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华夏天空发文天空会不会雨停没出路

一觉醒来,发现身边竟然有个人。她打量了一会儿枕边的这个男人,...
处心积虑要将田小萌嫁入豪门的养母,终于借着一场阴谋的东风,如...
苏小小怎么也没有想到,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好歹穿越成妃子什...
Copyright (C) 华夏天空小说网 , 版权所有 绍兴幻想网络有限公司
版权申明:华夏天空小说网提供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网游小说等作品欣赏,做最优秀的小说阅读网。 本站为开放式小说阅读网,所有注册会员均可上传自己喜爱的好
看的小说,言情小说,本站所有小说章节均由网友上传, 如果其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登陆会员首页,在意见栏通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该作品。
浙ICP备号-1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的秦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出路
试论秦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
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出路
陈新荣(甘肃·秦安)&2013.07
【摘要】秦安,古称成纪,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交相辉映。自先秦时置成纪县、西汉时为凉州刺史部治地、置略阳道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素有“羲里娲乡”、“成纪故地”的美誉。本文在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试图梳理秦安自大地湾文化以来的文化线索和文化特质,论述明清以来秦安作为历史文化大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历史性的经验,并以秦安县为个案,探索出县域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分为引言、历代秦安县地域历史文化综述及重要文化事件、秦安县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资源与优势、振兴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策略和结语六个部分。
【关键词】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秦安&历史&文化产业
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了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2013年2月19日,国新办关于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说:“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必将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甘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这个有效载体,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强势转化,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伴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加快,甘肃必将再次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展的平台,成为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集聚地。”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体概括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要求,即围绕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一带”,建设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三区”,打造“十三板块”,即: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等。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创立在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产业建设的热潮,全省上下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希望借助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发展本地的文化事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秦安县作为陇东南知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在建设文化大县,壮大文化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认真梳理秦安的历史文化资源,翔实地分析研究秦安县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上的资源、条件、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对于建设历史文化大县,以文化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全省建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始祖文化区建设,全面充分地挖掘秦安县的文化资源,将秦安县的文化资源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壮大为经济的产业,在西部县域经济上找到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的突破口,笔者试图梳理秦安自大地湾文化以来的文化线索和文化特质,从地域和历史的脉落中寻找文化繁荣的资源与条件,论述明清以来秦安作为历史文化大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历史性的经验,并以秦安县为个案,探索出县域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策略与方法。
