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野人山山撤回是否正确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35-第2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35-2
远人无声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牲奋斗所得唯一的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能力的良机,因;于是,老蒋决定,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远征军应先行;三国际背景(关键词:同盟军史迪威);让我们首先看看英军在第一次印缅作战时对我军的态度;1941年12月底,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对中国;8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己准备出动的中国军人停;年1月
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牲奋斗所得唯一的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能力的良机,因为援缅挫败而功亏一篑,而且败局几乎不可挽回。蒋在日记中不断总结失利的原因,也深刻反思自己, “此余不能审慎机势,把握现实而为虚空之情感义务以及好大喜功客气所误也。”“因此主观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有此教训,对于我主观太强, 顽固之病态,当可彻底消除乎?”
4于是,老蒋决定,在保存实力的情况下,远征军应先行撤回国内,以便休整和扩军,为日后的战役做准备。所以,五月七日,蒋介石发电文致杜聿明,要求他“率部从野人山撤回国内”。5三
国际背景(关键词:同盟军
史迪威)让我们首先看看英军在第一次印缅作战时对我军的态度。1941年12月底,英国印缅军总司令韦维尔对中国出兵缅甸的表示,以应避免中、英军队混合作战为由,只应允中国出动少量兵力到中缅交界地区,并明确“不需再请中国增援”。6 对此,他在英国内部的有关文件中谈到:“英帝国的一个国家应该由帝国的军队而不是外国的军队来保卫才符合理想。”7 英方的这一8态度,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己准备出动的中国军人停止待命,“勿庸人缅”。 1942年1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韦维尔仍坚持不愿中国军人大规模入缅。直到日军在南缅攻势甚猛,英军难以抵挡;加之丘吉尔在美方压力下,专门致电韦维尔对其拒绝中国军人缅表示“困惑不解”后,韦维尔才最终同意中国军队大举人缅。英方不愿中国军队大举人缅,很大程度上是担心中国介人将影响其对缅甸的控制,英国对中国远征军入缅表现出的三心二意,预示远征军在缅作战将不会一帆风顺。9由日开始的仁安羌战斗结束开始,英军已经处于无心恋战的状态中。在同古战役中,英军抛弃盟友,在没有事先告知的情况下仓皇撤离,欲将中国远征军作为抵挡日军的盾牌,老牌殖民者的狡猾可见一斑。曼德勒会战中,守卫西线的英军。在西线溃败之后,无心恋战,四月二十日中午,曼德勒的英军仍然是在没有通知我军的前提下仓皇撤退,并炸毁曼德勒大桥,当时英军的这一举动,动摇了中国军队的信心。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史迪威的责任。新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想法一开始就和担任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蒋介石有很大不同。蒋介石主张稳妥,以守为主,而史迪威对中国之行雄心勃勃。史迪威一开始就没有把其在中国的位置限于蒋介石的参谋长地位上,指挥军队建功立业,是史迪威衷心追求的目标。而他当时对中日两军的素质、特点、战斗力均45 节选自《老蒋日记对远征军策略的下达与反思》
