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审判者怎么无视定点瞬是用机械吗

当前位置:
>>>>>>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
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
(此文原载于《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摘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 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中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并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在其中期,他重新厘定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批判现代性日常生活现实的哲学范畴体系与社会学方法,确立了日常生活作为&层次&或&平台&而存在的理念,描绘了一幅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理想相区别的&瞬间的星丛&图景。而在其晚年他则又提出&节奏分析&思想,认为现代日常生活是包含着诸多对立的二元节奏:重复与差异、机械与有机、发现与创造、循环与直线、连续与中断、异质与量化&&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瞬间节奏分析
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俄国文学理论大师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思想命运时曾这样写道:
&一个人的声誉史是一部各种分歧的记录书。某个人的所作所为与世人对他的看法之间,彼此总是相去甚远。这些分歧有的是时间上的,例如对维科的迟到的&发现&;有的是空间上的,例如杰克&伦敦在美国地位平平,在苏联却声名显赫。&而米哈尔伊&巴赫金()在自己的祖国苏联长期默默无闻而在西方却名声鹊起。
本文所专论的法国经典理论大师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其身后二十年也经历了类似的起伏命运:即从一度近乎默默无闻到向法国经典理论大师地位回归。正如一位来自法国的列斐伏尔研究专家特里比什(Michel Trebitsch)所说: 1980年代列斐伏尔在法国影响降至低点,当时阿尔都塞主义盛行理论界,而1991年他逝世那年,他的《空间的生产》(1974)一书的英译本的出版则是一个拐点,旋即在西方英语世界引起了社会理论的后现代地理学转向或空间化转向,即&列斐伏尔转向&。这种法国理论外销大获成功的现象促发了法国本土对列斐伏尔的重新重视与重新邀请。也就是说列斐伏尔重新进入法国经典理论大师的行列。&一个典型的&法国理论&现象是,法国仿效英美世界的&空间化转向&,出现了一幕将列斐伏尔主义再进口回法国和再本土化(reacclimatization)的景象&。
自从《空间的生产》(1974)发表以来,在西方英语学术语境中出现了三次研究阅读列斐伏尔的星群(constellations):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哈维发起的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索亚所发起的后现代地理学研究,将列斐伏尔的思想引入到空间文化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语言学转向领域,而第三次阅读也就是新世纪以来的对列斐伏尔阅读则更加经验化,且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全球化、城市化、国家空间、节奏理论、建筑学,乃至于女性主义问题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论国内学界着墨较少的列斐伏尔中后期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中的&瞬间&与&节奏分析&概念。
二、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列斐伏尔是20世纪蔚为壮观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转向的奠基人。如果列斐伏尔能够和阿道诺、布洛赫、卢卡奇或马尔库塞等相提并论或比肩而立,而成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家之一员,这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他的皇皇巨制《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在某种意义上,列斐伏尔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为日常生活批判哲学进行辩护、呼吁的一生。从主题上说,这项辩护与批判工作由三个递升的逻辑过程所组成。首先是主张,历史上那些被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思想史、哲学史所遗忘的日常生活需要关注与批判;其次是指出,当下已经被密不透风、完美无缺的消费体制所套牢与侵蚀的日常生活需要批判;第三是强调,眼前被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专家技术体制、符号体系所精心规划与制造的日常生活需要批判。
早期日常生活概念:&剩余与总和的辩证法&。《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1947)的任务就是为久被遗忘的日常生活而进行辩护。为了向世人证明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合法性有效性,列斐伏尔强调,日常生活乃是我们辩证地批判进入到最深刻的最直接的外部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汇聚地。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欲望的所在地与入口处。人们的各种权力潜能都由此而形成而发展和具体地实现。这也正是他对日常生活概念基本内涵的初步阐述:
&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剩余物,&&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来的&鸡零狗碎&, 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处,是它们的纽带,它们的共同的根基。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一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体现出来。&