二、历代秦安县地域历史文化综述及重要文化事件
秦安县地域历史文化总体而言体现出一脉相随的特点,但依时代不同,其文化侧重点亦不同。为了论述的简洁,笔者将秦安的历史以明清作为一个分界线,虽然有人为划分的嫌疑,却在分析问题上具有详略得当的优势。笔者重点论述明清以来秦安文化较繁荣的某些阶段及相关文化事件。
(一)明清以前的秦安
秦安古称成纪,胡缵宗在明《秦安志》中说:“秦安,置县虽不甚远,然介于秦陇汧渭之间,亦名地也。”“秦故秦州北境也,故亦曰秦。虽近创自金,而统于雍州、凉州,隶于天水郡、略阳郡,著名陇西者远矣。故自庖羲氏开辟,已为成纪地(阳兀川何氏地掘得一石刻,上有成纪字。今存)。”
秦安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据秦安县文化、文物部门对秦安自大地湾以来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统计看,秦安有着八千年以来文物不断代的遗存。从大地湾文化开始至明清以前,秦安的历史文化线索可以作如下简述:
第一,距今8000年至5000年,形成了以大地湾文化和伏羲女娲文化,主要代表有以大地湾遗址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伏羲女娲的传说和古成纪文化。
第二,距今5000年至秦,形成了秦早期文化,主要代表为秦非子牧马之秦亭(部分)和王家洼大型墓葬。
第三,秦汉时期,自先秦时置成纪县,汉治凉州刺史部、略阳道以来,形成了成纪县文化,主要代表汉至唐成纪古城等数十座古城遗址和众多汉墓。这一时期,飞将军李广的出现,使“陇西成纪”成为名人辈出的神奇地域,并逐渐形成成纪李氏文化。
第四,三国时期,形成秦安三国古战场文化,主要代表以著名的街亭之战、略阳城之战等。
第五,魏晋南北朝,形成羌氐贵族(苻坚、吕光、权翼)与佛教金石遗存。
第六,隋唐时代,秦安杰出人物在唐代时大量涌现,形成了自汉时起,陇西成纪这一地域杰出人物全面涌现的局面,主要代表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权德舆、李翱等。
第七,宋金元时期,秦安处于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的交汇区,特殊的时代产生了特殊的边寨文化和战时文化,主要代表有水洛城(今庄浪县)筑城及相关历史、《凉飔阁记》、腊家城之战、徐家城、锦带峡传说及众多“爱国将军”墓葬。这一时期具有过渡性,是秦安从中古向近古过渡时期,金熙宗皇统二年,金占领秦安后,置秦安县;元代时,兴国寺初具规模。
纵观明清以前的秦安历史文化及相关的历史遗存,可以将这一时段概括为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成纪、略阳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北朝佛教文化。其中大地湾遗址、伏羲女娲文化,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之源,汉民族文化之根。秦安明清以前县域历史文化具有文明开化早、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具有开创性、制高点;杰出人物多产、且多是时代风云人物或者文化巨匠;整体文化风格具有向外拓展的特性,且对外来文化具有包容性、不排外,大气磅礴、自强不息、创造性强。
(二)明清民国时期的秦安
明清民国时期,经过明清民国几个时代连续不断地沿袭,形成了今日蔚为壮观的秦安近古文化,主要代表有秦安县城、文庙、泰山庙建筑等,明显体现出稳定的筑城历史和以县城为中心的秦安明清民国文化。由于明清民国以来秦安县治所一直在兴国镇,又有明代胡缵宗,清代严长宦、高秉衡、孙海等人编撰的“秦安志”,秦安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与传承,同时形成了今日秦安人地域心理文化和性格特征(由于此点不属于本文所论述范围,故仅提及不作展开论述)。
明清以来,秦安文教兴盛,地杰人灵,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胡缵宗、侯一元、胡鈛、吴墱、李蓉镜、安维峻、巨国桂……明清民国的时代虽有变迁,但历史文化的传承上比较好,清朝沿袭明朝,民国沿袭清朝,形成了一条文化的链条。同时,明清以来,秦安知县绝大多数来自于外省,外县,这是封建时代回避制度的产物,然这一制度对于秦安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各项事业带来了外界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笔者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截取在文化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陇溪九逸、牛运震时、民国时期秦安的文化活动,并对其进行简述,以便分析当时文艺繁荣背景与条件。
陇溪九逸时代的秦安。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春,62岁的胡缵宗结束了仕宦生涯,回到秦安。当年中秋节,他与其他先后致仕归里的八人聚集于邢泉村,饮酒赋诗,泼墨挥毫,陶醉于山水之间,号称“陇溪九逸”。“陇溪九逸”除胡缵宗之外的八人是:杨进,河南临颖主簿;陈善,河南许州同知;蔡赟,山东费县主簿;孙述先,山东登州通判;张惠,四川保宁府推官;李麟,四川顺庆府知事;王朝元,四川剑州知州;王正人,山西屯留知县。九人中,进士一名,举人、贡生各四名,年纪最长的77岁,最轻的56岁,任职期间,均政绩突出。他们约定每年元夕(元宵节)、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日)、端午、中元(中秋)、重九(重阳节)、长至(冬至)集会一次,“皤首皓皓,野服翩翩,登皋呼鹿,策石探泉”,“或寿以诗,或借以歌”,“抱膝长吟,击琅浩歌”(胡缵宗《陇溪九逸图序》),过着闲云野鹤般的自在生活。后来,又有关治教(山西临晋知县)、李元芳(顺天府宛平知县)、姚通(山西榆社主簿)、李岱(河南考城知县)、成文林(未仕)、侯一元(吏部验封郎中)、丁继文(山西潞州学训导)等七人入会,名流荟萃,盛况空前。他们继承中国文人优良的传统美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看似醉情山水,实则壮心不已,制订乡约,设馆授徒,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着余热。
