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苍白纸人法宝合成位置害人怎么破解

[视频]名家教你折破世界纪录的纸飞机
稿源:weiphone
纸飞机人人都会折,但不是人人都折得好的。想知道好的纸飞机是什么样子吗?著名设计师&John&Collins&教你。John&Collins&可了
不得,他所设计的纸飞机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12&年&2&月&26&日,Joe&Ayoob&凭借&John&Collins&的设计在麦克莱伦
空军基地将一架纸飞机掷出了&69.14&米远,堪称飞得最远的纸飞机。
要折出这么一架纸飞机,你不需要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材料,一张&A4&纸足矣。在视频里头,John&Collins&揭开了他的纸飞机里的一些奥妙所在,比如说折叠的时候要留出几毫米的空间,可以使用一个小小的骨状小棒来让折叠更加干净等等。于是我们来边看视频边学习吧,不知道大家根据这个法子做出来的纸飞机能够飞多远呢?
cnBeta 已经入驻豌豆荚啦,扫描左侧的二维码就可以在豌豆荚关注我们。最懂应用的豌豆荚,发现无数好应用。
[责任编辑:ugmbbc]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
-5-4-3-2-1012345
当前平均分: 打分后显示股票/基金&
物色捅破窗户纸的人
作者:蒋家平
  蒋家平【历史的行进步伐永远不会在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前停顿,因为争着去捅破窗户纸的大有人在。不过,也正因为还有一些不识时务、不识抬举的人孤寂地守候着那片越来越狭窄的价值空间,才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安慰。】古往今来,不少位高权重的人,特别想做某件事也有坚定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去做这件事时,却往往在临门一脚的时候犹豫不决裹足不前。原因是他的面前有着一道无形的障碍,需要有人帮着捅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27年~482年)就是这样一个人。刘宋末年,萧道成杀掉后废帝刘昱,把年仅10岁的刘准送上了傀儡皇帝的位子上,自己受封齐王,总揽军国大权。过后又三下五除二地诛灭了袁粲、沈攸之、黄回等对手,扫清了改朝换代路途上的一切障碍。不过,一切看起来水到的时候,萧道成的步履却蹒跚起来,这一蹒跚就是一年之久。此时的萧道成已经年过50,自知来日无多,早就心急如焚要代宋建齐,尝尝当皇帝的滋味。可即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样的心思也只能闷在肚子里,万万不能从自己的嘴中说出来,否则等于承认了自己的“狼子野心”,会给自己带来千秋骂名。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参透他的心思,主动站出来,为他捅开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当然,愿意站出来的人很多,因为这是佐命拥戴之功,有了这样的功劳何愁不能在新朝出人头地呢?可随便找个张三、李四或者路人甲、路人乙是行不通的,必须得是有地位、有名望、有号召力的人站出来,才有说服力,才能一呼百应,才能营造顺天应民的舆论氛围。谢F、褚渊就是这样的人。谢F是东晋著名的谢氏家族的后代,自幼聪慧绝顶,人称“神童”,萧道成十分看重他。升明二年(公元478年)9月的一天夜里,萧道成将时任骠骑长史的谢F召到府中,“屏人与语”。谈话是“启发式”的,不是打开天窗说亮话,而是吞吞吐吐绕弯子。谢F心知肚明,却硬是揣着聪明装糊涂,假装听不懂,一言不答。萧道成急得抓耳挠腮,一转眼,看到旁边站着两个捧着蜡烛的小童,怕谢F是碍于有人在场不好说话,“乃取烛遣儿,F又无言”。褚渊出身仕宦之家,颇有清誉,更是当朝宰辅,也是捅破窗户纸的最佳人选。太尉右长史王俭深知萧道成的心思,主动请缨要去说服褚渊。萧道成没让他去,而是亲自登门造访,结果不咸不淡地说了半天话,褚渊同样装糊涂不接茬儿。无奈,萧道成只得硬着头皮把话挑明,说:“我梦应得官。”褚渊继续装糊涂,不紧不慢地说:“今授始尔,恐一二年间未容使移;且吉梦未必应在旦夕。”(《资治通鉴》卷134)意思是说,你刚刚升了太尉、都督大位,任职年限还不够,这一两年里要是再升官,恐怕会招致议论的。再次无奈而归的萧道成并不死心,“以谢F有重名,必欲引参佐命,以为左长史。”一次置酒论魏、晋故事,旁敲侧击地对谢F说,石苞当年不劝司马昭称帝,直到司马昭死后才痛哭流涕后悔不已,而冯异则果断率众劝刘秀登基,成为东汉立国功臣。“(苞)方之冯异,非知机也。”意思是说,相比较冯异而言,石苞显然太不知趣了。谢F答道: “(司马昭)世事魏室,必将身终北面;借使魏依唐、虞故事,亦当三让弥高。”(《资治通鉴》卷135)意思是说,司马昭不会篡魏,即便要改朝换代,也会三让天下方显得节行弥高。萧道成再次碰了个软钉子。尽管褚渊、谢F二人都不愿出来捅破那层窗户纸,但改朝换代这幕大戏却还是要唱下去。于是,萧道成退而求其次,另找他人出来捧场。王俭是对萧道成掏心窝子的人,他曾说“蒙公殊盼,所以吐所难吐”。所以,“大典将行,俭为佐命,礼仪诏策,皆出于俭”。 (《资治通鉴》卷134)太史令文建也是善于揣摩领导心思的人,他搜罗来一大堆星象符谶记录,说后汉196年而禅魏,魏46年而禅晋,晋156年而禅宋,宋建国已经60年了,中间都有个“六”字。“六”在八卦中是“亢位”,是前朝失位、后代受禅之兆,所以“伏愿顺天时,应符瑞”。(《南齐书?高帝上》)至于见风使舵的王公大臣,就更是比比皆是。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夏四月,宋顺帝下诏禅位,百官齐集府上劝进,诏书策命一下再下三下,萧道成一让再让三让,摆足了顺天应命的谱儿,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其实,历史的行进步伐永远不会在那层薄薄的窗户纸前停顿,因为争着去捅破窗户纸的人毕竟大有人在。不过,也正因为还有一些不识时务、不识抬举的人孤寂地守候着那片越来越狭窄的价值空间,才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精神安慰,也让后人看到了历史车轮无情碾过的路途上还残存着些许值得珍存的人性碎片。《中国科学报》 ( 第19版 作品)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科技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纸秘李冕?我不知道有人能不解答,求快一点解答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纸秘李冕?我不知道有人能不解答,求快一点解答
