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天地中国版1吕布传怎么收张辽高顺

张辽与高顺——高富帅与吊丝的斗争
今天突发奇想,决定写写高顺,也对比一下高顺与张辽这两员吕布麾下的猛将。
以下以《三国演义》为准,正史材料多来自《英雄记》。为什么以演义为准呢,是因为正史里吕布被杀之前张辽这个名字根本没出现过。《三国志》张辽传也基本上是从投降曹操之后开始写的。
以下截止到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操收张辽为止。
一、论为将资格,高顺排位靠前。&
“高顺、张辽、臧霸、侯成巡海打粮未回。”(高顺排第一个)
“布曰:‘吾用火攻,可破伏兵。’乃留陈宫、高顺守城。”(此处似暗示高顺排位仅次于陈宫)
“且说袁术……使夹攻刘备。布喜,令高顺领兵五万袭玄德之后。”(考虑到吕布自己兵力在十万左右,这里可说是委以重任。)
“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关、张两军皆溃。”(这个“引”字应意为“率领”。)
“留高顺、张辽守小沛。”(一般是排名靠前的为主将,排名靠后的为副将)
“(袁术军)第一路大将张勋居中,第二路上将桥蕤居左,第三路上将陈纪居右,第四路副将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将陈
兰居右……(吕布军)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这里很清楚了,吕布自战敌军大将,高顺、陈宫各战一个敌军上将,张辽、臧霸两人战个副将,宋宪、魏续两人战一个副将。)
后面的例子还很多。不难看出,吕布军的结构:吕布为主帅,下来依次是陈宫、高顺,然后是张辽、臧霸、宋宪、魏续、侯成、郝萌、曹性、成廉等为一级,并称为八健将。
但是,到了演义的第十九回,有两处张辽和高顺的顺序突然变了。
“布命张辽、高顺:‘引三千军马……却使你两个送去。’”
“布当先出城,张辽、高顺跟着。”
这里演义未说明原因,如果参考《英雄记》的说法,这时吕布已经开始疏远高顺并夺高顺兵权了,可能高顺的排名降低了。当然,不好将演义和《三国志》、《英雄记》放在一起讨论,这里仅仅是做个旁注。
二、论武艺和打仗,两人应当不相伯仲。看看高顺的表现:
“高顺方引军到,杀将入来。曹操自引军马来迎,正逢高顺,三军混战、将及天明,正西鼓声大震,人报吕布自引救军来了。操弃寨而走。”
这是第一次与曹操作战,打得曹操大败,当然这不全是高顺的功劳。
“韦赶到吊桥边,高顺亦拦挡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
这是高顺和典韦作战。但是这里高顺是诈败,要引曹操进濮阳(“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因此不能说明什么。
“操急走南门,高顺、侯成拦住。典韦怒目咬牙,冲杀出去。高顺、侯成倒走出城。”
这里应该是真的打不过典韦。当然,濮阳城的典韦是无敌状态的。
“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离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
这是说和夏侯惇战四五十合而败。当时是夏侯惇的巅峰状态。
“……当先一将乃是张飞。高顺出马迎敌,不能取胜。布亲自接战。”
高顺跟张飞也能打一些个回合然后并不是战败,未分胜败之前吕布就接战了。
“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
这是大败夏侯兄弟。
“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关、张两军皆溃。”
