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之冒险者传说的生活费都是哪来的

今日:75昨日:2524
你所在位置:>>>>
上一页 共 20 页/20页
回复:<span class="cff&/&
查看:<span class="cff
复制本帖链接
我就是打不出火炮,以前有一个,但太垃圾让我给买了,以后怎么刷也刷不出来。怎么刷出厉害的火炮?热心的网友谢谢了!
刚表态过的朋友( 598 人 )
本帖最近积分记录:共 4 条记录
额我随便刷都有10多把 只是觉得没用都买了
我有一把红色的武器
美食大战老鼠20服
第1军--上将
我 &有 28 黄色 死亡浩劫 &没绝得打怪多么 给力啊 不好用
我有一把橙色火炮战斗力45567我40级
在擒王任务***兵总管,所以武器全部捡着,打到打不过为止,我现在14把了。
我有2把远古轰炸者 挺好使的
迩是我的ja:
火炮没用。不如狙击跟步枪。开隐身用狙击全图碾压
谁说的 火炮要是弄到好的 简直无敌 你看人家做视频的 哪个不是用火炮 有几个用步枪和狙击枪的 火炮虽然威力不如狙 但是可以群体攻击啊 我看你是什么都不懂 还装懂&
我有三把,都是红的,三人一人一把
我教你们刷火炮 任务里 有一个擒王 打僵尸炮兵总管和火炮僵尸王 基本上一天就可以刷出来2~3把火炮而且都是紫色 或紫色以上 大家不信可以去试试
我有一堆火炮
主角的橙色火炮打40狂战尸的神难打出来的
Aye丶king: 哪里能刷出火炮来?&&&& 最好是紫色或者是橙色的&& 求解神难有事王
我有2把红的炮
_---——青春期: 不错吧?比一比?
告诉你们 刷擒王任务里的僵尸炮兵总管和火炮僵尸王 一般达到30级以上之后就是一个BOSS掉一个 别说打不过 用狙全图绕 一会就死 BOSS第三条命开始用万弹归宗前 两条命别用 那是浪费! 大家可以试试啊~~
梦之颜: 去黑点商人那换就有了、还用刷么哥哥 &要是人家到了三十级 &就知道怎么刷火炮了
这么嚣张!!!: 告诉你们 刷擒王任务里的僵尸炮兵总管和火炮僵尸王 一般达到30级以上之后就是一个BOSS掉一个 别说打不过 用狙全图绕 一会就死 BOSS第三条命开始用万弹归宗前 两条命别用 那是浪费! 大家可以试试啊~~备注:橙色火炮也很好刷 &我还有三把在仨人身上用着呢 &不要信楼上的某些人认为橙色的很难刷 如果橙色火炮难刷 那人家有的人的红色火炮哪来的? 所以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去刷火炮 对 刷火炮
YD大绅士: & & & & & & & & & & & & & & &&我火炮都26037战斗力了是方天轰炸者
我30一身橙色武器
迩是我的ja:
火炮没用。不如狙击跟步枪。开隐身用狙击全图碾压
我28级 & &有5把火炮 & 有一把 &
我有一把火炮 & 是澄的 & & & &&
我的火炮是南唐城刷的,还是开挂机,是自己开挂机
dddddddddwad: 到28级的东山奥
&&&&&是一款僵尸题材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炫酷的爆浆效果以及对真实枪械的模拟造就了一流的射击感。同时游戏兼具暗黑式的RPG元素,包含了佣兵系统、装备系统、技能系统、任务系统,让你畅快杀僵尸的同时体验超凡的游戏性!每周更新一次,周周都有新玩法哦!
&&&&《爆枪英雄》已获得版权登记,受法律保护,请尊重开发者的劳动成果,不得转载、破解、篡改我们的游戏,侵权必究。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为了更好的帮助爆枪英雄的小英雄们玩好游戏、讨论心得及如何获得装备,欢迎加入官方论坛一起讨论!论坛会有众多高手为你解答问题!
1、开放人物至65级,当前版本零件只开放至60级;2、开放主线任务至65级;3、新增3个新地图:后井、沙江、沙漠中心;4...
&|&&|&&|&&|&&|&&
健康忠告: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C) 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ICP证闽B2-
呵呵,我的火炮4000战斗力
我是开高级武器箱子开的
我可以解答
给你发给截图
上一页 共 20 页/20页
您需要后才能发表回复
Copyright&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有哪些看似荒谬,其实很科学的理论?
由前几天很火的「」想到这个问题。有很多理论,在外行看来是极其荒谬的,甚至会遭到群众的炮轰,比如下面这两个:那么,在你的专业内,或者你了解的范畴内,有哪些这种看似荒谬,但其实有科学依据的例子?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407 个回答
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偏头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癌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此处省略一万字……感冒尚无特效疗法…银屑病尚无特效疗法…单纯疱疹尚无特效治疗…矽肺尚无特效治疗…乙肝尚无特效疗法………此处又省略一万字……学医以前我也以为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不能解决的疾病肯定寥寥无几。学医以后才逐渐相信事实恰恰相反,现代医学能解决的疾病才是寥寥无几。这样残酷的事实,对于很多不懂医学的人来说,确实无比荒谬。注:以上疾病都只是我随口举的,目前机制不完全清楚的疾病太多了,没有特效治疗的疾病也太多了,省略一万字根本不夸张。但是这也不是对现代医学的否定,我们也有一套现行有效的处理疾病的方法,不至于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束手无策,目前医学也在向很好的方向发展。以上随口吐槽,只是为了说明这种大众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重点不在提及的某一个疾病,更不再中医好还是西医好,歇歇吧…
我说个格斗里面外人看起来很荒谬,但其实很科学的吧!很多人认为如果对方挥拳头打你,你应该尽量往后躲开。其实这是错误的!任何格斗流派里都会要求闪躲对方攻击,但都不是朝后闪躲,或者说朝后闪躲不是最优秀的选择。最优秀的选择:要朝前方躲闪,甚至迎着拳头!道理很科学,把拳头想像成棍子,棍子只有完全轮圆了才会发挥100%的力。刚轮一半,力量也就只能发挥一半。按这个道理,你在他轮拳头的同时上前迎着,就算拳头打到你身上,力量也不是100%,而你如果退步,拳头打中你就会发出100%的力量。而完美的闪躲是一面迎着对方右拳,同时向左或向右方向斜上步,用手把对方手往内或往外拍开,此时对方进入“空门大开”的伤害加成属性,而你可以近距离攻击他,后面你接什么招都能秒杀对方。此规则同时适合械斗。补充:防守闪躲向前还有一个关于心理学的道理——“势”。就是“气势”的意思,所有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你一味的退后会增加对方的信心。对方越打越威武,越打越兴奋。而前进则相反,对方会越打越没信心“对这个人好像没用啊…”“他是怪物吗?为什么不疼?”“他要过来了,我会被打吗?好可怕”所以是男人打架就要向前冲!要“燃”起来~
一、为什么地铁总是人满为患但还是亏本经营?为什么电视上香港人的房子都那么大,香港人还说房子太小,地价太贵?为什么中国盖的桥、修的路总是动不动就塌了?为什么国外媒体都说中国人很有钱?为什么冒险者总是成功的?二、两千多面前,古罗马演说家、雄辩家西塞罗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传教士把一幅画给一个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的拜神者,这群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幸免于难,以此证明祈祷的力量能保护人们。无神论者立刻问:“那些祈祷后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传教士企图以少数为例,用错觉蒙蔽真实,却被无神论者看出破绽:淹死的拜神者已经死了,当然不可能从海底爬出来到处宣传他们的经历。三、传教士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幸存者偏差】,直白一些的翻译则称之为【沉默的证据】,更直白的则叫【死人不会说话】。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假设在一个绝对理性的市场环境下,有一个证券交易市场,每年的投资风险和收益相当。雇佣16只猴子,给它们两个按钮,一个买,一个卖,让它们每天随机乱按——每年检查一次收益,赔本的猴子被赶出去,只保留那些盈利的猴子。于是,第二年还有8只猴子,第三年4只,第四年2只,第五年1只。一只猴子竟然可以连续五年在证券交易市场上盈利,如果这只猴子是人,我们完全可以称他为【股市达人】、【股市大牛】、【股神】。各家媒体就会对他进行采访,进而了解他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然后总结成书《股神百战百胜的成功哲学》,成为年度畅销书,登上各大畅销书榜首。可是因为它是猴子,所以一切只能归结于运气。但同时,在这只猴子脱颖而出的背后,还有15只默默无闻的猴子。四、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五、所以:为什么地铁总是人满为患但还是亏本经营?因为你总是在人满为患的时候挤地铁。为什么电视上香港人的房子都那么大,香港人还说房子太小,地价太贵?因为小房子根本摆不下机位,当然上不了电视。为什么中国盖的桥、修的路总是动不动就塌了?因为没塌的不会有人报道。为什么国外媒体都说中国人很有钱?因为穷人根本没办法出国,国外媒体当然看不见。为什么冒险者总是成功的?因为龙穴下的森森白骨不会回来向你讲述他们的冒险故事。
