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幻想 像素逻辑世界中怎样解决不符合现实逻辑的问题

我是个追星族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世界,幻想着和他结婚中,怎么办_百度知道
我是个追星族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世界,幻想着和他结婚中,怎么办
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直和他在一起。还在他演过的电视剧中想象是他的配偶,想忘掉他,不要再见到他,想自杀再投胎。我知道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个偶像又帅,很大方,又开朗,就不会这样了,想逃避。对这样的自己很失望,给她买东西,在节目中对异性很体贴
提问者采纳
并不等于他本人,才会幸福的,做白日梦,你就会知道、电视剧中塑造的形象,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以大叔的身份告诉你,很多成年人还会通过幻想来逃避现实问题呢,喜欢一个大众情人不一定会幸福的?很正常、捧你在手心里的人,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这样;你放在心里就好,以后找一个真心爱你。你不要怕、幻想。他在节目,等你年纪再大些你的年纪不大吧
为什么他在节目中塑造的形象,并不等于他本人
节目录制有商业目的,肯定是节目组、明星经纪人等经过精心挑选后,确定推出的公众形象,和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事是不同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幻想世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clannad第二季22集结尾的最后是怎么回事 幻想世界的少女出现在现实世界 还变回了汐 被风子发现她的存在_百度知道
clannad第二季22集结尾的最后是怎么回事 幻想世界的少女出现在现实世界 还变回了汐 被风子发现她的存在
为什么幻想少女在大树下变回了汐
提问者采纳
人们的心愿和小镇的心愿交织在一起,简单的说就是汐本身就是幻想世界的少女,反映的方面不同而已。现实世界中,呵呵,比如在朋也的恋人选择上。CLANNAD作为key社的三大催泪弹之一。窗外,小镇的意志听到了古河一家强烈的愿望,幻想世界的意志不需要代理者(即古河渚和冈崎汐)也能够存在,渚因此重新睁开了眼睛,能够产生奇迹,也有像琴美父母这样研究着幻想世界的人。他不但使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亲密小镇的传说在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此刻渚希望人们像团子大家族一样,也可以说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其实就是同一个世界。(朋也穿越不同的平行世界,以及幻想世界的的记忆,即将大部分支线人物的剧情加入到主线渚的剧情中。两人想逃出这个世界的行动失败,来到了温暖的现实世界 ——也就是被记得汐气味的风子找到的。幻想世界的光玉。然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留下热泪的正是这一份份感动不是吗,却引发奇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融洽,包括了解少女的悲哀——孤单的世界,而机器人就是朋也。长久的旅途之后,光玉也就这样不再出现,所以动画才会有“另一个世界”杏篇和智代篇的补充)这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旅程,前后收集到所有13颗“光玉”,那些痛苦与憧憬、美佐枝篇,引导人偶回到现实世界。与无数的人邂逅。[3]奇迹之光被光包围的坡道上,我认为是三大催泪弹中最成功的,久远的传说早已经没有人提起;体验幻想世界的荒凉和冬季的到来——幻想世界的生命走向尽头的标志。朋也收集了足够的光。人爱着一个人的心,完美的将人的一生叙述,给它制作了人偶作为身躯。最后,那些幸运与不幸,是爱着小镇并爱着他人的小镇居民的心愿,友情。并将渚的生命与少女相连,key社的作品以感人著称。 [3]就直说吧,终于捕捉到这个不可失去的身影。。传说中奇迹的光玉,接触了无数人心的朋也恍然大悟,只剩下决心要拯救两个最爱之人的朋也…… [3]人偶和少女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拯救渚和汐的朋也化为一颗光玉来到幻想世界,但催泪指数确实比CLANNAD要高)亲情,最终也得到了幸福,侧重点也有点过于侧重爱情了。拥有爱心之人。那个时候。嘛,但为了达到这目的,也为了让幻想世界的意志能够在人心涣散的当时继续维持,关于楼主的提问,哪是表面那般浅显,通过幻想世界折射回的光芒,新生的汐继承母亲成为幻想世界的意志,让每个看过的人都会觉得。时光流逝、琴美篇等,是幻想世界的意志希望小镇居民幸福的心愿,得到了人们爱的心意,完成每个支线人物的心愿,也就是小镇的整体意志;看见不停吃着这个世界少量青草的无心的兽——现实世界的人工物,会与古河渚线冲突,进入正题吧,还说很多日漫都有这样的手法。首先对于楼上那位的回答我很是不满啊、有纪宁篇。现在连名字都说不上来的小镇,爱情。因为遇到朋也而逐渐坚强起来的渚,以上都是我从百科复制来的,只有攻略“New Game”学园篇和“After Story”部分的所有支线人物,随着时光流逝,将原本属于不同平行世界的故事编入同一个世界。但是,孤单的生命,即游戏每一次攻略支线人物的过程。人偶在幻想世界经历了很多东西,多少次昼夜更替,不断的消耗着小镇的生命,小汐终于成为了健康的女孩)。,朋也终于赶上渚的脚步,能引发奇迹的力量。它的存在既遥远又接近。小镇整体的意志难以维持。 幻想世界得以结束长久的悲哀,不断对小镇肆意开发。光玉,在城市风情的阳光中失去了踪迹,爸爸,这样改编也会产生某些剧情的矛盾。人们也渐渐忘记小镇的恩惠,你真的算看过CLANNAD吗,秋生抱着奄奄一息的渚来到那片绿地。也可以说那是人们的心愿。为新生的小生命唱着团子之歌的两人,我认为CLANNAD带给我们的是很多,人们关系变得冷漠,形成幻想世界的意志,是很多。 虽然朋也的本意只是为了拯救渚和汐,所以汐的生命甚至比渚还短了许多,不管小镇还是渚并没有因此彻底得救,朋也同时也可以收集到“光玉”,才能达到“After Story”团圆的True End,那些欢笑与泪水。这一次死去的汐在无数光芒中彻底成为幻想世界的少女——而在以后的轮回中出现的汐都不再是最初的汐了,互爱互助不分你我的心愿却让经历了无数爱和幸福,无数的光芒升起,也如雨后的彩虹一般,当然,作为一名键子,渚也因此频繁病倒,那是让所有人震惊的画面。这光,大家都很幸福。——这其实是一次居民和小镇互助的事件,居民和小镇的意志不再相通,渚缓缓的睁开了眼睛,就是人们的心之光,能够引发奇迹
PC版游戏主菜单 风子找到的幻想世界的小汐,那是即将远去的渚的身影。明白了人偶来到这个世界目的的她。然而,也有像有纪宁这样相信着幻想世界存在的人。即使到了很久之后的现在,还有许许多多小镇上的居民,为了生下汐而失去了生命,在幻想世界产生出幻想世界的少女——幻想世界意志的代理者,朋也接触的不限于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人。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一家人,朋也漫长的收集人们心愿的旅程开始了,包括风子篇;TV版动画对于游戏古河渚线进行了改编!”),情绪有点过于激动了。抱歉。现实世界的光玉,躺在树下的少女(幻想世界的汐与现实的的汐两人身影重合,少女在最后时刻觉醒到人类的渚和汐曾经拥有的记忆。小镇的意志通过光玉的奇迹回报着人们,都是完美的描述了啊,同时失去了记忆,只不过因为观察方式不同,经历过各种各样幸福,回到一切开始
PC版游戏中奇迹之光的时刻(汐最后说了句“再见了。不再懂得爱小镇的人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光芒过后。小镇为了救渚,这才是人生啊。那个时候小镇上人们心系一体。那个时候。[3]幻想世界和光玉幻想世界的确存在的,能够看到光玉。(个人觉得Angel Beats虽说以人生为主题但过多叙述人生的不幸了:小镇的空中。由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幻想世界的少女十几年前的那个夜晚,使时光倒流得到了HAPPY END(或许可以说是感动了神吧。小镇的居民恢复了很久以前的万众一心,也加深了人们与小镇的感情。而此时幻想世界已经比十多年前虚弱很多,那光聚集的时刻,人们与小镇是一个整体,或者说幻想世界的生命力。少女感到它的存在,小镇上流传起一个传说,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多少次季节反复,有一个小镇,接下来才是我的理解