这是打败关羽。
《英雄记》作为旁注:“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这里说的很清楚,高顺为将者水平还是很高的。(顺便说一下,《三国杀》里高顺的技能【禁酒】和【陷阵】皆来自于此。)
张辽之前的表现却乏善可陈,不如高顺。虽然关羽曾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但并无力证。濮阳城中面对暴走典韦时,张辽也一样毫无作为。统军作战能力上面,张辽至此毫无亮点。当然,张辽的辉煌是投降曹操之后。
三、论忠义,高顺更胜一筹&
我们来对比一下攻打刘备时高顺和张辽的表现,两者发生在几乎同一时间。
“高顺军至,玄德在敌楼上问曰:‘吾与奉先无隙,何故引兵至此?’顺曰:‘你结连曹操,欲害吾主,今事已露,何不就缚!’言讫,便麾军攻城。”
“次日,张辽引兵攻打西门。云长在城上谓之曰:‘公仪表非俗,何故失身于贼?’张辽低头不语。云长知此人有忠义之气,更不以恶言相加,亦不出战。辽引兵退至东门,张飞便出迎战。早有人报知关公。关公急来东门看时,只见张飞方出城,张辽军已退。飞欲追赶,关公急召入城。飞曰:‘彼惧而退,何不追之。’关公曰:‘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因我以正言感之,颇有自悔之心,故不与我等战耳。’飞乃悟,只令士卒坚守城门,更不出战。”
这一段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点:
1)张辽的忠义是有问题的,别人骂他的主是贼,他不反驳,反而羞愧而走,不战即退,真是岂有此理。反观高顺的回答有理有据(此前恰恰刘备暗通曹操的信件被陈宫逮住)。关羽看到张辽不反驳,就“知此人有忠义之气”,并不合理。
2)张辽的行动在此为日后关公出言相救埋下伏笔。
3)张辽仪表堂堂,乃是一高富帅。这是小说里任何主角光环类角色获救的关键。(反观高顺,没有外貌描写,三国演义中除了一次叫骂之外没有台词,活脱脱的吊丝。顺带一提,《三国杀》里,高顺戴一刽子手面具,是反派形象。)
4)关羽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乃是套话,用以稳住张飞。他明明是第一次见张辽,也没交过手,只是看人家外表帅气,生了爱才之心(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有基情),根本不知对方武艺如何。张辽的名气也没大到能让关羽知道他武艺有多高。
看看高顺被俘后的表现:
“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看张辽表现:
“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
演义这里让人感觉两人在忠义的方面上表现基本上是同一水平的。而什么使曹操斩了高顺而收了张辽呢?无非几个原因:
1)张辽认识关羽,有关羽保举。
2)张辽外型俊朗。
3)历史上张辽主动请降(而不是演义所说被俘),演义不能忤逆正史,因此这里出现了矛盾(张辽先是惭愧居于吕布之下,又是在最后表现得很忠义)。
有人说,高顺之所以死是因为刘关张都被他打败过,因此没人替他说话。这是有可能的。
其实我们仔细看看吕布手下的八健将就会发现,成廉被乐进射死,郝萌被张飞活捉后斩首,曹性被夏侯惇刚烈至死,这三人是死了(正史中,郝萌谋反吕布被高顺杀死)。没死的,张辽、臧霸、宋宪、魏续、侯成全投降了。而三大主将,吕布、陈宫、高顺则是都被斩首。
可见,与其说高顺与张辽的杀与降是曹操对两人赏识程度的区别,不如说是两人级别的区别。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吕布、陈宫和高顺是战犯级别、张辽是士兵级别。千万不要误以为张辽是因为忠义才被放生的!