中期日常生活概念:从总体性的混沌到临时性的微观层次。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1961),列斐伏尔提出这样一个核心观点:现代社会与日常生活世界并不是现成的一成不变的、本质统一的、似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需要从多种方法论视野加以把握的流动的总体性世界。日常生活不再是传统社会或近代社会意义上的一个本真与基础的领域,而变成了一个个无底的、旋转着的层次,是社会现实中的一种临时性的、关联过程中的层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日常生活可以被界为社会实践总体中的一个层面,而不可能是全部。既没有统一的现代社会,也没有统一的日常生活世界。只有从方法论的、特殊而临时的视野,从个体人的临时处境中把握到的多样可能性现实。换言之,不同的阶层人们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日常生活的感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位置,还有他们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是各不相同的。
从这样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来看,一个家庭主妇与一个社会女性,一个工具制造者与一个数学家的生活处境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一个家庭妇女一天到晚泡在日常生活之中。数学家们才能够逃脱大部分日常生活,而沉醉于专业化活动之中。专业化程度越高的人离日常生活越远,他就越迫切地想回到日常生活过一个完整人的生活。这就是说,现代日常生活存在着如下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社会低层的人整天泡在日常生活之中,而另一部分所谓的高级阶层人物则没有任何日常生活感觉。生活在社会优位的人们的问题是,他们被线性的时间所操纵,生活是单线性的,彼此间没有关系。而生活在社会劣位的人们,实际上也是身在庐山而不知日常生活真面目。这是一个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世界。上层生活是高度符号化抽象化的,低层的人生活得软弱但有柔软的韧性。他们基本上处于传统的节奏之中,是一种生活圈子狭小的匿名的生存。而上层的人则人有更多的开放性开拓性奇遇性,但他们面临着失去自我的危险。他们有时是抽象有时是人为的矫揉造作,另外一些人则是处于漫无目标的优雅状态。
后期日常生活概念:节奏、空间与社会的邻近时-空关系。事隔34年之后,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1981年)一书的导言中,把他早期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概括为以下诸多要点:
第一,由于日常生活是以人的活生生的身体作为载体对世界万物之依赖与吸纳为先决条件的,所以它首先是一种既不同自然时空也不同于心灵时空的独特的身体实践时空。
第二,日常生活是任何理性方法论都无法还原与消解的理性与感性混杂物、沉淀物,我们既不要贬低抛弃它,也不可高估它。
第三,相对于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专业化、局部化、碎片化社会分工活动而言,日常生活既是这些活动的产物,又是任何这些活动所无法涵盖的剩余物。就此而言,日常生活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的总体性产物。&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者和日常生活作为产物彼此显现着对方& 。
第四,日常生活既是一个永恒轮回的即重复与循环的时间与过程,也是直线性的即不断发展的时间与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两种特征迥异的重复性时间形态的混合物。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循环性重复性的时间周期,而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强调它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事实上,日常生活的自在的永恒的重复循环节奏永远不可能被历史进步的线性过程所取代,正像生活的自在的差异的质不可能完全被消解为单纯的量,犹如使用价值不可能被交换价值所取代,&物&不可能被纯粹的&关系&所取代一样。
第五,日常生活还可以被看作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汇聚地、混合物。正像社会劳动创造交换价值一样,一定的非劳动活动(诸如休息、节日、私人生活、休闲等等)则享受使用价值。非劳动时间构成了社会时间的一部分。非劳动或者毋宁说非劳动时间和劳动一样构成了生产方式的一部分。它意味着一种经济,首先它是一种消费时间,其次大量的剩余价值和产品都是由这种非劳动的活动为基础的,包括旅游、休闲工业,演艺界作秀行当,文化与文化工业等等。因此,日常生活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时间类型,诸如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简而言之,在现代社会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先性,也决不意味着使用价值完全被同化为交换价值。
第六,日常生活是需求-欲望-愉乐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体,这个动态有机体是不可分割、彼此依赖的统一体,劳动离不开非劳动,交换离不开使用。在消费主义时代尚未到来的情况下,日常生活都是如此。
第七,日常生活还表现为一系列时间与空间距离关系:亲近与邻近,或者相反疏远与遥远的关系。其中包括个人与团体(诸如家庭、作坊、公司)间的毕生关系,还有人的身体与自然时空寒暑往来、周而复始的循环交感关系。
第八,日常生活作为社会时空关系还包括宗教、世俗生活、地域性关系等等。一方面日常生活表现为节日与娱乐,另一方面则是非节日的与严肃的生活事务。这两者有差别但并不是一种分化。虽然节日有别于日常生活,它那盛大的庆典狂欢场面,它那庄严神圣的祭祀活动会暂时把日常生活置于身后,但离生活并不遥远,并不是高距生活之上的另样的超自然生活。而毋宁说,节日是把碎裂化的日常生活重新融为一体的、放大了的日常生活。
对于列斐伏尔而言,日常生活批判总是可能且必要的,首先是因为,近代认识论与历史观哲学的局限性需要一种总体性的反思与超越。其次是因为,任何具体的历史政治美学希望总是不能代替生活本身希望的。任何制度层面上的政治和经济社会变革以及重建和设计方案,对于日常生活问题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只能通过日常生活自身来解决。正像马克思当年说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压迫的最低层所以也是社会革命与解放的最激进最坚决最可靠的主体力量;列斐伏尔也认为,正是由于日常生活已经成为现代性压迫最深重的领域,也是现代性最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日常生活倒成了总体性解决与解放现代性的革命策源地。现代性的希望在于从平庸无奇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的革命与艺术狂欢节。