知乎这样多程序员,却没人提“人月神话”。人月神话(:The mythical man-month):这部分讲述(man)和(month)并不呈现关系。指出以大量人员和较短的时间,并不能缩短软件的开发进度。一窝蜂的作业方式无助于软件生产,且会制造麻烦,产生出更差的软件。向进度落后的项目追加人力,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因为新进的人员需要时间了解整个项目,而增加额外的沟通消耗。当有 N 个人必须在这群人之中进行沟通时(无阶级关系),当 N 增加,其输出 M 将抵消其效益,甚至倒退(最后几天所完成的进度,远不如刚开始几天所完成的进度。像是发现了许多错误)。人月(:man-month)指的是“一个要花几个”才能完成软件开发的,通常用来评估一件软件项目的大小。以成本会计(cost accounting)为基础的时程预估技术,使我们误把工作量和项目进度混为一谈,人月是个危险并很容易就遭到误解的迷思(myth),因为它假设人力和工时可以互换。在一个时程已经落后的软件项目中增加人手,只会让它更加落后。根据Brooks法则,增加人员到一个已经延误的项目里,等于是火上加油。除非你可以把工作区分,让新进人员可在不影响他人工作的状况下有所贡献。把工作切分给更多人做将造成额外的沟通(communication)代价——训练和相互的交流(intercommunication)。欲增加软件项目的人手,总共必须付出的代价可分为三方面:工作重新切分本身所造成的混乱与额外工作量、新进人员的训练、新增加的相互交流。简单的说,如果软件项目已经做不完了,加人也做不完。认命吧。
位错(dislocation)理论。或许是晶体材料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没有之一!但什么是位错?缺陷!对于晶体来说,材料内部的原子都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如果近距离看,就会发现无数个一模一样的小单元(晶胞)无限地重复。但是好死不死,有一个原子发脾气跑掉了,留下了一个空位,晶体排列就不完美了,传说中的点缺陷就产生了;同样,如果有个调皮的原子跑过来看亲戚,在不该它出现的地方出现了,把周围其他原子挤到一边去,这也是一种点缺陷。点缺陷其实还好,如果正赶上放假,有一整排的原子过来看亲戚,就出现了一排的点缺陷,那么它就被叫做线缺陷,也就是位错(下图所示)。对于我们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讲,这种不完美的东西真的令人抓狂。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位错,我们才能使用晶体材料,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力学性能,我们还要人为地增加这种缺陷。对于我们这种完美主义者来讲,这种不完美的东西真的令人抓狂。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位错,我们才能使用晶体材料,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力学性能,我们还要人为地增加这种缺陷。生活中的常见的金属材料,钢,铜,铝等,都属于晶体材料,其内部大量存在着位错,而我们在把它们加工成各种乱七八糟的形状时,主要利用的就是位错的滑移。可以想象,如果一块晶体近乎完美,那么当我们想要拉长或者压扁它,就需要打断原子间的金属键,这不仅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无法实现塑性形变,材料内部将会产生大量裂纹,甚至断裂;而有了位错,这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大量位错向着应力方向滑移,足以使材料形变而不损坏。所以,材料的塑性形变,其本质就是位错的产生和滑移。当然,位错的数量也不是可以无限增加,当位错密高到一定程度,位错之间的距离变小,相互勾连缠结,位错滑移反而变得困难,这时材料就会变得更硬更强(就像把一根铁丝扭来扭去,变形的地方就会越来越难扭),这就是加工硬化的道理。著名的Taylor equation就给出了材料强度()和位错密度()之间的关系:钢淬火形成的马氏体,非常坚固,正是因为里面的位错密度高达,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把1立方米的马氏体里所有的位错拉出来,其长度能从地球到太阳走1万多个来回。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来阻止位错的滑移,比如加入一些合金原子来锁住位错或者减小晶粒尺寸用晶界来阻挡位错。总而言之,是位错赋予了材料可塑性,金属材料之所以能为人类完成各种高难度的任务,恰恰是因为它们的不完美。如果晶体材料一个个都是顽固的处女座,不肯产生一点不完美,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永远停留在石器时代……
不想看证明可以直接看黑体字## 1.越多修路,越拥堵?##【Braess悖论】有时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或者提高某个路段的局部通行能力,反而使所有出行者的出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为了改善通行能力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误,反而降低了整个交通网络的服务水平。实例:韩国首尔的规划者拆除一条6车道高速路,修建了一个方圆8千米的公园后,很多道路专家惊讶地发现,首尔的交通非但没有恶化,反而得到了改善。有专家就提出这是Braess悖论反向版。我画画手残,逻辑叙述也捉急。。。证明请凑合看一下假设本来只有①②③④这几条路径,没有虚线⑤。假设本来只有①②③④这几条路径,没有虚线⑤。此时从O到D只有两条路可选:路径1:①④;路径2:③②交通总流量q=6,那么此时各条路平均分配,x①=x②=x③=x④=3;行驶时间是车流量的函数(下图)那么四条路段的行驶时间为t①=53, t②=53, t③=30, t④=30;路径一和路径二的行驶时间是一样的c1=83, c2=83; 流量是一样的f1=3,f2=3;所以总的交通行驶时间为:498(83*3+83*3)(注:函数取自Sheffi的(注:函数取自Sheffi的随机用户均衡这本书里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手写笔迹都是英文的…)然后,增加了虚线路段⑤此时从O到D有三条路可以选了:路径1:①④;路径2:③②;路径3:③⑤④各个路段的车流量:x①=3,x②=3,x③=3,x④=3,x⑤=0;各条路径行驶时间:c1=83,c2=83,c3=70; 大家一看,哇塞!新增的第3条路径(③⑤④)行驶时间最短,而且路段⑤上根本没有车啊,就会有车辆转向新增路径3。直到各条路的行驶时间都一样了,c1=92,c2=92,c3=92;这时候谁也不会往别的路上跑了,f1=2,f2=2,f3=2;所以总的交通行驶时间为:522 (92*2+92*2+92*2)可以看出,增加一段路后,不论是每个人的行驶时间(92&83),还是整个交通系统总的行驶时间(522&498)都增加了。## 2.无事故没红灯,也会堵车?##【幽灵堵车】开车时遇到拥堵,常常以为前方发生了交通事故,但是当驶离拥堵路段的时候却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事故,没有停顿车辆,也没有封闭施工的车道,道路却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堵塞,很长一段时间过后,车流又会毫无征兆的顺畅起来。实例:2008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物理学家让22辆汽车均匀间隔,在一条230米长的单车道环路上行驶,并且告诉司机以30公里的时速驾驶。起初,车辆之间相安无事,行驶通畅。但没过多久,车辆之间的距离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车挤压在一起,道路上车的密度变得不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进,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有几辆车一度甚至几乎停了下来。前面的车一旦停下,后面的车也跟随停下。实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辆车难以察觉的微小变化就能导致一场显著拥堵。 的好奇实验室也做过这个实验,大家可以看一下视频:新闻:看下我做的小仿真:所有车辆同间距匀速行驶,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不均匀的分布。观测红色汽车的行驶(右上角坐标图)可以看出它不断加速、减速,甚至停车一段时间,说明发生了拥堵。观测红色汽车的行驶(右上角坐标图)可以看出它不断加速、减速,甚至停车一段时间,说明发生了拥堵。要保证畅通行驶,需要车速、间隔完全一致,也就是前面车减速,我也要立刻同步减速,但实际上人的反应是有延迟的。当前车减速时,我由于延迟拉近了和前车的距离,后面的车由于反应延迟离我更近,像波一样向后传播,最终逼迫有些车辆不得不踩刹车停下,也就形成了一段拥堵。“同样,在红绿灯路口,哪怕路口亮绿灯,排队的车也不会同时起步,而是存在一个时间差。”