让我们总结一下张辽与高顺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1)张辽是高富帅,高顺是吊丝,所以张辽生,高顺死。
2)张辽上面有人说话,高顺无人说话,所以张辽生,高顺死。
3)张辽早就归降之心,而高顺忠义,所以张辽生,高顺死。
4)张辽灵活,高顺刚直,所以张辽生,高顺死。
5)在错误的阵营里爬得越高,当失败来临时摔得越惨,所以张辽生,高顺死。
最后,与张辽无关,我来评价一下正史郝萌事件。&
我很喜欢《英雄记》对高顺的记载:深夜,下邳郝萌谋反,突袭吕布官邸。吕布不知是谁反,连衣服都没穿好就带着妻子儿女跑到高顺的营里。高顺说:将军怀疑谁?吕布说:听起来像是河内人口音。高顺说:是郝萌。出击斩杀郝萌。
这个故事说明吕布最信任的人就是高顺,慌乱中也知道谋反者必然不是高顺。当然,即使这样,郝萌反了之后,吕布也渐渐疏远了高顺,夺了他的指挥权,虽然打仗的时候还是让高顺统兵。(“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这并不合常理,按说发生了郝萌事件后,吕布应当更信任高顺才对。
其实,这个一点也不难理解,因为吕布之前征战多年,胜多败少。吕布杀董卓,抗郭李、破曹操,袭刘备、辕门射戟,虽然和刘备一样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稳固势力,但却名声极大,是属于事业的上升期。这一段时间的吕布和刘备是很像的(刘备也是三姓家奴一样到处投奔),军事实力不高,但名望好,个人魅力十足。任何人在事业的上升期,总是很容易接受逆耳的忠言,很容易容忍冒犯自己的忠义之士,也容易爱才惜才,这些才,就是高顺和陈宫。
随着吕布和曹操之间对局的深入,刘备左右乱跳的搅局,吕布的军事发展止步不前,而吕布本人无曹操、刘备之才的缺点也慢慢显现了出来。这一段时间,是吕布事业的瓶颈期。可惜,吕布的才华不足以度过他瓶颈期,而他的敌人却是曹操和刘备这两个千年难遇的强者。因此,随着战局的胶着,郝萌的叛变,吕布对自己的事业渐渐心灰意冷,也就不再听忠良之言,对陈宫、高顺不再百依百顺,反而任用亲戚,沉迷于妻子的温柔乡中,最终自取其败。这些故事大家看演义或《英雄记》的话,想必都很熟悉了。
请看高顺的谏言:“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这些谏言,是一个处于胜利的喜悦中的人很容易听得进去的,而处于失败或焦虑状态的人是很难听得进去的。刘备之所以为三国英雄之首,就在于他无论失败多少次,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谷底,还能保持他黄图霸业的斗志。
这一定律不仅仅适用于吕布,也适用于袁绍、孙权、曹操、刘备,只是每个人的界限不一样。袁绍杀田丰大家一定记得,田丰在狱中说:袁公得胜我可活,袁公战败我必死就是这个道理。孙权在有意图谋霸业的时候任人唯贤,而偏安一隅后连陆逊的话都听不进去。曹操和刘备的晚期,当事业难以再建尺寸之功,也变得难以听进真正的忠言。这也是为什么孙权本人比孙策要贤明得多,但孙权和手下还总是有些冲突,而孙策和所有部下的关系都非常好:孙策的一生地盘不断扩大,是处于事业的上升期,而孙权的一生都是在守江东,处于事业的平稳期。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所以,虽然孙策之死让大家感到非常惋惜,但如果真的据守江东,我相信他不了孙权那么好,说不定没几年就败了。因此,“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这绝非一句空话,而是孙策的知人、知事之明。
在现代,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涉足官场、学术,这一定律也是屡屡应验。当一个官员、商人或科学家的事业在上升时,他往往礼贤下士、待人宽厚。而等他事业到达高峰,停滞不前时,就会倾向于趋利避害、刚愎自用。
这个郝萌谋反的故事中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曹性是郝萌部将,在郝萌谋反时他攻郝萌,击伤对方,因此是立了大功。等吕布问及谁参与谋反时,曹性供出了陈宫,陈宫坐立不安。(“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这一场景是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
陈宫究竟是否参与了谋反?从我们的常识来看,陈宫应当是没有参与谋反,因为陈宫没有任何反吕布的理由,以陈宫的智力,虽然他支持吕布与袁术联合,但决不可能勾结袁术去杀吕布,因为吕布只要一死,陈宫应该可以看出以袁术的能耐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
那么陈宫如若没有谋反,曹性构陷他时,为何不辩解,反而坐立不安?曹性以一叛将之身,自身难保,此时构陷陈宫,于他何利?
第三个问题是,吕布以陈宫为大将,所以不责问陈宫,这到底是吕布待人宽厚,还是另有原因?后来吕布渐渐不信任陈宫,疏远高顺,是否以这个事情大有关系?
