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洛克外滩源•外滩源微信好像推送过一篇文章在就爱那个光陆大楼的,现在这栋大楼在哪里啊?

热搜关键词:
位置>&&外滩源一期地块四期工程(虎丘路14外滩源一期地块四期工程(虎丘路146号光陆...
外滩源一期地块四期工程(虎丘路14外滩源一期地块四期工程(虎丘路146号光陆大楼修缮)中标公告
状态:结果
免费注册会员 即可查看免费招标信息
每天更新15000条招标信息涵盖超过1000000家招标单位
更多优势服务: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88-2000
招标代理单位:
招标范围和内容:
外滩源一期地块四期工程(虎丘路146号光陆大楼修缮)
招投标情况:
中标候选人排序
是否提交有效投标文件
投标价(元)
第一中标候选人
**市住安建设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新丽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新易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第一中标候选人:
拟任项目负责人姓名:
含未经实质性竞争费用:
未经实质性竞争费用明细:
指定材料(设备)金额:(略)
暂定材料(设备)金额:(略)
其他部分金额:(略)
评标委员会组成:
陈雪梅 段学超 金清山 苏耀华 许惠良 杨光全翟世路
招标人按照《中华人民**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确定中标人
您目前状态:非注册用户(**部分为隐藏内容,仅对会员开放)
查看详细内容请先登录或注册成为会员服务热线:400-688-2000
已有账号?
&nbsp&nbsp&nbsp
公司名称:
联&系&人:
关&键&词:
填写您所关注的产品关键词,以便我们将优质招标、项目及时发送至您的邮箱。[转载]最全外滩源地图【图】
<font COLOR="#FF年5月10日-8月3日,《以退为进》展览将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拉瑞斯·弗洛乔表示:“《以退为进》汇集了来自中国本土及海外的多位艺术才俊,在他们眼中,传统不是一段已然冻结的时间,亦非一个建设完备的体系。相反,他们向传统发问,以此测试当代创作、记忆及再造历史、以及通过重访某套建设完备的编码系统来在当今的城市社会、政治情境和日常生活中再造‘传统挑战’的各种极限及可能性。”
在外滩旅游火了半个多世纪后,外滩源终于逐渐揭开面纱,与游人见面。外滩源是“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由11栋改建的历史保护建筑和新建的6栋现代建筑组成。因此,建筑本身的欣赏价值丝毫不逊于老外滩。事实上,这些建筑的外立面翻新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令人好奇的是这些修旧如旧的老瓶里究竟装着怎样的新酒?
从整体规划上看,外滩源的老建筑步的是外滩N号的后尘,高级酒店、餐厅、专卖店、俱乐部等等,为黄浦江的江风中增添的是时尚和商业的气味。然而,11栋历史建筑中的“亚洲文会大楼”却另辟蹊径,走的是文化和艺术的路子。不如从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始,再探外滩源。从历史渊源到现今功能,这栋大楼简直可以分分钟文艺给你看了!
亚洲文会大楼:老外爱上中国风
上海外滩美术馆位于虎丘路20号,其旧址最早是英侨会所。1871年,由英侨所设立的文化机构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花费3000两白银,在外滩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对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状态进行研究。1874年2月13日,学会首开博物院,陈列从长江流域和华北采集来的动物标本。圆明园路也因此改名博物院路。
1931年,学会筹集到16万两白银,请来英资公和洋行设计,将老房子拆掉重建。一年后,五层高的亚洲文会大楼建成。大楼底层为伍连德讲堂(演讲厅),二楼、三楼开设图书馆,四楼、五楼为博物院陈列室,四楼陈列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当年,参观者月有7000余人之多。该博物院曾与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进行过诸多交流,可以说是十九、二十世纪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解放后,大楼由上海市政府接管。其20年馆藏的20328件自然标本、6663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藏品被拆分,分别构成了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典藏基础;所收藏的14000余册中西文图书则并入徐家汇藏书楼,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特藏。亚洲文会大楼本身则规划为上海图书馆的一个书库。
2005年,洛克·外滩源获得美术馆所在街区的开发权益后,打算对亚洲文会大楼进行一次“文艺复兴”,请来曾主持柏林“博物馆岛”设计的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为历史建筑的重生注入当代艺术精神。
因为大楼的东立面正在修缮,目前参观得从西大门进入。有电梯,也有楼梯,而且每一层的窗台处都有长椅供游客休憩。无论是建筑细节还是内部展品,都可以慢慢细品。那就先从建筑本身来看吧。