牛震运时代的秦安。清乾隆三年(1783),山东衮州人牛运震奉命晋京谒选,掣签分得甘肃秦安县知县。受明清易代的影响,当时秦安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地旷而瘠,民憨而贫”,少数民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交通闭塞,气候恶劣,这一切对生长于膏腴之地簪缨之族的牛运震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然而牛运震怀着“为朝廷执法,为百姓造福,为父母立清名”的抱负,义无反顾,以苦为乐;在秦安任职七年,中间还曾兼任徽县、两当县的知县;后又调任平番县的知县。在甘肃前后共十年,政绩累累,十分感人。限于篇幅,下边仅举其在秦安振兴教育,培养人才的情况。当时的秦安文化十分落实,读书的人很少,二十几年中没有一人中举。他到任不久便捐俸买下了与衙署相邻的一处宅院,办陇川书院,亲往授课,往往和生徒们讨论学问到深夜。后来又捐俸买学田十五亩,以备自己离任以后,书院的经费有所保证。在他的倡导下,当地渐渐地形成了读书向学的风气,几年中出了不少人才,有的还中了举人进士。秦安逐渐文风大盛,被人称为“陇上邹鲁”。与此同时,胡釴&的诗文创作在关陇地区影响巨大,他一生作诗4000余首,著有《静庵文集》20卷,并主纂《直隶秦州新志》。他与狄道吴镇、潼关杨鸾并称为“关陇三诗杰”,并时常有诗文唱和、频繁书信往来,他的诗歌创作及与关陇文人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紧密了有着良好传承的关陇文化圈,打破了地理位置的界限,将文化活动进行跨地区的实践。总之,从牛运震时代,秦安的文化事业逐渐起色,到清末秦安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物,比如湘阴县令李蓉镜、陇上铁汉安维峻、宿儒巨国桂等人。
民国时期的秦安。民国时期仅有短短的38年,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再加上战乱的影响,整个巨国时期秦安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一直处于徘徊期。这一时期,笔者以为有两件历史事件在文化上意义重大,其一,《羲里娲乡唱和集》的刻印;其二,秦安工校的创办。民国22年5月至民国23年12月,秦安县县长是福建闽侯人叶超,在他的组织诗社和诗歌唱和活动,一时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在他倡导下,编写刻印了《羲里娲乡唱酬集》。民国28年(1939),“甘肃省立秦安初级实用工业职业学校”(简称“秦安工校”)开办,原西北工学院崔玉田为第一任校长。学校教师来源和学生生源均来自全国各地。秦安工校的创办对秦安文化教育事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自创办至1954年学校迁离秦安县,秦安工校共毕业学生1000余人。由于引进了外地的智力资源和省立的规格,秦安工校是当时全省著名的中专院校。
纵观明清民国时期的秦安历史,由于行政中心的稳定,使得近六百年来,秦安的历史得以较好地保存。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的存在,使这段历史与之前的历史相比更具有完整性和代表性,因此,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事件进行分析与总结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第一,文化对文化承载地域的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与明清之前情况相比,秦安明清民国的历史文化整体上属于关陇文化圈,没有开创出像大地湾文化、伏羲女娲文化、成纪略阳文化类似的系统。对外的影响力不强,而且严重受外省外县的影响。纵观秦安县域历史,笔者以为,地域文化体系本身的强弱体现着其影响力的强弱,其体系本身的辉煌与沉寂决定着文化承载地域的荣衰。如果不能形成强势地域文化体系,那么就只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了。
第二,在大一统的环境下,地域文化的繁荣需要一段恢复期。明清之初,由于秦安地处偏僻,加之战乱不断,在文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当国家整体承平百年左右,秦安的文教事业逐渐恢复,文化事业也迅速地繁荣。比如,胡缵宗及“陇溪九逸”的活跃的时代,属于明代中兴时期,而牛运震主政秦安,恰好为康雍乾盛世时期。如今,秦安的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甘肃省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我县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保证。
第三,引进先进文化对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重要影响。发明代到民国,秦安县的文教事业都曾取得辉煌的成就,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得整个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这些成就的出现与外籍官员主政秦安有着直接的关系。据统计,明代到民国,秦安的地方官员,大都来自于全国各地。虽然,并非所有的知县、县长都是既贤又能的循吏。但是,这些官员们客观上对秦安县域的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的贡献。牛运震、蒋允焄等清代的知县,知秦安后,都有兴办学校,重视文教的事迹。