我只是说说我的理解:我不知道陈宫究竟是否谋反。无论陈宫是否真有反意,吕布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心中多半是信了曹性的话。但他生性温和,不好杀戮。
可能有些人要质疑我了。“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相信大家第一次从演义或电视剧里看到这些话的时候都觉得吕布是在装比、扯淡。但事实上,这些话很可能是吕布的真实想法。虽然我们可能会被演义误导觉得吕布是个攻击性很强的人物,但是仔细想想,吕布的一生其实偏好安逸,他的每次出战,不是从了陈宫的计策,就是被敌人所侵犯,他没有自己主动出击过。每次朝廷对他有所封赏,他都十分高兴,觉得“好日子要来了”(如果真的是要争天下的话,朝廷封赏毫无意义)。最后,还祈求曹操放其生路。总之,尽管武艺天下无双,吕布却有一个并不好斗的性格,和张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相遇,每次都是张飞挑衅)。
吕布生性温和,所以不仅没有杀陈宫,连计较都毫不计较。但是他毕竟不是曹操那样的旷世奇才,他嘴上说不计较,心里还是有点难受,因此后来和陈宫渐行渐远。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产生一种曾似相识的感觉。没错,这种态度,就如同是情侣之间的感情。一方怀疑另一方有背叛行为,但由于很爱对方,决定不追究其责任。然而,在日后的相处中,却发现这个间隙已经埋下,时时令人烦恼。吕布是个普通人,也是三国正史里唯一一个在儿女情长方面有很多描写的人。因此,他有这种普通人的情感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说到普通人处理这个感情,其实一旦有这种怀疑,不如将之说破,双方大吵一架,好过故作大度,心中埋着个石头。
作为旁征,吕布的妻子说:“将军自出断曹公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於何自立乎?”(《英雄记》)这里的宫、顺不合应该不是虚言,不然一届妇人也不会知道,而且吕布也不会听信。那么宫、顺为何不合,没有记载,有人猜测是在郝萌事件后,忠于吕布的高顺也怀疑陈宫谋反,因此反感陈宫。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郝萌事件之后,高顺的忠诚是勿庸置疑的,而吕布最信任高顺,知道他忠诚,也是有记载。但是,郝萌事件还是深深的给吕布军的三大头目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使得三人之间,吕布疏远高顺;宫、顺不合;吕布不再听信陈宫。可以说,郝萌虽死,却瓦解了吕布的整个阵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吕布,张辽,高顺,臧霸等大战刘备手下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_百度知道
吕布,张辽,高顺,臧霸等大战刘备手下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魏续,吴敦,昌稀,魏越,宋宪,薛兰,孙师,成廉,侯成吕布把手下所有家将带上,曹性,宋封,伊礼,孙康,郝萌
提问者采纳
。结论,五虎将中的一人是否能抵挡群欧,那刘备一伙肯定全死翘翘,能战三十余回、吕布战刘关张。,所以估计马超也够呛,也挺费劲的。许褚和吴敦等四人交过手吧:取胜之匙在于第3条,关键还有曹性的冷箭难防。个人估计不能,实在不行再加上宋宪魏续:1、张辽、臧霸能抵挡赵云黄忠一会、高顺、剩下一群人群欧马超如果发生群欧,怎么也能战个二十来合吧3。,只要能在二三十合之内解决战斗,三国演义中有交待2。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而且你还让吕布把所有家将都带上,高顺也不是两三下就能收拾的,就成了吕布击败一个五虎的时间和五虎之一击败至少四个吕布家将的时间吕布稳赢啊,也就是说,如果算上吕布不用和人联手的话,但五虎只要折损一个,毕竟吕布死几个家将不影响总战力,人数上吕布明显优势啊,当时吕布还是挑了数人之后的,五虎将平均每人要对抗3人以上,高顺这些如果有两三人辅助未必会败给关张,但五虎全灭,按照你的方式。如此一来,吕布家将损失殆尽,吕布这边是十八人对对方五个人,甚至可能胜利。估计最终结果是。再加上张辽。张辽,那么平均每人大概要对四人,吕布一个人就能对关张联手而不败,就是重大损失
你到底想问什么?