亚洲文会大楼原建筑设计采取了中西混搭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一眼看上去是栋洋楼,“亚洲文会”四个汉字、阳台处的祥云图案以及八卦窗等设计都体现了中国元素。因此,David
Chipperfield在主要建筑立面上都保留了1932年的原貌。考虑到现代美术馆的功能需求,同时向东进行了扩建,创造出一个首层面向博物院广场开放,顶层为室外露台的崭新东立面。通过屋顶天窗的设计,将最上部的三层空间连通了起来。这样既能放置贯穿多个楼层的大型装置,也便于用机械布展。至于室内色彩的选用,也遵循建筑原貌,展厅空间均采用浅色调,穿插布置少量黑钢或木质家具,从而为展览提供了一个简洁、宁静的背景效果。
&欣赏完建筑,下一个节目便是看一场展览!上海外滩美术馆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30停止售票)。全票15元/张,特展门票价格以临时公布为准。外滩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不定期更换,内容上以国内外艺术家和跨界创意人为主。这里来过“农民达芬奇”蔡国强,也来过画出亚洲最贵当代艺术品《最后的晚餐》(成交价为亿港元)的曾梵志,既举办过农民工免费看展览的公益活动,也举办过的亚洲艺术大奖庆祝派对。文化、艺术和时尚交织出一幅异常绮丽的画面。
每到周末,上海外滩美术馆几乎都会有各种沙龙、派对或讲座。购买年卡或家庭卡的会员,享有免费观展,优先参加活动的权益,还有和艺术家见面的机会。
在这些活动中,有的是为开发孩子创意天赋而设计的亲子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培训班,这里请来的老师可是国内外的艺术家哦。课程也很另类,比如说用不同材质的东西在物体的表面上覆盖一层“皮肤”,使其变身为日常用品。这类点子够怪咖吧!
文艺青年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中意的圈子,听一场关于上海80年代的怀旧讲座,或者穿越到印度去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文化之旅,又或者参加作家的新书发布会,和精神偶像面对面……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活动名额有限,一般都需要提前预约。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美术馆的官网、官微。
即便没有活动的工作日,你也可以在美术馆劈劈情操。6楼有家RAM
CAFE,凭当日门票可免费享用咖啡或茶饮一杯。咖啡吧的露台可俯瞰外滩源景观。风景很不错哦。
售票处有个小型的纪念品商店。不仅有当季展览的明信片等衍生产品发售,还能淘到之前一些展览的有趣东西。比如有装置变形而来的鱼钩耳环,相当别致。
划船俱乐部:曾是一项时髦的全民运动
一点半八人打桨之舟共两艘,击浪如飞;三点钟赛四人打艇之舟;三点三刻赛一人打桨之舟,胜者踊跃奔腾,西妇顾而乐之。——《申报》
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展水上运动的地方。&1849年外国侨民在外滩黄浦江上组织了首次划船比赛。到了1860年,西方侨民已然在苏州河沿岸建起了“划船总会”。后又在上海闵行和江苏昆山青阳港建立分会。当时,划船娱乐竞技是洋人的特权。直到解放后,国人才得以一享此间乐趣。
1953年,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划船总会”及闵行分会。三年后,国家体委拨款85万元人民币(其当量相当于现今人民币2500万元),兴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水上运动基地——上海市划船俱乐部。俱乐部岸线&320米,有两座可容300多条舟艇的大船库,还有一个小型足球场和田径场。水上则建有一个可停泊60条舢板的室内船坞,其规模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全国之最”。
然而在十年浩劫中,上海划船俱乐部难免饱受劫难。1966年,俱乐部被撤销,价值上千万元的200多条崭新的赛艇、皮划艇、帆船以及70多条海军舢板、20多条摩托艇、二艘运输舰等都被破坏。直到1980年,划船俱乐部的恢复工作才全部完成。
划船俱乐部建成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训练了大批高校、工厂、机关的辅导员以及运动员。江西、山东、福建等省队也在上海划船俱乐部进行训练,连船库、餐厅、会议室都住满了运动员。那时,俱乐部几乎每天都有上百个运动队上千人训练,码头上还得排队上下呢。
&&&&上海的老百姓也乐在其中。追逐时尚的年轻人每天放学或下班后,就赶到黄浦江边划船,划到手都起了老茧。也就是说,划船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
当游艇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栋老建筑在新世纪又差点遇到了一次灭顶之灾。2002年,在外滩源最初的改造计划中,位于南苏州路76号的划船俱乐部是要被拆除的。当时最着急的还是那批老运动员。他们四处奔走相告,但去年6月,划船俱乐部拆除工程还是展开了。建筑外搭起了脚手架,室内设施拆卸完毕,徒留墙壁上悬吊的“浅水区1.2米”、“深水区2.0米”几块牌子形影相吊。
以祝益寿、程骏迪、王炳耀等为代表的老运动员们感觉到火烧眉毛了,这群七老八十的老者打响了划船俱乐部保卫战的最后一役。苦口婆心、声泪俱下,终于说服了外滩源的开发商。
根据现在的规划,划船俱乐部中间部分以及西翼游泳馆的外墙和门、窗都将恢复原来的形态,游泳池将保留部分内壁。建筑中原有的一座尖塔将重新建起,外立面恢复为原先维多利亚风格的红砖墙。修复后的划船俱乐部将成为外滩源历史文化展览场所,对公众开放。