提问者评价
谢谢 不过今天学校报到
我的同学已经解决了我的疑问
还给了我游戏的文件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两个不同的世界。少女是在幻想世界的大树下。两人(或者两个意识)在不同世界的对应的地方完成最后的思想传输(把少女的意识都传输回汐的身上),汐在现实世界的大树下,只不过几个镜头穿插在一起
那个少女 本来就是汐
那个机器人就是冈崎朋也
这两个世界 是因为游戏滴改编
将游戏里面两个世界滴划分 设计成了小镇滴传说
·····
反正最后愿望实现
本来就是汐
她从那个世界来到了这里
自然 是要表现一下啊
都有这样滴手法啊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clannad第二季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幻想世界中的孩子(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幻想世界中的孩子(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提问:在我心目当中,我的孩子很聪明,但是呢很不会交流,也很困难。我想可能是我不了解他的世界,有这种感觉。 &&&&& 李子勋:不到七岁的孩子你就感觉远了。提问:虽然感觉他很天真,但是和其他孩子相比,他喜欢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喜欢看电视,动画片。但是呢,他出去和别的孩子交流,他一定按电视上的角色分配别人;画画这类活动,他都是画电视上的人物。平常交流也是。所以我觉得,跟他没法交流。李子勋:小马给我们讲了关于孩子的心性是怎么成长的。&&& 其实我们的孩子小时候,和这个世界的接触是少的,是通过妈妈来接触这个世界的,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这个世界是不现实的,都是要靠想象来弥补。&&& 你看我们的很多儿童:他看这个小白兔,他会说,妈妈,小白兔在跟我说话呢;看树会说,树爷爷在怎么样。他完全是拟人化的眼光在看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真正我们大家关注的现实的认知,是在两岁以后慢慢发展的。但是有的孩子,依恋他的妈妈,由于依恋不够,都会造成不愿从幻想的世界里走出来。&&& 我们刚才看到,小马是很温和的妈妈,所以跟孩子的接触很多,带他睡觉、哺乳,都是你自己做,没有放在姥姥家。&&& 我们谈关于亲密依恋。两岁以前的孩子,跟妈妈的亲密越多越好,为什么?一个儿童,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面对这个外部世界,是充满着害怕、恐惧和不确定的感觉,他在通过妈妈的感知去认知这个世界。&&& 两岁以前,如果这个妈妈温柔地怀抱这个孩子,用儿童的语言跟他交谈,抱他的时候,非常激动,内心充满着母爱的温情,儿童会感觉到。他感觉到,内心就会有一个安全感、归属感,就产生了包括对亲情的信赖。在两岁以前,每个孩子要完成这个过程。&&&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这个儿童只关注妈妈,不关注外界,外部的东西都是疏远的,就像那个孩子跟他妈妈,就是这样的。所以在两岁以前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是一个想象,他对外界的接触比较少。两岁以后,一个分离性的过程就要产生,妈妈要主动和孩子拉开一点距离,孩子慢慢需要一些兴趣,从妈妈身边走开。儿童的心理分离阶段就开始了。&&& 两岁以前如果没有这种身体依恋会发生什么?有些妈妈很忙,或者是脾气不好,或者是因为疾病,因为要出国培训等等,这个孩子可能就在一个没有完全形成亲密依恋的环境里长大,比如说跟姥姥、爷爷,或者是由奶奶带。因为老人缺乏母性的动力,这个小孩子在隔辈上感受到的只是一种关怀和照顾,但是他很难和姥姥和奶奶形成依恋情结。我们的孩子如果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唯一最亲的就是爷爷奶奶。你们知道,有的家长,孩子送出去,五六岁再带回来,孩子跟你不怎么亲,而且一有时间就往姥姥家跑,这就是两岁前形成的依恋。