楼主想问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吕布手下张辽和高顺的统领精英部队各叫什么啊_百度知道
吕布手下张辽和高顺的统领精英部队各叫什么啊
我记得高顺的叫陷阵营
张辽的叫雁北骑 来着啊 百度不到张辽的呢?求真相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只有陷阵营 没有其他 张辽在吕布手下不受重用 地位在高顺之下 统领陷阵是高顺
高顺的陷阵营,张辽根着吕布时好象不怎么得志,当过运粮官,带的精锐我也忘了叫什么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张文远,以后得多了解了解他
卧虎营和陷阵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精英部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高顺 张辽都是吕布手下最厉害的战将,但被俘之后,为什么杀了高顺,吕布 ,陈宫,独独放了张辽,还礼遇有加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比张辽也不多让啊。如果曹操真的是爱惜人才的人,绝对不会放过的,哪怕关起来,慢慢改造也好啊,杀了多可惜啊。历史上说陈宫见到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不是曹操杀人灭口,毕竟古人很注重名声的啊,也或者是陈宫告诉了高顺,呵呵...
  呵呵,杀了吕伯奢一家怎么了,当时的曹操已经屠过徐州城了,一个徐州城比吕一家如何?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完全同意,他算是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了
  那就是张辽的人品有问题
  人各有志,高顺就是不降,曹操也没辙啊。  至于张辽,历史我不清楚,看演义绝对影帝啊!
  好死不如赖活,聪明人的选择。
  好死不如赖活,聪明人的选择。
  历史就是历史,谁知道那个真,那个假。
  宁兄,其实,有一句话我想说说,有时候,赖活着不如好死,赖活着真的就是“聪明人”?呵呵,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答案,天道无情!造化弄人!我个人认为,作出心中最愿意的,死而无憾,就是最聪明的!高顺没错,张辽没错,陈宫也没错,其实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我们,或许,我们就不该去质疑什么吧……宁兄,你认为呢?
  宁兄,其实,有一句话我想说说,有时候,赖活着却是不如好死,赖活着真的就是“聪明人”?呵呵,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答案,天道无情!造化弄人!我个人认为,作出心中最愿意的,死而无憾,就是最聪明的!高顺没错,张辽没错,陈宫也没错,其实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我们,或许,我们就不该去质疑什么吧……宁兄,你认为呢?
  大丈夫当代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以升天子之阶。
  高顺不降,张辽降
  总是同情那些不投降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坏
  高不降,还骂操他妈,于是,操就把他给杀了。
  你们搞错了,那是演技不够好。  陈宫是想死,高顺不想死,他想表现的有骨气,在曹操面前表现在大气一点。降了以后,做管可以做高一点。  但长相凶悍,口出狂言,没人喜欢。所以曹操要杀他时,没有一个人帮他说一句话,  曹操说拿出去杀了,只是随口说说,最好手下一武将说,是个人材,然后就放了了事,结果手下没一个人帮着说话,他自已不能说,再拉回来吧。那丢脸丢大了。  张辽不一样。长的非常帅,和关二哥,情同义和。所以他一样骂人,不降之类的,关二哥就说了,杀不得,人材也。本来就是这么演的。  高顺表演的有点过火了,毕竟,他虽在吕布手下,实为汉将,根本不需要,也没理由为吕布去死。
  总是同情那些不投降的人,不管他是好是
  高顺名气不大,不回答曹操的,藐视它,故曹操杀了他
  别人都有人求情
  也或许是曹操的狡猾之处,总的杀人,让人知道和我曹操作对那是死路一条,但不能全杀完,否则曹操的敌人都会拼命的抵抗,就是了人心,想招贤纳士就困难了
  @iammmvkgl
