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林正英徒弟拍的电影张鸣路和林正英徒弟拍的电影和影有吗

李万春天堂纪念馆
天堂地址:/TT
天堂号:TT
本馆由于日创建 馆长:
查看会员当天祈福记录
天堂音乐播放器
 (1911年农历八月十二日&1985.9.14),京剧老生、武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艺术教育家。原名李伯,小名长顺,字鹏举,鸣举。曾用艺名客串李。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李万春的妻子李砚秀是京剧旦角演员。李万春4岁随父母迁居上海。6岁上学读书,不足五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他除了接受家传外,还先后受教于徐德增、于德智、崔凤鸣、项鼎新等老师学《珠帘寨》、《碰碑》、《洪羊洞》、《逍遥津》、《斩黄袍》、《状元谱》、《盗宗卷》、《乌龙院》、《辕门斩子》等。李万春七岁就在上海以&客串李&为艺名在白牡丹(荀慧生)主演的《三戏白牡丹》中首次登台献艺饰仙童,表演五子夺魁。自此随其父在班中借台演戏,8岁时便由其老姨陪同在芜湖、安庆、扬州、无锡、苏州,等地演出,后又随其父赴杭州演出,自此小有名气。其父好友中医赵安伯为其取艺名李万春,意在万古长春,曾演出《捉放曹》、《黄金台》、《打棍出箱》、《珠帘寨》、《摩天岭》等。从此他走上了辉煌的演艺路。载誉返沪后,其父为使他博采多学,广请名师授艺,从杨瑞亭学《战马超》、《战冀州》;从张德禄学《潞安州》、《汤怀自刎》、《驱车战将》;从何月山学《三江越虎城》、《长坂坡》、《金钱豹》;从张德俊学《花蝴蝶》、《四杰村》、《快活林》;从刘奎童学《追韩信》、《徐策跑城》;在马连良抵沪演出时,李万春深得马连良青睐,从马连良学《李陵碑》、《南阳关》、《打棍出箱》等戏,为他唱念功夫的发展起到了颇重要的奠基作用;并从应宝莲学了《目莲救母》,此剧虽为老旦戏,但剧中刘清提有接叉、摔踝子并从高台摔下的精彩武技。虽学会并未演出,后来将此戏传给了王鸣泳。艺成后随父由沪至津。
  十二岁,1923年9月李氏一门应斌庆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约到北京搭班,李万春三天打炮戏《战马超》(首场在三庆园与师弟蓝月春演出大轴)、《珠帘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艺精,而且扮相英武,嗓音响亮,口齿清晰,还善于表演,各有特色,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后随斌庆社赴济南演出,应邀的余叔岩演《八大锤》,让李万春饰陆文龙,这是余氏有意的提携,亲传了此戏,并收万春为义子。后让李氏全家迁入大吉巷余氏之房。从此他大红大紫,轰动梨园。他边演出边广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马连良、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戏后的总结指导,而且他文戏问艺余叔岩,武戏投师杨小楼,两位大师认真传艺,宠爱极致,均收认他为螟蛉义子。1926年李万春得到梅兰芳的提携,搭班梅剧团随同梅先生到沪演出《林冲夜奔》、《战冀州》等,更是受益匪浅,梅演《宝莲灯》,李万春曾在大轴演出《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享誉沪上,并得小达子李桂春青睐,将其次女纫秋(少春二姐)许与万春。1931年,他组成&永春社&挑梁自任主演,在京、沪以及济南、青岛、武汉、东北各地演出,大受欢迎,该年完婚,二李结为秦晋。除演传统戏外,他还不断排演独有的新剧目,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阴阳鱼》、《羊角哀》、《十八罗汉收大鹏》等。1936年,新华影业公司,为其拍摄了黑白有声京剧影片《林冲夜奔》。1938年,长子小春出生,并收姜铁麟为徒。1938年在其父支持下,在北京大吉巷8、9号(今北大吉巷19、21号)两四合院内创办科班,取鸣举、万春之号各一字定名&鸣春社&,该科班原计划招收鸣、春、佳、乐四科,实际只办了鸣、春两班。1948年报散,先后培养&鸣&、&春&两科学生如于鸣奎、马鸣喆、王鸣仲、王鸣泳、关鸣林、朱鸣秀、刘鸣才、刘鸣宝、刘鸣恭、吴鸣申、李鸣升、李鸣鹤、陈鸣彤、张鸣福、张鸣禄、张鸣字、杨鸣庆、杨鸣孝、周鸣歧、胡鸣忠、赵鸣复、洪鸣珠、郝鸣超、郝鸣振、徐鸣策、钱鸣业、常鸣晋、常鸣莲、萧鸣董、焦鸣荣、董鸣寿、蔡鸣棻、谷春章、吴春奎、张春孝、张春德、张春林等及其弟桐春、庆春、圜春等近300人。鸣春社常演连台本戏《济公传》、《文素臣》及应节戏《天河配》等戏,都极为叫座儿。排演了很多新戏。如《田七郎》《大树将军》《佟家坞》《阴阳鱼》《羊角哀》《十八罗汉收大鹏》等。