纸秘李冕?我不知道有人能不解答,求快一点解答
中国数学爱好者李冕解决千年逻辑之谜:说谎者悖论首先来介绍一下说谎者悖论的由来:    在古希腊一个叫做克里特的地方,有个名叫伊壁孟德的人.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说他曾经一觉睡了57年.醒来后就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的哲人.   一天,伊壁孟德说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从此,判断这句话是真还是假便难倒了天下的逻辑学家.    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如果伊壁孟德说的是真话,那么根据伊壁孟德的这句话可以得知,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为真,可是伊壁孟德本人也是一个克里特人,所以伊壁孟德也是说谎者,所以他说的这句话必然是一句谎话,由此导致矛盾.    里曾经提到:“有克利特人中的一个本地先知说:‘克利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提多书》第一章).可见这个悖论很出名,而且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    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作为悖论仍然是有漏洞的.因为对“悖论”的严格定义是:由这句话是真的,可以推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由这句话是假的,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而伊壁孟德的这句话并不是如此.因为,如果假设伊壁孟德说的是真话,可以推导出来他说的是谎话,但如果假设他说的是谎话,也只是一个克里特人在说谎,由此不能推出“所有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也就是说,由它的假,不能必然推出它为真.    由于这个命题作为悖论尚有缺陷,所以后来麦加拉学派的欧布里德把这个悖论更改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才真正的构成了悖论——由其真可以推出其假,由其假又可以推出其真.有人曾经说,有一句话,你永远都无法判断它究竟是真是假,就是指说谎者悖论而言,这个悖论自古希腊柏拉图时代提出至今几千年来,一直成为逻辑上的一个不解之谜,至今仍然在困挠着逻辑学界.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试图用分层的理论来解决这个悖论,但没有取得成功,后来的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干脆就直接将它做为一个伪命题来处理,不去讨论它的真假性.    以上介绍完了说谎者悖论的由来背景,接下来进入正题:如何来正面的解决说谎者悖论:    要正面的解决说谎者悖论,我们可以先试图尽可能的将说谎的所有形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看一下说谎者悖论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形式,就可以依此来判断其究竟是真话还是谎话:    我们先来假设有一个人名叫张三,他说了如下ABCD四句话,然后来一一判断一下张三说的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A:(1):我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真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真话.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话称为“真话真说”型,是真话.    B:(1):我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谎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话是谎话.    我们将这种形式的话称为“真话谎说”型,是谎话.    C:(1):我不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真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谎话.    D:(1):我不是张三; (2):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    判断,张三说的第一句话是谎话,第二句话是说第一句话是谎话,所以从总体上来判断,张三说的是真话.    由此我们总结出来了四种说话的类型:A:真话真说为真话;B:真话谎说为谎话;C:谎话真说为谎话;D:谎话谎说为真话.这四种类型的逻辑关系用简明的方式来表达就是:真真为真;真假为假;假真为假;假假为真.    在此我们还需要对“说谎”这个概念做一个定义:所谓的说谎就是指将真的说成是假的,将假的说成是真的的一种行为.例如,张三说他自已不是张三,或者一个不是张三的人说自已是张三,都是将真的说成是假的,将假的说成是真的的行为,都是在说谎.而且从这个定义上可知,说谎纯粹是人的一种主观上的心理行为,当一个人在主观的心理上是在说真话或者是在说谎话的时候,可以在客观上从他所说的话语中判断出来,也就是说,他在说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与他在客观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从他所说的话之中就可以明确的表达出来他究竟是不是在说谎.     但是,还有几种极为特殊的说谎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他所说的话从客观上分析与他当时说这句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不一致,也就是说,明明自已的主观心理上是在说谎,但在客观上却说成了真话,或者明明主观上是在说真话,但在客观上却说成了假话,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种特殊的说谎类型:    E型:主观上是在说谎话,客观上说了真话,这种形式比较特殊,但却不违反逻辑,举一个例子:    解放前的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一个村庄,将村庄里的所有村民押解到一个操场上,并让一个名叫李四的村民指认村民中谁是共产党,李四不想招供革命同志,在受胁迫之下忽然指着国民党队伍中的一个军官说:“他就是共产党”,后经严刑讯问,证实李四指认的这人确实是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卧底的共产党员.    