第四,引进人才对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重要影响。明清以来,秦安文化事业得以繁荣,与其说引进了先进文化理念,不如说是先进人才的引进。明清以来的地方官员大都是科举出身,是当时一流的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执政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文化领域属于佼佼者,在治理地方政治的同时,对当地文化事业的建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现代化国家,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单纯依靠行政官员来改变社会落后的文化面貌已经不太可能,文教事业的发展必须引进专门人才,加大文教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相适应,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
第五,本土人才的产出与地域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明代至民国时期,秦安涌现出了不少享誉陇原乃至全国的文化名人,如胡缵宗、胡釴、吴墱、李蓉镜、安维峻、巨国桂等。这些历史名人的出现并非偶然,他与整个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的文教氛围大大改观,兴办了许多学校,培养了重多的优秀人才。因此,建造良好的文教氛围在文化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要把科教兴秦放在突出位置,引进人才,兴办学校,加强对基础性教育的投入比重。同时,加大对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及宣传力度,彰显秦安地域文化,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地方凝聚力与创新力,建设和谐新秦安。
第六,明清民国秦安发展文化进程中经验的缺失。明代至民国,虽然出现了一批杰出人才,推动了本地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又形成了本地深厚的文化氛围。然而,这一时期文化事业的繁荣,并没有带来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壮大与发展。只有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才能将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明清民国时代的秦安,文化终究没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变升级成文化产业,这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现在,秦安县面临着又一次文化复兴的大潮,如何保护传承秦安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开创体系完备的新文化,如何建设秦安的文化产业,成为当下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秦安县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资源与优势
文化事业的发展只有进行产业化的升级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从国家层面上看,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向,“从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特别是2009年1—5月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有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初具有规模,比如湖南、云南、山西等省,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化程度非常高,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已经形成一些成功的模式。
甘肃省于2013年年初响亮地提出建设甘肃文明传承创新区,随着我省文化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的扩大,必将会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的发展。因此,秦安县借助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其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在资源、条件上有比较优势,其具体内容的实施上也有可行性。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由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撑,也必须由具体的项目带动,省委书记王三运说:“用创意撬动文化资源,用项目打开市场”,秦安县现有的文化资源上,有比较优势的也很多,然而,只有将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具体到“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内容上,才能为上级决策层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基础性内容和数据。由于前面的论述比较繁琐,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笔者的处理方法主要以图表的形式,罗列出秦安县比较有影响的资源和其具有的优势,这样的罗列虽不全面,却重点突出。列表如下:
秦安县在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资源与优势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体内容
秦安县的资源与优势
丝绸之路南路中大道,四大关隘遗址,秦安境内的古道、驿站
陇东南始祖文化区
秦安博物馆和大地湾博物馆馆藏文物,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大地湾遗址、兴国寺、文庙;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2所