二、&诗性的瞬间&:日常生活革命新理想
瞬间的诗性意义。如果说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列斐伏尔的革命理想是一种让日常生活成为节日的艺术想象,第二卷的理想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瞬间& (moment)。早在1959年他的自传体著作《总和与剩余》中,列斐伏尔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极其关键的概念。他当时将瞬间解释为&短促而决定性&的感觉(诸如狂欢、愉快、投降、反感、惊讶、恐惧、暴虐),它们在某些程度上似乎是对日常生活生存中潜伏着的总体性可能性的一种揭露与启示。这样一些运动是转瞬即逝的,而会被人们毫不在意地忘记。但在其转换过程中所有的可能性的方式&&经常是决定性的,有时是革命性的&&既尚待发掘也尚待达到。&瞬间&被列斐伏尔构想为各种破裂的交汇点:可能潜能的剧变与一种强烈的悦乐。
列斐伏尔的瞬间理论直接来自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布赖东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诗学革命理想。首先,超现实主义与达达运动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哲学产生的最持久强烈的影响是&在场的瞬间&(moments of presence)概念,由此形成他毕生的日常生活批判的最高理想&&瞬间就是超凡脱俗的那一时刻,就是打破诗创与生活的僵硬界限而使日常生活获得解放的特殊时刻。瞬间绕过了世俗世界的法律规范,而向日常生活的界限发起了挑战。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层层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耀眼夺目的灿烂阳光。瞬间性不在日常生活之外或世俗世界之外,并不是超凡脱俗而是那个从平凡中脱颖而出的。瞬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拯救:&日常生活=单调性&在场的瞬间&。
其次,列斐伏尔的瞬间概念是对上世纪初法国哲学泰斗柏格森著名的&绵延意识&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的结果。众所周知,柏格森的整个哲学有很强烈的二元论色彩,他的系统中各方面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对立出现,如动与静、内与外、精神与物质、生命与机械、绵延与空间、自由与决定等等。但根本的观念对立是物质与生命。但唯有生命的冲力,创化的活动才是实在,是本体与真我,而精神、生命、绵延、自由、交融都是本体的异名或形容。柏格森所谓&真我&,也即真时、本体、他的纯粹的绵延。因此本体也者,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内心意识生出的纯质的结晶。颇有些&神无方而易无体&、&以未济终焉&的道学派头。故而这种本体论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的色彩。柏格森的绵延有两个意思,一是同性同类的绵延,指单纯的时间底延续。第二个意义上是异质性的绵延,就是许多不同的刹那/瞬间汇在一起,互相贯通,如现在,则过去的一切都累积在现在里面,将来的一切希望一切发展都蕴藏在里面。这才是柏格森意义的真正的绵延。柏格森的绵延意识最大的问题是在他的哲学中没有永恒,他不认为从整个的流变中可以跳出任何的刹那/瞬间出来。柏格森与黑格尔的区别在于,黑格尔主要的还是在求出有机全体的节奏,所以他是&入乎其内,超乎其外&,终于还是要加以扬弃,以求宇宙间的大经大法。柏格森则不然,他要投身于事物之中,和事物一同经历变化的途程。他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进入了神秘的精神境界。到此为止,他不想再跳出来了。他只想&入乎其内&而不想&出乎其外&。
列斐伏尔在他的《总结与剩余》一书中回顾自己青年时代形成瞬间这个哲学观念时,曾经指出:在年,给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伤害最大、因而我们最恨的思想家就是这位来无影、去无踪的柏格森。在列斐伏尔看来,柏格森的绵延时间意识概念是乃是一种被神秘化与强化的抽象的进化论,是把时间线性化与同质化了。而革命的本质方面则是&非线性的时间&,是挣脱历史进化过程之后的一种非连续的、特定的时间-空间在场。革命的瞬间是超乎历史之外的诗性空间,而不是停留于历史进化长河之内的。
第三,列斐伏尔的瞬间理论也与他同时代的许多重要思想家具有高度的互文性。实际上,在现代思想史上能与列斐伏尔这样边缘性的思想大师相提并论者,不仅有俄国的巴赫金,而且还有其祖国的巴什拉尔,当然也包括同样深受超现实主义诗人波德莱尔与布赖东影响的那位现代大街上的浪子本雅明。&&他们都是在诗与科学之间的哲学领域里进行探索的田野式考古式思想家。列斐伏尔晚年越来越公开地承认自己是深受巴什拉、巴赫金以及本雅明诸公的深刻影响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批判平台上的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的。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的感性认识形式,而不是先验的逻辑。他们的共同点,一个是对抽象的科学时间之外的诗性的瞬间的发现和对柏格森式的绵延性生命时间概念的超越。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对近代抽象空间的超越而完成的对诗性的空间的发现。
诗就是瞬间的形而上学。瞬间是一种垂直的时间、一种复合的创造性时间、一种类似于本雅明的星丛化的时间。列斐伏尔认为,人类的生活之基本性与独特性莫过于它源始于一种生活与自然天性:人的斗争、游戏、食物、爱与再生产,休息等。而要将动物与人区分开来就必须采取一种瞬间性的观察与分析。一个社会的个体的人,与动物之区别不是一种领域,而是一种瞬间。瞬间是多种多样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时刻。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娱乐游戏的瞬间。其次是近来才出现的休闲的瞬间。第三种是正义的瞬间或末日的审判。第四种是诗性的瞬间。其次,&每个瞬间都是一个局部的总体,是对某个总体(全局性实践)的反射或折射,包括社会与其自身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的人与自然(即其天性和其周围的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瞬间概念打破了以往所谓社会与自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森严壁垒,&瞬间是各种社会关系和个人意识的形式,也是交往的形式。&因此,&各种瞬间首先表现为形形色色的社会学的现实&。
瞬间的基本特征。那么,我们如何和为何能把任何一种活动或状态视为瞬间呢?换言之,衡量瞬间的标准应当是什么呢?
