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流行什么陶 新石器英雄时代晚期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高14.8厘米
此陶鬶呈灰白色。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 && & 陶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白陶鬶则是这类器形中的稀有物种。它们以高岭土制作,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造而成,胎壁轻薄,质地坚硬。白陶鬶并非实用器,它可能被置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具有礼器的功能。
& && & 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众部族统称为东夷,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开始,这里的地域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其文化中有不少鸟的形象。陶鬶被公认是由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演化而来,尤其是鬶颈、鬶口完全模仿鸟首的形神,灵活伸展、昂首向上,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艺术地彰显出理想中图腾的形象,从而将尚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 &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零星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左右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特征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这件白陶鬶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的,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的出现表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26.06 KB, 下载次数: 0)
17:0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红陶釜、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7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釜高10.9厘米,口径16.2厘米;灶高15.8厘米,口径29.7厘米
此釜灶由釜和灶两种器具组合而成。上部为釜,广口圜底,有明显的折肩,肩部装饰弦纹。下部为灶,圆口平底,底部有低矮的足钉。侧壁开一个上窄下宽的方形口,直通灶的内部。灶口处按压出波浪状花边装饰。
& && & 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技术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后世常用的蒸、煮、烤、烙等手段已经产生。人们还发明了釜灶、鼎、鬲、甗、甑等种类丰富的炊具,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釜灶兼具炊器与烧灶的功能,烹饪时可以直接在灶内生火,于釜内烹煮。由于体积不大、搬动自由、使用简便,釜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可,不断得以沿用。龙山时期,出现了将釜、灶连为一体,真正合二为一的造型,是炊器发展进程中的再一次革新。这类陶制炊具,多为夹砂粗陶,具有耐火,不易破裂和传热快的特点。
(27.56 KB, 下载次数: 0)
17:0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7年河南省陕县庙底沟出土
高22.6厘米,口径38.2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敞口鼓腹,下腹内收成平底。外壁下半部素面,上半部饰黑彩的涡纹、圆点纹与弧线三角纹等图案,构成组合变化十分复杂的纹饰带。图案强调深黑彩与浅色地之间的明暗对比,运用柔美的曲线进行绘画,以多样化的图形元素进行排列组合,打破等分与对称布局手法,实现图案旋转与流动的韵律和节奏。
& && & 彩陶盆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标志型器物。庙底沟类型以精美的彩陶花纹著称,除了少量蛙纹和鸟纹外,大量是以黑色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有的还带有红、白底色,有行云流水、无穷无尽的意境。庙底沟类型彩陶艺术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黑彩纹样之间的空白区域也是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空白与圆点、线条等配合又构成了一支支争相绽放的绚丽花朵形图案。无论黑彩形式怎样变化多端,总能在浓墨重彩之间找寻到花朵或枝叶的痕迹。研究表明这些主要的花卉纹应是由鸟纹发展而来。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写实风格的鸟纹逐渐演变成抽象的几何形,这些几何形纹饰又构成了复杂的花卉图案等。晚期彩陶盆上的纹饰更是摆脱了早期的对称格式,成为活泼自如的动态图案。这些花朵形象一般被认为是当时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
& && & 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中,陶器的90%为红陶,以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斜沿罐、釜、灶等为代表,纹饰包括绳纹和彩纹。彩纹大部分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纹组成,图案富于变化。这是一件有代表性的彩陶。
(24.91 KB, 下载次数: 0)
17: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波纹双系青釉硬陶壶
盛酒器或盛水器
1977年浙江省杭州市玉泉出土
高21.2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0厘米
汉代在长江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苏南部等地广泛流行硬釉陶器,用当地一种密度较大、粘性较强的粘土制成,与灰陶相比烧成温度更高,陶质更坚硬。有的硬陶上往往有一层薄薄的釉,或黄或绿,烧成温度很高,属于青釉的系统。这件陶壶,颈上刻一圈水波纹,腹部有两圈凸雕弦纹,其身上涂有青黄色釉,是一件当时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27.47 KB, 下载次数: 0)
17:0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双兽耳青釉硬陶瓿
盛水器或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