大地湾文化遗址还有其他的原始文化遗址,如:王家阴洼、寺嘴坪等,安伏、郭嘉、叶堡、兴国等地古城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国家级:秦安小曲;省级:女娲祭祀仪式、麦杆编;市级:秦安陶艺、秦安壳子棍、秦安马尾编、秦安扇彭舞、秦安彩绘泥塑、秦安唢呐、秦安皮影&、秦安剪纸。秦安县手工艺品生产制作园区,
秦安县大地湾彩陶艺术中心建设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
名镇:陇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兴国镇;名村:五营乡邵店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凤尾村、凤山村、邢泉村、暖泉村
民族文化传承
秦安下关里清真寺、丰乐村清真寺,秦安回民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秦安回民生活习俗,回民秦安历史的研究与挖掘
古籍整理出版
明胡缵宗《秦安志》、清严长宦《秦安县志》、清高秉衡《秦安志稿》,《静庵诗钞》,秦安历代金石资料文献整理,胡缵宗、胡静庵、安维峻、巨国桂等历代秦安文化人著作的整理
红色文化弘扬
秦安县解放纪念馆,莲花镇莲花村修建彭德怀纪念馆及附属设施,安伏乡安伏村红25军军部旧址项目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
邢泉村,莲花上河村,冯沟村,全县“双联”村、秦安县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共428个)
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
葫芦河生态公园、秦安县凤山明清古建筑群维修保护、葫芦河百里文化长廊、大地湾遗址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女娲宫——三国街亭古战场开发建设、秦安县女娲文化园区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
秦安秦腔,小曲,皮影、羊皮鼓等的组团演出,秦安古玩一条街的建设,印刷广告行业的发展,民俗活动的组织,秦安县民间民俗博物馆,
秦安县多功能数字化影院建设,秦安县影视剧制播中心建设
文化品牌打造
“羲里娲乡”,&“大地湾文化”,“成纪、略阳文化”,“关陇文化”,“成纪李氏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桃之乡”、“苹果之乡”、“花椒之乡”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秦安文联,秦安作协,《大地湾文学》,秦安地方志学会,包括文学艺术家、地方学者等在内的专业人士以及业余创作和研究者
节庆赛事会展
桃花会,“女娲祭祀大典”,“果品博览会”,“女娲文化论坛”,秦安县农运会,物资交流会,书画展,新征文物展,全县社火会演
四、振兴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的策略
秦安县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先建设好文化事业,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寻找适宜于自身发展的产业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先投好资再收益,必须是政府主导型的大文化建设,注重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集中一大批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出一大批文化精品成果,再谋求产业化的发展。
由于本地历史资源丰富,当前经济属欠发达地区,消费能力有限。因此,发展本地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旅游业等外向型的文化产业,同时,秦安县的文化产业建设要能够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直接需求,这样才能避免文化产业建设口号化的倾向,真正地打造出货真价实的经济产业。
秦安县在发展县域文化产业过程中,既要重视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项目带动,还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和途径。笔者根据秦安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设,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各赐教。
第一,继续保持秦安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闲暇创造文化。文化事业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因此,发展好本地的经济,是建设文化事业的重要保障。同时,要引导社会经济向文化产业倾斜。近年来,秦安县的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近三年来,一直保持在12%左右的增长率,秦安县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1.5亿元,这个数字与发达地区的县区相比固然差距很大,可是,对于像秦安这样矿产资源、水资源贫乏,国家投资项目稀少,地理区位优势不足的西部县城来说,经济建设的成绩还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建设文化产业是秦安县寻求经济发展瓶颈,寻求经济突破口的良好机遇。
第二,整合宣传手段,打造宣传合力。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互联网作为宣传媒体的影响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发展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秦安县有必要重新认识网络媒体的作用,重新定位网络媒体在资讯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尤其要重视政府网站的维护与升级,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上要重新扩容。比如,将电视视频节目,尤其是本地新闻节目和本地历史人文方面的节目挂到政府网站上。今年年初开始,我县电视台的“秦安新闻”视频在天水广电网上转载,有专门的频道,这是很好的宣传举措,当然,这个力度还不够,笔者以为政府网站上也应该有视频节目;同时,还应该建立地情资料网,让广大网民共享秦安地情方面的资料。经过整合宣传手段,打造宣传合力,这样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上可以更好地占领舆论阵地,发挥网络舆论阵地的作用。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又有利于正能量的输出,还有利于全面充分地宣传秦安的方方面面情况。