首先,瞬间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时间结构与实践过程。(1)、瞬间是由这样一种选择所构成的,也就是通过选择将其从一种混沌与含糊中脱离开,从一种原初的模糊性中摆脱出来。天然的或自发的(动物或人类的)状态除了含混与模糊什么也不提供。瞬间是包含于日常生活深处多种可能性的胚胎形式。
(2)、瞬间具有一定的特殊的绵延性。这种绵延方式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和谐的而线性的过程,也非完全断裂式的。它有自己的历史。在此意义上瞬间好像是囊括了所有类似性与差异性的浓缩。
(3)、瞬间具有自己的记忆。当我们置身于瞬间时,我们便会需要一种特殊的回忆。
(4)、瞬间具有其内容。所有的瞬间内容均来自于日常生活。瞬间部分起源于、也只能部分地起源于它的周围环境内容。由于其环境的偶然性及同时的延续性,瞬间也就具有了某种受命与必然性意义上的紧迫感。(5)、瞬间相应地具有其形式。瞬间不仅具有其形式,而且就是这种形式,如游戏规则。它创造了某种既是主观的(个人的与集体的)又是客观的(社会支配的)时间与空间。
(6)、任何瞬间都成为一种绝对。它将自己确立为一种绝对。它的责任就是使自己成为绝对。瞬间是一种创造与自我毁灭的激情。&瞬间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所谓不可能的东西变成了可能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规则。这就是可能/不可能的辩证运动的开始&。
(7)、因为要解除日常生活的异化,瞬间就必须将自身异化与绝对化,使自身成为一种极度的癫狂。而就其是异化的与被异化的这一点而言,瞬间具有一种特殊的否定性。它注定是要失败的。瞬间是日常生活深处的崇高与悲剧的浓缩展现,是尼采意义上的生命的&永恒轮回&的悲剧。
瞬间与日常生活。总之,瞬间既能也不能哲学地规定,既是又不是一种本体论。瞬间这个理论无法被纳入到任何一种哲学范畴之中。它是存在主义的吗?既是也非。这个理论具有一种实践的鹄的,一种追求胜利的权力意志。瞬间总想成为完全自由的存在。因而,&我们将瞬间称作是为了达到某种可能性的完全实现的企图。&
其次,瞬间只能通过其对立面即日常生活,才能得到理解与体现。&瞬间不能通过、也不能在日常生活之中加以规定,但它又不能脱离开或外在于日常生活而得到规定。它赋予日常生活一种特殊的轮廓。但如果脱离开日常生活的混沌的原料,这种形式便是空洞的。瞬间向一片混沌模糊的世界投射出一种秩序。但就这种秩序本身而言,它是无效的、毫无目的的和孤立无援的。瞬间不会凭白无故地出现于某时或某地。它是一种节日,一种惊奇,但不是一种奇迹。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单调无奇之中,瞬间才有大显身手的地方与舞台&。反过来说,日常生活也只有在瞬间时,才可能作为一个总体性呈现与得到理解。平时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混沌而不是一种层面。所以,瞬间将自身体现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复制,是悲剧维度的放大。日常生活是一种自然朴实的土壤,在其中瞬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然、日常生活与瞬间是三个具有本体论差别意义的等级,依次一个比一个有秩序。哲学的任务与重要性在于解决这样一个根深蒂固而古老的问题冲突,即日常与悲剧、平凡与节日的矛盾。
三、 &节奏分析&:日常生活批判的最后乐章
按照某些学者的看法,列斐伏尔中后期的日常生活批判,一方面坚持&外向性介入&的社会学分析立场,即直接面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实;另一方面又&内向性&地关注节奏、节日、身体等文化理论问题。对于前一方面笔者此处从略。就后一方面而言,列斐伏尔中后期和晚年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其独具特色的关键词除了这里重点分析的&瞬间&之外,还有&诗性实践&、&元哲学&、&历史的终结&、&现代性的终结&,特别是&空间&、&身体&与&节奏&等等。空间问题将在本章第六节进行系统分析,限于篇幅,这里只能简单地阐述一下列斐伏尔晚年重点研究的&节奏分析&(也可译作韵律分析)(Rhythmanalysis)问题。大致上说,列氏对节奏问题的关注初见于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1962)和《元哲学》(1965),在《空间的生产》(1974)和《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1981)等著作中逐步得到了清晰地阐发,而到了他的生命最后阶段才得了系统全面的表述,这就是被称为《日常生活批判》&第四卷&的《节奏的分析要素:节奏分析知识论导论》一书。
节奏分析的概念与哲学研究最早是由巴西哲学家罗西欧&阿尔伯托&多斯桑托斯(Lucio Alberto Pinheiro dos Santos)在1931年作为一个心理学理论原则而提出来的。他相信可以通过节奏分析来医治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致性格冷漠的人的疾病。后来法国科学哲学家巴什拉尔接受并进一步阐述多斯桑托斯的这种节奏分析方法,并把它视为一种基本的诗化哲学方法。列斐伏尔估计是受到巴什拉尔的影响而把节奏分析扩展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心理批判方法。