  1948年。永春社赴沪演出时,台湾来员邀该社赴台演出,因情况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随言少朋前往,孰料一去未归兄弟再未团聚。北京解放后,彭真市长派迟景泉、傅世钧将全团接回,组建&首都实验京剧团&,1952年更名北京市京剧一团。1957年李万春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与明来京剧团合并,下放崇文区更名新华京剧团。1960年支边组建西藏自治区京剧团,1年7个月后,又调往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开始,被揪回内蒙古批斗。日来京演出《闹天宫》。1979年落实政策迁回北京,后与吴素秋、姜铁麟组建北京京剧院二团。1981年赴津与赵松樵合演《白马坡》,并收马少良为徒。1982年被提名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京与毕谷云合演《平贵别窑》。1983年与夫人李砚秀赴港探亲,与五弟圜春会面,于新光戏院演出《古城会》、《武松打虎》、《狮子楼》。1984年赴太原讲学。1985年8月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为其录制了《落马湖&酒楼》、《恶虎村&进庄》、《武松打虎》及林冲戏的几个片断的录像资料。9月11日住进友谊医院,9月14日凌晨4时46分,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因肝硬变不治病逝,享年75岁。20日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1990年,周桓先生为其撰写了近20万字的回忆录《菊海竞渡》,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万春的戏路宽广,勇于革新,武生戏的长靠、短打、箭衣,无不出色。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武松戏与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黄(月山)派戏《独木关》、《百凉楼》、《剑峰山》、《莲花湖》、《麒麟山》等,受教于李古瑞,并得其岳父李桂春指点。关羽戏曾受教于程永龙、林树森与李洪春,演来别具一格。猴戏亦颇擅长,《安天会》为清贝勒载涛所授。通过多年舞台实践,他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刻画美猴王的神态,灵捷机智,不俗不野。
  李万春代表剧目有:《武松》《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并王伦》《九江口》《闹天宫》《野猪林》《将相和》《马超》《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林冲夜奔》等数百出,《佟家坞》、《阴阳鱼》、《田七郎》、《大力将军》等为其独有剧目;并排演新剧目《岳飞》《戚继光斩子》《廉官风》等。他的弟子有姜铁麟、董文华、马少良、石庆福、韩增祥等。其弟李桐春、李庆春、李圜春,其子李小春等都是京剧演员。李万春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李万春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Provider 错误 '8000ffff'
灾难性故障
/conn.asp,行 4河北 石家庄
○ 馆号:24883
○ 建馆人:
○ 建立时间:
○ 首页访问量:2202
○ 亲情指数:2976
告诉亲朋好友
厦门忆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备案号:|||||||||||||
-& _分节阅读_1
_分节阅读_1
作者:丁秉鐩 &&上传: &&下载: &&更新时间: 10:22:24 &&文章状态:连载中
上一章 &&&&&&
园旧事经典之作: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作者:丁秉鐩
  二十余年前,中国广播公司有个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猜谜晚会”。事隔多年,我们寄居美国的老中们,当然是老一辈的老中,常常引用“四个灯,答对啦”这句话。该节目主持人,即是丁秉鐩先生。不但此也,丁先生也主持大型平剧清唱晚会,是当时广播界的红人儿。
