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铁营医院亚林小区什么时候峻工

右安门外地区千年变迁
& &北京榜样“扫桥爷爷”走了
《北京晚报》今天(11月26日)报道:昨天上午9点40分左右,87岁的“扫桥爷爷”窦珍,不幸从他义务清扫了11年的过街铁路桥上坠下身亡。这座过街桥,一直是右安门翠林小区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今天上午,社区的志愿者们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窦珍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接过老人的班,继续清扫这座桥。
窦珍老人住在翠林三里小区20号楼。每天早晨,他都会独自出门锻炼。据老人的保姆回忆,昨天一早,老人出门后,到中午吃饭时还没回家。保姆正担心时,突然接到了居委会书记田彬的电话。原来,老人出门晨练后,又到他曾经清扫了11年的铁路桥上转转,却不幸出了意外。
据目击者回忆,当时老人站在铁路桥上,在栏杆边上,像是要往外够什么东西。突然老人从桥上坠下,摔在了下面的铁道上,不幸身亡。经过公安现场勘查,认定为意外坠桥。
老人去世时,穿着他曾经工作的电力公司的制服,穿着单位发的胶鞋。而这些衣服,正是他每天扫桥时候的装备。看着侧卧在桥下的遗体,老人的儿女以及闻讯赶来的老街坊们,都悲痛不已。
窦珍老人退休前是电力公司的职工。1999年因为拆迁搬到右安门翠林三里社区居住。社区南侧是南三环路,但中间有几条铁道相隔。2002年,政府出资在铁道上方建起了一座过街铁路桥。过街桥被居民称作“连心桥”,当时已经76岁的窦珍老人自制了扫帚和簸箕,开始每天义务扫桥。从2002年至今,已经持续了11年。
这座桥建成时,并没有专门负责的保洁人员。多亏了窦珍老人,“连心桥”才能一直干净如初。老人的身体其实并不好。每次扫桥之前,他都在裤子里面垫上塑料布。居委会主任全连生回忆,老人小便失禁,裤子经常被尿沤湿,冰冰凉的。老人的腰不好,扫帚和簸箕都是他自己改造的,把手更长一些。2011年底,老人还出资3000元,把桥南侧的小路修好,被小区居民称为“爱民路”。老人的“爱民路”与“连心桥”连在了一起。
连续11年,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窦珍老人几乎从不间断。他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年龄大了,儿女越发担心他的身体,劝他不要再去扫桥。但老人执拗,仍然天天都去。今年9月初,老人被儿女送到了敬老院。但10月底,老人还是离开了养老院,回到家里住。回家之后,他又闲不住了,天天去扫桥。居委会经过商议,决定组织一次“接过老人的扫帚”的活动,在社区里寻找志愿者,接窦珍老人的班。
2012北京榜样候选人——窦珍
主题:《百姓生活故事》——桥
在北京丰台区有一座横跨六条铁道的铁道桥。每天都有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丝不苟地打扫大桥卫生。老人名叫窦珍,今年85岁了。10年前铁道桥建成后,他就成了这座桥的义务清洁工。120米长的桥面、190级台阶,每天窦珍都要认真清扫。这一坚持下来,就是十年。
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块抹布、一位老爷子。这是丰台区翠林三里社区居民对社区南侧过铁道天桥的印象。老人叫窦珍,2002年起,他义务清扫社区南侧的过街天桥。
时间:2012年6月14日
解说:走进85岁的窦珍老人家里,室内的陈设都很简朴,唯独一样,扫帚特别多。
窦珍:往里头看,旮旯里扫帚一堆。
《北京电视台》记者:都是您使剩下的?
窦珍:不是,都还能拿出去使,这是自己的笤帚。
记者:轮着使。这是您平时拿的工具?
窦珍:对对对。
解说:拿上扫帚、簸箕、麻布,窦珍老人不是打扫自家的卫生,而是走出家门,来到离家不远的铁路桥,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开始清扫这座他心爱的桥。
记者:这桥不小啊?