《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两种时间节奏概念。其实,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列斐伏尔由于深受超现实主义文学与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文学影响,就曾深入研究过时间性概念。他把近代钟表时间与生活时间相区别,并开始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概念与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区别开来。他的时间概念与其说是马克思-黑格尔式的直线性的目的论进步论概念,不如说近接近于尼采式的变易与循环。列氏对近代抽象的计算时间的批判与其对近代以来的笛卡尔式的几何学空间概念的批判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至早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列斐伏尔便提出,&让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日常生活。这就是直接地与自然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轮回循环节奏&。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这种循环的时间节奏与生命的节律主宰着人类的生活:社会的人还尚未控制自然,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从中脱离出来。他的生活从生到死还是由一系列的循环节奏所构成。每时每刻、每日、每周、每月、每季每年皆按照一种严格的规则的轮回运行。这使得万物按照宇宙的生命法则而生存,它的最高级表现就是尼采所说的大年。城镇乡村的人们皆按照自然的法则而不是个人的生活节奏而行事的。
列斐伏尔的节奏概念可以概括与简化为如下诸多的二元对立:
重复与差异
机械与有机
发现与创造
循环与直线
连续与中断
异质与量化&&
循环节奏包括几个特征。一是无始无终:每个循环由另外一个循环派生被又被其他的循环过程所吸收,循环时间不排除重复的活动,循环本身就是一个重复。不过在循环时间中重复是从属于一种更加总体性的身体节奏,它支配着手与腿的活动。其次,这种节奏不排除排列与计算。有一个数字居于优先地位这就是&一打&或&十二&。第三,真正的循环往复没有一个是准确地回到出发点与自我严格复制的。没有绝对地回归与重复。最后,循环与宇宙时间一直都保持某个神秘的魔幻的主体与宗教代理者。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直线性时间取代循环时间是工业社会才有的突变。直线时间既是连续的也是非连续的。但无论如何循环时间并没有消失。它们继续存活着。绝大多数的生理生命与社会生活时间仍然处于宇宙的循环节奏之中。即使是不夜城也仍然在深处保留着生命的本真的时间节奏。无论工业文明如何高度发展,人们的饥饿休息睡眠与性欲仍然注定还是与循环的生命节奏相关联的,虽然有着强烈而顽固的生命周期的。
总之,&日常生活批判研究现代工业社会的线性时间范围内的节奏时间的持续性。它研究循环时间(一种非理性意义上的以及仍然是具体的自然),与线性时间(被掌握的理性的以及抽象的与反自然意义上的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它观察分析这个有缺陷的与不安宁的、但仍然未知与很可被理解的相互作用的产儿。最后,它将思考作为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结果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潜在可能的变形&。借用后来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话来说,在列斐伏尔那里,日常生活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的单调乏味的机器般的有节奏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另一个是古代社会的充满着具体而丰富意味的每日生活 (daily life)。
&空间研究&与&节奏分析&:晚年列斐伏尔的两个视角。&节奏分析&(rhythmanalyse)一词是列斐伏尔于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第一次提出的,那时他便说,一种&节奏分析&可看作是对《空间的生产》的阐述的&一种润色&或补笔:&一种&空间-分析&的方法会融合从而也会包含一种节奏分析的思想&&即一种可望最终触及空间生产的阐述的思想&。有许多学者以为,以《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化转向&为标志(详见本章第六节),晚年列斐伏尔放弃了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以及历史时间问题的关注,而实际上正如另有学者所说:&列斐伏尔并没有用一种空间性来取代时间性分析;而是思考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重思了这两个概念。要害之处在于要牢记,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思考,而决不能把其中的一方面归结为另一方面。空间与时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因此,重思空间与时间,对于理解整个研究计划具有本质意义。&总之,所谓的&空间本体论转向&只是一个神话。实际上,列斐伏尔晚年对空间与时间的重要性几乎是等量齐观的。他的思想主题除了&空间的生产&外,还有&时间节奏的分析&。列斐伏尔的归宿,仍然是一个关心全球性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与国家解放的可能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