  丁秉鐩先生,在我们小地方北平住过不少年,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也在天津住过多年,在他生前大著《北平、天津及其他》有很详细的说明。
  那时,我们不但听到广播中丁先生的高亮声音,在平剧演出的场地,准可以看到他的本人:高大、健壮,笑口常开,一口的京片子。那时,大鹏剧团演出多在空军介寿堂,其他剧团演出多在国光戏院——即国军文艺中心——在前五排的左方,是剧评家的专席,群贤毕集,其中有两位高身量的北平人,一位是包缉庭先生,另一位即是丁秉鐩先生。包先生是北平科班富连成专家,丁先生则涉猎广泛,多着重平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轶事,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对于名伶演出的记载,可追溯到民国三年,其中有系统的文章,如:杨小楼、金少山,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小名旦,黄桂秋、徐碧云、程玉菁、李香匀四大霉旦,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李万春与李少春郎舅之争,等等,以燕京散人为笔名的大作,散见于国内杂志报章,以及香港《大成》杂志,描写生动,人物活跃欲出,极具可读性。美国寒舍猫庐珍藏丁秉鐩先生的《北平、天津及其他》、《孟小冬与言高谭马》两著作,乃舍亲陈衡力公使所馈赠,丁陈二位原系北平燕京大学同学,也是戏迷同好,赠之不久,即闻丁先生以心脏病逝世,再不久,陈衡力先生亦去世,算来应是年前往事了。而《国剧名伶轶事》一书,迄无觅处。
  旧历年前夕,由美返台,与老乳母共度春节。节后会友,遇大地出版社社长姚姊宜瑛,谈到丁秉鐩先生三著作,早已购下版权,拟再版问世,惜觅丁先生令爱丁琪女士不着,无人写序,事隔五年向拖在这里等尔。闻之,不顾浅陋,当场自告奋勇,说是我可以替他写点什么,这就是上述与丁先生有关的滴滴点点。
  当年在戏院中前五排左方的剧评家们,多已物化,只小周郎、王元富二君为硕果仅存者,写剧评原为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名伶轶事来龙去脉的专题报导,舍丁君外并无来者。现在,剧评家凋谢了,连发表这类文章的地盘也难找到了,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令人感叹。而在这渐渐步上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要把丁秉鐩先生的遗著,重版问世,怎不令人拍案称快!
  离台在际,拉杂写来,权当序言,不到之处,莫怪。
  日永和旅次
  谈国剧,绝不能忽略须生,因为由元朝杂剧开始,生角便与旦角构成剧中两大主要角色,而生角领袖群伦的局面,直到梅兰芳成名之后才告打破。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虽然仍旧看得到元明清时代的剧本,但在这三个朝代中主要演员的成就与贡献,却无从覆探了。
  丁著《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为他不仅把民初以来谭派传人在学习、揣摩、吸收、阐扬谭派须生的演唱艺术,叙述得巨细靡遗,而且就学者的家庭与职业背景,各个人的秉赋与际遇,对他们尔后成就与贡献所发生的影响,也分析得合情合理,不倚不偏。
  孟、言、高、谭、马的戏,我都看过。孟女士来台定居后,更时相过从。所以丁著刊行前夕,请余作序,特为简介如上。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和作者年齿相若,生得不算太晚,都有机会接触国剧名伶在舞台上的实地表演;其声容并茂、各擅胜场之处,至今记忆犹新。但当时只居于欣赏者的地位,事后也不准备对他们的艺术作深一层的剖析;就如品尝旨酒,只知享受,并不想查问是哪一个年份,用哪一种特殊的方法酿造出来的。
  作者听戏比我听得多,不但听,而且能够品评,穷究其艺术的源流脉络。这几篇叙说已故须生名伶的文章,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例如某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在哪一家戏院唱的是什么戏,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年(1914),都记载得很清楚,像这样有系统地介绍国剧艺人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一艺之成,备历艰辛,且才禀、师承、磨练都要配合得好才行。国剧艺人培养的过程比其他方面的艺术,时间长而学习苦;自幼年的腰腿翻滚、吊嗓、学腔到演出时的做表开打,一点也马虎不得,这是对身心两方面的“密集”式的锻炼。我们欣赏某一位演员的身上“边