选自《远征印缅抗战》6 中、美、英等国重庆第一次军事联席会议会议纪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第3册,台北,1981年版,第85页。7 (西南太平洋作战行动的紧急公文(日至日)》,《伦教公报》增刊,1948年1月。转引自赫伯特?菲斯著、林海等译:(中国的纠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8 蒋介石日电,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委员会档案,廿五510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9以上摘自《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 《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 黄道炫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未有全面了解,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按照他“具有以最快的速度轻率地作出最生硬的结论的才能”的个性,进攻战显然更符合他的选择。在新38师结尾仁安羌之后,史迪威的野心再次扩张,他自以为大权在握,蒋介石授权他在曼德勒组织一场会战,一场旨在打败日本和挽救缅甸的决定性战役,然而他的作战方案却与蒋介石防御战的初中相反。当时西线战线已跨,史迪威决心向西阻击日军。这个决定置东线于不顾,东线一旦被突破,远征军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后勤基地,回国之路也会被切断。西线崩溃,腊戍失守,主张西进的史迪威不得不跟随英军撤过曼德勒大桥,此时的史迪威也彻底的失去了自己的指挥权,成了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随后,史迪威随同盟军撤回印度,暂不打理远征军事务。这么一来,远征军群龙无首,撤退时方向的选择显得更加混乱。如此种种,造成了远征军撤退时的“兵分多路”。当时的撤退路线,主要分为以下五路。1
野人山路线――第5军军部和新编第22师残部2
英帕尔路线――英军、史迪威司令部和新编第38师3
葡萄(野人山)福贡路线――新编第96师残部4
滇缅公路沿线――第5军军部部分、第200师和第66军的新编28、29师残部5
景栋路线――第6军第93师、暂编第55师和暂编第49师残部第二部分
孙,杜两部撤退过程的纪实,思考与分析(石轩
盛景)此部分,我们采取“自问自答”方式。即“提出问题寻找史料解答问题”的形式,对孙,杜两部在撤退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10 : 据我所知,当时蒋对远征军第5军下达的命令是“回国”。那么:1
为什么蒋会下达这个命令?当时的蒋到底在想什么?2
为什么孙立人部会坚持违背蒋的命令,从“为第5军殿后”,到“擅自撤回印度”?孙立人部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孙立人将军当时的想法可能是怎样的? 10 选自我组的《读书任务分配》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3
为什么杜聿明同志会坚决执行蒋的密令?为什么在进入丛林,行军不顺后,仍一昧向前?是他的估计错误,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4
为什么蒋会在第五军进入野人山一个多月后改变主意,让军队“撤回印度”?一、蒋介石的决定(问题1,4)日,远征军第二师收复棠吉之后,史迪威、罗卓英下令第五军除二师外的余部即向曼德勒聚集以准备进行最后的会战。就在命令执行后的第三天,二师因兵力不足主动放弃棠吉。日军趁势逼近腊戍,被紧急调往腊戍的新二十九师刚开动即被击溃。不久,腊戍失守。失去门户、遭遇四面楚歌之境的远征军最终决定弃守曼德勒,全部撤退。这次的撤退可谓是线路一片混乱,各部的撤退各自为政,没有清晰的条理。其中对于杜聿明统帅的第五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第五军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令。史罗二人电示杜聿明令其向印度转移,蒋介石则指示其“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11这两条路径,一条是直驱印度,另一条则是转移回国。