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岁日月乾坤刀,方寸纳乾坤什么意思

作者:杨济华
发布时间: 22:44:17
深情的怀念
永久的纪念
——访篆刻家陈高钦
6月6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记者拜访了篆刻家陈高钦。陈高钦虽说已7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了10米长的篆刻长卷,上面印有他亲手篆刻的两院院士名章111方。这100多位院士都是著名科学家。据悉,这幅篆刻长卷将在6月23日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展示给大家。陈高钦说,为这些对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院士篆刻名章,是要表达他心中深情的怀念,是要永远地铭刻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拜访中,陈高钦回答了记者的有关问题。
记者:是什么促使你产生为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院士篆刻名章的想法呢?
陈高钦:我自1976年在《红旗》(现《求是》)杂志科教部做记者和编辑工作,使我与我国许多的著名科学家有了接触的机会,与很多科学家建立了友谊,在采访和组稿中,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虽说我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但对科学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始终没变。怀着对科学家的崇拜景仰之情,我撰写了一些科学家传记。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的传记工作不得不中断。但出于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我又产生了用篆刻艺术来宣传科学、宣传科学家的想法。
记者: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篆刻的意义?
陈高钦:主要是为了纪念、怀念老一辈科学家,歌颂科学家们的品质、精神以及卓著贡献。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比如我篆刻的周培源院士的这枚图章,看到它,人们可以联想起许多有关周培源院士的感人故事。
记者:听说,您从事篆刻艺术30多年了。您认为篆刻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陈高钦:布局最重要。布局中有我的经历和深厚的感情。每一刀一笔、每一枚印章都蕴藏着我的心、我的爱、我的血汗。我篆刻的印章有的是在传记的基础上完成的。例如,我写的蔡翘的传记共1.5万字,这些内容在我的思想上浓缩再浓缩,最后落实到蔡翘这枚图章上。虽然仅两个字,但我用心良苦,在上面下足了工夫。没有好功底、好功夫,那是刻不出好的印章来的。
记者:在篆刻过程中,您都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陈高钦:篆刻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传统。研究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印章史,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的印章史中,特别是在篆刻史中,80%~90%的篆刻作品是阴体,10%为阳体。我选择了用阴体篆刻。因为阴体可以将作者的心情、感情都融入到作品中,创作的空间大,刻出的作品浑厚、豪迈。阳体多为官方的印章,多为正楷,作品秀丽。阳体在古代颇受推崇,却很难体现气势。应该说,阳体和阴体各有所长,重要的在于发挥其优势。
我在创作中学习了众多篆刻名家的作品,研读了几百本篆刻方面的书籍。尤其喜欢齐白石和吴昌硕的风格。好的篆刻艺术作品是很能体现文化底蕴的,比如日本也有许多篆刻爱好者,但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有些作品他们是无法完成的。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我研读了自先秦以来的中国文化史,有了文化的积淀,使我的篆刻创作能够收放自如。
另外,我的篆刻作品有自身的创新之处,我将各种奇珍异宝用在了图章上,使其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美观,更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者:您对篆刻的这些精美印章的去向有什么计划吗?