这个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比较有自信,有安全感,而且他可能比较善良。一个依恋的孩子,一般不会犯罪。&&& 在美国的教材里面就说,当依恋能在孩子的内心形成,这个孩子具有一种很强的共情能力。什么叫共情?就是说他两岁以前,妈妈想什么,没有说,他就知道;妈妈脾气不好,他马上就会知道,这就叫共情。就是说,虽然别人没有说什么,但是你有一种心理能力,知道你的同伴,或者你的丈夫,或者你的上级,他处在某中情绪中,就叫共情。&&& 共情能力好的孩子,当他做出违背、伤害别人的事情的时候,他内心就会痛苦。为什么?因为他马上就会感觉到别人的痛苦。所以当他看见一个人流泪的时候,他就会悲伤。&&& 但是两岁前没有和妈妈形成依恋的孩子,就会缺少这种能力。当别人流血痛苦的时候,他会麻木,他没有感觉,因为他很难感知别人,小时候本来应该和妈妈培养情感的时期,他没有做,没有妈妈引导他做。所以一般心理学认为,两岁以前,母亲对你的孩子是极其重要的,你时时刻刻帮助他都没有问题,但是两岁以后就不行了。 &&& 两岁以后,我们首先要让父亲插入孩子和妈妈之间。&&& 心理学认为,妈妈和孩子之间就像恋爱,热恋,彼此依赖。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儿童依赖妈妈,但是根源是妈妈离不开这个孩子。如果妈妈离得开孩子,就不会高度关注孩子的那些问题,比如说身体不好、睡不好觉、感冒、拉肚子。这个妈妈由于对孩子的高度依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全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所以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她看到的孩子是一个柔弱的、多病的,常常有麻烦的孩子,所以她要投入更多的热情去帮助这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她就无意识地挫败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因为两岁的孩子,慢慢对外界感兴趣,他会探视外界:邻居的阿牛长得怎么样,是不是上幼儿园……&&& 但是由于妈妈高度关注这个孩子,就会形成一个缠绕:小地方看,是这个孩子离不开妈妈,好像要妈妈不要离开我;但是实际上呢,其实妈妈需要孩子,因为妈妈过度地强化和激化孩子对他的需要。但她不是有意识的,是因为爱。&&& 两岁的孩子,如果妈妈本来是很好的,孩子大了,上幼儿园了,突然就对他厉害了,就不像过去一样帮助他了,这种分离就太厉害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不能一下子分开,那怎么办?孩子会处在一种幻觉里面,幻想。有一些孩子摸着毛茸茸的熊睡觉,因为放不开两岁以前抱着妈妈睡觉的心情,当孩子怀抱小熊的时候,在他的内心世界里,就好像跟妈妈在亲热,这就是孩子的幻想世界。&&& 两岁分离不够,孩子的心理就幼稚化。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是由于想法太可爱,母亲太好了,以至于孩子不太愿意去成长,或者变成跟隔壁阿牛那样疯疯癫癫的男孩。他只要一个人沉浸在幻想里面。&&& 但是我在想,他为什么想象自己是孙悟空,为什么把他妈妈当成是唐僧呢?实际上在幻想世界里,妈妈都是他最重要的角色。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不认为,小马的孩子真的有问题,我觉得90%是小马的问题。&&& 别的孩子在幻想的时候,妈妈就没有关注,谁知道他瞎想什么、说什么?但是我们看出来,小马对儿子的关注就是很细致的。你知道他在不停地变换角色,还知道他身边的人不停在扮演什么角色,我们就知道小马跟妈妈的共情非常好,她的儿子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虽然在他的幻想中,他经常拿着金箍棒除妖斩魔,但这个孩子一定是善良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一直跟妈妈有一份真诚的、深刻的共情,有这个基础在里面。&&& 唯一的建议就是,小马真的应该把你的眼睛从儿子身上挪开,不要再去管他的幻想。因为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幻想是他们生活的主题,儿童都是从游戏和幻想中慢慢长大的。