杜聿明遵蒋指示,向缅北进发。途中孙立人所率第38师转而入印度,并于6月上旬全部抵达印度。杜聿明则继续率领残余部队走向了那个“魔鬼居住的地方”――野人山,并在此处遭遇了惨重损失。那么蒋为何在此时会发出这样的指示呢?以今日的视角来看,当时的第五军有3条出路可选:其一,向东突破日军封锁线。凭借当时第五军所率的第22师、第96师以及第38师,再结合当时日军多处封锁兵力分散薄弱的特点,第五军有较大的希望能够突出重围进而回国;其二,向西撤往印度,这也是当时史罗二人的想法;其三,向北到密支那,经由公路回国。最终,蒋介石选择了发布最后一条命令。对于第一种选择,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如今能够十分清晰地估计当时的战局。但是对于当时的蒋介石来说,战局情况不明,消息滞后,敌军兵力投放不明。因而对于当时的蒋来说,不冒险杀出一条血路来,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第二种选择,即史迪威的想法。当时的蒋介石虽然表面上对史迪威很尊敬,甚至纵容过他的军事错误,但对于蒋那样做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得到美国的物资等方面的支持,所以蒋介石内心对史迪威是不满的,史迪威下令第五军撤向印度,蒋介石这一次不愿意听纵史迪威,因为他毕竟代表的是英美的利益。另一方面,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是国军的王牌军,当时浩浩荡荡如入缅的时候也是打着主力军的旗号。这是国军的精锐,蒋介石的王牌军,他此时当然心疼自己的这支军队想让他们迅速回国保存下来。此外,第五军撤退回国还可为为我军在滇西的防守添砖加瓦。并且当时蒋发布命令之时密支那并未被占领,经由密支那由公路回国之计划完全可行。可以预见的是,日军在全面占领腊戍、曼德勒乃至密支那之后,会进而侵入我国云南边境。而事实也证明,日军在占领腊戍不久,相继轻易攻占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等我国云南要镇。因而蒋当时让第五军回国是有着一定道理的。令蒋始料未及的是,日军先我一步进占密支那,又攻占畹町、腾冲等地,切断我军回国之路。杜聿明最终决定经由野人山回国,在那里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沉痛损失。在军队进入野人山一月之后,蒋下令第五军“撤回印度”。这一前一后11
蒋介石 1942 年5 月7
日电《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第2 编
第3 册,第315 页。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自相矛盾的命令,充分体现了蒋在当时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心理。可以说,蒋当初让第五军回国就是一个错误的命令。而蒋不能很好地分析当时的时局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一味按照自己主观想法发布命令,也是造成后来一系列悲剧的一个原因。蒋自己在日记中也写道:“此余不能审慎机势,把握现实而为虚空之情感义务以及好大喜功客气所误也。”“因此主观一念之差,铸成大错,有此教训,对于我主观太强, 顽固之病态,当可彻底消除乎?”在这一个月中,第五军人员已经损失过半,剩下的士兵也大多身体虚弱,再加上这个时候全军最后一架电台跟随通讯员一同坠入了深谷,整个军队此时已经与外界失去了通信联络,完全迷路了,现在在哪里,还有多久才能走出去,没有人知道,此时一半的人已经葬身这里了,再往前走到了喜马拉雅山脚下那更是从来没有人迹的地方,没有人敢保证走出这里的时候还会不会有人活着。有的士兵已经开始互相射杀来减轻彼此的折磨。所幸这时他们被一架美国的侦察机发现,为他们投下了一些粮食用品甚至军医。如果再往前走更加荒凉,丛林更高,飞机也看不到他们,他们可能真的就要全军被拖死在野人山了,再加上飞机发现他们的时候他们距离印度已经很近了,所以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下令第五军撤回印度。这也是蒋在认识到一些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可行性之后所做出的一个相对正确的决定。对于蒋这种反复无常的命令,作为将领的杜聿明想必也是十分痛苦的。而他一味的坚持蒋的命令,即使是在行军途中遭遇困境也义无反顾,这就有点引人深思了。依个人之见,杜聿明在最初即不应遵蒋的意见北上回国,而是西进撤回印度。应充分考虑到缅北地区多山地、热带雨林以及日军切断回国公路的可能性。而非一味的意气用事以及对蒋的惟命是从。所幸的是最终杜聿明遵蒋令撤向了印度,也算是挽回了一些损失。二、杜聿明部与孙立人部(问题2,3)1