请来判断一下:李四是不是在说谎?从客观上分析,李四说的是真话,因为他说的确实是事实,所以一般会认为李四没有说谎,但其实李四确实是在说谎,因为他的主观心理上就是在说谎,是想陷害国民党中的某个人,只不过他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错将谎话说成了是真话.    还有一种类型是:F:主观上在说真话,客观上却说成了谎话,这也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说谎形式,举一个例子:     小红的妈妈只喜欢男孩,不喜欢女孩,所以她很讨厌自已的亲生女儿,从小就经常对女儿说:“我不是你的妈妈,你是我从大街上捡来的”,上学时,有一次小红犯错误,小红的班主任对小红说:“你让你的妈妈来学校一下”小红说:“我没有妈妈”,同学们全都说小红在说谎,因为同学们都知道小红是有妈妈的.    现在来判断一下:小红是不是在说谎?因为小红在心理上认定自已没有妈妈是一个事实,所以她说自已没有妈妈,在主观上并没有说谎的意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小红是在说谎.    从以上的两种特殊的说谎类型来看,有时候一个人说话时的主观心理意愿与他所说的话在客观上表达的意愿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心理上确实是在说谎,但说出来的话却成为了真话,或者在心理上没有说谎,但偏偏说成了谎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将一个人说话时的主观心理状态与客观实际分析严格的区分开来,将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和所说的语言做一个分层处理,第一个层次叫做心理层次,第二个层次叫做语言层次,心理层次是指说话人当时的实际心理意愿,是主观分析,而语言层次是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效果,是客观分析,因为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所以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层次,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谎,那么他说出来的话一定就是一句谎话,而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真话,那么他所说出来的话也一定就是真话,在通常的情况下,心理层次和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是一致的,如前面所列举的ABCD四种类型在心理层次和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是一致的,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心理层次与语言层次所要表达的意愿不一致,就要以心理判断为主来做具体的分析,例如在上面所举的两个特殊的例子中,虽然张三确实是说了一句真话,但我们还是确定张三是在说谎,所以这句真话对于张三而言就不是一句真话,而是一句错话,即俗话说的“说错话了”,而小红说的虽然明明就是谎话,但是这句谎话对于小红而言也不能算是一句谎话,也应该算是一句错话.    以上我们总结出来了六种说谎的类型,然后我们具体的来判断一下说谎者悖论到底是属于上述的哪种类型的?:     由于伊壁孟德说的话是一个自毁命题式的悖论,即由其真可推出其假,而由其假不能推出其真,并不属于真正的悖论,为了增加解题的难度,在此我将这个悖论改进一下,使它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悖论:    首先先来定义一下“说谎者”的这个概念,也许有人会说了,经常说谎话的人就是说谎者,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是这样理解的,但这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说过谎话,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说谎者了.所以我们定义:说过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的人是说谎者,也就是说,这个人只要是说话,必定就是谎话,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虽然符合这个定义的这种人在生活中几乎或者可以说是根本就不会存在的,但这样的人在逻辑上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的存在并不违反逻辑.    接下来我们定义: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符合这个定义的说谎者,即:所有的克里特人说过的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是真话,而伊壁孟德也是这样的说谎者,他也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    现在伊壁孟德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请来判断一下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假设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是在说真话,即这句话是真话,但是,一旦伊壁孟德说出来了这样的一句真话的时候,伊壁孟德就已经不符合“说谎者”的这个定义了,也就是说,只要他说出来了一句真话,他就不是说谎者.     但他说的是:“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也就是同时指明自已也是一个说谎者,因为他在说这句真话时已经不是一个说谎者了,但同时还说自已是一个说谎者,这实际上仍然是在说谎,也就是符合上述所列举的六种说谎类型中的B类:真话谎说型,所以他仍然是在说谎.由于先前已经定义了伊壁孟德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真话,而这一句话同样是一句谎话,所以他仍然是一个符合“说谎者”定义的说谎者.    