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母子都是鬼 龙婆坤演捉鬼的

鬼气森森——漫谈香港鬼片!!!
鬼气森森——漫谈香港鬼片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
这个问题应该去问谁。
鬼是不是世界上最可怕?
最可怕的却不一定就是鬼。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鬼,
为什么我们不在乎也无所谓。
从小就被教导要懂得做人,
为何长大后通通变成鬼。
我们的自私,
我们的虚伪,
自己从来也不会认为不对。
我们的狠心,
我们的恶毒,
我们从来没有半点理亏。
明明是阴险狡猾胡作非为,
还大拍胸膛一脸问心无愧。
人不为己就会天诛地灭,
有多少人在乎自己是人还是鬼。”
&&&&&&&&&&&&&&&&&&&&&&&&&&&&&&&————《有没有鬼》(《古镜怪谈》主题曲)
香港人比大陆人更讲迷信,到处都供奉着神位,到处都在烧香拜佛打小人,这已成为香港市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投胎转世,走上奈何桥,喝下孟婆汤之后就再也记不清前世的一切了。而那些没投胎转世的,都成了飘荡在世间的鬼魂,于是香港电影的一个独特类型片种——鬼片便应运而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撞到正》到彭氏兄弟最新的作品《森冤》,鬼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谐趣化——写实化——心理化的历程,下面便一一叙述开来。
一、八十年代——更像功夫喜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香港影坛,正在经历着新浪潮运动的洗礼。但香港新浪潮的作者不像台湾新电影作者那样从一开始起便与商业美学背道而驰,而是在注重个人表达的同时,也积极地拥抱商业美学。徐克在《地狱无门》和《第一类型危险》遭到票房失利后,迅速推出了动作喜剧《鬼马智多星》,而许鞍华也于恐怖悲剧《疯劫》之后,推出了鬼怪喜剧《撞到正》,影片虽然充斥着大量的厉鬼,但无非就是打打闹闹,并不吓人。《撞到正》也掀起了香港八十年代的“鬼片”热潮,接下来洪金宝执导的“三部曲”——《鬼打鬼》、《人吓人》和《人吓鬼》则进一步融合了功夫喜剧和鬼怪题材,创造了一个新型片种——“灵幻功夫片”。其中《鬼打鬼》一片还荣登1980年的票房冠军宝座,看来香港人确实不愿接受太严肃的东西,嬉笑怒骂才是最爱!
当时鬼片中鬼的造型都很滑稽,通常带着清朝官帽,穿着深色长袍,相貌极为丑陋,更加偏向于僵尸形象。洪金宝也于1985年凭借《僵尸先生》一片再度掀起僵尸片热潮,同“灵幻功夫片”一脉相承,重搞笑打斗,轻恐怖惊悚,所以也有“香港的僵尸电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尸还魂”[1]一说。而影片里的“僵尸”文化,则是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片里的正派角色大多是以“墨线、糯米、黄纸符、桃木剑”为法宝的“茅山道士”[2],他们的任务就是捉拿僵尸,匡扶正义。说起“茅山道士”,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作为“僵尸道长”的林正英,龙虎武师出身的他,还当过武术指导,有着良好的武术功底,又凭借其“一字眉、冷幽默、身手敏捷、连画符念咒都有款有型”的独特形象,很快便在“僵尸片”中被定型为“茅山道士”的不二人选,也为“僵尸片”招揽了大量的观众。可惜好景不长,“僵尸片”很快便由于情节雷同,粗制滥造等原因而失去了观众的宠爱,1991年的《一眉道人》后,便寿终正寝了。只好换了个形式于1995年被“亚视”拍成了电视剧《僵尸道长》,林正英再次担当主演,结果自然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但演完《僵尸道长2》后,“林道长”便因长期酗酒引致肝癌最终英年早逝。接下来“亚视”热播剧集《我和僵尸有个约会》的片头也出现了“谨以此剧献给一代僵尸道长林正英先生”的字样,但该剧集及其续集却对“林道长”的僵尸片进行了大肆颠覆,为死气沉沉的僵尸片注入了当下的许多时尚类型元素,如武侠、爱情和玄幻,另有俊男美女和生动台词,力争中西合璧,大谈爱与拯救,还把观音、白素贞、法海、女娲、将臣等古代神话人物加入进来,情节曲折生动,场面宏大气派,成为那两年“亚视”引以为豪的一个系列品牌!