窦珍:120米宽,底下六个铁道,走六趟火车。
记者:这够高的。
窦珍:五节,每节19个台阶,95个台阶。
记者:您太熟悉了。
窦珍:数遍了,数够了。
解说:您看看,这天长日久,窦珍老人都有经验了,他还自制了专门的工具,就说这擦桥栏杆,他用的抹布都和一般的不一样。
记者:这抹布也是您自己做的吗?
窦珍:这是墩布。墩布没那把儿,把这捆起来当抹布了,这当抹布老使,使不完。
解说:不光是抹布,老人还自制扫帚,自己招来些树枝,中间捆上根长长的木棍,老人说,这样的扫帚好扫瓜子皮,而且把儿长,比短扫帚可强多了。以前用短扫帚的时候,需要弯腰,会把膝盖磨破,腰也常常很疼,除了禁用的大抹布和长把的扫帚,每天扫桥的窦珍老琢磨的门道还多着呢。
窦珍:擦的时候也有个规矩,逆行擦,这么着往上擦看得见,自行车推着下来了,赶紧给人靠边让人过去。
记者:怕耽误人家,您想得挺周到。
窦珍:既然你做好事了,就是为了让人方便,你给人挡道就不行了。
解说:扫完擦完这座桥,我们回到了窦珍老人家里,他给我讲起了他跟这座桥之间的缘分。1999年,窦珍搬到了现在住的翠林小区,那时候还没有这座铁路桥,两边居民往来常常都在铁路上穿行,不小心被疾驰而来的火车撞伤的事故,发生了不是一次两次,所以2000年这座桥建立起来以后,窦珍和他的邻居们都很高兴,都叫它连心桥。尤其是窦珍老人十分爱惜这座铁路桥。
窦珍:有这个桥的时候,老伴就这屋里摔伤了,摔完了以后她卧床不起,静卧60天,静卧当中伺候老伴的时间有富裕,那时候这桥新建得,也没有搞卫生的人,自己找点活儿吧,所以这么着,在家里看家做饭照顾老伴,空余时间扫桥去,擦桥去。时间一长了,擦桥也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了。
解说:那时候窦珍老人已经75岁高龄了,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天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下午三四点钟再到桥上去一趟,一天两趟又扫又擦,为的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干干净净的环境。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的苦心。随地吐痰的,乱扔瓜子皮的,还有自家宠物狗随地方便的,都让老人没少费劲,可老人不抱怨,反而替这些人说话。
窦珍:经常有狗屎狗尿,谁瞅着不烦哪,我不烦,我有我的理解,中国人的人心软,慈心,老头老太太走路都走不动了,他还牵着遛狗呢,为什么呢?养时间长了,都有感情,这些人都是善良的,我一直同情养狗的,所以看到狗屎狗尿了,我给处理完了我没事了回家,我爱干什么干什么,他不行,牵着回了家还得管它吃,搞卫生,还得伺候那狗。
解说:老人替那养狗的人说话,可有的那不自觉的人,倒嫌窦珍老人每天桥上桥下的忙活,怪碍眼的。所幸老人有心胸,从不跟他们计较。
窦珍:一不认识,也不知道是哪儿的,你跟他生什么气,他说得不顺听的话,你一笑一乐,有的时候,歇会儿好不好,我说人各有志,就这一句话,人各有志,这是我的志气,你管不着。
记者:您也不耽误他的事,他干吗对您这样?