13:04:00    你们搞错了,那是演技不够好。    陈宫是想死,高顺不想死,他想表现的有骨气,在曹操面前表现在大气一点。降了以后,做管可以做高一点。    但长相凶悍,口出狂言,没人喜欢。所以曹操要杀他时,没有一个人帮他说一句话,    曹操说拿出去杀了,只是随口说说,最好手下一武将说,是个人材,然后就放了了事,结果手下没一个人帮着说话,他自已不能说,再拉回来吧。那丢脸丢大了。    张辽不一样。长的非常帅,和关二哥...........  -----------------------------  纯属
  2#回复 作者:宁可失身不失眠
回复日期: 9:36:00    呵呵,杀了吕伯奢一家怎么了,当时的曹操已经屠过徐州城了,一个徐州城比吕一家如何?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完全同意,他算是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了  +++++++++++++++++++++++++++++++++++++++++++++++++++++++++++++++++++++++++++++  孙权也屠过江夏,但是屠徐州屠江夏终归可以找一个为先人报仇的借口。    吕伯奢对曹操来说是长辈,是恩人。他在曹操最为困顿的时候甘冒着“窝藏反贼”的罪名款待你,关心你,你却杀他全家,尚可以说是猜疑误杀;但明知道大错铸成的情况下,仍然杀掉买酒回家的吕佰奢,这是将错就错,也是一错再错。面对责备,曹操也无力辩解,只好自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成大事者心狠手辣,但是这件事从道义上来说曹操找不出任何的借口。陈宫已经不需要再从后面的曹操梦中杀人的近侍、中反间而死的蔡瑁张允、逆了对酒当歌酒兴的司祭酒、投降而来的许攸、还有空盒赐死的荀彧的实例,仅仅从吕佰奢事件上就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曹操是一代枭雄,同时也是一只猛虎;可以共患难,不可同甘苦。
  三国中最好的老板无疑是刘备:    用人不疑——托孤给诸葛亮,那就给他完整的信任和最大的权力  疑人不用——马超是一个能力和品格近似于吕布的人物,但我只给你极高的官阶,不会给你很大的兵权,两不猜忌;公平的说,除了“郁郁不得志”之外,刘备没有对不起马超的地方  待人以诚——历史上太多为红颜冲冠一怒的帝王,但是为兄弟之死而顷举国之兵报仇的君主,刘备是独一份。“大丈夫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名,内接骨肉之恩”是周瑜说的,但放在关羽身上何尝不是  量才委用——马谡是人才,但他就只该是谋士、是参军,不能独挡一面,不可大用。如果统帅的还是刘备,马谡会是一个英雄,不用去做烈士。    总之,在刘备手下打工,你只需要安心而单纯的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不需要揣度上意,也用不着去担心“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越来越不喜欢张辽了,虽然他很牛,以前看过一本书,写高顺和貂蝉的,可惜忘了名字,高顺太忠诚于吕布了
  @梦雨飘香谢  赞同18楼,不赞同16楼。  高顺的名气已经很大,他的陷阵营有口皆碑。  高顺的一言不发,已经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态度,宁死不降。曹操手下不乏能人,所以,他没有太多耐心来招降高顺。  高顺,是我看三国时,少数的几位完全敬佩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上说,高顺被曹操俘虏后,曹操问他:“汝有何言?”高顺默然不语。然后曹操缢杀了高顺。这段描写很光彩照人,高顺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语”中得到了升华。他没有象张任那样,说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万世的言语;没有象陈宫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主动慷慨就义;没有像张辽那样,顺应那个时代的处世理念——良禽择木而栖。
  再来看看三国志史书上真实的高顺是如何的勇猛。   “(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中,似乎除了可以看见七百视死如归的壮士,无数舍死还生的血战外,还有一位勇烈沉稳的将军。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反目,派高顺统率大军攻击小沛的刘备军。即使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陈营”的兵锋,高顺占领小沛,随即击破由曹营头号大将夏侯惇所率的曹操援军。这是高顺军人生涯的颠峰。