杜聿明部到5月8日,缅甸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中缅边境上最后一个与中国有路相通的地方密支那,落入日军手里。5月10日,第5军的前卫第96师发现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这就意味着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完全被封锁,顺利回到中国已经很困难。12如“背景”部分所言,我军当时有三种撤退选择。但当时蒋明确强调,“没有我的命令,严禁撤往印度。”杜和廖耀湘是蒋的嫡系部队,黄埔出身,服从命令是必须的。另外英属印度方面表示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可以,但必须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这显然不可能让杜顺从的。之后,果然密支那被日军抢先占领,杜也根本不清楚当时密支那日守军多少,蒋这时又指示从密支那以北绕过去。此时杜正在思考攻打还是绕道时,又得到史迪威的截然相反的电报“撤往印度”。虽然在远征前蒋表示杜“归史迪威将军指挥”,当杜问到史与蒋意见不同时如何12 摘自《中国远征军亡命野人山》远人无声 哀思犹存――“远征军野人山撤退中兵分多路”的原因分析及思考办,蒋思索了一下:“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13 显然,蒋不愿史罗二人在此问题上有着决定性的权利。5月10日,96师攻打孟拱失利,杜已不想在这无止境的战斗中铩羽,急于撤回国,于是他选择了向北绕道,穿过茫茫丛林,伺机回国。从地图上看去,孟拱以北是连绵数百公里的热带山岳丛林,只有顺孟拱河谷才可行进,那里是人迹渺茫的蛮荒之地,日军不可能迅速深入。杜聿明将军于是下令丢弃车辆,毁掉辎重,数万人马钻进了热带密林,顺孟拱河谷往国内撤退。这就是“野人山撤退”。据史料记载,杜的做法遭到了孙的强烈反对。但由于对蒋所谓的“忠心”和急于回国的心情,杜仍坚持己见。事实证明杜的做法对于军队存亡上是错的,上山前,一千多名伤员自焚壮烈,各种辎重焚毁,上山后“渡恶水舟毁人亡,绕险道生灵涂炭”,直至8月中下旬,远征军才全部撤出,杜的第5军42000人,战斗死伤7300人,溃退死伤14700人,死伤近半。对问题3的思考:1
问:为什么杜聿明同志会坚决执行蒋的密令?答:由于杜聿明个人回国心切,不愿协助同盟军一同撤退,加上对战局的错误判断,使得他选择了第三种撤退方法“撤退野人山”。2
问:为什么在进入丛林,行军不顺后,仍一昧向前?答:杜在选择野人山这条路时,已损毁了重型武器,就连他自己的坐骑也被焚灭。后来在野人山途中,是没有遇到敌人袭击,枪支也只是没事朝没人的地方放几枪,以至后来许多人连枪也扔了,显然这已使得杜不可能回头选择其他的途径,只有向前。再者,进入茫茫大山,信号中断,没有联系国内的机会,蒋也不能了解到杜的情况,于是就不可能下达指令。2
孙立人部在上文中提到14 杜聿明“撤退野人山”的决定遭到了其部下孙立人的强烈反对,最终孙的选择也和杜的选择截然相反:撤退印度!。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看一下孙部的撤退过程。在杜选择“从野人山撤退”后,孙立即下令:全师调转方向,撤往印度。由于当时孙部为第五军殿后部队,行进速度相对较慢,直至孙立人做出“撤往印度”决定的时候,距离在前的第五军军部,已有一段距离,孙决定“先斩后奏”;加上新38师无愧“铁军”名号,坚决服从指挥官命令,于是,新38师开始向印度撤退。由于日军被杜聿明率领北上的大部队所吸引,新三十八师在撤退途中比较顺利的打垮日军的阻击,在5月底便到达印度,九千多人部队伤亡不到两千(一说,伤亡四千)。尽管有些损失,但极大地减少了撤退时间,保留了武装,仍是一个有战斗能力的军队。 1314 《血祭野人山:一个中国远征军老兵的自述》 熊良忠著 广州:花城出版社,页-19页
