比白色菇要大。”杨元庆说,褐色菇很受欢迎,每天都供不应求。目前褐色菇还未真正上市,不过市民吃后反响较好,所以今年他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将褐色菇推向市场。
  去年,杨元庆一共种植了43个蘑菇棚,面积有30万平方尺,由于他种植的蘑菇品质好,每天来他蘑菇基地的收购商络绎不绝,近期市场蘑菇收购均价每公斤在5元左右,而他的蘑菇卖到了6元至8元。
  据悉,杨元庆是我县“棕绣一号”褐色菇种植第一人,采用的栽培技术是“草炭覆土”法。据县农经局经作站副站长张晖介绍:“‘草炭覆土’就是采用纯天然、无毒、无菌、无混合物的原始草炭作为蘑菇覆土来栽培蘑菇,虽然每平方尺蘑菇种植成本比常规覆土要高出0.2元,但‘草炭覆土’卫生、安全,比常规覆土提早出菇3天至5天,出菇整齐,品质优良,有机质含量高,保鲜期长,且省工省时,每平方尺约可增产0.25公斤。”
上篇:&&&&下篇:房企下乡种蘑菇 “老菇农”当总监年薪十万
通过二维码转到手机观看
拍下二维码,视频随身看
用手机或平板摄像头拍下右侧的二维码* ,可以带走视频继续观看,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
*需二维码识别软件支持。
核心提示:
据介绍,总投资1200万元的银辉公司,目前养殖食用菌4万多平方尺,共26个车间,基本实现半自动机械化,吸纳了当地50多名农民来公司就业,目前年产值在900万元左右。郁林说,以前农民种蘑菇,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生产出来后又要愁销路,辛苦一年,其实赚不到多少钱。
房企下乡种蘑菇 “老菇农”当总监年薪十万
天气放晴,气温回升。嘉善姚庄镇展丰村的村民沈志红和丈夫商量,这个周末要去一趟嘉兴市区的江南大厦给儿子买两套新衣服。
以前,沈志红给儿子买的衣服大多来自姚庄镇的儿童商场。今年沈志红两口子双双进当地的工厂当上了产业工人,家里的现钱多了起来,姚庄镇儿童商场已经满足不了沈志红的胃口了。
市场广泛、物流发达、人力资源丰富、特色农产品基础扎实……这样的优厚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食品加工企业到小城镇投资建厂,使得小城镇里越来越多的农民扔下锄头,走进车间当起了工人。
从种香菇到帮人加工香菇
从箩筐里捧出一捧白蘑菇(学名双孢菇),过秤、装袋、真空包装、装箱……嘉善县银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包装车间的小组长、40多岁的沈志红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这样的工作,她每天要从7:30干到16:30,偶尔还要到旁边去指导一下新招进来的员工。
事实上,对于这一包装工作,沈志红自己也是今年刚学会的,她最拿手的不是包装,而是种包装袋里面的白蘑菇。在今年1月份到银辉公司之前,她已经种了20年蘑菇。
“蘑菇是有季节性的,一般从8月份开始堆料种植,一直要忙到来年的4月份。”沈志红一说起种蘑菇的话题,就开始滔滔不绝:“对我们女人来说,最吃不消的就是第一步堆料:原料都是些烂木头、稻草和牲口的粪便,又臭又脏,还要不断搅拌。”沈志红说,蘑菇长得太大就会失去价值,所以到了10月份左右蘑菇成熟时,经常要通宵采摘,太辛苦了。
沈志红这样的小散菇农还得为销售揪心:“农民哪有什么销售渠道,都是坐等着经销商上门收购,一般每天只有上午几个小时才有人来收。错过了这个时间,当天采摘的蘑菇就会价格大跌。”沈志红说,每年的蘑菇行情都不同,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3元/斤,低的时候只能卖到0.5元/斤左右,一年下来,种蘑菇的收入基本上也就两三万元。
做得辛苦,赚得又少。沈志红一家对种蘑菇逐渐失去了信心。当银辉公司的招聘告示一贴出来,沈志红和丈夫马上去应聘,成了公司的第一批员工。
老菇农成技术总监年薪10万
郁林也是菇农出身。作为去年下半年刚成立的嘉善县银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副总经理,郁林在公司里主要分管生产。据他透露,其实他只是一个小股东,大老板并不懂蘑菇的种养,只是看到了商机,跑来和他合作,作为一个蘑菇的种养老手,郁林能当上副总经理和合伙人,靠的就是他种蘑菇方面的技术能力。
据介绍,总投资1200万元的银辉公司,目前养殖食用菌4万多平方尺,共26个车间,基本实现半自动机械化,吸纳了当地50多名农民来公司就业,目前年产值在900万元左右。
现在姚庄各村,骑十几分钟的电瓶车到镇上的厂子里去打工成了农民的新选择。一方面,这些农户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离家乡太远,传统农业的效益又太低,不愿自己干;另一方面,新办的加工企业又对这些具有丰富种养殖经验的农民“求贤若渴”,双方的需求一拍即合。
郁林说,以前农民种蘑菇,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生产出来后又要愁销路,辛苦一年,其实赚不到多少钱。进入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后,产量成倍增长,作息时间很有规律,蘑菇的销售又不用他们负责,不仅心情放松,收入也增加不少。像沈志红夫妇,一个是包装车间的组长,一个是机器板料的工人,每个人的年收入都在5万元左右,比之前提高了很多,有些种植能手担任技术总监,年薪达到10万元左右。今年公司正在安排进一步提高员工待遇,包括双休日和社保方面的待遇。
房地产企业也来种蘑菇
有着“中国蘑菇之乡”美称的姚庄镇,种植食用菌已有40多年历史。全镇食用菌种植面积2200多万平方尺,总产量达到2000多万公斤,总收入在1.2亿元左右,是浙江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姚庄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李伟说,从2010年浙江小城镇培育试点启动以来,传统农户种植的比例减少很快,工业化程度提高很快,不少外来资本进入姚庄镇,投资食用菌等农产品的加工和生产行业,银辉公司只是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
李伟说,工业化的比重越来越高,除了农民身份改变,收入增加外,对全镇的产业来说,也起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以白蘑菇为例,在同样的种植面积下,工业化运作相比传统种植,产能至少提高四倍;由于公司化运作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更强,价格波动也比较小。
除了传统的白蘑菇外,姚庄镇还积极鼓励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去年镇里面还派出农业带头人,到全国各地考察食用菌生产加工技术。今年3月初,又从一个台湾专家手中引进了国内首创的大黄菇种养技术。由当地的某房地产企业家投资,台湾专家技术入股,首期投资150万进行试种,相比3.5元/斤的普通白蘑菇、2元/斤的金针菇,大黄菇的售价能卖到30元/斤。(编辑:章力程)
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
特别说明:新闻爆料请致电9
了解更多资讯,请点击
舟山新城惠民桥村一大片违建厂房已存在超过10年
核心提示:
据介绍,总投资1200万元的银辉公司,目前养殖食用菌4万多平方尺,共26个车间,基本实现半自动机械化,吸纳了当地50多名农民来公司就业,目前年产值在900万元左右。郁林说,以前农民种蘑菇,产量低、劳动强度大,生产出来后又要愁销路,辛苦一年,其实赚不到多少钱。
中国好声音
浙江手机台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善姚庄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