窦珍:要没有你,往桥上哪儿,哪儿光滑,狗一卧,拿梳子给狗梳毛,弄得桥上哪儿都是,那狗毛没法扫,所以这些人瞅你别扭。
解说:几句难听的话,老人可以不计较,可如果有更大的危险,就不是窦珍老人自己能够解决的了。尤其他早上起得早,有时天刚亮,路上行人也不多,要真遇上那横的、不讲理的,老人也没辙。所以他求助于社区居委会的书记。
窦珍:为什么我找他去了,过年,咱们老习惯,得了,初五都过了,初六了开张,咱也开张,去扫桥,有在桥上烧纸的,砖压着纸,桥铺的是塑料的,着火一烧,化了,跟砖连在一块,我现起的,起完了这砖以后我找的书记,他说你放心,把这志愿的箍给你,你什么时候去扫桥,你就戴上出了什么事居委会负责。
解说:书记给了老人志愿者的红袖箍,老人维持桥上的卫生就更加名正言顺。常在桥上往来,老人对这座铁路桥前后的情况都非常熟悉,连心桥位于铁道的上方,又是两个街道的分割线,所以它的官吏维护一直没有明确的归属,就这样一个三不管的地方,2011年夏天,大于造成桥下积水严重,影响行人往来,这可把老人急坏了。
窦珍:这个桥由这边上去了,那边下去,到桥下头,过不去,大水坑,我自己买了把铁锹,上哪儿挖土,垫水坑,垫不起了,挖了两个大坑,也没把水垫下去,后来这社区,在这面码了点砖,那是社区修的,后来我一瞅他码砖,给我脑子启动了,我找社区去了。
解说:自己也并不富裕的窦珍老人,拿出省吃俭用攒下的三千块钱,在这段50米左右的土路上铺上砖石,这段路再也不积水了。路旁的这座铁路桥,每天迎送着上万的居民进出南三环,为了让行人走得干净舒心,已经为这座桥付出整整十年的窦珍老人,不顾自己85岁高龄,还要坚持把扫桥进行到底。
窦珍:我什么都倒了,我这人不倒,我跟这桥耗上了,我干到底了,我说我开承包公司,
记者:您一人承包了。
窦珍:我大桥上挂一承包公司,承包公司的条件,内容是“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扫卫生,锻炼身体,坚持生命不息,绝不休息!”,我说我跟这大桥耗上了,死在这儿都高兴。
右安门外地区
明代建外城,盖右安门。
自元大都时期期,右安门外就是北京的“花乡”,东庄、西庄、草桥、纪家庙、黄土岗等二十几个村落,自古就是就是京城种植鲜花的故乡。
元代右安门外还是北京文人赏花郊游的地方。这里水泽丰美,建有许多私人别墅。
解放后,花乡继续种花种草。“文化大革命”把养花当做“封资修”批判,右安门外的几万花农,不得不改种老玉米。
改革开放以后,丰台区花乡又恢复了种花的千年传统,目前是北京市最大的鲜花供应市场。
1990年,北京市第一个危改项目——原右安门外建安里危房改造工程启动。1992年在右安门外西南角建设玉林小区。1999年北京市第一个“危改加房改”项目在右安门外地区启动,建起开阳里住宅区。
随着危房改造工作和政府征地开发新建住宅区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右安门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老玉米市、西庄、东庄头条至四条等老地名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拔地而起的新建居民楼。
现在整个右安门外地区由东庄小区、玉林小区、开阳里小区、翠林小区四片住宅楼区和西铁营平房区组成。辖区面积4.32平方公里。下设16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居民3.17万户8.2万人,少数民族16个。辖区内有经营单位1516家,其中,境内有托幼园所2所、小学4所、中学5所、大学1所。主要单位有首都医科大学、佑安医院、北京微电机总厂、右外医院等。右安门消防中队拥有目前全市最先进的消防车。
&凉水河与北京南站进京铁路线
凉水河,形成时期不详,自有北京城就有凉水河了。凉水河发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流经丰台区、大兴区、通州区,于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是北运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上游有草桥河、马草河、马草沟、大羊坊沟、萧太后河等支流。50年代中期拓宽治理后,河道上建有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4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有名的南苑稻就是利用凉水河水灌溉的。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生活污水从宣武区丰台区工厂生产废水和住宅小区生活分水汇入凉水河,凉水河水质逐渐变臭,无法灌溉农田了,从此与京西稻米同有美誉的南苑稻米消失了,据说稻种是康熙皇帝试种初的“金箍稻”。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描绘说是清世祖福林出家后,在南苑试种培养出南苑稻种送给了儿子玄烨。