陈高钦:多年来,我的篆刻作品为国内各大博物馆、机关、高校所收藏。其中北京大学70方,清华大学60方,厦门大学50方。我也希望通过贵报与科研院所联系,使这些篆刻作品为宣传科学精神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发E-mail给:&第16版:美术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篆刻创作几点体会
人民日报海外版
  行为师范               学为人师  陈高钦作
  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和书法、绘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一方印章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要刻好它却并不容易。首先,印章里所刻的大都是篆字,这就需要刻印的作者能识得篆书,并要懂得一点文字学知识;其次,所刻的这几个篆书,应该有或豪放、或飘逸的篆书书法笔势和以刀刻石的刀味;第三,字与字之间的安排,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还要求有疏密适度、优美悦目的章法或揭图,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所以这是一门需要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过去人们称:一方印章虽小,但内容可无所不包,“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  我11岁在私塾学堂开始学习书法,当时老师只教我们学习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参加工作后,因忙而停止学书法了。直到快退休之前,又开始学习篆体,主要为刻印章而潜心钻研。退休后,我又上三四年书法班,系统学习各种书法名家字体,这对我有极大好处。从少学颜、柳字体,退休又学篆体名家书法,把知识都运用到篆刻印章中。  一方长方形的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还有昂贵的鸡血石、田黄石等,篆刻成一方名章或一方大章,都需要精心设计、精心选材、精心雕刻,才能成为一方珍贵的印章。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敢于创新,在一方石料上,运用宝石翡翠知识,使印章不仅供人们使用,而且还可以成为观赏和收藏之上品。我这几年来,把翡翠、红宝石、珍珠、象牙珠、祖母绿等宝石都镶嵌在印章上,使印章成为豪华、庄重、珍贵的艺术品。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已篆刻3000多方,平均一年刻百十方印章。有时一天要刻八九方,平均三天就要刻一方印章。篆刻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历史;它们是丰富多彩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有时当晚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连夜创作,次日送到报刊,他们及时选登了。如“申奥成功”、“普天同庆”等。有时,明天出席会议,当晚为朋友刻印章,开会时当面赠送。我有一长卷《历史印迹》,大约有13米长,篆刻几十年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用篆刻印章,记载了它们,永存纪念。热门推荐:
博宝艺术网推荐
博宝油画火热销售中..莫道“日月”方寸小,书写天地信息多。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莫道“日月”方寸小,书写天地信息多。什么意思?
我着急用啊!
字面意思:别看太阳月亮那么小,他们的光芒却遍布天地之间! &日月&带引号,是个什么网站憨害封轿莩计凤袭脯陋什么的名字吧 如果是,就是说他们站虽小,信息却是很全面的. 写的不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方寸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篆刻家施晓峰访谈
新闻热线:  【
上图和背景图为施晓峰的篆刻作品
施晓峰,别署绿野楼、渊堂、静庐,1959年7月生,鄞县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印社副社长、宁波市江北区文联副主席等。作品曾获&西泠印社奖&、&第三届中国书法篆刻电视大赛&一等奖等,著有《施晓峰篆刻选》。
由他创作和编撰的《保国寺历代诗咏静庐晓峰篆刻》即将出版。
记者:先给我们讲讲您的这本《保国寺历代诗咏静庐晓峰篆刻》,为什么会想到出这么一本书?
施晓峰:保国寺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3年,为配合保国寺千年大庆活动,于是想到创作一套以历代保国寺的诗咏为题材的篆刻作品集。保国寺文化内涵很深,如何用篆刻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和传播它的文化内涵?经过商量和研究,我们决定创作30方为一套组印并配合出版印谱,印谱的形式为一影一印,采用保国寺的风光图片与历代诗咏,当代视觉美感与古典篆刻韵味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或许会对保国寺的文化有一些独到的解读。
记者:您用古老的篆刻艺术来表达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样做有难度吗?
施晓峰:相比较于书画作品的表达效果,方寸大小的篆刻要难得多,或者说要弱势很多。首先篆刻的变化小,尺寸有限,按形式分只有朱文印、白文印,以及朱白相间印,却要体现出情调、风格、文化传承的来由等。特别是整个一套篆刻作品,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自己浑然的艺术风格,体现创作者自己的审美观。有时候治印会出现为了变化而变化,产生整个一套不协调的情况,比如过于繁琐、花哨,难有统一协调的风格。
过去人们说,一方印章虽小,但内容无所不包,所谓&金石藏日月,方寸纳乾坤&。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它不可能像书法那样洋洋洒洒,只能选取有限的几个字来表达,如何取舍,如何精选核心词,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其次;字与字之间的布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好大与小,疏与密、多与少等章法和结构;最后是书法笔势和以刀刻石的刀味,这些都能完整地体现,才称得上是一方较好的印章,所以这是一门需要有多方面修养的艺术。
记者:篆刻在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独特的东方艺术,您认为方寸之间的篆刻艺术有哪些特点?我们该如何欣赏它的美?
