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比特率越高越好吗越安全吗

您当前的位置是 :> 专家论坛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作者:邓大才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 && 点击量:
  在我国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中,粮食流通体制是争议最大,备受指责最多的一项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原因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比较复杂,各方的认识难以统一。直到目前,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存在以下几种认识误区:  一、误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是粮食市场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存在一种不正确有认识,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是市场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观点。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粮食流通体制是完全市场化的。这是由粮食所承担的各种特殊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对于我国而言,更不能完全市场化,因为我国还有其他国家所没有更特殊的国情。  要保证粮食长期、稳定、持续供给,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来看,完全的市场经济是依靠价格信号来引导生产的,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特别是我国人口多,一旦粮食供给出现了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粮食剩余能够满足我国的需要。因此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粮食的长期、稳定、持续供给。这就需要政府实施一定的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所固有的缺陷。  要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完成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受到西方发达的意识形态的歧视和打击,如果我国的粮食无法达到一定的自给程度,在对外交往上,就可能要受制于人。而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肯定难以达到粮食自给率的安全值。因为粮食生产在土地投入上,也存在边际收益递给的规律,即随着肥沃的土地的减少和粮食供给的增加,生产粮食的效益也就会越来越低,在比较效益低于其他农业产业后,农民就不会再生产粮食。而这个不会种粮食的极限一定会低于经济安全所要求达到的自给率。这就需要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保护。  要维护社会和物价稳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办不到的。在粮食较短缺的条件下,粮食价格的稳定是一切商品稳定的基础,如果粮食供不应求,其价格必然会波及其他商品的价格。粮食社会性质或者说粮食价格的计划性质是保证城镇居民能够低价购粮,保证城市稳定的前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几次物价上涨,都是粮食价格首先带动的。粮食的这种社会稳定作用,是粮食经济长期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这也是粮食经济性质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干预,保证粮食所承担的各种社会功能的实现。但是必须明白的就是,不管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的行政干预,都只是为达到粮食各种目标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以粮食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或者说对粮食进行干预)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  现在有人藉口粮食的重要性,需要支持保护、需要政府干预,就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要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就不能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偏好于行政管制。持这种观念的人最主要原因就是迷信政府的行政力量,忽视市场的作用。二是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放心。不想把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交给市场,而是想通过行政的力量把这些重大问题抓在自己手里,心里才比较安稳,比较踏实。三是行政管制在调节粮食生产经营方面曾经取得过一些的成绩。既使不建立粮食的支持保护制度,仅仅以行政力量为主的宏观调控,就能解决粮食的稳定供给、国家的经济安全等非经济问题。虽然目前市场机制已经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仍然迷信行政力量,不相信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曾试图建立粮食的宏观调控体制和支持体系。但是过去无论是粮食的宏观调控体制,还是支持保护体系都是从影响供产销着手,或者说通过直接把粮食的支持和调控建立在供产销三个环节上,这就导致支持政策行政色彩太浓,常常干扰粮食的市场化运行,使粮食的支持、宏观调控和粮食的市场化对立,不能很好的融合。  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对粮食支持保护,以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本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目前这两个任务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当前我国的粮食支持保护体系滞后,无法调动粮农生产的积极性,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国际贸易的尤为重要,而且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经验。