详见“杜聿明部”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第一次入缅作战之野人山撤退探析35等内容。 
 远征军野人山大撤退 军事服从政治的结果_军事/政治_...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 4500 人, 英军伤亡 1。 ...2014年建筑幕墙建筑装饰行业分析报告80份文档 家装...  【第一次入缅作战】 第一次入缅作战】 1942 年...野人山撤退 .cn 2011 年 09...22 法治周末 野人山撤退 李雨分析,中国远征军主力...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 束, 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本文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 作如下分析。第...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缘何失利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转移,这时中国远 征军各部尚在作艰苦卓绝之撤退。...隆美尔元帅分析阿拉曼会战失败原因时写到: “英国人的...  第十七章 中国远征军亡命野人山 一、中国远征军 ...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大门一涌而入,以坦克装甲部队支持摩托化步兵一路...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 4页 免费 论中国远征...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令各部向 西北穿越野人山回...  就在此地,中国远征军与日寇进行了入缅以来的第一场...余人,其中有近 5 万人是在撤退途中死亡或者失踪的...野人山,孙立人率领的新 38 师 对素有“丛林作战之...  19 关于大学生对远征军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及数据分析...野兽横 行的野人山往中缅边境撤退,近三万余远征军...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 103000 人,伤亡 56...  中国远征军野人山大撤退:死亡率 86% 女兵仅一人...第一次入缅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这些都是全面分析第一次缅甸会战失败不能忽视的问题...远征军幸存者朱锡纯:野人山里没有敌人&&&&&&但它比战场更可怕
太阳在东边的山峰才露面,雾气正褪去。岳阳三星村深处,一棵三层楼高的樟树掩藏着一栋老房子。朱锡纯的家就在这里。
每天早晨,朱锡纯就会搬上一把椅子,坐在家门口,捧着自己写的《野人山转战记》。
书讲述的是一段被尘封已久的惨痛历史—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由于滇缅公路被切断,第5军军长杜聿明决定率部从野人山撤回云南,然而这个决定最终让3万多名将士魂断异乡,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悲惨的往事之一。
当时,只有18岁的朱锡纯,是第九军新编22师少尉录事,随军入缅。在那次战争中,朱锡纯险些阵亡。
对于过往,朱锡纯很少向人提及,直到看到一篇关于新编22师的轻描淡写的报道后,他按捺不住了,又拾起了笔。“这是对历史的负责。”朱锡纯说。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朱锡纯已87岁,头发花白,大腿多处麻木,没有知觉。在那间有点破损的老屋前,他有时一个人会坐上一整天,看着那本书,回望那些往事。
1,未满18岁 升为少尉
1924年9月,朱锡纯出生在湖南岳阳三星村。
3岁时,他跟随父母来到长沙。1937年的一天,只有13岁的朱锡纯正在长沙一所小学上课,突然,一颗炸弹落在学校的房顶上,慌乱中朱锡纯从二楼顺着楼梯滚到一楼。“当我回过神时,学校已成废墟。但我知道这是日本人干的。”学校被炸,朱锡纯从此失学。