  主要原因,高顺在的时候,张辽在吕布阵营根本不起眼  啥高顺放张辽的道理在于:  吕布公司垮了,董事长当然不能留下,高管也不能留下,至于打工仔,爱投降就投降,爱跑路就跑路,张辽选择了投降,阿瞒选择了收留
  @象山水榭
15:10:00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比张辽也不多让啊。如果曹操真的是爱惜人才的人,绝对不会放过的,哪怕关起来,慢慢改造也好啊,杀了多可惜啊。历史上说陈宫见到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不是曹操杀人灭口,毕竟古人很注重名声......  -----------------------------    正史书上说,陈宫没有见到阿瞒灭吕伯奢的门  陈宫高顺一起给吕布打工的时候,两人关系很僵  
  陷阵营是多牛逼的一个队伍啊!七百多人,一场仗下来一人未受伤,这就是事实!  高顺的确是个人才,可惜他不肯降,而且他从一开始就跟着吕布,从未离开过。但张辽以前称“聂辽”,连名字都能改的家伙……改个老板又咋样……
  是啊是啊,有道理
  个人觉得高顺比张辽更有价值些
  唉,如果高顺当时不死的话,估计也能成名将了。
  高顺好像连字都没有吧?没有籍贯、出身,应该只是吕布的部曲(半奴隶身份),如同早期的魏延。当时的人过于重视身份,不太看得起这样的人,即使做到将军。如果吕布在当年得势的时候赐给高顺一个身份,可能他就不会死了。
  是啊,高顺地位太低,名气不大,杀他不影响曹操礼贤下士 求才若渴的好名声
  可惜啊!    
  @梦雨飘香谢
17:24:00    高顺名气不大,不回答曹操的,藐视它,故曹操杀了他  -----------------------------  高顺名气不大?搞错没啊?当时张辽还只是他的手下,张辽带兵那套估计也只学了高顺的皮毛而已,当时高顺700人的陷阵营是攻无不克,打的刘,关,张落荒而逃,当时谁有这能力?曹操杀高顺那是识相,他知道高顺根本没把他放眼里,当时那年代也就高顺没把他放眼里。
  @王志的新衣
19:57:00    唉,如果高顺当时不死的话,估计也能成名将了。  -----------------------------  何止是名将,三国要改写了。三国里根本没有哪个武将能抵挡得住他的陷阵营
  高顺比张辽猛多了
  那就是现在的特种部队
  高顺 人缘不好.没人帮他说话阿
  综合素质较高的武将就那么三个,高顺、赵云、张辽。杀了高顺,着实让人痛惜。
  @jm___
22:42:00    三国中最好的老板无疑是刘备:        用人不疑——托孤给诸葛亮,那就给他完整的信任和最大的权力    疑人不用——马超是一个能力和品格近似于吕布的人物,但我只给你极高的官阶,不会给你很大的兵权,两不猜忌;公平的说,除了“郁郁不得志”之外,刘备没有对不起马超的地方    待人以诚——历史上太多为红颜冲冠一怒的帝王,但是为兄弟之死而顷举国之兵报仇的君主,刘备是独一份。“大丈夫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名...........  -----------------------------  你砸不说赵云呢?
  高顺是个人才!宁死不屈的忠义之士,张辽与之相比差了个境界。。
  @iammmvkgl
13:04:00  你们搞错了,那是演技不够好。  陈宫是想死,高顺不想死,他想表现的有骨气,在曹操面前表现在大气一点。降了以后,做管可以做高一点。  但长相凶悍,口出狂言,没人喜欢。所以曹操要杀他时,没有一个人帮他说一句话,  曹操说拿出去杀了,只是随口说说,最好手下一武将说,是个人材,然后就放了了事,结果手下没一个人帮着说话,他自已不能说,再拉回来吧。那丢脸丢大了。  张辽不一样。长的非常帅,和关二哥...........  -----------------------------  @奥巴马哦
20:17:00  纯属
虚构  -----------------------------  侮辱高顺啊,陷阵无双
  夏侯因为和高顺PK,丢了一个眼睛,操要给夏侯面子的
  因为高被俘后曹问话他不鸟曹所以曹把他杀了 而张投降了 陈嘛当出背叛曹还打的他连地盘都丢光了,能不恨他吗
  三国志里连传都没有的人基本上不考虑去讲!  至于陈宫  老曹是一定要杀的!因为老陈有野心!哈哈~~~~~~~~~  高顺也就是吕布的死党!斩草一定要除根!不杀等着他以后强大起来杀老曹啊?哈哈~~~~~~~~~  张辽!聪明之人撒~~~~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息,识时务者为俊杰嘛!!