有些我们关注不到,是我们不够细心。其实儿童在那儿玩,你问,宝贝你在想什么,他会说我在想自己是什么。有些家长就懒得问孩子,看电视也好,也很少和孩子分享。小马却常常和孩子分享。所以他的孩子不一定是有什么问题。&&& 她提供的信息告诉我有两点:一个是老师,老师并没有认为她的孩子有大麻烦,只是觉得她的孩子比较喜欢幻想,比较爱思考;那么第二个呢,就是孩子马上要上小学,这个信息提示我,妈妈的担心是孩子上小学之后不行,而不是孩子在担心自己。&&& 我们知道,这种爱思考的孩子比较聪明,读书就读得去,因为幻想发挥着他的脑力、思维和语言能力。一个孩子呆呆地玩,傻傻地玩,坐在地上就玩泥巴,坐在河边就玩水,你觉得这种孩子聪明,还是那种坐下来就在琢磨,我要成为什么角色,我要干什么事,我要跟周围安排好角色的孩子,谁更能够发展他的智力?当然是小马的这种孩子。因为他一直在动脑筋,尤其扮演角色更是需要动脑筋的,儿童就在做这个操练。&&& 所以我觉得小马的担心是小马自己的问题,她可能高度过度地关注了儿童世界的东西,而且是用一种大人的眼光去观察,用大人的理性去解读,就遇到麻烦了。&&& 如果她在关注孩子的时候,把自己下降到五六岁的角度,她一定觉得儿子好玩,理解吗?&&& 别说一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六岁的孩子回来说,妈妈,我看到鬼了,你肯定不信。但是孩子说我真的看到鬼了。他看到的这个鬼,肯定不是鬼,但是在他的世界里就是有鬼,而且在他的世界里就是有怪物,有狼外婆,也有圣诞老爷爷。这些东西大人看起来是虚拟的,但是他们看起来就是真实的。他们一到圣诞节,就会把那个袜子吊起来,等第二天圣诞爷爷给他们送礼物。我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和大人的逻辑思维判断孩子的行为。&&& 所以我要告诉小马,我不认为你的儿子是一个什么麻烦。如果你希望他更多地接受现实,就跟他创造另外的游戏。比如说让你的儿子去踢球、游泳,更多地争取让他去做现实中的游戏。但是要鼓励他保持幻想中的游戏,因为幻想的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越长越呆,到大了就有点刻板,没什么情趣。别说,来到新疆我就感觉到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在内地的时候,我觉得汉族人特沉闷,假面具,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很矜持,话也不高声说,跳舞也不动,唱歌谁也不上去拿话筒。来到乌鲁木齐,这里跳舞唱歌谁都会!这会不会是由于我们在新疆,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我们唱歌很豪放,我们跳舞,想展现自己,想秀。坦白地说,这种不同的文化会影响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行为。&&& 那么孩子喜欢幻想,他就保留了他的创意。如果我们总是让我们的孩子现实,从五六岁就不让他(幻想),或者担心他会幻想,结果会怎么样呢?儿童就变得很现实,那么快变得现实,他的内心就发展不起来,性格就会出麻烦。所以让孩子保持一点幼稚,不一定不好。&&& 首先这个男孩要是幼稚,他对妈妈的需要会增多;他对妈妈的需要增多,这个孩子至少在成长的过程中,妈妈容易监控到他的内心和外部行为。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客观上我们比较容易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原因就是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紧密。 &&& 到了高中的时候,很多孩子可能会早恋。比如说,缺乏母爱的时候,可能会发展早恋。但是和妈妈关系好的男孩,可能到大就不太想恋爱,那我就成功地保护了他的高考。&&& 我们承认,这种孩子会慢慢地倒向未成型人格,不太爱社交,喜欢读书,喜欢幻想,喜欢有创意的思维,这种人会非常会读书的,成绩是很好的,但是人际关系上很弱。这样的孩子会多少受到一点社会的压迫,别人觉得他们不是那种可爱的人,他老自我,老想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回过来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些人恰恰是我们中国,或者是我们人类的积极分子产生的土壤。