第三,旅游开发的方向。秦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却并未因为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大的经济产业。究其原因,无外乎,宣传不到位,景区建设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到位……总之,吸引不来旅游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学习外地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尤其要学习与甘肃同属于中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山西、广西等地的成功经验。综合云南、贵州、山西、广西等地旅游开发上有成功经验的省份情况后,笔者以为有两点要格外重视。
其一,以大景区规划建设县城,完善景区设施。将县城建设成一个美丽、干净的花园城市,近年来,秦安县对葫芦河生态公园和凤山生态公园的建设,既美化了环境,又提升了城市品味。秦安县城已经包围在红花绿草的生态公园中,再加上对县城内部的改造和环境的治理,在不久的将来,秦安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生态型的园林小城。除了景点本身的外,还有一些附带的服务和产品,比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餐饮、住宿、娱乐条件的改善。因为这一点没有什么特别创新之处,属发展旅游业的必经之路,故不展开论述。
其二,吸纳旅游者长期驻扎。雪域高原西藏长年有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等文艺工作者或寻找灵感,或体验生命,或寄托信仰,因此,反映西藏的作品很多,在人们的印象中,圣洁的雪域高原总是那样的神秘诱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巨匠张大千带领弟子在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长达三年。和顺,一个云南小镇,因为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而显得优美;杭州西溪景区,因为电影《非诚勿扰》而众人侧目。经笔者调查,来过大地湾遗址的作家、诗人、文艺创作者、社会各界名流非常多,可是,八千年的遗址并不能直接触动他们的创作激情。著名作家蒋子龙来过大地湾,来过一趟就走了,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也没有找到大地湾的任何痕迹。相反,山东作家,热播电视剧《夜雨》的编剧有令俊来秦安考察过一周左右,就创作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散文《女娲故乡秦安十记》,笔墨间流露着对大地湾遗址、秦安明清一条街的深厚感情。因此,笔者试想,如果我们的景点能吸纳大量的文艺创作者带着或寻根问祖、或寻找创作灵感、或游山玩水的兴趣,来到秦安长期驻扎的话,那么,那些文艺工作者会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到源远流长的秦安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秦安文化,也必然会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秦安县陇城镇为例,当地有长达一公里的明清建筑街道,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非常集中,然而,这些古民居和明清一条街上的许多建筑成了危房。当地乡政府也在积极争取保护明清街和民居的相关项目。如果陇城的明清一条街及相关民居能得到保护与开发,可以为其打造成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集散地。陇城镇毗邻大地湾遗址,其本身又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景区较多,民俗活动较活跃,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旅游景点的样板。
第四,争取文化产业项目。秦安县既要争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内容“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项目,还要争取一些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比如,秦安文化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上报项目中有“秦安县行政村文化室建设项目”、“秦安县多功能数字化影院建设项目”、“秦安县影视剧制播中心建设项目”,这些文化产业项目如果立项必然会为秦安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大型艺术活动的场馆建设,既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又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升级。还有一些文化产业项目需要升级,比如秦安果品博览会、女娲文化论坛等。