注意:伊壁孟德说了一句真话,变成了“非说谎者”,但同时又将真话变成了谎话,又变成了一个说谎者,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在同时发生的,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的,这个情况就显得非常的复杂,但你若仔细的思考,就会发现在逻辑上的确是如此,你找不出来丝毫的逻辑错误.    也就是说:假设伊壁孟德是说真话,便可推导出来他是在说谎话.    如果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确实是想说一句真话,那么他应该怎么说呢?那么他就应该做一个排除式的说法:即:当他说出来了一句真话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已不是一个说谎者了,所以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将自已从说谎者的范围中排除出来,应该这样说:“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只有我不是说谎者”,当他将自已排除出去之后,那么他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而且没有逻辑错误.但因为他没有将自已排除出去,所以他在主观意愿上仍然是在说谎.    而如果假设伊壁孟德在说这句话时的主观的心理上就是在说谎,那么就可以直接确定他说的是谎话,因为我们先前已经给所有的克里特人都定义成了说谎者,所以由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是谎话,不能推导出来有克里特人不是说谎者的这个结论出来.    从上述的推论可以总结出来:若假设他是说真话可推导出来他是在说谎话,若假设他是在说谎话也可直接推导出来他说的仍然是谎话,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但是,接下来考虑另外的一种情况:从上述的推论中,我们已经确定了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就是一句谎话,根据我们先前所做的定义,包括伊壁孟德在内的所有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他们从来都没有说过一句真话,那么伊壁孟德说的这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全都是说谎者”无疑就是说出来了一句真话,因为这句话确实是说出来了真实的情况.因为我们先前已经假设由伊壁孟德说出来的是真话而推导出来他说的是谎话,而现在由他说的是谎话又推导出来了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这就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悖论:由其真可推出其假,由其假可推出其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悖论呢?也就是应该怎么解决由他说的话是谎话而推导出来他说的话是真话的这个矛盾呢?这就需要运用到了我们上面总结出来的六种说谎类型中的E型:主观上是在说谎话,客观上说成了真话.    也就是说:伊壁孟德在主观心理上确定无疑的是在说谎话,但在客观分析上这句话却的确是一句真话,但这并不构成悖论,因为我们已经定义,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主观上是在说谎,那么他所说的这句话一定就是谎话,而这句话在客观分析上是一句真话,并不能推导出来他在主观上没有说谎,就像先前所举的那个例子:村民李四撒谎指认一名国民党官员是共产党,却说出来了真话,虽然这句话的确是真话,但对于李四而言仍然是一句谎话,所以仍然断定李四是在说谎.    也就是说:当心理层次与语言层次不一致的时候,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要以心理层次为主来进行判断,而语言层次是居于次要的位置,语言层次不会对心理层次造成影响.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同样是一位说谎者(定义同上),他临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请来判断一下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这个例子和上面的伊壁孟德式的说谎者悖论的解决方法是一样的:假设他最后说的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就应该做一个排除式,将这一句真话从所有的谎话中排除出去,即是这样的:“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只有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话就是真话,但因为他没有做排除式,即将这句真话也说成是谎话,那么他说的话同样是属于真话谎说型,仍然是一句谎话.    而如果假设他在说这句话时的心理状态就是在说谎,那么就可直接确定他说的这句话就是一句谎话.    但是从客观上来判断:因为他从生到死说过的所有话都是谎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谎话:“我这一辈子说过的所有话全都是谎话”从客观分析上来说又无疑是一句真话,但这只是从客观分析上得出来的结论,并不对他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造成影响,也就是说他在主观上确定无疑的是在说谎.      接下来再解决一下这个悖论:一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请问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    假设他说的这句话是真话,那么他说的这句话“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为真,所以这句话是一句谎话,但是如果这句话是一句谎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是一句谎话,那么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这是一个标准的悖论,由其真可推出其假,由其假可推出其真.    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应该首先知道:什么叫做“一句话”.    一句话,就是一个句子,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单个的字,如:“大”,“最”,“正”.,单个的字不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例如“行”字,你不知道这单个的一个“行”字究竟是表达的是“可以”还是要表达的是“行走”.