(果壳)“驾驶时和前车拉开多一点距离,尽量以匀速驾驶,这不仅是关乎到安全,而且可以创造良好的道路环境,你会发现其实很少需要急加减速,前车加减速产生的扰动会被你的距离给抹平掉。”(羊城晚报)##3.喝醉了在街上随机行走,一定可以走回家?##【Pólya酒鬼回家定理】一维:假设有一条水平直线,从某个位置出发,每次有 50% 的概率向左走1米,有50%的概率向右走1米。按照这种方式无限地随机游走下去,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100% 。在一维随机游走过程中,只要时间足够长,我们最终总能回到出发点。二维:现在考虑一个喝醉的酒鬼,他在街道上随机游走。假设整个城市的街道呈网格状分布,酒鬼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都会概率均等地选择一条路(包括自己来时的那条路)继续走下去。那么他最终能够回到出发点的概率是多少呢?答案也还是 100% 。刚开始,这个醉鬼可能会越走越远,但最后他总能找到回家路。三维:现在考虑一只喝醉的小鸟,每次都从上、下、左、右、前、后中概率均等地选择一个方向,那么它很有可能永远也回不到 出发点了。在三维网格中随机游走,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只有大约 34% 。四维网格中随机游走,最终能回到出发点的概率是 19.3%;八维空间中,这个概率只有 7.3% 。下面整理自百度知道的网友“广场拥挤的孤寂”给出的一维证明:酒鬼回到出发点概率=2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4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6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n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 (奇数步走法是回不到原点的)当n趋近于无穷时,这个和=1.2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1*(1/2)^24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1*(1/2)^46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2*(1/2)^68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5*(1/2)^810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14*(1/2)^1012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2*41*(1/2)^122n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第2n-2步走法*a+ 2n-4步走法 * b+第2n-6部走法*c+第2n-8部走法*d........(其中a,b.c,d......分别等于第2,4,6,8......步走法也就是a,b,c,d,e,f……=1,1,2,5,14,42......... )把这些全加起来,n趋于无穷时 和就等于1解释一下:每步回到出发点的概率是3个因数的乘积第一个因数是2。先计算出朝一个方向走(左或右)回到原点的概率,再乘2就得到该步数下回到出发点的概率。第2个因数:1,1,2,5,14,41...是走法,比如说12步有41种走法(朝一个方向走),这个数字是数出来的,再通过归纳猜想得到公式第3个因数:(1/2)^2n , 2n 步回到出发点,说明走了2n步,每一步的概率是1/2 ,所以总共是(1/2)^2n 第2,3个因数的乘积得到了朝一个方向走回到原点的概率:比如12步回到出发点有41种走法,每种走法的概率均为(1/2)^12。朝左朝右走都有41种走法,总的概率就是2*41*(1/2)^124.前几天在知乎匿名答了一个题,好几天没人赞。昨天发现有个大V回答了和我差不多的内容,很快数百赞,排进了答案前十。。好桑心,让我相信了另一个定理【马太效应】T^T好感动有人要给我点赞~~那我就把它取消匿名啦~
利用萤火虫的光真的可以看书。有人援引康熙大帝的萤囊实验和好奇实验室的萤火虫看书实验(见)的结论,四处说车胤萤囊的故事纯属虚构。我想告诉他们,萤火虫真的可以看书,而且是现代五号宋体字印刷的书。方法很简单,直接抓着萤火虫,贴在书面上移动,它能照亮附近三厘米范围内的字,一只萤火虫看三四页书,萤火虫就累了,自己把光熄灭了,换一只即可。小时候不只一次这么干,带翅膀的萤火虫和只能地上爬的萤火虫都可以这么用——解释下,小时候确实没有台灯和床头灯,但会打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抓萤火虫看书只是因为好奇、好玩。现在那么小的字都可以看见,何况古代的毛笔字那么大?康熙和好奇实验室之所以说看不见,是因为他们的实验方法太土豪了。他们低估了车胤那样的穷孩子的求学热情。萤火虫的光亮大概如此,图片来自网络,有机会拍实图补上。萤火虫的光亮大概如此,图片来自网络,有机会拍实图补上。还有下面这两种没翅膀的也比较常见:
谢邀。说几个数学上的例子。1. Smale's paradox——斯梅尔悖论以下引自wikiIn differential topology, Smale's paradox st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turn a sphere inside out in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with possible self-intersections but without creating any crease, a process more commonly and historically called sphere eversion (eversion means "to turn inside out"). 这个悖论是在1958年,由年仅28岁的Steven Smale提出的。说只要允许表面互相穿透,就能把一个完整球面里外翻转,而且没有折皱!这个悖论之荒谬使得它在被提出之时就被Smale的导师Raoul Bott称为“obviously wrong(明显错了)”。单纯的叙述比较繁琐,这有一个土豆的视频可以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个悖论
数学家怎么把球面内表面翻出到外表面——斯梅尔悖论【中文字幕】
/programs/view/-vIeCQeVbOA/
然后找到一个gif图的演示:具体的证明涉及到繁琐的拓扑学,不再赘叙。2.Brouwer fixed-point theorem——布劳威尔不动点定理表述如下平面上: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圆盘射到它自身的连续函数f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欧几里得空间中:每一个从某个给定的闭球射到它自己的连续函数都有(至少)一个不动点。纯粹的理论描述实在不好想象,下面给出几个实际的例子(什么这还有直观的例子!?)①我们在大型商场都可以见到的平面地图,上面往往有红色五角星标注“您的位置”。如果标注足够精确,那么这个点就是把实际地形射到地图的连续函数的不动点。②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假设它上面每点的位置都有记录)。再将它揉成一团纸球,放到白纸之前铺过的位置上,那么纸团上总有一点与之前平铺的白纸上所对应的点在水平方向没有平移。③假设我们在搅拌咖啡,那么我们总能在咖啡中找到一个点,它在搅拌前后的位置相同。(谁会在喝咖啡的时候考虑这种问题啊!)以上三个栗子都是不动点定理的直观现象。而这个定理本身涉及到的范畴同样是拓扑学!3.毛球定理表述为对于任意一个偶数维的球面,连续的单位向量场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永远不可能抚平一个毛球。这个定理首先在1912年被布劳威尔证明。没错,就是上文提到的哥们!(图片源自果壳)(图片源自果壳)想象这样一个毛球,无论怎么努力,你最终只会得到一个两极有尖角的毛球。(图片源自wikipedia)这个定理在气象学上有个有趣的应用是对于气旋的研究。地球表面的风可以视为一个连续的向量场(风速、风向),这样由毛球定理看来,总是存在着一个风速零点,它对应着气旋或反气旋的中心(风眼)。在这样的零点附近,风的分布成螺旋形,但永远不会从水平吹入中心或从其中吹出(只能上升或下降)。由毛球定理可以得出,地球表面永远存在气旋和风眼,在风眼处风平浪静,但四周都有风环绕。视频在这里:
(分钟物理 中文字幕)毛球定理
/u94/v_ODg2MTM5NzE.html
4.其他几个拓扑变化①在一个轮胎的表面上打一个洞。能否通过连续变换,把这个轮胎的内表面翻到外面来?答案是可以的!连续变换如下图所示:更直观的动图在②能否把左图连续地变为右图?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答案是可以的,如下图所示:这意味着,假如人类的身体可以像橡胶人一样任意变形,那么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做成两个套着的圆环之后,我们可以不放开手指,把圆环给解开来。 Algorithmic and Computer Methods for Three-Manifolds 一书里画了一张非常漂亮的示意图:
更加有趣的是,如果仅仅是手腕上多了一块手表,上述方案就不能得逞了:参考资料:1.2.