粮食支持保护要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基础,保护政策既要能够提高粮食产业的效率,又能真正起到保护粮食生产者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的支持保护、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为基础,支持手段、宏观调控的方式要尽量市场化,即运用经济手段间接影响粮食生产经营过程,如粮食的各种补贴、低息贷款,等等。  三、误把粮食的宏观调控与粮食的支持保护等同起来  由于我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认识不足、经验不足,加上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在实践中往往把两者等同起来。要么以粮食的支持保护否定粮食的宏观调控的问题,企图通过粮食的宏观调控来解决粮食的支持保护问题,或者通过粮食的支持保护取代粮食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以短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替代长期的支持保护制度;二是以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价格政策作为粮食支持保护的主要工具;三是以宏观调控的成本算作为支持保护的成本;四是把宏观调控的目的简单化为支持保护的目的;五是把宏观调控的作用等同于粮食支持保护的作用。这种局面既不利于搞好粮食的宏观调控,也不利于对粮食生产经营的支持保护,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无从着手。  粮食的支持保护与粮食的宏观调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两者在市场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在粮食流通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后,为了矫正市场的缺陷,需要政府对粮食产业进行一定的干预,即粮食的宏观调控。粮食的宏观调控是一种短期的政策,这种短期的政策可能对粮食生产者有益,但是也可能不利于粮食生产者。而粮食的支持保护是针对粮食经济弱质性、公益性和国家经济安全性等社会性质,对粮食生产者所进行的必要补偿,粮食的支持保护从总体上看总是对粮食生产者有益的。  在设计安排粮食流通体制时,既要考虑两者之间的联系,更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总的指导思想是短期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要成为长期的支持保护制度的一部分。粮食宏观调控是为了解决短期的粮食价格和供给的波动,也就是说是粮食政策的短期目标,相反粮食支持保护制度为粮食政策的长期目标。这就要求宏观调控短期目标的政策选择应尽量成为长期目标的一部分,而不应与长期目标相悖。而且粮食支持保护可以在宏观调控的动态运行中得到更好的执行。只有这样宏观调控才会真正有利于促进粮食的长期稳定供给。真正协调好了宏观调控和支持保护之间的关系,就能以最小的成本维持粮食的稳定供给,最大程度的保护粮农的利益。  粮食宏观调控与粮食支持保护要互相利用、互相支持。由于粮食的宏观调控是粮食支持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粮食政策长期目标的即期体现。因此,在两者的关系上,决不能把宏观调控和粮食支持保护对立起来,各搞各地,各支付各的成本。两者要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该合二为一时,一定要合二为一,在执行中取两者函数的极小值。粮食支持保护政策要充分利用每一次粮食宏观调控的机会,降低粮食支持保护的成本,反过来粮食宏观调控也要在粮食支持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调控成本。  四、误认为粮食自给率越高越好,粮食总产越大越好  由于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不管是政府,还是普通的农民都把吃饭问题看是第一的问题。这本身无可厚非,也是确保我国粮食稳定供给的可靠保证。但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就错误的认为,粮食自给率越高越好,粮食的总产量越大越好。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剂各地、各国之间的粮食余缺。这就说明粮食的自给率并非要达到100%才是最安全。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求生产粮食的价值要能够完全市场,就必须能够销售出去,从理论上讲,供求基本平衡粮食生产者的劳动应该能够实现,但是由于价格信号的滞后性和供需结构矛盾,总会有一部分粮食难以销售。因此,从我国来讲,要实现全国粮食生产经营的福利最大化,并没有必要完全实现自给自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粮食经济安全并不对粮食经济安全来讲,自给率越高,则越安全,但是从粮食供给数量和供给成本上来,自给率越高,则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就越高。这就要求处理好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供给成本的度的关系。既要保证粮食的经济安全,又要保证粮食供给成本最可能的小。从实践来看,要保证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则粮食生产的边际成本一定远远大于边际收益。因为在适于种植粮食的耕地用完以后,就必须启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耕地,这就要提高粮食生产的直接生产成本(如开垦费或者灌溉费等),而且这类土地更适合种植经济作物,机会成本也相应提高。而对于经济安全以内(指可控的经济安全)的粮食供需缺口,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行适当调济,利用耕地的比较优势,解决可控经济安全的缺口。所以笔者认为,在粮食供给数量和粮食经济安全的目标函数上,取两者的极值。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粮食可控安全内的供需缺口,另一方面,也要防范于未然,建立起粮食生产经营的风险机制.