除了上面提到的“灵幻功夫片”和“僵尸片”外,八十年代比较有名的鬼片便是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了。所谓的“开心鬼”,只不过是附在麻绳上的年年落榜,最后只能悬梁自尽的穷酸秀才的鬼魂而已。这可能是银幕上最善良,最可爱的鬼了,他从不害人,还帮助校园女生改掉坏毛病,树立自信心,而自己最终也苦尽甘来,投胎转世。这个系列轻松诙谐,特别是《开心鬼放暑假》一片,完全就是青春校园喜剧的模式。而02年的《九个女仔一个鬼》便是该系列的重拍版!
总的来说,除了《灵气逼人》等极少数鬼片外,八十年代香港银幕中的鬼的确没什么值得可怕的,特别是徐克的《倩女幽魂》和关锦鹏的《胭脂扣》,一动一静,居然塑造了香港银幕上最著名的两个女鬼形象——小倩和如花,一个美艳动人,一个楚楚可怜,和恐怖完全沾不上边。而《倩女幽魂》中对人鬼恋的塑造成功,又引发了一批跟风作品,如《鬼新娘》、《画中仙》、《追日》、《千年女妖》等,但无论是制作水准,还是票房成绩,都不能与《倩女幽魂》相提并论!
二、九十年代——开始真正吓人:
九十年代初是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由于新武侠、赌片、无厘头喜剧等类型片种的盛行,鬼片已经被挤到了非常边缘的位置。还好有人始终在坚持,比如说钱升伟吧,就几乎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七月十四》、《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二月三十》、《七月十三之龙婆》、《四月四日》、《七月又十四之信不信由你》等“数字系列”的鬼片,往往以警察办案时发现离奇鬼怪事件为故事框架,然后渐渐知道鬼的来历,进而引发出一段对友情、亲情或者家庭的煽情怪谈来。影片一改八十年代鬼片的轻松幽默,严肃地对某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而且情节紧凑,注重对恐怖气氛的营造,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光线效果来突出鬼怪的恐怖。值得一提的是,《七月十三之龙婆》中龙婆的扮演者罗兰,竟凭借龙婆这一角色深入人心,此后经常扮演厉鬼婆婆或捉鬼婆婆,成为香港当仁不让的鬼片天后!
主流影人也并没有完全脱离鬼片的创作,1995年的《回魂夜》便是刘镇伟为周星驰量身定做的鬼片。影片充分发挥了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将一个简简单单的捉鬼故事变得热闹非凡,笑料不断,特别是最后长达半小时的捉鬼大戏,编排极为紧凑,也混杂了多种类型元素,充分展现了创作人员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港片“尽皆过火,尽是癫狂”[3]的特点。虽然影片夸张火爆,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男女厉鬼都被设为生前虐待老人的恶公恶婆,而对精神病院中数位学术怪才(包括片中周星驰本人)掠影般的展示也影射了这个社会“埋没人才”的普遍现象!
每逢电影业萧条低迷之际,恐怖片便会大行其道。随着港人对九七临近的恐惧心理和港片市场的日益不景气,鬼片又渐渐展露头角,再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九十年代后期,南燕的《阴阳路》系列,钱永强的“夜半几点钟”系列和王晶监制的《怪谈协会》便以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引起了观众对鬼片的再度关注。有的时候,三个故事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完全可以独立成章,但每个故事短小精悍,相当于以往许多口头鬼故事的银幕再现,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可以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恐怖气氛,最后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局,让观众真正感觉到心里发寒。其中《阴阳路》系列从1997年开拍至今,已经拍摄了十九部之多,但从第七部开始便放弃了三段式的结构,制作也越来越粗糙,越来越不负责,最后干脆用DV拍成电视剧的模样,实在是惨不忍睹!