出现重大心理事件,什么都不要想,玩“俄罗斯方块”,专治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别适用重大灾害之后的事件,比如地震)手机装个俄罗斯方块,如果你的朋友遇到或者自己遇到什么事,开始玩吧。(我复制来了,你们看好给我赞)
灾难不仅使人们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精神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心理干预很重要。英发现玩“俄罗斯方块”可以缓解灾后心理问题。  经历过灾难的人往往出现一些精神问题,如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灾难场面。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玩“俄罗斯方块”游戏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种精神问题,因为这种游戏画面会与灾难画面竞争大脑资源,从而抑制灾难事件的影响。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请数十名健康志愿者观看灾难影片,其中有车祸等血腥场面,这种体验可模拟实际经历灾难的感受。此后,受试者被分为三组,一组玩“俄罗斯方块”,另一组玩一种文字游戏,还有一组什么也不做。结果发现,随后一周内,在玩“俄罗斯方块”的一组受试者中,大脑不由自主闪现灾难场面的次数明显比另外两组受试者少。玩文字游戏的一组受试者则出现相反情况,他们不由自主回忆灾难场面的次数比什么也不做的对照组还要多。  如果在灾后玩“俄罗斯方块”这种同时处理图像和声音信息的游戏,相关信息会占用大脑中处理直观信息的资源,从而抑制灾难对大脑的影响。但如果玩的是文字游戏,该游戏内容就会占用大脑中处理抽象信息的资源,抑制关于灾难的抽象记忆,使得直观记忆和抽象记忆更加不平衡,从而使某些精神问题更加恶化。领导这项研究的艾米丽·霍姆斯博士说,研究小组得到的数据显示,受试者在灾难事件后4小时内玩“俄罗斯方块”,就有可能获得“缓解”效果,但这种“缓解”并非“俄罗斯方块”组成员对灾难的记忆减弱所致,受试者仍能主动回忆起灾难细节。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有两种处理信息的方式,一个是直观的,与声音、图像等有关,而另一个是更理性化的,将事件意义抽象剥离出来并整合进记忆背景中。通常这两种方式是平衡的,但在灾难发生时,直观方式常常压过理性方式,比如车祸当事人往往只记得当时有闪光和刹车声,而难以梳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直观记忆的这种优势便是出现相关精神问题的原因之一。  心理干预对于经历灾难的人们来说很是重要,这项发现显示可以通过玩“俄罗斯方块”来缓解灾后心理问题,当然在此基础上希望还能找到更多的缓解灾后心理问题的方法。
二战时有一个飞行分析师,他分析了一些轰炸机归来后,机身的弹孔分布情况,发现某些地方弹孔多,某些地方少或者没有。有些人会以为,应该在弹孔多的地方增加防弹加固板,因为从归来的飞机来看,这些弹孔多的地方肯定容易被击中,所以应该重点防备这个飞行分析师则认为,应该在弹孔少的地方增加防弹板,因为既然那些飞机在一些部位吃到了很多子弹,还能安全飞回来,看来这些部位是不重要的。,弹孔少的地方肯定是重要部分,这些部分被击中的飞机,肯定都没回来。所以,他要在无弹孔或者少弹孔的地方加固。
“做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第一次看经济学的教材时困惑了很久,一般人决策时的直觉都是老子已经花了那么多精力时间了你让老子现在撤?
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与这个理论相爱相杀的便是那句话,“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够真理,够代代相传式的政治正确吧?但是恰恰相反,群众的大多数最讽刺的自身缺陷就是盲目性。传播学上有一条大名鼎鼎的传播理论,叫做「沉默的螺旋」,印证了我想说的这句话。看过以上许多朋友基于自身专业知识所作出的解答,并且越是出于专业水准,越是获得赞同数越少。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群众的其他知友辨析度,评判能力不高,所以没有对于专业水准高的答主做出「赞同」这一反馈。说白了就是,你说的好厉害,但我看不懂。相信大家在网络、媒体、学术内外刊等信息源发现过那种「不明觉厉」的文章,而作为受众的你即便认为它写的很厉害的样子,但也有一个「厉害」的标准。比如王二的隔壁老伯是个美食爱好者。平时最常挂在嘴边的,是“煎饼果子加鸡蛋还是加油条好吃”、“论豆腐脑的十种吃法”,他对于美食的评判标准是基于自身有限的现实经验与少量的书本知识。你与他谈论美食心得,提起一个老梗比如“牛排几分熟好吃”,他也许会大致听懂一半,还有继续与你讨论下去的欲望,但如果你再说到松露、鱼子酱、马卡龙这些美食,他就会云里雾里,甚至一副“你TM在说什么”的表情,最后抬屁股走人。说大了,在各行各业,对于某件事是否达到规法标准,都有着相应的衡量条件。举个例子,过收费站,没有卡就过不了,这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标杆尺度。老王的衡量尺度是自己的经验,所以他不可避免地陷入的主观臆断的错误中,忽视了客观的美食世界。而群众盲目性,也是主观臆断的重要体现。我要终结专业知识上没完没了的废话以及翻来覆去的屁话,用一句话解释导致群众盲目的原因,那就是群众只想看他们想看的。还真别否认,有人就喜欢看每日星座分析,有人就喜欢看某某明星昨天跟谁出去吃饭了,这些虽然算得上俗,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何不食肉糜”的弱智统治者都存在,更别说我等小民了。存在,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群众的需求就是文化的刚需,是文化消费的上帝。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一个微信公号的段子手,晚上下班回家的娱乐节目还要看电视黑黑小龙女。所以没有绝对的传播与接收一说。而有趣的事情来了。在信息传播多元化、新闻媒体多窗口化的今天,真正做到了“信息透明、全民发声吗?”答案当然是NO。前者我们打上马赛克,有些敏感,把重点放在后一个观点:全民发声。在这个社交网络铺天盖地,看到谣言与民科随手一转就是朋友圈,遇到外遇偷情随手一甩就是漂流瓶,听到XX被抓随心一动就是发微博的自媒体时代,仿佛每个人都是这个媒体时代的主人。可问题是,你随手发的东西,扯的犊子,发的怨仇,有人看吗?而事实上,越是自身学历低到一定水平,生活层次low到一定水平的人,越会在网络上发泄不满,越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在沉浸了现实不满等个人情绪的个人思考能力,很容易被引发自己共鸣的某些观点所左右。哪怕这些观点不正确,但也会受到人们的拥护,而与之相反的观点则容易被大多数声音所掩盖,哪怕它们是对的。所以这就印证了「沉默的螺旋」里那个最经典的现象描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所以我们时不时就看到一群人将另一群人踩在脚下彻夜狂欢,更典型的例子,最花式夺人眼球的标题类如“网友将XX捧为女神”“某名人XX指责XXXX事件”,这些信息传播效率惊人,有的信息在业内人士经过分析后可以被证伪,甚至网友都没叫那跳钢管舞的是女神,但也获得极大的关注量。令人咋舌但也论证了开头说的那句话——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由于自身知识局限、环境局限以及成长局限的辨别能力差而导致盲目的大部分群众,对于可被理解的,满足自身需求(性欲、暴力),以及具备了趣味性的信息,主动或被动(媒体报道,公知发声)轻而易举地参与一场所谓的“对于XX真相”的大讨论,最后无关正确与否,参与的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群众获得了嘴炮以及身为兵卒冲锋在前的快感,群众的引导者们则获得了自身利益的果实,皆大欢喜。剩下一群沉默的少部分人,他们的身份就有点复杂了。说一些结尾的话:答主对于知识持有十分中性的态度。体现在于,始终认为,无论是人文社会学还是物理医学都是令人尊重的科学,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高下之分,平等是各学科最大的共同点。正如这个题目下的每一位答主,用心程度也都可以与短答案比较出来。有人在评论区里说,你这不也是“引导”群众么?我的看法是,将客观事实表述出来,将思考的主动权交付受众,那这即便丧失了传播效应中的优势地位,但也算做到问心无愧,毕竟这种展露上帝视角的方式总不会偏见于一方。此答案无论赞同与反对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真正明白了这个视角下的问题所在,以及发出了你自己的思考。由于题目立意以及时间问题,结尾的这句话不便过多展开,更重要的是请各位自行理解,以后有时间再写。——.——一直在评论区追问“盲目给你这个回答点赞是否就验证了【大部分群众是盲目的】这个论点”的说明你看了半天也没看懂,所以直接右上角关闭简单粗暴完事。