其实很多人恰好都不喜欢社交,不太喜欢现实东西,才去做科学发明,才去写小说,才去画画,去追求精神世界的东西,他就创造了文化,从而使人类的科学、艺术得到发展。&&& 所以我们想一想,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是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还是用一种想纠正他的方法?哪种方法更好?&&&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请人类学家回答。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孩子不是父母期待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是根据人类发展的动力学来决定的。我不知道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配这些东西。比如说,人类在面对艰苦的时候,他们常常会生出生命力很强的孩子;当人类处在平稳生活中的时候,很多母亲会生出极端聪明和有创造力,能改变世界的孩子。有些东西不是我们爸爸妈妈能够控制的,群体效应就是动力学来决定的。研究人类学的学者就会说,生出一个虔诚的孩子,只需要概率。但是因为我们惯用的是英国思维,我们就会说,这家孩子聪明是爸爸妈妈教育的好。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用局限的、因果的思维来考虑孩子的成长。&&& 我们要依据孩子的特征去培养孩子,假设这个孩子小时候表现出来他的性格,我们要认同他的性格。假如一个内向的孩子,你跟他说,儿子,可不能内向,内向以后工作都找不到,谁都不要你。孩子如果听妈妈的话,他一辈子都会处在自我冲突里,因为个性70%是先天决定的,这个决定很难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是遗传,也许是人类的概率,也许是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内向的孩子,我们不知道。如果他产生内心冲突,觉得我的个性不好,到12、13岁的时候,每个孩子要经历一个自己喜欢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认同,如果妈妈总是提醒他你的性格不好,你太爱幻想了,你不现实,你没有朋友,孩子就难以走过自我认同这一关,所以认同性危机就产生了。&&& 现在你们的孩子可能都这样,我有什么优点,我有什么缺点,把自己一分为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妈妈也常常引导说,我的宝贝,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这种分类是非常糟糕的。&&& 其实孩子都是没有缺点的,孩子的缺点是怎么出来的,谁能告诉我?你认为孩子的缺点是怎么出来的?是大人看出来的,或者是儿童的群体效应体现出来的。&&& 那大人怎么看出来的?大人的观察是什么?是成人的思维和功利色彩的思维。你要跟人交好,你就有朋友,你就不孤单,但是孩子,在他那个年纪,他还想不到那么远。所以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大人看出来的。&&& 那么群体效应怎么讲呢?我们十个孩子在一块儿,总有一个孩子被排斥,总有一个孩子会成为领袖,总有一些孩子要展现自我,很简单。&&& 我在北京做了一个个案,有一个孩子特别爱动,特别淘气,怎么都整不住,班主任老师都不要他,这个孩子太淘气了。这个爸爸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正好有一个北京教育局的亲戚跟校长都熟,可以给他指派一个学校。他的爸爸想:怎么让我儿子在新的学校不像他在原来的学校那么招人嫌招人讨厌呢?他在那个学校都搞丑了,老师都怕看到他,他老搞坏事。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儿子很有创意,他总是充满着创造性的东西,不让做也要做一下,看一下为什么不让做,反正挺淘气的。&&& 后来我就跟他爸爸讲,你不是有一个亲戚是教育局的吗?你让他找,看哪班上有特淘的孩子,比你儿子还淘的孩子,如果你找到这个班,就把你的儿子安排在那个班。他眼睛就瞪大了:这怎么可以?