  原因很简单,张辽没死是因为二哥求的情,再加上张辽他本人确实没有想死的意思,如果真的想死,就该像陈宫和高顺那样,前者不留任何念想,后者漠然无言。  吕布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如果他之前不是反复无常的话,弄得没人敢用他的地步,谁会舍得杀这样一员飞将?再加上,吕布此人自视过高,被俘了还抱着“公掌步军,某掌马军,何愁天下不平?”这样的念头,死是应该的!
  高顺可惜了,吕布手下的首席将领。
  这个也许跟曹操的个人性格有关系!
  @象山水榭
15:10:00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历史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比张辽也不多让啊。如果曹操真的是爱惜人才的人,绝对不会放过的,哪怕关起来,慢慢改造也好啊,杀了多可惜啊。历史上说陈宫见到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不是曹操杀人灭口,毕竟古人很注重名声......  -----------------------------  呵呵,张文远赤心重节,有刘备关羽替之求情,当然不被杀啦。
  @心有O琳夕
0:01:00  宁兄,其实,有一句话我想说说,有时候,赖活着却是不如好死,赖活着真的就是“聪明人”?呵呵,其实我们谁都不知道答案,天道无情!造化弄人!我个人认为,作出心中最愿意的,死而无憾,就是最聪明的!高顺没错,张辽没错,陈宫也没错,其实他们都没错……错的是我们,或许,我们就不该去质疑什么吧……宁兄,你认为呢?  -----------------------------  同意。
  这个正常有一个张辽就可以了  弄那么多的人来干什么?
  @宁可失身不失眠 2楼
09:36:00  呵呵,杀了吕伯奢一家怎么了,当时的曹操已经屠过徐州城了,一个徐州城比吕一家如何?     不是说高顺愚忠,不肯投靠吗,陈宫是离开过曹操,看清楚了曹操本性,不远投降,呵呵,但是感觉不死真的。那时候真的有那种为了气节而放弃生死的人吗,估计很少吧。高顺在
上总的评价是正面的,威严、不喝酒、会练兵,绝对是个人才---完全同意,他算是个百战百胜的将军了  -----------------------------  高顺率领的陷阵营三国中的第一特种兵 可惜吕布不会用
  高顺是吕布的发小,从小玩到大的,从内蒙一起到中原的;而张辽是后来朝廷划拨给吕布的。结果能一样吗?
  有被杀掉的,留下来的才会感到恐惧,才会有敬畏之心,才会感恩戴德!曹操爱大将,都杀了舍不得;但是一个不杀,那么留下来的这些降将就会没有恐惧感,没有幸运感,自然也不会感恩戴德,还会心生傲慢,忠诚度也会大打折扣!我想曹操杀高顺、留张辽,是“玩儿人”方面的一个高明的手段!
  高顺作为“陷阵营”的统领,在与曹军的作战中肯定给曹军造成过很大的伤亡,曹军将士中很多人肯定对他恨之入骨,对这样的劲敌不杀,也会伤害了自己将士的心!好嘛,我们在战场上拼死格斗,死伤无数,好不容易把这个死对头捉住了,你当领导的充好人,就给放了!对得起俺们那些死去的弟兄们吗?以后再打仗谁还肯卖命?所以,对待俘虏,该杀的还是要杀的!曹操杀高顺,我想是出于这个考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吞噬天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