1、“一个电子会同时通过两条缝隙。”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已经快百年了,其背后蕴含的微观世界的物理早已被人熟知,量子力学也经过了各种其它实验的检验,目前它的扩展和应用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因为普通人对其所谓“直观理解”的偏差和物理学界本身对量子力学诠释上的争论,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很多时候又带着一层哲学味道。早年对电子双缝实验的理解,认为其是大量粒子的统计结果,直至人类有能力让电子或光子一个个通过。结果人们发现“单电子”也能产生干涉条纹。当我们在缝隙后装上仪器,试图去“观测”电子到底从哪条缝隙通过时,电子干涉条纹竟然“神秘地”消失了。传统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测量”本身会影响观测系统,在没有观测前,电子波函数弥漫全空间,体现“波动性”,所以有干涉效应;当我们试图观测电子“位置”时,电子波函数发生了所谓“瞬间塌缩”,被投影到某个位置空间,体现所谓“粒子性”,因此就没有干涉了。但这个解释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从“直观理解”上讲,这简直是“有点荒谬”的,作为没有思想的“电子”,它怎么知道,我在观测它?然后它会作出反应,会发生所谓“塌缩”?而且还是“瞬时”的。更进一步去深究,物理世界到底有没脱离我们测量的“实体”?一旦测量本身会对结果有影响,那么我们所“认知”或是“看到”的物理世界完全是“我们”或是“实验仪器”跟“客观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理实在”在哪里?特别经过十几年马克思主义唯物论XN的国人来说,没有一个脱离“思维”、“观测”、“仪器”存在的“客观世界”是不可想象的。当然我前面说的都是“诠释”脑洞大开的结果,与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和实验都没多大关系。但这个给人太多的理由攻击和责难量子力学,到现在依旧如此。我想说现今的物理学家大多不去争论这个问题。管它哥本哈根多世界隐参数,能用的理论就是好理论。而量子力学就是这么个奇妙的东西,理论无比正确,实验无比精细,应用无比广泛,大家却对其基本假设或解释知之有限,而传统的解释却又让人感觉“荒谬”。以为这就完了?NoNoNo。下面我会再讲一个更“奇怪”的东西:2、“远到无穷远的纠缠。”好了我来更新这个浪漫的物理了。大话西游那句经典的话:“当时这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0.01公分,但是四分之一柱香之后,那把剑的女主人将会彻底的爱上我: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在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其实吧,从物理角度来看,0.01公分的距离还长着呢,一万年?在宇宙的年龄中甚至连一眨眼都不是。但却有某些粒子,从他们产生的那一刻,就注定无法分离,相守终身,即使他们飞到宇宙边界,也永远纠缠在一起。这就是纠缠态。纠缠态是个神马东西?其实挺好理解。假定在原点处有个自旋为0粒子的基态,在某个时刻发生衰变,出射出两个自旋为1(要么上要么下)的粒子。根据量子数守恒,因为总自旋为0,这两个粒子自旋方向肯定是相反的。这些都没有问题,“纠缠”的问题并不在这里。按我们“经典”的理解,这两个粒子好比左右手套么,总是配套的,一个左手的另一个就是一个右手的,一个右手的那么另一个就是左手的(爱因斯坦的理解)。但我想说,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且被实验证明是错误的。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什么偏差?把这两个粒子比喻成左右手套,意味着从分离的一刹那,他们的状态就“确定”了。这有什么错?我先说在量子力学中对这两个粒子的理解:从衰变开始,这两个粒子的自旋是“不确定”的,他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只有在我们通过“测量”确定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后,另一个粒子的自旋才能被“确定”。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连接,而这只“无形的手”竟然是“超距”和“瞬时”的。等等,有人会说,你这么说,不过是解释起来不同而已,听起来还是左右手套那种“确定论”靠谱一些,好像两者描述的事情没什么不同啊。这位同学,你很聪明。如果单从一个方向描述(一维),比如例子自旋的Z方向,两种描述在物理上根本没什么区别,反而后一种听起来更加“荒诞不经”,什么?测量?什么?超距作用?那因果律呢?光速不能超越呢?想搁哪去?但别忘了,这个世界是三维的。三维的意思,自旋在坐标系下是有三个维度的。在我们”确定“一个粒子自旋时,我们观测的方向只是粒子真实自旋方向在某个坐标系下某个坐标轴的”投影“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一次只能测定x、y、z三个轴中的一个方向的自旋。那么问题就来了。”经典理解“和”量子力学理解“就会在实验上有明显的偏差。这个偏差理解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如果世界是”经典“的,粒子从衰变后自旋是”确定“的,那么”观测“本身不会对粒子自旋造成任何影响,我们只得到一系列”分立“的自旋模式,而这些”分立“的自旋模式每种概率加起来是1,最关键的一点:这些概率与任何观测角度无关。但是,如果这个世界是”量子“的,粒子在分离后自旋方向不确定,两者从产生后就不可分离,相关性很强,只有在测量后,波函数塌缩,我们才能确定两者自旋方向,而不同方向的测量跟测量方式相关,因此相关性和概率不是线性的(经典情况)而是连续的,而且与观测角度有关。学过基本概率论都知道,如果两个系统无法交换信息,他们的相关性必须满足某种随机概率上的限制,是有一定的”极限“的;如果两个系统是关联的,那么他们的相关性则不用满足随机分布的相关性极限。在纠缠态的例子中,这个极限就是贝尔不等式(不同方向自旋测定的相关性需要满足的式子): |Pxz-Pzy|≤1+Pxy。关于贝尔不等式的详细解释请参看我的知乎: 。关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影响深远。这不仅证明了爱因斯坦观点的错误,量子力学的确是”非定域“的,也对未来的量子力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很多实验室(包括中国中科院潘建伟院士的工作)已经制备了多个粒子量子纠缠的远距离量子通信。但需要说明的是,纠缠态与”超光速“、”信息不守恒”并没多大关系。量子通信里,另一个粒子虽然相隔很远都能“感受”地球上另一个粒子的“信息”,但这种信息交换需要“经典信道”传回才能使用,换句话说纠缠态只是个“中间数学过程”,物理可观测量并无法做到“超光速传输”。很多女生是不是觉得如果跟男友或老公也有这么个“纠缠”挺好,O(∩_∩)O哈哈~但我想说的是,前面两个似乎都是量子力学中在微观上奇特效应,当年最有名“最荒谬”最不可思议的,当属薛定谔那只:3、“不死不活的猫。”关于这只猫,网上可以找到多个类似但本质相同的版本,我这里就不赘述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一只猫是“不死不活”的,因为薛定谔当年提出这只“猫”的目的只是为了反对哥本哈根几率诠释的一个理想实验,薛定谔认为量子态演化应该遵循薛定谔方程和态叠加原理,而不可能发生因为观测导致的“塌缩”。实际上与哥本哈根诠释密切相关的,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尼尔斯.玻尔本人也对“观测”导致的量子态“塌缩”持有一定的疑义,为了避免出现量子力学在宏观尺度的悖论,提出了对应原理,即大尺度宏观系统的量子物理行为应该近似于经典行为(也是怕了这只猫的结果)。同贝尔不等式类似,两者提出时均为理想实验,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贝尔不等式是微观尺度的理想实验,后来被人们改进后成为了“真正实验”,从而否定了定域隐变量理论;而“薛定谔的猫”属于宏观实验。实验观测宏观甚至介观尺度的量子力学效应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量子力学中有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退相干。具体什么是退相干是个很复杂的物理问题,这里面又涉及到微观因果律、色散关系等很数学的东西,就不具体说了。大家只要知道一个事实就可以:猫不死不活的叠加状态即使被制备出来,它受到很强烈的环境限制,比如盒子里的空气啊细菌啊病毒啊猫自身的运动啊甚至地球自转公转还有最关键的温度等等,这些环境因素会发生所谓的“扰动”,这些“扰动”实际上是在“打开盒子观测”前,就对“猫态”进行了多次观测,在这些“扰动”下,“不死不活”的叠加态及干涉项会迅速随时间指数衰减到0,只剩下两个经典的“波包”:要么是死猫,要么是活猫。所以在现实中,打开盒子之前,“猫”的生死因为退相干早已决定了,而不是因为打开盒子的“观测”再发生“塌缩”。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退相干”的速度与观测物尺度成正比:越大的物体退相干越快。最近二十年的实验工作,虽然没有制备如猫尺度大小的量子叠加态,但实现了介观尺度,也就是大量原子或电子的猫态。这个尺度对于量子微观尺度来说已经算是“宏观”的了,但离“猫”的尺度还相去甚远,而且制备的叠加态很快就因为退相干衰减掉了。虽然制备了很多这样的“猫态”,但人们仍旧不清楚量子叠加态如何“塌缩”为单个的量子本征态。也不知道在几率的微观世界下,如何组成如此特殊和确定性的宏观世界。围绕这个问题,以及很早年的“上帝掷骰子吗?”这类问题,物理学家提出了很多新的量子力学诠释,从而使这个问题更加开放:从最早年的哥本哈根诠释,到目前火热的多世界诠释,以及死而不僵的隐参数理论(非定域),还有什么系综诠释、关系诠释、客观塌缩诠释等等。这是个脑洞大开的领域,虽然因为越做越哲学也逐渐成为物理学里的“肥猪流”领域。