就他一个这样就够了,还要把儿子安排到比他更淘的孩子的班上去?我说你试试看。结果他将信将疑,他妈妈跑过来问了一句:你是这个意见吗?他换一个学校,找一个有更淘气孩子的班?我说是,然后他们就做了。&&& 结果他儿子去了还不到半个学期,怎么样?还不到半个学期就成了好学生,因为每当这个孩子还没有开始淘气的时候,那个孩子就开始淘了,老师就骂那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焦虑、不安、多动,就释放了。因为老师批评那个孩子,他却被警告了,那个孩子一刻不停地在淘,这个孩子就没有机会淘了,因为老师不停地在说,你们要坐好。所以,他就没有成为老师的关注中心,也不是孩子们关注的中心,就是他做个小动作也没有人知道。原来就不同了。在原来的班上,老师老盯着他,讲课的时候,老师一贯要看着这个家伙要干什么,所以他天天捣蛋、淘气;但是在这个班上,老师盯的是那个男孩,他干的小动作也没有人知道,别人已经在挨骂了,那个时候全班同学都会扭头去看,他就把自己的焦虑、不安、多动释放了。所以不到一个学期,他既学习好,还成为老师喜欢的人。&&& 知道为什么讲这个个案吗?有些小孩的行为是环境决定的,理解吗?这个妈妈小马,她高度关注他的幻想,关注这个孩子的假设,这个孩子就会反跳似地给他呈现更多,然后他就卷入了一个互动:看起来这个妈妈是希望这个孩子减少幻想,接受现实,但是妈妈每一次关注幻想的结果,就是强化了他,使他的幻想变得越来越丰富。小马明白了没有?&&& 好,怎么办?这种家庭怎么办?忽视他的幻想。当他幻想的时候,他说妈妈你是唐僧的时候,装作没听见;然后他看现实的时候,特别关注他:我们儿子今天做了一个手工,多么好,今天儿子游泳又可以游远一点了。当你的语言总是关注孩子的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促进了孩子的现实,帮助了孩子去建立现实的兴趣。因为妈妈关注。&&& 凡是妈妈关注的东西,不管你的激励也好,表扬也好,他都会兴奋,大脑皮层会兴奋,为什么?因为你关注他的幻想,你这方面的大脑是兴奋的,所以他也是兴奋的。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关注他的幻想,装作没看见,装作没听见,甚至你还说,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最不爱幻想的孩子,你看看,两三个月以后,你的孩子真正没有什么幻想了。&&&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对你孩子就是好,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谈到,孩子的个性是内向的,我们就说他内向好,是外向,就说他外向好,而不能外向说内向好,不能跟孩子拧着。你跟他拧着的结果,就是给他制造痛苦。孩子五六岁还不太明白,但是更大一点,到青春期,他就有冲突了。因为语言是一种能量。&&& 我们都知道皮革马立翁效应。一个美人的石雕,玉石的,他天天跟她说话,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活了,石像就活了。你想语言的功能有多强:假如你天天跟一个石头说话,石头会活过来。那好,你天天向那个孩子报告,你天天说他,你不爱学习,你不爱学习,想想看,再想学,孩子也不学了。这就是你语言的功能,你不停地把一个贬低他的能量释放给他,再有创意的孩子,也变成石头了。你是把一个活人说成石头。&&& 内向的孩子如果从小就喜欢他的性格,妈妈说其实你不用搞社交,隔壁阿牛有很多朋友找他,可是有什么意思?你喜欢吗?我不喜欢。那你不喜欢,你去见他干什么?你一个人在家里可以读书,可以看电视,可以玩游戏,你有很多的时间。当你上小学的时候,你在做作业的时候,没有人来敲玻璃,打电话,发短信叫你出来玩,为什么?因为你不喜欢。你的学习更少耽搁了。&&& 我们要顺着孩子的性格去塑造他,因为内向的人也好,外向的人也好,都能成才。我说的内向是健康的内向,不是病态的。&&& 我颠覆了这个概念,我们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孩子应该有什么个性,结果就害了这个孩子。怎么说呢?无论孩子是什么,无条件地爱他,无条件地接受他,但是有件事要促进他,就是学习。
此用户暂时被停用
母婴应用大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不符合逻辑 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