  式”,却不知道他在练功时吃过多少苦头;说这个人的嗓子受听,却不知道他经过多少个寒冷的早晨,在城墙根“呐喊”。即使这样,也不一定成材,许多人沉沦在配角零碎这个阶层,一辈子没有抬过头。青年时代在舞台上有突出的表现,但由于继续钻研之不得其道,或个人生活的影响,中途颠踬的又不知凡几。
  舞台是冷酷的,观众是无情的,今天你唱得好,舞台是乐园,观众是朋友;明天你唱得不好,舞台是苦海,观众是敌人。李盛藻坐科时很红,出科以后,越唱越怪,就没有人听了。徐碧云是梅兰芳的亲戚,初挑班时表演并不坏,后来抽上了大烟,又好渔色,至于嗓音沙哑,观众对他也都掉头不顾了。幼年听言菊朋,正是他的鼎盛时期,他唱《辕门斩子》,前面是梅兰芳的《穆柯寨》,和他配佘太君的是龚云甫,何其风光!到民国二十二、三年(),他唱《定军山》、《击鼓骂曹》,只能上三成座,音量小得只有前几排听得见,这景况又何其冷寞!
  一个国剧演员成名难,要长保美誉更难。这本书所描叙的几位名伶都是在舞台上站定了几十年的,他们能成为须生中的巅峰人物,绝非幸致。(言虽在晚年落魄,但究竟也红了近二十年,而且能自成一派。)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伶的敬业精神——孟的苦心问艺于余叔岩,以及高、马的立意创新,都值得后一辈的艺人(不仅是国剧)效法。
  国剧中的“自然法”或不成文法,也就是行规,绝大多数都谨守不渝,也是国剧能够发皇鼎盛的原因之一。言菊朋嫌他的戏码排倒第三,决定辞班,但还是先把这出戏唱完才能向班主提出来;如果他临时“罢演”,就是破坏了行规,以后也没有别的班子肯 邀他。更没有听说哪一个大牌演员迟到误场的(可能金少山是例外)。他们并没有宣誓订演员公约,却人人都知道遵守这种规矩。小至一个家庭、一种行业,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有某种自然形成的约束,否则,就会乱得不成章法了。
  谭富英以他的家世、天赋、环境,应该有更好的成就。民国二十三年(1934)他初挑班时表演最好,以后愈来愈懒散。抗战胜利后,他到沈阳来唱,我听了几次,觉得很失望;每出戏,他只卖几句,其余的地方都是敷衍了事,我总奇怪他何以这样不肯努力。这次看了秉鐩兄的分析,才知道病根在受制于谭小培,生活上没有自由,唱得再好都不是为自己赚钱,才养成了虚应故事的坏习惯。
  前一代名伶有值得后辈追迹的长处,也有不足为法的习气。谭、马、言都有不良嗜好。马由香港回大陆,也和他的嗜好有关。“*”后,马无戏可唱,被迫执打扫清洁的粗事。言和马的辞世,虽相隔二十四年,但都可以说是潦倒以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它使你体味渊厚的戏剧艺术,也使你体味沧桑多变的人生。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九七六年年初,经友人敦促,把过去在香港大人杂志(现已停刊)上所发表的文章,搜集成册,刊印了一本《国剧名伶轶事》。三月初版,四月再版。虽然嗜痂有人,却也不胜惶恐。于是朋友们又加催促了,再接再厉,再出一本书吧。
  笔者年逾耳顺,尚为衣食作牛马走,白天办公,晚上偶有酬应。老牛破车的贱驱,保养之不暇,还要抽空写作。如果不是对国剧有浓厚兴趣,真是没有精力和时间来涂鸦的。业余写稿人的苦处在:只能“零售”,不能“批发”。从去年起,为《国剧月刊》和《传记文学》每月挤出几千字来,有时也到万言。一年多了,可以从“零存”到“整付”啦。于是又辑集了这本《孟小冬与言高谭马》,稍似近代须生摭谈的性质。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卓越,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本书将去年迄今,笔者为各杂志报章,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因写作时间与刊物之不同,内容不无极少雷同之处,为免删改得支离破碎,就一仍其旧了,这一点是要请本书读者原谅的。
  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四位,虽然去世稍早,但在须生地界,他们都各占一席重要位置的。如果谈近代须生,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几位名家。
  王叔铭先生惜墨如金。承赐序,非常光荣,特此申谢!