&坐落在上海的外滩源5号,前身为建于1905年的上海划船俱乐部,始建于1905年,是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有维多利亚式顶部设计,带巴洛克的装饰。室内设计是由日本著名摄影师蜷川实花和室内设计师高桥明合作。在蜷川的摄影集里我们时常能看到充满活力的色彩和以及出挑花朵,而高桥作为设计工作室KLOKA的创始人,提供了完整的创作方向和设计服务。两者合二为一,让Shanghai
Rose的一切变得更加美艳动人。装饰主要由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为主,从深红色窗帘、红色印花的墙面壁纸、红色棉布沙发和靠垫,以及用奢华水晶吊灯装饰的红色天花板,复古灯具,镜子和其他装饰品都是满满的红色氛围。
寻踪提示:
如今的划船俱乐部由主建筑和室外游泳池两部分组成,主建筑高两层,保留了灰色维多利亚坡顶,另加了一些巴洛克风格的装饰。门口一块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依稀可见“划船俱乐部”字样。主建筑外昔日的游泳池。不过只是划出泳道意思意思,并没有蓄水,更谈不上划船游泳了。在泳池的一侧保留了一个拱形的大门,据说这里是以前进入泳池的检票口。
Rose既保证偏好安静高雅环境的客人能在全视角夜景边轻松洽谈,更能为喜爱娱乐活动的朋友提供绝佳的聚会体验。
新天安堂:罗素曾在此讲述“我的信仰”
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是超于知识可能达到的范围之外的。恐怖的宗教裁判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好的生活是由爱来激励,由知识来指导的。——《我信仰什么》罗素
新天安堂位于南苏州路107号,是苏州河汇入黄浦江的河口段的南岸,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发展的起点,与划船俱乐部同属“外滩源”。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又称联合礼拜堂。新天安堂的设计师是英国建筑师道达尔。他可是当时上海极少数拥有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正规建筑师之一。他为教堂确定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在中部设计了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这一钟塔在当时可算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了。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因此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
新天安堂的设计从整体到局部都相当精致,在当时获得很高的声誉。因此也成为了很多社会宗教活动的举办场所。
1900年,美北长老会派至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从北京赶到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那年他已经73岁高龄。这个老丁曾当着中外来宾的面,向孔子鞠躬,因此他在不少西方人眼里成了西方教会的叛徒。但是丁韪良在华人圈里没落得好名声,他在新天安堂号召“英美联合”,大致的意思是要把慈禧赶下台,然后扶听话的光绪皇帝上台,恢复“和平与秩序”,是为臭名昭著的“以华制华”方案。
20年后,一贯同情被压迫民族的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问中国,他也选择了上海新天安堂来讲述自己的信仰。5年后,罗素著作《我信仰什么》问世。
解放后,英国侨民撤出上海,这座礼拜堂被人民政府没收,钟楼上部的尖塔和西侧的礼拜堂被拆除,钟楼则改为上海照明灯具厂的办公楼。照明灯具厂将高挑的教堂内部分成三层办公,这样的“做人家”很符合当时的潮流。
待到“外滩源”规划出台后,灯具厂于2005年迁出,新天安堂被腾空。不幸的是,2007年1月24日凌晨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新天安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只剩下四面的墙壁和烧黑的屋架。
如今,新天安堂正在复原其尖塔,并计划恢复其原有用途。
寻踪提示:
和划船俱乐部一样,整修后的新天安堂也将是红砖墙、灰屋顶的设计。它最出挑的就是那个灰色的哥特式尖顶。顶的高度几乎和主体建筑一样。在教堂的一侧留出了一大片空地,与隔壁的原英领馆遥遥相望,很有气派。
&从英领馆到友谊商店:“时代欲望”的一个深刻说明
80年代的早期,大部分上海男女对将要到来的生活还浑然不觉,一部分上海男女则傻傻地沉浸在自己的“万元户”梦想之中,这时,极小部分的上海男女逐一地进入了上海友谊商店、上海侨汇商店,他们在那里掏将出一大把FEC(外汇券),购买着当时的上海还相当稀罕的彩电、冰箱、东芝G33录像机。FEC为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格调。——《上海七情六欲》
原英国领事馆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是1873年建造的,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中目前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一幢建筑。
英领馆整体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有典型的外廊,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在面临黄浦江一侧有宽阔的大草坪。领馆内的大树,平均年龄超过100岁、最老的古树已经250岁高龄。1号楼原是办公楼,8号楼是住宅楼.