施晓峰:有人拿篆刻跟平面设计相比,觉得有相似之处。这个观点从空间感和构成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篆刻所形成的一种巨大的表现力,是超出一般平面现代艺术的。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自殷商肇始至周秦定制,汉魏成熟,晋唐延续,宋元艺境萌发,明清文人积极参与,近现代百花齐放,都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篆刻艺术与书法绘画等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同,究其根本就是东方文化思想的抽象阐释,是浓缩的文化精髓,是人类心灵活动的象征与隐喻,可谓&方寸之地,气象万千&。
相比于书画,后者是墙上的艺术,是不可以触摸的,而篆刻则是可以亲近、把玩的有质感有温度的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篆刻兼具的审美更多,比如印材本身有很大的审美价值,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宜篆刻,只有那些&细腻、温润&的石头才是篆刻的好材料。印纽也是中国篆刻所特有的,是一种精美的工艺美术。还有刀的运用,不同的石头和手感会碰撞出不同的线感,产生不同的审美价值。篆刻不单单是刻的功力,还要在金石、碑拓、书法等领域掌握一种通感。
欣赏篆刻,对欣赏者的能力有要求。外行人关注的是印章的线刻得直不直,刻得深不深,印底清理得是否干净平整,边角有没有残破等。专业的篆刻欣赏不是着眼这些方面,而是看它的气韵、章法、字法、刀法,作品有没有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等。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篆刻的?您曾经向高式熊、余正、徐正濂等大师请教,他们对您的艺术之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施晓峰: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看着小人书和挂历上的图画自己偷偷地照着画。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篆刻。现在回想起来,我和篆刻的缘分其实可以追溯到很远。我爷爷当年在上海的钱庄做事,曾经在吴昌硕儿子吴东迈家住过4年,和王个m先生有诗文往来。现在想来,虽然我的父母不是搞艺术的,但是这种崇尚艺术的家庭氛围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真正拜师学习篆刻比较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海大收藏家金元章是我姐夫家的邻居,他收藏有很多印谱,并对篆刻有自己的见解,于是我拜他为师。金先生对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有机会欣赏到很多名人的印谱,并给我很大的鼓励,他经常让我给他的一些画家朋友刻印,并指点一二,让我的篆刻技法有了一些提升。
后来宁波成立了书协篆刻委员会,我协同策划了首届篆刻邀请展,沙孟海、高式熊、余正等宁波老乡都应邀来参加,我也有了向这些优秀前辈学习的机会。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都让我受益匪浅。像高式熊老师,特别率性,没有一点架子,对于我的不足会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1994年,我遇到了学术上很有见地的徐正濂老师,他分析了我的作品,建议我尝试用圆朱文创作。圆朱文那种崇尚静雅秀逸、工致灵幻的艺术风格和我追求的淡定从容、意趣简远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于是我把圆朱文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坚持至今。
记者:我们通常评价好的篆刻作品有金石味,比如吴昌硕的作品,您所理解的&金石味&是什么?
施晓峰:近世书画大家潘天寿先生说:&石鼓、钟鼎、汉魏碑刻,有一种雄浑古拙之感,此即所谓&金石味&。古人粗豪朴厚,作文写字,自有一股雄悍之气。&&金石味&也与制作过程、时间的磨损有关。古代的石雕、壁画,也都有这种情况。当年吴昌硕为追求印章的封泥陶瓦气韵,采用钝刀刻印,椎凿边缘,造成印面残破,形成雄浑苍老、古拙遒劲的风格。
我认为,在篆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可分为温雅印风与雄放印风。篆刻过程中我们有不同的途径和审美体验,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婉约、平和、文雅,也可以兼具俊朗、苍茫、浑朴、稚拙等。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人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是带有文化根基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不同的情感和文学性需要不同的线感来表达。&金石味&是一种只能用刀和石才能表现出来的线感,后人治印,习惯把早期的文字成为入印的范本,包括甲骨、石鼓、金铭、篆隶等文字入印,在篆刻创作中来表现金石上的时间痕迹与独特韵味,就是&金石味&吧。
记者:如今学书画篆刻的人日益增多,对于初学者,您有哪些心得和建议?
施晓峰:我认为作为初学者,单靠一两本范本在孤立的自学状态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不会好。我建议,购买一些专业的教材、教程,按专业的顺序和内容过一遍,尽管身份是业余的,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是专业的。但也可能会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错误,那就需要多请教专业老师。□记者&陈晓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月乾坤礼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