而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词,如:“行走”,“正在”,“说话”,这些都是一些词,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有时候单个的一个字也能构成一个词,例如:“我”,“他”,“好”.    而单个的一个词不能构成一句话,如“正在”这个词,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正在干什么?谁正在干什么?所以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需要几个词组成一个句子,如“我正在吃饭”,这个句子中就包含有三个词,“我睡觉”这个句子包含有两个词,当然,单个的一个词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能构成一句话,例如:问:“你会玩电脑吗?”答:“会”,这个“会”字既是一个字,也是一个词,同时在这个语境中也是一个句子,因为它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句话:一般认为这句话的整体就是一个句子,就是一句话,其实不然,其实就在这一个句子之中,就包含了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分别是:(1):我正在说;(2):我正在说的这句话;(3)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这三个句子都能表达出来一个完整的意思,(1)的主语是“我”,表达的意思是:我正在说话;(2)的主语是“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这句话是由我来说的;(3)的主语仍然是“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由我说出来的这句话是一句谎话.    由于(1)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下面我们只讨论(2)和(3)这两句话,我们将(2)这句话称为P,将(3)这句话称为Q:    P:我正在说的这句话;    Q: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谎话.    首先;P这句话只是单纯的一句话,表达的就是“一句话”,但是P这句话是有真假属性的,也就是说P这句话有可能是一句真话,也有可能是一句谎话,但P是真还是假,不能由P自身来判断,它是由Q这句话来判断的.    也就是说:Q这句话是对P这句话的真假性的一个判断,Q对P的判断结果为:P这句话是谎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P)是一句谎话.    但是,Q的这句话的本身也是有真假属性的,也就是说:Q也有可能是一句真话,也有可能是一句谎话,但是,Q这句话的真假性不能由P来判断,也就是说:Q可判断P,但P不可判断Q,那么Q的真假性由谁来做判断?其实,Q这句话是由说这句话的人的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来做判断的,如果说这句话的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Q就是一句谎话,如果他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是说真话,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    也就是说:Q这句话是属于心理层次的,而P这句话是属于语言层次的,即客观层次的.    现在问:“这句话是一句真话还是一句谎话”?由于在这一句话之中就包含了P和Q两句话,所以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指明:你问的“这句话”是真是假究竟是指的P来说的?还是指的Q来说的?如果你不严格的指明出来,就一定会产生歧义,发生我们先前所提到的那个自相矛盾的结果.(实际上这个命题之所以会构成悖论就是因为“自指”的缘故)    而如果严格的指明出来,就不会产生矛盾了.首先来确定的指明:“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中的“这句话”是指的Q来说的,而Q的真假性是由说话人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来做决定的,如果说话的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谎话;如果说话的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真话,那么Q这句话就是一句真话.    但是,由Q是谎话不能再推导出来Q是真话,由Q是真话也不能再推导出来Q是谎话,这是因为Q是心理层次的, 如果你从Q这句话是谎话推导出来了Q这句话是真话,那么我告诉你,你推导出来的其实不是Q是真话,而是推导出来的P这句话是真话,反之亦然,看了下面的解释你就会明白:    下面再来说:如果问“这句话是真话还是谎话”中的“这句话”是指的P来说的,由于P的真假性是由Q来做判断的,所以,如果Q是一句真话,(即说话的人的当时的心理状态是在说真话),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Q)为真,即Q对P的判断是正确的,则P就是一句谎话.反之,如果Q为谎话,即Q对P的判断是错误的,则P就是一句真话.    但是,这里面没有任何的矛盾,因为对悖论的定义是:若P是真的,则P是假的,若P是假的,则P是真的.而这种由Q为真可推出P为假,若Q为假可推出P为真的形式不是悖论.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说一句话的时候他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在说谎,那么他能说出来一句真话吗?不能,因为一个人是不可能在说真话的同时又在说谎话的,如果他说出来的真话成了谎话,或者说出来的谎话成了真话,那一定是根据客观实际做出来的判断,而先前我们定义,说谎纯粹是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行为,所以当主观判断与客观判断不一致的时候,就要以主观心理判断为主,而客观判断不对主观判断构成影响,这就是做心理层次分析和语言层次分析的意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纸人怎么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