然而,既然提到了上帝,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上帝掷不掷骰子(不同诠释下对波函数和其运动方程的理解是不同的),但我们却知道另外一个事实:4、“上帝(竟然)是左撇子。”这个草稿是2014年写的竟然更新到2015年了。。。要提到左右手的事情就不得不提手征性了,其实手征性这个事情也不是那么难理解。比如以地球为例,我们定义由南到北的方向为“轴向”,那么地球自转遵循的定律就是右手定律,即拇指方向为轴向,另四个手指方向为旋转方向。而如果存在一个“镜像”的地球,它的自转遵循的就是左手定律。左手和右手的旋转不依赖于观测坐标系的选取,是“星球”自身的属性,比如地球不可能忽然由自西向东变成自东向西的旋转,可以认为在某种对称性下(宏观是平移和转动对称性)是“不变”的。这就说所谓的“手征性”。在微观领域,粒子的“自旋”并不能真正看成类似地球的转动,但是的确可以把粒子以洛伦兹不变的方式,将其区分为“左旋”和“右旋”的。当然左右是相对的,依赖轴向的选取,但只要选取一种轴向规则,粒子的手征性就必然“固定”了。在量子场论里,一个四分量旋量场可用γ_5矩阵分解为两个二分量部分,可各自作为洛伦兹群的表示,如果把其中一个二分量场定义成“左手”的那么另一个就是“右手”的。按照直观的理解,粒子的“左右手”应该是对称的,左旋粒子只是右旋粒子的镜像而已,他们应该遵循相同的物理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手征对称性“,而在粒子相互作用时,就体现为所谓的”宇称守恒“。但是,这个直观的看法却是错误的,因为听起来很荒谬,但从目前各种实验上看,上帝的确是有所偏向的。我们先不谈太复杂的物理。即使在其它领域,手征性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制药领域。很多时候必须分清左右旋药物的不同药物动力学机制,如果两者很不相同,我们只需要其中一种,就必须进行提纯(否则有可能另一种镜像药物会吃死人)。在化工领域更是了。从结构上讲,一种“左旋“结构体只是另一种”右旋“结构体的镜像而已,按常理不会出现较大差异,可是自然规律却真不是这样。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的贡献是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可是这个背后究竟是什么呢?当时还没有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也可以说李杨对此建立也做出了贡献),而物理学家根据”常理“相信自然界(基础物理,非化学)左右手是对称的,而且实验上在QED(量子电动力学)和强相互作用中也看到了这种对称性。左右手对称性是镜像对称的一种,镜像对称用数学语言讲就是宇称,宇称简单讲就是一种粒子的属性,粒子波函数在某种反演下,比如电荷(C)、空间(P)、时间(T)反演下的固定性质,如果波函数不变,类似偶函数,叫偶宇称,如果波函数相差个负号,类似奇函数性质,叫奇宇称。宇称守恒的意思是反应前后各粒子宇称相乘是一样的(跟函数奇偶性一样,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大多数散射过程(粒子反应过程)实验中,人们都发现,宇称的确是守恒的。但后来人们发现了”两个“粒子:θ/τ,电荷、质量、其它量子数都是一样的,只是宇称不同,而人们观测其宇称的办法,是他们的衰变产物:θ粒子衰变成2个π介子而τ粒子衰变成三个π介子。π介子是赝标量粒子,宇称为奇,这样如果宇称是守恒的,θ/τ应该是两个粒子,一个是宇称为偶的一个是宇称为奇的。但因为他们其它的属性都一摸一样,人们相信这应该是相同的粒子。这就是当年著名的θ/τ疑难。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很高大上,就左右手这么简单的东西,竟然联系到了诺贝尔奖的工作,哈哈,想想自己也不是很笨。但是要注意的是,物理学中,第一个提出来跟后面跟风的是完全两码事情。在当年人们坚信宇称守恒跟能量守恒同等地位的前提下(大家不要看到这个就想到自己能否推翻能量守恒定律,这是完全两码事情,我后面会提到),李政道和杨振宁(事后他们是是非非很多,我们也不管究竟谁先提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是需要很大勇气和魄力的。里面复杂的物理就不说了,简单说他们认为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θ/τ是一个粒子(现代称为K介子)。直至标准模型建立之后,人们对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又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发现自然界的基本相互作用都可以用规范对称性描述(引力能否纳入现在不得而知):电磁对称性是U(1),弱相互作用是SU(2)_L,强相互作用是SU(3)。这些是什么东西,大家可以不用管,只是眼尖的人会发现,那个弱相互作用里的L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与其它不同?这就要回到之前的手征性了。前面提到,一种粒子可以拆成”左手“和”右手“的,两者可以独立描述粒子行为而不破坏时空的洛伦兹对称性。按”常理“,两者遵循的其它物理对称性是”一致“的,但”荒谬“的是自然界的选择却是”左撇子“:在弱相互作用中,只有左手费米子可以写成SU(2)”二重态“的形式,是”对称“的,而右手费米子只能写成单态的形式,是”非对称“的。在”味空间“,左手的电子和中微子可以一起参与弱相互作用,而右手电子却没有一个”搭档“,因为自然界可能就压根没有(目前的实验和能标下,有可能很重我们观测不到)右手中微子。什么?没有右手的中微子?是的。对中微子,宇称和SU(2)对称性都是”最大破坏“的,左右手不仅不对称,而且右手的部分就直接被”抹掉“了。左右手不对称,遵循不同的规范对称性是前面那个L的来源,也是θ/τ及弱作用过程中宇称破坏的来源。但是宇称守恒和能量守恒是不同的两码事情。在QED(电磁相互作用)和QCD(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是比较自然的,因为传递相互作用的是光子和胶子,这两个粒子都是无质量的,在外部能量很大的情况下,费米子也可以看成是无质量的。对无质量的理论,手征对称性可以最大限度得到保持,这样左右手是等价的。而在弱相互作用过程中,不仅弱电对称性有自发破缺(破缺之后残余的对称性构成QED),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矢量粒子带质量,而且散射过程必须考虑费米子的质量,一个有质量的理论,其手征性必然遭到破坏(质量项M Ψ_L Ψ_R破坏手征对称性)。而前面讲的所有规范对称性,都是内部对称性,内部对称性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而宇称依赖内部对称性,但他们都必须都遵守”外部“的时空对称性,而能量守恒定律是时空对称性的结果。既然提到了质量,大家可能又会想到前几年很热的LHC实验上发现的所谓”上帝粒子“,这又是个什么玩意?人们把它称为”万物质量之源“,是真的如此吗?其实自然界大部分质量都并非来自希格斯玻色子,而是:5、“自然界大部分的质量来自无质量(粒子的相互作用)”这个系列还是要写完的,哈哈。前段时间,Higgs粒子很热,大家都把它称为“上帝粒子”或“质量之源”,但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从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上讲,Higgs玻色子只是弱电对称性自发破缺和标量势的附带产物而已。规范对称性和手征对称性要求,模型的初始拉格朗日密度函数不能带质量项。但我们在实际观测中却知道,电子、子、质子、中子等粒子是带质量的,大量的其它基本粒子或非基本粒子都是有质量的,而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矢量粒子:和粒子也是带质量的。理论上,根据对称性(标量势只能写成4分量复场的形式)、重整化(自耦合最高只能到4次项)和势能稳定性(自耦合不能有三次方项)的要求,我们可以写出唯一的标量势形式,类似的势能项,发现势能的真空期望值(最低点)不是平庸的(非0的真空解),这样规范对称性对真空不成立,而物理真空只是无数理论真空中的一个点,当取定一定方向的物理真空后(,0,0,0),弱电对称性在的能标发生自发破缺。将标量场与矢量场及粒子场耦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有质量的理论,但不破坏基本的对称性。只是这样,标量场中有一个自由度被留了下来,这就是带质量的Higgs场()。前面所述的就是所谓的Higgs机制。显然的,Higgs机制赋予了所有基本粒子质量,并避免了理论出现对称性和自由度方面的问题。2012年,Higgs粒子在CMS和Atlas上被找到,质量在125GeV附近,基本上符合标准模型的预计。但是等等。高中化学课上,我们知道一个事情,氢原子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的,主要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也就是质子上。现代物理测量,电子质量0.5MeV,而质子质量938MeV,两者相差很大。而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标准模型认为质子是由两个u夸克和一个d夸克组成的,而u、d夸克的质量都在5MeV左右。不对啊,5*3=15,质子的大部分其它质量哪来?这又回归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质量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质能方程,,什么意思呢?