《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预告了节奏分析的研究计划。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批判》三卷本出齐的记者采访。在这次谈话中列氏讲到了《日常生活批判》三卷完成后,将转向对时间问题研究,即节奏问题。
事实上,《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导言中列斐伏尔已经把节奏问题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而突出的问题:日常生活既是一个永恒轮回的即重复与循环的时间与过程,也是直线性的即不断发展的时间与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两种特征迥异的重复性时间形态的混合物。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循环性重复性的时间周期,而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更强调它的线性发展的过程。而事实上,日常生活的自在的永恒的重复循环节奏永远不可能被历史进步的线性过程所取代,正像生活的自在的差异的质不可能完全被消解为单纯的量,犹如使用价值不可能被交换价值所取代,&物&不可能被纯粹的&关系&所取代一样。
节奏分析:列斐伏尔哲学的最后乐章。当然,如前所述,列斐伏尔对节奏问题的研究这是他的生命最后阶段的核心事业。他与其最后一个妻子凯瑟琳&雷居利埃(Catherine Regulier)合写的论文《关于节奏分析的计划》(1985)与《节奏的分析要素:节奏分析知识论导论》一书(1992)这样指出:
究竟什么是节奏?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个词的含义。但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答案各式各样:&节奏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但却并不意味着它是&真知&的一部分&。对它的观察与规定是有巨大的差距的。因此,节奏分析的任务就是对它们进行区别和比较。节奏是一种重复,但并非任何一种重复均可称作是节奏。节奏要求一种差异化的时间,一种质性的绵延。节奏是差异的而不是机械的千篇一律。节奏是指社会时间实际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对节奏研究,乃是我们着手进行的日常生活研究的一部分。它是对日常生活研究某些方面的一种扩充。为了清楚地提出节奏问题,让我们再回到日常生活。对时间的切割包裹对时间的碎片化这种现象似乎是科学的描述,但却无情地牺牲掉了生活的丰富性。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化研究透明化的描述其实就是让日常生活碎片化。
现代的日常生活被抽象的同质的量化的时间所支配,被钟表与手表的时间所操纵。这种时间在钟表发明以后逐渐地在西方获得了主导地位。也成了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同质化的与非神圣化的时间,一旦它提供了一种测量工作时间的手段,便以获胜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这样一种历史时刻开始,时间变成了日常生活时间,让每天生活的其他方面均从属于工作的空间化组织:睡眠与苏醒的时间,吃饭与私人生活时间,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娱乐与悠闲,家庭关系。不过,日常生活还是被更大范围的生活节奏与宇宙的节奏所分割与充斥:白天与黑夜,每月与每季,以及依旧更加专门化的生理节奏。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结果在节奏之中相互作用而这些重复过程与同质化时间相联系。我们的日常生活研究已经指出了这种单调乏味的特征以及少有人知的循环与线性、节奏时间与突发性的重复时间之间的差异。这样一些重复是让人觉得腻味的、精疲力竭的与单调乏味的。与此同时的循环的轮回,则像一种事件或一种奇遇。日常生活研究向我们显示出社会时间为何与如何是一种社会产物。像所有的产品、所有的空间一样,时间也被切割成为一方面投入使用的的使用价值以及另一方面的交换价值。一方面是僵死的,另一方面则是活泼的。
列斐伏尔认为节奏分析需要研究的理论&要素&或主要问题是:
第一、当代日常生活日益趋向以时钟刻度为标准的抽象量化时间,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时间被高度标准化、同质化与碎片化了。第二、节奏分析不能仅仅以人的身体节奏为出发点,而应当把整个自然界的多种节奏纳入其中。自然的最高的节奏(isorhythm)是一种和谐的和声(harmony)。第三,节奏分析应当包括一种生物钟学(chronobiology)。第四,音乐与舞蹈构成了节奏的核心要素。第五,节奏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时间的调控,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的本质就是资本通过各种宏观与微观的权力机制而实现的对时间节奏、日常行为习惯的掌控。
列氏认为,节奏分析是以如下的一系列的假设为出发点:
首先,日常时间可用两种方式测算,一方面是基本的循环节奏的保持,另一方面则是时钟所表示的量化的机械重复。其次,围绕时间与时间的使用存在着一场残酷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中有让人感觉到特别吃惊的网格化现象。所谓的自然节奏可以因为许多原因而被改变。诸如技术的、社会经济的,例如为了激剧增长的夜生活需要而不断削减传统的时间历法,周七日礼拜休息日被说成是周末夜、发烧日。第三、被量化的时间从属于这个社会的非常广泛的法律。在时间被碎片化分割化的量化时间却显然规范统一化与巨型化。像空间一样,时间也被分割成为一些点被打成包切成块。包括各种各样的支理破碎的旅游、各种各样的工作,娱乐休闲。这里不再&有&时间去作什么事情,而只有&做&某些事情的时间。这种时间碎片化过程依然保留着一种森严的等级制,而工作依然很大程度上是事物的本质,尽管它被贬值。身心却没有了自己的节奏。