高21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15.6厘米
汉代南方地区盛行硬陶,它是承自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余绪,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的器物上往往施以黄、绿色釉,很接近瓷器。这件双兽耳陶瓿,器身上部有3圈弦纹,弦纹中间有水波纹,涂青黄釉,是一件西汉时期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42.57 KB, 下载次数: 0)
17:0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29.63 KB, 下载次数: 0)
17:0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浮雕兽纹釉陶壶
高31.7厘米、口径12.8厘米、底径12.8厘米
釉陶是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用普通陶土烧制,胎呈红色,器表施铅釉,呈黄色、黄褐色或绿色,烧成温度约为800℃左右。因其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由于陶质不坚,釉也容易脱落或变质,所以主要为随葬而用。这件釉陶壶,腹部上部作出兽纹浮雕,是釉陶中的佳作。
(24.48 KB, 下载次数: 0)
17:0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32.04 KB, 下载次数: 0)
17:0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支持: 5 &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纹陶壶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
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8.1厘米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其容器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1000℃以上,质地坚实。有的绘有彩色的花纹,是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称&彩绘陶&,专为随葬而作。这件陶壶属彩绘陶,绘描青龙、白虎和朱雀等纹饰,鲜艳精致。
(21.77 KB, 下载次数: 0)
17:0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55.09 KB, 下载次数: 0)
17:0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高20厘米,甑口径17厘米,釜底径5.5厘米
西汉时期冶铁和铸造、锻造技术有很大发展,已有各式炼炉和熔炉、锻炉、退火炉、炒钢炉,炉体采用耐火材料,鼓风装置、制铁设备齐全完备,用生铁制作脱碳钢的工艺又有进步,产量亦有显著的提高。陶甑铁釜的出土,说明随着冶铁生产的扩大,铁和钢不仅大量用于制造农具、手工工具和兵器,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制造生活用具。
(28.08 KB, 下载次数: 0)
17:0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
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
此彩陶壶呈小口鼓腹造型,腹部两侧有对称的双环形耳。上腹部装饰黑彩图案纹饰,特征和同时期常见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壶装饰差别不大。与众不同的是它的颈部略高,口沿外侈,在壶身彩绘之间还捏塑出一个裸体人像。人像站立,头位于壶的颈部,五官俱备,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双手置腹前,乳头用黑彩加以点绘,在人像下腹处夸张地塑造出生殖器的形象。此外,在壶的颈部背面绘有长发,长发下绘出一只大蛙,在人像两腿的外侧也绘着蛙纹。
裸体浮雕彩陶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皿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两性人,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与远古时期的萨满有关。在萨满教信仰中,两性人往往是天和地、神与人的中介,具备沟通天地、人神的能力,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此外,关于人像也有单一女性或男性的不同说法,分别寓意女性崇拜、生殖崇拜或父权制度下男性崇拜的象征。(撰文:王月前)
(31.05 KB, 下载次数: 0)
17: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05 小时听众数威望30546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24积分33750UID70899
顶级专家, 积分 3375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50 积分
在线时间3205 小时威望30546 注册时间积分33750好友帖子UID70899
涡纹四系彩陶罐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征集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此彩陶罐呈敛口鼓腹的瓮状。口沿外侧有四个钩状泥突形成四系,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环状耳。器表饰黑彩,上腹部有旋涡纹绕器一周,在2个大旋涡纹之间各再绘出2个小旋涡纹,旋涡纹带以下有一周水波纹带和弦纹带加以承托。整个画面既像水面被雨滴击起的层层涟漪,又仿佛是湍急的河水激流涌动而形成的一个个大小旋涡。此陶罐以其纹饰精美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 && &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形式非常繁缛,多用黑色等粗的线条,采取平行、弯曲或交叉等组合方式绘制。比较经典的图案为几何形的同心圆和旋涡纹等,并有大量鸟纹、鱼纹、蛙纹和蝌蚪纹等动物纹样。人们将自然写实的景象逐渐转化为抽象化的符号图形,再以行云流水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可观赏程度妙不可言。此时的彩陶制作早已专业化,有专门的制陶工匠,在很多遗址中都发现密集的窑场以及研磨颜料用的石板、分格的调色陶碟和颜料等绘画工具。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既继承又创新地发展了仰韶文化的彩陶技艺,从而把中国远古时期彩陶艺术再次推向一个更加多姿多彩的盛世。( 撰文:王月前 )
(34.84 KB, 下载次数: 0)
17:0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在线读书网——经典博览!
"在线读书网——经典博览!"
全站免费,无需注册!
“在线读书网——经典博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