我们反过来写:,也就是说,能量即质量,能量来自哪里?相互作用。一旦粒子间有相互作用,他们就携带一定的束缚能,而如果粒子不是”基本“的,还是有子结构的,那它所含有的”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也会贡献这个粒子的质量(根据狭义相对论,一个粒子的质量可以看成是这个粒子携带的总能量)。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比如引力,比如电磁相互作用,粒子自身的质量要远大于他们的相互作用,所以在评估整体质量时,相互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原子核内就完全不同了。原子核内,夸克间的相互作用是强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有一个很”偏离直观“的,甚至理解起来有点”荒谬“(切题点在这里)的,却是被无数实验证实是正确的现象,那就是渐进自由。一般比如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伦定律,都是平方反比律,也就是说它们的相互作用随着距离拉大逐渐减小,距离越近相互作用越大。但是强相互作用却不是平方反比律。它的有效势比较复杂,但根据beta函数,夸克间的相互作用,是随着他们距离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减小而减小。在一定距离内(比如原子核内),因为相互作用太小,他们可以看成是自由的。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这个很像弹簧啊,越拉长力越大,那把他们距离拉大,他们相互作用很大,不会像弹簧那样再拉回来?这个问题很好,可惜答案跟弹簧不同。弹簧是刚性的,但夸克不是。比如一对夸克,在拉到一定距离后,因为相互作用太强,它们会从真空中拉出一对正反夸克或一堆正反夸克(注意能量=质量,质量表征粒子,正反夸克的其它性质都相反,因此物理量是守恒的),然后相互作用就降低了,他们互相结合,形成新的束缚态(可以看成弹簧拉断了,变成两个弹簧,或是磁铁断了,形成新的N、S极但你永远得不到磁单极)。这也是我们无法观测到”单夸克“的原因。说到这里还是没有说到”无质量“的问题,前面说的什么夸克电子不都是有质量的么?这里就得提到”胶子“了。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是光子,传递引力相互作用的是引力子,他们都是无质量的。当然两个电子传递光子,光子间也会有相互作用,两个星体传递引力子,引力子间也会有相互作用,但他们的相互作用太弱了,不可能从真空中再拉出一对正反电子或两个正反星球。原子核内,传递强相互作用的是胶子,胶子也是无质量的,但是与现实的电磁、引力相互作用不同的是,胶子间会有很强的相互作用,会跟夸克的相互作用一样,从真空中拉出一对的正反夸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副这样的质子图像:质子起先有三个夸克组成(他们决定整个质子的电荷及其它量子数,所以叫”价夸克“),然后夸克先在里面自由走,但走到一定距离,他们相互作用变强了,被”胶子“拉得越来越紧,然后”嘣“一声,断了,断的地方出现一对正反夸克(这些正反夸克总量是相等的,所以不贡献任何量子数,叫”海夸克“),与老的夸克相互作用。如果这些正反夸克走得太近了,他们”噌“一声,湮灭了,变成一堆能量;如果走远了,他们又会拉出一堆夸克。关键的,胶子间会互相作用,”撞“出一堆新的海夸克,然后海夸克又跟胶子及他们自己纠缠在一起,继续发生相互作用。这里面所有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能量都被束缚在质子大小这么个狭小的空间内,而没有任何东西逃逸出来(前面提到逃得太远相互作用会变强,会被拉回来或是撕裂开,但撕裂开的一堆东西会被”胶子团“跟质子其它部分交织在一起而无法逃逸,”胶子团“类似就是一坨浆糊)。我们所观测到的,质子的整体的质量就是他们相互作用及质量的总和。根据计算,夸克间的相互作用要远比胶子间相互作用小的多。实验上,我们用质子对撞,观测对撞过程中这些”价夸克“、”海夸克“及”胶子“的贡献,发现胶子的贡献要占到70%以上(部分子分布函数)。也就是说在质子质量里,大部分都是胶子浆糊贡献的。中子的情况跟质子类似。而原子中绝大部分质量又是原子核贡献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因为原子间电磁作用要远弱于原子自身质量,分子由原子通过电磁作用构成,那么分子中的大部分质量还是来源于质子、中子。构成我们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糖类、DNA等等又是由分子组成的。因此包括世间万物的物质及我们自身,大部分的质量都来自原子核内那一坨无质量的浆糊。”从无到有“,中国的传统哲学蕴含的东西,其实在科学上也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远非如此。我们仰望星空,对撞粒子,培育生命,挖掘矿产,制造产品,我们自认认识了很多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我们甚至接近知道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质量的起源,并以极大的能力和极快的速度改造我们生存的地球,并充满着征服星际的熊熊野心。但提到质量,大自然却给人当头棒喝,因为:6、我们所能观测到的物质世界极限只占宇宙总物质质量的不到4%。待续。
通信专业的说一个奈奎斯特抽样定理简单的说就是带宽有限的信号只要抽样够密集就可以完全还原,这在时域上是很难想象也颇为反常识的,在没有学过通信的人眼里会很奇怪,抽样中间的东西呢?实际上在频域上看这个问题就简单的多
这个我要答:经常被讽刺的 “追涨杀跌”, 其实是非常正确的股票操作策略。在量化金融中,有一个专门的因子(非常常用),就是使用这个原理的,被称为momentum。————————————————————————按 要求,详细写一下。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很多因素,说追涨真的有点超出我能力了,我还是说一下,为什么应该杀跌。第一,亏钱是有趋势的首先,必须先明白什么叫做momentum(对量化完全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跳过这段)。Momentum被国内译成动量因子,这个词本身也是动量的意思。(谢谢指出,这个词不代表惯性)顾名思义,就是以前涨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涨,以前跌过的股票,很可能会继续跌。Momentum的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在过去12个月到过去一个月之间有某方向(涨或跌),并在最近一个月有反向的动向的(跌或涨)的股票非常有可能会延续第一个趋势。当然这是最基础的momentum的定义,其实动量因子有茫茫多的变种,这个就不提了,做量化的都知道。最早提出momentum这个概念的,是Carhart,从哪以后,momentum就被作为量化策略中最最重点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无论你看到的任何跟量化有关的策略,其中基本都会有动量因子及其变种的存在。具体数据我就不列了,反正大意就是,量化策略中,这是一个必修,也侧向说明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在这个概念提出的不到20年里,这个概念一直被用为量化金融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可观的盈利的策略。看到这里,很多看官就疑惑了,你说了一大堆量化,因子,策略这些我都不是特别懂的词汇,其实你到底想说什么?我就是买几个小股票玩玩而已,既不够股本,也称不上策略,你说的”追涨杀跌“有什么意义?没关系,你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就好了:股票涨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涨。股票跌之后,很有可能会接着跌。第二,亏钱的损害是非常大的先来做两个脑筋急转弯1.如果一个股票涨了50%,又跌了5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2.如果一个股票涨了100%,又跌了100%,你还剩下原来的多少?大家肯定会说,多简单啊,第一个是75%,第二是0%。是的,你们都算对了,这两个例子其实就是想要说明两点:1.你的本钱是很重要的,你每亏损的1%,你都要赚超过1%才能维持收支平衡2.当你亏损达到100%的时候,你就出局了,不能接着玩了。基于以上两个原则,你需要明白的是,1. 亏了25%的时候,你需要赚33%才能回本2. 亏了50%的时候,你需要赚100%才能回本3. 亏了75%的时候,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我不停的在这里列数字,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亏损的越多,你想要“回本”的难度就越大。所以为了避免你需要赚300%才能回本,请不要亏损75%,也不要亏损50%,最好不要亏损25%。怎么避免亏损啊?止损呗!第三,亏钱这种事件,总是fat-tail不懂统计学的朋友,请不要抽我,我也不准备给你们讲正态分布和肥尾巴。不过,大家肯定都有一种印象,就是股票涨起来好慢啊,跌起来非常迅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家的印象和心理学上的confirmation bias,也是统计学上的事实。