进入民国,在石景山修建石景山炼钢厂和石景山发电厂,其污水管线向东,一直排入凉水河。解放后,石景山炼钢厂更名为首钢,生产能力成为国内十大钢厂之一,年生产能力打200万吨。大量的首钢生产废水,经首钢污水处理场的退水口(出水口),流经海淀、丰台,汇入凉水河。于是,玉泉路石槽桥以上称人民渠,石槽桥至莲花池暗涵出口称新开渠,莲花池暗涵出口至万泉寺铁路桥称莲花河,万泉寺铁路桥以下称凉水河。
进入二十一世纪,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治理凉水河,在2008年奥运会前,终于把凉水河变成了一条水清岸绿的城市观赏河,凉水河两岸的工厂全部搬迁,居民生活污水从污水管线流往小红门污水处理厂。
1889年5月,清政府把兴建铁路作为“自强要策”。&6月,决定修建卢(沟桥)汉(口)铁路,将首倡卢汉铁路的张之洞从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主持卢汉铁路的修建。卢汉铁路长1300公里,预算费用银2000万至3000万两,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大工程。对于卢汉铁路的兴建,张之洞设想“前六、七年积款,后三、四年兴工修建,两端并举,一气作成”。但招商集股不成,清政府不得已谕准卢汉铁路筹借洋款兴办。1898年6月,借比利时11250万法郎。1901年7月又借比利时铁路公司170万两库平银,开始修建。
卢汉铁路,又名京汉铁路,最初只修到北京卢沟桥。1897年,北端从卢沟桥起至保定,由清政府筹款建筑,聘英人金达为总工程师,1897年4月动工,1899年2月完工通车。南端由比利时公司接办,南端起点为汉口玉带门。卢汉铁路的兴建标志着清末大规模借款筑路的兴起。
当时慈禧太后同意修铁路,但怕破了北京城的“风水”,所以进京铁路线的终点站设在马家堡。北京南站的兴建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当时称为马家堡火车站。是真正意义上北京最早的火车站。
马家堡车站,落成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车站与津卢(天津卢沟桥,后来叫京沪铁路)铁路、卢汉(卢沟桥汉口)铁路连轨,成为通往沈阳、汉口的起点,是北京最早的火车始发站、终点站,马家堡火车站也是当时北京的火车总站。
马家堡火车站为英国人监造,所以有着典型的英式风格,车站有三层楼高,气势恢弘,为当地地标式建筑。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六日(1990年6月12日),马家堡火车站被付之一炬。是义和团用一把竹扫帚点着了整个大楼。因为车站是西洋建筑风格,遂当地人称为“火烧洋楼台”事件。
当年马家堡火车站还风光了一回,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1901年回銮北京,在马家堡火车站下火车,乘皇銮回紫禁城。袁世凯在破烂的马家堡火车站临时搭建了彩棚,迎接二位主子。
原来的马家堡火车站经历了满清、北洋政府、北平时期,还有日本人占领北平八年,直至解放后,使用了50多年。1959年废弃,恢复成为马家堡村的农田。目前在南三路南侧总参汽车修理厂内,还有一段不足50米的旧日马家堡火车站的洋灰站台。
1900年,八国联军为了王北京成立运输军队和物资,趁慈禧和光绪不在北京,英军强行将卢津铁路由马家堡车站东延,在永定门城楼向西穿过城墙进城,在天坛寰丘坛门外设天坛外站,自该站接一股岔线向北延伸至祈谷坛门内设天坛内站,内站运兵,外站运军火粮草。在修建天坛铁路的同时,还由马家堡路由西向东偏北延伸,跨过永定门外大街后,在左安门向西穿过城墙,绕天坛东经龙潭湖西至东便门内转向西,沿内城墙外侧向西穿过崇文门瓮城,直抵正阳门东月墙,1901年11月铺轨通车。在永外大街西侧设永定门站,在东便门角楼西沿城墙设东便门站,在正阳门东月墙外设正阳门东站,又名前门东站。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于1903年,1906年正式启用,直至1958年,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