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搬离后,老房子开始有了新的用途。在“文革”期间,这里就成了大名鼎鼎的“友谊商店”。那时在友谊商店里,可用外汇券买到想要的好东西。于是上海有条件的新人往往托海外的亲友换外汇券,好去购置一些新婚物品。
“文革”后,该建筑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先后有20多个市府机关事业单位在此办公。
寻踪提示:
如今的英领馆绿树茵茵,据说这里的草坪面积是上海市区洋房里面积最大的。在“外滩源”改造启动后,对于原英国领事馆的未来一直是一个谜。2007年10月,盛高置地董事局主席王伟贤突然对媒体宣布:“外滩33号将建全球顶级的精品酒店和高端商业项目。”&也就是说,外滩33号将叫板毗邻的半岛酒店。按照规划,整个外滩33号将包括一个顶级精品酒店和一个地下商业城。在该地下商业城里,将引入全球最著名的高端商业品牌。
光陆大戏院:女权当道,浪子回头
Casanova一词已超越历史进入现代英语,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它代表的是一种“花花公子”式的人生。
&&&&以前的虎丘路是个先锋的时髦地。爱好戏剧的英国侨民搞了个“爱美者剧社”(“话剧票友”的英文音译)。后来,剧社的房子着火了,索性建起了光陆大戏院。
&&&&大戏院主要放映英、美电影,演出西洋歌剧,还有卡拉OK,舞厅和酒吧。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900只座位,两侧设有包厢专座,内部装饰讲究,顶部和四周墙面都有浮雕图案。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与大光明、夏令佩克等影院一样,属于头轮电影院,而且票价最高,看场好莱坞大片要花一元大洋(其他戏院是6角)。
&&&&光陆的首映片是欧洲电影《采蝶浪花》(《Casanova(卡萨诺瓦)》)。片子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753年,卡萨诺瓦是个风流才子,他从来不把女人放在心上。直到与女扮男装的弗朗西丝卡相识。弗朗西丝卡并非大美人,而是一个像男人一样有自己的抱负并且懂得剑术的女权主义者。在与弗朗西丝卡的接触中,卡萨诺瓦渐渐地改变了对女人的看法,最后竟堕入情网。如何使这样的女孩爱上自己难倒了战无不胜的风流浪子。于是,在对弗朗西丝卡的追逐过程中,卡萨诺瓦慢慢发现了征服欲和爱情之间的区别。 
寻踪提示:
&&&&光陆大戏院在1933年的时候倒闭。解放后曾做曙光剧院。现名光陆大楼,地址是虎丘路142号。
&&&&眼前的大楼已经封闭,楼背侧还在施工。以前外墙上一左一右的两张老照片也不见了踪影。退到马路对面,发现整个大楼就像一个大胖子戴着一顶小礼帽,跟前诸多农民工来来回回,也是不正眼瞧他一眼,滑稽中有些悲凉。
链接&外滩源的老建筑群
200多年前,“外滩源”还是一个名叫李家庄的小渔村。当时的英国领事看中了这个在老城墙外、位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接口的地方,在一片杂草泥滩上划下了英国领事馆的地圈,建造起外滩第一幢欧式建筑——外滩33号的英国领事馆。至此,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拉开了序幕。
外滩源区域状如半岛,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占地17.06公顷,处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区域。这里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源头,现存有14幢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最早建于1849年,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之间,奠定了上海中西接轨、华洋融合的建筑风格.