两年之后,长沙会战爆发。蒋介石眼看战争失利,守城无望,密电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下令对长沙执行焦土政策。
日,长沙陷入一片火海,全城舍家出逃,史称“文夕大火”。&&&&&
当时住在长沙通泰街的朱锡纯,“眼见大火,就收拾一些零碎,用一个竹杠扛着两个包,借着火光,沿着湘江边投奔到一亲戚家。”
但没过多久,朱锡纯的亲戚家也被炸毁。自此,朱锡纯开始了流浪生活。“那时,我到过湘潭、永州东安等地,到处漂。在破庙、难民收留所里都呆过。有时找个地方看书,有时跑在大街上着别人宣传抗日。” 
日本撤军之后,朱锡纯又回到长沙,加入到“第九战区流动宣传队”,在大街上,挥舞着红旗,唱着《游击队歌》、《满江红》等歌曲,宣传抗日。
 1941年,第五军新编22师成立政治部,朱锡纯被召做一名文书,军衔升到准尉。“工作在当时也非常‘时髦’,就是办乡刊。”由于办得不错,还未满18岁的朱锡纯升为少尉录事。
&“录事是指每天写材料,包括记录部队的表彰情况,还要记录行军所至的当地人口、风俗、物产。”
朱锡纯说。
此后,他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虽然日记本在缅甸一火车站遭遇飞机轰炸丢掉,后补写的又在滇西反击战中被炮轰掉。“但两次撰写,让我对野人山往事记忆尤深。”
这些为朱锡纯后来写《野人山转战记》奠定了基础。
&&&&&&&&&&&&&&&&&&&&&&&
大撤退前夕
《野人山转战记》是从远征军的由来开始的。
日,日军攻占了缅甸的首都仰光,切断了中国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运输线路——滇缅公路,威逼印度和中国的大西南。为了保卫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抽调了10万名精兵组成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朱锡纯就是这10万名战士当中的一员。
   到达缅甸以后,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但后来因为英军配合不力,远征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5月上旬,中英军队开始撤退。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和远征军主帅司令长官罗卓英,率新三十八师掩护英军退却进入印度。而此时,蒋介石下达命令让杜聿明率领所在部队回国。朱锡纯所在新编22师,在杜聿明的带领下走进了野人山,从那儿绕道回国。
“我们部队撤退的前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差点就被炸死了。”朱锡纯回忆道。
那是5月一个金灿灿的日子,年仅17岁的朱锡纯和第二十二师政治部少校朱斌正在聊天。突然,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传来“嗡嗡嗡”的轰鸣声。6架日本飞机成两个“品”字行,从后面直朝朱锡纯所在部队飞来。
朱锡纯被朱斌拉到公路外,卧倒在小山包下一个凹形地面隐藏起来。成双行的队伍也纷纷向田野、树下、山边散开。
日军的子弹、炮弹溅起了灰尘,枝叶成絮状的飘落。朱锡纯继续趴在地下,一股硝烟味随风吹来。“嗖”的一声,一颗子弹击中了朱锡纯身旁的战友,没有任何声响,战友便倒去。
炮火依旧响着。日本的一架飞机冒着黑烟栽了下去。这时,朱锡纯看到朱斌拿着一把枪,对准日军飞机连开两枪。紧接着,一架飞机托着黑烟向地面奔去。&
没有被击中的四架飞机,走了。
但危险并未解除。到了晚上,朱锡纯和战友们爬上一辆火车。没过多久,日军的飞机又袭击他们,致使火车摇晃颠簸的前行。“当时,有一个叫陈卫国的排长,连人带枪的甩出车厢。”
朱锡纯幸运的捡回了一条命。下了火车,朱锡纯打开背包,发现背包被敌机子弹打穿。“再一点点,我可能也就中弹了。”不过,谈及那此战事,朱锡纯说,“当时我也不害怕,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害怕了。”
&野人山里没有敌军
但比战场更可怕
“真正让人感到害怕的,还是在野人山。身边的战友随时可能倒去,晚上还好好的,一大早起来,就可能死了。”