与此同时,1902年将卢汉铁路从马家堡火车站向东北方向延长,在莲花池北转向东,在广安门北穿过外城西墙,经西便门内沿内城墙与护城河向东延,经宣武门外至正阳门西月墙,建前门西站。1905年启用。前门西站设站台4个,其中一个长250米、宽9米,一个长135米、宽10米,总面积为3.76万平方米。车轨设正线一股,货线两股。初设工作部门有办公房、行李房及票房等。工作人员有站长、副站长、翻译、售票司事、验票司事、货票司事、车辆司事等36人。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卢汉铁路由此改名为京汉铁路。1928年6月改称平汉铁路,1949年10月,复称京汉铁路。&&前门西站每日对开客车一列,快车每周往返一次。1909年核为一等站。1921年西站加入国内、国际联运。1931年首次开发站台票,分当日和当月两种。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将西站改为专一货运站。
1958年2月,为配合前三门护城河改造、改善交通状况,拆除了前门西站及该站至西便门站间线路。在丰台火车站往北沿着凉水河往东铺设通往永定门客运站的铁路线,马家堡火车站废弃。
1957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典,铁路部门决定在崇文门东侧修建新的北京火车站。为了缓解施工期间北京地区火车运输压力的考虑,铁路部门决定在永定门西边修建临时的永定门客运站。
1958年1月,永定门客运站投入使用。新建的永定门客运站本来是打算作为临时客运站使用的,设计寿命只有10年。没想到这一“临时”就又是半个世纪,超期服务了38年。直到2006年北京南站改扩建工程开工,服役了48年的老北京南站才退出历史舞台。
1988年,永定门站正式更名为北京南站。经停北京南站的列车,主要是开往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一些城市的中短途慢车。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黄金周制度的实行,外出旅游的旅客越来越多。1999年,北京南站开行了郊游列车开往十渡,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背着行囊出去玩的旅客便挤满了车厢。
2006年5月9日晚,最后一列火车——北京南开往乌海西的2141次旅客列车驶离车站,老北京南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008年8月1日,新北京南站正式重新启用东端接京津城际铁路和北京站,西端接京沪高速铁路、京哈线和北京动车客车段,北京地铁线由地下穿站而过,成为集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出租等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
从空中俯看这个约20个足球场大小、相当于1.5个 “鸟巢”面积的银灰色现代化客站,整个建筑呈椭圆形,主体为钢结构,分为主站房、雨篷两部分。主站房采用双曲穹顶设计,最高点40米,以天坛鸟瞰效果为基本形状,中间设有3个层次,隐喻中国皇家建筑的层次感和风格。建筑地上2层,地下3层,从上到下依次为高架候车层以及配合的高架环形车道、站台轨道层、换乘大厅、地铁线。
北京南站站台轨道层共设13个站台,24条到发线,3个客运车场。其中从北往南依次为:普速场设到发线5条、3座站台;高速场设到发线12条、6座站台;城际场设到发线7条、4座站台。
高架候车层在地上二层,中央为独立的候车室,可容纳1.05万人同时候车。东西两侧是进站大厅,自北向南依次为各候车区。高架候车层的四个角设有售票办公楼,车站共设置了84台窗口售票机和39台自动售票机。检票进站全部由自动验票系统控制。
北京南站每个站台都有多部直梯和扶梯,将候车大厅、站台层和地下换乘大厅连为一体。站内共有111部电梯,旅客可以通过它们进出站和到达车站的各个服务区域。
在众多大型火车站中,北京南站第一个采用太阳能发电。通过使用太阳能,北京南站一年可减排100多吨废气;利用城市原生污水冬季水温高于大气温度、夏季水温低于大气温度的特点,北京南站从污水中冬季取热供暖、夏季排热制冷。
北京南站在规模上大大超过北京站和北京西站,改建后的北京南站成为京沪高速铁路等客运专线以及快速列车、京津城际列车的始发站。北京南站现为特等站。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客运专线大型客站。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大火车站,有“亚洲第一站”之称。
& 凉水河南岸的住宅小区
右安门外大街延长线,呈南北走向,北起右安门外大街一直通往南四环路,始建于2002年至2010年。现在北段叫开阳路,因有金中都时期开阳门而得名。过了南三环路,叫马家堡西路,一直到南四环路公益西桥。