将粮食的自我供给率控制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较高的粮食自我供给率尤为必要.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粮食的自我供给率在控制在90%以上,也就是将粮食的贸易依从度保持在10%以内就是可控安全率.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增产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与我国粮食长期供不应求有很大的关系。在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粮食销售根本不成问题,粮食的价值能够顺利实现,有时可能还能获得超额利润。粮食几乎成了财富的代名词,生产粮食就是生产财富,生产得越多越好。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果实并不直接等于通用财富。粮食生产过多会带来许多问题。因为粮食需求弹性极小,生产多了只会造成粮食价格的下降,粮农收入下降,造成国家财政负担。我国一定要处理好粮食实际产量和潜在产量的关系,粮食实际产量不是越多越好,最好控制在可控经济安全以内,把重点放在培养粮食的潜在产量上。潜在产量的培养不是每年要生产多少实物产品,而是指要有保证供给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潜力。这种生产力可以在两方面来保障,一是科学技术保障,通过研究粮食增产的科学技术,而且这种种植作物的技术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二是通过耕地在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上的可转换性来保证,也就是说一旦粮食预警机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迅速把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耕地转换成粮食生产。  五、误认为粮食贸易的国际化和加入WTO就不能对粮食进行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  由于许多人对粮食国际贸易和WTO的有关规则并不十分熟悉,错误的认为粮食国际贸易,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粮食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都将不允许。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在粮食贸易国际化的条件,同样可以对粮食进行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只是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不能违背粮食的市场规律和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的规定。  我们可以根据WTO的所谓“绿箱政策”(所谓“绿箱政策”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极力鼓吹农业自由化的同时,规定了一个把符合自己农业发展的政策计划列入多边纪律的保护之下。“绿箱政策”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政府用于支持粮食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储备、作物保险、贫民救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贴,等等。  以“粮食绿箱”政策所认可的方式对粮食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一是粮食科研、技术推广的补助。二是商品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助。三是粮食销售储备补助。四是作物保险补助五是环境保护的补贴。  以“粮食绿箱”政策所认可的方式加大对粮食产业的间接投入。一是加大对粮食生产基地的各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减少农民的各种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二是加大粮食基础性科研的力度,尽力解决单个粮食生产者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粮食品种升级换代的问题。以国家名义的粮食优质品种应该低价或者无偿的提供了粮食生产者。三是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通过环境治理来提高粮食的品质,进而提高粮食的优质率和竞争力。  在贸易和投资国际一体化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我国的大型农业企业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耕地比较多的地方,直接进行粮食生产,把我国的粮食基地建立在外国。这种方式可以取得一举多得的好处。一是弥补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短处;二是可以间接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三是不挤占我国的粮食市场份额。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国粮食宏观调控手段,在国际贸易中获取有利的机会。一是要利用我国粮食进口大的优势,以粮食市场换其他农产品市场甚至工业品市场;二是要利用我国粮食进口大的优势,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我国粮食价格劣势是为优势。三是要通过粮食的宏观调控保证耕地的最低控制面积。四是通过粮食的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市场的统一、有序和公平竞争。> 正文(五)
对于粮食产量的期待 越多越好!(五)
云浮在线核心提示:公斤。郎福军说。 除此之外,任重金还在播种前进行了工厂化催芽,在大棚里提前把玉米育成苗,通过玉米移栽机再往地里栽种,解决了当地玉米栽种积温不够的问题;利用测土配方进行施肥和滴灌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同时
[原标题:对于粮食产量的期待 越多越好!]