第五,后期资助计划。当前秦安的文艺创作活动体现出全民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倾向,创作人群既有专业人士又有业余爱好者,创作内容既有文学创作,还有包括音乐、美术、摄影、摄相、制作视频等方面。大多数文艺创作者在文化的开拓方面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有时他们花很多时间、精力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迅速地转化为成果或消费者可以直接消费的文化产品。举个例子来说,农民诗人写了大半辈子诗,没有钱出诗集;社会科学工作人员,在哲学社会科学上有新的理论,没有钱出专著;音乐创作者创作的一首反映秦安的歌曲,摄影工作者拍摄到秦安的壮丽河山,视频制作者制作了宣传秦安的风景片,怕版权受到侵害,劳动付出没有任何报酬,不愿意传播到网络,让广大网民欣赏。如果经费能得到政府的资助与支持,版权能得到保护,秦安会有更多的文艺作品出现。笔者在这里要重点提出拟设立“秦安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计划,为什么要重点提出,因为,广大基层的文艺创造者在相对贫寒的环境下能潜心于创造本身是难能可贵的,如果对他们接近完成或已经完成的作品作一些资助,推进他们创作成果的转化,这既是促进文化繁荣最有效、最快速、成本最低的途径,又是一件有着良好社会效益的事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有一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甘肃省社科规划办公室也有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资助,其中申请项目有三种类型,重点项目资助3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资助1.5万元,还需要单位的配套资金,申请审批程度较繁琐。秦安县地方志学会,对学会会员出书有1000元的鼓励资助。
秦安县完全有必要设立类似于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计划,设立后期资助计划办公室暨秦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办公室,简化审批程序,放低门槛,加快成果转化率,形成规模化的创作群体,产业化的服务体系。笔者有以下几个设想:1、在秦安境内或反映秦安历史文化、经济建设、风土人情的著作类成品,一旦得到得到后期资助,必须经正式出版社出版,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包装精美,有利于市场竞争。2、反映秦安历史文化、经济建设、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音乐、视频作品,作者可以享受创作补贴,作品可以通过网络自由下载、免费分享。3、除著作、图片、音乐、视频类作品外的一切创作,如舞蹈、戏曲、雕塑等作品,如果确实是精品工程,可以给创作者一定的经济补助。4、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提供相关政策的咨询等业务,为政府下一步在融资和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提供前期的调研。总之,后期资助计划可以成为振兴秦安文化事业最有力的抓手。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需要全省上下发扬爱国爱乡的传统,戮力同心,团结一致,多方借鉴、联系实际,以改革的精神,以大刀阔斧的气魄,不遗余力地深挖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当前的产业力量,进行文化产业的升级改造。秦安县的文化建设要紧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步伐,快速地融入文化产业建设的浪潮中,狠抓文化产业,这样才能使得秦安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并找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途径。秦安要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机遇,发展好县域文化事业,建设好县域文化产业,为全省建设文化大省添砖添瓦。总之,我们不是文化的巨匠大师,我们期待秦安出现巨匠大师级的人物;我们不懂文化,我们期待秦安县的文化大繁荣;我们不懂经济,我们期待着通过文化产业带动秦安的经济发展。
&《国新办举行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布会》&来源:天水在线&2013年2月20日&&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布局确定(图)》,来源:天水在线2013年2013年2月21日
&张德友、王广林、邓琳:《明清秦安志集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16页。
&王广林:《明代秦安“陇溪九逸”》,&《天水日报》2006年9月5日。
&张忠尚:《秦安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154页。
&樊英民:《兖州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张忠尚:《秦安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172页—1173页。
&张忠尚&:《秦安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212页—213页。
&张忠尚:《秦安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691页—698页。
&肖安鹿、段建玲&:《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海建设》,甘肃文化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第69页—70页。
&《国新办举行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布会》&来源:天水在线&2013年2月20日&&。
&王广林:《秦安年鉴2011》(内部资料)2011年12月,《秦安年鉴2012》(内部资料)2012年12月。
&韩茂莉:《中国农业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扉页。
后记:此文的写作要感谢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杨易宾和秦安文化局王海滨的帮助!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撸管会不会影响身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