开阳路跨过凉水河,路东万芳亭公园。路西是翠林居住区,分为翠林一里、二里和三里,始建于1994—2009年。因为凉水河北岸的居住区叫玉林居住区,遂取了翠林这个美丽的名称。
凉水河北岸旧日是右安门大队的农田,属于南苑乡管辖。凉水河南岸的大部分土地属于南苑乡西铁营村所属。南三环路以北翠林三里的土地,属于属于花乡乡草桥村管辖。
& 翠林一里
解放后,在右安门外凉水河南岸建有中等规模的北京市玛钢厂,隶属于北京建材工业总公司(现北京金隅集团),生产变压器专用铁制品,后来生产塑钢门窗。
80年代后期北京玛钢厂停产,在原地建起将近30万平方米的“亚林居住小区”,建设单位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建筑设计单位是北京城市设计规划院,施工单位是北京市房山区建筑公司。亚林住宅小区是右安门外地区最早建设的住宅小区,属于“单位联建”的福利分房性质,购房单位都是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中央单位为多,也有不少是北京市建材局的职工和家属,当时还没有开放向个人出售商品房的市场。小区除了两栋高层塔楼外,都是六层楼,总共18栋楼房,现在叫翠林一里小区。
从1995年,北京市工业系统进行了“优二兴三”的发展战略调整。“优二兴三”就是结合首都整体规划,对北京市工业系统进行结构调整,将生产重心由城区向郊区转移,在城市化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发展新兴工业,通过地价级差效应发展服务于首都的第三产业,通过产业转移盘活资产,提高效益。北京建材开发总公司利用自己管辖的西郊木材厂、北京玛钢厂、南湖渠砖厂、北郊木材厂、供销公司、北木角门、水暖二厂等7个合建住宅项目相继开工。合建开发的这批商品房,不仅为开发公司的后续开发积累了资金,还给合建单位解决了大量住房,为本系统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同美国是通过房屋的销售,总公司积累了不少开发资金,现在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国有房地产开发大型企业集团——北京金隅集团。
翠林一里社区,东起开阳路,西到右安门外大街,北起凉水河南岸,南到翠林二里,辖区面积3万平方米,楼房面积129600平方米,社区居民总户数1926户,4815人,流动人口380人。翠林一里社区是一个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有机动车约323辆,自行车2000多辆,长期以来乱停乱放,秩序十分混乱,车辆经常发生擦、蹭现象。为了解决由于停车位少车辆停放困难、抢占车位、堵塞道路等问题,在创建北京市“魅力社区”的活动中,社区实施了“阳光停车泊位”工程,不少社区志愿者积极参加。划定区域,有人专门管理,使居民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 翠林二里
翠林二里居民社区,东起开阳路,西至右安门外大街,南起翠林三里,北至翠林一里,辖区面积21万平方米,始建于1995年,由17栋多层居民住宅楼组成,有单元成套住宅2046套,居住居民大部分是来自城内的拆迁户,还有右安门大队中顶村的上楼农民,社区西面有北京著名的中顶娘娘庙。
翠林二里社区有常住居民约3000户,6300多人口,开发商是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小区内有社会单位10个,个体私营户小门店77家,大都是由沿街首层住户的住房改建的。翠林二里社区成立于2000年,办公地点翠林二里10号楼,建筑面积232平方米,内设办公区、老年活动室、青少年工作站、社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社区建立群众文艺队伍5支,包括:社区老年秧歌队、社区老年腰鼓队、社区评剧队、社区毽球队、社区老年合唱队等,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丰富多彩。
2011年有群众反映,近两年来,翠林二里小区内有很多业主在底层周边的绿化带上,私下围起了篱笆墙,把绿地铲平建起许多违建,小区的环境被破坏了。
几栋楼之间原来的绿地已经被一些居民划分成好几块,周围竖起了篱笆,俨然成了自家的“自留地”,有些住户干脆在篱笆里铺上了水泥,摆上石桌、石凳,有的建起了简易房。居民李女士说:“这些绿化带都是当年建设小区时候建的,您说,要是养些花花草草的,多好啊!可现在被破坏成这样,心里好难受。”