从这种节奏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白天时间&与时间的雇用按照一种社会的、性的与年龄的范畴加以征用。物体本身&没有&自己的时间,而只有使用与维修的时间。人们的就餐时间不再考虑到身体,而是社会的节奏要求。就人们的精力集中及其附带的活动(阅读、写作与分析思考)而言,它们也有自身的节奏,也有被创造出来的习惯。人的生物钟整个地都被这种工作节奏所打乱。对每天生活的节奏化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个人化的最内在的。而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最外在的。我们获得的节奏既是内在又是社会的。在现代世界中的每天,每个人在大约同样的时间做大约同样的事情。但每个人都是自个儿做事情。作为范畴或概念,循环与直线两个词表示着一种事实与现象的巨大的分裂。循环运动与过程,波浪式革命等难以数计,从微观生物到天文学从分子到星云,昼夜交替寒暑往来。心跳呼吸等等均如此。而线性时间则表示任何一种千篇一律现象。它们从时间的流淌过程中分离出来:发动机的噪声、滴水,汽锤。循环是一种更为普遍悠久的时间类型。从宇宙到地球整个大自然。可谓普天盖地随处可见。而直线性时间则是局部的,经常单调至极,令人难以忍受的。
在循环性与直线性时间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干扰一方压迫另一方,另一方反抗一方的关系。在工业社会直线性时间占主导地位,但两者之间经常是相互交融的。列斐伏尔强调,我们要居有享受时间,而不要切割支配时间。我们要让身体生命适应于自然的节奏循环而与之保持和谐关系。
总之,列斐伏尔的基本结论是:我们要着手节奏分析就必须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出发。想一下身体,你的身体就是由许多个节奏所构成的。你生活周围的自然环境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内在的节奏却不得不从属于大尺度的时空结构。但我们的耳朵、眼睛、手臂等等决不仅仅是登记与记录的消极工具。正如普罗泰格拉与马克思所说的,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其物质与精神的存在实际上是万物的尺度。我们的知识不仅与我们的身体构造相关,而且整个世界自身提供给我们的自然、大地、天空也与我们的结构相匹配。我们并不听命于康德式的先验认知范畴,我们的知识是由我们所掌握的工具与感官所调遣。这就充分说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节奏分析说到底仍然是诉诸于一种身体式反抗与革命。如果说在青年马克思笔下,人的本质即征服利用自然而自我对象化的生产过程;那么对于列斐伏尔来说,人的本质则是人的日常生活节奏与自然的节奏的和谐一致。青年马克思仍然坚守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论、近代理性主体哲学前见;而列斐伏尔则多少陶醉于个人的生存快乐巅峰和留连于天人合一式的真空妙有之中。马克思式&总体人&的解放期盼,早已被他偷梁换柱,变成尼采式的&超人&美学境界,即超越人与自然的僵硬对立的二元论认识论窠臼,而走向了挣脱一切理性羁绊的、&海阔天空我自飞&的理想境界。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问题研究&(11BZX005)阶段性成果。
Cf.Katerina Clark,Michael Hotquist,Mikhail Bakhtin,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84.中译本参看[美]克拉克、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语冰译,第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有关所谓从英语国家来看待的&法国理论&问题及其演变,可参看Francois Cusset,French Theory:Foucault,Derrida,Delueze et cie. Et les mutations de la vie intelletuelle aux Etats-Unis(Paris:La Decouverte,2005)
Henri Lefebvre, La production de &l& espace &(4th edition), &Ed.Anthropos, 2000;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Blackwell Ltd,1991
参看&Parcours et positions&,Annales de la recherch& urbaine,no.64,September 1994.Cite in Michel Trebitsch:&Preface:Presenatation:Twenty Years After&,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iott,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 ,New York,2005,pp.xxv
参看.Space,Difference,Everyday Life Reading Henri Lefevcre,pp.12-16,Edited by Kanishka Goonewardens, Stefan Kipfer, Richard Milgron, Christian Schmid,Rouledge ,New York,2008.