1999年的《山村老尸》可谓这个阶段鬼片的集大成者,倒不是说影片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无非是冤鬼复仇的老套故事),而是说影片对恐怖桥段的设置很能抓住观众的接受心理,比如主人公经常猛一回头出现的煞白鬼形象,就足以吓你个措手不及,再比如“小——强——小——强——”的声音从遥远的天际缓缓飘来,会听得你毛骨悚然。所以本片是一部纯粹为了恐怖而恐怖的鬼片,它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的配乐、色彩以及导演对气氛那恰到好处的掌控,有的时候甚至能让你感到绝望。就连影片的结尾都是一个颇具鬼意的画面,即在野外寒冷的水潭中,女鬼的手缓缓伸出水面,妖袅的粤调响起,再次冲击你那脆弱的神经!
三、新世纪——继续求新求变:
新世纪初的香港电影持续走低,不少类型片种都产量稀缺甚至濒临消亡,可鬼片却呈现出相反的走势,连许鞍华和陈可辛这样的大导演都分别推出了《幽灵人间》(《鬼味人间》也是许鞍华监制)和《三更之回家》。2002年更是被称为鬼片年,全年鬼片不断,既有《见鬼》、《异度空间》、《三更之回家》这样偏重心理表现的严肃鬼片,又有《Office有鬼》这样延续“阴阳路”三段式结构的喧闹鬼片,还有《我左眼见到鬼》、《九个女仔一个鬼》这样披着鬼片外衣,实则浪漫爱情片和校园喜剧片的伪鬼片。一时间银幕上鬼影憧憧,热闹非凡!
“世间本无鬼,皆是心魔作怪。”罗志良的《异度空间》便将鬼深入到人的内心,探讨罪与罚的命题,表面上的病人是林嘉欣,实际上更为严重的病人却是身为心理医生的张国荣。影片中其实并没有出现以往鬼片中活生生的鬼形象,所谓的鬼只不过是两人内心中的病痛在物理空间中的投射而已。影片的最后,折腾了一夜的两人深情相拥于天台上,开放的空间让他们一扫内心的阴霾,驱散了盘踞在内心多年的心魔。而同为年轻导演的郑保瑞,却不愿给出这么光明的结局,在他的《恐怖热线之热血青年》中,传统鬼片“人胜鬼”的结局被“鬼胜人”所代替,三位好心捐血救人的青年,竟招致被救之人女友鬼魂的忌恨,将他们一一杀死,给出了一个无比绝望的结局,全片始终笼罩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可谓香港电影史上最为灰暗的鬼片。郑保瑞在影片中充分体现了自己“鬼片作者”的特质,可惜再好的“作者”被主流体制收编后,都会逐渐丧失作者的锐气,03年为英皇拍摄的《古宅心慌慌》虽有青春偶像Twins加盟,也多了不少插科打诨的喜剧桥段,最后更是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但喜剧气氛冲淡了恐怖气氛,使得整个古宅阴谋的设置有些自圆其说的味道,艺术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来自泰国的彭氏兄弟凭借《见鬼》一片迅速窜红,接下来又陆续推出了《见鬼2》和《见鬼10法》,从而形成了一个“见鬼”系列。他们虽然另辟蹊径,打破原有香港鬼片的公式,在演员选择、情节构造和场景设置上都采用了跨地域,跨文化的方式,但其中仍不乏香港本土俗套的鬼故事元素,比如《见鬼》中索要成绩表的男孩鬼魂和舔叉烧的长舌鬼,还有《见鬼2》中的一条辫子女鬼,以及《见鬼10法》中人间和鬼界的阴阳通道(《倩女幽魂》和《追日》中便已出现过),为的就是讨好香港观众,在香港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06年他们更是凭借《鬼域》一片打造鬼片新篇章,影片采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创造出一个瑰丽奇异的鬼域空间,颇具好莱坞大片的气势,在港上映之后不仅口碑不错,票房也很快突破千万,成为当年十大卖座片之一!