关于翠林小区的个别业主私自占绿地的问题,右安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说,翠林小区二里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农民和居民混杂。近两年,小区内确实存在部分一层居民圈占绿地建篱笆的问题。右安门街道办事处已针对这个无物业管理的小区,初步制定了相关的整治方案,并已将圈占绿地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督查台账。该街道办事处表示,将逐步规范翠林小区的日常管理,早日整治被占绿地,拆除那些违法的篱笆,恢复小区绿化,还居民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 &翠林三里
北京市叉车总厂,位于位于右外大街154号,成立于1976年,是按专业化分工原则组建的专业叉车制造厂,为国有大型二级企业,隶属于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生产装卸用叉车的专门厂家,有十几家分厂,拥有职工上千人。原址在广安门外莲花池。1994年,因建设北京西客站,北京市叉车总厂搬迁到右安门外,70%的职工下岗。
工厂征用的是丰台区花乡草桥村的土地。叉车总厂还没有正常恢复生产,就赶上房地产开发热潮,结果,厂区很快北京叉车总厂的上级单位就把土地卖给开发商了。
2001年1月,北京中房鼎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房集团与杭州鼎立建筑公司合办私营企业)与北京市叉车总厂签订土地转让协议书,转让土地面积3万平方米。土地的位置在右安门外大街154号,凉水河的南岸,规划建筑面积86967.89平方米。
开发商在叉车总厂旧址动工兴建的“鼎立水岸家园”住宅小区,由四栋地上21层的高层板楼、一栋3层商业楼组成,其中1号楼为阶梯式板楼(21—18—14层),总共410套房,户型面积以90平方米的二居和130平方米的三居为主,二梯四、五户。小区内建有5600平米左右的商业会所。2007年商品房的对外销售均价为9200元/平方米。现在叫翠林三里小区。
翠林三里社区,东至开阳路,西至右外大街,南起京丰铁路,北至翠林二里,辖区面积121804平方米,社区常驻居民4430户,9806人。社区内有7个单位,包括翠林小学,这是一个有舞蹈特色的学校。辖区内有20栋居民住宅楼,楼房分二部分,一是“鼎立水岸家园”高层楼商品房,二是1994年北京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盖的六层楼搬迁安置房,居住居民都来自广安门内大街扩宽改造工程,拆迁区位于广内大街北侧的胡同,从菜市口到牛街。
2012年2月,家住丰台区翠林三里小区的居民反映称,因老房墙体裂缝,他们居住得提心吊胆,盼相关部门维修老房子。
翠林三里小区的房子建于1995年,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1996年前后,从广安门内大街拆迁安置过来的,共有住户3000余户。小区13号楼部分单元门上的房檐瓦片已脱落,楼梯内的墙体上有多处裂缝,某单元门旁的实体墙上有约1米长的裂口。一户居民家的客厅和卧室墙上分别有1米长的裂缝,同一单元另一户居民家中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居民薛女士说,他们住的房子水泥层明显偏薄,裂缝问题最为严重。“搬进来时房子墙体就有裂缝,只是当时没有这么明显,不然我们肯定不会要的,就因为老房墙体开裂严重,丰台区房管所派人修补了五六次,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
李女士说,1995年来看房子后,就因害怕房子有危险不敢住,今年由于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家里没有地方,这才搬了回来。“我住在这里提心吊胆的,就怕哪天墙会塌下来,墙体裂开得越来越严重,我们在墙上贴报纸把裂缝遮住,要不是没有钱买房,我们也不会冒危险住在这里。”
丰台区房管所负责人回应称,因翠林小区是老房子了,房子建成十多年,墙体裂缝属正常现象,有可能是温度裂缝。居民也曾向他们反映过这个情况,但由于房屋施工时的一些问题及其他原因,修好裂缝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裂缝问题还是始终存在的,工作人员已采取各种措施维修多次,并且每年的冬季、夏季都进行安全普查工作,确保房屋的质量是没有安全问题的。“针对居民的问题,我们会实地考察,根据实地情况,及时进行维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辽许亚林被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