同时,这里也是上海现代城市的源头,上海近现代金融业、贸易业均从这里孕育发展并走向壮大。
如今的洛克外滩源(ROCKBUND)项目包括北京东路、南苏州路、虎丘路、圆明园路围起的区域。下面再简单介绍几幢区域内的老房子。
仁记洋行(英商)
位于圆明园路滇池路口,1908年竣工,英国安妮女王时代的建筑风格,转角处的圆锥形塔楼为建筑的构图中心。如今底楼开了美发沙龙,楼上是居民和上海海运服务有限公司。
安妮女王式风格产生于19世纪,当时大英帝国正处在鼎盛的维多利亚时期,安妮女王是代表当时艺术巅峰的建筑形式。通过对当时流传的所有建筑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它在原有风格中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并运用新的建筑材料,对原有风格进行了完善,可以说是对多种风格所作的融合和优化。除大气恢弘的建筑立面外,常伴有精致塔楼、封闭式花园露台等。19世纪中叶的大英帝国,安妮女王建筑只有皇室贵族才可居住,是身份的象征。
位于北京东路130号的中实大楼原址为大英书信馆,现在正好在圆明园路步行街的入口处。中实大楼建于1929年,通和洋行设计(时为上海规模最大、影响最大、作品也最多的英资房产商),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外立面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和折衷式建筑的结合,曾是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
&&&&&中国实业银行是中国近代的一家银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四大行之一,也是当时的发钞行之一。,中国实业银行成立于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不久迁至领事道(今大同道15号眼病急救中心)。实收资本200万元,其中财政部拨官股40万元,商股160万元。发起人包括、、、等人。1920年获准发行钞票。
&&&&&1932年,因华北局势不稳定,中国实业银行将总行迁往上海,即今天的中实大楼。挤兑风潮后,国民政府下令改组,与、、合称“小四行”。抗日战争期间,总行曾经先后撤往汉口、香港及重庆。
&&&&&新中国建国后,陆续进驻中实大楼的包括:国家电力华东设计部,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等。
安培洋行(瑞士)
圆明园路97号原为安培洋行(瑞士)。砖木结构,1908年建造,立面局部采用变形的古典装饰符号。入口间强调竖向构图,饰有一半圆形挑出窗。清水红砖墙,砖工精细。如今这里挂出了“慧公馆”的牌子。
圆明园公寓
圆明园公寓位于圆明园路115号,建于1904年前后,由近代上海知名建筑师事务所爱尔德洋行设计。其主体为四层砖木混合结构,局部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屋顶为木屋架,主楼梯为木楼梯,副楼梯为钢筋混凝土楼梯。整个建筑表现出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清水砖墙、砖雕、使用白色的粉刷和砖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室内装饰豪华。在建筑沿街的两个角部,建筑师作了切角处理,而在底层则做了一个半圆的浅门廊,用两根爱奥尼克短柱支撑,自然地为二层退出一个别致的阳台;门廊上有十分精美的砖雕装饰。像当时的许多洋行一样,在建筑的中部有一部很宽的,精美的直跑大楼梯,楼梯的雕刻十分仔细,虽然已经百年沧桑而仍可见其美,而在建筑的后部则有一部较小的楼梯。建筑的层高也比一般的洋行要高。圆明园路现存建筑中,上文提到的“安倍洋行”和“圆明园公寓”都是属于这种风格,这也是圆明园路上建成最早的两栋建筑。
圆明园公寓曾经进驻的机构包括谦信洋行(1882)、汉成洋行()、亚洲花边厂(1948)等。其中兼信洋行为当时德商在华的最大洋行。经营闹钟、染料、颜料及出口土特产猪鬃毛、桐油、五棓子等。
基督教女青年会
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圆位于明园路133号,建于1930年。据说以前还能在此地一个临时废品堆放点旁的大楼墙面上找到“尔识真理,真理释尔”的会训。可惜,整修后这行字已遍寻无踪了。
哈密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49号,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Moorhead&Halse)。新马海洋行曾是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上海跑马总会大厦(今上海美术馆)就是他们的作品。哈密大楼立面风格为折衷主义三段式立面,整体比例适当,细部精美,入口大门及阳台处理细节精到。整栋建筑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至7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建的8层局部有钢柱,楼梯均为钢筋混凝土楼梯。
&&&&哈密大楼于2009年进行外立面修复,其原表面破损十分严重,建筑表面原有厚厚一层仿石漆,经喷砂打磨修缮,才逐渐露出水刷石的原始面貌。