可惜的是,07年的新片《森冤》就在追奇求新的道路上走得太过,结尾处居然出现了外星人的飞船,而森林里此前出现的一切超自然现象也是外太空来客所为,如此荒诞的结局,显然将观众忽悠了一把。看来香港鬼片要想继续发展,还是要在传统和创新中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一味地求新求变,最后得出的结果只会是四不像!
四、鬼肖“百”态:
1、冤鬼怨鬼:
“我就是要讨一个说法。”许多鬼生前都是含冤而死,死后冤魂不散,为了讨一个公道而大开杀戒,让活人为她(他)陪葬。最典型的莫过于《山村老尸》中被其夫设局害死的粤剧名伶了,死后得知真情,冤魂不散,三天内害死该村66条人命。多年后女鬼的尸骨被抛入山边的潭中,她又继续利用潭水害人。看来这些冤魂死得真是太冤太惨,始终都无法平息心中的怨气!
2、厉鬼恶鬼:
恶人死后自然也就成了厉鬼恶鬼,比如《回魂夜》中的那一对虐待老婆婆的恶夫恶妻,其中恶妻还在半夜12点整穿红衣自杀,结果变成了法力高强的厉鬼,回魂夜那天气势汹汹地杀来,不杀个尸横遍野誓不罢休!
他们还未出生就被人工流产扼杀于母腹中,于是就没有得到正常人的生命,只能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空间当中。比如《香港第一凶宅》中那个未生女胎的幽灵,就是要报复自己狠心的“母亲”;而《鬼域》中被女作家徐寻打掉的女儿,则在鬼域空间里以德报怨,为自己的“母亲”指引迷津,最终让徐寻悔恨不已!
4、开心鬼:
八十年代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就为我们奉献了香港鬼片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开心鬼形象,虽然生前的他难取功名,穷困潦倒,但却并没有带着一股怨气报复现世活人,而是同校园女生一道打闹玩耍,并帮助她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的价值,自己也投胎转世,重新做人!
5、鬼上身:
鬼上身的情形在香港的鬼片中更是屡见不鲜,被鬼上身之后的你立刻成了它的傀儡,意志和行为完全不受自己控制,莫名其妙做下许多荒唐可怕之事。就连《我左眼见到鬼》这样的“伪鬼片”之中,都出现了贪吃鬼上身瘦骨妹,狼吞虎咽大吃特吃的情景!
6、人鬼恋:
《聊斋志异》中女鬼和书生的恋情在香港银幕中被发扬光大,于是便有了《倩女幽魂》以及它的一系列跟风之作。片中的女鬼不再是青面獠牙,面色惨白的可怕形象,而是统统以美女面目示人,同男主角邂逅之后很快便发展为一段凄美而又浪漫的人鬼恋!
7、鬼之命门:
很多鬼虽然神通广大,但也和那些连铁布衫金钟罩的人一样具有自己的命门。一般来说,鬼都怕阳光,只能在夜晚出来兴风作浪,一见阳光便魂飞魄散。还有的鬼怕法术,怕咒语,怕金粉,怕佛祖,怕金刚圈等神圣物品,这也证明了在传统鬼片中,鬼只是个妖邪的东西而已,人定胜鬼,才特意给它们设置了命门。但也有鬼是没有命门的,或者导演根本没有去刻画它的命门,比如《恐怖热线之热血青年》中那个的女鬼,她想你死,你怎么躲也躲不了!
[1]香港影评人吴昊先生语录
[2]《惊声尖叫——香港恐怖片发展流变》(2006年《香港电影双周刊》)
[3]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婆一鬼一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