其中,关于列斐伏尔全球化思想研究最重要的近作是由尼尔&布伦纳(Neil Brenner) 与斯图亚特&埃尔登(Stuart Elden)为列斐伏尔的国家、空间与世界理论著作英译版选集联合撰写的长篇导言&国家、空间、世界:列斐伏尔与资本主义的幸存&(Cf.Henri Lefebvre,State,Space,World SELECTED ESSAYS,Edited by Neil Brenner and Stuart Elden,Translated by Gerald Moore, Neil Brenner,and Stuart Elde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nneapolis.London,2009.)而对列斐伏尔的城市理论、节奏理论问题研究则集中体现在Henri Lefebvre,Writings on Cities, selected,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by Eleonore Kofman and Elizabeth Leba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Henry Lefebvre Rhythmanalysis : space, time, and everyuday life ; translated by Stuart Elden and Gerald M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uart Elden. L New York : Continuum, 2004;Geographies of Rhythm:Nature,Place,Mobilities and Bodies,Editied by TIM , EDENSOR,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UK,2010以及由Kanishka Goonewardena,Stefan Kipfer,Richard Milgrom,Christian Schmid等集体主编的《空间、差异与日常生活》(Space,Difference,Everyday Life:Reading Henri Lefebvre,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8)一书中。关于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与建筑理论的研究的最新的也是最重要的著作包括上述的克里斯蒂安&施米德《城市、空间与社会:昂利&列斐伏尔与空间生产理论》一书(Christian Schmid, Stadt,Raum und Gesellschaft: Henri Lefebvre und die Theorie der Produktion des Raumes, Franz Steiner Verlad 2005)以及斯坦尼克(STANEK)所著:《亨利&列斐伏尔论空间:建筑、城市研究与理论的生产》(Lukasz Stanek Henri Lefebvre on Space:Architecture,Urban Research,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ory,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Minneapolis/London,2011)等著作。
其英译本分别参看Henri Lefebvre 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I, Introduction, 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Preface by Michel Trebtish, Verso, London, New York;Henri Lefebvre 2002,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II:Fondation of a sociology of everyday life,,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Preface by Michel Trebtish,Verso, London,New York.;Henri Lefebvre 2005,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n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Translated by Gregory Elliott,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New York.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iott,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 ,New York,2005,pp.41.
&总和&与&剩余&既是早期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形象说明,也是他对自己前期思想的一次著名总结的著作名称,参看列斐伏尔的《总和与剩余》一书(Henri Lefebvre,La somme et le reste,1959,ParisM&ridien Klincksieck,1989pour la troisi&me &dition)。
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life, volume I, Introduction; translated by John M with Preface by Michel. TVerso,London,New York 1991, p97.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1.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iott,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 ,New York,2005, pp.10-14.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iott,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 ,New York,2005, pp.11.
moment一词系列斐伏尔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时间阶段意义上的&环节&概念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上意义上的&总体性&范畴的&尼采化&改造。在不同语境中可分别译作&要素&、&因素&、&时刻&、&瞬间&、&环节&等。
Henri&Lefebvre,La Somme et le reste,pp642-55,Paris:Meridiens Klincksieck,]; from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pp166-176.
cf Afterword by David Harvey,. in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429.
Cf. Rob Shields, Lefebvre, Love and &Struggle, Spatial Dialectics, pp.61,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1999.
参看贺麟《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第20-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Cf. Andy Merrifield , Henri Lefebv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p.27-29,Routledge 2006.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66,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72,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73,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45.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47.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50.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48.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56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357
Cf.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p.69,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Cf.Henri Lefebvre: Rhythm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pp.viii,Translated by Stuadt Elden and Gerald Moore,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uart Elden,Continuum,London New York,2004.
Henri Lefebvre:Elements de rhythmanalyse:Introduction a la connaissance des rythmes Paris:Editions Syllepse,1992.英译本参看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Translated by Stuadt Elden and Gerald Moore,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uart Elden,Continuum,London New York,2004.
Cf. Space,Difference,Everyday Life:Reading Henri Lefebvre ,pp.147-148,Edited byKanishka Goonewardena,Stefan Kipfer,Richard Milgrom,Christian Schmid,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8.
Cf.Henri Lefebvre: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47,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 Verso ,London ,New York,2002
Henri Lefebvre and Catherine Regulier ,&The Rhythmanalytical Project&,in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p.9,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Cf.Henri Lefebvre: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48-49,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 Verso ,London ,New York,2002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 II,Fundations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49,Translated by John Moore,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 Verso ,London ,New York,2002
Cf. Anthony Giddens: A Contemporary of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lism,Vol.1 Power, property and the state,pp.154,by, THE MACMILIAN PRESS LTD,1981。
Cf.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p.405,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Ltd,1991.
Stu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vre: Theory and the Possible , pp.37,pp.169-170,Continuum Intl Pub Group,2004.
参看[法]列费弗尔《列费弗尔:研究日常生活的哲学家&&列费弗尔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载《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9期。
Henri&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rom Modernity to Moderism(Towards a Metaphilosophy of Daily Life), pp.11-12,Translated by Gregory Eiliott, With a preface by Michel Trebitsch,Verso ,London ,New York,2005, pp.10-14。
Henri Lefebvre and Catherine Regulier ,&The Rhythmanalytical Project&,in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p.191-9,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Translated by Stuadt Elden and Gerald Moore,With an Introduction by Stuart Elden,Continuum,London New York,2004.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0,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4,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3,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Cf. Space,Difference,Everyday Life:Reading Henri Lefebvre ,pp.150-152,Edited byKanishka Goonewardena,Stefan Kipfer,Richard Milgrom,Christian Schmid,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2008.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1,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2,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Henri Lefebvre : key writings , p.197-198,edited by Stuart Elden, Elizabeth Lebas, and Eleonore Kofman ,New York : Continuum, 2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审判者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