刚进山,队伍就遇到了困难。“单个人都很难行走,更何况是还带着其他东西。”进入野人山的机械化部队发现这个问题后,立马烧毁了战车、摩托等辎重。
起初,队伍齐整的在山林中翻越一座山又一座山。但随着热带丛林的雨季到来,整个队伍慢慢溃散。回忆起,那段往事,朱锡纯说“那里没有敌军,但比战场更可怕。”
一条宽约40米的河,挡在前行队伍的前面。昨晚的暴雨冲刷着山体,致使河水浑浊、急速的流动。士兵们砍伐竹子或用散落在地上的绑腿制成了木筏。
5个全副武装的士兵,站在木筏上,两个撑篙。木筏还没划到河面的1/3,篙就撑不底了。到了河中心,湍急的河水,冲打着木筏,不久,木筏失去控制,在河中心打转,滑到50米开外的下游。
“眨眼间,我站在岸边,看着他们被洪水卷走,吓了一跳!最终看到一个人爬上岸,才咽下口中的唾沫。”
野人山的雨季,山间的小涧也变成河流,滚滚的流动。“在行走的过程中,只要稍不注意,就可能失去生命。”朱锡纯告诉记者。一路下来,朱锡纯看到身边的许多战友一一离去。
但困难还在后面。野人山又名胡康河谷山,位于中印缅交界处。由于林莽如海、毒虫遍地、瘴气弥漫,方圆数百里都是无人区,缅人称这里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最为厉害的是蚂蟥。“它咬到你你根本不知道,就这么钻进你身体里去了。”
这时,朱锡纯卷起裤腿,指着小腿处的几处疙瘩说,“这里都曾被蚂蟥钻过。现在这些地方都没有反应了。”
&“很多士兵被蚂蟥钻进了肾脏、睾丸、心脏……一些人走着走着就逝去了。”
朱锡纯说。
这是雨后的一个晴天,朱锡纯行走在小径上,他发现战友曾涛靠在一个大石头上晒太阳。
曾涛脸部浮肿蜡黄,牙齿得得的发响。朱锡纯走到跟前,对曾涛说,“是不是打摆子(疟疾)?”曾涛气若游丝的说,“不但……打摆子,还得了……肿病,脚又被……蛇咬伤了……”他又挥动无力的双手,让朱锡纯离开,说,“不要把病传给你,快……走。”
等朱锡纯站起,曾涛便一头栽倒在地,呻吟从大到小,最后消失。朱锡纯哭了,站在路上,久久的看着曾涛。
而被蚂蟥钻过的朱锡纯,大腿上也流着黑臭的脓水,他强忍着,最终走出了野人山。
在这次大撤退中,3万远征军魂断异乡,仅存下8000多人,成为世界军事史上最悲惨的战争之一。
 “当我领了勋章 他们却已故去”
走出野人山之后,朱锡纯由于腿部伤势恶化,小腿肿得比大腿还粗,直接被送往印度东北部的蓝姆迦基地治疗,痊愈后一度在基地帮忙运送给养。
在接下的日子里,朱锡纯做过司机,种过田,养过鸭子。对于野人山那段经历,朱锡纯很少向人提及,甚至家里人都很少知道他的过往,“因为哪还有人愿听那些历史啊!”
但60岁时,朱锡纯读到一篇关于滇西战役的报道后,按捺不住了。“那篇报道讲,在大撤退时,另一支部队于五月份(经野人山后又)退往印度,沿途因病死亡人数颇多。这支部队指的就是二十二师,它连番号都没写。”对于二十二师以及那段历史的轻描淡写,朱锡纯有点气愤。为了让世人知晓那段历史,朱锡明又重新执起笔来。
1989年,朱锡纯在靠近窗户的一间桌子上,开始写野人山的经历。那时,朱锡纯的妻子因病瘫痪在床,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写下那段往事。“每回忆起那些伤心的往事,我就写不下来了,眼眶湿润。”说着,朱锡纯翻开书,指着“尸横满山”某段文字对记者说,“那真是尸横遍野,我就经常睡在死去的战友边。”
三年之后,他写完《野人山转战记》,曾有出版社想出版此书,但朱锡纯不愿做更改,最终作罢。“那都是我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是历史的一部分,怎么能随便删,更改了。”
直到2010年,一家出版社与朱锡纯达成协议不作更改,该书才得以出版。
书出版之后,嗅觉灵敏的媒体找上门来。面对那些想了解那段历史的记者,朱锡纯敞开了心扉,耐心的讲述当年的往事。“但媒体走后,他都得好好休息一场。”朱锡纯的子女说。
近年,胆结石病困扰朱锡纯,今年正月初二因病况严重,他还到平江县医院救治。太阳之下,他也会穿着厚厚的衣服保暖。
朱锡纯的子女,希望他多休息,不要多费心。但那些过往的事,朱锡纯始终未放下,藏在心中。
被授予民族英雄勋章后,朱锡纯哭了两晚。他说,“我得了勋章,而他们却已故去。”
朱锡纯的家门前,有一群山峰。有时,他会坐在家门口,眼光穿过田野,落在那些山峰上
朱锡纯说,看着静静而巍峨的山峰,“就像看着那些故去的战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野人山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