该栋建筑曾进驻中央通讯社上海分社、文汇报馆、沙咪洋行、瑞和洋行等单位。如今进驻的是在中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排名第一的弘毅投资。在揭幕仪式上,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曾感叹说:“新外滩,这就是为我们量身设计的‘家’!”他希望能为投资人、企业家详细讲述外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让他们了解上海、了解中国,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新金融企业到外滩“安家”。
协进大楼位于圆明园路169号。建于1923年,会差建筑绘图事务所设计。建筑共6层,立面为折衷主义风格。主入口大厅楼梯间有时代特征,楼梯为铸铁制,木门玻璃划分有一定特色。
&&&&协进大楼曾是中国基督教和中国民众本身统一的象征,民国时期长期作为基督教协进会大楼使用。1922年,基督教中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有来自全国19个行省的中国代表,共10多个宗派的代表1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为期八天的会议,专事讨论传教、出版、慈善等问题,肯定了“本色教会”是中国教会发展的关键,教会的前途在于“合一、本色、成圣三端”。会议成立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选举青年会全国协会总干事余日章为会长,上海监理会牧师江长川、山东浸理会传教士巴穆德(Harold
Balme)为副会长,诚静怡为该会总干事。会址设在上海,即今天的协进大楼。当时,国民基督委员会占据了整个三层楼,其余部分则被不同宗教教派的各个组织使用,它们包括:美国圣经学会,苏格兰圣经学会,伦敦联合学会,中国长老会和美国红十字会。
如今的协进大楼却成了艺术的世界。近期,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艺术夜生活”活动都选择在协进大楼1楼举办。
圆明园路185号原为兰心大楼。兰心两字为英文译音,意思为学苑。事实上,这里也是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戏剧的起点。兰心大楼是外侨在上海最早的剧场兰心戏剧院旧址,当时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剧场。钢筋混凝土结构,1927年竣工。褐色面砖饰面,装饰简洁。主入口处略前出,饰齿状偶石,顶部挑出阳台饰爱奥尼式柱和山墙花装饰,塔楼饰拱卷、颧心嵌锁石。整修后,如今可在兰心大楼左右各找到一行Lyceum。
虎丘路上的兰心后遭火灾,老板择地茂名南路长乐路现址。1931年,由新瑞和洋行设计的全新兰心大戏院宣告建成,由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的白利南主持开张典礼。新剧院整体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式建筑,局部地区仿美国近代建筑风格。
圆明园路209号原为浸信会大楼,后改名真光大楼,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0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外墙为褐色面砖饰面。真光大楼曾是一处学术重镇,沪江大学原为教会综合大学,其创办者在圆明园路的真光大楼里又搞起了沪江商学院。据说上世纪30年代,路上行走的都是大学教授和学生们。
位于南苏州路161-175号的颐中大楼原为英美颐中烟草有限公司,砖木结构,1920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式对称立面构图,清水红砖外墙带有水平凹槽线条;两翼中部排列上下贯通的卷窗。现为海鸥照相机厂。
青年协会楼(现名虎丘公寓)
虎丘路131号原为青年协会大楼(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设),砖混结构,年建造。现代合院是公寓。入口立面内凹对称。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水电煤卫齐全。现为民宅。
广学会大楼
虎丘路128号原为广学会大楼(1887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创建同文书会,1894年更名为广学会,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教会出版机构)。邬达克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竣工。装饰艺术派风格。
银行工会大楼(现名爱建大楼)
香港路59号的银行工会大楼建于1918年。现名爱建大楼,为CANON上海维修站。
附:外滩源14幢近代历史保护建筑名录
英国领事馆中山东一路33号 1873年
真光大楼圆明园路209号 1930年
兰心大楼圆明园路185号 1927年
女青年会大楼圆明园路133号 1930年
安培洋行圆明园路97号 1908年
益丰洋行北京东路31-91号 1911年
亚洲文会大楼虎丘路20号 1932年
广学大楼虎丘路128号 1930年
青年协会楼(现名虎丘公寓)虎丘路131号 年建造
光陆大戏院(现名光陆大楼)虎丘路142号 1925年
颐中大楼南苏州路161-175号 1920年建造
银行工会大楼(现名爱建大楼)香港路59号 1918年
仁记洋行滇池路100-110号 1908年竣工
业广地产滇池路120号 1908年竣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陆影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