  邱言曦(南生)先生文名满天下,他的文章寓意深远,结构谨严,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有如余腔的散板,字字珠玑,耐人咀嚼,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去岁初萌刊行此书之议,曾以赐序为请,慨然应允。乃今春卧病甚久,目前稍痊,仍在休养阶段,付梓前夕,不忍劳其精神;又不舍放弃鸿文,遂委婉相商,能否动笔。欣蒙可裁,克日将序文赐下,其重然诺之助人精神,感且无既。
  吴普心夫人吴彬青女士,与孟小冬知交多年,且系余派名票。早年粉墨登场;现仍偶尔清唱,韵味隽永,足为后辈典范。承假孟之珍贵剧照两帧,公诸同好,隆情盛意,令人感佩!
  沈苇窗兄,剧学渊博,收藏丰富;不但是“戏篓子”,而且系“资料库”。友朋所需,有求必应,其热心国剧,贡献厥伟。对此书中剧照之供应,谨表谢忱!
  最后,还请读者诸君,多加指教,以匡不逮;来鼓励我以后能再有灾梨祸枣的勇气。以上说的不少了,就算是序吧!
  丁秉鐩 识于台北寄庐
  一九七八年五月
敬悼孟小冬前辈(1)
  今年,岁次丁巳的一九七七年,对国剧界来说,好像是流年不利。先是,梅派名票赵仲安先生去世了。对指导后学,谱唱腔、说身段方面,失却了一位导师。
  继之,名鼓票陈孝毅先生去世了。不但国剧方面失去了一位司鼓健将;对昆曲彩排和越剧演出来说,更如去了三军司令,后继无人。
  五月二日晚上,传来了俞大纲教授遽逝的噩耗。不止国剧界,话剧、舞蹈、音乐各界后进,和他的满门桃李,都失南针。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又惊悉有“冬皇”尊誉,余派传人的一代剧艺家孟令辉前辈仙逝了。因连串坏消息引起的恶劣心情,更震撼得到了极致。因此,谨以悲伤沉重的心情,草成此文。为了行文方便,只好先不恭地直呼其名了。
  一、身世与学艺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到她已经三世。原籍山东,祖父孟七(艺名,本名不详)工武生、武净,因避乱到上海,就在当地落户了。孟七生子六人,孟小冬的父亲行四,名鸿群,工武老生兼武净。三伯鸿荣,工武生,武功坚实,有名于时,后来改名小孟七。六叔鸿茂,先工文武花脸,后改丑角,也驰誉沪上。过去大鹏已故丑角张国安,艺名小鸿茂,即其弟子。
  孟小冬生于上海,以出生地为籍贯根据的话,算是上海人。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九岁时,从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了。十四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同台有老旦张少泉(李丽华之母)、武旦粉*等。
  民国十四年(1925),孟小冬年十八岁,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陈秀华为师。当时北平梨园行有个不成文法:凡外来的伶人,不管原来坐过科、拜过师,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师,取得北平梨园公会的会籍,才能出台演戏。学老生的,大多拜陈秀华、鲍吉祥、张春彦,宗余的角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万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