公斤。&郎福军说。除此之外,任重金还在播种前进行了工厂化催芽,在大棚里提前把玉米育成苗,通过玉米移栽机再往地里栽种,解决了当地玉米栽种积温不够的问题;利用测土配方进行施肥和滴灌技术,实施水肥一体化;同时他还进行了地膜覆盖,并运用了玉米化控技术。&我这普普通通的一亩地,从种到收至少集成了6项玉米种植技术,还采用机械化。正是科技让我种出了高产田!&当然,技术的集成也意味着投入成本的增加。任重金算了一笔账,一般农户种玉米每亩投入成本500元,收获600公斤,按照每公斤1.5元的收购价计算,纯盈利400元;而他的每亩投入成本是800元,收获1100公斤,也按照1.5元的收购价来算,纯盈利能达到850元,收益水平比农民高出了450元,差了整整一倍。&尽管投入增加了,但产出效益却提高了很多。&任重金说,周边的农民之前不信,但当看到实实在在的产量后,都想在明年试一试。技术集成的应用也让东北其它地区的农民
云浮在线,详情请访问:/news/gn/413Z2222014.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粮食局政务网
美国大豆产量越调越高 油籽价格下跌
发布日期:&&&&&&作者:未知 &&&&&&来源:博易大师
  截止到日的一周里,全球油籽市场价格下跌,延续了近期以来的跌势,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美国大豆产量预测数据高于分析师预期,证实了市场对全球油籽供应庞大的担忧。
  周五,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交活跃的新季11月大豆期约比一周前下跌36.25美分,报收985.25美分/蒲式耳。美湾地区1号黄大豆的现货报价为每蒲1137.75美分,低于一周前的1164美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1月大豆期货收于每吨4,585元,比一周前上涨17元。加拿大洲际交易所的11月油菜籽期约比一周前下跌8.3加元,报收413.70加元/吨。阿根廷2014年现货大豆的买方报价为每吨445美元,低于一周前的458美元。
  本周左右油籽市场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9月份供需报告,以及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天气形势。周初美国一些大豆产区出现低温天气,但是并未出现破坏性霜冻,大豆作物状况依然良好,这为本周的下跌行情奠定基调。美国农业部作物进展周报显示,截止到9月7日,美国大豆作物优良率为72%,与上周持平,上年同期为52%,也是过去20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美国农业部周四发布的9月份供需报告进一步证实了大豆丰产预期。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大豆平均单产为创纪录的46.6蒲式耳/英亩,不仅高于上月预测的45.4蒲式耳,也高于机构分析师在报告出台前平均预测的46.2蒲式耳/英亩(注:道琼斯调查结果)。
  美国农业部本月预测今年秋季收获的美国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9.13亿蒲式耳,比上月调高9700万蒲式耳,也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测的38.82亿蒲式耳。美国农业部还预测2014/15年度美国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4.75亿蒲式耳,这将是自2006/07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报告出台前分析师预计美国大豆库存为4.52亿蒲式耳。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农业部本月还预计今年2014/15年度全球油籽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5.28亿吨,比上月高出620万吨。除了美国大豆产量数据上调外,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数据同样上调,因为天气条件良好。其中巴西大豆产量数据上调300万吨,达到9400万吨。阿根廷产量上调100万吨,达到5500万吨。美国农业部还将全球2014/15年度大豆期末库存调高到9020万吨,高于上月预测的8560万吨,也高于分析师平均预测的8609万吨。由于供应庞大,美国农业部本月将2014/15年美国大豆农场平均价格预测值下调至每蒲式耳9到11美元,比上月预测值调低35美分,也低于上年的13美元/蒲式耳。
  除了美国农业部之外,其他市场密切关注的分析机构也调高今年全球油籽产量预测值。私营分析机构Informa经济公司在9月份供需报告里预计2014/15年度(9月到次年8月)全球大豆产量为3.057亿吨,高于早先预测的3.022亿吨,上年为2.834亿吨。欧盟油菜籽丰产也促使该机构将全球油菜籽产量预测数据上调到6970万吨,高于早先预测的6900万吨,上年为7190万吨。
  基于上面的基本面因素,分析机构对大豆市场普遍持看空观点。鉴于美国农业部在大豆收获初期就上调大豆单产数据,中西部地区天气形势一直良好,而且美国南方初期收获报告显示,大豆单产异常高企,这意味着未来一个月里如果没有出现严重的霜冻天气,美国农业部仍有可能进一步调高美国大豆产量和单产数据。知名市场分析人士鲍勃o乌特贝克撰文指出,到2015年时,大豆期货价格将跌至9字头。如果下一年度南美大豆产量增长,2015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达到8800万英亩,2015年秋季时大豆价格将面临沉重的下行压力。美国先进农业公司(ProAg)总裁雷伊&格拉班斯基撰文称,由于美国大豆和玉米单产仍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大豆和玉米价格也将在未来几个月里进一步震荡走低。如果玉米和大豆作物成熟之前没有出现霜冻,CBOT11月大豆的下跌目标将低于8.40美元/蒲式耳,时间可能在1月份最终产量报告出台前后。投机基金的持仓数据也证实了市场看空人气。截至9月9日的一周,投机基金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以及期权部位持有净空单39,786手,比一周前增加14,212手。
  不过,随着大豆价格下跌,出口需求开始出现改善迹象。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周度出口销售报告显示,截止到日的一周,美国2014/15年度大豆净销售量为984,300吨,高于上周的869,000吨。2015/16年度的净销售量为70,000吨。周五美国农业部称,私人出口商报告向未知目的地售出13.1万吨大豆,2014/15年度交货。此外,下周一(9月15日)中国一个访美代表团可能在威斯康星州签订大豆采购协议。就需求面而言,如果能够出现持续强劲的需求面支持,有可能限制大豆价格下跌的速率。但是只要美国大豆丰产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大豆价格的任何一次反弹很可能只是为美国农户锁定大豆价格提供机会。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帧数越高越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