具体不详述了,但是股票的波动是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有一个非常肥的右边尾巴,是人们多年研究的结果。用人话说就是,亏损很多的情况,是个大概率事件。所以一旦你亏损,你很可能就不仅仅是亏损个10%那么简单,可能一路亏损30、40%。第四,亏钱会让你陷入非常糟糕的情绪炒过股的人都知道,你的心情和股票的波动一样,是过山车。当股票走高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非常正确,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满意。当股票走低的时候,你觉得是你自己选股犯了错误,对自己充满了失望和愤恨。当股票一低再低的时候,你会陷入绝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同时想着要割肉,要止损,要保住剩下的本钱,同时又盼望明天就赶紧涨上去,要快快回本,快快解套。有一位投资牛人说过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当你心中只剩下希望的时候,你应该尽快止损,因为你已经失去了一切正确分析的能力了"很多衍生出来的想法,都是以此起步的,有人陷入狂热的情绪,想着,我要借钱翻本,有人陷入绝望的情绪,想着,我无法面对家里人,有人陷入自我怀疑,有人陷入更糟糕的情绪。但是陷入这些负面的情绪,永远会导致你做出错误的决定。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别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同样的道理,别在负面情绪占据你脑海的时候做跟股票有关的决定。我曾经玩期权试过连续三天亏损50%,我也曾经试过亏损60%在一笔大投资上面,我也曾经陷入绝望的情绪里面。但是最开心的,永远都是把手上的亏损清空,可以重新开始的时候。止损,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本金,保证正确的良好的心态,符合股票波动分布和走向趋势的正确做法。至于追涨,这里头技术含量太多了,没有办法一一细细分析,我的知识量也不完全足以让我正确详实的描述。但是如果遵照momentum的做法正确追涨,是可以赚不少钱的。国内我知道几家专门追涨的私募,今年的收益率都超过了100%,当然也跟今年的大环境有关。要是说的不对,还请多指教。DISCLAIMER:以上仅代表该“砖家”个人意见。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微信公众号:funnybroadcast,好玩推广,每日推广好玩的资讯和信息,欢迎关注! )引用:wikipedia(请有能力的朋友,帮维基捐点小钱,这里谢谢!)
一个感冒,丫的还要验血,收费还那么贵。这是普通人想的。曾经有个病人半夜来急诊室,和老师说自己感冒了,发烧了。那老师突然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感冒。立马让我愣了一下。普通人一般是根据症状判定疾病的,几乎是最基本的那种,但是医生是需要知道这症状和真实的病理检验,不能单单看症状,即使这症状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也要验血看看这疾病到底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所以感冒不是说随便来点药就好,医生需要根据疾病的真正情况来开药。而有些人对于儿童的一些常见疾病是直接买药什么的,最后导致后果更严重。儿童疾病最好是就医,别瞎按一般情况进行。-----------------------更新-----------这里想了下,在医院,为何要严格做一系列检查,即使就是一个普通感冒也要验血呢。这里关系到一个医疗事故的问题,是有法律效应的。有N种疾病的某些症状是和感冒相类似的,如果医生只是看一看不做验血或者检查来明确,就随便开药,如果出了问题,律师是可以查你的病历的,有问题,你就完了,同时作为医生,也不能因为是一个普通感冒就不做明确的检查,如果草率了事,万一出事,那就是医疗事故了。虽然感冒很难致命,但是每个人体质不同,病毒也不同,所以就算是几万分之一,医生也不能马虎大意,所以大多数人看似普通的感冒,却要验血什么的一堆破事,但是这也是一种责任,也希望大家能谅解。
酒精不是 兴奋剂. 酒精是神经抑制剂。喝完酒以后很兴奋,行为很放肆是因为酒精作为抑制剂了那些控制理性的神经中枢,让你的行为失去理性。平时谨言慎行,现在酒精上脑,就一股脑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相信"酒后吐真言",套话之前,也都说"先喝两杯"的根据。喜欢喝酒是放肆,但酒是抑制。
估计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治感冒的泰诺美林白加黑,治头疼的芬必得,以及治风湿关节炎的扶他林,其实都是同一类型的药吧…----有个评论说这三个确实都是同一类,因为都是非处方药,哈哈哈哈想了想竟无法反驳……秉着对自己答案负责的态度,学渣也来科普一发!就说三个典型的药物吧,治感冒的泰诺,治头疼的芬必得和治风湿关节炎的扶他林。一、泰诺(甲类非处方药)生产厂商:强生制药主要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结构式:适应症: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咽喉痛等症状二、芬必得(甲类非处方药)生产厂商:葛兰素史克主要成分:布洛芬结构式:适应症: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也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三、扶他林(乙类非处方药)生产厂商:诺华主要成分:双氯芬酸二乙胺结构式:(三个结构式画风差距好大……)(三个结构式画风差距好大……)适应症:肌肉、软组织和关节的轻至中度疼痛。也可用于骨关节炎的对症治疗基本情况是这样~从化学结构上看这三类药确实一点都不一样,但是在药理学上却属于同一大类——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NSAIDs在化学结构上可以分为什么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芳基烷酸类(布洛芬、双氯芬酸)……好了学渣大概只知道这么多了~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张兆和
最近看了塔勒布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书里面提到了很多有关黑天鹅现象,十分有趣,当即被作者的思维所折服首先,什么是“黑天鹅”?在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之前,所有的欧洲人都确信天鹅全部都是白色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把这个结论推翻了。“黑天鹅”现在是说我们通过观察或者经验获得的知识具有严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直到某一件事情的发生推翻了原来人们的认知。黑天鹅的逻辑是: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整本书都是围绕这个逻辑展开的,也是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第一部分:极端斯坦与黑天鹅现象作者认为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上,有些事物表现出相当的平均性,即大部分个体都靠近均值,离均值越远则个体数量越稀少,与均值的偏离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数量将趋近于零。有些事物则表现出相当的极端性,均值这个概念在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意义,剧烈偏离均值的个体大量存在,而且偏离程度大得惊人。他把前者称为平均斯坦,把后者称为极端斯坦。平均斯坦的例子:年龄、身高、体重极端斯坦的例子:财富、收入、损失在我们生活中,极端斯坦的例子多于平均斯坦的例子,不要以为我们处于平均斯坦的世界在平均斯坦领域,有些事情过去不成出现,我们也可以有相当把握判断未来也不会出现,比如过去没有出现过体重超过一吨的人,将来大概也不会。但我们目前的世界首富的财富为五百亿美元,一千亿美元财富的人以前没有出现过,现在也还没有出现,但并不代表未来也不会出现。下面是我归纳的一些作者的观点:某件事情1000天的历史不会告诉你底1001天的任何信息(很典型的就是股票市场,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现在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过去的历史信息,我们很难通过技术分析预测未来的走势,所以不要高估自己预测未来的水平。)所有人都知道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但是预防往往只得到很少的奖赏。罗素的火鸡:火鸡随着喂食次数的增加,的信心也增加了,虽然被屠杀的危险越来越近,它却感到越来越安全。当危险最大时,安全感却达到最大值!类似于某种东西一直起作用,直到它出乎意料地不再起作用。正常的东西经常是不重要的占个坑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之冒险者传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